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雨巷》教學心得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在《雨巷》教學上,有怎樣的心得體會呢?
《雨巷》教學心得體會(一)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也是中國現代詩壇的經典,對這首詩的認識,我也經歷了一個由朦朧到清晰的過程。以往就是按教參注釋的那樣,重點解讀詩歌中的象征手法,雖然教學過程也完整清楚,但總覺得對作家作品把握不夠,沒能挖掘出作品的精髓,沒能讀透。這一輪次的教學,經過反復查閱資料,深思熟慮,自己覺得終于有了一種認識上的飛躍,教學效果自然有顯著提高,自己也很滿意?梢姡虒W本身就是一個學習過程,作為教者,只有不停探索,不斷學習,才能使我們的教學日臻完善。而教者只有在認識上達到一種高度,才能把某種思想傳授給學生,這就是學無止境吧。
理解姑娘這一意象,是解讀《雨巷》的關鍵,詩人獨自徘徊在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希望逢著一位結著丁香一樣愁怨的姑娘,心有所想,境由情生,雨巷中果真飄過那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她同詩人一樣,寂寥、惆悵,帶著人世間的清冷和無常,相遇在雨巷。她與詩人相面無語,相逢無緣。他們在飄著雨的江南小巷里,擦肩而過。
如果說,雨巷是詩人愛情天地的一角,那么,姑娘便是詩人心頭的那抹芳草;如果說雨巷是詩人短暫人生的一瞬,那么,姑娘便是他人生的信念和追求?梢,姑娘既是詩人塵世里的眷戀,也是他精神上的執(zhí)念。從姑娘身上,我們能看到詩人對生活的火熱,但凡是一種希望,即便是一種奢念,它也會透視出詩人那怦然的心跳,那鮮活的生命脈搏。不管環(huán)境多么陰郁,現實多么黑暗,對姑娘的執(zhí)著都告訴我們詩人內心的澎湃。在20世紀30年代這樣一個動亂的時代,戴望舒這樣既敏感又脆弱的詩人,經歷自身的情感挫折與時代沖擊,身心難免會受到創(chuàng)傷,文人的感傷便成為其人生的主要基調,就像詩歌中所表現的那樣,期待中的姑娘,她飄然而來,帶著離亂的憂傷,無聲的心語,又飄然而去,成為詩人心頭那抹揮之不去的痛。
這就是我們在姑娘身上所看到的文化含義――丁香一般的憂傷。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又彷徨。丁香是古典詩文中的常見意象,它承載著清高、孤獨、純潔的文化含義。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就是鮮明的寫照,讀懂姑娘身上的含義,是我們理解詩人心境的關鍵,愛情也好,理想也罷,在丁香一般的姑娘身上,我們看到的是詩人的人格追求。高潔、孤傲的丁香姑娘無疑是詩人渴望人生完美的體現。這就如同在俗世的生活中,有兩個姑娘擺在你面前,一個是溫柔敦厚的薛寶釵,一個是清零孤傲的林黛玉,我們大多數人可能都會選擇薛寶釵,因為她身上有著太濃厚的`生活氣質,她是適合現實生活的。可戴望舒偏不,他喜歡的丁香一般結著愁怨的姑娘無疑是林黛玉一樣的人物,正是那清靈脫俗的憂郁,挑動了詩人的心弦,因為詩人自己說了,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梢姡娙伺c姑娘心靈相惜,這是這種精神上的投合,才讓詩人在坎坷的、寂寥的人生道路上看到希望,找尋到一種心靈的慰藉。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正是戴望舒理想主義的苦苦追求,是他人格境界的呈現。
然而,越是對生活抱著十分的熱情和希望,在現實面前,越容易遭遇失望,就像詩歌中所寫的那樣,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的,我身旁飄過這女郎,她靜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眼光,丁香般的惆悵。詩人的渴求似乎是宿命般的無情,在飽經憂愁之后,仍然要飲下一杯苦酒,姑娘就像是倏忽而逝的影子,只是帶給詩人短暫的歡愉,而后便是更加長久的惶惑空虛。
應該說,丁香一樣的姑娘是詩人內在人格呈現,是一個文人對情感、對理想所持的美好的渴望。然而,作為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不可能不投身社會洪流,政治的風云變幻,革命的風雨如磐,都賦予這種感情更深的社會意義,使詩歌的情感變得更加厚重,所以說,作品中的姑娘是一個悲喜交加的載體,它蘊含著詩人的熾熱,積淀著詩人的哀怨,它是個體的,也是社會的,它是感性的,也是理性的。它真實的記錄著詩人的追求、憧憬、失望、無奈。為其真實,才感人至深。
