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典故(通用32篇)
歷史典故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之一,是我們了解的歷史的一種渠道。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歷史典故(通用32篇),歡迎參考閱讀!
歷史典故 篇1
【出處】《南史·張融傳》。
【釋義】依附于他人籬笆下。比喻依附別人生活。
【歷史典故】
張融,南朝人,其貌不揚,但才智過人,詩文書畫無所不精,尤其擅長狂草。他的作品不拘常法,獨創(chuàng)一格。其為人處世,清高絕俗,只與有真才實學(xué)和真知灼見的人交往,否則即使王公貴族也不放在眼里。南朝皇帝蕭道成在前朝做太尉時就很賞識他,蕭道成精通武略又文采出眾贏得張融的佩服,于是二人結(jié)為好友。蕭道成建立南齊政權(quán)當(dāng)了皇帝以后,兩人還經(jīng)常在一起探討文學(xué)藝術(shù)領(lǐng)域里的一些問題。
一天,兩人又討論起了書法。在評價了幾位著名書法家的特色之后,皇帝評論起張融的書法來,他說:“您的書法頗有風(fēng)骨,但還缺少二王(王羲之、王獻之)的法度。”張融笑道:“陛下只看到張融缺少二王的法度,卻沒看到二王缺少張融的法度啊!被实勐犃诵念^一驚,隨后指著張融笑道:“也只能從你嘴里說出這樣奇怪的話,好,說說你的理由吧!睆埲谡f:“男子漢大丈夫立于天地之間,要向孔夫子刪編《詩》、《書》,制定《禮》、《樂》那樣,開拓新路,獨創(chuàng)一格,推出的作品要有自己獨一無二的風(fēng)格法度,怎能因循守舊,拾人牙慧,寄人籬下呢?二王的法度我不是沒吸收,但已經(jīng)轉(zhuǎn)化為我自己的法度了,遺憾的是二王不能吸收我的法度再行轉(zhuǎn)化了!被实勐犃艘膊坏貌稽c頭佩服。
【成長心語】
張融不仿前人、獨具一格的書法成就為他贏得了廣泛的贊譽。對于青少年來說,要學(xué)會獨立,能夠舍棄依賴之心。誠然,依賴思想人皆有之,任何人都不可能一點也不依賴他人;而一個人善于尊重別人,善于聽取他人意見,也是無可厚非的。如果什么事都沒有主見,什么事都得依賴別人,那就需要注意了。人生的漫漫旅途上,僅僅靠依賴別人是不行的。
只有舍棄依賴之心,鼓起自主自立的勇氣,走出過分依賴別人的誤區(qū),獨立自主地干好自己的事,享受自己的勞動成果,盡好自己的責(zé)任,當(dāng)好自己的主人,那才是生活的強者。
歷史典故 篇2
【出處】(元代)魏初《送楊季!吩。
【釋義】袖:袖子。兩袖中除清風(fēng)外,別無所有。原指人迎風(fēng)瀟灑的姿態(tài),后指窮得一無所有。比喻做官廉潔。
【歷史典故】
于謙,字廷益,明朝名臣。他在沒有調(diào)入京城前,一直擔(dān)任地方官。他為官清廉,對下屬的各級官員要求都十分嚴(yán)格,堅決禁止貪贓,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則。
正統(tǒng)年間,宦官王振專權(quán),他作威作福,肆無忌憚地招權(quán)納賄。每逢朝會,各地官僚為了討好他,多獻以珠寶白銀。而于謙每次進京奏事,總是不帶任何禮品。他的同僚勸他說:“你雖然不獻金寶、攀求權(quán)貴,也應(yīng)該帶一些著名的土特產(chǎn)如線香、蘑菇、手帕等物,送點人情呀!否則,人家會對你有看法,還會找你的麻煩的!庇谥t瀟灑一笑,甩了甩他的兩只袖子,風(fēng)趣地說:“只有清風(fēng)!我當(dāng)官是為國為民,不是為了某一個人。只要我為官清廉,認(rèn)真做事,又何需擔(dān)心他人?”
為此他曾作過一首《入京》詩以明志:“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fēng)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絹帕、蘑菇、線香都是他任職之地的特產(chǎn)。于謙在詩中說,這類東西本是供人民享用的,只因官吏征調(diào)搜刮,反而成了百姓的禍殃了。他在詩中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我進京什么也不帶,只有兩袖清風(fēng)朝見天子了。
【成長心語】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fēng)”,無疑是對于謙最好的評價了。這是一種瀟灑,同時也是一種氣節(jié)。自古以來,官場都是個大染缸,能在里面潔身自好就已經(jīng)難能可貴。在保證自身的廉潔之外,還能夠以一人之力,澄清官場這缸渾水,更是難上加難了。正因為如此,于謙能夠成為廉潔的典范,為世人所敬仰。作為青少年的我們,要從現(xiàn)在開始以于謙為榜樣,以崇尚美的心態(tài)去嚴(yán)格要求自己,做到“慎獨”,將廉潔看做是一種境界、一種修養(yǎng)、一種對自我的約束,將來即便不能青史留名,也要讓自己問心無愧。
歷史典故 篇3
【出處】《漢書·蘇武傳》。
【釋義】鴻雁是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常常引起游子思鄉(xiāng)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鴻雁傳書指通信。后來,人們就用鴻雁比喻書信和傳遞書信的人。
【歷史典故】
漢武帝天漢元年,匈奴向漢朝求和,于是,漢武帝就派中郎將蘇武出使匈奴。蘇武接受任務(wù)以后,帶著使團及豐厚的禮物出發(fā)到匈奴。不料,反復(fù)無常的匈奴單于不但不感謝,反而受壞人挑唆,把蘇武等人扣押起來,要蘇武投降。金錢、高官厚祿、凍餓折磨,這些都沒能使蘇武屈服,他堅決不投降。沒辦法,單于只好下令將蘇武送到北海邊上(現(xiàn)在的西伯利亞貝加爾湖一帶)去牧羊。并且對蘇武說:“等公羊何時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漢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用意十分明白,單于是堅決不放蘇武回漢朝了。
北海一帶,荒無人煙,終年白雪覆蓋。蘇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充饑。每天,蘇武一邊牧羊,一邊撫弄著出使時漢武帝親手交給他的旌節(jié),心中深深地懷念著自己的祖國。夜晚睡覺時,他將旌節(jié)緊緊抱在胸前。就這樣,日復(fù)一日,艱苦地度過了漫長的歲月。
后來,漢武帝死后,漢昭帝即位,匈奴又與漢朝議和,但單于仍不讓蘇武回漢朝,還謊稱蘇武已經(jīng)死了。與蘇武一起出使匈奴的;荩Х桨儆嫲烟K武的情況告訴了漢朝使者,還為使者想出了一個要回蘇武的妙計。
第二天,漢朝使者去見單于,按照;莸挠嫴邔斡谡f:“你們匈奴既然要誠心跟漢朝結(jié)好,就不該再欺騙我們。蘇武明明沒有死。有一天,我們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獵,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腳上系著一條綢子,那是蘇武寫給皇上的一封信。信里說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們怎么說他死了呢?大雁能帶信,這是天意,你們怎么可以欺騙天呢?”單于聽了,不覺大吃一驚,只好承認(rèn)自己說了謊話,而后又說:“蘇武的忠心都感動了飛鳥,難道我們還不如大雁嗎?”說完,他立即向漢朝使者道歉,并答應(yīng)趕快派人把蘇武從北海地方找回來。
蘇武回到了闊別二十年的京城長安,漢昭帝接見了他們,還叫他到先帝廟里去拜見漢武帝的靈位,并把那根光禿禿的旌節(jié)交還到漢武帝靈前。
【成長心語】
歷史學(xué)家吳晗曾寫過一篇《談骨氣》的文章,其中提出做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骨氣。所謂骨氣就是做人要堅持原則,在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明是非、知榮辱,不拿原則做交易。一邊是高官厚祿,一邊是赤膽忠心,蘇武用不屈的錚錚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詮釋。
歷史典故 篇4
【出處】《晉書·祖逖傳》。
【釋義】中流:河流的中央;擊:敲打;楫:船槳。渡河時在河流的中央拍打船槳。比喻收復(fù)失地,報效國家的激昂之氣。
【歷史典故】
祖逖原本出身于西晉末年的北方大族,后來家道中落。在當(dāng)時的亂世之中,祖逖帶了幾百鄉(xiāng)親來到淮河流域一帶。在逃難的過程中,祖逖主動把自己的車馬讓給老弱有病的人,把自己的糧食、衣服也分給大家。鄉(xiāng)親們都十分敬重他。
不久,逃難的人群來到了泗口(今江蘇靖江北)。這時,祖逖手下已經(jīng)聚集了一批壯士。他們都是背井離鄉(xiāng)的人。大家眼看著自己的家園被外族侵占,都很憤恨,見祖逖是一個胸懷大志的人,就推選祖逖做了首領(lǐng),希望祖逖帶領(lǐng)他們早日打回家鄉(xiāng)去。
當(dāng)時,司馬睿還沒有即位做皇帝,祖逖曾勸說他領(lǐng)兵收復(fù)失地,司馬睿當(dāng)時并沒有收復(fù)中原的打算,但聽祖逖說得慷慨激昂,也不好推辭,就勉強答應(yīng)了祖逖的請求,并派他做豫州(今河南東部和安徽北部)刺史,撥給他一千個人吃的糧食和三千匹布,但不給他戰(zhàn)衣和兵器,還讓他自己想辦法集結(jié)士兵。
祖逖帶著隨同他一起來的幾百鄉(xiāng)親,組成一支隊伍,橫渡長江。船到江心的時候,祖逖拿著船槳,在船舷邊拍打,向大家發(fā)誓說:“我祖逖如果不能掃平占領(lǐng)中原的敵人,絕不再過這條大江!”他激昂的聲調(diào)和豪壯的氣概,使隨行的壯士個個感動,人人激奮。
到了淮陰,祖逖停了下來,一面制造兵器,一面招兵買馬,等到聚集了兩千多人馬后,才向北進發(fā)。當(dāng)時,長江以北的不少豪強地主,趁中原大亂的機會,占據(jù)堡塢,互相爭奪。祖逖說服他們停止內(nèi)爭,隨他一起北伐,祖逖的威望越來越高。
祖逖的軍隊一路上得到人民的支持,迅速收復(fù)了許多失地。后來,祖逖收復(fù)了黃河以南的大部分領(lǐng)土,許多敵軍也陸續(xù)向祖逖投降。晉元帝即位后,覺得祖逖功勞太大,于是封他為鎮(zhèn)西將軍以節(jié)制其權(quán)力。
【成長心語】
孔子說:言必信,行必果。說話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有始有終,絕不能半途而廢。祖狄以他自己的微薄之力實現(xiàn)了自己的誓言,實現(xiàn)了對自己、對眾人的承諾。他也讓我們領(lǐng)悟到了誓言的真諦,它不應(yīng)該是一種決心,而應(yīng)該是一種實際的行動與作為。當(dāng)你想要許下誓言的時候,請先想想你真的愿意去做嗎?你真的有能力去做嗎?我們每個人都有義務(wù),去維護誓言的可信度。
歷史典故 篇5
【出處】《元史·許衡傳》。
【釋義】不吃無人看管的梨。比喻一個人能排除外界的干擾和誘惑,恪守自己的行為和操守。
【歷史典故】
南宋末年有一個年輕人名叫許衡,因聰明勤奮而在當(dāng)?shù)仡H為知名。一次,許衡獨自趕路,當(dāng)時正是炎熱的夏天,烈日像火球一樣炙烤著大地。許衡由于長時間趕路而汗流浹背,口干舌燥。走著走著,他遇到了幾個商販在一棵大樹下乘涼,那幫商販也都又熱又渴,但卻沒有水。
這時,遠處走來一個人,他懷里捧著一堆梨子說:“前面有梨樹,大家快去摘來解渴!鄙特渹円宦,趕忙收拾東西去摘梨,許衡卻沒動。
有個商販奇怪地問:“你為什么不去摘梨呢?”
