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陽樓記》賞析大全
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資、沅、澧四水,北分松滋、太平等長江支流,煙波浩淼,湖山輝映,自古以來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勝地;岳陽古稱巴陵,位于洞庭湖與長江匯合之處,枕山帶湖,為巴、蜀、荊、襄之要沖。北宋慶歷六年(1046),一代名臣范仲淹應朋友之約,為重修的岳陽樓作記,千古名文《岳陽樓記》于是誕生。
文章開頭即切入正題,敘述事情的本末緣起。以“慶歷四年春”點明時間起筆,格調(diào)莊重雅正;說滕子京為“謫守”,已暗寓對仕途沉浮的悲慨,為后文抒情設伏。下面僅用“政通人和,百廢俱興”八個字,寫出滕子京的政績,引出重修岳陽樓和作記一事,為全篇文字的導引。
第2段,格調(diào)振起,情辭激昂。先總說“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設定下文寫景范圍。以下“銜遠山,吞長江”寥寥數(shù)語,寫盡洞庭湖之大觀勝概。一“銜”一“吞”,何等的氣勢!“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極言水波壯闊;“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概說陰晴變化,簡練而又生動。“前人之述備矣”一句承前啟后,并回應前文“唐賢今人詩賦”一語。這句話既是謙虛,也暗含轉(zhuǎn)機,經(jīng)“然則”一轉(zhuǎn),引出新的意境,由單純寫景,到以情景交融的筆法來寫“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從而構(gòu)出全文的主體。
3~4兩段是兩個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兩股奔涌跳躍的情感之流,傳達出景與情互相感應的兩種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3段以“若夫”起筆,意味深長。這是一個引發(fā)議論的詞,又表明了虛擬的情調(diào),而這種虛擬又是對無數(shù)實境的濃縮、提煉和升華,頗有典型意義。“若夫”以下描寫了一種悲涼的情境,由天氣的惡劣寫到人心的凄楚。這里用四字短句,層層渲染,漸次鋪敘。霪雨、陰風、濁浪構(gòu)成了主景,不但使日星無光,山岳藏形,也使商旅不前;或又值暮色沉沉、“虎嘯猿啼”之際,怎能不令過往的“遷客騷人”有“去國懷鄉(xiāng)”之慨、“憂讒畏譏”之懼、“感極而悲”之情呢?
第4段以“至若”領起,打開了一個陽光燦爛的畫面。“至若”盡管也是列舉性的語氣,但從音節(jié)上已變得高亢嘹亮,格調(diào)上已變得明快有力。下面的描寫,雖然仍為四字短句,色調(diào)卻為之一變,繪出春風和暢、景色明麗、水天一碧的良辰美景。更有鷗鳥在自由翱翔,魚兒在歡快游蕩,連無知的水草蘭花也充滿活力。作者以極為簡練的筆墨,描摹出一幅湖光春色圖,讀之如在眼前。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段的句式、節(jié)奏與上一段大體相仿,卻也另有變奏。“而或”一句就進一步擴展了意境,增強了疊加詠嘆的意味,把“喜洋洋”的氣氛推向高潮,而“登斯樓也”的心境也變成了“寵辱偕忘”的超脫和“把酒臨風”的揮灑自如。
第5段是全篇的重心,以“嗟夫”開啟,兼有抒情和議論的意味。作者在列舉了悲喜兩種情境后,筆調(diào)突然激揚,道出了超乎這兩者之上的一種更高的理想境界,那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感物而動,因物悲喜雖然是人之常情,但并不是做人的最高境界。古代的仁人,就有堅定的意志,不為外界條件的變化動搖。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憂國憂民之心不改,“進亦憂,退亦憂”。這似乎有悖于常理,有些不可思議。作者也就此擬出一問一答,假托古圣立言,發(fā)出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誓言,曲終奏雅,點明了全篇的主旨。“噫!微斯人,吾誰與歸”一句結(jié)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悲涼慷慨,一往情深,令人感喟。文章最后標明寫作時間,與篇首照應。
《古文觀止》的作者總評本文說:“岳陽樓大觀,已被前人寫盡。先生更不贅述,止將登樓者覽物之情寫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憂樂一段正論。”這一評語確實道出了本文的精神實質(zhì)。
