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雞的成語故事
雞是我國古代重要的家禽,所以與它有關的成語故事有很多。今天小編就收集了有關雞的成語故事,希望各位讀者喜歡。
聞雞起舞:
“聞雞起舞”的雞是指雞鳴,舞是舞劍、習武。它說的是晉代人祖逖的故事。
祖逖胸情開闊,不怎么講究儀表,但卻胸有大志。起初他不喜歡讀書,后來發(fā)憤攻讀,學問大有長進,他與劉琨一道擔任過司州主簿,感情很好,夜里經(jīng)常同蓋一床被子談論國家大事,談到激動的地方,即使是半夜也要坐起來。一次半夜里忽然聽到雞叫,祖逖踢醒劉琨說“這是吉祥的聲音呀!”邊說邊下床,走到院子里舞起劍來。他們曾經(jīng)相約:天下大亂,豪杰共想,他們就一道到中原去避難。晉元帝時,祖逖任豫州刺史,北伐渡江之際,他叩著船槳發(fā)誓說“不收復中原而再渡江返回者,誓不為人!”渡江以后,他率領部下與石勒的軍隊相持,收復了不少失地,恢復了東晉黃河以南的許多領地!奥勲u超舞”,后來形容有志之士及時奮發(fā)自勵。
雞犬升天:
通常是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這是晉代葛洪《神仙傳》中記述的一則故事。
漢代淮南王劉安愛好尋求仙方神術,有個名叫八公的仙翁,傳授給他煉制仙丹的辦法。劉安煉成吃下以后,就在大白天升天而去。他臨去時,將剩余的仙藥放在庭院中,雞和狗也吃了,都升上了天,所以雞在天上鳴,狗在云中叫!耙蝗说玫,雞犬升天”比喻一個人做了宙官,和他有關系的人都跟著得勢;而那些依附權勢而長官發(fā)財?shù)娜耍脖蛔I為“淮南雞犬”。
鶴立雞群:
鶴代表高雅,雞意謂平庸。鶴立雞群,當然超乎脫俗了。這說的是晉代嵇紹的事。嵇紹是魏晉之際“竹林七賢”之一嵇康的兒子,他體態(tài)魁偉,聰明英俊,在同伴中非常突出。晉惠帝時,嵇紹官為侍中。當時皇族爭權奪利。互相攻殺,史稱為“八王之亂”,嵇紹對皇帝始終非常忠誠。有一次都城發(fā)生變亂,形勢嚴峻,嵇紹奮不顧身奔進官去。守衛(wèi)宮門的侍衛(wèi)張弓搭箭,準備射他。侍衛(wèi)官望見嵇紹正氣凜然的儀青,連忙阻止侍衛(wèi),并把弓上的箭搶了下來。不久京城又發(fā)生變亂,嵇紹跟隨晉惠帝,出兵迎戰(zhàn)于湯陽,不幸戰(zhàn)敗,將士死傷逃亡無數(shù)只有嵇紹始終保護著惠帝,不離左右。敵方的飛箭,象雨點般射過來,嵇紹身中數(shù)箭,鮮血直流,滴在惠帝的御袍上。嵇紹就這樣陣亡了。事后惠帝的侍從要洗去御袍上的血跡,惠帝說“別洗別洗,這是嵇侍中的血啊!”嵇紹在世時,有一次有人對王戌說“昨天在眾人中見到嵇紹,氣宇軒昂如同野鶴立雞群之中!焙髞砭陀谩苞Q立雞群”比喻一個人的儀表或才能在周圍一群人里顯行很突出。
雞口牛后:
雞的嘴巴,牛的肛門。愿意當前者,還是后者?
有一句成語就是“寧為雞口,無為牛后”,簡稱”雞口牛后”。這是戰(zhàn)國時代蘇秦的話。
戰(zhàn)國后期,秦國最為強大,各國圍繞著與秦國的關系和態(tài)度,有的主張“連橫”有的主張“合縱”。連橫就是以秦國為核心,聯(lián)合各國為一體,這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合縱就是秦以外的.各國結成聯(lián)盟,共同對抗秦國。前者以張儀為代表,后者以蘇秦為代表。張儀勸韓王倒向秦國,蘇秦則勸韓王切不可上秦國的當。蘇秦對韓王說“韓國領土廣大,地勢險要,又有勇敢善戰(zhàn)的軍隊,為什么要向秦國低頭呢?韓國如果表示屈服,秦國一定首先要求割地給它。今年給這一塊,明年它又會有背后的要求,韓國的領土有限而秦國的貪欲無限,您怎么也滿足不了它。俗話說:寧為雞口,無為牛后。您要跟著秦國合作,那就是做牛后了,我真替大王您難為情啊!”韓王聽了這一番話,又氣又急,大叫道“先生說的對,我死也不能向秦國屈服!”蘇秦是勸韓國寧可作一自由獨立的小國,而不要當秦國的附庸。雞口雖小卻是進食的地方,牛后雖大,卻是出糞的地方。也有人認為“雞口牛后”應為“雞尸牛從”,雞尸比喻獨立作主,牛從比喻臣服于人。但“寧為雞口,無為牛后”已廣為流傳,并被人們以常使用。它比喻寧愿在局面小的地方自主,而不愿在局面大的地方聽人支配。
雞鳴狗盜:
這也是戰(zhàn)國時期的故事。
