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天堂日韩,中文字幕18页,天天伊人网,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讀《中庸》讀后感

時間:2022-07-08 13:10:13 讀后感 我要投稿

讀《中庸》讀后感(精選33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能光會讀哦,寫一篇讀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讀《中庸》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中庸》讀后感(精選33篇)

  讀《中庸》讀后感 篇1

  《中庸》它從本體論、主體論、倫理政治論、宇宙論四個向度展開了儒家哲學思想體系,經(jīng)道德本體作為始基,以道德主體作為核心,闡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會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則和行為規(guī)范,最終將天人、內(nèi)外之道歸結為一“誠”!吨杏埂方永m(xù)孔子、曾子思路,繼承并改造三代天道觀,將超越而外在的、神圣的、具有德性并依據(jù)德性主宰人事的“天”進一步轉化為超越內(nèi)在的、作為包括人在內(nèi)的宇宙萬物之終極本原的道德本體。

  中庸之道如今已走向略帶貶義的色彩,但如今人世間,成功之人,成名之人,大凡都是深諳此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中,不偏不倚;接著說庸,庸不是無能,而是平常。平常就是不易,即鮮有改變,年少輕狂之時,日日思變,整日里做著相同的工作,重復著相同的生活被深惡痛絕,因而時時思變,跳槽等等所為,均有一定因素是因不庸而起。不說此行為之好壞,年少輕狂時的不庸在長者眼中是為胡鬧、是為冒險,是為激進。暮年之人常念葉落歸根,常念平淡生活,有一大俗話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為庸也,年長者好庸,年少者惡庸,且不論庸者好壞,此一對立還是頗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惡之者,既然中庸合用,我認為中是好的,則合用,庸必然也應是好的,平常之為,淡然處之能培養(yǎng)良好心態(tài),庸并非鼓勵不求上進,而是在激進中尋求平衡,此又回到中,不可過也不可不及,是以中庸合用。聯(lián)系自己的教師生活,我感覺教師確實應以平和的心態(tài)來面對學生的錯誤。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因為個體的差異,所犯的錯誤也是各種各樣的,教師面對這些錯誤時,如果心態(tài)過急,難免會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避免地要傷害學生的學習創(chuàng)造性;而如果教師能一種平和的心態(tài),冷靜地分析一下學生出錯的原因,幫助學生找到出錯的根源,教師也就不難找出最佳的解決方法。所以,我認為教師保持平和的心態(tài)是正確對待學生犯錯誤,幫助學生有效改正所犯錯誤的關鍵所在。

  讀《中庸》讀后感 篇2

  我很喜歡看“平衡木”比賽,因為在如此狹窄的木板上運動員不但能穩(wěn)如泰山,而且還能做出優(yōu)美高難的體操動作,用人體線條勾勒出一副副動感的藝術畫面。她們的每一跳,每一次轉身,所使用的力量真可謂恰到好處。因為無論是力量偏大還是不足,都會從平衡木上掉下來。所以平衡木的魅力充分體現(xiàn)了“恰到好處才是真!”

  讀過《中庸》一書,對于恰到好處的真諦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子曰“過猶不及。”就是無論是“過分”還是“不足”都是錯誤的。仔細觀察,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類社會,無論是人生軌跡還是心靈的成長歷程,無一例外地都圍繞著中庸之道在運行。

  就拿香港回歸來說,中央政府并沒有強硬地要求香港必須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而是采用了“一國兩制”。這一舉措,舉世無雙,因而香港回歸順利,發(fā)展平穩(wěn)!耙粐鴥芍啤狈现杏怪,充分展示了中國領導人的政治遠見和智慧。

  我再舉一個反面例子,現(xiàn)在正在肆虐的“金融危機”,究其原因第一是美國的超前消費方式實在過頭;其二是美國的金融界和房地產(chǎn)商人的過分貪婪;其三是美國的監(jiān)管力度不夠。既有過分也有不足,總之離中道太遠,所以金融危機的爆發(fā),簡單地說就是偏離了中道。

  我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凡是做的好的地方都是符合中道,凡是不好的地方都是偏離了中道。比如有時候擴展量偏多,難度偏大,這都會影響教學效果,使學生產(chǎn)生畏難情緒。再比如跟學生溝通不夠,或者溝通方式過于簡單,這就無法真正地走進孩子的心靈。