《岳陽樓記》是北宋范仲淹的名篇,因文中有“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一句而名留史冊。宋仁宗慶歷五年(1045),范仲淹因提出政治改革主張,觸動了朝廷中保守派的利益,被罷奪參知政事(副宰相)的職務,貶放鄧州(現(xiàn)在河南省鄧縣)。第二年六月,謫守巴陵的滕子京重修岳陽樓行將落成,函請林晟甫作記,并附上《洞庭晚秋圖》。千古名篇《岳陽樓記》就是在這年九月十五日寫成的。
【文化名樓--岳陽樓】
岳陽樓聳立在湖南省岳陽市西門城頭、洞庭湖畔,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陽天下樓”之譽,始建于公元200年前后,距今約有1700多年的歷史。它與江西南昌的滕王閣、湖北武漢的黃鶴樓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另一說為江南四大名樓,其中還包括安徽宣州的謝脁樓)。
岳陽樓的建筑很有特色。整個樓體結(jié)構(gòu)工藝精巧,造型端莊,其風格可概括為“純木,四柱,三層,飛檐”。主樓三層,樓高15米,以4根楠木大柱承負全樓重量,再用12根圓木柱子支撐2樓,外以12根梓木檐柱,頂起飛檐。彼此牽制,結(jié)為整體全樓梁、柱、檁、椽全靠榫頭銜接,相互咬合,穩(wěn)如磐石。其建筑的另一特色,是樓頂?shù)男螤羁崴埔豁攲④婎^盔,既雄偉又不同于一般。
岳陽樓是以三國"魯肅閱軍樓"為基礎,一代代沿襲發(fā)展而來。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于軍事上。自唐朝始,岳陽樓便逐步成為歷代游客和風流韻士游覽觀光,吟詩作賦的勝地。此時的巴陵城已改為岳陽城,巴陵城樓也隨之稱為岳陽樓了。北宋范仲淹膾炙人口的《岳陽樓記》更使岳陽樓著稱于世。千百年來,無數(shù)文人墨客在此登覽勝境,憑欄抒懷,并記之于文,詠之于詩,形之于畫,工藝美術(shù)家亦多以岳陽樓為題材刻畫洞庭景物,使岳陽樓成為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被反復描摹、久寫不衰的一個主題。
現(xiàn)在的岳陽為1984年重修,沿襲了清朝光緒六年所建時的形制。登岳陽樓可瀏覽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岳陽樓是江南三大名樓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藝術(shù)價值無與倫比。1988年1月被國務院確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8月被列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qū)。2001年元月核準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qū),是長江黃金旅游線上湖南境內(nèi)的唯一景點,是岳陽市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和岳陽旅游業(yè)的龍頭。
《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槯;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岳陽樓記》 譯文
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職到巴陵郡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許多荒廢的事業(yè)都興辦起來了。于是重新修建岳陽樓,擴大它原有的建筑規(guī)模,把唐代賢人和當今的人的詩賦刻在上面。滕子京囑托我來記述這件事。
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在洞庭湖上。洞庭湖銜接遠方的山脈,吞納長江的流水,浩浩蕩蕩,寬闊的無邊無際。或早或晚一天里陰晴的變化,景象也隨著它千變?nèi)f化。這就是站在岳陽樓上看到雄壯的景象,前人的記述已經(jīng)很詳盡了。既然這樣那么往北面通到巫峽,向南到達瀟水和湘水,被貶謫流遷的人和不得志的詩人,大多在這聚集,觀賞景物的心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至于陰雨連綿不斷,一兩個月都不放晴,陰冷的風怒吼著,渾濁的浪沖向天空。太陽星星隱藏起了光輝,山岳也隱藏起了形跡。商人旅客都不能出行,桅桿傾倒了船槳折斷了。傍晚天色昏暗,老虎在咆哮猿猴在哀啼。登上這座樓,就有離開京都懷念家鄉(xiāng),擔憂讒言害怕譏諷的心情,滿目都是蕭條的景象,感慨萬千而又十分悲傷。
至于春天氣候暖和,陽光普照,風平浪靜,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眼望去碧綠的湖水無邊無際。沙鷗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在游動。岸上的小草和小洲上的蘭花,香味濃郁顏色蒼翠,有時大片煙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湖水波動時,浮在水面上的月光閃耀起金光,湖水平靜時,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塊璧玉。漁夫的歌聲互相應和,這種快樂沒有窮盡!登上這座樓,就感覺到心境開朗精神愉快,榮耀屈辱一起忘記,持著酒臨著風喝酒,這真是太高興了。
