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原文翻譯鑒賞
在我們上學期間,相信大家一定都記得文言文吧,文言文注重典故、駢儷對仗、音律工整,包括策、詩、詞、曲、八股、駢文等多種文體。是不是有很多人在為文言文的理解而發(fā)愁?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原文翻譯鑒賞,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王安石早年得到歐陽修的舉薦、提拔,雖然他政治主張與歐陽修觀點不同,但他很是感激歐陽修的。宋神宗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八月,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歐陽修,在退居之地——潁州(今安徽省阜陽市)去世,享年66歲。王安石當時在京為相,聞訊后寫下這篇祭文。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原文翻譯鑒賞,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祭歐陽文忠公文》是北宋文學家王安石悼念歐陽修的祭文,文章列舉歐陽修生平大事頌揚其功業(yè)氣節(jié),結(jié)合敘述、議論、抒情,中肯實在,令人感佩歐公之氣度。文章結(jié)構(gòu)一氣呵成,段落銜接自然流暢,且善用比喻,運用生動,句式駢散錯落,造語奇崛,文采斑斕。并注重音韻變換,平仄迭換,前有浮聲,后用切響,讀來聲調(diào)起伏頓挫,加之以纏綿幽婉的情思,充分展現(xiàn)哀痛緬懷的氣氛。
祭歐陽文忠公文(王安石)
夫事有人力之可致,猶不可期;況乎天理之溟溟,又安可得而推?惟公生有聞于當時,死有傳于后世。茍能如此足矣,而亦又何悲?
如公器質(zhì)之深厚,智識之高遠,而輔以學術(shù)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見于議論,豪健俊偉,怪巧瑰琦。其積于中者,浩如江河之停蓄;其發(fā)于外者,燦如日星之光輝。其清音幽韻,凄如飄風急雨之驟至;其雄辭閎辯,快如輕車駿馬之奔馳。世之學者,無問乎識與不識,而讀其文,則其人可知。
嗚呼,自公仕宦四十年,上下往復,感世路之崎嶇。雖屯邅困躓,竄斥流離,而終不可掩者,以其公議之是非。既壓復起,遂顯于世,果敢之氣,剛正之節(jié),至晚而不衰。
方仁宗皇帝臨朝之末年,顧念后事,謂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發(fā)謀決策,從容指顧,立定大計,謂千載而一時。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處進退,又庶乎英魄靈氣,不隨異物腐散,而長在乎箕山之側(cè),與潁水之湄。然天下之無賢不肖,且猶為涕泣而歔欷,而況朝士大夫,平昔游從,又予心之所向慕而瞻依。
嗚呼,盛衰興廢之理,自古如此,而臨風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復見,而其誰與歸?
注釋
[1]“夫事”四句:致:做到。溟漠:幽暗寂靜,這里是渺茫的意思。推:推知,琢磨。
[2]器質(zhì):才能、度量和品質(zhì)。
[3]智識:見識。
[4]瑰琦:奇特,美好。形容事物、文章卓而不凡。宋玉《對楚王問》:“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
[5]幽韻:優(yōu)雅的韻調(diào)。
[6]閎辯:博大的辯論。
[7]仕宦:入仕做官。
[8]上下往復:官位的升降、外貶召回。
[9]屯邅(zhūnzhān):處境艱難困苦。困躓(zhì):困厄不得升進。躓:跌倒,受挫。
[10]終不可掩:到底不會埋沒。掩:埋沒,淹沒。
[11]以其公議之是非:因為是是非非,自有公論。
[12]既壓復起,遂顯于世:既經(jīng)壓抑,再又被起用,就名聞全國。遂:隨即,就。
[13]衰:衰退,減弱。
[14]后事:身后之事。這里指老皇帝死后王位繼承之事。
[15]發(fā)謀決策,從容指顧,立定大計:謀劃方針、決定策略,都是從容行動,當機立斷。指顧:手指目盼,比喻行動迅速。
[16]千載而一時:千載難逢的大事,一下子就得以決斷了。
[17]不居而去:不以有功自居,而是請求退職而去。
[18]出處進退:從出任官職,到居家隱處。
[19]庶乎:大概,幾乎。
[20]異物腐散:尸體腐爛消失。異物:肉體、尸體。
[21]長在乎箕山之側(cè)與穎水之湄:長留在箕山之旁與潁水之濱;剑荷矫,在今河南登封縣東南。潁水:潁河,源頭在登封縣境內(nèi)的潁谷。湄:水邊。
[22]無賢不肖:無論賢與不賢之人,這里指全國上下的人士。
[23]歔欷:感嘆、抽泣聲。
[24]朝:同朝,一同上朝,作動詞用。
[25]向慕:仰慕而親近。瞻依:瞻仰,憑吊。
[26]盛衰興廢:人之生死,言外之意即人有生必有死。
[27]其誰與歸:我將歸向誰?
