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賞判獄閱讀答案
《張延賞判獄》是一篇文言文。寓意有了錢連鬼神也可以買通。比喻金錢的魔力極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guān)于張延賞判獄閱讀答案,歡迎閱讀參考。
張延賞判獄
張延賞,中書令嘉貞之子。大歷二年,拜河南尹,充諸道營田副使。延賞勤身率下,政尚簡約,疏導(dǎo)河渠,修筑宮廟,流庸歸附,邦畿復(fù)完。
屬歲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賞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適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乃具舟楫而遣之,俾吏修其廬室,已其逋債,百姓遂安。以故,歲兇而無怨者。
數(shù)年,改檢校兵部尚書、成都尹、劍南西川節(jié)度觀察使。建中四年,西山兵馬使張朏以兵入成都為亂,延賞奔漢州,將戍將討之。是月,斬朏及同惡者。先是兵革屢擾,自天寶末楊國忠用事南蠻,三蜀疲弊。其后崔寧復(fù)侈靡,故蜀土殘弊。延賞薄賦約事,動遵法度,僅至庶富焉。建中末,駕在梁州,倚劍南蜀川為根本。
貞元元年①,以宰相劉從一有疾,詔征延賞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延賞與李晟不協(xié),晟表論延賞過惡,改授左仆射。初,大歷末②,吐蕃寇劍南,晟領(lǐng)神策軍戍之,旋師,以成都官妓高氏歸。延賞聞而大怒,即使將吏令追還焉。晟頗銜之,形于詞色。
三年正月,會浙西觀察使韓滉來朝,滉嘗有德于晟,因會讌說晟使釋憾,遂同飲極歡,請晟表薦延賞為相,晟然之,于是復(fù)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及延賞當(dāng)國用事,晟請一子聘其女,延賞拒而不許。晟謂人曰:“武人性快,若釋舊惡于杯酒之間,終歡可解。文士難犯,雖修睦于外,而蓄怒于內(nèi)。今不許婚,釁未忘也!”無幾,延賞果謀罷晟兵權(quán),時議非之。
貞元三年七月薨,年六十一,贈太保,賻禮加等,謚曰成肅。史臣曰:延賞博涉經(jīng)史,達(dá)于政事,然以私害公,罷李晟兵柄,非守正中立者也。
。ㄟx自《舊唐書》)
注釋:①貞元元年:公元785年。②大歷末:公元779年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diǎn)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政尚簡約 尚:崇尚
B.又何限于彼也 限:限制
C.晟頗銜之 銜:懷恨
D.因會宴說晟使釋憾 憾:遺憾
5.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屬歲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賞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適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
B.屬歲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賞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適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
C.屬歲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賞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適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
D.屬歲旱歉人有亡去他境者吏或拘之延賞曰夫食人之所恃而生也適彼而可生得存吾人又何限于彼也
6.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張延賞關(guān)心百姓,堪為能吏。他在河南尹、各道營田副使任上,同情流離失所的百姓,為百姓著想,因此百姓生活安定。
B.張延賞能于治亂,文武兼?zhèn)洌诔啥既紊,面對張朏的兵亂,他奔赴漢州,率部討伐。張朏及同黨被斬殺后,合理安排善后事宜,蜀地成為皇帝的依靠。
C.張延賞與李晟關(guān)系不睦。最初,李晟表奏張延賞的過失使張延賞被降職,導(dǎo)致二人關(guān)系緊張。而李晟攜官妓回師、張延賞派人追回的事使二人矛盾再度升級,勢同水火。
D.張延賞心胸不夠?qū)拸V。李晟在韓滉勸說下真心與張延賞和解,而張延賞卻沒能展現(xiàn)一任宰相的胸懷度量,甚至謀奪了李晟的`兵權(quán),被時人和史家視為不足。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乃具舟楫而遣之,俾吏修其廬室,已其逋債,百姓遂安。(5分)
。2)文士難犯,雖修睦于外,而蓄怒于內(nèi)。今不許婚,釁未忘也。5分)
參考答案:
4.D(憾,怨恨)
5.B
6.C(事件發(fā)生的先后順序顛倒。即矛盾的起因和升級弄反了。李晟攜官妓回師引發(fā)的沖突是二人不睦的起因,后來李晟對張延賞的不滿表奏使二人勢同水火。)
7.(1)(張延賞)就(讓人)準(zhǔn)備了船只送他們回去,并讓官吏為他們修葺房屋,停止追收他們欠下的債務(wù),百姓們就安定了。
。ā熬摺薄百隆薄耙选薄板蛡备1分)
。2)文人難以觸犯,雖然(或“即使”)在表面上修好和睦,卻在內(nèi)心積蓄著怒火,F(xiàn)在不答應(yīng)婚事,是還沒有忘記嫌隙(仇隙)啊。
。ā胺浮1分,介賓后置“修睦于外”“蓄怒于內(nèi)”各1分,賓語前置“釁未忘也”1分)
【張延賞判獄閱讀答案】相關(guān)文章:
曾鞏《刑賞論》閱讀答案10-18
曾鞏《刑賞論》閱讀答案及翻譯10-23
曾鞏《刑賞論》閱讀答案及原文翻譯10-25
曾鞏《刑賞論》閱讀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譯10-27
《觀滄!烽喿x訓(xùn)練及賞讀11-18
《望岳》賞讀及拓展閱讀11-19
求婚閱讀答案 求婚閱讀理解答案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