那時的貴族都供養(yǎng)門客。孟嘗君是齊國的貴族,普為齊國相,名聲很大,他家的門客當然很多,號稱“食客三千”。三千門客之中,有不少人有各種各樣的本領和才學,為主人服務效勞。有一次,秦國國王昭王請孟嘗君訪問秦都咸陽。孟嘗君到達秦國后,秦國的國相很嫉妒他,勸秦王把他殺掉,以免他在秦國了解情況回去后,對秦國不利。孟嘗君得到這個消息后很著急,趕緊托人去向秦王的寵妃燕姬求救。燕姬提出條件,要孟嘗君送她一件非常貴重的白狐裘。但孟嘗君只有一件白狐裘,而且已送給秦王了。這時門客中有一個善于偷東西的人,象狗一樣機靈。他在黑夜中潛入秦宮,偷出了那件白狐裘。孟嘗君立刻把它獻給了燕姬。燕姬向秦王求情,秦王答應放走孟嘗君,讓他們回國。孟嘗君料知秦王事后會后悔,決定立即逃走。逃到函谷關時,正是半夜。關上規(guī)定,每天雞鳴以后才能打開關門讓商旅通過。這時門客中又有一個善于模仿雞叫的人,模仿起雞叫來,如同真雞叫一樣,引起附近村中的雞都叫了。守關的人聽到雞叫,便打開關門,讓孟嘗君一行人過關,從而逃出了秦國。等到秦王反悔派兵追來時,他們早已離境很遠了。這兩個雞鳴狗盜的門客,雖然救了主人,但其他的門客仍然瞧不起他們,認為他們既無高深的學問,也無堂皇的風度,只不過略施小技而已。但從當時的實際情況看,如果沒有這兩個略施小技的門客,孟嘗君恐怕要在異鄉(xiāng)做鬼了;而那些自恃學問高深、風度堂皇的人在危急時刻卻一籌莫展,無計可施。相比之下,那兩個雞鳴狗盜的門客倒是不乏應急解危的能力。后來用“雞鳴狗盜”比喻微不足道的技能。
殺雞焉用牛刀:
原話是“割雞焉用牛刀”。從字面上就不難理解,殺牛的刀肯定很大,而宰雞的刀自然是小刀,用殺牛的刀來宰雞豈不是小題大做嗎?
這個典故出自懦家的經(jīng)典之一《論語》?鬃拥搅唆攪囊粋小邑武城,他的學生子游,名叫言偃,當時在武城做官,孔子聽到了彈琴唱歌的聲音,他微笑著說“殺雞何必要用殺牛的刀呢?”意思是說,治理這樣一個小地方,哪里用得著施行禮樂教育。但想不到子游卻回答說“從前我聽到老師您說過'君子學習了禮樂,就會愛人,小人學習了禮樂,就好使喚了’”孔子聽了便說“學生們,言偃的話是對的,我剛才的話只是和他開個玩笑罷了!
《論語》中這句話已成為非常大眾化的成語了,引申為辦小事不必浪費大才。而殺雞用牛刀,就是小題大做或者大材小用了。
山雞舞鏡:
又叫山雞起舞,典出《南朝宋·劉敬叔·異苑·卷三》:“山雞愛其毛羽,映水則舞。魏武時,南方獻之,帝欲其鳴舞無由。公子蒼舒令置大鏡其前,雞鑒形而舞,不知止,遂乏死。”《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十回》:“丹桂巖山雞舞鏡,碧梧嶺孔雀開屏!比龂鴷r,曹植有一子名曹沖,年歲尚幼,已聰明無比,有成人之智。一日,南方遣人送來一珍禽名“山雞”。此“山雞”喜在清澈之水旁,見水中自影而起舞。曹操無法使之在殿上表演。年僅五六歲之幼童曹沖思得一法,命人取來大鏡,置于山雞之前。山雞自鏡中見其美麗之身影,仿佛身臨水旁,得意忘形而翩翩起舞。越舞越有勁,不肯休止,終於精疲力竭而死!吧诫u舞鏡”原指山雞對鏡起舞。后喻顧影自憐,自我陶醉,自我欣賞,常用此語。
呆若木雞:
這一成語與斗雞有關,語出《莊子》和《列子》。
據(jù)傳,周宣王愛好斗雞,紀子是一個有名的斗雞專家,被命去負責飼養(yǎng)斗雞。10天后,宣王催問道“訓練成了嗎?”紀子說“還不行,它一看見別的雞,或聽到別的雞叫,就躍躍欲試!庇诌^了10天,宣王問訓練好了沒有,紀子說“還不行,心神還相當活躍,火氣還沒有消退!痹龠^了10天,宣王又說道“怎么樣?難道還沒訓練好嗎?”紀子說“現(xiàn)在差不多了,驕氣沒有了,心神也安定了,雖然別的雞叫,它也好象沒有聽到似的,毫無所應,不論遇見什么突然的情況它都不動、不驚,看起來真象木雞一樣。這樣的斗雞,才算訓練到家了,別的斗雞一看見它,準會轉(zhuǎn)身就逃,斗也不敢斗!毙跤谑侨タ措u的情況,果然呆若木雞,不為外面光亮聲音所動,可是它的精神凝聚在內(nèi),別的雞都不敢和它應戰(zhàn),看見它就走開了。呆若木雞本來比喻精神內(nèi)斂,修養(yǎng)到家。有人從中領悟出人生的大道理,認為人的處世如不斷絕競爭之心,則易樹敵,彼此仇視,如消除競爭的心理,自然戰(zhàn)勝競爭的對手。后來“呆若木雞”的意義演變?yōu)楸扔魅舜裟静混`,失去知覺的樣子,或形容人因恐懼或驚訝而發(fā)愣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