翻譯:
大凡事情有人力可以做得到的,尚且難以預料;更何況(有些事情)天意幽冥難懂,又哪里是人可以推想得出來的呢?然而先生您在世的時候就已經(jīng)享有盛名,死后又必定能夠流芳后世。一個人假如能夠像這個樣子,那(一輩子)也就值得了,又有什么好悲傷的呢?
像先生您的器量恢弘、材質(zhì)深厚,智慧高超、見識遠大,再加上學術(shù)的精深微妙,所以充滿在文章里頭,表現(xiàn)在議論中,是那么的豪放杰出,那么的高峻雄偉,那么的奇特巧妙,那么的不同凡俗。蓄積在胸中的,浩瀚得有如江河匯聚起來;發(fā)露在外面的,燦爛得有如太陽、星星的光輝。您清雅的風格,有著幽潔的韻味,悲凄的地方好像旋風、急雨突然降臨;您雄壯的辭語、恢弘的論辯,暢快得好像輕車駿馬在奔馳一樣。當代的學者,不必問他認不認識您,只要拜讀過您的文章,那就能夠了解先生您的為人了。
唉!從先生您出來做官,長達四十年的時間,有時升遷、有時貶謫,往復不定,真會讓人感嘆世路實在是崎嶇難行!您即便是困頓挫折,進退兩難,屢遭貶謫,流離不定,而始終不被擊倒,因為公共的輿論是有一定的是非。(所以)在您已經(jīng)被壓抑之后,又能夠再度受到重用,于是名聲在當代顯著。先生您果決勇敢的氣魄,剛強正直的節(jié)操,到了晚年仍絲毫不衰。
當仁宗皇帝在位的晚期,他顧念自己死后的各種事情,說過像先生您這樣的人,是可以交托國家安危的重責大任的人。(后來果然)您(準確地)決定國家的大方針、總決策,從容指揮,應付自如,定出安定天下的大計,真可以說是千年難得一見的優(yōu)秀人才。當您功成名就之后,不居功地離開了朝廷,您的居官和辭職,差不多如同英靈精氣,不隨草木一起腐爛消失,您將會在箕山之側(cè)、潁水之濱和賢人長相伴左右。當今天下人,不論是賢能或者不肖之徒,都會因為先生您的過世而落淚,而哀傷嘆氣,更何況那些和您同朝的士大夫們,平常與您結(jié)交往來的人呢!又更何況先生您是我心目中最向往、敬慕而瞻仰依靠的人呢!
唉!盛衰興亡的道理,自古以來就是如此,然而臨風充滿著懷念,我心悵惘而不能忘情的是,一想到今后再也看不到先生您了,那么我能去追隨誰呢?
賞析:
行文中,作者著重從三個方面加以評介:
一,文章學術(shù)上的成就與功績。歐陽修的文章,“天才自然,豐約有度,其言簡而明,信而通,引物連類,折之于至理,以服人心。超然獨騖,眾莫能及,故天下翕然師尊之!霸谖闹,作者以一系列的排比對偶句形象生動地描述了歐文的精妙之處,也點明了歐氏在當時文苑中的地位。北宋立國近百年,還承襲五代文章的陋習,文式駢偶,文風委靡。歐陽修之前,也有不少人有志于文學改革,但都沒有成功,至歐陽修,始師法韓愈,開創(chuàng)了一代新風!端问罚繗W陽修傳》評論:“唐之文,涉五季而弊,至宋歐陽修又振起之。挽百川之頹波,息千古之邪說,使斯文之正氣可以羽翼大道,扶持人心。”
二,褒贊歐陽修的政治道德。歐陽修自仁宗天圣八年中進士,任西京留守推官,至神宗熙寧四年退休,其間約四十年。在政治上,歐氏“天資剛勁,見義勇為”,“放逐流離,至于再三,志氣自若也!比首跁r,社會問題已非常嚴重,以范仲淹為首的一批先識人士主張新政的呼聲很高,得到了歐氏等青年官員的支持,紛紛抨擊因循守舊的政治勢力。景佑三年,范仲淹被貶謫,司諫高若訥攻擊頗力,歐氏“貽書責之,謂其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因此也被貶為夷陵令。這批呼吁新政的人士當時被斥為朋黨,一時無人再敢言事。這時,歐氏又挺身而出,寫了《朋黨論》進呈仁宗,認為君子有朋黨,小人則無,呼吁君主應毫無疑忌地任用君子之朋黨。此后,又上書要求改革吏治。直至慶歷三年,在內(nèi)外交困的情況下,仁宗不得不起用范仲淹、韓琦等執(zhí)政,歐陽修主持諫院,進行了一些有限的改革,然而又遭到守舊派的極力阻撓。次年,范仲淹被構(gòu)陷,引退出朝,慶歷五年,歐陽修等也先后被貶出朝。本文褒揚其仕途雖然崎嶇,但不畏不屈,忠于國事,敢于公論,代表了當時先進人士的政治意愿,因此為世人所共仰,而“終不可掩”,最終得到重用。在寫歐氏的不屈精神時,作者這樣用語:“既壓復起,遂顯于世。果敢之氣,剛正之節(jié),至晚而不衰!边@一點與王安石的政治風格有相似之處,作者不也是銳意革新,而遭受攻沮,又傲然不屈嗎?這幾句出自肺腑,同聲共鳴,錚錚有聲。
