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目標
1.學習并積累“鼻祖、曠野、隨心所欲”等詞語和優(yōu)美語句。
2.了解藏戲的形成,體會藏戲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體會在表達上的特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通過默讀,了解藏戲的形成,體會藏戲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
教學過程
一、談話激趣,導入新課
1.上節(jié)課,我們隨作家老舍一同感受了美好快樂的春節(jié),我們的祖國不僅有豐富多彩的節(jié)日風俗,還有獨具特色的藝術形式。比如今天我們將要學習的課文《藏戲》,介紹的就是一種有特色的藝術。藏戲是藏族戲劇的泛稱。它有著1300多年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歷史最久遠的戲劇之一。藏戲的音樂唱腔韻味雋永,面具服飾五彩繽紛、瑰奇神異,名角新秀不斷涌現(xiàn)。所有這些,無不昭示著藏戲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今天,就讓我們共同去領略有著悠久歷史,深受藏族人民喜愛的藏戲。
二、整體閱讀,初步感知
1.閱讀課前導語,明確自讀要求。
2.默讀課文,注意默讀的速度。讀后劃出文中不懂的詞語,利用工具書或聯(lián)系上下文想想意思。
3.同桌互相交流自己讀懂的詞語。
4.速讀課文,思考:課文哪些段講了藏戲的形成,哪些段介紹了藏戲的藝術特色。
讀后交流、梳理:4-7段講的是藏戲的形成,8-19段講的是藏戲的藝術特色。
三、自主研讀4-7段,感受藏戲形成的神奇。
1.自由讀4-7段,思考藏戲是怎么形成的,試著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指名說藏戲的形成,其他同學認真聽,聽后提出需要補充的內(nèi)容。
3.這個傳奇故事最打動你的是什么?學生自由表達,如唐東杰布為民造福的美好心愿,七位姑娘的義舉,……
4.把你的感受帶入文中,有感情地讀一讀吧。
小結:這個傳奇的故事深深扎根在藏民的心中,唐東杰布不愧被譽為藏戲的開山鼻祖,時至今日,在每一個藏戲劇團,都會供奉有他的畫像,接受著一代代藝人的膜拜,也讓我們頓生出幾分神圣和肅穆感。
四、自主研讀8-19段,感受藏戲獨特的藝術魅力。
1.出示研讀主題:①( )的面具;②( )的舞臺;③( )的演唱風格;要求:選擇自己感興趣的研讀內(nèi)容,反復閱讀相關段落,把藏戲的主要特點用一句話或一個詞概括出來。
2.集體交流研讀結果,說說你是從哪知道的。
① 面具:多樣、夸張、形象鮮明。
②舞臺:沒有固定舞臺、與大自然融為一體。
③演唱:固定的程式、唱腔及動作豐富、不受時間限制
4.對照開頭,體會寫法。
①再讀8-19段,請你試著用幾句話概括藏戲的特色。
②指名讀1-3段,體會作者是怎樣概括的?
③評一評這樣開頭的好處。
五、拓展學習
通過閱讀材料,了解其他地方的戲劇
閱讀材料:
(一)藏戲
有人跟我說,一聽到藏戲,尤其是身在他鄉(xiāng),就仿佛又回到在遼闊的草原上,感受著高原的藍天白云。這話并不夸張。藏戲的聲音悠遠而鏗鏘,象冰川汩汩的流水,又如高原遒勁的疾風,它是唱者全身氣力的投入,它的感情充沛而豐富,曲調(diào)跳動而激越,帶點悲傷,帶點憂郁,更包含滄桑;藏戲是高原的藝術,自然融入的高原的氣魄與雄渾。它那類似西洋詠嘆調(diào)的唱腔能把人的心緊緊抓住,一頓一揚,忽高忽低之間,貫穿消融了人生的喜怒哀樂,因此聽藏戲?qū)嶋H也是在感悟和體會,一曲一調(diào),一章一節(jié)也許正應和了你心靈深處的真性情,所以有人在聽時便邊舞邊合,這便是藏戲唱功的神奇了。
藏戲的形式也大有可說之處,僅面具就多樣而且表意豐富,這有點象京劇,借助臉譜能夠反映人物的性格形象,不過前者的色彩不是直接勾勒在人臉上,藏戲佩帶的面具造型粗獷、抽象。從形狀上分,藏戲面具有直板式的,也有形象立體的,而質(zhì)地則多為皮革、絨布,也可以泥塑而成。至于顏色的表意:黑色代表陰險,紅色代表權力,黃色代表智慧……傳統(tǒng)悠久,博大精深,這就是藏戲得以傳世的根本所在了。
盡管短暫的接觸,使得我至今還沒有完整的欣賞過一場藏戲。但是以采訪為機緣,在視聽中感受震撼,在震撼中有所感悟,藏戲在我的西藏之行中已經(jīng)注入了額外的意義,它也將我引入西藏的神奇之中。
(二)安徽的黃梅戲
黃梅戲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 黃梅戲源于黃梅采茶調(diào). 清乾隆五十年(1785 )左右, 在安徽、湖北、江西毗鄰農(nóng)村流行采茶歌(亦稱采茶調(diào)), 因民間社會交往, 流傳于安慶地區(qū), 與多種民間藝術結合, 形成民間小戲. 辛亥革命后, 黃梅戲在京劇鼻祖程長庚故里、素享“戲曲之鄉(xiāng)”美名的安慶府懷寧縣一帶植根, 汲收了京劇、徽調(diào)的營養(yǎng), 受到當?shù)仫L土、人情、語言的影響, 使她得到了豐富和升華. 新中國成立以后, 在安徽省境內(nèi), 由政府組建了省、專區(qū)、市、縣專業(yè)黃梅戲劇團, 保護、啟用和培養(yǎng)了一批文藝人才, 黃梅戲即成為安徽的主要地方劇種.
