- 相關推薦
冬至節(jié)氣的簡短詩歌
冬至是我們很重要的一個節(jié)氣,同時也有很多的飲食習俗,在北方,冬至日的時候要吃餃子,在南方則有吃湯圓的習慣。以下是小編分享的關于冬至的詩歌,歡迎大家閱讀!
篇一
冬天走到了極至
大自然在完成著陰陽轉換
卻為何偏偏這么寒
原來你是笑落的.花瓣
飛舞滿天
銘刻著深深的眷戀
不信你看
每個人都長著一張羞紅的臉
那分明是
對冬天訴說著愛戀
白晝日漸其長
風也有了收斂
明月
掃盡了一地的黑暗
那是我夜半歸來時的唯一燈盞
篇二
今天是冬至節(jié)
沒有下雨 更沒有下雪
似乎比昨日稍冷一些
偶爾一絲寒風 天氣平和
平靜得肉販們都很快樂
案板上 白花花的肉比往日更多
新鮮的骨頭挑得顧客們樂呵呵
而旁邊的針織大市場
沒有盼來寒風
也沒有盼來冷雨
更沒有盼來飛雪
臨近中午 風也累了 歇了
明晃晃的.陽光卻很給力
老板們也烤起了太陽
暖在身上 冷在心房
篇三
黃昏下起了寒鴉
密密落滿柳梢
更殘忍的冬景,唯有回憶
我把自己一遍遍重復著
拋棄
終于呵,多情的心已無血色
破碎成紛紛白雪…
寒鴉銜起一片心事
飛向沉淪的夕陽
飛向這讓人悲愴的高度
殘陽已無青山可依,而你
或許正偎在他身旁
或許嘴角勾起彩虹
或許輕輕輕輕問他
“我和雪那個更潔白?”…
背著夕陽,背著有你的方向
一只寒鴉從我胸口飛出
一片雪花自我眼中飄下
沉淪著的夕陽呵——
請用最后的悲愴啊
將少年的背影拉成一聲幽幽的二胡…
冬至節(jié)的由來與傳說
冬至過節(jié)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錄》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說。這表明古人對冬至十分重視。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朝以冬至為“冬節(jié)”,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逗鬂h書》中有這樣的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yè),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jié)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xiàn)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jié)慶賀。
冬至傳說之一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朝時,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zhàn)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吃“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相傳南陽醫(y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xiāng)那時適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xiāng)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就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y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鄉(xiāng)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以后人們稱它為“餃子,也有的稱它為“扁食”和“燙面餃”,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
冬至傳說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習俗據說是從漢代開始的。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狗肉,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習俗。現(xiàn)在的人們紛紛在冬至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種滋補食品,以求來年有一個好兆頭。
【冬至節(jié)氣的簡短詩歌】相關文章:
冬至節(jié)氣的現(xiàn)代詩歌(精選12首)07-27
冬至節(jié)氣簡短句子(精選65句)08-23
冬至節(jié)氣句子07-12
冬至節(jié)氣詩句07-31
冬至節(jié)氣經典句子09-08
冬至節(jié)氣詩詞09-20
節(jié)氣小雪的詩歌07-06
霜降節(jié)氣的詩歌08-17
節(jié)氣霜降的詩歌07-12
大暑節(jié)氣的詩歌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