三,彰揚歐陽修的事功。仁宗后期,歐陽修漸登要樞,先后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仁宗突然病死后,與韓琦等當機立斷,擁立英宗。作者對此事以豪健的筆法予以肯定,認為歐氏在緊急之機從容建立了千古功勛,封建社會建儲立君畢竟是第一等大事。“功名成就,不居而去”,指的是英宗后期、神宗初年,歐氏力求引退。過去,士大夫常推崇老子的“功成、名遂、身退、不敢為天下先”的思想,所以這里以此相譽。英宗時期,歐陽修任執(zhí)政,得罪了很多人,因此怨誹四起,歐氏不自安,曾上書請退不獲,又為蔣之奇構(gòu)陷,神宗即位后,信以為真,“欲深譴修”,歐氏閉門不出,請求調(diào)查推究,后雖然得以昭白,但以風節(jié)自持的歐陽修年已六十,已無意仕宦,于是辭職請退。在作者的筆下,歐陽修是一個守節(jié)氣、知進退,超然物外的高士,因此其英魄靈氣不隨出仕隱處、進升退黜而挫磨變化,人雖故去,但精神長存于箕山潁水之間。這里引用了一個典故,上古時,堯欲傳位許由,不受,逃往潁水之陽、箕山之下,許由因此成為高士的代表人物。潁水、箕山,宋時在潁州一帶,歐氏曾任潁州知府。古來文士好于林泉之樂,歐陽修、王安石也不例外,都寫了不少優(yōu)美的散文。在作者來說,把故世之人寄托于山水,正如陶淵明所言,“托體同山阿”,對死者是一種敬思,對生者也是一種慰藉。這幾句不同于前文贊頌歐氏文章的對偶句,句式長短參差,節(jié)奏張弛有度。
最后一段抒發(fā)作者的緬懷向往之情,頗為真摯,這種情分兩個層次,先是向慕瞻依之情,繼之以臨風不見的悵然若失之情,前一種情是后一種的基礎(chǔ),前者較單純,后者則復雜得多。悵然若失既因不見故人所致,也因“盛衰興廢之理,自古如此”而發(fā),這句對應文首慨于人事之意,既表達了作者深切痛悼之情,也抒發(fā)了抱負難濟的感慨。
作者簡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人稱半山居士。封為舒國公,后又改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漢族江右民系,北宋臨川縣城鹽埠嶺(今臨川區(qū)鄧家巷)人。慶歷二年(1042年)進士。嘉祐三年(1058年)上萬言書,提出變法主張。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推行新法。
次年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熙寧七年(1074年)罷相,次年復任宰相;熙寧九年(1076年)再次罷相,退居江寧(今江蘇南京)半山園,封舒國公,不久改封荊,世稱荊公。卒謚文。執(zhí)政期間,曾與其子王雱及呂惠卿等注釋《詩經(jīng)》《尚書》《周官》,時稱《三經(jīng)新義》。其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歌遒勁清新。所著《字說》《鐘山一日錄》等,多已散佚。今存《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后人輯有《周官新義》《詩義鉤沉》等。
【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原文翻譯鑒賞】相關(guān)文章:
王安石《祭歐陽文忠公文》原文、賞析和鑒賞03-24
王安石《北山》原文鑒賞05-20
王安石待客原文及翻譯06-21
王安石宋史原文及翻譯06-08
王安石飛雁原文及翻譯06-09
王安石傳原文及翻譯10-27
王安石《元日》原文及翻譯12-28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原文翻譯及鑒賞05-12
《宋史·王安石傳》原文及翻譯06-23
王安石《壬辰寒食》原文及翻譯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