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天堂日韩,中文字幕18页,天天伊人网,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初中地理說課稿:板塊的運動

時間:2024-11-18 19:05:20 詩琳 地理說課稿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初中地理說課稿:板塊的運動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初中地理說課稿:板塊的運動,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初中地理說課稿:板塊的運動

  初中地理說課稿:板塊的運動 1

  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板塊的運動。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jié)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過渡句: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板塊的運動”是“海陸的變遷”這一節(jié)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講述了“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是承接第一節(jié)“大洲和大洋”對地球六大板塊與海陸面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讓學生認識到地球表面是處在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中,對學生逐步樹立海陸變遷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對未來的學習與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說學情

  過渡句: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學生剛剛學習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章第一節(jié)“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陸分布大勢,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提供了必備的知識基礎。但初一學生根據其年齡、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水平,要順利完成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仍需采用直觀演示的方法降低難度。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

  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以及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地球上某些現象(大地貌的形成、海陸變遷、火山地震分布規(guī)律等)發(fā)生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培養(yǎng)科學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點,激發(fā)學習興趣,養(yǎng)成求真求實、不斷探究的學習態(tài)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

  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也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

  板塊運動的規(guī)律。

  難點:

  世界火山、地震的分布規(guī)律。

  五、說教學方法

  過渡句:

  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采用地圖法、小組合作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圖片導入。教師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觀圖和地震后的廢墟圖,設問:地震的原因是什么?進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

  運用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觀圖和地震后的廢墟圖片,視覺沖擊性很強,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設置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教學

  1.認識六大板塊

  教師PPT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學生讀圖并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

  六大板塊都有哪些?

  學生活動:

  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教師總結:

  從六大板塊的示意圖中我們看到,大部分的板塊都有陸地和海洋的分布,只有太平洋板塊主要是海洋。在認識了六大板塊之后,板塊之間是怎樣運動的呢?

  設計意圖:

  通過地圖展開講解,能夠提升學生讀圖和識圖能力。

  2.板塊運動

  教師PPT展示《板塊示意圖》和《世界地形圖》,學生讀圖回答。

  初中地理說課稿:板塊的運動 2

  說課程標準: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閱讀世界板塊分布圖,能夠說出各個板塊的名稱及其分布。

 。2)能夠概述板塊運動學說的主要內容并且能運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海溝、島弧鏈和高大褶皺山脈的成因。

  2.過程與方法

  嘗試通過讀圖,運用“海底擴張示意圖”,闡明海底巖石年齡的分布規(guī)律。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從大陸漂移說到板塊構造學說的“三級跳”的學習,樹立正確的科學哲學觀,學會敢于質疑,科學研究的態(tài)度。

  課程內容標準:

  1.學會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山系等

  地理事物的成因;

  2.能夠說出六大板塊的名稱和分布;

  3.比較板塊的消亡界與生長界的區(qū)別。

  課標的把握和理解:

  1.從行為動詞的描述,可以確定本課程的認知水平屬乙級中間層次。

  2.六大板塊的名稱和分布、板塊消長界與生長界等一些基礎知識是達成課標必要的知識鋪墊。

  教學目標確立依據:

  按照課程內容標準,確定教學目標中“知識與技能”該達到的層次;

  其次“過程與方法”中嘗試運用讀圖歸納,感受讀圖分析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能夠更多參與,突出一個學習的過程與方法;最后通過學生學習,教師講解使學生樹立探索,探究和質疑精神。

  教學目標:

  說教材分析:

  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篇有3個專題內容,按照內在成因聯系及因果關系來編排則是,板塊運動為成因,巖石與礦物為基礎,地貌為結果。本節(jié)內容是在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第一篇“宇宙與地球”的基礎上展開的,板塊運動與地球的宇宙環(huán)境及地球的運動有密切的`聯系,板塊構造學說是20世紀全球構造理論的最重要的成果,它科學地解釋了地震、火山等地殼運動機理,為人類預防地質災害、勘探礦產資源等提供了科學依據。

  本課題是高中地理第二篇“巖石與地貌”的核心內容,也是學習地貌內容的基礎與前提,更是自然地理學中最基礎的、屬于“增長點”的、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也很有幫助。

  說教材分析:

