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民族習俗作文7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說到作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xiàn)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yīng)如何寫一篇優(yōu)秀的作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民族習俗作文7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民族習俗作文 篇1
柯爾克孜族每年第一個月出現(xiàn)時,柯爾克孜族人便歡度“諾若孜”節(jié),這與漢族的春節(jié)很相似。過節(jié)時,每家都按自己的能力把飯菜辦得豐盛些,互相請客,以示慶祝。過節(jié)那天晚上,當畜群從牧場上回來的時候,每家氈房前都用芨芨草生一堆火,人先從上面跳過,接著牲畜從上面跳過,預(yù)示消災(zāi)解難,在新的一年里人畜兩旺。
布依族陰歷臘月底,家家戶戶薰肉、灌香腸,烤酒、做糯糧粑粑、米花、縫新衣、手帕。臘月二十三用麥芽糖等果品送灶神。請先生寫對子,貼門神、年畫。三十晚上全家老少圍火而坐,先祭祀祖宗天地,然后全家人互相祝福,吃團圓飯,整夜守歲。大年初一天剛亮,姑娘們便爭先恐后奔向河邊去挑水,誰最先挑回頭擔水,誰就是最勤勞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預(yù)兆豐年。初一在家里扎彩燈,晚上一齊點燃,掛在大門口。過了初一,人們開始串門拜年。青年男女相約去“起表”,以歌聲表達愛慕之情;或聚在一起在嗩吶、月琴、洞簫、姐妹簫、銅鼓等樂器伴奏聲中跳“打花包”。有些地區(qū)正月十五過完年,正月三十還要過“小年”。
土家族從正月初一前兩天開始,第一天稱大年,第二天為小年。除夕夜,各家都燃起一根木柴,大家圍坐聆聽老人講故事,守歲到天亮。節(jié)日期間吃“紅曲魚”,以象征富富有余,還吃大鍋燴菜,稱合菜。初三舉行“擺手舞”會,參加者達萬人之多。此外,還有耍龍燈、舞獅子、燈會、戲劇、武術(shù)等活動。
壯族從年三十至正月初二,共三天。凡在外工作的都要在三十之前回家。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終夜不熄,叫做“迎新火”。除夕,家家殺雞殺鴨、蒸扣肉、粉精肉,制做叉燒肉等。晚飯有八道菜,其中有“白斬雞”、燉整雞。家家都要守歲到半夜,燃放鞭炮后就寢。正月初一、初二,凡來客必吃粽子,粽子有餡,由去皮綠豆、半肥不瘦的肉拌上面醬制成。男女多于此時對歌,或打陀螺、跳舞、賽球、演戲。年三十晚上煮好初一全天的飯,以示來年要豐收。這種飯叫“粽粑”,有的長達尺余,重五六斤。節(jié)日期間喜愛舉行拋花包活動。男女青年各分一隊,雙方相距約50米,劃出界線,互相拋接,凡拋出界線或沒有接著便為輸者。
東鄉(xiāng)族喜歡在春節(jié)期間打土仗,以示對養(yǎng)育自己的土地的熱愛之情。初一這一天,舉行傳統(tǒng)的“打土塊”活動。他們以土塊做“武器”,互擲對方,這一天,年過花甲的老者也要興沖沖跑到山野的“戰(zhàn)場”上去大顯身手。
侗族初一清早,從塘里弄幾條又大又鮮靈的鯉魚,煎、炸、燒、燉、擺上桌,再加一盤香氣四溢的腌魚,整桌菜以魚為主。侗家人說,春節(jié)吃魚,預(yù)兆新的一年吉慶有余(魚)、五谷豐登、余錢余糧。春節(jié)時,盛行爬山比賽。誰先爬到頂,誰就得到姑娘或小伙子的禮物。姑娘贈送自己刺繡的侗錦,小伙子獻出精致的竹盒、斗笠,這項活動往往持續(xù)半月之久。
仡佬族每年農(nóng)歷的三月初三,是仡佬族人民的春節(jié)。因他們居住在氣溫較低的地方,到三月草木才開始發(fā)芽,春天才開始。在這即將春耕大忙之際,大家團聚在一起過年,共同祈禱祖宗、山神保佑,諸事如意,五谷豐登。又因清明節(jié)常在三月初左右,這樣兩個節(jié)一起過,所以將這一天定為仡佬年,也就是春節(jié)。年輕人在節(jié)日期間,連村接寨舉行打雞毛、打毽子、打花龍、打雞蛋等活動,還伴之以歌舞,盡情歡樂。
哈薩克族春節(jié)期間喜愛開展“姑娘追”活動。這種活動風趣動人,也是男女青年表白愛情的一種別致方式。
景頗族春節(jié)期間舉行“打靶”比賽。初一早晨,人們紛紛聚到賽場上,姑娘們把自己繡的荷包掛在竹竿頂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細線算神槍手,姑娘們便獎給神槍手一碗香甜的米酒。姑娘們是這項活動的組織者和裁判員,哪個小伙子獲勝,姑娘就會把水酒作為獎品送到他的嘴邊。春節(jié)期間,各家各戶都釀水酒,向長輩敬酒。
民族習俗作文 篇2
春節(jié)又稱元日、無正、元辰、元朔、歲旦、歲首、歲朝、新正、首祚、三元或年、過年。
春節(jié)的起源
據(jù)史籍記載,春節(jié)在唐虞時叫“載”。夏代叫“歲”,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
春節(jié)各地食俗
漢族的春節(jié)食俗,一般以吃年糕、餃子、糍粑、湯圓、荷包蛋、大肉九、全魚、美酒、福橘、蘋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饌為主;并伴有撣揚塵、洗被褥、備年貨、貼春聯(lián)、貼年畫、貼剪紙、貼福字、點蠟燭、點旺火、放鞭炮、守歲、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
