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天堂日韩,中文字幕18页,天天伊人网,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

時間:2022-08-15 12:00:43 讀書筆記 我要投稿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精選16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書筆記了。你想知道讀書筆記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全球通史》讀書筆記,歡迎大家分享。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精選16篇)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 篇1

  《全球通史》是一部“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這本書問世30多年來一直暢銷不衰,不斷再版,不僅為英語國家讀者所喜歡,而且還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成為在全世界擁有最多讀者的通史類作品。

  這部書包含了人類的起源、文明的嬗變,有帝國的更迭、宗教的擴散;有對歐亞大陸諸古代文明和古典文明不同命運的宏觀思考,也有對著名歷史事件的詳細介紹;有對人性善惡本質的哲學分析,對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的辨證評價,也有對世界愈加兩極分化的人道關懷對人類歷史上諸多災難的淵源——社會變革總是滯后于技術改革——的憂慮與警示。

  這本書之所以可以享譽世界,還在于它是“全球史觀”的代表作,是迄今為止全球史觀最有影響力的作品。其實在西方,早在啟蒙時代就有人試圖以全球視野來闡釋歷史。

  正如作者本人所說,我們自己這一代人是西方主導的歷史觀中成長的,我們也生活在一個西方主導的世界里。19世紀和20世紀早期是西方享有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霸權的時代。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和這后的殖民地革命很快就結束了這種霸權,世界地圖上歐洲殖民帝國的消失就證明了這一點。地圖上許多地方的名字和顏色都發(fā)生了劇烈變動,從而顯示出20世紀中葉涌現(xiàn)出來的這個新世界。

  我們漸漸不情愿地認識到,在今天這個世界上,傳統(tǒng)的西方導向的歷史觀是落后于時代潮流并有誤導性的。為了理解變化了的情況,我們需要一個新的全球視角。盡管伴隨著種種精神求索的陣痛,世界卻已經(jīng)完成了其從舊到新的轉變。

  新世界需要新史學。20世紀60年代的后殖民世界使一種新的全球歷史成為必需,作為讀者,作為一個中國人,在看到這部《世界通史》時受到了一種震撼,這是一部真正打破了國家界限的作品,它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審視整個世界從古至今的每一幅過往的畫面。是呀,人類總是要向前看的,不能總在打破一種桎梏而進入另一種桎梏,而是要超越這些桎梏,上升到一個新的更高的起點之上。

  感謝作者,也許一部書的價值不在于他在學術上取得如何大的成就而是在于他也許會影響某個讀者的生活態(tài)度,進而可能影響讀者的一生。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 篇2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我花了兩個星期讀完了,不過讀的有點囫圇吞棗。因為看的入迷,以至于我迫不及待想翻開下一頁歷史,到翻完最后一頁我還想再看下一頁。這本《全球通史》被世界上許多著名大學選為教材。也是自90年代起北京大學歷史系本科教學的首要教材之一。

  以前我讀《史記》《資治通鑒》沒覺得寫得好的。雖然歷史上對這兩部書,評價是很高的:《史記》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不過我覺得《史記》、《資治通鑒》就是一本帝王書,都是陰謀、權術、人治、治人那一套。利用權術駕馭群臣、奴役人民、愚昧人民、控制人民的思想。這樣的書不看也罷,也只有在現(xiàn)在的中國和一些落后地區(qū)還有市場。

  而《全球通史》描繪的是人類歷史從誕生到現(xiàn)代一系列幾次大的飛躍。隨著技術的進步、科技的發(fā)展,人類從茹毛飲血的史前社會到科技日新月異生活水準大幅提高的現(xiàn)代社會。水渠種田、馴養(yǎng)動物、利用牲畜耕田、鐵的發(fā)明、火藥的發(fā)明、蒸汽機、鐵路。每一次大的技術變革都對社會才生了深遠的影響。斯塔夫里阿諾斯總是不遺余力的帶我們?nèi)ネㄟ^遠古的歷史、來如何看待我們今天社會快速發(fā)展所面臨的新的問題。而他對這些新的問題也總是不下定論,讓我們自己去思考。世界未來是會變得更好,還是毀滅呢?環(huán)境問題、人口急劇增加和資源匱乏、核擴散危機、基因工程、社會不公平和貧富懸殊、青年的反叛,異化、犯罪和吸毒、恐怖主義、地緣政治和宗教爭端、貿(mào)易保護主義、貨幣危機和金融危機等一系列問題。社會到底是變得更好還是變得更壞呢?歷史也正需要我們每一個人去創(chuàng)造、探索,我們現(xiàn)在的每一個人都將見證這段歷史,也都要參與到這段歷史當中去。

  斯塔夫里阿諾斯說:21世紀不僅面臨著巨大危險,而且還擁有巨大潛力。雖然歷史學家們沒有魔法師的水晶球,不能確定無疑地預知未來,但是,他們能比較確定地預測到,21世紀既不是烏托邦,也不是地獄,而是一個擁有各種可能性的世紀。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 篇3

  在《全球通史》一書的卷首,作者向讀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需要一部21世紀的全球通史?”原因就是:每個時代都需要編寫新的歷史,這不是說前人所編寫的史書是不正確的,而是因為每一個時代都會產(chǎn)生新的問題,進而就需要探索新的答案。人們都說,時間是這個世界上最寶貴的東西之一,因為每個人、每件事都處在時間的慢慢長河之中,過去了的自然就變?yōu)榱藲v史,所以,歷史其實無處不在。

  在我心中,歷史本身是有神圣感的,手上拿著史書,就好像能抓住過去時光留下的痕跡。閱讀通史類的書籍其實并不容易,因為它其中包含的內(nèi)容太過于龐雜,但是讀通史會十分有利于讀者形成一種全球的視角。在《全球通史》一書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作者摒棄了西方傳統(tǒng)的史學家通常使用的三分法,而是采用了將整個人類歷史的演進過程劃分為兩個階段的方法:分別是一千五百年以前各地區(qū)處于孤立時期的世界和一千五百年以后西方國家的興起并占優(yōu)勢的世界。

  這種劃分方法十分有利于我們讀者消除自己頭腦中有關于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一種時間差和空間差,我現(xiàn)在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就經(jīng)常會把同一時期中國和外國的歷史進程進行一個聯(lián)系和比較。因為我們從小生長在中國,一直受到身邊文化的熏陶,就好像在還沒有系統(tǒng)接觸歷史這門學科以前,在腦海里就已經(jīng)潛移默化的了解很多歷史故事,對中國歷史也大致有了分期,但這樣就形成了很多固有思維。書中的這種劃分法可能一開始會讓我們覺得讀起來有些不習慣,但是它很有利于我們把對中國歷史的學習真正融入到對整個世界歷史的學習中去,讓我們對歷史產(chǎn)生新的理解。

