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民俗傳統(tǒng)文化的作文素材
【篇一:傳統(tǒng)文化的作文素材】
何為忠孝仁義?何為信禮智勇?現在只有在臺北的大街看路牌才能見到它們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道要維護的那個軼序不再回來,也切斷了我們與"忠孝仁義"的關聯。"信禮智勇"好歹還是一個各社會通用的生存哲學和基本要求,但我們嫁接了西方的價值理念,在儒家的詞語外殼下,內涵不再。
古人曾把道德修養(yǎng)視為人生的終極追求,不過,在全球化的今天,個人奮斗、快樂、自由通通比道德來得重要;現在的孩子還有很多別的事要忙。
[四書五經]
從前,作為書生15歲之前便要把四書五經爛熟于心,幾乎都是群"拜經教",他們對經典的了解,足以讓今天的古代文學博士生絕望。1912年1月19日,當國民政府第一任教育總長下令"小學堂讀經一律廢止"的時候,這是一個解放思想的壯舉;作為后果,近一個世紀后,已經沒有多少人回答得出來什么是四書五經了。孩子對以《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易經》、《尚書》、《詩經》、《禮記》、《左傳》為代表的古代中國的支柱思想體系,一頭霧水,F在,舒乙在北京創(chuàng)辦了一家現代私塾館,專門教授四書五經。
[任俠之氣]
何為任俠?是"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義之所當,千金散盡不后悔;情之所鐘,世俗禮法如糞土;興之所在,與君痛飲三百杯";是"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v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是荊軻、是聶政、是專諸、是李白、是一飯之恩的漂母、是救過伍子胥的漁女。不過,今天他們都在風中消散。再不見獨行萬里為曾允朋友一諾的男人,再也沒有了"拼將一生休,盡君今日歡"的女子。高曉松在他《青春無悔》的文案里這樣幽幽地寫道。
從小就被教導明哲保身,不要相信別人,何來的狂狷豪邁之氣?何來風流灑脫的風骨?從來沒有過年少輕狂,青春就是不完整的青春,讀再多的金庸古龍也不管用。
[匹夫有責]
對家庭負責、對族人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為看不見摸不著的社會風氣負責……。這是古人肩上的N座大山。而今天,我們既沒有為別人奉獻的義務,也沒有權利向別人索取,只能為自己負責!洞髮W》開篇就說"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在今天成為鏡花水月,顧炎武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在和平時期更像是一句空談。于是,我們堅持不長大,看日本漫畫,聽Twins,玩PUPA或HelloKitty,穿滿身口袋的闊腳褲,口號是"我喜歡,有什么不可以"……咄咄逼人的自由泛濫,讓責任感處處失守。而年方10歲的那一撥孩子,耳濡目染的是這一代人放任自流、無限延長的青春期,他們怎么會知道責任感是何物呢?
[詩詞曲賦]
如果上世紀90年代的孩子們是從周杰倫的《東風破》里才開始接觸到古典詩詞之美,是不是有點遲了?《全唐詩》有42863首,《全宋詞》有19990首,李白有詩900馀首,陸游有詩6000多首,這還只是中國詩詞曲賦的一點零頭。然而,我們直到中學畢業(yè)所背的還不過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二月春風似剪刀"這樣的小情調,如何讓我們愛慕上我們的`浩瀚詩海呢?
不是說古典詩詞應被廣泛應用,但它從我們的視野里大跨度地撤退、消失,就是這個社會審美能力的喪失。一個從小就被"涉江采芙蓉"、"裊情絲吹來閑庭院"、"醉里挑燈看劍"這樣的情韻滋養(yǎng)著的孩子,他們長大以后,心靈或許不至于那么麻木、冷漠。
[琴棋書畫]
現在,年輕有為的形象是年少多金,高學歷、高收入、高消費,懂得如何賺錢還要懂得如何花錢,再也不是納蘭容若那種精通琴棋書畫的濁世佳公子了。成人的價值取向在下一代人身上復制,甚至強化。學琴(指的是鋼琴而非古箏)一定要考級,下棋除非是想成為常昊那樣的國手,書畫是少年宮的常備項目,為的是升學時加分……那種初始的風雅在父母們的雞毛撣子和考級的壓力下,已經被扭曲,再也保持不了它們唯美的形狀了。
[孔融讓梨]
"孔融為什么讓梨?""是因為大的梨是壞的。"那個古執(zhí)而陳腐的孔融如果聽到現在的孩子這樣回答,肯定氣得在棺材里跳起來。是的,傳統(tǒng)的道德范式正在流失。90年代的孩子被教導:不勞動者不得食。他們幾乎從懂事開始就置身于競爭當中,天生就是達爾文主義者。三年級的孩子每周要上40節(jié)課,每天要練3小時的琴,六年級的孩子每天做功課到深夜12點,初二的孩子課外還要參加數學競賽、英語演講比賽、學生會競選……。他如何能夠說:同學,第一名我不要,讓給你吧?