北方地區(qū)春節(jié)喜吃餃子,其寓意團結(jié),表示吉利和辭舊迎新。為了增加節(jié)日的氣氛和樂趣,歷代人們在餃子餡上下了許多功夫,人們在餃子里包上錢,誰吃到來年會發(fā)大財;在餃子里包上蜜糖,誰吃到意味著來年生活甜蜜等等。
掛大紅燈籠和貼“!弊旨柏斏裣竦,“福”字還必須倒貼,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到了”。
春節(jié)是個親人團聚的節(jié)日,這一點和西方的圣誕節(jié)很相似。離家的孩子這時要不遠千里回到父母家里。真正過年的前一夜叫團圓夜,家人要圍坐在一起包餃子。餃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合”;餃子的餃和“交”諧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餃子象征團聚了。
節(jié)中有給兒童壓歲錢、親朋好友拜年等典禮;節(jié)后半月又是元宵節(jié),其時花燈滿城,游人滿街,盛況空前,元宵節(jié)過后,春節(jié)才算結(jié)束了。
“年”的由來
春節(jié):現(xiàn)代民間習慣上把過春節(jié)又叫做過年。其實,年和春節(jié)的起源是很不相同的。
那么“年”究竟是怎么樣來的呢?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澳辍遍L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銀須飄逸,目若朗星。
鄉(xiāng)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guān)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并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發(fā)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xù)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fā)現(xiàn)村里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nèi)獨火通明!澳辍鲍F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
“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著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nèi)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zhàn)栗,再不敢往前湊了。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nèi)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澳辍贝篌@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里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xiāng)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
鄉(xiāng)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著紅紙,院里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nèi)幾根紅臘燭還發(fā)著余光。
欣喜若狂的鄉(xiāng)親們?yōu)閼c賀右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里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qū)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lián)、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
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民族習俗作文 篇3
中國結(jié)其實是一種古老的編織藝術(shù),由一根根五顏六色的絲線編織而成的,它做為一種裝飾藝術(shù),始于唐宋時期。到了明清時期,人們開始給結(jié)命名,并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如:如意結(jié)代表吉慶有余,雙魚結(jié)代表年年有余等。
我家有一個紅紅的吉祥結(jié)。吉祥結(jié)的下面有一個看色的大瓷珠,上面畫著一枝玫瑰花和一只綠色的小蜻蜓,栩栩如生,甚是好看。在藍色瓷珠的下面有兩條長長的流蘇,讓人感到非常飄逸。
吉祥結(jié)還有著人們美好的愿望。“吉”為美好、有利。而“祥”為富善之意。吉祥結(jié)有七個“小耳朵”,又叫“七圓結(jié)”。它的編織方法十分簡單,具體如下:首先,用一根彩色的絲線擺成雙十字,然后將十字最下面的兩個絲線的頭都壓在其右面的線上,以此類推,十字的四個頭都壓在旁邊的線上,將伸出的絲線頭一拉,即可。按此方法重復一次,最后再將絲線調(diào)整一下,一個吉祥結(jié)就完工了。