唉!我曾經(jīng)探求古時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或許與前兩種心情有所不同,為什么呢?不因為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里做高官,就擔心他的百姓,在遠離朝廷的江湖,就擔心他的國君。這是做官也擔心,不做官也擔心。既然這樣那么什么時候才是快樂呢?大概一定會說:“在天下人擔心之前擔心,在天下人快樂之后快樂。”唉!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寫這篇文章的時間是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注譯
謫:封建王朝官吏降職或遠調(diào)。
守:指做州郡的長官。
巴陵:郡名,即岳州,治所在現(xiàn)在湖南岳陽。
越明年:到了第二年。(就是慶歷五年,1045)
越:及,到。
政通人和:政事順利,百姓和樂。
通:順利。
和:和樂。
具:全,皆。(通假字,同“俱”)
乃:于是。
增:擴大。
舊制:原有的規(guī)模
制:規(guī)模。
屬:通“囑”,囑托。
作文:寫文章。
記:記敘。
勝狀:勝景,好景色。
銜:連接。
吞:吞吐。
浩浩湯湯(shāng):水勢很大的樣子。湯湯:水流大而急。
橫無際涯:寬闊無邊。
橫:廣遠,寬闊。
際涯:邊。(際涯的區(qū)別:際專指陸地邊界;涯專指水的邊界)
朝暉夕陰:或早或晚(一天里)陰晴多變化。
朝:在早晨,名詞做狀語
陰:到傍晚,名詞做狀語
暉:日光。
氣象:景象。
萬千:千變?nèi)f化。
此:這
則:就是
大觀:雄偉景象。
前人之述備矣: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
備:全面,詳細。
然則:既然這樣那么。
北通巫峽:北,往北
南極瀟湘:南面直到瀟水、湘水。瀟水是湘水的支流,湘水流入洞庭湖。
極:盡。
遷客:謫遷的人,指降職遠調(diào)的人。
騷人:詩人。戰(zhàn)國時屈原作《離騷》,因此后人也稱詩人為騷人。
會:聚集。
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看了自然景物而觸發(fā)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覽:看。
異:不同
若夫:用在一段話的開頭以引起下文。下文的“至若”同此。“若夫”近似“像那”,“至若”近似“至于”。
霪雨:連綿的雨。
霏霏:雨(或雪)繁密的樣子。
開:放晴。
陰:陰冷。
濁:渾濁。
排空:沖向天空。
日星隱曜:太陽和星星隱藏起光輝。
曜:光輝
岳:高大的山。
山岳潛形:山岳隱沒了形體。
潛:隱沒。
行:通行。
楫:槳。
傾:倒下。
薄暮冥冥:傍晚天色昏暗。
薄:迫近。
斯:這。
則:就。
有:產(chǎn)生。
去國懷鄉(xiāng):離開國都,懷念家鄉(xiāng)。
去:離開。
國:國都。
憂讒畏譏:擔心(人家)說壞話,懼怕(人家)批評指責。
畏:害怕。
讒:說壞話。
譏:批評指責。
蕭然:蕭條冷落的樣子。
感:感慨。
春和:春風和煦。
景:日光。
波瀾不驚:湖面平靜,沒有驚濤駭浪。
驚:這里有“起”、“動”的意思。
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
萬頃:極言其廣。
翔集:時而飛翔,時而停歇。
集:鳥停息在樹上。
錦鱗:美麗的魚。鱗,代指魚.
芷:一種香草。
。盒≈。
岸芷汀蘭: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野花。
郁郁:形容草木茂盛。
而或:有時。
長煙一空:大片煙霧完全消散。
一:全。
皓月千里: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
浮光躍金:波動的光閃著金色。這里描寫月光照耀下的水波。
靜影沉璧:靜靜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這是寫無風時水中的月影。
璧:圓形的玉。
何極:哪有窮盡。
曠:開闊。
怡:愉快。
寵辱偕忘:光榮和屈辱一并忘了。
寵:榮耀。
偕:一起,一并。
臨:迎著。
把酒臨風:端酒當著風,就是在清風吹拂中端起酒來喝。
把:持,執(zhí)。
洋洋:高興得意的樣子。
嘗:曾經(jīng)。
求:探求。
古仁人:古時品德高尚的人。
心:思想感情。
或異二者之為:或許不同于(以上)兩種心情。
或:近于“或許”“也許”的意思,表委婉口氣。
異:不同于。
為:這里指心理活動(即兩種心情)。
以:因為。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此句為互文.