  中國古人已經(jīng)給我們提供了極其深刻的“中庸”智慧,我們應充分地利用它,完善我們的工作,完善我們的生命。

  讀《中庸》讀后感 篇3

  從開始接觸《論語》起,“中庸”便在我的生活中頻繁出現(xiàn),于是漸漸淺嘗了這個易懂卻又高深的詞匯!爸小币鉃椴黄灰,過猶不及;“庸”意為平常,平庸。

  《論語》和《中庸》中都講“中庸之道”。在拜讀后,我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爸小笔菆A,“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種最恰當、合理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因此可以說是一種方與圓的完美結合與運用。

  記得不久前,我曾對于“鋒芒畢露還是韜光養(yǎng)晦”有過一番思考,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人生態(tài)度,中國古往今來,似乎都在提倡著“韜光養(yǎng)晦”,這樣正迎合了那句“滿招損、謙受益”,人們覺得這樣才能真正體現(xiàn)一個人本身的素質與修養(yǎng)。但當人們站在如今這個社會的視角上時,卻又突然發(fā)現(xiàn),這樣的思維方式似乎已不再適用。如今,在我看來,這兩種人生態(tài)度都是不能完全采納的,取而代之的,當然是“中庸”。記得一段很經(jīng)典的話:“岳飛鋒芒太露,無法躲過風波亭之劫;李太白鋒芒太露,難以見容于官場,蘇東坡盛名之人,屢遭磨難,大象因牙而被擒,蚌以有珠而見剖,龜因殼而致死,鸚以饒舌而被困,犀牛因角貴而招殺,金鐸以聲自毀”。其實,鋒芒太露的結果,容易招忌及受害。所謂“花要半開,酒要半醉”,也是如此,而這,正是一種“中庸之道”!鞍腴_”、“半醉”,需要度的把握,而這是沒有確切的衡量標準的。行事之時,靠的只是每個人心中對中庸的理解與堅守,在那些復雜中,我想,“簡單”的持守才是最難的。

  于是,我“引入”了“圓通”,便是做到既方又圓,這是一種原則性與靈活性的高度統(tǒng)一。而要做到這一點,需要高度的智慧和修養(yǎng),能始終做到這一點的人,就絕非等閑之輩。正如中庸所提到的“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上面所提到的只是生活中的小片段--對于才華的顯露,當然,在這之外,還有的“中庸圈”,我想,孔子之所以為圣人,便是在于他一生始終處于這中庸圈內(nèi)吧!他所擁有幾乎全部優(yōu)良品質,雖不奪目,但始終不乏光耀。他面對弟子的過人或不及之處,能正確的對待,并不一味發(fā)揚長處,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對才華橫溢,不放棄收斂鋒芒;面對勇敢,不放棄畏懼;面對矜莊,不放棄隨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為圣人,就在于此。

  中庸帶給我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過也無不及,達到最好的狀態(tài),這就是“和”。這樣的一種心態(tài),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對過失,不過分埋怨別人,也不過分自責;面對榮譽,不過分張揚,也不過分低調(diào);面對困難,不過分躊躇,也不過分淡定。萬事適中,達到“和諧”的境界,這樣天地萬物會各安其位,正常運行。這是一種大智慧。

  《中庸》的深奧讓我無法完全置身于內(nèi)。我想,如果此生無法精通《中庸》將是我最大的遺憾。萬物持中,這是做人的原則與處世的藝術。無論碰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變應萬變,這將是一生的財富。

  讀《中庸》讀后感 篇4

  《中庸》原是《禮記》中的一篇,一般認為是子思所作!吨杏埂吩谒未臅r候被朱熹從《禮記》中抽出來,和《論語》、《孟子》、《大學》合稱為“四書”,成為儒家推崇的必讀書目,可見它們作為儒家經(jīng)典的組成部分價值獨特,影響深遠。

