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單元
單元學習內容:
1、觀察物體;
2、桌子有多長;
3、我又長高了;
4、估一估量一量。
單元教學目標:
1、發(fā)展觀察、操作、空間想象和推理能力。
2、通過觀察實物,初步體會到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并會進行辨認。
3、在實際測量活動中,了解測量方法的多樣性,初步體會同意測量單位的必要性。
4、體會厘米和米的實際意義,初步了解厘米和米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計算和測量。
5、初步學會估測和測量物體的長度。
單元教學重點:
測量物體的長度,了解厘米和米的實際意義。
單元教學難點:
測量方法和估測。
單元教學時間:4課時。
第一節(jié) 觀察物體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實物,體會到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所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
2、會辨認簡單物體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形狀,發(fā)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從不同角度觀察物體,能辨認物體從不同角度觀察到的形狀。
教學難點:
辨認物體。
教學過程:
一、出示玩具汽車,學會觀察物體。
第一步:
1、觀察玩具汽車,學生分別站在汽車側面和后面兩個不同的方向觀察。
2、分別把玩具汽車的側面和后面對著全班,讓學生說一說這是誰看到的?
3、小結:不同的位置觀察同一物時,看到的形狀可能是不同的。
第二步:
1、讓學生站在玩具汽車的側面和后面觀察,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
2、與同伴進行交流。
第三步:
1、讓學生觀察書上的圖,說一說。
2、利用教室里已有的物品,進行觀察物體。
二、 實踐操作,鞏固觀察方法
1、第1題:下面哪一輻圖是淘氣看到的?
(1)先說說淘和笑笑看到的熊貓是什么樣的?
(2)給淘氣看到的打勾。
2、第2題:它們看到的是哪一面?連一連。
(1)說一說小貓和小猴看到的是大象的哪一面?
(2)連一連。
3、第3題:看一看,說一說。
先讓學生自己讀題按要求完成題目。再交流評議。
4、猜一猜。
上、下、左、右、前、后都相同的是什么物體?
三、 課堂總結,課外延伸
在家找一個物體,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并做好記錄。
第二節(jié) 桌子有多長
教學內容:
教科書P14--15頁
教學目標:
1、經歷用不同工具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
3、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
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建立1厘米長度的空間觀念,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 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疑問
1、估一估、說一說:
講臺有多長?課桌有多長?
2、小組討論:
你能用哪些方法來說明課桌有多長?
3、小組代表發(fā)言,說明自己的方法。
二、 學習厘米與測量方法
1、為什么我們同學說的數都不相同呢?該怎么呢?
2、為了讓我們得到數據相同,我們要用相同的工具來測量,要用相同的單位來計數。我們可以用“尺子”來測量。
3、認識尺子,學習厘米。
(1)出示尺子,認識尺子。
(2)認識刻度,學習厘米。先估計1厘米的長度,再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長度。每兩個刻度之間的距離是1厘米,也可表示為1CM。
4、聯系實際,說一說什么東西的長大約是1厘米的?
5、動手操作:測量鉛筆的長度。
6、說一說你的測量結果與測量方法。
7、小結測量方法:
把一端對準0刻度,根據另一端與尺子上重合的位置,讀出數值。
三、 實踐操作,鞏固知識
1、第1題:
(1)讓學生估計并說一說大約數;
(2)請學生進行測量;
(3)讓他們看看自己估計得是否準確?
2、第2 題:先估后量再填。
3、第3題:
(1)讓學生獨立完成,再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
(2)小熊量錯的題目,說說怎樣量才正確的?
(3)我們在測量時應注意什么?
四、課堂總結。
第三節(jié) 我又長高了
教學目標:
1、認識米,體會米的實際意義,能估計較長物體的長度。
2、掌握米和厘米間的關系,能恰當選擇單位表示物體的長度。
3、認識米尺,會用米尺 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
米的實際意義和米、厘米間的關系。
教學難點:
選擇恰當的單位表示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準備引入
1、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有多長,說說課桌、數學書、鉛筆盒大約有多長。
2、估計一下黑板大約有多長。
3、說說自己的身高大約是多少。
4、引出單位“米”。
5、米可以用字母m表示,1米可以寫成1m。
二、米的實際意義
1、設問:1米有多長呢?
2、操作:教師出示米尺,告訴學生這把尺子就是1米長。用它量講桌,大約是1米。
3、估一估:
(1)1米長的物體有哪些?并讓學生實際量一量。
(2)量一量:1米到我身體的什么位置?
(3)找一找:卷尺上的1米。
三、米和厘米間的關系
1、1米有多少厘米?
2、看看米尺,知道1米=100厘米,即1m=100cm。
四、選擇合適的單位
(1)1米和1厘米相差很多,平時我們在使用時不能亂用,否則會出洋相。比如:一座房子高3厘米,小明1分鐘走60厘米,一支鉛筆長15米,蝸牛1分鐘爬10米……
(2)獨立完成“試一試”,反饋。
五、鞏固練習
1、先讓學生估一估實物,再動手量一量,然后選擇哪位小朋友的答案比較合理。(可以引導學生比較一下4厘米、90厘米、7米、65厘米的實際長度。)
2、學生獨立完成第2題,說說自己的想法。
3、第3題先觀察題意,然后獨立完成,再交流反饋。
4、畫一條3厘米的線段。(因為有畫1厘米的經驗,所以不難)
第四節(jié) 估一估,量一量
教學目標:
1、能選用適當的單位表示長度。
2、能估計身邊物體的長度,會使用測量工具進行測量。
教學重點:
估計、測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說說1厘米和1米在你的印象中是多長。
(2)1厘米和1米間有什么關系?
(3)估計黑板的長大約是多少,再量一量。
(4)不是整米數時,不足1米的部分用厘米作單位。
二、試一試
小組合作完成測量講桌、板報、門的高或長,填入書本。
三、練一練
1、第1題,先估計,再量一量。(同桌之間互相量)
交流反饋時說說有什么發(fā)現。
⑴身高和兩手側平舉時兩指尖的距離差不多。
⑵當沒帶尺子時,測量不太長的物體可用自己身體的某些部位來量。測量比較長的物體可用步距來量。
2、第2題,仔細觀察圖意,然后獨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引導學生發(fā)現淘氣的身高大約時門高的一半,機靈狗的身高大約是淘氣的一半。
3、第3題,課件出示,讓學生理解提議,再算一算,交流自己的想法。
4、第4題,獨立完成,先估計再量一量,填一填。
5、第6題,讓學生在操場上量出10米,估計、實際做一做,并記錄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