居廟堂之高:處在高高的廟堂上,意思是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進”即指“居廟堂之高”。
廟:宗廟。
堂:殿堂。
廟堂:指在朝廷。
處江湖之遠:處在僻遠的江湖間,意思是不在朝廷上做官。下文的“退”,即指“處江湖之遠”。
是:這樣。
然則:既然如此,那么……
其必:一定。
先:在……之前。
后:在……之后。
微斯人,吾誰與歸:(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微:沒有。
斯人:這樣的人。
誰與歸:就是“與誰歸”。
歸:歸依。
1.本文的立意和構(gòu)思有什么特點?
據(jù)史料記載,滕子京函請范仲淹作記,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圖》,并說:“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但《岳陽樓記》卻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將自然界的晦明變化、風雨陰晴和“遷客騷人”的“覽物之情”結(jié)合起來寫,從而將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縱議政治理想方面,擴大了文章的境界。全篇看似閑筆漫敘,實際上卻大有深意。滕子京與范仲淹為同榜(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即公元1015年)進士,兩人交誼頗厚。滕子京是被誣陷擅自動用官錢而被貶的,他到岳州后,“憤郁頗見辭色”,別人慶賀岳陽樓將落成,他卻回答說:“落甚成?只待憑欄大慟數(shù)場。”可見他的情緒極為低落。范仲淹正是借作記之機,含蓄委婉地規(guī)勸他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試圖以自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濟世情懷和樂觀精神感染老友。這是本文命意之所在,也決定了文章敘議結(jié)合的風格。
2.怎樣理解“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范仲淹幼年喪父,生活貧苦,卻刻苦讀書,少有大志。據(jù)《宋史》記載,他從小就立下“不能利澤生民,非丈夫平生之志”的誓言。歐陽修給他寫的墓碑文也說:“公少有大節(jié),于富貴貧賤毀譽歡戚,不一動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是范仲淹自幼的心語,而藉《岳陽樓記》一文廣為人知。“先憂后樂”的思想,究其淵源,即是儒家的仁愛思想。孟子就曾說:“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范仲淹把“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思想進一步發(fā)展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就是要超越個人的憂樂,以天下為己任,以利民為宗旨,補救時弊,積極進取。為此,就要不為外物所動,不論是自然界的陰晴明暗,還是社會環(huán)境的順遂艱難,都不能動搖心中的信念。范仲淹的從政生涯,始終踐行了這一信念。例如,天圣七年(1029),30歲的范仲淹還在沒有資格進諫的小小秘書閣校理任上,就上書諫止皇帝宋仁宗率百官為章獻太后朝拜上壽;第二年又直接上書請章獻太后還政退位──那時章獻太后正垂簾聽政,權(quán)傾朝野,滿朝文武,“無敢言者”。范仲淹因此被貶離京,三年后才回來。又如,景三年(1036),范仲淹向宋仁宗進《百官圖》,指斥宰相呂夷簡結(jié)黨營私,任用讒佞,反被誣為“越職言事,薦引朋黨,離間君臣”,又遭貶斥,連為他鳴不平的歐陽修等人也被貶放。范仲淹仕途沉浮幾十年,數(shù)遭貶黜,但他澄清吏治、憂國憂民之心始終未改。他用自己的俸祿,在家鄉(xiāng)買“義田”千畝,救濟貧窮的族人,而自己卻貧苦一生,以至于死時“身無以為殮,子無以為喪”。為民請命,憂民之憂,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精神的具體體現(xiàn)。
3.敘事、寫景、議論、抒情相結(jié)合的寫法有什么作用?
本文全篇僅368字,卻內(nèi)容充實,情感豐富,將敘事、寫景、議論、抒情自然結(jié)合起來,既有對事情本末的交代,又有對湖光水色的描寫;既有精警深刻的議論,又有惆悵悲沉的抒情。記樓,記事,更寄托自己的心志。作者又善于以簡馭繁,巧妙地轉(zhuǎn)換內(nèi)容和寫法。如以“前人之述備矣”一語帶過無數(shù)敘述,以“然則”一語引出“覽物之情”,以“或異二者之為”展開議論話題,等等,千回百轉(zhuǎn),層層推進,敘事言情都入化境。
4.本文的句式是如何駢散結(jié)合的?