  除此之外,在閱讀《全球通史》的過程中,我能從字里行間能夠體會到一種現(xiàn)代感,歷史從來就不是一門孤立的學問,更不是一些人口中背背就可以的學科,我很喜歡學歷史,因為歷史告訴我每一件事情都有其產(chǎn)生的原因和對應的結果,而歷史上所發(fā)生的重大變故與當今世界的現(xiàn)狀也都是有一定程度上的聯(lián)系的。歷史學這門學科在我看來是有很大的現(xiàn)實意義的,就比如說:過去的王朝更迭告訴我們關注民生造福百姓的重要性;幾次蔓延全球的戰(zhàn)火硝煙讓世界人民懂得和平的可貴,每一次的歷史現(xiàn)象必然會反應歷史道理,我們只有不斷的吸取經(jīng)驗教訓才能不斷進步。一個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與本國的歷史都是有聯(lián)系的,就比如說一個國家現(xiàn)有國體的形成、現(xiàn)有的經(jīng)濟發(fā)展狀況以及它的社會文化底蘊,這些東西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只有了解了其產(chǎn)生與形成的過程,才能找到切合實際的發(fā)展方向。

  作為一名歷史學的學生,我們一定要在專業(yè)學習上下功夫,不僅要記住史實,還要學會分析史實,學會舉一反三,將歷史融入現(xiàn)實,發(fā)揮它所獨有的價值。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 篇4

  讀完《全球通史》這本書,感覺自己有了一個比較完整的世界史觀。作者斯塔夫里阿諾斯從西方的角度帶領我們漫游史前到21世紀的歷史。雖然全書有很多西方的主觀意識,但是不得不說這本書依然是現(xiàn)階段最好的世界通史簡介。

  第一階段,即從史前到公元元年。史前時期即原始社會時期,此時人類剛剛由猿人進化而來,已經(jīng)可以使用工具。這個時期的世界地形已經(jīng)完全成型了。人類,開始從黃河流域,兩河流域等地區(qū)開始誕生。隨后人們?yōu)榱双@得食物開始狩獵,采得食物,采集文化出現(xiàn)。隨著食物的短缺原始人類開始聚集在一起生活,自此人類部落誕生,新石器時代到來。有了村莊和部落,人類開始長時間的定居在一個地方,但是原始的采集與狩獵滿足不了因為定居而大大增長的人口。人類開始種植農(nóng)作物,可是限制于生產(chǎn)力,不能夠在一個地方一直耕作,刀耕火種的方式在部落中被廣泛應用。這樣便在人口的不斷遷移中傳播農(nóng)業(yè),發(fā)現(xiàn)各種各樣的種植物。擴大生產(chǎn),人口也得到了極大的增長這是最初的部落文化。

  歷史的車輪繼續(xù)向前轉動,文明之火出現(xiàn)了。公元3500年左右,在兩河流域一個部落完成了從石器時代部落文化到文明的轉變。城市中心,制度,文字,社會階級的出現(xiàn)是文明誕生的標志。在文明條件下,人類充分發(fā)揮自身的智慧,各種新的生產(chǎn)技術的出現(xiàn),灌溉技術,冶金技術,風力,水力的利用,車輪的出現(xiàn)文明得到了進一步的發(fā)展。這一時期被稱作古典文明,即我們所知的四大文明古國。這些古典文明國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發(fā)展之后,他們便不在滿足自身范圍的地方?開始向外探索,這樣絲綢之路出現(xiàn),各個文明古國通過絲綢之路進行商業(yè)上的,文化上的交流。例如佛教便是在這一時期從絲綢之路傳到中國的。這是世界歷史發(fā)展的前三千年,人類社會的大體已經(jīng)形成了,國家,制度,文化,宗教都已經(jīng)誕生了,這是人類從野蠻到開化的一次飛躍。這是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產(chǎn)物,在人口對技術與制度的推動,技術和制度對人口的反作用下。我們的文明之花得到了綻放。

  這里便有了一個問題。便是人類社會文明之火出現(xiàn)的原因是什么,我們社會進步的原動力是什么。歷史發(fā)展到今天我們認為生產(chǎn)力的進步是第一要素。沒錯!在人類文明極其完善的今天,生產(chǎn)力的確是第一要素。但是在古典時代,對于當時的人來說影響社會進步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在原始社會時期人們以狩獵為生,為什么會變成以種植為主的生活方式。并不是生產(chǎn)力的原因,而是人口的增長。因為在狩獵情況下人們需要頻繁的不定期的遷移到別的地方?墒窃谌丝谔嗟那闆r下,頻繁的遷移是不可能,并且隨著遷移,人們來到了一個新的地域,哪里沒有足夠的獵物,只有平原河流。氣候的變化也是一個原因。人們只能被迫定居在一個地方,并發(fā)展起來農(nóng)業(yè),這樣在河流地區(qū),由于良好的氣候調節(jié),種植業(yè)得到了非常好的發(fā)展,這樣人口進一步增長,不得不去開墾更多的荒地,地域的擴大導致城市的出現(xiàn)。

  人口的增長導致社會制度的惡化,管理者隨之誕生,制度隨之孕育,國家出現(xiàn)。文明之火被點燃了。這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初級階段,接下來我們來討論下一個階段。即公元前一千年的時間段,我將其稱作統(tǒng)一聯(lián)合階段。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 篇5

  《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是美國歷史學家斯塔夫里阿諾斯創(chuàng)作的歷史著作,該書內(nèi)容上起人類的起源,下迄20世紀70年代多極世界相對峙時期,上下數(shù)十萬年,一氣呵成。該書材料新,范圍廣,除了政治、經(jīng)濟外,還涉及軍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學技術、人口、移民、種族關系、道德風尚、思想意識等各個方面。作者把研究重點放在對人類歷史進程有重大影響的諸歷史運動、歷史事件和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與相互影響上,努力反映局部與整體的對抗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所謂“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其實歷史不僅是宏觀的政權更替,也是微觀的個人命運,每個人都生活在歷史當中,并被歷史的進程所影響,以史為鏡,也可以明得失、正衣冠。

  首先,書中一直在強調歷史事件發(fā)展的邏輯性。他的《全球通史》,不像是我們刻板印象里的歷史老考究著作的一樣,晦澀難懂,孤掌難鳴。他筆下的世界,是那么輕而易舉的就由一個點,變成一條線,穿成一個面,交織成一個三維立體的圓。

  有人說讀史就是在讀故事,其實本是如此,我們以后來人審判的視角去看待前人的生活,其實并不客觀,最大程度的理性也只是保持個人邏輯上合理。在不能完全客觀的前提下,我們不應該去評判歷史,以現(xiàn)代人的思維和眼光去對前人品頭論足是沒有意義的,唯一應該做的是多思考。汲取其中的養(yǎng)分為己所用,對個人、時代、社會而言都是大有裨益?v觀歷史,我們可以知道世界一直在變革,而且不同的地區(qū)會有較大的差異,有的人會去計較所謂過渡的時間,用以比較各個國家甚至是民族之間的差異,但實際上是沒有任何意義。無論是從食物采集到食物生產(chǎn),還是從部落文化過渡到城市文明,抑或者是從農(nóng)業(yè)社會更迭為工業(yè)社會,都不是因為某個人或者是某些人的突發(fā)奇想而發(fā)生的,總之,當時發(fā)生的不是一件事,這是一個過程。

