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第一學期冀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第二單元試卷
第一部分:知識與積累(30分)
第一題:拼寫--讀拼音,寫詞語,爭取把字寫得漂漂亮亮。(10分)
chuī yān jì sù wū yè rǔ zhī táo yě
第二題:選擇--用“√”選擇正確的讀音或漢字。(5分)
1.我打開包一看,包里竟塞(sāi sài)滿了黃橘。
2.他渾身上下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xiě xuè)跡。
3.姐姐所讀的高中是一所全封閉寄宿(xiǔ sù)式學校。
4.不一會兒,……一盤噴(pēn pèn)香的臘肉就放到了我的面前。
5.每當mù(墓 暮 幕)色降臨的時候,城市就成了一片燈的海洋。
第三題:填空--根據(jù)本單元所學課文內容填寫正確的答案。(15分)
1.通過本單元的學習:我認識了( )的木屋女主人、看到了( )的售票員秀子、結識了一對( )的父子、認識了一群和古井一樣有著( )精神的鄉(xiāng)親們,讓我們深深地感覺到“人間處處是真情”。
2.把下面的詞語補充完成。
( )真( )切 ( )情( )誼 ( )( )同舟 ( )( )與共
3.補充古詩句。
A. ,天涯若比鄰。
B. 誰言寸草心, 。
C. 花香,夜暖, 。
4.在括號里填上恰當?shù)年P聯(lián)詞語。
A、( )發(fā)生什么,我( )會和你在一起!
B、古井( )為鄉(xiāng)親們提供著泉水,( )陶冶著鄉(xiāng)親們的的品格!
5、試著從上面的關聯(lián)詞語中任選一組寫一句話。
, 。
第二部分:理解與運用(35分)
第四題:課內閱讀。(10分)
《古井》選段
我們村的東頭有一口古井。井里的水清涼可口。村里的人都到這兒取水。古井像一位溫情的母親,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著她的兒女。
古井離我們家才十來米遠。每天從晨光熹微到暮色降臨,取水的人絡繹不絕地從我家門前走過,桶兒叮叮當當,扁擔吱悠吱悠,像一支支快樂的鄉(xiāng)間小曲。門前的路面濕漉漉的,老是像剛下過一場春雨似的。
1.照樣子寫詞語。
叮叮當當: 吱悠吱悠: 濕漉漉:
2.思考:“古井像一位溫情的母親,用她的甜美的乳汁哺育著他的兒女!”在這句話中,作者用( )比作( ),用( )比作( )。
3.解釋詞語。
A.哺育: 。 B.絡繹不絕: 。
4.在比喻句后面打“√”號。
A.桶兒叮叮當當,扁擔吱悠吱悠,像一支支快樂的鄉(xiāng)間小曲。 ( )
B.門前的路面濕漉漉的,老是像剛下過一場春雨似的。 ( )
第五題:課外閱讀一。(7分)
彎彎的小路
驕陽似火。近中午了,可趕集的人還似一股股流水,從四面八方匯集到這彎彎的小路上,形成一條奔流的人河。在人流中,一個小姑娘正推著滿滿一車杏子搖搖晃晃地走著。路窄,人擠。突然,“唿啦”一聲,黃澄澄、水靈靈的甜杏兒在地上滾動起來。
呀!無數(shù)只腳就要踩到杏子,怎么辦?這時,一個洪鐘似的喊聲壓倒吵嚷聲:“大家別動!”
人群立刻靜下來,接著,一個拄拐棍的老人彎腰去撿杏子,一個抱孩子的婦女彎腰去撿,一個紅領巾彎腰去撿,一個小伙子彎下腰……
“完了!”姑娘心頭一顫,五年前的情景一幕幕浮現(xiàn)在腦海里:一條彎彎曲曲的小路,一個小姑娘挑一擔蘋果在路上走著。擁擠的人流碰翻了筐子,蜂擁而上的人爭搶著果子。吃果子的人嬉笑著散開,姑娘掩面哭泣。這姑娘,正是她自己。
“閨女,別著急。”老人把撿到的杏子放進車里,打斷了姑娘的追憶。
“姑姑,給你!眿D女懷中的孩兒用小手捧著杏兒喊。
紅領巾踮著腳,努力把捧杏的手伸過來……
姑娘不敢相信自己,她擦去淚花,睜大眼睛:不錯,都撿回來了,滿滿的一車杏子。
這時,一股清涼的風兒輕輕飄來,姑娘緊鎖的眉頭舒展開了,臉上泛起了紅暈,似一朵綻放的紅彤彤的花,可淚花又蒙住了她的眼……
噢,是風兒吹到這彎彎的小路上,吹走了千萬人心頭的炎熱,吹開了姑娘臉上的花……
1.用自己的話寫出短文的主要內容。
2.文章兩次寫到姑娘的淚水.第一次姑娘“掩面哭泣”是因為什么?第二次“淚花又蒙住了她的眼”是因為什么?
第六題:課外閱讀三。(8分)
蠟燭贊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家家戶戶的燈火已經(jīng)亮了。我急沖沖地回到家里,正準備打開書包做作業(yè)的時候,突然間停電了。這個時候,我想起了被我遺棄在角落的半截蠟燭。
由于我們這里是農村,所以經(jīng)常會停電。媽媽總會多買一些蠟燭備著,以防不時之需。蠟燭,十幾厘米長的東西,在人們的眼中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啊。但它卻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很多的方便。在沒電的時候,蠟燭能給我們送來一絲光明,一點浪漫,一些溫馨。
就在這時,我突然想到蠟燭的精神--它沒有鉆石那樣華麗,也沒有陽光那么耀眼,可是,它有一顆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心。蠟燭不僅給我們送來了光明,更重要的是它那種犧牲自我的精神,讓我肅然起敬。它讓我想到了老師,和它一樣,老師也把他的一生毫不保留地獻給了自己的學生,獻給了那三尺講臺,正如大詩人李商隱寫的哪句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小小的蠟燭,是如此平凡,久久地等待,只為了給人們送來一絲光明。它又是那么的不平凡,用它短暫的一生,綻放光亮,盡管那光亮對人們來說,也許是微不足道的,可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