這篇記文以單行散句為主,間以駢偶短句,既流利暢達,又簡潔凝練。散句駢句的運用,依文章內(nèi)容而變化。如開頭結(jié)尾的敘述文字用散句,莊嚴而質(zhì)樸;中間寫景狀物的語句多用駢句,辭彩華美,音韻和諧;議論抒情語段(“嗟夫”一段)也用散句,抑揚頓挫,富于變化。這樣,駢散交替,敘議結(jié)合,文質(zhì)兼美,具有很強的藝術(shù)感染力。
岳陽天下樓
岳陽樓為岳陽城西門城樓。它屹立洞庭湖畔,枕巴山,瞰洞庭,一派虎踞龍盤之勢。岳陽樓自古與武昌黃鶴樓、南昌滕王閣并稱為江南三大名樓。因三國時岳州曾設為建昌郡,故又有“三昌古樓”之稱。
岳陽樓始見于何時?清以前修志皆謂“莫詳其始”。清同治《巴陵縣志》始據(jù)宋范致明《岳陽風土記》巴丘“郡城乃魯公(肅)所筑”之說,推測“岳陽樓或曰魯肅閱軍樓”。光緒《巴陵縣志》從之。后人亦多采此說。但亦有研究者持異議。熊培庚《岳陽天下樓》云:
魯肅系東吳橫江將軍,駐守巴丘,自可能筑城樓。但所筑很可能為“譙樓”。周祈《名義考》云:“門上為高樓以望曰譙……古者為樓以望敵陣,兵列于其間,下為門,上為樓,或曰譙門,或曰譙樓也。”當時岳陽地當要沖,需筑譙樓以望水域敵船。且《三國志》載:孫權(quán)于“夏四月(赤烏三年)大赦,詔諸郡縣治城郭,起譙樓,穿塹發(fā)渠,以備盜賊”。魯肅屯守,正合此形勢。故推測說魯肅始修城樓(譙樓)可,而謂其修閱兵樓則不可。
岳陽樓的擴建、定名和聲名遠播,始于盛唐張說。張說(667—730),字道濟,又字說之,洛陽人。歷仕唐武后、中宗、睿宗、玄宗四朝。武后時因忤權(quán)貴,流配欽州(今廣西欽州)。玄宗時,召為中書令,封燕國公,后罷為相州(今河北成安、廣平等地)刺史。開元四年(716)貶守岳州。此時張說飽經(jīng)風霜,年近半百,乃借擴修岳陽樓,以寄情銷愁。竣工后,因其在天岳山之南,遂定名為岳陽樓。樓成之后,張說“每與才士登樓賦詩,自爾名著”。不久,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隱、劉禹錫、孟浩然等著名詩人相繼登樓吟詠,岳陽樓聲名益大。
宋慶歷四年(1044)滕宗諒謫守巴陵,岳陽樓又為之改觀。滕宗諒(991—1047),字子京,河南府(今洛陽)人,與范仲淹同為大中祥符進士,曾擢天章閣待制。因其負才尚氣,崇尚改革,故屢遭謫徙。慶歷三年,因遭誣陷而被降知岳州。在任三年后,調(diào)蘇州,卒于任所。滕子京雖憤郁滿懷,卻勵精圖治。在岳陽遷建文廟,維修南湖紫荊堤,并筑偃虹堤,以防止洪水沖擊岳陽樓。歐陽修寫《偃虹堤記》贊之。而他最大的功績,則是繼張說之后又重修了岳陽樓。他以張說為表率,寄情托志于土木之中。故“郡寮稟落成之日,子京云:‘落其成,待痛飲一場,憑欄大慟十數(shù)聲而已’”(明《岳州府志》)。新樓增其舊制,刻歷代名人詩賦于其上,并于樓北建燕公樓,專祀張說。滕子京猶覺不足,以為“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為著”,于是請名家作《洞庭晚秋圖》,連同親擬《求記書》一并寄好友范仲淹。范欣然命筆,遂有《岳陽樓記》傳頌千古。
岳陽樓后幾經(jīng)興廢,清光緒六年(1880)再建。為三層、四柱、純木、飛檐,其盔頂為我國古建筑中所少見,F(xiàn)建筑為1983至1984年按歷史風貌重修。同時改建了周圍“南極瀟湘”、“北通巫峽”、“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四座牌坊,刷新了“懷甫”、“三醉”、“仙梅”三座輔亭。樓內(nèi)陳設也有所充實。在江南三大名樓中,唯此樓舊貌依然。
《岳陽樓記》賞析
沿湘江順流而下,經(jīng)長沙再向前,一片煙波浩渺的大水映入眼簾,那就是“水天一色,風月無邊”的洞庭湖了。唐代詩人孟浩然在一首題為《臨洞庭》的詩里寫道:“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生動地表現(xiàn)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成為千古絕唱。詩中所說的岳陽,西臨洞庭,北扼長江,自古以來就是南北交通的咽喉之地。從洞庭湖上向岳陽遠眺,最引人注目的是屹立于湖畔的一座三層的城樓,被藍天白云襯托得十分壯觀。那就是著名的岳陽樓。
岳陽樓的前身,是三國時吳國都督魯肅的閱兵臺。唐玄宗開元四年,中書令張說謫守岳州,在閱兵臺舊址建了一座樓閣,取名岳陽樓。李白、杜甫、白居易、張孝祥、陸游等著名詩人都曾在這里留下膾炙人口的詩作。到北宋慶歷四年,公元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謫到岳州巴陵郡做知府,第二年春重修岳陽樓,六月寫信給貶官在鄧州的好朋友范仲淹,并附有《洞庭晚秋圖》一幅,請他寫一篇文章記述這件事。到慶歷六年九月,范仲淹便寫了這篇著名的《岳陽樓記》。