沒人會感激孔融。只是,當整個社會都開始認同"謙遜使人落后"這種工業(yè)文明的價值觀的時候,中國古人那種曾有過的溫潤如玉的人格魅力,也就湮沒了。
【篇二:民俗文化素材】
《鄉(xiāng)下紙牌》
在寂寞的日子里,忽然想起鄉(xiāng)下紙牌來,窄窄長長的那種,只有手指那么寬,一大把拿在手里,像拿著一朵菊花。一屋子的祖母、外祖母,每人手里拿著一朵菊花,無聲無息地坐在淅瀝的雨聲里,坐在蕭瑟的秋風中,一任白露、霜降這樣的節(jié)令在窗外飛逝。
很多上了年紀的鄉(xiāng)下女人迷戀紙牌,我祖母就是其中之一。她們稱之為抹紙牌,是抹,一點聲音也沒有。隨便找一處有天井的老房子就行,就在懸著腌肉、艾葉、粽葉的天井里擺開了桌子。紙牌拿在手里,黑白兩色套印著奇怪的圖案,咒語似的`,神秘莫測。常見一個女人隔一段時間提一只元寶籃來一次,鬼頭鬼腦的,怕被人揭發(fā)販賣賭博用品。揭開藍布巾,才發(fā)現元寶籃里躺著一把把捆扎好的青色紙牌,像一捆捆小菜秧,也像豆腐店里的百頁。我祖母其實并不清閑,鄉(xiāng)下的祖母們都是這樣:如果是春天,她要趕早踩著露水去菜園,拔幾棵蒜,炒田螺或臘肉;采一把青菜苔,順手再捋一些青白的韭菜花,好給孫子炒蛋吃。她們年年月月如此,卻并不怨煩,因為有紙牌,日子便過得有滋有味,好像一上午的忙碌只不過是一個過程,只是為了下午能平心靜氣地坐著抹紙牌;好像年輕時生兒育女的勞頓也只是一個過程,只是為了到晚年能靜靜地抹紙牌。
春天,雨亂燈昏的路上,老房子里到處都有抹紙牌的女人,杏花桃花開得有些撩人,田蛙跳到后門口來了。接下來是夏天,抹紙牌不行,天熱,蚊子也多。秋風一起,祖母們就笑了,六七十歲的老人喚著各自的乳名無聲無息地坐在一起。房頂上大雁正在往南飛,紅紅黃黃的烏桕葉落滿瓦溝,蜻蜓落在芝麻秸上,一只花蝴蝶飛進來,又從窗口飛出去。輸和贏都是次要的,日月能這樣靜悄悄地過,該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呀!紙牌也有吸引我們這些孩子的時候,比如她們用季節(jié)性的鄉(xiāng)土小吃作錢的替代品,到最后再換算成錢。春天,蠶豆上市,一顆蠶豆代表一分錢,秋天就用炒蠶豆或炒蠶豆,我有時候看到祖母面前蠶豆越來越少,替她著急,就偷吃別人的蠶豆,結果賬算不對引起她們互相埋怨。我還見她們用屋外盛開的桃花或秋天金黃的烏桕葉代替錢。特別是經霜的烏桕葉子,金黃金黃的,真像金幣一樣。但有時候捎著黃葉的秋風會猛然破門而入,這時候牌桌往往大亂。冬天用得最多的是荸薺,紫紅的長著芽嘴的荸薺在小油燈下像畫家桌上的靜物一樣。我有時候也得到一顆,不吃,一直在手心里焐暖,然后荸薺連同我一起在祖母取暖的火桶上沉沉睡去。半夜開門回家,哇,一場雪下得好大啊!雪也是悄悄來的,雪光將我童年映照得像童話一樣純潔。
現在在江南一些鄉(xiāng)鎮(zhèn)上,偶爾還能看到那種鄉(xiāng)下紙牌,和青花瓷壇、桃紅紙包著的酥糖放在一起,像一些散亂的令人傷感的往事。每當我見到它們,總要想起我逝世多年的祖母,也總能聞到農耕深處散發(fā)出來的鄉(xiāng)土芬芳。
[美文解析]
讀著這篇文章,我們不由得向往起作者筆下的鄉(xiāng)村生活。作者表面上描述的是鄉(xiāng)下老太太們抹紙牌,其實講述的是一種生活哲學,“因為有紙牌,日子便過得有滋有味,好像一上午的忙碌只不過是一個過程,只是為了下午能平心靜氣地坐著抹紙牌”。這就是生活,悠閑,祥和,踏實,平常的日子平常地過。這樣的生活似乎與“時間就是金錢”的觀念格格不入。然而,弓拉得太緊弦是要斷的。緊張、忙碌、高負荷運轉的當代人,不也應該繼承一份前人的從容和淡定嗎?
