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封《馬》教學設計
布封《馬》教學設計
一、作者介紹
布封(1707-1788),法國博物學家、作家。生于勃艮第省的蒙巴爾城。貴族家庭出身,父親曾為州議會法官。從小受教會教育,愛好自然科學。26歲入法國科學院。1739年起擔任皇家花園(植物園)主任。1753年被法蘭西學院接受為院士。他用畢生精力經(jīng)營皇家花園,并用40年時間寫成36卷巨冊的《自然史》。
布封的主要著作《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動物史》《人類史》《鳥類史》《爬蟲類史》《自然的分期》等幾大部分,對自然界作了唯物主義的解釋。他根據(jù)大量的實物標本作推論,反對“權威”的臆說,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創(chuàng)見,為后來的科學家引路。經(jīng)他解釋的宇宙里沒有上帝的位置,宇宙的主人不是上帝而是人。人是自然界的中心,決定他周圍的一切。
作為科學家,布封頗受詆毀,作為文學家,卻受到普遍的頌揚。他寫的《自然史》,筆鋒富于感情,其中《自然的分期》是一部史詩,他對獅、虎、豹、狼、狗、狐貍的獵食,海貍的筑堤,用形象的語言,作擬人的描寫,生動活潑,至今仍為人們所喜愛。
布封在法蘭西學院入院儀式上的講演《風格論》中提出,一個作家必須將自己的思想載入不朽的文字,始能不為他人所掠奪,而垂于久遠。思想是公物,而文筆(即風格)則屬于作家自己,科學在不斷進步,科學論點肯定要被新的研究成果超過,而文章風格卻是后人無法代替的。法語中一般所說的“文如其人”或“文即其人”,就是從布封的名言“風格是屬于個人的”中引申而來的。
二、整體把握
這是一篇介紹馬的科學小品,也是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學的筆調,描繪了馬在兩種生存狀態(tài)下的不同形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在無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著的馬匹”的由衷贊美,對“被人養(yǎng)育”“經(jīng)過訓練”“供人驅使”的馬的深刻同情。
全文可以分成兩個部分,第一、二段寫的是人類馴養(yǎng)的馬,第三、四、五段寫的是天然野生的馬。通過對比表現(xiàn)了兩種狀態(tài)下馬的不同生存狀況。
文章一開始就提出了馬和人的關系問題:“人類所曾做到的最高貴的征服,就是征服了這豪邁而剽悍的動物──馬……”被征服之后的馬具有怎樣的品格呢?第一段中作者集中描述了這種馬的兩點品格:一、勇毅。無論是在疆場上,還是在平時的射獵、演武、賽跑時,它們都精神抖擻、慷慨以赴,與主人同生死、共榮辱。二、馴良。它們不但屈從人類的操縱,還會迎合別人的心意。它們“無保留地貢獻著自己”,為人類做各種服務。自由豪邁的動物,成了低眉順目的工具,“超出自己的力量,甚至于舍棄生命以求服從得更好”的品格,更可以看作是一種悲哀的墮落。
人類又是怎樣對待這位“舍己從人”的“朋友”的呢?文章第二段主要介紹了人類對馬的奴役。人類訓練它,教育它,無非讓它更具奴性、更多束縛而已。“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這句話概括了人對馬的“情意”。不僅如此,人們還怕這樣也扼殺不了馬的偉大的天性,還要用“銜鐵”“馬刺”“鐵釘”殘忍地禁錮它。即使它想回歸原始的狀態(tài),也是不可能了,“它們渾身的姿態(tài)都顯得不自然”,“再也不會因此而顯得自由活潑些了”。人類已經(jīng)把馬徹底地摧殘了。
更悲慘的是,被摧殘的馬,又從人類勞役的工具,淪為人類惡性的奴隸。許多人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擺闊綽”“壯觀瞻”,給馬“戴上黃金鏈條”,把馬的“項鬣編成了細辮”,“渾身蓋著絲綢和錦氈”,馬成了人類的玩物。
人們常說馬是人類的朋友,如果在“朋友”華美的概念下是這樣的內涵,那么,我們只好承認:馬是人類的朋友,人類卻不是馬的朋友。
我們所見的“馬”,已經(jīng)不是真正的、原始意義上的馬了。馬原本是什么樣的動物呢?文章用了三個段落,分別從三個方面描摹大自然中的野馬。
美質:它們自由自在地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沒有節(jié)制”,“因不受羈勒而感覺自豪”“不屑于受人照顧”。在大自然中“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被賦予“強壯、輕捷和遒勁”的美的品性,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
美德:天性“絕不兇猛”,熱愛和平;它們群居行動,團結和睦;它們相互之間沒有“妒忌”,從不為一己之私爭斗。
美貌:它們的身體是大自然的杰作,在所有的動物中,馬是“身材高大而身體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勻稱、最優(yōu)美的”。作者用它和另外七種動物作了比較,盛贊馬的高貴姿態(tài)。
布封是人文主義思想的繼承者和宣傳者,在他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中慣常用人性化的筆觸描摹動物。本文中的馬就被賦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義的戰(zhàn)士,又像馴服誠實的奴仆,像豪邁而獷野的游俠,又像典雅高貴的紳士。
三、問題研究
1.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喪失自由而開始,以接受束縛而告終”?