  說教材處理

 。1)豐富教材內容,以熟悉的實例、成語如“滄海桑田”導入,不僅涉及教材上的知識,而且也在教材之外找教材。

  (2)充分利用圖像。利用網絡以及教材上的多種圖像、動畫,引導學生讀圖分析、質疑發(fā)現問題并尋找結論,使圖像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工具,發(fā)展智能的重要載體。

  (3)內容順序重組,以三級跳順序呈現,質疑探索式教學方法,培養(yǎng)學生有序思維、大膽質疑、探索的學習研究精神。

 。4)由于本節(jié)課的內容也是比較重要的,所以我用1—1.5課時完成,為之后的內容學習打造好基礎知識。

  教學重點:

  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及其發(fā)展歷程

  教學重點確立依據:

  我把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內容及其發(fā)展歷程作為重點, 由于板塊構造學說以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為重要理論支柱的,體現出了人類對地殼運動認識的不斷發(fā)展與完善的過程,所以本節(jié)的重點不但包括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內容,更要通過其發(fā)展歷程培養(yǎng)學生探究事物本質的能力。

  說教材分析:

  說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板塊構造三大學說的創(chuàng)新之處以及板塊運動的結果

  教學難點確立依據:

  板塊構造三大學說的創(chuàng)新之處以及板塊運動的結果這個知識對于高一的學生而言有點抽象、不太容易理解,所以需要教師的進一步引導、講解、說明幫助他們一起學習。

  說教材分析:

  說教學難點

  教學方法及選擇依據

  說教法:

 、僦v解法與多媒體教學法。

  使用多媒體和Flash教學、直觀形象展示更多資料和鞏固知識,利用各種圖像教學,再配合輔助的教師講解,使學生能夠清楚知識。

 、谠O疑-質疑-探究-釋疑教學法。

  主要以設疑——質疑——探究——釋疑教學法為主,以問題情境、質疑思想為教學主線,通過看圖歸納,體現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發(fā)展學生大膽質疑探究,以學生自己發(fā)現問題在前、面向不同層次的學生,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認知規(guī)律,聯系教學內容安排,著眼培養(yǎng)他們綜合性、發(fā)展性能力,讓學生學習促進他們發(fā)展的地理,這也是現在新課程的一個理念。

  說學生:

  說學情

  從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上看,高一學生有初中曾簡單介紹的全球構造理論、了解現今七大洲的形狀及相對位置和世界主要地區(qū)的分布;再從高一學生的認知特點上看,他們抽象思維能力逐步增強、思維活躍,受定勢束縛小、能進行簡單的分析和推理、并且能夠建立一定的空間概念,因此要抓住這些特征,采用形象生動、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的個性發(fā)展。

  說學生:

  說學法

  學生上課之前熟悉課本專欄內容,另外結合課上觀察、思考、分析、討論、交流等一系列全方位參與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可以讓學生學會有序思維、質疑思想。

  導入:“喜馬拉雅山的隆起歷程

  示意圖“,喜山考察實例,

  滄海桑田成語

  初中地理說課稿:板塊的運動 3

  一、請簡述板塊構造說理論。

  20世紀60年代后期的板塊構造學說,把海底擴張、大陸漂移、地震與火山活動等地質現象納入一個統一的理論體系之中,用統一的動力學模式解釋全球構造運動過程及其相互關系,是海底擴張假說的具體引伸。

  板塊學說的立論依據在于,地表巖石圈并非渾然一體,而是由被諸如大洋中脊、島弧、海溝、深大斷裂等構造活動帶所割裂的幾個不連續(xù)的獨立單元,即板塊構成的。幾大板塊的相互作用是大地構造活動的基本原因。由于板塊的強度很大,主要的變形只能發(fā)生在其邊緣部分。換言之,即板塊內部比較穩(wěn)定,各板塊間的接合部才是活動帶。因此,大陸邊緣并不是板塊的邊界,海嶺、島弧和大斷裂才是板塊邊界所在。對流帶動板塊由大洋中脊或海嶺向兩側擴張,在島弧地區(qū)或活動的大陸邊緣沉入地下軟流層完成對流的循環(huán)。板塊的邊界有三種類型:

 、贁U張(或增生)型邊界;②俯沖(或匯聚)型邊界;

 、坜D換斷層(或次生)型邊界。

  二、采用地理探究法進行教學有哪些意義?