【篇三:民俗文化素材】
《談“目連戲”》
吾鄉(xiāng)有一種民眾戲劇,名“目連戲”,或稱曰《目連救母》。每到夏天,城坊鄉(xiāng)村醵資演戲,以敬鬼神,禳災厲,并以自娛樂。所演之戲有徽班,亂彈高調等本地班;有“大戲”,有目連戲。末后一種為純民眾的,所演只有一出戲,即《目連救母》,所用言語系道地土話,所著服裝皆極簡陋陳舊,故俗稱衣冠不整為“目連行頭”。演戲的人皆非職業(yè)的優(yōu)伶,大抵系水村的農夫,也有木工瓦匠舟子轎夫之流混雜其中,臨時組織成班,到了秋風起時,便即解散,各做自己的事去了。
這些場面中有名的,有“背瘋婦”,一人扮面如女子,胸前別著一老人頭,飾為老翁背其病媳而行。有“泥水作打墻”,瓦匠終于把自己封進墻里去。有“挑水”,訴說道:“當初說好的是十六文一擔,后來不知怎樣一弄,變成了一文十六擔!彼蕴袅艘惶熘挥腥腻X的工資。有“張蠻打爹”,張蠻的爹被打,對眾說道:“從前我們打爹的時候,爹逃了就算了,F在呢,爹逃了還是追著要打!”這正是常見的“世道衰微,人心不古”兩句話的最妙的通俗解釋。又有人走進富室廳堂里,見所掛堂幅高聲念道:“太陽出起紅繃繃,新婦滹浴公來張。公公唉,甮來張;婆婆也有哼,唔,‘唐伯虎題’!高雅,高雅!”
這些滑稽當然不很“高雅”,然而多是壯健的,與士流之扭捏不同,這可以說是民眾的滑稽趣味的特色。我們如從頭至尾地看目連戲一遍,可以了解不少的民間趣味和思想。這雖然是原始的為多,但實在是國民性的一斑,在我們的趣味思想上并不是絕無關系,所以我們知道一點也很有益處。
還有一層,在我們所知道的范圍以內,這是中國現存的唯一的`宗教劇。因為目連戲的使人喜看的地方雖是其中的許多滑稽的場面,全本的目的卻顯然是在表揚佛法,仔細想起來說是水陸道場或道士的“煉度”的一種戲劇化也不為過。我們不知道在印度有無這種戲劇的宗教儀式,或者是在中國發(fā)生的國貨,也未可知,總之不愧為宗教劇之一樣,是很可注意的。滑稽分子的喧賓奪主,原是自然的趨勢,正如外國劇間狂言的發(fā)生一樣,也如僧道作法事時之唱生旦小戲同一情形罷。
可惜我十四歲時離開故鄉(xiāng),最近看見目連戲也已在二十年前,而且又只看了一小部分,所以記憶不清了。倘有篤志的學會,應該趁此刻舊風俗還未消滅的時期,資遣熟悉情形的人去調查一回,把腳本記錄下來,于學術方面當不無裨益。英國弗來則博士竭力提倡研究野蠻生活,以為南北極探險等還可以稍緩,因為那里的冰反正不見得就會融化。中國的蒙藏回苗各族生活固然大值得研究,就是本族里也很多可以研究的東西,或者可以說還沒有東西曾經好好地整理研究過,現在只等研究的人了。
。ㄟx自《談龍集》,有刪改)
[美文解析]
作者以悠閑趣致的筆法勾勒了故鄉(xiāng)的“目連戲”,斯鄉(xiāng)斯景斯情緩緩展現在我們眼前。作者對目連戲的起源和一些劇目甚為了解,以此起筆順乎自然,也符合他一貫的寫作風格。作者作為一個文化學者,對目連戲的鄉(xiāng)風鄉(xiāng)俗有他自己獨到的見解和研究,并勾連相關的文化社會學研究。這篇文章即使是以現代的眼光來看也頗有其學術上的價值。
【篇四:精彩素材】
[家書]
品讀名人家書,我們時常被書中蘊涵的殷殷關切、希望與愛所感動,所折服。讀魯迅給許廣平的信,你會發(fā)現先生柔情、可親的一面。讀聞一多留美期間的家書,你會明顯感到落后國家的公民在他國受到的歧視和屈辱。讀巴金、蕭珊及沈從文、張兆和家書,你會明白命運如何將崇敬和愛慕連在一起,讓有情人飽經歲月風雨、人世滄桑,而終身不悔。家書無疑是歷史發(fā)展的一個最佳縮影。
然而,到了信息時代,家書卻有被電話、手機、E-mail、MSN、短信等取代之勢。法國著名哲學家德里達在其名作《明信片》中斷言:"電信時代"的變化不僅是改變,而且會確定無疑地導致文學、哲學、精神分析學、甚至情書的終結。美國著名學者J?希利斯?米勒也認為,新的電信時代正在通過改變文學存在的前提和共生因素而將其引向終結。
的確,隨著電視、電腦以及網絡的迅速發(fā)展,有不少人沒有耐心坐下來認真閱讀文學作品了,更有不少人懶得動筆寫家書、做筆記。
[素材點撥]