許衡問道:“梨樹的主人在嗎?”
商販們都說:“梨樹的主人不在,但天氣這么熱,摘幾個梨解渴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許衡認(rèn)真地說:“梨樹現(xiàn)在雖然沒有主人看管,難道我們自己的心也沒有約束嗎?我心有約束,不是自己的東西,又沒經(jīng)主人允許,我是絕不會去偷的。”
商販們不理會許衡,紛紛去摘梨。許衡見狀,只好無奈地獨自走了,他忍著炎熱和口渴繼續(xù)趕路。而那些吃到梨的商販們則紛紛譏笑他是個愚人,不懂得變通。
許衡恪守自己的原則,不管在什么環(huán)境下都能堅持刻苦學(xué)習(xí),終于成為宋末元初著名的學(xué)者。
【成長心語】
人需要自律,需要有原則。一個沒有原則的人成不了大事。人只有時時檢討自己的行為,約束自己的欲望,才能在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中獲得對自己有價值的東西,不斷提高。
歷史典故 篇6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
【釋義】千金:千兩黃金。受了別人一頓飯的恩惠,要用千兩黃金來回報。比喻受恩厚報。
【歷史典故】
韓信,漢初一位叱咤風(fēng)云的統(tǒng)帥。他本是淮陰人,出身貧寒,自幼父母雙亡,而且性格放縱,不拘禮節(jié)。他家里沒有什么財產(chǎn),既不可能被推薦做官,又不會經(jīng)商、種地,一直過著窮困潦倒的生活,常常是有了上頓沒下頓,只得依靠別人救濟度日,這里混一頓,那里蹭一餐,許多人都很討厭他。
為了生活,韓信只好到淮陰城的河邊去釣魚。那里經(jīng)常有許多老婦人在沖洗絲綿,其中一個老太太見他饑腸轆轆的樣子,就把自己的飯分給他吃,一連十幾天都是這樣。韓信非常感動,便對老太太說:“總有一天我一定會好好報答您的!崩咸犃撕苌鷼猓舐暢庳(zé)韓信說:“堂堂七尺男兒,你連自己都養(yǎng)活不了,我是可憐你,才給你飯吃,哪里還希望你的報答?”韓信聽了很是慚愧,立志要闖出一番事業(yè)來。
他每天專心研究兵法、練習(xí)武藝,只等著機會的到來。秦末戰(zhàn)亂,他輾轉(zhuǎn)投奔了劉邦的漢軍,做一個負(fù)責(zé)押運糧草的小官。之后,他認(rèn)識了劉邦的謀士蕭何,由一名運糧官變成了一名將軍。
在此后的幾年時間里,韓信幫助劉邦平定三秦之地,取得了對楚作戰(zhàn)的勝利;連續(xù)滅魏、徇趙、脅燕,平定齊國;最后,逼項羽退到垓下,自刎而死。此戰(zhàn)之后,劉邦封韓信為楚王。韓信回到楚國后,找到當(dāng)年分給他飯吃的那位老太太,送她黃金一千兩,以報答當(dāng)日之恩。
【成長心語】
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記。當(dāng)你的人生處在最艱難的時刻,一點點小小的幫助,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因為你所得到的,不只是幫助,更多的是一點光亮、一線希望,它可以為你在無盡的黑暗中,照出一絲光亮;它可以為你在人生的絕境中,提供一線生機!暗嗡鳎(dāng)涌泉相報!睙o論你處在什么樣的情境之下,永遠不要忘記那些曾經(jīng)幫助過你的人,這樣你所擁有的就不僅是一雙援手,還有一種世間獨有的溫暖,還有一顆純粹、感恩的心。
歷史典故 篇7
醉打金枝是“酒壯慫人膽”的典型例子。與醉打金枝相關(guān)的酒局實際上是一次家宴。醉打金枝的故事講的是唐朝名將郭子儀的兒子郭曖在家宴后,借酒壯膽而痛打老婆升平公主的故事。
且說升平公主嫁到郭家后,不改往日金枝玉葉的做派,動不動對丈夫和公婆發(fā)脾氣。一般說來,中國傳統(tǒng)社會里媳婦見了公婆是要行大禮的,但公主是皇帝女兒,是君,公婆雖是長輩也是臣,所以那時郭子儀夫婦反過來要向公主下跪。
郭曖對此十分不滿,公婆尚且向公主行禮,自己豈非矮了兩輩下去?平日在頤指氣使的公主面前他倒也不敢有所造次。這天,郭曖心里不爽,在家宴上多喝了幾杯。當(dāng)即要求升平公主應(yīng)該遵守婦道,給郭子儀夫婦行下跪禮,結(jié)果被升平公主嚴(yán)詞拒絕并遭到當(dāng)面訓(xùn)斥。此時,這酒是壯膽藥,這酒是忘情水,喝高了的郭曖借著酒勁,也不顧昔日情分,把公主拖回臥室飽以一頓老拳,打的公主滿臉開桃花。這可不得了,公主立即回到娘家皇宮大院里找自己的爹爹代宗皇帝去哭訴。郭子儀連忙把兒子捆起來送到皇宮請罪。最后,在皇帝和郭子儀的調(diào)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
這個郭曖為天下所有懼內(nèi)男人出了口惡氣。俗話說,小夫妻打架不記仇。盡管這場家庭糾紛鬧騰的動靜兒挺大,結(jié)果卻皆大歡喜,郭曖和升平公主的感情從此反而加深不少,天天共效于飛。這升平公主從此變得賢淑無比,有不少世人稱贊的事跡流傳下來。仔細(xì)思量,要不是那場家庭酒局,要不是那頓老拳,怎會有這樣歡天喜地的大結(jié)局?我們要堅決反對家庭暴力,但有時也不得不承認(rèn)拳頭的教育作用啊。所以建議袞袞諸公,家中若有河?xùn)|獅吼,不妨領(lǐng)貴夫人去老舍茶館看場京戲《打金枝》,當(dāng)然,不要忘了掂瓶二鍋頭壯行。
歷史典故 篇8
西晉末年,中原經(jīng)過八王之亂和永嘉之禍后,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紛紛舉家南遣,渡江而南的占十之六七,史稱“衣冠渡江”。
南渡后的北方士人,雖一時安定下來卻經(jīng)常心懷故國。每逢閑暇他們便相約到城外長江邊的新亭飲宴。名士周顗嘆道:“風(fēng)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在座眾人感懷中原落入夷手,一時家國無望,紛紛落淚。為首的大名士王導(dǎo)立時變色,厲聲道:“當(dāng)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邪!”眾人聽王導(dǎo)這么說,十分慚愧,立即振作起來。
這里的江河之異,是指長江和洛河的區(qū)別。當(dāng)年在洛水邊,名士高門定期聚眾舉辦酒會,清談闊論,極興而歸,形成了一個極其風(fēng)雅的傳統(tǒng)。此時眾人遙想當(dāng)年盛況,不由悲從中來,唏噓一片。王導(dǎo)及時打消了北方士人們的消極情緒。這便是史上非常著名的新亭會。后世詠嘆國破家亡的詩詞歌賦里常常見到的“風(fēng)景殊異”、“新亭會”、“江河”,就是來自此次新亭會。
這次新亭酒會對東晉政權(quán)的建立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北方士人是組成東晉司馬睿政權(quán)的重要力量,此次酒會上王導(dǎo)打消了眾士人的萎靡頹廢之態(tài)。后來,眾士人團結(jié)起來,使東晉政權(quán)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很快建立起來。名相王導(dǎo)也被時人稱為“江左自有管夷吾(管仲)”。
歷史典故 篇9
【出處】《尚書·大禹謨》。
【釋義】禹:三皇五帝時中原的領(lǐng)袖。大禹治理水患為百姓謀福。
【歷史典故】
堯在位的時候,黃河流域發(fā)生了很大的水災(zāi),莊稼被淹了,房子被毀了,老百姓只好往高處搬。堯召開部落聯(lián)盟會議,商量治水的問題。他征求四方部落首領(lǐng)的意見:派誰去治理洪水呢?首領(lǐng)們都推薦鯀(音gǔn)。