  其次,《全球通史》雖然是史書,但卻具有強烈的現(xiàn)代意識。讓我意識到史書可以是啟示類文本,面對不同的話題,不變的是對本源的追溯。作者看似在平靜的闡述從史前到21世紀的歷史,但也一直不忘提醒讀者認清現(xiàn)實世界和歷史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從而使讀者的思維能夠跨越時空的限制,在歷史和現(xiàn)實的兩個時空里自由馳騁,甚至由此產(chǎn)生出自己對歷史事件的聯(lián)想和對比,產(chǎn)生出自己思想的火花和創(chuàng)作的沖動!度蛲ㄊ贰凡⒉恢皇且槐居猩疃鹊臅,斯塔夫里阿諾斯以自己對歷史和哲學的深厚功底,同時無限的延伸了作品的寬度,書中有對人性善惡本質的哲學分析,對文明是“詛咒”還是“福音”的辨證評價,也有對世界愈加兩極分化的人道關懷,對人類歷史上諸多的災難的淵源——社會變革總是滯后于技術變革的警示和憂慮等等。

  最后,書中有很重要的一點,也是我們普遍都很敏感的一點,就是他對中國文明的看法,還是頗有啟發(fā)意義的。他認為在中國長達數(shù)千年的歷史上,只有三次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的政治社會結構的大革命,就是秦王朝對中國的統(tǒng)一,辛亥革命的爆發(f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不過,在一個外國人眼中也可以如此的清澈,可見他的研究有多么的深可見底。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 篇6

  其實在初高中的歷史習題上已經(jīng)多次接觸過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了,那時候看見過很多能夠引起我共鳴的話。我很欣賞斯塔夫里阿諾斯的有些觀點,獨特新穎而又犀利準確。于是利用這個暑假在家里大致閱讀了一下這整本書,但是有些失落的是,是在網(wǎng)絡上閱讀的。我一直覺得,這種厚重的著作應該是捧一本書在手細細閱讀的,這樣才能靜下心來感受書頁之間凝聚的思想,而不該是對著冰冷冷的屏幕和各類透著的浮華和虛假的廣告。

  “世界史不僅僅是世界各地區(qū)史的總和,若將其分割再分割,就會改變其性質,正如水一旦分解成它的化學成份,便不再成其為水,而成了氫和氧!边@是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著的《全球通史》引言中引用杰弗里?巴勒克拉夫的一句話。這也揭示了這部被譽為“人類文明發(fā)展史上的經(jīng)典之作”的作品的本質,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將整個世界看做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統(tǒng)一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qū)的角度來考察世界各地區(qū)人類文明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把視野放在對人類歷史事件和他們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相互影響上,反映了局部和整體的以及他們之間的相互作用。

  作品分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兩部分,從時間上來講述人類的歷史,而不是像以前的一些世界歷史著作一樣從各個地區(qū)講述然后整合,那樣的歷史是分裂的,不能讓人觀其全貌。該書從人類的初步階段——食物的采集者——開始一直論述到二戰(zhàn)后的第二次工業(yè)革命。與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相比,人類的歷史顯得如此短暫,但有顯得如此豐富,從公元前一萬年左右人類步入新石器時代至今的一萬兩千年中,人類以其特有的“智慧”成為了地球的主宰;在新石器時代以前的幾百萬年里,我們的祖先——原始的人類——為了生存與惡劣的大自然進行斗爭,那時的人類只有原始的欲望,而自從人類步入文明社會以后,人類為生存的斗爭轉為人類內(nèi)部之間,人類作為地球的主導者的歷史遂而拉開了序幕。

  主導人類歷史的根本是人的“欲望”,而文明的出現(xiàn)助長了這種欲望,欲望推動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同時也是人類悲劇的根源;欲望導致了戰(zhàn)爭與征服,這個過程中同時也創(chuàng)造著人類文明,欲望是人的本質特征,關于欲望的褒貶我們很難判定。人類歷史是一部戰(zhàn)爭史,至今我們無法否認這一點;人類都有和平和幸福的欲望,不幸的是歷史向我們展示的是另一幅畫境——戰(zhàn)爭和痛苦,這或許是人類自身的宿命,一方面滿懷希望、一方面希望又不斷破滅繼而陷入痛苦;然而,就是這種希望和痛苦的交織鑄造了燦爛的的人類文明和不朽的思想光輝,事實就是如此,我們?yōu)橹湴恋?人類文明是從痛苦和不幸中壓榨出來的。

  人類從歷史中一路走來,我們無法預知人類的最終命運,但站在二十一世紀,我們至少可以回瞬我們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和展望我們自己的未來。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評價《全球通史》時曾說過:“《全球通史》給了我強烈的現(xiàn)實感:它是可以用來救治我們現(xiàn)在所面臨的由于陶醉于技術進步而產(chǎn)生的深深的精神危機的一種思想武器;它有助于人們理解未來――包含各種可能性和選擇的未來!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 篇7

  關于德國憲政

  原以為1871年以后的德國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突出,而政治是其短板,但重看新版的《全球通史》后,發(fā)現(xiàn)德國對工人的勞動權利最為看重,福利國家的建設也是走在世界前列,工人階級在德國社會是有極大的影響力的,我們時常忘記了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馬克思是德國人。

  德國是制度、福利雙管齊下,民主化如若是服務于現(xiàn)代化的話,對集權統(tǒng)治也需要重新審視,F(xiàn)代英美國家的代議制民主其實也是汲取了古代君主專制的優(yōu)點,比如美國以總統(tǒng)為權力中心,國會和最高法院對總統(tǒng)沒有行政干預權,只有法律監(jiān)督權,只要總統(tǒng)不違法,他的任何執(zhí)政行為都是獨立的。所以美國總統(tǒng)既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總統(tǒng)不對國會負責,只對憲法負責,因此即便是民主化程度很高的國家,也要保障政府首腦擁有實際權力,從而節(jié)約政治成本。同時借鑒美國,德國也采用聯(lián)邦制,德國較大的邦,比如普魯士和奧地利,的確可以否決對其不利的議案,但幾個小邦可以聯(lián)合對抗一個大邦,比如巴伐利、亞薩克森和符滕堡三個邦聯(lián)合起來就可以否決普魯士提出的對它們不利的議案。這與美國分參眾兩院,眾議院按人口比例分配名額,顧全大州的利益,而參議院以固定名額代表從而確保小州利益的目的如出一轍。