《岳陽樓記》全文只有三百六十八字,分五段。
第一段,說明作記的緣由。
這番交代十分必要,因為范仲淹既非岳陽人,又不在岳陽做官,可能根本就沒來過岳陽,一個和岳陽沒有關系的人忽然為岳陽樓作記,這是必須說明緣由的。作者先提出自己的好朋友滕子京,說他被貶官到岳陽后,經(jīng)過一年的時間,就做到了“政通人和,百廢俱興”。重修并擴建了岳陽樓,在樓上刻了唐代先賢和今人的詩賦,又囑托我作一篇文章記述這件事。這段文字簡明扼要,把必須交代的背景,在文章開頭集中地加以交代,后面就可以馳騁想像自由揮灑筆墨了。
第二段,不對岳陽樓本身作描寫,而是由岳陽樓的大觀過渡到登樓覽物的心情。
這段文字的內(nèi)容是寫景,口氣卻是議論。一上來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銜遠山、吞長江、洶涌著,流動著,無邊無際。這幾句是從空間上形容湖面的廣闊和水勢的浩淼。接下來兩句“朝暉夕陰,氣象萬千”,則又從不同時間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現(xiàn)它氣象萬千的變化。早晨陽光燦爛,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鏡一般,正如唐朝人張碧的詩里所說的“漫漫萬頃鋪琉璃”。晚上云霧低垂,把洞庭湖籠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正如宋朝人李祁在一首詞里所寫的:“霧雨沉云夢,煙波渺洞庭”。以上幾句抓住不同時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把它的萬千氣象很生動地渲染了出來,然后小結(jié)一句說:“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既然前人描述已經(jīng)完備,而且有詩賦刻在岳陽樓上,范仲淹便不再重復。人詳我略,人略我詳,轉(zhuǎn)而寫登樓覽物之情:“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遷客,指降職貶往外地的官吏。屈原曾作《離騷》,所以后世也稱詩人為騷人。既然洞庭湖北通巫峽,南極瀟湘,湖邊的岳陽樓便為遷客、騷人常常會集的地方。當他們登樓觀賞洞庭湖的景物時,心情能不有所差異嗎?這幾句是全文的樞紐,很自然地引出以下兩段。上面對洞庭湖的描寫是客觀的,以下則是設想遷客騷人觀洞庭時的主觀感受;上面的文字很簡約,以下則洋洋灑灑,淋漓盡致。
第三段寫覽物而悲者。
這一段的大意是說:假若是在陰雨連綿的季節(jié),一連幾個月不放晴;天空陰風怒號,湖上濁浪排空;太陽和星星隱藏了它們的光輝,山岳也隱蔽了它們的形體;商旅不敢出行,船只全被損壞;當黃昏時分一切都籠罩在昏暗之中,只有那虎嘯猿啼之聲不斷傳入耳來。這時登上岳陽樓,滿目蕭然,觸景傷情,更會感到離開京城的哀傷和懷念家鄉(xiāng)的憂愁,并且會憂心忡忡,畏懼小人的毀謗和譏刺,感傷到極點而悲慟不止了。
第四段寫覽物而喜者。
這一段的大意是說:遇到春天溫和的日子,明媚的陽光照射在平靜的湖面上,沒有一絲兒波瀾。天色襯著湖光,湖光映著天色,上下是一片碧綠。天上的沙鷗飛飛停停,水里的魚兒游來游去。岸邊的花草散發(fā)出濃郁的芳香,沁人心脾。在夜間還可以看到湖上的煙云一掃而空,皎潔的月光普照千里;月光與水波一起蕩漾,閃爍著金光,月亮的倒影沉浸在水底,宛如一塊璧玉。漁歌的對唱,洋溢著無邊的歡樂。這時候登上岳陽樓,一定會心曠神怡,把一切榮譽和恥辱都忘掉了。舉杯暢飲,臨風開懷,只會感到無比的欣慰和歡喜。
這兩段采取對比的寫法。一陰一晴,一悲一喜,兩相對照。情隨景生,情景交融,有詩一般的意境。由這兩段描寫,引出最后的第五段,點明了文章的主旨。在這一段里對前兩段所寫的兩種覽物之情一概加以否定,表現(xiàn)了一種更高的思想境界。
“嗟夫!”,是感嘆詞。作者十分感慨地說,我曾經(jīng)探求過古代那些具有高尚道德的人的心,與上述兩種心情有所不同。他們的悲喜不受客觀環(huán)境和景物的影響,也不因個人得失而變化。當高居廟堂之上做官的時候,就為人民而憂慮,惟恐人民有饑寒;當退居江湖之間遠離朝政的時候,就為國君而憂慮,惟恐國君有闕失。這么說來,他們無論進退都在憂慮了,那么什么時候才快樂呢?他們必定這樣回答:在天下人還沒有感到憂慮的時候就憂慮了,在天下人都已快樂之后才快樂呢;作者感慨萬千地說:倘若沒有這種人,我追隨誰去呢!表示了對于這種人的向往與敬慕。文章最后一句“時六年九月十五日”,是交代寫作這篇文章的時間。