堯?qū)︴叢淮笮湃。首領(lǐng)們說:“現(xiàn)在沒有比鯀更強的人才了,你試一下吧!”堯才勉強同意。
鯀花了9年時間治水,沒有把洪水制服。因為他只懂得水來土掩,造堤筑壩,結(jié)果洪水沖塌了堤壩,水災(zāi)反而鬧得更兇了。
舜接替堯當(dāng)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以后,親自到治水的地方去考察。他發(fā)現(xiàn)鯀辦事不力,就把鯀殺了,又讓鯀的兒子禹去治水。
禹新婚不久,為了治水,到處奔波。他吸取了父親的經(jīng)驗教訓(xùn),采取了疏導(dǎo)的辦法,帶領(lǐng)百姓開渠排水,疏通江河,興修水利,灌溉農(nóng)田。
傳說禹在治水的十三年當(dāng)中,三次經(jīng)過自己的家門,都沒有進去。第一次,妻子生了病,沒進家去看望。第二次,妻子懷孕了,沒進家去看望。第三次,他妻子涂山氏生下了兒子啟,嬰兒正在哇哇地哭,禹在門外經(jīng)過,聽見哭聲,也沒進去探望。他一直想著老百姓仍在遭受洪水的禍害,莊稼被淹,房子被毀,于是,三次經(jīng)過家門都顧不上進去探望家人。他和老百姓一起勞動,戴著箬帽,帶頭挖土、挑土,累得磨光了小腿上的毛。經(jīng)過十三年的努力,大禹終于治好了水患,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供人種莊稼了。
舜年老以后,也像堯一樣,物色部落聯(lián)盟首領(lǐng)。大禹因為治水有功,就被舜選定為自己的繼承人。舜死后,大禹繼任了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lǐng),在他的`治理下,部落和平,九州安定。
【成長心語】
大禹率領(lǐng)民眾,與洪水作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他“三過家門而不入”的事跡更是其強烈責(zé)任感的最好體現(xiàn)。具有責(zé)任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前提,也是一個人安身立命的基礎(chǔ)。一個沒有責(zé)任心、價值感的孩子,將來很難獲得成功。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啟蒙教師,要培養(yǎng)子女的責(zé)任感、事業(yè)心,家長首先就要敬業(yè)愛崗,有強烈的責(zé)任感、事業(yè)心。小時候?qū)ψ约河胸?zé)任感、對家庭有責(zé)任感、對集體有責(zé)任感的孩子,長大以后才可能對社會有責(zé)任感。
歷史典故 篇10
冠軍酒局讓政治走開,讓殺伐走開,讓一切不痛快消失,讓所有快樂降臨。這就是大路為什么評選盛唐飲中八仙長安酒會為第一名的原因。
當(dāng)年讀杜甫的詩,最喜歡的一首就是《飲中八仙歌》。為什么在杜甫那么多的詩里獨獨最喜歡這一首?原因只有兩個字:熱鬧。這首詩十分熱鬧而有趣,把“飲中八仙”描繪的姿態(tài)各異,活靈活現(xiàn)。古人說“二士共談,必說妙法”,這“飲中八仙”齊聚,會是怎樣的一種盛況?我們只能從杜甫的詩里來揣摩體會了。這“飲中八仙”分別是詩人賀知章、汝陽王李琎、左相李適之、美少年崔宗之、素食主義者蘇晉、詩仙李白、書法家張旭、辯論高手焦遂等八人。
雖然歷史上沒有這“飲中八仙”齊聚一堂的明確記載,但盛唐時各種酒會盛行一時,參與者甚眾。這“飲中八仙”,都是當(dāng)時的名人,或同朝為官,或詩文相交,或意氣相投,我們知道,名人一向喜歡扎堆,他們八個聚在一次酒局的可能性就非常大。所以,大路堅信他們必聚在一起飲過酒,而且還不只一次,當(dāng)然參與者可能還有些其他人。這種聚會,可能在白天,也可能在夜晚;可能在秋雨綿綿中舉杯把盞,也可能在春雷陣陣?yán)镩_懷痛飲?傊绻悴荒茏C明他們沒在一起過,那你就要相信大路的說法,曾經(jīng)有過這么一次瀟灑快活的神仙酒局,杜甫用詩把這種場面記錄下來并傳于后世。
這一日,酒神酒仙,高朋滿座;你來我往,舉杯豪飲;觥籌交錯,滿座盡歡;酒色齊聚,且飲且賞;坐而論道,醉而忘憂;以文會友,以詩下酒;惟酒是務(wù),焉知其余;豁然而醒,兀然再醉;醉里挑燈,燈下尋酒;酒中乾坤,杯中日月;酒清為圣,酒濁為賢;酒亂汝性,酒壯我膽;酒林高手,飲壇新秀;感情深厚,一口便蒙;感情不深,舌尖一添;海吃海喝,牛飲驢飲;酒逢知己,千杯恨少;三巡已過,還有六圈;六圈結(jié)束,再來十壇……(以下省去三千六百字酒況描述)
這么喝下去就是神仙也會醉倒啊,于是乎,于是乎,就有了:
一仙賀知章: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汝陽王: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李適之: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
四仙崔宗之: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fēng)前。
五仙蘇晉: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六仙李白: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七仙張旭: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
八仙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闊論驚四筵。
歷史典故 篇11
典源出處
《楚辭·漁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蓖跻輸ⅲ骸啊稘O父》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間,憂愁嘆吟,儀容變易。”《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屈原至于江濱,被發(fā)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
釋義用法
楚國屈原(名平,《離騷》中曰,字靈均)懷王時任左徒,被放逐江濱,在澤畔吟誦,面容憔悴,憂國憂民。后用此典表現(xiàn)吟誦詩歌,多指在落魄失意時或被貶黜之時。有時也指臣子被放逐。
用典形式
【行吟】宋·梅堯臣:“行吟同去國,退翼欲乘風(fēng)。”宋·蘇軾:“行吟未許窮騷雅,坐嘯猶能出教條。”清·吳偉業(yè):“行吟原草澤,醉臥即沙場!
【吟魂】清·查慎行:“湘蘭沅芷年年綠,想見吟魂自往來!
【澤畔】宋·李清照:“人情好,何須更憶,澤畔東籬!
【吟澤畔】唐·李白:“二年吟澤畔,憔悴幾時回。”
【三閭憔悴】宋·葛長庚:“愁來長是朝朝醉,刬地成宋玉傷感,三閭憔悴。”
【左徒行吟】清·況周頤:“似左徒行吟生涯。恁錦瑟華年,青山故國,回首夢都迷!
【形容憔悴】宋·張炎:“悵玉笥埋云,錦袍歸水。形容憔悴,料應(yīng)也孤吟山鬼。”
【靈均澤畔】宋·歐陽修:“可笑靈均楚澤畔,離騷憔悴愁獨醒!
【澤畔行吟】宋·蘇軾:“誰憐澤畔行吟者,目斷長安貌欲枯!彼巍り懹危骸澳骨白允膶幏前瑵膳闲幸魑疵饪。”
【屈平憔悴】唐·李白:“屈平憔悴滯江潭,亭伯流離放遼海!
【屈原行吟】清·黃景仁:“漁父拿舟入煙水,,屈原行吟意未已。千古騷人且如此,我輩升沉偶然耳!