  關于技術革命

  根據(jù)這本書,筆者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總結:工業(yè)1.0機器生產(chǎn)時代的到來;工業(yè)2.0生產(chǎn)機械化、精密化程度提高;工業(yè)3.0信息化、智能化時代來臨。細想一下應該是信息化、自動化,智能化是否是工業(yè)4.0的標志?4.0時代到來了嗎?我們可以了解一下什么是智能,它應該和“互聯(lián)網(wǎng)+”屬于一個層級,應該是4.0的前奏吧,由此看出,智能化是一個新概念,也是一個動態(tài)漸進的過程,而且智能一定是指像人一樣的智能。那么它究竟是源于人類的動力能源還是機動能源?筆者對此十分好奇。

  關于近代科學

  “這座大廈已經(jīng)落成了,只有兩朵烏云飄在上面,就是量子力學和相對論!薄罱淮问窃凇镀孑庹f》里聽到這句話,起初也沒反應過來,當后來聽到“知識壟斷”,才明白這不是單純探討物理,而是關于宗教、哲學、歷史和科技文明的沖突與融合的問題。本書作者非常喜愛探討文化發(fā)展和交流,并堅信歐洲近代文化起源于神學。西方古代神學的確擁有一套完整的政治、思想和宗教體系,它構建了以“神本位”為核心價值的一座大廈,恰恰是在這樣的土壤里培育出了近代科學。

  理論科學走在時代的前沿,它又催生了新的哲學體系,而哲學又派生出政治,原以為歐洲啟蒙思想家研究的就是政治,后來才知道他們研究的大多是科學。宇宙社會學的奠基人是霍布斯,什么黑暗森林法則、猜疑鏈,這些對宇宙世界最殘酷和最本質的解讀都在《利維坦》中,而現(xiàn)代時空觀也就是相對論的源頭竟然在《純粹理性批判》一書中,康德是最早“論證”宇宙具有開端的人。那么近代科學誕生的標志人物——牛頓,他解釋了物體在靜止和勻速狀態(tài)下的運動規(guī)律,他的經(jīng)典力學和三大定律奠定了近代人類的自然史觀,而達爾文則在其后提出了進化論,同樣奠定了近代人類的社會史觀。

  這讓筆者想到了《深埋的真相》里有這樣一句話:不同的科學領域運用先進技術得到了越來越多的科學數(shù)據(jù),它們都確定無疑地證明,人類誕生于一種一次到位的設計,而不是經(jīng)過一個漫長的進化過程隨機出現(xiàn)的生命形式。達爾文和他的弟子赫胥黎都堅信人類是由某一種猿猴進化而成的,我們和現(xiàn)在的猩猩是來自同一種祖先,顯然上述作者并不茍同。人的DNA似乎在我們尚未知曉的時間紀元里就已經(jīng)排列生成了,那么人到底是由“猴”進化而來,還是由“人”進化而來的呢?這也是筆者看完這版《全球通史》的好奇之處。

  關于羅馬帝國

  西羅馬帝國(其實包括拜占庭)的滅亡和日耳曼人究竟有何種聯(lián)系?是日耳曼憑借武力侵占了老態(tài)龍鐘的羅馬帝國?還是里應外合了一系列注定的天災禍亂?還是通過更加兵不血刃的手法和平演變?在羅馬帝國晚期境內(nèi),日耳曼人的數(shù)量達到極盛,各行業(yè)、各階層、不同文化層次和不同社交圈子,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市井商人都充斥著日耳曼人的身影,羅馬法由公民法過渡到萬民法便是為了適應境內(nèi)日益增加的外來移民,尤其是日耳曼族,可以斷定日耳曼人在帝國晚期不僅取得了合法公民的地位,更是早已在古典文化的熏陶下洗滌了“蠻族”的野性,這絕不是一個短暫的過程。早在共和國晚期,凱撒在高盧的赫赫戰(zhàn)功便為他贏得了一世英名,帝國建立之初,元首屋大維也曾數(shù)度北伐直抵蠻族要塞,還因為一些關鍵戰(zhàn)役的失利而頭撞立柱,北方的日耳曼族成為了他們的宿敵。羅馬人在鼎盛時期沒能消滅日耳曼人,反倒在文明的碰撞中走向了交融,最終北狄南下,以和平漸進的方式融入到更加先進的古希臘—羅馬文明浩瀚中。羅馬帝國就是被北方的日耳曼人螞蟻搬家式地蠶食掉的,其實到最后歷經(jīng)大換血的羅馬帝國其核心文化依然延續(xù)下來,而日耳曼人還是《高盧戰(zhàn)記》里的條頓民族支流嗎?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 篇8

  讀這本書是受了《未來簡史》的打擊,覺得三觀需要修正一下,805頁厚厚的上下兩冊,斷斷續(xù)續(xù)看了大半年。主要以前是學理科的,世界史更加已經(jīng)完全沒印象了,看完了《全球通史》其實也搞不清楚那些名字都讀不順的國家怎么變成現(xiàn)在這個樣子的,我留下的大概印象便是以下這個流程:自給自足——宗教為王——打來打去——技術變革——海外擴展——誰都不服——握手言和——不要自己滅了自己就好。胡亂總結的,但是史書一讀,還是覺得人類現(xiàn)在已經(jīng)處在一個非常危險的狀態(tài),因為技術進步的發(fā)展速度太快,導致在社會形態(tài)和人的精神層面的參差不齊也日益嚴重。

  引申到教育和個人成長,古人一輩子做的事情,以現(xiàn)在的信息量,也許一年甚至一個月一個星期都不用就可以做好了。但是技術領域的日新月異,與精神層面的進展并沒有很好地同步,我們在社會觀念上的進步是非常緩慢的,比如男女平等的口號喊到現(xiàn)在,之所以還在講,是沒有解決。三觀的形成應該并不能歸結為生物學的問題,或許物質基礎不可避免,偶然性和必然性也肯定存在,但我仍然認為人類是有自己的靈性的動物,不管這種靈性以什么命名,是永遠不可能被機器完全替代和模擬的,所以我們對意義的追求也是一種本能,一個不會問為什么的人是沒有靈性的。

  我們現(xiàn)在對哲學的思考和教育相當?shù)闹斏,怕思想入了歧途,所以寧可不講思想,先講技術,所以STEM如火如荼。即便講思想,也是政治目的大于思考的訴求,我原先也是這樣認為的,因為歷史告訴我們,技術的領先才是實力的體現(xiàn)。但是當技術進步到一定的程度,如果思想體系跟不上,不知道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如果我們以后所有的知識信息都可以芯片植入并且實時更新,那么要怎么思考呢?大腦的溝壑是芯片可以形成的嗎?