人們?yōu)槭裁聪矚g中國結(jié)呢?因為中國結(jié)代表著吉祥、美好的祝愿。人們在過年、結(jié)婚等都要買中國結(jié),來表達人們希望大吉大利,幸福美滿的心愿。
民族習俗作文 篇4
春節(jié),是農(nóng)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俗稱"過年"。這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春節(jié)的歷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按照我國農(nóng)歷,正月初一古稱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稱年初一,而之前則是年三十了。呵呵,大抵與平安夜是一個級別。
傳統(tǒng)的春節(jié)應(yīng)該怎樣過?
臘月31除夕:貼門神——貼春聯(lián)——放爆竹
除夕:除夕是指每年農(nóng)歷臘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與春節(jié)(正月初一)首尾相連。"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窮歲盡",人們都要除舊部新,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是農(nóng)歷全年最后的一個晚上。故此期間的活動都圍繞著除舊部新,消災(zāi)祈福為中心。
貼門神:我國各地過年都有貼門神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為人形,掛在人的旁邊,后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于門。傳說中的神荼、郁壘兄弟二人專門管鬼,有他們守住門戶,大小惡鬼不敢入門為害。唐代以后,又有畫猛將秦瓊、尉遲敬德二人像為門神的,還有畫關(guān)羽、張飛像為門神的。門神像左右戶各一張,后代常把一對門神畫成一文一武。門神分三類:第一類是"大門門神",多貼在車門或整間大門上,高約四五尺,寬約二三尺。第二類是"街門門神",多貼小街門上,高約二尺,寬約一尺。這兩種門神都是一黑臉一白臉兩位尊神。白左黑右,白善易,黑獰惡,各手執(zhí)槊鉞。第三類是"屋門門神",較街門門神稍小有限,也是黑白二神,但也有黑白二神是坐像的。屋門最多是貼"麒麟送子"像,兩個傅粉涂脂梳太子冠的娃娃,各乘麒麟。這種門神,本應(yīng)貼在新結(jié)婚的屋門上,以取吉利,后來也就作普通街門的新年點綴品了。
貼春聯(lián):春聯(lián)亦名"門對"、"春帖",是對聯(lián)的一種,因在春節(jié)時張貼,故名。春聯(lián)的一個源頭是桃符。最初人們以桃木刻人形掛在門旁以避邪,后來畫門神像于桃木上,再簡化為在桃木板上題寫門神名字。春聯(lián)的另一來源是春貼。古人在立春日多貼"宜春"二字,后漸發(fā)展為春聯(lián)。春聯(lián)真正普及始于明代,與朱元璋的提倡有關(guān)。據(jù)清人陳尚古的《簪云樓雜說》中記載,有一年朱元璋準備過年時,下令每家門上都要貼一幅春聯(lián),以示慶賀。原來春聯(lián)題寫在桃木板上,后來改寫在紙上。桃木的顏色是紅的,紅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聯(lián)大都用紅紙書寫。但廟宇用黃紙,守制(服孝未滿)用白、綠、黃三色,第一年用白紙,第二年綠紙,第三年黃紙,第四年喪服滿才恢復用紅紙。因滿族尚白,清宮廷春聯(lián)用白紙,藍邊包于外,紅條鑲于內(nèi)。
放爆竹: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里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nèi)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贊頌新年的來臨。
吃年夜飯:孩子們在玩耍放爆竹的時候,也正是主婦們在廚房里最忙碌的時刻,年菜都在前幾天做好了,而年夜飯總要在年三十當天掌廚做出來。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餃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來。這時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著剁肉、切菜。此時,家家戶戶傳出的砧板聲,大街小巷傳出的爆竹聲,小店鋪子傳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盤聲和抑揚頓挫的報帳聲,再夾雜著處處的說笑聲,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織成除夕歡快的樂章。