【憔悴靈均】清·黃景仁:“平沙荒港步逡巡,憔悴靈均澤畔身。”
歷史典故 篇12
據(jù)說,釋迦牟尼向弟子迦葉傳授“正法眼藏”,是佛教史上最早的一例“傳佛心穎。所謂“傳佛心穎,是指不立文字,不依經(jīng)卷,惟以師徒之間的理解、契合而遞相授受。這種簡單易行的法門叫做“心傳”———以心傳心。
摩揭陀國的王舍城東北有一座“靈鷲山”,因山中多鷲而且山頂似鷲形而得名,又作“靈山”、“鷲峰”、“鷲頭山”等。
釋迦牟尼曾經(jīng)在這座山居住多年!陡呱@傳》中記載:東晉高僧法顯赴印度時曾登上此山,見到過當(dāng)年釋迦牟尼說法和五百羅漢坐禪的地方。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jīng)》里面記載:一天,釋迦牟尼在靈鷲山為眾人講說佛法,手拈金色的菠蘿花示眾。“菠蘿”,是梵文音譯,又譯作“波羅”、“優(yōu)缽羅”等,音譯為“青蓮”。當(dāng)時,大家不明白釋迦牟尼的意思,都沉默不語,只有迦葉“妙悟于心”而“破顏微笑”了。釋迦牟尼當(dāng)即發(fā)布:“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拈花微笑”指的是“世尊拈花”而“迦葉微笑”。
“禪宗”覺得:菠蘿花本身并沒有什么不凡的地方,如果釋迦牟尼當(dāng)時手邊恰好有別的東西,他就會用別的東西來示眾了。關(guān)鍵在于理解釋迦牟尼的“涅槃妙心”。釋迦牟尼并不是機要地把“正法眼藏”傳授給迦葉的,而是在公開場合為公眾說法,向公眾示意;但即使是智慧高超的舍利弗、悟道精深的須菩提,都沒有理解他的心意,只有迦葉以自己的心領(lǐng)會了釋迦牟尼的意思。
《五燈會元》、《釋氏稽古略》中,都講述了佛經(jīng)里面的這個典故。
歷史典故 篇13
【聞雞起舞的典故出處】《晉書·祖逖傳》。
【聞雞起舞的典故釋義】
聞:聽到;舞:舞劍。聽到雞叫聲,就起來舞劍。比喻有志向的人及時奮發(fā)。
【聞雞起舞的歷史典故】
祖逖和劉琨是晉代著名的兩個將領(lǐng)。24歲那年,祖逖擔(dān)任司州主簿,主管文書簿籍。劉琨是漢朝宗室中山靖王劉勝的后代,也是一個很有志向的青年。他們志同道合,都希望為國家出力,干一番事業(yè)。
當(dāng)時,西晉皇族內(nèi)部互相傾軋,爭權(quán)奪利,各少數(shù)民族首領(lǐng)乘機起兵作亂,國家安全受到嚴(yán)重威脅。祖逖和劉琨對此很是焦慮。他們白一起在衙門里供職,晚上回家一起談?wù)搰掖笫拢勅绾谓üαI(yè),報效國家,一談就是大半夜,累了才合蓋一床被子睡下。
有一次,他們談得很晚,剛?cè)胨,劉琨就鼾聲如雷。剛睡了一會兒,祖逖猛然聽到雞的叫聲,于是叫醒劉琨說:“你聽,你聽,這不是荒雞的叫聲嗎?恐怕下要大亂了,我們還能安穩(wěn)地睡覺嗎?”劉琨揉揉眼,想想說:“對!應(yīng)該居安思危!”于是兩人穿衣起床來到院中,拔劍對舞起來,直到曙光初露才去歇后來,祖逖和劉琨為收復(fù)北方竭盡全力,作出貢獻。而他們早年聞雞起舞的故事更是成為美談,家喻戶曉。
【成長心語】
富蘭克林說:“勤奮是好運之母!闭乔趭^與堅持不懈,使平凡的祖逖和劉琨成為威名遠揚的將軍。每個人都渴望成功,都希望好運降臨到自己身上。事實上,成功的大門也永遠為勤奮者敞開著,幸運女神也總是垂青于堅持不懈的人。不要抱怨機會與自己擦肩而過,在機會來臨之前,先問自己:我足夠勤奮嗎?有時候,犧牲一點安逸的享受,換之以奮發(fā)向上,人生便會多一分積極與動力,成功的曙光便會在不遠處向你招手。
歷史典故 篇14
周王姬昌死后,他的第二個兒子姬發(fā)在豐京繼位,稱為武王,并將自己的父親西伯昌追稱為文王。
周武王拜姜尚為軍師,用對待父輩的禮儀尊重他。武王還團結(jié)自己的兄弟周公旦、召公奭(shì)等,使全國上下一條心,厲兵秣馬,積蓄力量,準(zhǔn)備起兵滅商。
數(shù)年后,武王率軍東進。但他沒有公開打出滅商的旗號,相反卻仍以商朝屬國的名義,讓軍隊在前面抬著自己父親的木牌位,大旗上書寫著西伯昌的名號,而自己也不稱王,只稱太子發(fā)。武王的這種做法,顯然是為了對當(dāng)時的政治和軍事形勢進行一次虛實試探。
武王的軍隊東進渡過黃河來到孟津(今河南孟津東北),果然許多商朝屬國的諸侯們紛紛趕來匯合,表示支持。但武王考慮到紂王在商朝還有一定的號召力,紂王的叔父比干、兄弟箕子、微子等一批商朝的貴族大臣們還在竭力維護這個搖搖欲墜的政權(quán),覺得滅紂的時機尚未成熟,因此,只在孟津進行了一次觀兵演習(xí),與諸侯們聯(lián)絡(luò)了一下感情,便帶兵回到了豐京。
這時紂王的昏庸暴虐卻更加變本加厲了。有早晨,紂王在鹿臺上與妲己一起觀賞風(fēng)景。此時正是隆冬氣,他們看見遠處的淇水邊有一老一少兩個人正赤著腳在蹚水過河。前面的老人走得很快,好像不太怕冷,而后面的年輕人卻縮手縮腳,一副十分怕冷的樣子。為什么年輕人反倒不如老年人?紂王覺得奇怪。妲己說,這是因為那老人的父母生他時很年輕,因此他的骨髓飽滿、精血旺盛;而這年輕人則相反,是一對老年夫婦所生,因此他的骨髓先就不飽滿。紂王不信,就命武士立刻去將兩人抓來,當(dāng)場砍開他們的腳脛骨看個究竟。還有一次,紂王為了與妲己打賭在鹿臺下路過的一個孕婦肚里的孩子是男是女,又讓武士馬上剖開了她的肚子。
歷史典故 篇15
韓昭侯平時說話不大注意,往往在無意間將一些重大的機密事情泄露了出去,使得大臣們周密的計劃不能實施。大家對此很傷腦筋,卻又不好直言告訴韓昭侯。
有一位叫堂谿公的聰明人,自告奮勇到韓昭候那里去,對韓昭侯說:假如這里有一只玉做的酒器,價值千金,它的中間是空的,沒有底,它能盛水嗎?韓昭侯說:不能盛水。堂豁公又說:有一只瓦罐子,很不值錢,但它不漏,你看,它能盛酒嗎?韓昭侯說:可以。
于是,堂谿公因勢利導(dǎo),接著說:這就是了。一個瓦罐子,雖然值不了幾文錢,非常卑賤,但因為它不漏,卻可以用來裝酒;而一個玉做的酒器,盡管它十分貴重,但由于它空而無底,因此連水都不能裝,更不用說人們會將可口的飲料倒進里面去了。人也是一樣,作為一個地位至尊、舉止至重的國君,如果經(jīng)常泄露臣下商討有關(guān)國家的機密的話,那么他就好像一件沒有底的玉器。即使是再有才干的人,如果他的機密總是被泄露出去了,那他的計劃就無法實施,因此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謀略了。
一番話說得韓昭侯恍然大悟,他連連點頭說道:你的話真對,你的話真對。
從此以后,凡是要采取重要措施,大臣們在一起密謀策劃的計劃、方案,韓昭侯都小心對待,慎之又慎,連晚上睡覺都是獨自一人,因為他擔(dān)心自己在熟睡中說夢話時把計劃和策略泄露給別人聽見,以至于誤了國家大事。
堂谿公開導(dǎo)韓昭侯的故事告訴我們,有智慧的人很善于說話,能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治國安邦的大道理;能夠虛心接受意見、不唯我獨尊的人,才是明智的領(lǐng)導(dǎo)者。
歷史典故 篇16
包藏禍心,指心里懷著害人的惡意,形容外表不露聲色暗中害人。語出自《左傳昭公元年》:“小國無罪,恃實其罪;將恃大國之安靖已,而無乃包藏禍心以圖之!
春秋時期,楚國是大國,鄭國是小國。鄭國國君想把大臣公子段的女兒嫁給楚國的將軍公子圍,用結(jié)親的方式同楚國建立友好關(guān)系,不料,楚國卻想利用公子圍到鄭國迎親的機會,帶兵前往一舉吞并鄭國。
到了迎親那天,公子圍駕起戰(zhàn)車,率領(lǐng)軍隊,浩浩蕩蕩直奔鄭國而來。
然而,楚國的險惡用心被鄭國的子產(chǎn)識破了。子產(chǎn)派子羽出城婉言辭謝,說:“我們鄭國都城很小,你們來迎親的人太多,實在容納不下,就在城外舉行婚禮吧!”
公子圍派太宰伯州犁回應(yīng)說:“婚禮是件大事,怎能在野外舉行!你們不讓我們進城,豈不是要叫天下人都笑話我們楚國的地位低于你們鄭國嗎?而且,這還會使我們的公子圍犯下欺騙祖先之罪。公子圍在離開楚國時,還到祖廟恭敬地祭告祖先呢!如果按你們說的做,他恐怕無法向敝國國君復(fù)命了!
子羽見對方已經(jīng)把話說到這分上了,只好直言不諱地說:“我們的國家小,不算錯;但是,如果因為國家小,希望仰賴大國,而自己不加防備,那就是大錯了。鄭國同你們楚國聯(lián)姻,是想倚靠你們大國,可是你們卻心懷鬼胎暗取我國,這是我們絕對不能容忍的!”