  《中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精華,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毛澤東同志盛贊孔子的中庸思想是對人類的重大貢獻。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以中庸之道處世,能調(diào)和各方面的關系。中庸講的是人之根本,強調(diào)做人的藝術和做事的方法。如何讓各種各樣的人去掉差異而只取共同,即讓眾人都覺得恰到好處,關鍵要在無我的前提下講究情景真理。例如,用極其尊重的方式提出對權威觀點的挑戰(zhàn),既達到了陳述自己觀點的目的,同時又將對人的尊重推向極致,使眾人都覺得恰到好處,易于接受?鬃用鎸Φ茏拥倪^人或不及之處,能正確的對待,并不一味發(fā)揚長處,而正是忠于“不偏不倚”。面對才華橫溢,不放棄收斂鋒芒;面對勇敢,不放棄畏懼;面對矜莊,不放棄隨和……我想,孔子之所以成為圣人,就在于此。

  讀《中庸》讀后感 篇5

  本學期我的寒假作業(yè)之一是讀《中庸》,因為它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所以讀完之后感覺:書中的精髓將是人生道路上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其中印象深刻的段落是:君子能看到常人所看不到的地方,能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一般的人總是停留在事物的表面,而未深究。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

  聯(lián)系生活實際感到:每一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我們用心的觀察分析才能了解,看待別人往往不能只看現(xiàn)象和表面,而是要深入其心靈,著眼于本質。只有這樣才能有效教育。

  讀《中庸》讀后感 篇6

  《禮記。中庸》中關于做學問是這樣講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辯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

  告訴我們:要廣博地學習,詳細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明白地辨別,切實地力行。不學則已,既然要學,不學到通達曉暢絕不終止;不去求教則已,既然求教,不到徹底明白絕不終止;不去思考則已,既然思考了,不想出一番道理絕不終止;不去辨別則已,既然辨別了,不到分辨明白絕不終止;不去做則已,既然做了,不確實做到圓滿絕不終止。

  的確,《中庸》中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

  讀《中庸》讀后感 篇7

  一直以來就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很感興趣,初中的時候因為時間緊任務重,只零碎的學過一些,然而都不夠系統(tǒng),不能夠準確的把握其精神實質。到了高中有了很多自由支配的時間,就買了一些有關傳統(tǒng)文化方面的書。今天讀完《中庸》,感觸頗深。

  《中庸》里面涵蓋了有關做人,修身,齊家,治國的道理,中庸之道自古至今一直受到知識份子的追捧,里面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然而,對于這種儒家思想的代表作,我們必須批判的繼承和吸收,它有很多思想是正面的是積極的,然而,也還有很多不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所以,我們一定不能迷信書本。

  中庸之道是中國的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是值得現(xiàn)今社會提倡和學習的,是寶貴的精神遺產(chǎn),值得所有中國人學習,值得我們深研。

  讀《中庸》讀后感 篇8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 。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今天看了中庸的這句話,明白了不應總抱怨這里不好,那里不好,這里骯臟,那里黑暗,其實道永遠應該裝在心中,而肉身則要受些苦難和歷練,跳出來看世界,就會心懷慈悲,哪個人不是可憐種呀。所以任何地方都是最好的地方,任何時間都是最好的時間,君子在何時都應該安然自得。因為他知道這就是這個世界,這就是本來面目。

  所以,身在何處都可以修道。小隱隱與林,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廷。

  人生不過是了悟道理的過程而已。

  讀《中庸》讀后感 篇9

  通過讀這本書,讓我了解了《中庸》是我國儒家的經(jīng)典之一,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吨杏埂防锩骊U述了有關做人、修身、齊家、治國的道理,它所敘述的就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方法。

  “中庸”的“庸”說的是“適中”的道理雖然平凡無奇,卻是亙古不變的真理。的確,“中立而不倚”,“過猶不及”這樣的生活態(tài)度曾是千百年前的大學鴻儒所追求和堅守的行為準則和人生信條。時至今日,人們還在求索中庸之道之中蘊藏的中國人民自古以來崇尚的均衡美與對稱美。

  大到國家元首,小到尋常百姓,都對“中庸之道”有不同程度的青睞。鄧小平同志就是最好的例子。他收回香港主權,三次躋身美國時代雜志亞洲英雄榜。究其根源,是因為他把前年之前的“中庸思想”與現(xiàn)代中國的實際相結合。