吃年夜飯,是春節(jié)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闔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心頭的充實感真是難以言喻。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盛饌,也是享受那份快樂的氣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熱炒、點心,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疱伔兄,熱氣騰騰,溫馨撩人,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是象征"吉慶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還有蘿卜俗稱菜頭,祝愿有好彩頭;龍蝦、爆魚等煎炸食物,預(yù)祝家運興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這天,即使不會喝酒的',也多少喝一點。
年夜飯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餃子、餛飩、長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講究。北方人過年習慣吃餃子,是取新舊交替"更歲交子"的意思。又因為白面餃子形狀像銀元寶,一盆盆端上桌象征著"新年大發(fā)財,元寶滾進來"之意。有的包餃子時,還把幾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幣包進去,說是誰先吃著了,就能多掙錢。吃餃子的習俗,是從漢朝傳下來的。相傳,醫(yī)圣張仲景在寒冬臘月,看到窮人的耳朵被凍爛了,便制作了一種"祛寒嬌耳湯"給窮人治凍傷。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溫熱的藥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樣子的"嬌耳",下鍋煮熟,分給窮人吃,人們吃后,覺得渾身變暖,兩耳發(fā)熱。以后,人們仿效著做,一直流傳到今天。新年吃餛飩,是取其開初之意。傳說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狀態(tài),盤古開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長面,也叫長壽面。新年吃面,是預(yù)祝壽長百年。
給壓歲錢:壓歲錢是由長輩發(fā)給晚輩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飯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許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長輩發(fā)給晚輩,并勉勵兒孫在在新的一年里學習長進,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們的枕頭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們齊集正廳,高呼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新年快樂,列隊跪拜;而后伸手要紅包。甚而追討到爺爺媽媽的臥房,一齊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壓歲錢,壓歲錢!"老人家還嫌不夠熱鬧,故作小氣,由討價還價到圍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紅包挖掘出來,大家搶掠一空,才呼嘯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卻樂不可支,認為這是新年事事順利的好兆頭。過年給壓歲錢,體現(xiàn)出長輩對晚輩的關(guān)愛,和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是一項整合家庭倫理關(guān)系的民俗活動。
拜年:春節(jié)里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那里祝賀新春,舊稱拜年。
一是走親戚。初一必須到岳父、須帶禮物。進門后先向佛像、祖宗影像、牌位各行三叩首禮,然后再給長輩們依次跪拜。可以逗留吃飯、玩耍。
二是禮節(jié)性的拜訪。如給同事、朋友拜年,一進屋門,僅向佛像三叩首,如與主人系平輩則只須拱手一揖而已,如比自己年長,仍應(yīng)主動跪拜,主人應(yīng)走下座位做攙扶狀,連說免禮表示謙恭。這種情況一般不宜久坐,寒喧兩句客套話就要告辭。主人受拜后,應(yīng)擇日回拜。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凡一年來對人家欠情的(如律師、醫(yī)生等)就要買些禮物送去,借拜年之機,表示謝枕。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于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里,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fā)財"、"一順百順",在屋里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jié)。
古時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向長輩叩歲;賀年是平輩相互道賀,F(xiàn)在,有些機關(guān)、團休、企業(yè)、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民族習俗作文 篇5
“爆竹聲聲辭舊歲,喜氣洋洋迎新年!