公子圍見陰謀敗露,料想鄭國定有防備,只得放棄偷襲鄭國的打算,但又矢口否認(rèn)自己有吞食鄭國的意圖,堅持要進城,但讓楚兵垂下箭囊,以作讓步。
子產(chǎn)和子羽見公子圍已經(jīng)承諾不帶武器,就同意了公子圍進城迎親的要求。
公子圍在城中舉行婚禮后,不久便帶著新娘子回到了楚國。
歷史典故 篇17
有一年元宵節(jié)前夕,乾隆帝讓每位大臣都糊一盞燈,上面寫好謎語、對聯(lián)或詩文送進宮來,讓大家一同欣賞,共度元宵佳節(jié)。
到了元宵節(jié)這天,各式各樣的彩燈掛滿了御花園。乾隆與文武百官在御花園里走動,就好像是在燈海里神游。他們每到一盞燈前,或賞詩,或猜謎,或?qū),不時發(fā)出一陣陣酣暢的笑聲。文武大臣眾星捧月般地陪著乾隆帝來到紀(jì)曉嵐獻的彩燈前,只見上面掛著一副燈謎對聯(lián),上寫:黑不是,白不是,紅黃更不是;和狐狼貓狗仿佛,即非家畜,又非野獸。詩也有,詞也有,論語上也有;對東西南北模糊,雖為短品,也是妙文。滿朝文武看了這副燈謎對聯(lián),立刻收斂了笑容,皺起眉頭,他們都被難住了。
既愛對句又喜猜謎的乾隆帝,這時也沒了轍。君臣一起,搜腸刮肚,絞盡了腦汁,但猜來猜去,還是不知所云。最后,只得讓紀(jì)曉嵐自己揭開謎底。
原來,謎聯(lián)是打兩個字,上聯(lián)是“猜”,下聯(lián)是“謎”。
歷史典故 篇18
“斷機教子”,講的是孟母鼓勵孟子讀書不要半途而廢的故事。孟子少年讀書時,開始也很不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學(xué)回家,孟母正坐在機前織布,她問兒子:“《論語》的《學(xué)而》篇會背誦了嗎?”孟子回答說:“會背誦了,”孟母高興地說:“你背給我聽聽!笨墒敲献涌偸欠瓉韽(fù)去地背誦這么一句話:“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孟母聽了又生氣又傷心,舉起一把刀,“嘶”地一聲,一下就把剛剛織好的布割斷了,麻線紛紛落在地上。孟子看到母親把辛辛苦苦才織好的布割斷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問母親出了什么事。孟母教訓(xùn)兒子說:“學(xué)習(xí)就像織布一樣,你不專心讀書,就像斷了的麻布,布斷了再也接不起來了。學(xué)習(xí)如果不時時努力,常常溫故而知新,就永遠也學(xué)不到本領(lǐng)!闭f到傷心處,孟母嗚嗚咽咽地哭了起來。孟子很受觸動,從此以后,他牢牢地記住母親的話,起早貪晚,刻苦讀書。
孟母施教的種種作法,對于孟子的成長及其思想的發(fā)展影響極大。良好的環(huán)境使孟子很早就受到禮儀風(fēng)習(xí)的熏陶,并養(yǎng)成了誠實不欺的品德和堅韌刻苦的求學(xué)精神,為他以后致力于儒家思想的研究和發(fā)展打下了堅實而穩(wěn)固的基礎(chǔ)。
還有一個版本:孟子之少也,既學(xué)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xué)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泵夏敢缘稊嗥淇棥C献討侄鴨柶涔。孟母曰:“子之廢學(xué),若我斷斯織也。夫君子學(xué)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今而廢之,是不免于斯役,而無以離于禍患也!泵献討郑┫η趯W(xué)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選自《列女傳》
歷史典故 篇19
【出處】《后漢書·酷吏傳·董宣》。
【釋義】本義是強硬的頸項,借喻人性格剛強,不肯低頭屈服。后以“強項令”泛指剛直不阿的官吏。
【歷史典故】
光武帝建立東漢王朝后,采取休養(yǎng)生息的政策,減輕賦稅,釋放奴婢,減少官差。因此,東漢初年經(jīng)濟得到了恢復(fù)和發(fā)展。
光武帝懂得打天下要靠武力,治理天下卻需要有效的法令。不過法令只能威懾百姓,卻無法約束達官貴人。光武帝的姐姐湖陽公主倚仗自己的弟弟是皇帝,橫行無忌,她的奴仆也不把法紀(jì)放在眼中。
洛陽令董宣是一個耿直的人,他認(rèn)為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湖陽公主有一個家奴仗勢行兇殺了人,躲在公主府里不出來。董宣不能進公主府去搜查,就天天派人在公主府門口守著,只等家奴出來。
一天,湖陽公主坐著馬車外出,跟隨她的正是那個殺人的家奴。董宣得到了消息,就親自帶衙役趕來,攔住湖陽公主的車。
湖陽公主大怒:“好大膽的洛陽令,竟敢阻攔我的馬車!”
董宣毫不畏懼,當(dāng)面責(zé)備湖陽公主不該放縱家奴犯法殺人。他不管公主阻撓,吩咐衙役把兇手逮起來,當(dāng)場處決。
湖陽公主十分生氣,馬上趕到宮里,向光武帝哭訴董宣怎樣欺負(fù)她。光武帝聽了也十分惱怒,立刻召董宣進宮,吩咐內(nèi)侍當(dāng)著湖陽公主的面,責(zé)打董宣,想替公主消氣。
董宣說:“先別動手,微臣有話要上奏!
光武帝怒氣沖沖地問道:“你還有什么話可說?”
董宣說:“陛下是一個中興的皇帝,應(yīng)該注重法令,F(xiàn)在陛下讓公主放縱奴仆殺人,還能治理天下嗎?如果微臣因為維護法令而獲罪,懇請以死謝天下!”說罷,他向柱子撞去。光武帝連忙吩咐內(nèi)侍把他拉住,但董宣已經(jīng)撞得頭破血流。
光武帝理屈,但是為了顧全湖陽公主的面子,要董宣向公主磕頭賠禮。董宣寧死不磕,內(nèi)侍把他的腦袋往地下摁,可是董宣用兩手使勁撐住地,挺著脖子。
內(nèi)侍回報說:“董宣的脖子太硬,摁不下去!惫馕涞垡仓缓梅帕怂。
湖陽公主見光武帝放了董宣,并不服氣,諷刺光武帝沒有權(quán)威,光武帝無奈地說:“正因為我做了天子,就不能再像做平民時那樣肆意為之!
【成長心語】
“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這是古代法治思想的精華,沿用至今。董宣敢于挑戰(zhàn)有權(quán)勢之人,堅持原則不退讓、寧折不彎的精神值得我們后人尊敬,他無論官品與人品皆屬上乘。每個人都有一個衡量一切的尺度,所以對生活中發(fā)生的事情容忍程度不一。作為一個執(zhí)法者,對自己、對他人都應(yīng)該嚴(yán)格要求;如果是普通人,就要嚴(yán)于律己。敢于堅持原則,寧折不彎的堅韌精神,這些都將成為青少年走向成熟、走向成功的條件和原因。
歷史典故 篇20
【出處】(宋代)范成大《大雪送炭與芥隱》詩。
【釋義】炭:木炭。在寒冷的下雪天給人送去木炭,以供取暖。比喻在別人極其困難和危急的時候,給予物質(zhì)上或精神上的幫助。
【歷史典故】
宋太宗即位后,因其深知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故生活非常儉樸,甚至禁止在皇宮之中使用金銀做裝飾品。他也很能夠體會百姓的甘苦,處處為百姓、為社稷著想。
一年冬天,天氣格外冷,鵝毛大雪下起來沒完沒了。宋太宗在屋子里,身上披著狐貍皮外套,仍然覺得渾身發(fā)冷,宮外更是天寒地凍。太宗命人端來取暖的火盆,奉上溫?zé)岬拿谰啤K局,品嘗著美酒,忽然看到院中樹上的枯枝隨著寒風(fēng),被吹落到了地上。他心中不禁一動,暗想:這么寒冷的天氣,汴梁城中的百姓,有許多缺柴少米的,他們的日子要怎么過呢?
想到這里,他馬上下令召府尹進宮,他對府尹說:“如今天寒地凍,城中那些缺衣少食的百姓如何受得了?你馬上帶些衣食和木炭去城中走走看看,幫助那些無法過冬的人們,以解他們的燃眉之急!