  讀《中庸》讀后感 篇10

  近來讀《中庸》,書中的一些觀點我很贊同,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知恥近乎勇”“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現(xiàn)代專家的譯文,感覺我們古人真不簡單。原來我的印象中,古文經(jīng)典無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間,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經(jīng)過世事的浸潤,閱覽人事的滄桑,再細細品味古文經(jīng)典,感覺自己先前的認識是多么的膚淺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時宜。系統(tǒng)地閱讀過《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對古文經(jīng)典有了粗淺的認識,仿佛脫胎換骨似的,對古文經(jīng)典有了全新的認識,即使在科技如此發(fā)達的今天,他們文章中的觀點仍不過時,因為古人、今人及將來的人,心性是一樣的,對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則都有相通之處,不管時事如何變遷,作為生命主體的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什么時代都有共性。

  為什么四書能傳承不息?讀完《中庸》過后,我算有了一點領悟,因為它們是中華文明的傳承,更因為它們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歷風風雨雨,經(jīng)歲月的沉淀,而歷久彌新,不會過時,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讀了。

  讀《中庸》讀后感 篇11

  近來讀《中庸》,書中的一些觀點我很贊同,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知恥近乎勇”“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現(xiàn)代專家的譯文,感覺我們古人真不簡單。

  原來我的印象中,古文經(jīng)典無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間,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經(jīng)過世事的浸潤,閱覽人事的滄桑,再細細品味古文經(jīng)典,感覺自己先前的認識是多么的膚淺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時宜。系統(tǒng)地閱讀過《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對古文經(jīng)典有了粗淺的認識,仿佛脫胎換骨似的,對古文經(jīng)典有了全新的認識,即使在科技

  如此發(fā)達的今天,他們文章中的觀點仍不過時,因為古人、今人及將來的人,心性是一樣的,對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則都有相通之處,不管時事如何變遷,作為生命主體的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什么時代都有共性。

  為什么四書能傳承不息?讀完《中庸》過后,我算有了一點領悟,因為它們是中華文明的傳承,更因為它們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歷風風雨雨,經(jīng)歲月的沉淀,而歷久彌新,不會過時,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讀了。

  讀《中庸》讀后感 篇12

  在《中庸》中,我體會到了知識的重要性,知識真的能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學習可以改變?nèi)说乃枷刖辰绾臀幕瘜哟巍?/p>

  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學習的五個層次,正所謂量變才能達到質變,在我們積累量的時候,一定要以中庸的態(tài)度來面對事情,以平和的心態(tài)處理事情。學習的過程也就是修身的過程,通過書本獲得知識,通過知識傳遞思想,,進而達到書中要求的道德水平。

  通過閱讀,我學會了: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施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千萬不要強加給別人。

  “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險以僥幸。要學會以君子看事物的角度去觀察事物,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讀《中庸》讀后感 篇13

  《中庸》是中國古代論述人生修養(yǎng)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學專著,原屬《禮記》第三十一篇,相傳為戰(zhàn)國時期子思所作,是儒家學說經(jīng)典論著。后經(jīng)北宋二程極力尊崇,南宋朱熹作《中庸集注》,最終與與《大學》、《論語》、《孟子》并稱為“四書”。宋元以后,《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和社會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其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哲學道理。

  《三字經(jīng)》中有對中庸的論述:“中不偏,庸不易”,宋代程頤將中庸解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由此可見:“中”即適中,“庸”即不變化,中庸即為不偏不倚、恰到好處,且具有一定的相對穩(wěn)定性。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我們內(nèi)心情感的向外表現(xiàn)符合禮儀法度,就是中和。也就是說,在表現(xiàn)內(nèi)心情感之前,需要以自我審量、理性思考為前提,采取符合禮儀法度的表現(xiàn)方式與表現(xiàn)符合禮儀法度的情感。那么在該表現(xiàn)過程中,要求表現(xiàn)方式與表現(xiàn)內(nèi)容皆要不偏不倚、恰到好處!熬泳右滓再姑∪诵须U而僥幸”,故也需表現(xiàn)過程、表現(xiàn)習慣都要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下面我舉一例來說明我以上觀點:我現(xiàn)在十分生氣導致我很想對使我生氣的那個人使用暴力,但是我得經(jīng)過大腦理性思考與判斷,怎樣做才是正確的、符合禮儀法度的。經(jīng)過我的理性思考,我得出了“我不該生氣”、“我不能這樣做”、“我應該用正確的方式表達我的情感”等結論,而后我的確沒有使用暴力且表現(xiàn)出友善的行為--那么問題來了,我該如何保證下次同樣的情況還能正確處理呢?所以重點在于培養(yǎng)表現(xiàn)習慣,使表現(xiàn)習慣(不表現(xiàn)也是一種“表現(xiàn)”)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故在我看來,可將“中和”看作是中庸的內(nèi)涵的一部分。