隨著“噼里啪啦”的爆竹聲,我們興高采烈地迎來了20xx年的春節(jié)。過春節(jié),也就是過年。在大年初一的這一天,各個地方都有不同的習俗。
從我記事兒開始,在除夕的晚上,爸爸會在我們家門上,貼上紅色的、非常喜慶的春聯(lián)。媽媽會給我們做一大桌子可口飯菜,我們一家開開心心地圍坐在一起,一邊吃年夜飯,一邊觀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我們吃著、看著、說著、笑著、高興著,時不時還會對節(jié)目或者演員品頭論足一下。一直到很晚很晚,直到我瞌睡的熬不住了,在媽媽的再三催促下,我才回去睡覺。爸爸媽媽他們到凌晨才回睡覺,人們稱之為“守歲”。
大年初一早晨,媽媽給我穿上顏色鮮艷的新衣服,全家人一起,高高興興地回奶奶家,給奶奶爺爺拜年。每年春節(jié),我們一家、姑姑一家和大伯一家,都會不約而同地來到奶奶家,一起過一個熱熱鬧鬧、團團圓圓的新年!進門先是給奶奶爺爺、姑姑姑父、大伯大媽等長輩磕頭拜年,他們會高興地給我發(fā)壓歲錢。
午飯前,家家都不會忘記放一卦長長的鞭炮,我們家也不例外。爸爸特意買了一卦5000頭的長鞭炮,“啪啪啪!”響了足足好幾分鐘。放完鞭炮,我們一大家子有說有笑地共進午餐。奶奶爺爺高興的嘴都合不上了!肮!”開心地笑著。
吃完飯,接下來就是鄰居之間互相拜年、互相問候了。我們?nèi)﹂T崔奶奶家拜年,一進門我就大聲地喊:“崔奶奶,新年好!”崔奶奶高興地拿出他們家最好吃的糖和干果來招待我們。
我特別喜歡過春節(jié)。因為,這幾天我不用寫作業(yè),不用彈琴,什么事都不用干,可以完完全全地放松,就只剩下開心地玩兒了。不管去哪一個親戚家拜年,都可以得到紅包,還可以吃到各種各樣的零食,再上一頓豐盛的美味佳肴。真可謂是美哉!美哉!
這就是我的家鄉(xiāng)過春節(jié)的習俗?傊,一個春節(jié)下來,我的肚子圓了,腰包鼓了,人也玩兒“瘋”了。!真“爽”!過年真好,過年真幸福!
民族習俗作文 篇6
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jié)構(gòu),外形端莊穩(wěn)固,風格古樸粗獷;外墻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nèi)坡仍為垂直。碉房一般分兩層,以柱計算房間數(shù)。底層為牧畜圈和貯藏室,層高較低;二層為居住層,大間作堂屋、臥室、廚房、小間為儲藏室或樓梯間。若有第三層,則多作經(jīng)堂和曬臺之用。
碉房具有堅實穩(wěn)固、結(jié)構(gòu)嚴密、樓角整齊的特點,既利于防風避寒,又便于御敵防盜。
帳房與碉房迥然不同,它是牧區(qū)藏民為適應(yīng)逐水草而居的流動性生活方式而采用的一種特殊性建筑形式。普通的帳房一般較為矮小,平面呈正方形或長方形,用木棍支撐高約2米的框架;上覆黑色牦牛氈毯,中留一寬15厘米左右、長1·5米的縫隙,作通風采光之用;四周用牦牛繩牽引,固定在地上;帳房內(nèi)部周圍用草泥塊、土坯或卵石壘成高約50厘米的矮墻,上面堆放青稞、酥油袋和干牛糞(作燃料用),帳房內(nèi)陳設(shè)簡單,正中稍外設(shè)火灶,灶后供佛,四周地上鋪以羊皮,供坐臥休憩之用。帳房具有結(jié)構(gòu)簡單、支架容易、拆裝靈活、易于搬遷等特點。
藏族是一個愛美也善于表現(xiàn)美的民族,因而對于居所的裝飾也十分講究,常見的有在室內(nèi)墻壁上方繪以吉祥圖案,客廳的內(nèi)壁則畫藍、綠、紅三條色帶,以寓意藍天、土地和大海。日喀則的民居在門上或繪制日月祥云圖,或懸掛風馬旗,而昌都芒康的民居則竭力渲染外墻和門窗,富于彩繪裝飾,氣勢不凡。
富有濃厚的宗教色彩是西藏民居區(qū)別于其他民族民居的最明顯的標志。
民居室內(nèi)外的陳設(shè)顯示著神佛的崇高地位。不論是農(nóng)牧民住宅,還是貴族上層府邸,都有供佛的設(shè)施。最簡單的也設(shè)置供案,敬奉菩薩。
富有宗教意義的裝飾更是西藏民居最醒目的標識,外墻門窗上挑出的小檐下懸紅藍白三色條形布幔,周圍窗套為黑色,屋頂女兒墻的腳線及其轉(zhuǎn)角部位則是紅、白、藍、黃、綠五色布條形成的“幢”。在藏族的宗教色彩觀中,此五色分別寓示火、云、天、土、水,以此來表達吉祥的愿望。