  1.探究法可以提高學生提出地理問題、分析地理問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

  2.探究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地理思維,從地理現象中獲取地理信息,加工和處理地理信息,得出正確的結論。

  3.探究法可以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例如獨立思考、提出假設、比較和類推思維,這些都是形成創(chuàng)造思維的重要條件。

  三、常用的導入方法有哪些?在設計導入的時候有哪些注意事項?

  常用的導入方法有設懸導入法、溫故知新導入法、生活實例導入法、視頻導入法等。在導入的時候,需要注意如下幾個要點:

  1.科學性

  地理學科是一個很嚴謹的學科,所以我們在不管是在內容上的組織還是語言的上的組織都要注意科學性。

  2.啟發(fā)性

  地理導入是通過提供學生已知或者未知的事物或者現象,啟發(fā)學生的思維,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愿望,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與掌握,以幫助學生實現知識的遷移和運用。

  3.趣味性

  能夠讓學生一聽就能夠把注意力長久的鎖定在課堂上。像一些方法比如設懸法、生活實例法、視頻法等在地理學科里面是很容易出彩的一些導入技巧。

  地球的自轉

  地球的自轉

  學習目標

  1.理解地球自轉的基本規(guī)律

  2.理解晝夜交替現象的產生原因和地理意義

  3.初步了解現實生活中需要具備時差知識

  重、難點理解地球自轉的基本規(guī)律和晝夜交替現象產生的原因和地理意義

  教學方法討論法、假設法、提問法。

  導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1、同學們,地球是靜止的還是運動的?我們?yōu)槭裁锤杏X不到地球在運動呢?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如果地球變慢或變快,即周期變長或變短,將會發(fā)生上面變化?

  2、完成地圖冊6頁第二題

  3、中秋節(jié),當我們在杭州西湖欣賞三潭印月的夜景時,美國紐約卻是艷陽高照。你能解釋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現象?

  三、解疑釋疑,拓展升華

  地球自轉與公轉運動的結合使其產生了地球上的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地球自轉和公轉的速度是不均勻的)。同時,由于受到太陽、月球、和附近行星的引力作用以及地球大氣、海洋和地球內部物質的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地球自轉軸在空間和地球本體內的方向都要產生變化。

  地球自轉產生的.慣性離心力使得球形的地球由兩極向赤道逐漸膨脹,成為目前的略扁的旋轉橢球體,極半徑比赤道半徑短約21千米。

  地球的基本參數:

  赤道半徑:ae=6378136.49米

  極半徑:ap=6356755.00米

  平均半徑:a=6371001.00米

  赤道重力加速度:ge=9.780327米/秒2

  平均自轉角速度:ωe=7.292115×10-5弧度/秒

  公轉時間:T=365.2422天

  離太陽平均距離:A=1.49597870×1011米

  表面溫度:t=-30~+45

  自轉周期23時56分4秒(平太陽時)

  公轉周期1恒星年

  黃赤交角23度27分

  地球海洋面積361745300平方公里

  地殼厚度80.465公里

  地幔深度2808.229公里

  地核半徑3482.525公里

  表面積510067866平方公里

  我的疑問:

  老師解答:

  《水分子的變化》答辯題目與解析

  《水分子的變化》答辯題目與解析

  第一題

  在進行氫氣燃燒實驗時,為什么有人觀察到的是黃色火焰?

  【參考答案】

  在氫氣燃燒時,如果尖嘴導管使用的是普通玻璃,而普通玻璃中含有鈉元素,在高溫條件下火焰呈黃色,掩蓋了氫氣燃燒產生的淡藍色,所以觀察到黃色火焰而非淡藍色火焰。若要觀察到淡藍色火焰,可以選用鐵管、鋁管或石英玻璃管作為尖嘴導管。

  第二題

  說一說板書設計的作用以及注意事項?

  【參考答案】

  板書是教師以教學內容為素材、以教學目標為依據,在黑板、投影片上用書寫文字、符號和繪圖等方式,向學生呈現教學過程、分析認識過程,將知識概括化和系統化,啟發(fā)學生思維,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的教學手段;瘜W課堂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同時要學生養(yǎng)成積極主動、嚴謹求實的學習習慣。教師的板書中準確運用化學用語,規(guī)范化、格式化的解題舉例,形象準確的實驗裝置圖等對學生都是很好的示范。因此,化學教學設計應注意以下要求:

  (1)準確、規(guī)范、工整,具有示范作用;

  (2)條例清楚,重點突出,啟發(fā)性和概括性強;