家書,是親人之間交流情感的一個特殊平臺。忙碌的人們通過寫信、寄信、等信、讀信的簡短過程,細細體味親人之間的情感,從中找到親情,顧盼著人生的寄托和眷戀,讓我們有一種深度的詩性情感體驗。然而,電話普及、網絡蔓延的現代電子通信,已改變了中國幾千年家庭情感交流的'經典方式。越來越空的家門口的郵箱早就搬到了網上,以光速郵來郵去;而即時聊天的QQ或MSN更讓所謂的"遙遠"變成了聲音和圖像的"現場對話"。是進步,還是一種倒退?是肯定,還是否定?我們必須辨證分析,F代通訊技術確實給人們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溝通,但它在幫助人們求得效率的同時,也在改變著人的情感體驗方式,使現代人日漸粗糙的情感變得更加直露和表面化。而書信卻代表著另一種情感體驗方式。那寫信的急切,等信的期待,收信的激動,讀信的陶醉,這都是快捷的現代通信工具永遠無法替代的。
【篇五:精彩素材】
長春中小學生傳統(tǒng)國學熱,紛紛走入國學講堂
中新社長春二月十一日電(記者王宇)在網絡文化日益泛濫的今天,吉林省長春市的中小學生們,卻開始對中國傳統(tǒng)國學喜愛有加,紛紛走入各類國學講堂,認真地鉆研起中國傳統(tǒng)國學。
據了解,目前在長春市,由吉林省社科聯、孔子學會、圖書館等機構主辦的各類正規(guī)國學講堂有幾十個,除了專門免費向中小學生講授外,還有部分國學講堂是為孩子家長共同開設的。目前,長春市的.很多中小學生,都可以熟練地背誦并解釋《論語》等國學經典語句。
[素材點撥]
中華傳統(tǒng)文化記載了中華民族的興衰榮辱,有著豐富深刻的內涵。優(yōu)秀的民族依靠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來傳承和推進。在當今國外興起漢語熱的同時,我們自己更應該重視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
[適用話題]
“語言”、“文化”等等。
【篇六:高中語文作文素材集錦——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
月餅:
傳說,元朝初年,元蒙統(tǒng)治者懼怕民眾起來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監(jiān)視,十家只許用一把菜刀的高壓政策,人民忍無可忍,便趁八月十五(陰歷)中秋節(jié)互贈月餅之機,在月餅里放一個蠟丸,蠟丸中裹著紙,紙上寫著誓言,餅底還貼一張紙作暗示,以次相互號召反孟復國。隨著時間的推移,月餅的人文內涵不斷被豐富,時至今日,它已經象征著團圓和美滿。
月餅的種類:按產地分:有蘇式、廣式、京式、寧式、潮式、滇式等;就口味而言,有甜味、咸味、咸甜味、麻辣味;從餡心講,有五仁、豆沙、冰糖、芝麻、火腿月餅等;按餅皮分,則有漿皮、混糖皮、酥皮三大類;就造型而論,又有光面月餅、花邊月餅和孫悟空、老壽星月餅等。目前,全國月餅可分五大類:京、津、廣、蘇、潮。
月餅符合中國人的審美情趣,也能夠起人們對往日的回憶。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注重家庭的團圓、美滿,月餅的外形正好符合中國人的傳統(tǒng)觀念,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食品。月餅的生命力,就在于其悠久的歷史積淀和深厚文化。
粽子:
為了紀念偉大的愛國詩人、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屈原,端午節(jié)前家家戶戶包粽子,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七成人端午吃粽子,八成人不會包粽子(《解放日報》)
由一個標題想到的`(燈花)