然而,正是因為有失望過后的希望,才顯示出追求的可貴,即使是遭受命運的打擊,也依然保持生命的尊嚴。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著愁怨的姑娘
就像詩歌中的姑娘,她是那樣的冷漠和高傲、嫵媚和動人,在命運的頹圮面前,保持著哀而不傷的情操,不管是姑娘,還是詩人,我們看到都是一種堅持,一種不離不棄的堅韌。不管在什么樣的時代,在人生的各種遭遇面前,人大都會扼腕嘆息,甚至潸然淚下。在20世紀30年代,年僅21歲的戴望舒,面對時代的洪荒,會茫然無措,把一個知識分子內心的羸弱與纖細化作文字,傾注于筆端,這既是一種自然又又是一種真實的行為,所以,只有了解戴望舒當時的心境,他的人格追求,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我們對他的文字才能有一種更深的認識,才能真正透過文字走進詩人的內心,才能讀懂詩人文字之下的含淚帶血的心聲。
《雨巷》教學心得體會(二)
戴望舒的《雨巷》是人教版高中語文課后背誦篇章。這首寫于1927年表面上言情,寫思慕追求一位有著丁香般美麗的姑娘而不可得,實則是象征在生活的重壓下一部分人的精神狀態(tài)的詩歌,是一幅寫意畫,是詩人意識流動中的一個境界。內容完整和明朗,形式不刻意雕琢。意境朦朧,耐人尋味。
在講《雨巷》時,我搜集了戴望舒以及江南雨巷的有關資料,特意選用了撐著油紙傘,身著紫色旗袍的女郎走在彎彎曲曲的江南小巷作為背景,并配之以《神秘園》的音樂烘托氣氛。
果然如我所料,學生雖還未讀《雨巷》,就已經被朦朧、寧靜、凄美的情境所感染,神情嚴肅而感傷。
此時,我話鋒一轉,對學生說,讓我們走進《雨巷》,去探究詩人戴望舒的真實心靈。我認為:課堂教學應該體現師生雙向合作的精神,努力形成一種師生互動的對話機制。沒有互動,沒有交往,就不存在或未發(fā)生教學師生互動是借助特定的課堂情境實現的,具有臨時的生成性特點,課堂情境是引發(fā)師生互動的先決條件,對師生互動產生現實的牽引作用?墒俏业倪@節(jié)課并沒有達到我預想中的這種效果。
接著讓學生自由讀,目的是先對文本有一個大致的印象,盡管這種印象可能是粗糙的、不完整的,但它所喚起的最初的審美體驗卻是真實的、重要的。
在學生朗讀的基礎上,我展示課件,畫面集中了江南各種形式不同的小巷,讓學生發(fā)揮想象自己描述心中的“雨巷”。
羅生布拉特曾說:“閱讀材料、閱讀情境與閱讀者的心境呈現某種一致性時,那么閱讀的效果就好。”創(chuàng)設閱讀與鑒賞情境的最大目的是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就沒有閱讀的積極情感,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就無內化可言,用圖畫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感悟詩意。使此時較為成熟的感受與自己原初的感受構成比較,從而更深入地理解詩歌,提高學生的閱讀欣賞水平。
緊接著共同探究三個問題:“《雨巷》象征了什么?”“為什么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姑娘?”“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些句子?”詩中的"雨巷",狹窄破舊,陰暗潮濕,斷籬殘墻被迷茫的凄風苦雨籠罩著。從這雨巷我們可以聯想到當時令人窒息的時代氣氛,"風雨如磐"的'社會面影。詩中那個"我",一腔愁緒,滿腹哀怨,正是當時被環(huán)境憋得透不過氣來的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的寫照。他們帶著心靈上的創(chuàng)痛在思索著,追求著。而那夢幻般出現又幽靈一樣地消逝的清麗不俗的丁香姑娘,不就是作者熱切追求而實際上不可能得到的希望的象征嗎?
自此,學生豁然明白。
我講《雨巷》時一直在追求一種詩化的語言,總認為沒有很好的語言,就難以把這篇朦朧詩講到極致,但卻掉入了另一個誤區(qū):語言過于唯美化,使學生無法很好的和課堂融會在一起,好像我是在自言自語,學生只是一個旁觀者。
另外我提出的問題也不夠貼切,有時學生回答的很吃力,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啟發(fā),如:“你們能否用詩化的語言來描述一下“雨巷”這個環(huán)境呢?”
