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號》小學觀后感
感受老片子帶給我們歷久彌新或永久不變的雙重感受,的確是觀影過程中的一大樂趣。
《泰坦尼克號》在詹姆斯·卡梅隆的手下成為了一個神話和傳奇,也讓一個本來嚴肅的現(xiàn)實的歷史事件平添了幾分神秘色彩和浪漫氣息,留給人們一段佳話,在民間靜靜的訴說。
影片以“尋寶小組”在幽深的海底探尋已經(jīng)沉沒腐朽的泰坦尼克號開端,并且不斷閃回泰坦尼克號沉沒前的原貌景象,由此產(chǎn)生的色度和明暗上的對比,引導著觀眾感受歷史的厚重,同時引起我們在泰坦尼克號上發(fā)生的故事的興趣。
影片的整體敘事采用交叉蒙太奇的手法,以重現(xiàn)歷史為主,在歷史和現(xiàn)實場景中不斷更替,給人時空交錯的感覺,同時過渡得相當自然。比如以人物的眼睛(實際上是心緒)和鏡頭的推拉為切入切出點,比如在船頭的經(jīng)典場景過渡到沉沒后的景象,再從監(jiān)視器上轉(zhuǎn)到老年Rose上,這些敘事抒情的細處我十分敏感,因為它在微妙間給予人美感,那種敘事的自然、歷史的滄桑、感情的真摯和觀影的舒適。而老年Rose緩和、平靜而略帶回憶過——“……不思量,自難忘”——而產(chǎn)生無盡感傷和遺憾的獨白,雖然戲份不多,但是這種以歷史敘述者的角度“面對面”的交談,呈現(xiàn)出強烈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Jack和Rose的愛情是故事的主線,與之對應的是泰坦尼克號上其他人的故事,比如富裕并享有聲望的商人和貴族,三等艙內(nèi)的平民,船上的工作人員。鏡頭一邊在呈現(xiàn)著Jack和Rose的曠世奇緣,一邊也將社會層面的階層隔閡、母女、未婚夫妻間的矛盾、普通民眾的生存狀態(tài)作為輔助,一切都在最后的生死一刻集中爆發(fā)。呈現(xiàn)出“形散神聚,貌離意合”的特點,頗顯氣勢和煽情。
《泰坦尼克號》就是這樣一部唯美而驚心動魄的詩集,是一篇唯美的抒情散文,是以細節(jié)構成宏大主題的佳作。
堪稱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在船頭Jack和Rose“迎風飛揚”的場景,導演特意采用移鏡頭的方式,從畫面中人物的右下方到左上方來了個半環(huán)繞式的“圍觀”,而畫面深處以絢麗的橘紅色云彩為背景,以人聲吟唱和笛子吹奏出的“My heart will go on”徐徐縈繞,如此唯美的畫面,讓這段戀情更顯蕩氣回腸、真摯感人。
在起居室內(nèi)的場景,主題曲由鋼琴演奏,延續(xù)了之前的氛圍。Jack為Rose作畫時給了諸多眼神的特寫,對真心愛人的滿足、信任和幸福又略帶緊張的眼神瞬間拽住人的眼球。接著在貨倉內(nèi)的那段“激情戲”,1998年中國上映時不曉得有沒有被剪掉,這場戲應該說是“愛的生理表現(xiàn)”?也許吧,但不是最重要的。
影片在的節(jié)奏在泰坦尼克號撞上冰山后快速緊張起來,在船底、船外和船內(nèi),各個人物間的表情和心態(tài)間轉(zhuǎn)換,人物的性格更為集中的展現(xiàn)。特別是Rose兩次選擇了放棄逃生的機會,選擇和Jack相伴,對于權貴的藐視,真愛的持著追求,這種獨立、叛逆、自由的品格讓Rose顯得與眾不同,讓人印象深刻。
同樣在最后Jack和Rose的兩個情節(jié)中拍攝得相當不錯。一是尋找受困的Jack并逃離困境,走廊里閃爍的燈光和不斷上漲的水位很有自然界中電閃雷鳴的感覺,在幽閉的環(huán)境中融入了自然美;(很想順帶提一下在《越光寶盒》里惡搞、復制同樣的場景對比起來讓人惡心,盡管在喜劇效果上做得不錯。)