《岳陽樓記》的作者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死于公元1052年。字希文,吳縣人,吳縣就是今天的蘇州。他出身貧苦,兩歲時死了父親。青年時借住在一座寺廟里讀書,常常吃不飽飯,仍然堅持晝夜苦讀,五年間未曾脫衣睡覺。中進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書,提出許多革除弊政的建議,遭到保守勢力的打擊一再貶官。后來負責西北邊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成績。一度調(diào)回朝廷擔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的職務,可是在保守勢力的攻擊與排擠下,于宋仁宗慶歷五年又被迫離開朝廷。寫《岳陽樓記》時正在鄧州做知州。
《岳陽樓記》的著名,首先是因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時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歐陽修在為他寫的碑文中說,他從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岳陽樓記》末尾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一生行為的準則。孟子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已成為封建時代許多士大夫的信條。范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貶官在外,“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采取獨善其身的態(tài)度,落得清閑快樂?墒撬豢线@樣,仍然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來勉勵自己和朋友,這是難能可貴的。
一個人要做到先憂,必須有膽、有識、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個先憂之士當他建立了功績之后還能后樂,才更加可貴。這兩句話所體現(xiàn)的精神,那種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品質(zhì),在今天無疑仍有教育意義。
就藝術(shù)而論,《岳陽樓記》也是一篇絕妙的文章。下面提出幾點來講一講:
第一,岳陽樓之大觀,前人已經(jīng)說盡了,再重復那些老話還有什么意思呢?遇到這種情況有兩種方法。一個方法是作翻案文章,別人說好,我偏說不好。另一個方法是避熟就生,另辟蹊徑,別人說爛了的話我不說,換一個新的角度,找一個新的題目,另說自己的一套。范仲淹就是采取了后一種方法。文章的題目是“岳陽樓記”,卻巧妙地避開樓不寫,而去寫洞庭湖,寫登樓的遷客騷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時產(chǎn)生的不同感情,以襯托最后一段所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別出心裁,不能不讓人佩服。
第二,記事、寫景、抒情和議論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記事簡明,寫景鋪張,抒情真切,議論精辟。議論的部分字數(shù)不多,但有統(tǒng)帥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說這是一篇獨特的議論文!对狸枠怯洝返淖h論技巧,確實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第三,這篇文章的語言也很有特色。它雖然是一篇散文,卻穿插了許多四言的對偶句,如“日星隱曜,山岳潛形。”“沙鷗翔集,錦鱗游泳。”“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靜影沉璧。”這些駢句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錘煉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銜遠山,吞長江”這兩句的“銜”字、“吞”字,恰切地表現(xiàn)了洞庭湖浩瀚的氣勢。“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簡潔的八個字,像格言那樣富有啟示性。“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把豐富的意義熔鑄到短短的兩句話中,字字有千鈞之力。