  今后的社會或許需要精英們?nèi)ハ驕p緩矛盾,考慮技術革新的同時如何同步更新思維能力和觀念,以使人類這個物種在這個星球或者其他星球上存在的時間更長一點,如果人類還在追求意義的話。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 篇9

  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著的《全球通史》雖是長篇巨制,然主旨只有一個,便是介紹人類各階段文明的興衰之史。但我感到,在外敵入侵時,除了軍隊力量,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人自身的骨氣。

  正如福熙元帥在“一戰(zhàn)”結束后說的:“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zhàn)。”“一戰(zhàn)”結束后,參戰(zhàn)的各國不得不按捺住自己激動的內(nèi)心,暫作休整。雖然未再發(fā)生大型戰(zhàn)爭,但日本侵占了滿洲,德國吞并了奧地利。這等于把它們置于“二戰(zhàn)”最有利的位置。這是為什么?就是那些“元首”們膽小怕事,便將一種自相矛盾的政策展現(xiàn)給外人!

  “二戰(zhàn)”揭開大幕,敦刻爾克大撤退后,希特勒便做出了他那“海獅計劃”,魔爪伸向了英倫三島。日復一日的狂轟濫炸,雖然一開始德軍收到了一些成效,但是所有英國居民,并未有一絲一毫的動搖,也不見有人心惶惶的時候。反而,這段轟炸時期堅定了所有人的信念,人們?yōu)榛始铱哲姷膭倮麣g呼,士兵們則更勇敢地投入新的戰(zhàn)斗。終于,希特勒第一次沒有達到他的目的?,這就是骨氣的力量!

  回過頭來看我們中國,抗日戰(zhàn)爭期間,自1937年起,至1943年開始反攻,總是不斷地有人投向日本。我們的民族難道真是如此窩囊嗎?不!抗日名將英雄輩出。那么,為什么有叛徒?一言以蔽之,怕死!保命要緊。因而,這些人為后人所不齒。

  戰(zhàn)爭,如此殘酷。正是因為這殘酷,它培育、磨礪出了一代又一代的英雄。在這試金石上,人性如此全面的展現(xiàn)出來。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 篇10

  最近,我讀了一本讓我感悟很深的書——《世界通史》。世界通史,字面的意思是記錄那些具有重大意義是事情,可是,翻開書,里面卻大多是戰(zhàn)爭!什么“馬拉松戰(zhàn)役”“溫泉關之站”“紅白玫瑰戰(zhàn)爭”……

  一次戰(zhàn)爭要死多少人。∪绻心敲炊嗟娜肆,精力,財力,為什么不拿來建設我們的家園,反而去破壞它呢?我不解。都說戰(zhàn)爭是富人發(fā)起的,死的卻是窮人。你們還記得在南京車站痛哭的那個小男孩嗎?還記得在核戰(zhàn)爭中受到傷害的人嗎?他們重則死亡,輕則致殘,連在肚子里的胎兒都不能幸免?墒牵以噯,他們有什么錯要遭此滅頂之災呢?他們都是無辜的!

  戰(zhàn)爭對全人民來說,百害而無一利?蔀槭裁催要戰(zhàn)爭呢?那些被權勢沖昏頭腦的人啊,清醒吧!

  我們渴望一個沒有戰(zhàn)爭的國度,那里有鮮花,有歡樂,伴隨著幸!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 篇11

  通過讀全球通史這一本書,讓我對西方文明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并也有了深刻的反思。在16世紀之前東方的文明在全世界一直處于主導的地位,在16世紀之后西方的文明趕超了東方的文明領先于東方的文明。西方的文明開始不斷發(fā)展始于古希臘時期由于當時的古希臘是由許多聯(lián)邦組成,形成了一個龐大的社會,因此在政治、建筑、藝術、哲學等方面都有了許多新的表現(xiàn),人們開始有了自然觀念與證明思想。之后經(jīng)歷希波戰(zhàn)爭,古希臘形成了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從而使得古希臘的文化、商業(yè)、政治發(fā)展了起來,社會的發(fā)展使人們有時間開始關注自然,關注民主思想,關注自然科學。因此當時產(chǎn)生了一大批自然哲學家,具有代表性的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師徒三人,但他們對自然科學的認知各有己見,這使得西方對自然科學方面的認知遠超于東方,這也是西方文明能超越東方的根本所在,西方人在不斷的追求事物的本源究竟是什么。泰勒斯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水,恩培多克勒認為世界的本源是氣,德默克里特認為世界的本源是原子,可以看出西方在不斷的研究外在的事物外求中包含科學與技術,而東方在當時在研究內(nèi)在,東方講究修身例如論語中的吾日三省吾身,并沒有繼續(xù)追求新事物而是事事從自身出發(fā),因此在當時西方的科學文明得以快速發(fā)展。

  之后羅馬帝國崛起后,在前期依然繼承著古希臘的學術傳統(tǒng),但在羅馬帝國的后期希臘學術傳統(tǒng)極速衰落,這主要因為受到蠻族人物的入侵和基督教的沖擊。古希臘自然哲學進入到了波斯王朝,逐漸被地中海世界忘記,之后又進入到阿拉伯。進入百年翻譯運動時期,古希臘的學術自然科學又重新崛起,同時中國的造紙術也大大的促進了翻譯運動的進行,以及阿拉伯帝國的文化傳播,使得阿拉伯科學在世界上都處于先進水平。但在12—13世紀阿拉伯科學中心的地位被歐洲拉丁世界逐漸取代了。之后出現(xiàn)的歐洲翻譯運動、大學的建立與經(jīng)院哲學的形成、中世紀后期拉丁科學的發(fā)展,促使了以阿拉伯科學作為橋梁,將希臘科學與歐洲科學進行融合,完成了歐洲的文藝復興,西方不僅僅追求外求,同時也開始追求內(nèi)求。歐洲的文藝復興帶動西方文明朝更加科學與完善的方向去發(fā)展。

  西方文明的崛起是源于自然科學,自然科學是我們對世界的認知,是需要我們不斷去探索的,自然科學的發(fā)展同我們一同存在?梢娡庠诘男逓閷ξ覀儊碚f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對自然科學的追求?v觀全球通史看出,我們只追求外求而不追求內(nèi)求會造成戰(zhàn)爭,而只追求內(nèi)求而不追求外求會造成自然科學的落后。當下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都是在兼顧內(nèi)求與外求,因此當下全球文明都在朝同一個方向發(fā)展,從而出現(xiàn)了全球化的趨勢,歷史的發(fā)展是在給予我們的最好的教科書,他指引我們不斷朝更好的方向發(fā)展。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 篇12

  以前一直喜歡讀有故事的史書,像《明朝那些事兒》、《大秦帝國》、《血腥的盛唐》等,前段時間第一次讀西方人眼中的歷史---《全球通史》,它不像故事史書一樣小說化,也不像教科書教條化(一般都是時間、地點、任務、事件)。反而我認為它是一部必讀的經(jīng)典,我總結其3個特點。

  1、《全球通史》的作者編寫這部史書的目的是為了給解決當前時代所遇到的問題,是給現(xiàn)代人以啟示。正如作者開頭所說每個時代都要編寫它自己的歷史,不是因為早先的歷史編寫得不對,而是因為每個時代都會面對新的問題,產(chǎn)生新的疑問,探求新的答案。