記得我在講課的過程中提到了兩首古詩詞,可是我并沒有對這兩首詩詞進行分析,而是一帶而過,使這兩首古詩詞沒有真正的發(fā)揮好在這篇課文中的作用,也是我講課的一個失誤。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會力圖避免上述這些問題,創(chuàng)造一個師生互動的生動課堂
《雨巷》教學心得體會(三)
近幾年在優(yōu)質課評選中聽過不少老師講過這篇詩歌,但大多數老師把時間用在分析“雨巷”“我”“丁香”“油紙傘”等意象的象征意義及詩歌的主題思想上。雖說這樣的設計并無不妥,但總感覺這樣的課過于理性,對文本的解析過于清晰,詩的韻味大打折扣。而趙老師深諳詩歌創(chuàng)作鑒賞的規(guī)律,所以他的課堂很注重情境氛圍的營造。在舒緩憂傷的輕音樂中,老師如詩的導語一下子將學生引入了詩的境界:“暮春時節(jié),煙雨江南,有道是: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漫步江南的小巷,你的耳邊安靜了下來,只有細絲般的絲雨摩挲青石板的聲響,這個時候你的心里會涌起一種什么樣的思緒?撐一柄油紙傘,化身瘦身的江南才子,這節(jié)課我們走進戴望舒的雨巷,去品一品那番韻味。”接著在展示這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后(課前學生已充分預習課文),通過大屏幕展示兩幅丁香的圖片,兩首描寫丁香的古詩,寥寥數語就厘清了丁香這個意象的象征意義,進而歸總出越是美的東西
越容易凋謝的哲理,通過流星、曇花、海市蜃樓、夢等例子加以印證。問題的處理不蔓不枝,較好地解決了本課的重點難點。
然后課堂上師生通過反復誦讀,鑒賞探討本詩的感情基調及營造氛圍的手法。課堂書聲瑯瑯,學生自由讀,個別讀,齊讀,師生共讀,朗誦形式多樣,但不是簡單的形式的變化,而是隨著授課不同環(huán)節(jié)的需要來設置。授課伊始在理清丁香意象的象征意義后,在舒緩的輕音樂中,在大屏幕展示的“江南小巷”的文字和圖片后,老師要求學生自由朗讀詩歌,以便走進文本。而后明確詩歌的感情基調,老師找個別學生讀,請其他學生評價,對于學生讀得不到位的地方,如節(jié)奏、重音,老師示范點撥,學生重讀,以便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在探討詩歌營造氛圍的手法——反復及音調和諧時,老師采用了改詩這個方法,讓學生在去掉“一樣”等疊詞,把響亮的ang韻改為閉口韻,讓學生齊讀體會到,如果去掉疊詞,詩歌就少了一種回環(huán)往復的美,保持ang韻,開口響亮,能使詩歌哀而不傷,恰到好處。在授課即將結束時,老師和一名女生“二重讀”,男聲低沉,女聲輕柔,男女聲部匯合的纏綿憂傷,將詩歌的朦朧、淡淡的哀愁演繹到極致,也把課堂教學推向了高潮,一時間課堂掌聲雷動,經久不息。
課堂的詩意不僅在于按照詩歌的規(guī)律解析詩歌,更在于老師詩歌般的授課語言,讓學生一直置身于詩歌的意境中。普通話字正腔圓,富有激情,印象較深有三處。一是導語是在輕柔
的音樂中用詩般的語言帶出,讓人無比神往地走進課文。二是為了加深學生對詩歌的理解,在出示江南小巷的圖片及文字后,老師用極富感情的語言評說:“江南的雨像牛毛,像花針,像細絲,細雨如幕就籠罩在這窄窄長長、長長窄窄的.小巷上。斑駁的屋檐,注入了多少歷史的滄桑,如詩的青石板像蛇一樣、像蛇一般地曲曲折折。等待著那個鏡頭的,是望穿秋水的欣喜,還是冷徹骨灰的幻滅?”在這樣的解說下,江南小巷在學生心中儼然靈動起來。三是在課堂即將結束師生共讀時,當音樂響起,老師神情訴說:“江南的雨,淅淅瀝瀝,淅淅瀝瀝,下了千年,戴望舒的《雨巷》把這首明媚的憂傷種到每個人的心里。”這些靈動的語言極富感染力,同時與課堂教學非常契合。
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高萬祥說:沒有純文學的閱讀只能是假閱讀、偽閱讀和反閱讀,沒有純文學閱讀的人,一定會患上精神發(fā)育不良的病癥,甚至會患上精神軟骨病或精神侏儒癥。趙老師的課堂就是純文學閱讀的課堂,充溢著詩意,滿孕著激情,是真正意義上的生命化課堂。在這樣的課堂中,心靈得到洗滌,精神得以滋養(yǎng),有了這樣的熏陶,學生焉能不喜歡語文?學生的語感又怎能不強?因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我們的語文課充斥著枯燥的語言知識,語法內容,答題技巧分析,語文味、詩意正漸行漸遠,學生喜歡看小說、文摘,但不喜歡我們的語文課,語文課正在蛻變,處境尷尬。這一方面與大的考試背景有關,另一方面也與我們語文教師缺乏浪漫情懷有關。一葉障目,不見森林,眼中只有分數,升學,忽視語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詩意無限,浪漫無比。
語文天生浪漫,具備一些浪漫情懷,語文教師才可能真正的理解語文,熱愛語文,欣賞語文;唯有具備一些浪漫情懷,語文教師才可能真正的理解生活,熱愛生活,享受生活;也唯有這樣的語文教師才可能影響一批懂得享受語文、享受生活的學生。趙老師正是具有浪漫情懷的老師,這樣的語文課也許只有趙老師才能上出來,他的文學底蘊、文學才華,可遇不可求。雖不能至但心向往之,追求語文的詩意,應該成為每位語文教師追求的目標。
【《雨巷》教學心得】相關文章:
《雨巷》教學設計06-26
《雨巷》教學反思07-30
雨巷教學反思01-01
雨巷教學設計04-16
《雨巷》教學反思11-07
《雨巷》的教學設計11-26
雨巷教學設計03-30
雨巷教學反思09-24
《雨巷》教學方案示例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