滕子京在請范仲淹寫《岳陽樓記》的那封信里說:“山水非有樓觀登覽者不為顯,樓觀非有文字稱記者不為久。”確實是這樣,岳陽樓已因這篇絕妙的記文,而成為人們向往的一個勝地;《岳陽樓記》也像洞庭的山水那樣,永遠給人以美好的記憶。
(選自《歷代名篇賞析集成》,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8年版)
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死于公元1052年。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死后謚“文正”,世稱“范文正公”。(吳縣就是今天的蘇州)。他出身貧苦,其父范墉任節(jié)度掌書記。(其父范墉死時他剛兩歲)。青年時借住在一座寺廟里讀書,常常吃不飽飯,仍然堅持晝夜苦讀,五年間未曾脫衣睡覺。中進士以后多次向皇帝上書,提出許多革除弊政的建議,遭到保守勢力的打擊一再貶官。后來負責西北邊防,防御西夏入侵很有成績。一度調(diào)回朝廷擔任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的職務,可是在保守勢力的攻擊與排擠下,于宋仁宗慶歷五年又被迫離開朝廷。他以六十四歲的人生,矢志不渝地追求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政治主張,深受當世和后人稱道。文章和詩詞俱脫俗超凡,是其心志和情感的形象外化。有《范文正公文集》傳世。寫《岳陽樓記》時正在鄧州做知州。
《岳陽樓記》的著名,首先是因為它的思想境界崇高。和它同時的另一位著名的文學家歐陽修在為他寫的碑文中說,他從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也。”可見《岳陽樓記》末尾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一生行為的準則。孟子說:“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已成為封建時代許多士大夫的信條。范仲淹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正貶官在外,“處江湖之遠”,本來可以采取獨善其身的態(tài)度,落得清閑快樂?墒撬豢线@樣,仍然以天下為己任,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話來勉勵自己和朋友,這是難能可貴的。
一個人要做到先憂,必須有膽、有識、有志,固然不容易;而一個先憂之士當他建立了功績之后還能后樂,才更加可貴。這兩句話所體現(xiàn)的精神,那種吃苦在前,享樂在后的品質(zhì),在今天無疑仍有教育意義。
寫出作者豁達胸襟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闊大胸襟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高尚的道德情操。
第一段記述作者撰寫此文的緣由:應滕子京的托付而撰寫。這段寫岳陽樓的重修、增制。
第二段描寫登上岳陽樓看到的壯闊湖景,提出一個看法。
第三段描寫湖上久雨陰晦的凄涼景象以及“遷人騷客”登樓睹此的傷感心情。
第四段寫湖上春光明麗的歡快景象以及“遷人騷客”登樓覽之的喜悅心情。
綜上所述,二至四段描寫了岳陽樓的美景,抒發(fā)了作者對岳陽樓美麗景色的贊美之情
第五段直抒作者胸臆,砥礪友人同道。作者明言其人生志向、政治抱負(以“古仁人”為楷模,憂國憂民),表露其博大襟懷、堅強意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岳陽樓記》賞析】相關文章:
岳陽樓記賞析03-23
《岳陽樓記》的賞析09-27
《岳陽樓記》的賞析精選03-25
《岳陽樓記》精選賞析03-25
岳陽樓記經(jīng)典賞析12-07
岳陽樓記賞析03-07
岳陽樓記原文及賞析08-07
古詩《岳陽樓記》賞析09-04
范仲淹的《岳陽樓記》賞析09-01
《岳陽樓記》的原文及賞析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