  2、這本書描述事實較客觀,平心靜氣,娓娓道來,讓讀者通過了解事實,自己去求索,去思考,去求索當代我們遇到的問題。它不同于目前市面的一些書籍,例如《成功人士的習慣》,《互聯(lián)網(wǎng)之獨孤九劍》,這類書籍一看就是先整個嘩眾取寵的書名,然后以教育人為口吻,將自己觀點強加給讀者的書籍;再挑選幾個的示例證明,缺乏多次推敲和給人思考的空間。

  3、對于國內(nèi)的讀者,這本書敘述角度、方式很新穎。它敘史的角度不是以一個國家、地區(qū)為核心,而是以全世界的角度來觀察人類歷史。它敘史的方式不是斷片式的,而是以一個整體的、動態(tài)的、連續(xù)的角度敘說,前一個歷史時代是后一個時代原因,后一個時代是前一個的發(fā)展。例如書中西歐3個不同歷史階段章節(jié)關系如下:文藝復興、宗教改革->經(jīng)濟增長、國家建設->海外擴張。

  另外我總結了一張表提煉下書中歷史發(fā)展的階段。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 篇13

  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對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與一般卷帙浩繁的史書,讓史料、歷史事件占多數(shù),而是用一種定論性的話語將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的有關文明、朝代的更替、社會制度的變遷等等問題做了一個總結性的闡釋。在閱讀《全球通史》的過程中,無法對具體歷史做深入的研究和分析,所以只能有一些印象式的感悟,當這些感悟印證到了現(xiàn)實和自己所了解的中國歷史,便有了下面的幾點讀后感。

  一、在人類社會邁入近代以前,人類的各種群族在各大洲自顧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種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這樣逐漸發(fā)展起來并形成了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又繼續(xù)推動著人類歷史的發(fā)展。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以后,人類的好奇心衍變?yōu)閺娏业囊靶,并逐漸對自己的生存空間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于是人們再也不像動物一樣隨遇而安安分守己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人類在名為“國際交流”的幌子下開始了永無止境的爭斗,這在當前的世界仍然在延續(xù)。放眼望去,世界歷史越來越是“實用主義”哲學或是“唯物論”的天下了。近代以來的一次次戰(zhàn)爭,一戰(zhàn)二戰(zhàn),在炮火的轟鳴下人類在一次次地進行著力量的轉換。

  時至今日,這種力量的轉換還在繼續(xù),現(xiàn)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地提到“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之類的話語,于是世界各國大多都在拼命發(fā)展經(jīng)濟,希冀能建設成一個強大的過渡,在所謂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種“競爭”越來越形成一種怪圈,國際競爭的號角吹響到各個地區(qū),我們看到現(xiàn)在的中國,發(fā)展經(jīng)濟是頭等大事,GDP指標壓倒一切,經(jīng)濟搞上去了一切也就好了。這種“競爭”說白了就是“物質第一”、“一切向錢看”,我們在人類歷史的任何時期都不會看到這樣的場景。我們在對比1500年以前的歷史特別是遠古歷史和1500年以后的歷史不難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了一直到今天我們都引以自豪的燦爛文化的遠古時期所發(fā)生的戰(zhàn)爭遠遠比近代以來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和豐富,人們的欲望也越來越強,戰(zhàn)爭也越來越多,這不能不讓我們反思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偏離了人類歷史正常的發(fā)展軌道,反思我們當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夠經(jīng)受得住歷史的考驗。

  “物質資料的生產(chǎn)是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根本動力”,我們對這一理論的理解是否有點夸大了呢?

  二、《全球通史》對中國的介紹始于商朝,把商朝當作是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皇朝來展開中國歷史,這和我們一般所認為的“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是不一樣的。目前史學界尤其是外國歷史學家對我們所稱的“五千年文明”還有很多持懷疑態(tài)度,以至于我們國家的“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出現(xiàn)。這是一個頗為有趣的現(xiàn)象,在外國人的壓力下我們屈從地去挖掘我們的祖先的墳墓并以此來證明自己的年代久遠,難道“歷史悠久”便能加足我們以后在國際交往中說話的底氣?難道美國會因為一個國家的歷史長短來作為它外交政策的依據(jù)?我們對本身歷史的研究不應該建立在別人的要求下,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值得自豪的歷史。時間能說明什么呢?只能說明過去。

  民族、國家乃至于我們個人的發(fā)展,力量的高下,都不是以時間來衡量的。美國只有兩三百年歷史,但還不是生機勃勃,照樣生活得很好?斯塔夫里阿諾斯意味深長地引用了伏爾泰的話作為題記開始講述1500年以后的中國:“我們不必被中國人的成就迷住心竅,以至竟承認其帝國的體制真乃世界有史以來是最好的。”我們承認,我們不是最好的,但又有誰能說證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國家在人類歷史的漫漫長河中是最好的呢?

  三、《全球通史》在最后說“人類還從未看到在他們面前如此燦爛奪目的前景,但人類也同樣從未見識過潛伏在這種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斯塔夫里阿諾斯以及現(xiàn)在眾多的歷史學家都認識到了科技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著危險,美好中承載著毀滅,也許真的有那么一天,人類會發(fā)展到窮兇極惡的最高境界,將那些所謂智慧結晶的恐怖武器搬出來施加在對方身上,或者說某些國家、某些民族試圖創(chuàng)造出更具有科學含量的威懾力量,在試驗或是檢驗、嘗試的過程中,科學突然和人類開了一個玩笑,發(fā)揮了它的威力,在人類看到結果的過程中也結果了自己。這一天會不會遙遠呢?馬克思主義說,事物總是有著“產(chǎn)生—發(fā)展—消亡”的過程的,那么人類呢?我們在不斷創(chuàng)造歷史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挖掘自己的墳墓嗎?我們會最終殊途同歸地走向末日嗎?對于我們每一個個體的人來說,生命的過程遠遠比結果來得重要,所以即使我們走向毀滅的必由之路也用不著驚恐。我們對于歷史的研究和認識,更重要的是能更好地幫助我們認清現(xiàn)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來,而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現(xiàn)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 篇14

  《全球通史》是斯塔夫里阿諾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兩冊。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將整個世界看做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的統(tǒng)一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國家或某一地區(qū)的角度來考察世界各地區(qū)人類文明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本書對人類幾千年的歷史作了高度的概括,它不同與一般的趣味性史書,它是用一種定論性的話語將人類歷史幾千年來的有關文明與發(fā)展、朝代的更迭、社會的變遷等等問題做了一個總結性的闡釋。因自身閱讀能力有限,我只能從中截取部分感興趣的內(nèi)容走馬觀花。下面就談一下我在讀后的感受。