還有以墻體裝飾表達藏傳佛教派別的。如薩迦民居的墻上涂有白色條帶,在條帶上再涂以相同寬度的土紅色和深藍灰色色帶,中空為白色,在建筑主體或院墻直角轉(zhuǎn)彎處及較寬的墻面上,還自上而下地用土紅色和白色畫出色帶,以標識該地區(qū)信仰的是薩迦派。
西藏最具代表性的聚落方式是宗教聚落。宗教聚落的形成與發(fā)展增添了西藏民居的魅力,如拉薩的八廓街民居群即是圍繞大昭寺發(fā)展起來的,是城鎮(zhèn)宗教聚落的典型代表。農(nóng)牧區(qū)的民居聚落的形成以寺院為中心,自由布置、彼此錯落,形成不相聯(lián)屬的格局。
西藏民居在注意防寒、防風、防震的同時,也用開辟風門,設(shè)置天井、天窗等方法,較好地解決了氣候、地理等自然環(huán)境不利因素對生產(chǎn)、生活的影響,達到通風,采暖的效果。
1959年民主改革以前,西藏大部分居民住著低矮的窩棚,無家貧民只能寄居檐下,棲身道旁。西藏自治區(qū)成立后,政府投入大量資金改善居民住房,到1994年,城市人均住房面積達12。24平方米,農(nóng)村人均20。36平方米。由于舊西藏經(jīng)濟發(fā)展緩慢,建筑材料僅僅局限于塊石加粘土,現(xiàn)在的民居已經(jīng)充分利用各種現(xiàn)代建筑材料,蓋起了許多高層建筑,使藏式建筑風格得到了更好的發(fā)揮。舊西藏絕大部分人家的室內(nèi)設(shè)施極其簡陋,現(xiàn)在電視、收錄機、成套的藏式家俱已進入普通的藏族居民家庭。中國人的改革開放使藏族居民身上有了更多的錢,他們將自己的住房裝修得漂亮且具特色。
苗族花山節(jié)
農(nóng)歷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邊、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節(jié)。每到這個時候,來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從四面八方幾個苗村寨之間的開闊坡地上!盎U”是踩花山節(jié)的重要標志,一般選擇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樹,扎以鮮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稱花桿頭)是大家公認的“好心腸的人”。這人必須在節(jié)日的第一個早晨,趁太陽出山以前把花桿豎好。
“踩花山”這天,首先由“花桿頭”向前參加“踩花山”的人敬酒,祝福,隨后宣布“踩花山”節(jié)開始。這時,花山場內(nèi)外鑼鼓齊鳴,鞭炮聲,銅炮槍聲此起彼伏,鮮花、朋旗迎風招展,各種歡慶活動先后開始進行。青年男女有的對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腳舞,有的跳獅子舞,還有的斗牛,整個花山場上一片歡騰。
滇東北和滇南一帶苗族,每年農(nóng)歷六月六日過“踩花山節(jié)”。傳說古時苗族戰(zhàn)敗流落異鄉(xiāng),想起祖先東逃西散的苦,傷心落淚。一年六月初六,祖先顯靈,勸他們不要太難過,應(yīng)該到高山頂上吹蘆笙、唱歌跳舞給我們看。說完天上落下一朵花,掛在一棵樹上。大家圍著這棵樹歌舞,吹蘆笙,這年的莊稼長得特別好。從此后,每年六月六,苗家都要穿上節(jié)日盛裝,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樹,舉行跳蘆笙舞、斗牛、跳獅子舞、爬花桿等活動。其中,引人注目的是爬花桿,誰爬得高,就把一個豬頭和好酒獎給誰。
這就是苗族熱鬧的花山節(jié)。
民族習俗作文 篇7
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jié)慶獨特鮮明。
1、苗族的節(jié)日
苗族傳統(tǒng)節(jié)慶按功能含義分為:⒈農(nóng)事活動節(jié)慶;⒉物質(zhì)交流節(jié)慶;⒊男女社交、戀愛、擇偶節(jié)慶;⒋祭祀性節(jié)慶;⒌紀念性、慶賀性節(jié)慶。按時序分,一歲分十二個月,每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節(jié)慶日。
2、飲食習慣