  “中庸其至矣乎!”該書將中庸視作最高的德性標準,認為“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但“中庸不可能也”,為什么中庸之境難以企及呢?因為“知者過之,愚不可及也”;“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就像人每天都要吃喝,但卻少有人能夠真正品嘗滋味。既然很難達到中庸的境界,《中庸》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的目的為何?我們修養(yǎng)的目的在于“誠”——“誠者,天之道也;成人者,人之道也”!罢\”是上天賦予我們的道理,實行“誠”就是認為的道理。又有:“自誠明,謂之性”,事物真實存在,便是誠自身意義的體現(xiàn),由“誠”而明白道理是我們的天性。

  《中庸》中的“誠”具有天道性和普遍性!暗酪舱,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保弧罢\者,天之道也”,《中庸》認為人與萬物的本性其實都包含著“天道”,不論是普通人或者圣人都具有天命意義上的“誠”。只不過“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往往普通人都不知自身天理之所在,因己身原因未能察覺到存于本心的“誠”。“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對于圣人來說,“誠”不需要外在的努力和勤奮,自然存在心中,無需通過思考自然而然就可以獲得,也只有參透天地造化、知曉天性的圣人,才能達到“至誠”。那么常人該如何為“誠”?

  一是前文所說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從學習、修養(yǎng)入手,慢慢開啟、發(fā)展,成就自己內(nèi)在的道德良知,即“自明誠”。二是要以圣人的指點、教導為途徑,從而啟發(fā)一個具有道德良知的人,讓本然的道德良知顯現(xiàn)出來,成為自覺的道德良知,這就是“自明誠”。常人為“誠”,充分喚醒自身的道德良知,使之成為自覺、自然之時,就是一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完備的時候。儒家主張的通過內(nèi)心德性修養(yǎng),以至“知天命”、“天人合一”,實際上就是“誠”與“明”相互統(tǒng)一、相互作用的結果。即“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誠是一種道德修養(yǎng)的境界,誠不及為偽,有意而誠為過之!吨杏埂分械恼\講究出自本心、自然而為之,只要有一點有意的“誠”都不是真正的誠?狄笙壬摹段淖衷戳鳒\析》認為:成,是象形字,像斧鋮劈斬一長形物之形,會誓盟之意,因此有“就、終、平、和解”等意。那么,“言”加“成”就可以理解為“用語言表達真實、永不變易”之意。從字源來看,“誠”具有“真且不易”之意,且“中庸”的“中”即“不易”。如此這般,可以說“誠”是中庸思想的現(xiàn)實體現(xiàn)。也可以說:誠即中庸,但中庸非誠。

  如果以中庸思想為出發(fā)點去觀察整個時空與世界,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中庸之道始終貫穿或體現(xiàn)于其中。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這里就是強調(diào)人的原初材性與后天文飾要達到中庸調(diào)和、相得益彰之境,才能成為君子。荀子性惡論中的“化性起偽”體現(xiàn)的也是一種中庸調(diào)和的狀態(tài)。荀子認為每個人都有欲望,不加以節(jié)制就必然造成混亂、動蕩。所以荀子主張變化人先天的本性,興起后天的人為教化,“性”與“偽”之間相互沖擊、磨合,而后達到內(nèi)生的人性本身的中正。此外,荀子主張的“禮法并用,德主刑輔”的治國方略在體現(xiàn)禮與法、德與刑之間的辯證關系的同時也深刻體現(xiàn)了蘊于其中的中庸思想。不僅如此......