另外就是生與死的別離,Jack為了愛而死,Rose為愛而生。以人聲為主的主題音樂再次響起,讓人陷入如癡如醉的境界,完全被感化感動了。當我們回想起電影中前半部分的“You jump ,I jump”、“Trust me!”和此時的“You must promise me that ,you will survive,”時,頓時覺得命運對愛情的“背叛”讓人心痛和反思。
這其實和西方電影中“愛與死”的哲學相關,借用佛洛依德的一段話——“在愛的問題上,性過譽現(xiàn)象始終令我們深感吃驚。這種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這樣的事實:那個被愛上的對象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免遭挑剔,它身上的所有特點都比那些未被愛的.對象的特點,或確切地說比它自己在被愛上之前的特點得到了更高的評價。……這種性過譽和這種愛的現(xiàn)象如果愈強烈,那么對這幅圖景的解釋就會變得愈準確無誤。這時,那種傾向于直接滿足的沖動可能完全變成次要的了,如一個年輕人的熾烈情感經(jīng)常會發(fā)生的那種狀況。自我變得愈來愈謙卑,對象則變得愈來愈高貴,直至最后對象完全掌握了自我的自愛,這樣一來出現(xiàn)的一個十分自然的后果是自我做出了犧牲,可以說這個對象吃掉了這個自我。”
《泰坦尼克號》這樣的安排自然有很多前例,呈現(xiàn)所謂的“反文化”特點,因為在實際中圓滿或者說有情人終成眷屬是人們共同的心理渴求,在“經(jīng)過痛苦而成熟的愛情,是最熱烈的愛情”下,人們希望看到戀人最后的“持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更符合社會價值認知和普遍的文化體系。
但是實際上,《泰坦尼克號》正是在20世紀末,人們對真摯愛情的一種渴望,一種懷舊意識的展示。在這種真摯愛情和懷舊意識當中,我們重新獲得愛情的意蘊,重新獲得對于死亡價值的一種感悟。悲劇性的結局,呈現(xiàn)的美學價值,正如同魯迅所言“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薄短┨鼓峥颂枴氛且怀鼋(jīng)典愛情悲劇,這種純正的味道,時間也難以讓人磨滅、忘卻。
當然,影片也沒有局限于此,在沉沒的時間段內(nèi),從某些各個分開獨立的畫面上看幾乎都靜止的(比如等待那一刻來臨的老船長、老年夫婦、為孩子講睡前故事的母親),只有流動的海水和微微向前推動的鏡頭,伴隨著悲戚的小提琴聲(如果換一種語境,也許就成了悠揚了),與船外的混亂和恐懼形成了鮮明比對。直到最后一刻海水將一切侵蝕——那些急于奔命或者等待上帝召見的人,那些具有強大負罪感的人,那些自私而窮盡一切辦法登上救生艇的人,和那些明哲保身等待“救援”而一輩子也無法實現(xiàn)自我“救贖”的人。影片從而在各種細微出展現(xiàn)人性的美與丑、善與惡。同時重要的是,作為一部商業(yè)片也絕不缺乏大場景的制作,給予了泰坦尼克號自身諸多的全景寫照,磅礴大氣,與這段曠世的愛情相得益彰、遙相呼應。
最后,老年Rose扔棄了“海洋之心”,沉沒在泰坦尼克號沉沒之處。Rose在夢中重回泰坦尼克號,再次與Jack相遇,接著鏡頭向上,直達靜美的天堂。
登上泰坦尼克號的人,都認為這是“永不沉沒”的豪華郵輪,但是它還是被無情的海水吞沒。但是《泰坦尼克號》作為一種符號象征,在影史和觀眾心理相信才是永不沉沒的。
【《泰坦尼克號》小學觀后感】相關文章:
泰坦尼克號小學作文09-24
泰坦尼克號小學生觀后感08-24
《泰坦尼克號》的觀后感03-17
泰坦尼克號觀后感01-22
泰坦尼克號觀后感精選06-02
《泰坦尼克號》觀后感08-01
泰坦尼克號的觀后感02-08
泰坦尼克號觀后感想02-25
泰坦尼克號觀后感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