大部分地區(qū)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為常見。如再加一些鮮肉和酸菜做餡,味道更為鮮美。肉食多來自家畜、家禽飼養(yǎng),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說。苗家的食用油除動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以辣椒為主要調(diào)味品,有的地區(qū)甚至有“無辣不成菜”之說。苗族的菜肴種類繁多,常見的蔬菜有豆類、瓜類和青菜、蘿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湯家家必備。酸湯是用米湯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發(fā)酵后,即可用來煮肉,煮魚,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雞、鴨、魚、肉都喜歡腌成酸味的。苗族幾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壇子,統(tǒng)稱酸壇。苗族釀酒歷史悠久,從制曲、發(fā)酵、蒸餾、勾兌、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藝。日常飲料以油茶最為普遍。湘西苗族還特制有一種萬花茶。酸湯也是常見的飲料。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湯、辣椒骨、苗鄉(xiāng)龜鳳湯、綿菜粑、蟲茶、萬花茶、搗魚、酸湯魚等。
3、婚喪習俗
在青年男女婚戀過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飯。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畫有鴛鴦的糯米粑做為信物互相饋贈;舉行婚禮時,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還要請新郎、新娘吃畫有龍鳳和奉娃娃圖案的糯米粑。
4、服飾特色
喜戴銀飾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們挽發(fā)髻于頭頂,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制做精美的銀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齊的銀翹翅,上面大都打制著二龍戲珠圖案。有的地區(qū),銀冠上除插銀片外,還插高約1公尺的銀牛角,角尖系彩飄,更顯的高貴富麗。銀冠下沿,圈掛銀花帶,下垂一排小銀花墜,脖子上戴的銀項圈有好幾層,多以銀片打制花和小銀環(huán)連套而成。前胸戴銀鎖和銀壓領(lǐng),胸前、背后戴的是銀披風,下垂許多小銀鈴。耳環(huán)、手鐲都是銀制品。只有兩只衣袖才呈現(xiàn)出以火紅色為主基調(diào)的刺繡,但袖口還鑲嵌著一圈較寬的銀飾。苗家姑娘盛裝的服飾常常有數(shù)公斤重,有的是幾代人積累繼承下來的。素有“花衣銀裝賽天仙”的美稱。苗家銀飾的工藝,華麗考究、巧奪天工,充分顯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家姑娘的裙子叫百褶裙,但實際上一條裙子上的褶有500多個,而且層數(shù)很多,有的多達三、四十層。這些裙子從紡織布到漂染縫制,一直到最后繪圖繡花,都是姑娘們自己獨立完成,再加上親手刺繡的花腰帶,花胸兜,真是異彩紛呈,美不勝收。
【關(guān)于民族習俗作文7篇】相關(guān)文章:
關(guān)于民族習俗作文七篇02-01
民族習俗作文匯總10篇02-06
精選民族習俗作文四篇01-18
實用的民族習俗作文三篇01-11
民族習俗作文匯總6篇01-10
民族習俗作文匯編5篇01-09
民族習俗作文匯總五篇01-07
關(guān)于民族主義的作文素材:李宗仁的民族情03-26
關(guān)于習俗的英語作文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