  說到這里,我們就不難發(fā)現(xiàn),以上例子在體現(xiàn)中庸思想的同時也有唯物辯證法的影子。唯物辯證法按其本質來說是批判的、革命的,更傾向于使舊事物滅亡,使新事物生長。而中庸是更高的哲學理念,無論一個國家的興亡、一個世界的有無,中庸之道都是貫穿始終的,它更像是一種普遍的至理,蘊含于時空當中。

  讀《中庸》讀后感 篇14

  前段時間,我再次閱讀了《中庸》,讀后再次感到頗有所獲。更深的體會到高中的物理老師的話“每次讀諸子百家的東西都會有新的收獲,其中尤其是《老子》、《中庸》、《孟子》、《荀子》為最!

  記得最早看《中庸》還是在初中的時候,那時候處于懂事和不懂事之間的狀態(tài),朦朦朧朧中依稀能夠窺探到《中庸》中所闡述的思想的一角,后來在老師的影響下,我一次又一次的重讀《中庸》每一次都會有新的感覺。漸漸的我養(yǎng)成了一個習慣,每次在遇到我自己很難克服的困難,或者是自己遇到挫折的時候就會把自己關在自己的小書房里面,泡上一杯清茶,靜靜的讀一讀這些中國古典思想的精華,慢慢的自己的心情就會好起來,就會又是豪情萬丈,身上充滿了克服困難的力量和勇氣。

  這一次是因為在訓練院辯論隊的新隊員的時候,我真的是不知道自己該怎么做了,覺得他們的實力和我的預計相差太遠,很多很多的東西都要從頭開始一點一點的教,一點一點的練,但是辯論賽又迫在眉睫。那幾天的我一直在思考我應該怎么做,是應該放棄還是應該堅持。分析了很多很多之后我得到的結果就是我自己事情不少,考研、找工作、社團,現(xiàn)在在加上這樣的辯論隊的訓練。放棄的話我自己不愿意,畢竟我當初答應了他們,一定會堅持到帶領他們打完比賽,不放棄我又實在不知道最后等待我的結果會是什么。

  翻開《中庸》開篇的話就讓我迅速感覺到眼前一片豁然開朗!白映套釉唬翰黄^中,不易之謂之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狈艞売杏秀S凇坝埂,為了自己的的一點事情,放棄了辯論隊那么多的師弟師妹的期望有悖于“中”。我應該做的是堅持做好我應該做好的所有事情。一切的一切我只要盡力去完成就好了,結果遠不及過程重要。之后我明白了我需要做的是什么,我們需要的不是急于求成,不是急功近利。順其自然,按部就班的完成現(xiàn)在應該做的所有訓練,新生杯的比賽只是為了明年的院際杯的預演,一切都是為了今后的事情的鋪墊。我們應該把眼光放得長遠一些,不要為了眼前一點問題而煩惱。

  之后我在辯論隊中給他們的訓練就是很簡單的要求,首先是完善自己,做好一些表面的工作。同時還要提高自己的文學修養(yǎng)。多讀多看多學,這樣正好是符合人類千年以來總結的成功的經(jīng)驗的。

  讀《中庸》讀后感 篇15

  做生意,是為了求利,求利就很難做到不報怨。進貨求人家優(yōu)惠,人家不優(yōu)惠,抱怨了;賣貨求人家買,人家不買了,抱怨了。有怨,心氣就不順,心氣不順,做事也很難順遂。因此,我們要時常修心養(yǎng)性不抱怨,不怨天尤人。

  那么如何修身養(yǎng)性以無怨呢?首先我們要找到產(chǎn)生抱怨的最大原因,一個字:求。因為有“求”而不得才會生怨。求天保佐不順遂,求人施助不順遂,便產(chǎn)生了怨,怨天尤人。因此,《中庸》說,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意思是說君子高居上位不去欺凌下位的人,君子處在下位不去高攀上位的人。只是端正自己,不去苛求別人,這樣便無怨心,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所以人之所以有“求”的原因在于不能端正自己,即不能正己。因此,生怨的根本原因是不能正己。能正己則無怨。

