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知道自己不要什么時,通常會誤以為知道自己要什么。兩者的差異常易被人混淆。
你真的知道自己要什么嗎?
——劉葦《此生是我嗎》
生命的輕與重,其實并不在于生是輕的,死是重的,或者相反;而在于正因為有了死亡,輕盈之中才有了沉重,兩者相互糾纏彼此難分。
——劉葦《此生是我嗎》
孤獨是即便在人群中也依然會有孤立無援的感覺,而寂寞之時獨自一人時產(chǎn)生的孤單情緒。而孤寂,我更愿將它們稱為一種介乎于孤獨與寂寞之間的情愫。因為與寂寞相比,孤獨無疑更具有社會性,但并非都與失意相連,卓爾不群也會產(chǎn)生孤獨感。
——劉葦《此生是我嗎》
尋找溫暖之途,也是失望之旅。燈光亮起之處,并非就是歸宿。在意愿與現(xiàn)實之間,存有一個虛無而龐大的謎團,它像迷霧一樣,吸附所有進入其中的一切,包括時間,包括迷失本身。
——劉葦《此生是我嗎》
如果你無法進入一本書,那不是你的過錯,而是你的一次對優(yōu)雅的錯失。
——劉葦《此生是我嗎》
這就是卡佛。我猜想他是個安靜的人。他小說里多是煩亂與喧雜,以及小人物的無奈和悲哀,但他敘事的聲音是低緩的、輕聲的、欲言又止的,仿佛他十分害羞似的。他總是敏銳地看到事物變化的細微征兆,捕捉宛如在空氣里微微顫動翅羽聲。他的小說不會有過多的修飾、點綴和橫逸的枝蔓,而是干凈、簡單和含蓄。但這種“簡約主義”的手法不是令我心動的主要原因(這一點對中國人來說沒什么稀罕,想想中國古代的小品、筆記吧)。他讓我傾心的是,無論其內(nèi)容如何喧騰,而他呈現(xiàn)的姿態(tài)總是寧靜的。
——劉葦《此生是我嗎》
他聳聳肩,端著他的酒杯來到窗前。天已經(jīng)黑了,但雪還在下。事情在變,他說。我不知道它們是怎么變的。但總在不知不覺中,也不照著你的愿望來變。
——劉葦《此生是我嗎》
梅爾維爾像是法國的異數(shù)。法國電影擅長在影像里留有閑散的逸筆,宛如蕩漾開去的水波,閃著粼粼的光芒。梅爾維爾同樣具有光芒,但他是潔凈的,尖利的,他把影像的雜質(zhì)剔凈,只剩下石英般單質(zhì)體,有著水晶的瑩澈。他讓阿蘭·德隆在無表情的表演中,突出孤絕和冷峭。絕端的控制里盡展生命的鋒利。影像的削厲與純凈,已經(jīng)與故事無關,其自身已與孤獨相互映照,成為孤獨的最好的寫真。梅爾維爾把影像提升至哲思般的冷寂境界。至此,無數(shù)后繼者追隨著他。但他達致一種經(jīng)典后,孤獨將注定成為他的身影。他在一種高度上獨自冥想。
——劉葦《此生是我嗎》
一般而言,自我之中總會存在一些他者成分,這是社會共性所決定的。但一旦他者成分在自我只中占據(jù)的比例升高,自我將逐漸喪失自身的價值。詭異的是,他者成分在自我中占據(jù)越多,被蠶食的自我敏感性就越低,也就喪失了自我辨析能力,無從感知自我的缺失。
——劉葦《此生是我嗎》
其實,寫詩就是一種逃亡與尋找相連的過程。逃亡是對現(xiàn)狀的背棄,尋找是對理想的索求,它們在寫詩的行為中互為起因與結果。對此,羅貝托·波拉尼奧借書中人物之口也說到:“寫詩是任何一個人在這個被上帝遺棄的世界上能做到最美好的事情。”
——劉葦《此生是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