近些年來,圍繞著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文化遺產項目,國人一直很反感韓國人搶在我們前頭,把我們中國、特別是漢族人固有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作為他們的什么項目去申報了,似乎掠了我們的美。但我們自己是否應該反省一下呢?這么多年來,我們對自己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注意得怎么樣了呢?其實是不夠的,至少與我們小時候經歷的那種節(jié)日氛圍與情景相比,現在除了春節(jié),其他如端午、七夕、重陽,甚至包括中秋節(jié),我們重視的程度已經遠不如從前了,有時節(jié)日過了才突然想起。用時髦的話來說,叫“淡化”了。既然如此,既然你安于做“八成”中人,你怪人家搶先、掠美又有何用?倒是應該檢討我們自己的觀念,端正一下對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態(tài)度。
現在有些人對國外的情人節(jié)、愚人節(jié)十分熱衷,但數典忘祖,對自己國家或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卻“冷靜”了、淡卻了。所以,我認為,每逢重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來臨,不僅要在生活中營造一些節(jié)日氛圍,而且媒體上也要適當做點文章。這是很必要的。
茶:
茶是世界上最受青睞的植物沖泡飲料之一,與咖啡齊名。中國是茶的故鄉(xiāng),盛產名茶。茶葉以產地來分,有黃山毛峰,西湖龍井,江西婺源,福建普洱等。沖泡的方式也各有不同,比較著名的有工夫茶。好茶大都葉片細嫩,沖泡后茶水清澈、碧綠,有著濃濃的茶香。茶葉有止渴、解熱、助消化、利尿、明目等功用。飲茶有益健康。茶長期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龍:
龍是中華民族幼年時期所創(chuàng)設的圖騰崇拜物。它的外形是由牛的眼、鹿的角、蝦的須、麒麟的頭、蛇的身體、魚的鱗、鷹的爪等組合而成!褒埳欧N,種種不同”,人們賦予它們上天入地、呼風喚雨、無所不能的本領。龍象征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封建社會皇帝自封為“真龍?zhí)熳印保堃未埮;民間有舞龍、賽龍舟等娛樂、紀念活動;中國特有的生肖上有龍的一席之地;有關龍的成語俗語更是數不勝數:龍鳳呈祥、龍飛鳳舞、龍騰虎躍、神龍見首不見尾……
有這樣一首歌:“遙遠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叫中國!饼埵侵腥A民族的象征,我們是“龍的傳人”。龍的形象會隨著中華文化的發(fā)揚光大而傳遍世界。
文明:
抓清潔,就是抓民生,抓生活品質
杭州要打造國內最清潔城市
“以前,來杭州的游客都說‘西湖真美麗’,但少有人說‘杭州真干凈’,現在,我們要用五年時間讓杭州干凈起來!焙贾菔形瘯浲鯂皆诮照匍_打造“國內最清潔城市”動員大會上,作了如上表態(tài)。
提高生活品質、全面改善民生,這是杭州提出的自我要求,。要達到這一目標,必須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著手。清潔就是與人民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問題之一。
著力抓好:農貿市場、河道環(huán)境、“八小”行業(yè)等整治。(八小:小餐飲店、小副食品店、小食品加工廠、小浴室、小美容美發(fā)廳、小歌舞廳、小旅館、小網吧。五亂:攤點亂擺、車輛亂停、廣告亂貼、垃圾亂扔、工地亂象)這樣,到2011年,杭州市區(qū)將彰顯清潔、清靜、親水、無視覺污染的城市特色,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花更艷,老百姓喝得上干凈的水、呼吸上新鮮的空氣、看得到郁郁蔥蔥的花草樹木,顯著提升人民群眾的環(huán)境生活品質,成為國內外公認的中國最清潔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