已故黃梅戲表演藝術家嚴鳳英等一代名優(yōu), 領銜黃梅戲劇壇以后, 把黃梅戲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 黃梅調(diào)《梁山伯與祝英臺》在臺灣演出, 轟動了整個臺灣;日本戲曲專家波多野太郎, 稱贊黃梅戲唱腔“渾厚優(yōu)美, 簡直像一條山間淙淙不盡的流水, 韻味清新, 別具風格”. 尤其是嚴鳳英主演的《天仙配》《女駙馬》等優(yōu)秀劇目拍成電影后, 影響遍及全國, 先后有十多個省、市、自治區(qū)組建了五十多個專業(yè)黃梅戲劇團. 當今, 黃梅戲已成為全國最有影響的地方劇種之一.
輕歌曼舞、賞心悅目的黃梅戲是地道的來自民間的藝術. 她的表演質(zhì)樸細膩, 真實活潑;她的語言樸實無華, 通俗易懂;她的曲調(diào)優(yōu)美流暢, 明快抒情. 加以道白多用安慶官話, 地方生活氣息濃郁, 更顯黃梅戲特色.
(三)河南的豫劇
豫劇, 原稱“河南梆子”, 因為河南省簡稱“豫”, 解放后定名為豫劇, 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自看到有關它的文字記載至今已有200 余年歷史. 清代末年, 它已遍布河南全省. 建國后更以罕見的速度發(fā)展壯大, 遍及河南城鄉(xiāng)各地, 并分布臺灣、新疆、甘肅、陜西、湖北、山西、山東、河北、四川、江蘇等十幾個省、市、自治區(qū). 至80 年代中期, 豫劇從演出團體、從業(yè)人數(shù)、觀眾數(shù)量等諸多方面, 躍居全國300 多個地方劇種之首.
豫劇藝術的特點是生活化、平民化, 質(zhì)樸本色, 雅俗共賞. 豫劇音樂豐富多彩, 唱腔屬板腔體. 唱詞通俗易懂, 多為七字句或十字句. 它有獨特的板式結構和比較完整的音樂程式.
豫劇傳統(tǒng)劇目有近千出, 在今天比較流行的傳統(tǒng)劇目有《抬花轎》《花木蘭》《穆桂英掛帥》《秦香蓮》等;現(xiàn)代戲劇目有《朝陽溝》《劉胡蘭》《李雙雙》《小二黑結婚》《祥林嫂》《紅色娘子軍》等.
當代豫劇的代表人物有常香玉、陳素真、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等“豫劇五大名旦”, 代表五大風格流派. 活躍在當今國內(nèi)豫劇舞臺上的湯玉英、王清芬、虎美玲、李金枝、谷秀榮、陳淑敏、李樹建、朱巧云、王紅麗等11 位豫劇表演藝術家先后摘取中國戲劇“梅花獎”.
(四)浙江的越劇
越劇發(fā)源于浙江省紹興地區(qū)嵊縣一帶( 古越國所在地) 的農(nóng)村. 它是以嵊縣一帶的民間說唱藝術“落地唱書”為基礎, 并在余姚鸚歌( 秧歌) 和湖州灘簧的影響下發(fā)展形成的. 最初稱為“小歌班”, 多是農(nóng)村藝人在農(nóng)閑之際業(yè)余組合唱戲, 后逐漸組成職業(yè)“小歌班”, 并于1916 年進入上海, 吸收紹劇、京劇所長, 在茶樓以“紹興文戲”之名演出, 演員多以女藝人為主, 有的戲班全由女演員組成.1938 年, 紹興文戲改稱越劇.
越劇的曲調(diào)清悠婉轉(zhuǎn), 優(yōu)美動聽, 長于抒情. 表演比較真切細膩. 越劇有不少優(yōu)秀劇目, 如, 《梁山伯與祝英臺》《紅樓夢》《柳毅傳書》《祥林嫂》《西廂記》《琵琶記》《孔雀東南飛》等. 著名演員有袁雪芬、傅全香、戚雅仙、范瑞娟、徐玉蘭、尹桂芳、王文娟、張桂鳳、茅威濤等.
(五)四川的川劇
川劇是中國戲劇中的一個古老劇種, 有著300 多年的歷史, 它是四川、云南、貴州等西南幾省人民所喜見樂聞的民族民間藝術.
川劇融昆腔、空腔、胡琴、彈戲、燈戲五種聲腔為一體, 其中高腔的幫打、唱最具地方特色. 川劇的行當總的方面分生、旦、凈、末、丑、雜等六大類. 川戲鑼鼓, 是川劇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川劇劇目豐富, 搜集的劇目近兩千出. 已記錄的劇本約有一千本, 尤以清新優(yōu)美的文學性見長. 較優(yōu)秀的劇目有《琵琶記》《柳蔭記》《文成公主》《水漫金山》《滾燈》《變臉》等. 川劇表演藝術具有深厚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 同時又運用大量的藝術夸張手法, 表演生動細膩, 別致傳神, 詼諧風趣, 舞臺形象典雅、優(yōu)美、傳神, 生活氣息濃郁. 神奇絕妙的變臉、吐火、踢慧眼等特技令人贊嘆. “裝龍像龍, 裝虎像虎”, 這一句形容和要求川劇表演的話, 在川劇演員中代代相傳. 川劇是巴蜀文化的典型代表, 是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一顆璀璨明珠.
[《藏戲》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藏戲》教學課件
2.藏戲閱讀答案
3.關于藏戲教學課件
4.藏戲教學課件
5.藏戲的教學計劃
6.藏戲讀后感
9.教學設計評語
10.《心聲》 教案教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