府尹領(lǐng)旨,帶領(lǐng)衙役,備好衣食和木炭,給有困難的人家都留下足夠的東西。受到救助的百姓感激萬分,于是,便有了“雪中送炭”的佳話。
【成長心語】
俗話說:“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難!比藗兛偸菢酚诤蒙霞雍茫瞿莻錦上添花的人,這樣既顯示了自己的好,又不會有任何的危險性。相比之下,雪中送炭則有了一定的危險性。但是,每個人都有可能在生命中的某個時刻遭受挫折,如果平時你所做的只是錦上添花,那么當(dāng)你落魄的時候,就不要指望別人會對你伸出援手。錦上添花是可有可無的,雪中送炭卻如救命稻草,在你有能力的時候,以一顆體恤的心去幫助那些處于困境中的人,才是最大的善意。
歷史典故 篇21
【出處】(晉代)潘岳《在懷縣》詩。
【釋義】寵:寵愛。受寵受辱都不在乎,指不因個人得失而動心。
【歷史典故】
唐太宗時期,有個叫盧承慶的人,字子余,他被任命為考功員外郎,是專管官吏考績的。因為他做事認(rèn)真、公正,深受人們的敬重。
一次,盧承慶奉命調(diào)查漕運船只失事的責(zé)任問題,他給負(fù)責(zé)此事的一個官員評定了“中下”的評語,并通知了本人。受到懲處的官員聽說后,沒有提出意見,也沒有任何疑懼的表情。盧承慶事后想了想,覺得糧船翻沉,并不是他一個人的責(zé)任,也不是他一個人可以挽救的,給他一個“中下”的評語未免太過嚴(yán)苛了,于是,就把評語改成了“中中”,并通知了本人。那位官員依然沒有發(fā)表意見,既不說一句虛偽的感激的話,也沒有什么激動的神色。盧承慶得知此事,脫口稱贊道:“好!寵辱不驚,難得難得!”于是,又把他的評語改成了“中上”。
后來,盧承慶本人也經(jīng)歷過大起大落,命運坎坷,但他的心情始終平靜如水,并不因命運的起落無常而改變自己為人的原則。
【成長心語】
《幽窗小記》中有一副抒情志聯(lián):“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贝笠馐牵簽槿俗龉倌芤晫櫲枞缁ㄩ_花落般的平常,才能“不驚”;視職位去留如云卷云舒般變幻,才能“無意”。寥寥數(shù)語深刻地道出了對待名譽和地位應(yīng)持的正確態(tài)度。
在現(xiàn)實生活中,要想做到去留無意,寵辱不驚,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們總是在順利時趾高氣揚,一經(jīng)失意、挫折就一敗涂地,失去勃勃生氣,要么精神沮喪,要么完全陷入絕望的深淵,最終自己斷送了自己。讓我們以一種博大的胸懷對待人生路上的順利與挫折,讓一切順其自然。
歷史典故 篇22
【出處】(三國·蜀)諸葛亮《后出師表》。
【釋義】鞠躬:彎著身子,表示恭敬、謹(jǐn)慎;盡瘁:竭盡勞苦;已:停止。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到死為止。
【歷史典故】
諸葛亮,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是聰明與智慧的化身。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三教九流無所不知,四書五經(jīng),無所不曉。
47歲時,諸葛亮向后主劉禪呈上《出師表》,表明自己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己”的心跡。
為了統(tǒng)一中原,諸葛亮曾經(jīng)多次兵出祁山,前幾次出兵,都是因為糧食不繼而退兵,第五次他接受了以往教訓(xùn),非常重視糧食供應(yīng)。他設(shè)計了一種叫做木牛(改進的獨輪車)的運輸工具,用它把糧食運到斜谷口囤積備用。
公元234年,諸葛亮用木牛流馬運糧,做好充分準(zhǔn)備后,約孫權(quán)同時對魏國發(fā)起進攻,兩面夾擊魏國。他率領(lǐng)10萬大軍出斜谷口,在渭水南岸的五丈原構(gòu)筑營壘,準(zhǔn)備長期作戰(zhàn):分一部分兵士在五丈原屯田,跟當(dāng)?shù)乩习傩找黄鸶N,以為久計。司馬懿率領(lǐng)魏軍也渡過渭水,筑起營壘準(zhǔn)備和蜀軍長期對峙。魏明帝命令司馬懿只許堅守,不準(zhǔn)出戰(zhàn)。
與此同時,孫權(quán)應(yīng)約派出三路大軍進攻魏國,配合蜀國的行動。魏明帝親自率領(lǐng)大軍南下,大敗吳軍。諸葛亮只好孤軍作戰(zhàn)。蜀軍很想跟魏軍速戰(zhàn)速決,但司馬懿固守營壘,堅守不出,決心要打持久戰(zhàn)。雙方相持了一百多天。
有一次,司馬懿虛情假意地接待前來下挑戰(zhàn)書的使者,問道:“你們丞相很忙吧,身體還好嗎?”使者回答說:“丞相很忙,軍營里大小事都親自過問。他每天早起晚睡。近來胃口也不太好,飯量很小!笔拐咦吆螅抉R懿對將士們說:“諸葛孔明食少事多,怎能支撐長久呢?”不出司馬懿所料,諸葛亮就在這年八月病故,年僅54歲。
按照諸葛亮生前囑咐,蜀軍密不發(fā)喪,各路人馬按序撤退。
司馬懿探得蜀軍因諸葛亮病死而退兵的消息,立即率軍追趕。剛過五丈原,忽然蜀軍旗幟轉(zhuǎn)向,戰(zhàn)鼓雷鳴,蜀軍將士們轉(zhuǎn)身掩殺過來。司馬懿大吃一驚,趕快掉轉(zhuǎn)馬頭,下令撤退。待魏軍退遠了,蜀軍才緩緩撤出五丈原。
雖然,諸葛亮沒能實現(xiàn)統(tǒng)一中原的愿望,但是,他在政治、軍事等方面的才智和鞠躬盡瘁、忠于職守的品格,永遠師儀后世。
【成長心語】
諸葛亮用生命實踐了自己對蜀漢集團的忠誠。為理想、事業(yè)而義無反顧的犧牲精神和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獻身精神,在諸葛亮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xiàn)。諸葛亮忠心耿耿、克己奉公的高尚品格和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奮斗精神,為后人做出了最好的表率。盡職盡責(zé)是一種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是我們應(yīng)具備的素質(zhì),也是我們成長和成功的基本要素。
歷史典故 篇23
“琎嘗戴砑絹帽打曲,上自摘紅槿花一朵,置于帽上。其二物皆極滑,久之方安。遂奏《舞山香》一曲,而花不墜!薄短綇V記》
鼓是中國常用的打擊樂器,屬于八音中的“革”類樂器。鼓的出現(xiàn)比較早,從目前發(fā)現(xiàn)的出土文物來看,可以確定鼓大約有3000年的歷史。在古代,鼓不僅用于祭祀、樂舞,它還用于打擊敵人、驅(qū)除猛獸,并且是報時、報警的工具,用途十分廣泛。
鼓之誕生黃帝殺夔以其皮制鼓
鼓是古老的打擊樂器,從文獻記載看,鼓的產(chǎn)生,首推黃帝取“夔皮”冒鼓的古老傳說。相傳黃帝征服蚩尤之戰(zhàn)中,“黃帝殺夔,以其皮為鼓,聲聞五百”(《太平御覽》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紀(jì)》)。夔,是神話傳說中的單足神怪動物,《山海經(jīng)·大荒東經(jīng)》描寫夔是古時代神話奇獸,生于東海流波山,“狀如牛,蒼身而無角,一足,出入水則必有風(fēng)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秴问洗呵铩す艠菲芬灿杏涊d說:“帝顓頊乃令鼉先為樂倡,鼉乃偃寢,以其尾鼓腹,其音英英。”后人認(rèn)為所謂鼉其實就是巨鱷,它用尾巴敲擊自己的肚子,發(fā)出好聽的音樂,說起來實在有點可愛,可見上古時代人與自然之和諧。而以鱷魚皮之堅硬,制成鼓后就算不能“聲聞五百里”,想必敲擊起來也十分響亮。
古代制鼓離不開獸皮與陶土。鼓的產(chǎn)生,正是由于原始先民漁獵生活有了剝皮與制陶的技藝!抖Y記·明堂位》記載:“土鼓蕢桴,葦龠,伊耆氏之樂也。”表明在很早的“伊耆氏”之時就已有“土鼓”,即陶器的鼓,它是以陶土為框,兩面蒙皮的一種原始打擊樂器,也是由日常工具改制演變而成。傳說伊耆氏用草編成的鼓槌敲擊土鼓,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鳴作用,聲音機越雄壯而傳聲很遠,所以很早就被作為軍隊上助威之用!秴问洗呵铩す艠菲氛f,堯命質(zhì)用麋鹿皮蒙在瓦缶的口上,用來敲擊,也是類似的土鼓。
鼓之應(yīng)用狩獵、祭祀、軍事等用途廣泛
遠古時期,鼓被尊奉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為祭祀器具。甲骨文中的“鼓”字據(jù)說是鼓的正面形象,其上面的“十”,表示鼓上面的裝飾;中間的“日”,表示鼓的本身;下面的“山”,表示鼓下面的足。
鼓在殷商時期開始廣泛應(yīng)用,尤其是軍旅和宮廷、郊廟祀典的用鼓,已積累了許多不同用途的鼓型,周代是農(nóng)耕文化進入高度發(fā)展的時期,國家專門建立了管理鼓樂的機構(gòu),設(shè)置了名為“鼓人”的"官職,并制定了一套鼓樂制度,將鼓納入了儒家的禮制規(guī)范。據(jù)《周禮·地官》記載:“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聲。以節(jié)聲樂,以和軍旅,以正田役!绷,指分(音)鼓、雷鼓、路鼓、靈鼓、晉鼓、皋鼓;四金,指錞、鐲、鐃、鐸。可見,此時鼓已用作各種用途,如祭祀用的雷鼓、靈鼓、樂隊中的晉鼓等。其中分(音)鼓專門用于軍事,據(jù)《說文》解釋,這是一種長八尺,鼓面四尺,兩面蒙革的大鼓,此外路鼓等也用于軍旅,這些鼓以后發(fā)展為各種規(guī)格的戰(zhàn)鼓,在軍事上得到普遍應(yīng)用。
歷史典故 篇24
【出處】《左傳·莊公十年》。
【釋義】鼓:敲戰(zhàn)鼓;作:振作;一:第一次。指戰(zhàn)斗剛開始時士氣最旺盛,現(xiàn)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緒高漲、勁頭十足時,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勵的意思。
【歷史典故】
公元前684年,齊國發(fā)兵攻打魯國。曹劌主動請纓,迎戰(zhàn)齊軍,兩軍對陣于魯?shù)拈L勺。齊將鮑叔牙輕視魯軍,下令擊鼓進軍。莊公準(zhǔn)備擂鼓,曹劌說:“不可!饼R國人擂了三次鼓后,曹劌說:“可以擂鼓了!边@時,魯軍戰(zhàn)鼓擂響,同時下令沖殺,魯軍將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沖了出來,殺得齊軍全線崩潰、落荒而逃。莊公準(zhǔn)備趕車追擊齊國軍隊,曹劌說:“還不行!毕萝嚳磾耻姷能囉,登上車的高處觀望敵軍(后),說:“可以追擊了!庇谑亲窊酏R國軍隊,大獲全勝。戰(zhàn)勝敵軍之后,莊公問曹劌原因。他回答說:“戰(zhàn)斗,打的是勇氣。擂第一次鼓時鼓舞起士氣,等再次擂鼓士氣就衰弱了,第三次擂鼓時士氣已耗盡了。敵方士氣耗盡,我方士氣充盈,所以能戰(zhàn)勝他們。齊國國強兵厲,我怕他們故意逃走,恐有埋伏。直到我看他們的車印雜亂,戰(zhàn)旗倒拖,才下令追擊他們!