  一、兩性間的不平等兩性間的不平等是源于新型農(nóng)業(yè)太繁重,女人終于不堪負重,所以只能在家照顧孩子做家務嗎?我的認識是這種不平等雖然在新型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顯現(xiàn)的,但不是因為太繁重,而是因為生活得需要所產(chǎn)生的越來越多的工具提高了勞動力,在同樣的時間里,照料同一塊地不需要男女都下地干活就可以生產(chǎn)出滿足所有人需要的糧食。這樣一來就有空閑的勞動力回到家里。那么為什么是女人回家而不是男人回家呢?那不過是因為女人的生理能力決定的,因為孩子總是女人生的,過去因為食物采集,無法多生孩子,現(xiàn)在口糧夠了,女人可以多生幾個,保證種族繁衍。于是女人理所當然地留守家中,只是后來的發(fā)展卻不是一開始可以預料的。雖然操持家務,照顧孩子同樣辛苦,但是沒有產(chǎn)出,就沒有發(fā)言權,于是,漫長的幾千年,女性淪為第二性。這一幕甚至現(xiàn)在仍在上演:無論開始是怎么受千萬寵愛所以做全職太太的,過個5年8載,便成為多余的人。當然,帶著豐厚嫁妝嫁到夫家的不在此例。還是那句話: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二、文化的力量在人類社會邁入近代以前,人類的各種群族在各大洲自顧自的繁衍和生存,各種有明顯地域特色的文明、文化也就這樣逐漸發(fā)展起來并形成了一種超自然的力量,這種力量又繼續(xù)推動著人類歷史的發(fā)展。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以后,人類的好奇心衍變?yōu)閺娏业囊靶,并逐漸對自己的生存空間提出了越來越多的要求,于是人們再也不像以前一樣隨遇而安平靜地生活在自己的那一片土地上,以各類“交流”為幌子,開始了永無止境的爭斗。放眼望去,創(chuàng)造了一直到今天我們都引以自豪的燦爛文化的遠古時期所發(fā)生的戰(zhàn)爭遠遠比近代以來的世界要少得多,而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改善和豐富,人們的欲望也越來越強,戰(zhàn)爭也越來越多,這不能不讓我們反思自己的行為是不是偏離了人類歷史正常的發(fā)展軌道,反思我們當下的思想理念是不是能夠經(jīng)受得住歷史的考驗。時至今日,這種力量的轉換還在繼續(xù),現(xiàn)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地提到“競爭”、“發(fā)展”之類的話語,于是世界各國大多都在拼命發(fā)展經(jīng)濟,希冀能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度,在所謂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然而這種“競爭”越來越形成一種怪圈,說白了就是“物質第一”、“一切向錢看”,這是我們在人類歷史的任何時期都不會找到的場景。

  三、日益劇增的危機感《全球通史》在最后說“人類還從未看到在他們面前如此燦爛奪目的前景,但人類也同樣從未見識過潛伏在這種景象后面的蘑菇云! 作者以及現(xiàn)在眾多的歷史學家都認識到了科技在人類歷史上的重要性。希望中孕育著危險,美好中承載著毀滅,也許真的有那么一天,人類會發(fā)展到窮兇極惡的最高境界,將那些所謂智慧結晶的恐怖武器搬出來施加在對方身上,或者說某些國家、某些民族試圖創(chuàng)造出更具有科學含量的威懾力量,例如現(xiàn)在的朝美兩國,不停地研發(fā)新式的武器,日益劇增的矛盾,可是他們卻沒想到如果在試驗或是檢驗、嘗試的過程中,科學突然和人類開了一個玩笑,發(fā)揮了它的威力,那么我們在看到結果的過程中也結果了自己。想一想,這一天會不會遙遠呢? 馬克思主義說,事物總是有著“產(chǎn)生—發(fā)展—消亡”的過程的,那么人類呢?我們在不斷創(chuàng)造歷史的同時也在不斷地挖掘自己的墳墓嗎?我們會最終殊途同歸地走向末日嗎?對于我們每一個個體的人來說,生命的過程遠遠比結果來得重要,所以即使我們走向毀滅的必由之路也用不著驚恐。我們必須認清現(xiàn)在,以及美好地憧憬未來,最重要的就是珍惜現(xiàn)在的一切!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 篇15

  思量再三,還是決定買下這兩本書《全球通史》的上下冊,原由有二,一者想進一步能以“史”的眼光去品味全球的“恩恩怨怨”,當然以全球的角度來出發(fā),這些恩怨無非是些雞毛蒜皮的內(nèi)部矛盾,像鄰里的打雞罵狗。而事實上我們又身在其中,不能從過去跳出來,畢竟那些欺凌實實在在血淋淋地發(fā)生了。那是歷史,是修改不掉的,也不能忘卻;二者想看看美國歷史學家眼中的全球歷史,它們眼中的中國,國人,畢竟,教課書難免有一面之詞之嫌嗎。

  迫不及待的開篇,盡然讓縈繞我腦中多年的異想天開找著一些“理論根據(jù)”,記來博今后一笑。由有學過一些電子、化學等相關的科學知識,像電流的流動,電子作為實在存在的物質在導體中流動形成電流,但電子的流動并沒有改變導體的物理化學特性。比如銀線連接金線有電流流過,金線并沒有得到銀線的電子而變成銀子,原因是原子核沒有被改變,但并不能否認金接受了銀的某些東西,只是不好量化衡量而已。人作為一個生命單位,每天和外界發(fā)生著各種信息(能量等)的交換,但你并沒有變成我,我也沒有變成你,但相對親近的人在發(fā)生潛移默化的轉變,這就是為什么有“夫妻相”一說了。另如果人死亡了,那么人那些記憶的最小物質載體呢,它會不會飄蕩起來,形成“魂魄”。而這一記憶的物資載體會不會因為被活的生命體(人)交換而體現(xiàn)原生命的部分特征。

  這樣說來,魂魄附體就不是一個迷信話題,而是一個科學課題。我們的五千年典籍中,這樣的記載何其多也。書中美國這位老先生講道:“電子、質子和中子相互結合形成各種原子,各種原子相互結合組成各種分子,各種分子在組成有機化程度不等的聚合體,其中有一類有機聚合體形成了生物!盵4頁]也就是說把人微觀了分,人無非是一堆有機聚合體,或說是分子、原子、電子、質子、中子,只不過是它們有的人的排列方法。另“地球在宇宙中小的就像太平洋上的一粒塵!盵4頁],如此應證了我的另一格想法,世界的極限,在我看來,宏觀世界外還有宏觀,沒有盡頭,微觀世界內(nèi)仍可微觀,無窮盡也。也就說,大永遠可以再大,小永遠可以無限的小,沒有最小,只有再小。大和小永遠是一個相對概念,不能絕對,大與小的比較只能在一個特定的空間時間范圍內(nèi)進行。這樣的理論的其中一個推論是,必然有外星人的存在,只是我們的科技還沒有發(fā)展到那一步而已。宇宙外還有宇宙,總有一個地方也會形成有機聚合體而又生物。微觀世界的人的記憶的載體(一個比中子、質子更小的粒子)由于科技的發(fā)展而被捕獲,一夜之間大學畢業(yè)完全不是夢想。抓一兩個魂魄粒子解密其附著的信息成為可能。物資是永恒的、也是守恒的,總有一種粒子攜帶一種不同層面的特征展現(xiàn),把人看成一粒子時,展現(xiàn)出人的特性,并不是細胞,然每一細胞又有自己的特征被更小的粒子固守,F(xiàn)在基因技術說明基因是你區(qū)別他人的最小單位,而總有更小的粒子去決定有這樣的基因表現(xiàn)。一直微觀下去,我怕會出現(xiàn)人和石頭或水的組成的最小單元體是相同的結論,我輩還是不做討論為好。