首先,“教育” 一詞是擬人化用法,指的是人類對馬的馴養(yǎng)。其次,“以喪失自由而開始”指馬一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顧,被人喂養(yǎng),而不是自由自在地自己去尋找食物;“以接受束縛而告終”,包含兩層含義:(1)指馬被套上韁繩,披上鞍轡,戴上銜鐵,釘上蹄鐵;(2)指馬從思想上接受服從的觀念,服從成為馬的天性。文章用這一句話概括了人類對馬所做的一切,表達了作者對馬的深刻同情,同時也寄托了作者的社會政治理想。
這句話很容易讓學生們聯(lián)想到目前的教育體制和教育制度,誠然,生活中確實有些學生被僵化的知識、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束縛住了頭腦,一切按書本、教條行事,不知道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變通,也有些學生成為分數(shù)的奴隸,空有理論,沒有實際本領,教育好像也成了奴役人、扼殺人的個性的工具了。不可否認,我們的教育確實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那是教育的一時偏差,和對馬的奴役“教育”不同,我們的教育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為目的。教育目的從應試到以素質教育為中心的轉變,就明確地說明了這一點。
2.第二段中, “就是那些奴役狀況最和婉的馬,那些只為著擺闊綽、壯觀瞻而喂養(yǎng)著、供奉著的馬,那些不是為著裝飾它們本身,卻是為著滿足主人的虛榮而戴上黃金鏈條的馬,它們額上覆著妍麗的一撮毛,項鬣編成了細辮,滿身蓋著絲綢和錦氈,這一切之侮辱馬性,較之它們腳下的蹄鐵還有過之無不及”中“這一切”指什么?為什么說它對于馬的侮辱,要超過蹄鐵?
“這一切”是指馬額上覆著妍麗的毛、編成細辮的項鬣、蓋滿身體的絲綢和錦氈等一切視馬為玩物、無視馬的天性的裝飾物品。因為蹄鐵只能有限地束縛馬的身體,而“這一切”,卻使馬失去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淪為人類的奴隸和玩物,馬之為馬的特性喪失殆盡,精神的泯滅是最大的悲哀,所以是比蹄鐵等身體上的束縛更為嚴重的。
四、練習說明
一、本文既寫了人工馴養(yǎng)的馬,又寫了天然野生的馬。反復閱讀課文,說說這兩種生存狀態(tài)中的馬各有什么特性,你更欣賞哪種馬?為什么?
設計本題的意圖是,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作者的感情傾向,培養(yǎng)學生的概括能力。
人工馴養(yǎng)的馬的主要特征是:勇毅,與主人同生死、共榮辱;馴良,服從主人的操縱,滿足主人的愿望,無保留地貢獻自己,甚至是生命。
天然野生的馬的主要特征是:有大自然賦予的美質,即充沛的精力和高貴的精神,天性決不兇猛,只是豪邁而獷野,熱愛和平;它們群居行動,團結和睦;它們相互之間沒有“妒忌”,從不為一己之私爭斗。它們的身體是大自然的杰作。
二、文章在描述馬的外在特征時,用了許多其他的動物作比較。這樣寫有什么好處?試用同樣的方法描述一個自己養(yǎng)過或見過的小動物。
設計本題的意圖是,引導學生把握本文對比描寫的方法,體會這種寫法的好處,并把閱讀和寫作相結合,引導學生將在閱讀中學到的方法運用到實際的寫作中去,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和文字表達能力。
五、教學建議
一、本文語言優(yōu)美,文筆流暢,詞匯豐富。應引導學生反復誦讀,積累優(yōu)美的詞句,體會文章的精美之處。結合本單元的教學重點,啟發(fā)學生就文中的部分語句或段落發(fā)表個人見解。
二、本文多處運用對比描寫,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多加揣摩,學會運用。但有一點必須提請同學們注意,作者在將馬的外形和其他動物進行比較時,態(tài)度不是很客觀的,因為動物的外形是它們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為適應自然環(huán)境自行演變的結果,無所謂優(yōu)劣。教師要引導學生恰當?shù)剡\用這種對比描寫的方法。
三、介紹小動物的文章有很多,在七年級上冊中我們學過法布爾的《綠色蟈蟈》,可以找來與本文進行對比,看看它們對動物的描寫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布封《馬》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送東陽馬生序教學設計(精選11篇)11-24
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教學設計(通用11篇)11-19
馬說的教學體會及反思03-07
《標牌設計》的教學設計03-14
《馬說》優(yōu)秀教案與板書設計(通用10篇)05-10
旋轉的教學設計02-16
《茶經(jīng)》教學設計02-18
《國殤》教學設計12-11
《賽馬》的教學設計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