【成長心語】
曹劌準(zhǔn)確地利用了人們作戰(zhàn)的心理,把自己軍隊的士氣提高到最強,把敵軍的士氣消磨到最弱,這樣,利用自己的強勢,打擊對方的弱勢,從而一舉戰(zhàn)勝了對手。在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應(yīng)該趁一開始情緒高漲時全力以赴,這樣就能把事情高質(zhì)量地完成。如果拖拖拉拉,事情反而干不好,原有的勇氣和力量也會逐漸衰退,最終只能以失敗告終。
歷史典故 篇25
典源出處
《晉書·良吏傳·鄧攸傳》:“攸在郡刑政清明,百姓歡悅,為中興良守。后稱疾去職?こS兴陀X數(shù)百萬,攸去郡,不受一錢。百姓數(shù)千人留牽攸船,不得進,攸乃小停,夜中發(fā)去。吳人歌之曰:‘紞(dan)如打五鼓,雞鳴天欲曙。鄧侯拖(一作挽)不留,謝令推不去,’”
釋義用法
晉時鄧攸任吳郡太守,為政清明,很受百姓擁戴。離任時,幾千百姓拖住鄧攸的船,不讓開行,鄧攸半夜悄悄離去,百姓作歌懷念他。后以此典稱頌地方官有德政,為百姓擁護。
用典形式
【怨不留】唐·高適:“梁國歌來晚,徐方怨不留!彼巍ぬK軾:“江湖欲下還飛去,空使吳兒怨不留!
【紞如五鼓】宋·蘇軾:“倒床鼻息四鄰驚,紞如五鼓天未明!
【紞鼓留公】宋·曾鞏:“紞鼓留公豈是催?湖山得意且徘徊!
【扁舟挽不回】宋·蘇軾:“滿城遺愛知誰繼,極目扁舟挽不回!
歷史典故 篇26
兼聽則明,偏信則暗
【出處】《新唐書·魏征傳》。
【釋義】指要同時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才能正確認(rèn)識事物;只相信單方面的話,必然會犯片面性的錯誤。
【歷史典故】
魏征是唐初著名的政治家,敢于直言不諱地向唐太宗提意見,而且多被采納。有一次,唐太宗同魏征一起討論治國之道。唐太宗問魏征:“君主怎樣做才能賢明?怎樣叫暗昧?”魏征答道:“賢明的君主之所以賢明,是因為能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而有些皇帝之所以暗昧,是因為只片面地聽信少數(shù)人的話。從前帝堯明晰地向民眾了解情況,所以三苗作惡之事及時掌握。帝舜耳聽四面,眼觀八方,故共、鯀、驩都不能蒙蔽他。秦二世偏信趙高,在望夷宮被趙高所殺;梁武帝偏信朱異,在臺城被軟禁餓死;隋煬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揚州的彭城閣兵變,所以仁君廣泛聽取意見,則貴族大臣不敢蒙蔽,下情得以上達。”唐太宗聽了,十分贊成。
【成長心語】
唐太宗因為善于納諫,因而成了一代明主。我們在做事情的時候,也應(yīng)該認(rèn)真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全面了解情況,才能明辨是非;如果只聽一方面的意見,就會作出錯誤的判斷。一個兼容并包的人,無論是什么人的批評或者建議,他(她)都能洗耳恭聽。正如明朝陳繼儒所說:“能受善言,如市人求利,寸積銖累,自成富翁。”一個人不怕犯了錯誤,就怕不肯虛心接受人家的勸告、意見和建議。當(dāng)局者迷,需要旁觀者來諄諄告誡,方可脫胎換骨、初露鋒芒。
歷史典故 篇27
胡服騎射
【出處】《戰(zhàn)國策·趙策二》。
【釋義】胡:古代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數(shù)民族。指學(xué)習(xí)胡人的短打扮服飾,同時也學(xué)習(xí)他們的騎馬、射箭等武藝。這個典故告訴人們不要故步自封,應(yīng)學(xué)習(xí)別人的長處,勇于改革。
【歷史典故】
趙武靈王是戰(zhàn)國時趙國的國君,他是一位很有遠見的國君,面對周邊的諸侯國日益強大,便考慮著趙國的發(fā)展前途。國家要強盛,就必須改革一番。
趙武靈王看到胡人在軍事服飾方面有一些特別的長處:穿窄袖短襖,生活起居和狩獵作戰(zhàn)都比較方便;作戰(zhàn)時用騎兵、弓箭,與中原的兵車、長矛相比,具有更大的靈活機動性。于是,為了富國強兵,趙武靈王提出“著胡服”、“習(xí)騎射”的主張,決心取胡人之長補中原之短。
可是“胡服騎射”的命令還沒有下達,就遭到許多皇親國戚的反對。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為由,拒絕接受變法。趙武靈王駁斥他們說:“德才皆備的人做事都是根據(jù)實際情況而采取對策的,怎樣有利于國家的昌盛就怎樣去做。只要對富國強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舊法!壁w武靈王抱著以胡制胡,將西北少數(shù)民族納入趙國版圖的決心,沖破守舊勢力的阻攔,毅然頒布了“胡服騎射”的政令。趙武靈王號令全國著胡服,習(xí)騎射,并帶頭穿著胡服去會見群臣。胡服在趙國軍隊中裝備齊全后,趙武靈王就開始訓(xùn)練將士,讓他們學(xué)著胡人的樣子,騎馬射箭,轉(zhuǎn)戰(zhàn)疆場,并結(jié)合圍獵活動進行實戰(zhàn)演習(xí)。
在趙武靈王的親自教習(xí)下,國民的生產(chǎn)能力和軍事能力大大提高,接連打敗了臨近的中山、東胡等國,向北開辟了上千里的疆域,趙國日益壯大起來。
【成長心語】
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是我國古代軍事史上的一次大變革,被歷代史學(xué)家傳為佳話。其實,人的一生中,不論在任何領(lǐng)域,都會遇到各個領(lǐng)域的強者,面對這些強者,最重要的是“把起點放低”,取長補短,在學(xué)習(xí)中不斷地提高自己。有人覺得努力學(xué)習(xí)很苦,但當(dāng)你看到自己的進步,理想逐漸實現(xiàn)的時候,即使再辛苦,心里面也會長存一分甘美,終生回味。
歷史典故 篇28
平易近人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魯周公世家》。
【釋義】平易:原指道路平坦,比喻態(tài)度和藹可親。指態(tài)度謙和藹,使人容易接近。也指文字淺顯,容易理解。
【歷史典故】
周公,名姬旦,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因其封地在宗周而得名。周公曾輔佐周武王滅商,武王去世后,成王即位,周公仍然在朝攝政輔佐成王,而讓自己的兒子伯禽代替自己到封地魯國去。
伯禽受封到魯國,三年后才入朝向周公匯報政務(wù),周公問:“為什么來得這么晚?”伯禽說:“我變革禮俗,費力不小。比如服喪,必得服滿三年方得去除!倍芊獾烬R地的太公望(即姜子牙),卻在五個月后便向周公匯報了施政的情況,周公問:“為什么來得這么快?”太公說:“我大大簡化了君臣禮儀,一切依從通俗簡易。”周公聽完,感慨地說:“魯國將來必定會北面臣服于齊國,政令如果不簡易平和,人民就不愿意接近;政令平易,貼近民眾的生活,人民才能歸附!