  (3)精心計劃板書內容、位置與順序,藝術性強。

  初中地理說課稿:板塊的運動 4

  一、說教材

  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板塊運動學說”是“海陸變遷”這一節(jié)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講述了“主要火山、地震帶的分布”,是承接第一節(jié)“大洲和大洋”對地球六大板塊與海陸面貌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讓學生認識到地球表面是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過程中,對學生逐步樹立海陸變遷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對未來的學習與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學生剛剛學習了第一章“地球和地圖”,第二章第一節(jié)“大洲和大洋”,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陸分布大勢,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提供了必備的知識基礎。但初一學生根據其年齡、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水平,要順利完成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仍需采用直觀演示的'方法降低難度。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2、通過小組合作探究,理解板塊運動的基本觀點,培養(yǎng)科學的探究精神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

  3、樹立海陸不斷運動變化的科學觀點,激發(fā)學習興趣,養(yǎng)成求真求實、不斷探究的學習態(tài)度。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也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點: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難點:板塊相對移動形成的地表形態(tài)。

  五、說教法方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

  地圖法、小組合作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圖片導入。教師播放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觀圖和地震后的廢墟圖,設問:地震的原因是什么?進而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運用汶川地震的地理景觀圖和地震后的廢墟圖片,視覺沖擊性很強,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問題設置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教學

  1、認識六大板塊

  教師PPT展示《六大板塊示意圖》,學生讀圖并思考以下問題。

  問題:

  六大板塊都有哪些?

  學生活動: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南極洲板塊。

  教師總結:從澳六大板塊的示意圖我們看到,大部分的板塊都有陸地和海洋的分布,只有太平洋板塊主要是海洋。在認識了六大板塊之后,板塊之間是怎樣運動的呢?

  設計意圖:通過御用地圖展開講解,能夠提升學生讀圖和識圖能力。

  2、板塊運動

  教師PPT展示《板塊示意圖》和《世界地形圖》,學生讀圖回答。

  問題:

  (1)板塊示意圖中的箭頭代表什么樣的運動?

  (2)這些運動對地形的影響有哪些?

  學生回答:主要有張裂和碰撞運動,張裂形成裂谷或海洋;碰撞形成山脈。

  教師總結:從圖中我們能讀到,主要有張裂和碰撞運動,張裂拉伸使地表發(fā)生斷裂,易形成海洋和裂谷,例如東非大裂谷和大西洋;碰撞使地表隆起抬升,易形成山脈,例如科迪勒拉山系、喜馬拉雅山脈。

  設計意圖:通過板塊示意圖和世界地形圖的對比分析,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晰理解板塊運動對地形的影響,建立起地理分析的思維。

  3、板塊的內部和邊界活動情況

  教師PPT展示《板塊示意圖》和《世界火山地震帶分布圖》,學生讀圖回答。

  問題:分組討論并展示

  板塊的內部和邊界活動情況是怎么樣的?

  板塊運動和火山地震帶的關系是怎么樣的?

  學生活動:內部較穩(wěn)定,邊界較活躍;鹕降卣饚挥诎鍓K交界處。

  教師總結:大家的介紹都很精彩,板塊內部比較穩(wěn)定,而火山地震帶基本位于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地帶,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地震。例如,環(huán)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

  設計意圖:通過以上教學培養(yǎng)了學生讀書、讀圖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小組合作學習,培養(yǎng)合作探究能力。

  環(huán)節(jié)三:小結作業(yè)

  小結:請學生回顧總結本節(jié)課的知識要點。

  設計意圖:這樣設計有助于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提高歸納總結能力。

  作業(yè):結合六大板塊的示意圖,介紹紅海和地中海的位置,課后請同學預測地中海和紅海的發(fā)展趨勢。

  設計意圖:有助于鞏固本節(jié)課所學習的知識,提高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系統。我采用的是綱目式的板書,它能夠體現我的教學意圖、落實教學計劃,幫助學生更好掌握本節(jié)課的知識。

【初中地理說課稿:板塊的運動】相關文章:

初中地理《板塊的運動》說課稿10-25

初中的地理說課稿09-13

初中地理說課稿07-04

初中地理說課稿10-19

初中地理說課稿05-15

地理初中說課稿01-11

初中地理說課稿《印度》10-05

初中地理中東說課稿09-14

初中地理優(yōu)秀說課稿04-14

初中地理優(yōu)秀說課稿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