  另一句子我也很喜歡,“人類通過改變環(huán)境來適應自己的基因,而不是改變自身的基因去適應環(huán)境!钡桓移埻。按以上理論,沒有基因的改變,人類應該還時有機聚合體或生物,正是系列隨著環(huán)境的改變而發(fā)生的基因的改變,才會有進化(如果人類進化是真的話),不會有由基因改變而由有機聚合體逐步進化成人時,自身基因突然再也不變了,因為環(huán)境從沒有停止改變過,而且正是由于人類的破壞,環(huán)境的改變的更加劇烈。這也成為我們相信有更高等生命存在的理由。而我們?nèi)祟惒⒉皇巧问降慕K極,而應是生命形式的一個階段。具體在哪個階段,我就搞不懂了。也許有一天的研究會發(fā)現(xiàn),人類生命體只是更高生命體的載體也說不定。

  歷史學家對文化的論述太精辟了“人化的環(huán)境被稱為文化”。[頁6]一切由人類而改變體現(xiàn)的就是文化,一件原始的圖騰、記錄的文字、載歌載舞無不體現(xiàn)著文化的魅力,比在哲學中文化為上層建筑的論述更加的通俗而更加確切。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 篇16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碧炜盏臒o邊無際,海洋的無窮無盡,讓人感受到渺小。與此類似的是當我們把目光望向歷史,在時間的長河中人同樣只是一個短暫的節(jié)點,在一個統(tǒng)一的世界中,將每一個重要的節(jié)點拋開來看,會得到不一樣的體驗。

  《全球通史》是從史前社會到現(xiàn)代社會的這么一個大的歷史跨度,主要采用全新的的史學觀點和方法,即將整個世界看做一個不可分割的統(tǒng)一整體,從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個國家或某一地區(qū)的角度來考察整個世界各地人類文明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正如斯塔夫里阿諾斯在序言中講的“新世界需要新史學”,這本書極具現(xiàn)代意識與深刻的現(xiàn)代思維,將研究重點放在對人類歷史進程有重大影響的歷史活動、歷史事件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lián)和相互影響上,努力反映局部與整體之間的相互作用。

  一、對人性的本質的認識

  談及人性的本質有人說性善有人說本惡,持不同觀點的人有不同的解釋。阿爾伯特.班都拉他總結說“人類的本性是一種能被社會影響塑造成許多表現(xiàn)形式的潛在能力!闭缟钤诜坡少e的塔薩代人,他們過著無侵略、無戰(zhàn)爭的采摘生活,而生活在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的芬圖人則是兇暴的武士。在舊石器時代最主要的是保證人類這一物種的存在,只需要有足夠的可供生存的食物即可。而隨著農(nóng)業(yè)革命的到來,人口的增加,可爭取的東西變得更多,所以戰(zhàn)爭也就變得越來越頻繁。

  決定人類行為差異的不是基因,而是所處于的社會教給我們的處事方式。戰(zhàn)爭并非不可避免,因為戰(zhàn)爭不是發(fā)生發(fā)生在人類本性上,而是因為人類社會。而人類社會又是由人類組成的,因而人類是可以重新構建社會,而不是被動的接受塑造。

  二、文明的發(fā)生

  在希臘-羅馬、印度、中國這一古典時期的時期,文明剛剛出現(xiàn)了萌芽,創(chuàng)造出了如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文明、黃河流域的中華文明等不同文明。這種文明的到來使得經(jīng)濟關系和政治關系發(fā)生變化,如埃及的法老不僅是國家的統(tǒng)治者,而且也是“活著的神”。不僅如此,這種文明的發(fā)生也引起了文化的變化,例如新石器時代的文化生活是自主的、單一的,所有成員的都有同樣的知識、同樣的見解和同樣的風格,生活方式不由外界而定。但隨著文明的到來,一個復雜的新社會便由此而出現(xiàn)了。文明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成就,也極大了擴寬了人類的視野,按照現(xiàn)在的發(fā)展趨勢,人類對于自己的命運越來越具有把控力。

  三、“遏止領先原則”

  中世紀千余年間最驚人、最有意義的變化就是西歐在貧窮落后和默默無聞中崛起。在中世紀時期,中國(唐宋)擁有高度發(fā)達的文化、先進的工藝、大規(guī)模的商業(yè)以及政治與思想。而西方的不發(fā)達則成為了一種優(yōu)勢,他們更加渴望學習,并積極創(chuàng)造,并將其學習到的知識用于海外擴張,這種擴張又引起了他們更多的技術進步和制度的進步。此外在歐洲的內(nèi)部也存在著衰落與興起的交替,先是葡萄牙、西班牙在大航海時代的繁榮;荷蘭、法國、英國的工業(yè)革命。此后經(jīng)歷一戰(zhàn)、二戰(zhàn)對歐洲的削弱等等。這種發(fā)展模式,被成為“遏止領先法則”。落后的社會更加可能適應時代的變化,并在轉變中逐漸處于領先地位。

  四、地區(qū)自治與全球統(tǒng)一

  西方于1500年前后進行海外擴張,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地區(qū)自治也開始讓位于全球統(tǒng)一。因歐洲人居于優(yōu)先的地位而支配著整個連成一體的世界,到19世紀時他們以強大的帝國與股份公司在經(jīng)濟和政治上支配著全球,并取得了文化上的支配地位,那時西方文化等同于文明。而這一時代產(chǎn)生在錯綜復雜的特定歷史條件下,因此它的存在也必定是暫時的。所以到了20世紀的今天,因其各個社會都有其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都有實現(xiàn)其功能的道路,所以鐘擺再度偏向了地區(qū)自治。

  “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jié),這是黑暗的季節(jié);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边@是來自狄更斯的《雙城記》,這不只是那個時代的寫照,同樣也適用于現(xiàn)代社會。我們的時代遇到一個謎,一方面現(xiàn)代人成功的翻越了喜馬拉雅山,同時也認為高科技已經(jīng)可以確保人類不會因為環(huán)繞地球周圍的小行星爆炸造成的惡果而滅絕,不會因為冰川時代的再次來臨而滅絕。但是另一方面是人類的自我懷疑而使自己變得步履蹣跚。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相關文章: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05-14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03-13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總結09-08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領悟12-27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總結例文06-19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精選23篇)08-02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2000字02-09

全球通史讀書筆記(精選5篇)07-15

《全球通史》的讀書筆記(精選10篇)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