【成長心語】
謙和,是一種人格之美,永遠散發(fā)著馥郁之香。為人謙和,人必親之;盛氣凌人,大擺架子,人必遠之。這就是姜子牙斷言魯國將來必將臣服于齊國的原因。其實不僅在治理國家方面,在為人處世方面也是同樣的道理,傲慢只會將自己孤立起來。反之,尊重別人,謙遜溫和,人們自然喜歡親近你。
歷史典故 篇29
夜郎自大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
【釋義】夜郎:漢朝時期西南地區(qū)的一個小國。比喻妄自尊大。
【歷史典故】
西漢時期,西南方有個名叫夜郎的小國,它國土很小,百姓也少,物產(chǎn)更是少得可憐。但是與鄰近地區(qū)的國家相比,夜郎這個國家是最大的。所以,從沒離開過自己國家的夜郎國王就以為自己統(tǒng)治的國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國家。
一天,夜郎國王與部下巡視國境的時候,他指著前方問:“這里哪個國家最大呀?”部下們?yōu)榱擞蠂醯男囊,說:“當(dāng)然是夜郎國最大了!”過了一會兒,他又抬起頭來,望著前方的高山問:“天底下還有比這座山更高的山嗎?”部下們回答說:“當(dāng)然沒有了!苯又,他們來到河邊,國王問:“我認(rèn)為這是世界上最長的河了!辈肯聜儺惪谕暤卣f:“一點都沒錯!睆拇艘院,無知的國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國家。
有一次,漢朝派使者來到夜郎,途中先經(jīng)過夜郎的鄰國滇國,滇王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比起來哪個大?”使者嚇了一跳,他沒想到這樣一個小家,竟然自以為能與漢朝相比。使者到了夜郎國,驕傲、無知的國王竟然也不知天高地厚地問使者:“漢朝和我的國家哪個大?”使者心想,夜郎的地盤還不及漢朝的一個郡大,怎么會提出這樣的問題呢?于是,使者向夜郎國王介紹了漢朝的情況,但夜郎國的人卻說什么都不相信。
【成長心語】
很多人都以為自己是人才,至少是某一方面的人才,所以,別人的成績我們一般是看不到的,而自己的成績總會在心里放大,對回報的期望自然就會越來越高,也就會越來越覺得自己的貢獻沒有被人發(fā)現(xiàn),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回報。正如夜郎國在夜郎國王的心目中是天下第一一樣,人們的自大總是存在。誠然,一個人的身上可以有傲氣與傲骨,但絕不能傲慢和驕傲。先認(rèn)清自己的才能,找準(zhǔn)自己的定位,再去審視周圍的世界。別再一味地抱怨自己得不到應(yīng)得的,也別再嘆息自己的才能得不到最好的發(fā)揮,那都源于你對自己認(rèn)識不清。
歷史典故 篇30
【出處】(宋代)邵伯溫《聞見前錄》第十八卷。
【釋義】雙腳在地面上踏穩(wěn),踏踏實實地做事。比喻做事踏實、認(rèn)真,作風(fēng)質(zhì)樸,不虛浮,不投機取巧。
【歷史典故】
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歷史學(xué)家司馬光自幼便聰明機警,且膽識過人,深得周圍人喜愛。有一次,司馬光與幾位小伙伴在一起玩耍,其中一個小伙伴失足掉進了缸中。其他的幾個小伙伴都傻眼了,不知該如何是好,你看我,我看你,都嚇得哭了。唯獨司馬光臨危不亂,操起旁邊的石頭,便向缸砸去,一下就把缸打破了,水“嘩”的一聲流了出來,那個小伙伴因此而得救了。
勤學(xué)苦讀的司馬光不到20歲便考中了進士。宋仁宗在位時,他已被提升為天章閣待制兼知諫院。宋英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司馬光開始著手編年體史書——《通志》。他花了19年的時間,才完成這部巨著。書成之后,宋神宗非常高興,將書賜名為《資治通鑒》。司馬光治學(xué)嚴(yán)謹(jǐn),一絲不茍,在寫作《資治通鑒》的19年中他始終保持了自己的這一治學(xué)風(fēng)格。對于這一點,不僅司馬光的朋友欽佩不已,就連他的政敵王安石也深為嘆服。
邵雍是與司馬光同時代的一位學(xué)者。這位老先生淡泊名利,一生不肯入朝為官,曾多次拒絕朝廷的任命。他以畢生的精力研究《周易》,并寫有很多的著作,其中最著名的作品便是《皇級經(jīng)世》。邵雍與司馬光交往甚密,他們時常在一起品評朝政、切磋學(xué)問。在洛陽時,司馬光、邵雍、文彥博、呂公著等人經(jīng)常聚首,大家知道邵雍非常善于觀察,特別對面相學(xué)有相當(dāng)?shù)难芯,便紛紛向他請教,請他說一說自己的為人。邵雍對文彥博說:“你面相好,是一個為人厚道,但又有些脾氣的人!彼抉R光聽了興趣也來了,便問道:“先生,我是一個怎樣的人?”邵雍不假思索地說:“你是個腳踏實地的人!”司馬光聽了,不禁感嘆:“知我者,唯邵雍也!”
【成長心語】
社會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人們的期望也在變:人們可以不用再為了從一地到另一地要花費太多的時間而煩惱,因為有飛機可以在短短的幾個小時之內(nèi)實現(xiàn);人們可以不用再為了找不到書而焦慮,因為有了電腦所有的書都可搜索到……但這個世界的規(guī)律卻沒變,吃東西時,還是得一口一口吃;學(xué)習(xí)時,還是得一點一點地去看;工作時,還是得一步一步地去做……“一口吃不成一個大胖子”,所以,還是腳踏實地地做事為好,這才是明智的選擇。
歷史典故 篇31
【出處】《史記·李將軍列傳》。
【釋義】蹊:小路。原意是桃樹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實,人們在它下面走來走去,走出了一條小路。比喻為人真誠,嚴(yán)于律己,就能感動別人。
【歷史典故】
李廣,是西漢時期的著名將領(lǐng),為漢王朝立下了不可磨滅的戰(zhàn)功。他一生跟匈奴打過七十多次仗,戰(zhàn)功卓著,深受官兵和百姓的愛戴。
李廣雖然身居高位,戰(zhàn)功顯赫,卻從來不居功自傲。他不僅待人和氣,還能和士兵同甘共苦。每次朝廷給他的賞賜,他首先想到的是他的部下,就把那些賞賜統(tǒng)統(tǒng)分給官兵們;行軍打仗時,遇到糧食或水供應(yīng)不上的情況,他自己也同士兵們一樣忍饑挨餓;打起仗來,他身先士卒,英勇頑強,只要他一聲令下,大家個個奮勇殺敵,不怕犧牲。士兵因此都非常愛戴他,愿意在他的部下,聽他的指揮。
李廣能征善戰(zhàn),沖鋒陷陣,素有“飛將軍”的美稱。他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北方防守,抵抗匈奴的侵略。李廣行動快,箭法精,忽來忽走,敵人摸不準(zhǔn)他的路子。因此,匈奴人給他起了個綽號叫“飛將軍”。李廣做北平太守時,匈奴人害怕李廣,不敢進犯。
后來,當(dāng)李廣將軍去世的噩耗傳到軍營時,全軍將士無不痛哭流涕,連許多與大將軍平時并不熟悉的百姓也紛紛悼念他。在人們心目中,李廣將軍就是他們崇拜的大英雄。
漢朝偉大的史學(xué)家司馬遷在為李廣立傳時稱贊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币馑际钦f,桃李有著芬芳的花朵、甜美的果實,雖然它們不會說話,但仍然會吸引人們到樹下賞花嘗果,以至樹下都走出一條小路,李廣將軍就是以他的真誠和高尚的品質(zhì)贏得了人們的崇敬。
【成長心語】
李廣的一生可謂是奉獻的一生,他雖有卓越的軍事才能,但不善言談,只是默默地習(xí)兵練武守邊防,他用真誠、高尚、嚴(yán)于律己的品德贏得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我們在感慨的同時,也要從中領(lǐng)悟做人的道理。做人最大的難題是管好自己,但是李廣做到了,自律精神的光輝感染了他周圍的人。自律是成功者的共同特征,如果我們能夠像李廣一樣做到嚴(yán)于律己,那么我們每個人也都能夠獲得成功。
歷史典故 篇32
事例內(nèi)容
宋玉是戰(zhàn)國時期楚國的文學(xué)家,也是楚襄王的大臣。
一次,楚襄王聽到人們議論宋玉行為不端,就把他找來說:“別人對你很不滿,你應(yīng)好好反省一下!
宋玉回答:“大王,您先不要責(zé)備我,請您聽我講一個故事:在咱們楚國國都郢城,來了一個唱歌的人。開始他唱《下里》、《巴人》這樣通俗流行的曲子,隨著他一起唱誦的有幾千人;后來,他唱《陽阿》和《薤露》這樣比較文雅的曲子,跟隨他一起唱的只有幾百人;而當(dāng)他唱《陽春》和《白雪》這樣高雅的曲子時,能夠跟隨他一起唱的人僅有幾十人而已!這是什么原因呢?這是因為曲子的格調(diào)越高,能跟著唱的人就越少。那些平庸的人怎么能夠理解我宋玉的行為呢?”
楚襄王覺得他的話很有道理,就不再追究了。
解讀
成語“陽春白雪”、“下里巴人”和“曲高和寡”就是從這個故事演變而來的!瓣柎喊籽贝砀哐诺奈乃囎髌罚弧跋吕锇腿恕贝硗ㄋ诇\近的文藝作品!扒吆凸选北扔髦綦y得,后亦比喻言論或作品不通俗,能理解的人很少。
這則故事闡明了一個道理:高雅的藝術(shù)或者有個性的人,暫時不被多數(shù)人理解和接受,是常有的事,我們不應(yīng)因此而簡單地否定它;而對于藝術(shù)家來說,也應(yīng)當(dāng)植根于大眾,讓藝術(shù)不再“曲高和寡”,而是變成“與民同享”的文化產(chǎn)物。
【歷史典故(通用32篇)】相關(guān)文章:
歷史典故大全-歷史典故素材02-09
圍魏救趙歷史典故(通用5篇)05-12
趙州橋的典故歷史典故05-31
歷史典故——從善如流12-17
葉公好龍歷史典故11-19
從善如流歷史典故08-31
熟能生巧歷史典故05-21
經(jīng)典歷史典故04-25
諱疾忌醫(yī)歷史典故04-25
歷史典故:扇枕溫席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