  在其位謀其職,則無怨。人最大的怨來自于自身所處地位和環(huán)境。人們總是在其位而妄想他位高位,則怨氣常生。常言道,人比人氣死人,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生平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痹刚,怨也。君子無愿,故自在自得。

  其三,失敗導致生怨,怨天,怨人、怨自己。抱怨解決不了問題和困難,要解決問題和困難必須“反求諸其身”,要反省、總結失敗的原因,然后再接再勵。所以孔子說:射有似乎君子,失諸正鵠,反求諸其身。意思是說沒有射中靶心,要找自身的原因,不能怨靶心不夠大不夠近。這里也有一個“求”字,求自己也會有怨生,怨自己太笨。所以人一定要中正,也就是一定要端正自己,端正自己的心態(tài),反省認識自己的不足,然后彌補不足再接再勵,不怨天不尤人。

  讀《中庸》讀后感 篇16

  近來讀《中庸》,書中的一些觀點我很贊同,如“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知恥近乎勇”“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看看原文,再看看現(xiàn)代專家的譯文,感覺我們古人真不簡單。原來我的印象中,古文經(jīng)典無非是“之、乎、者、也”充斥其間,通篇是古代的一些迂腐文人的酸臭文章,經(jīng)過世事的浸潤,閱覽人事的滄桑,再細細品味古文經(jīng)典,感覺自己先前的認識是多么的膚淺和粗陋,多么的不合時宜。系統(tǒng)地閱讀過《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對古文經(jīng)典有了粗淺的認識,仿佛脫胎換骨似的,對古文經(jīng)典有了全新的認識,即使在科技如此發(fā)達的今天,他們文章中的觀點仍不過時,因為古人、今人及將來的人,心性是一樣的,對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則都有相通之處,不管時事如何變遷,作為生命主體的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什么時代都有共性。

  為什么四書能傳承不息?讀完《中庸》過后,我算有了一點領悟,因為它們是中華文明的傳承,更因為它們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歷風風雨雨,經(jīng)歲月的沉淀,而歷久彌新,不會過時,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讀了。

  讀《中庸》讀后感 篇17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前讀過《論語》、《老子》、《莊子》,分別從人與人相處,自我的相處,人與大自然的相處的層面進行了深刻的講解,體會到了古典文化的經(jīng)典和博大精深。暑假中閱讀了《大學中庸》,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可謂是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同行。

  《大學中庸》這本書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學》,一部分是《中庸》,它們都是《禮記》中的一部分。

  《大學》包括十一章的內(nèi)容,分別是經(jīng)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修身齊家,齊家治國,治國平天下!洞髮W》以人的修身為核心,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修身的方法,強調(diào)人的修身養(yǎng)性不只是內(nèi)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想接觸,窮究物理而獲得知識,培養(yǎng)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就是朱熹所說的“三綱領”,強調(diào)道德修養(yǎng)的三重境界,弘揚德行,使民眾自新,達到教化天下的極致。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朱熹所說的“八條目”。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边@段話是《大學》的經(jīng)述,也是這本書的總領,揭示了大學的宗旨,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棄舊向新,在于是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確定志向,志向確定才能心靜不亂,心靜不亂才能神思安穩(wěn),神思安穩(wěn)才能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有收獲。

  每件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知道了這本末始終的程序,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

  看完這部分后,聯(lián)系實際確實是有道理的,學習和做學問都需要一個安靜和平的心智,這樣才能神思安穩(wěn),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問題,思慮周詳問題,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規(guī)律。

  相反如果內(nèi)心急躁,很難去認真全面的思考問題,并對問題進行深刻的剖析。

  讀《中庸》讀后感 篇18

  讀《大學》最讓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內(nèi)心的中正,就是謹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個人的好惡所左右,不受個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態(tài),以保持美好的心靈,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因為憤怒、恐懼、偏好、憂慮,心思不能端正。寫到這里不禁想起了大三下學期劉明祥老師給我們放的翟鴻燊的國學經(jīng)典講解視頻,當中提到做人要有正經(jīng)見,正思維。原來與《大學》中的正心是有相同之處的。

  讀《大學》的過程中讓我清楚了格物致知的概念,原來只是聽說過而已,不知道其中的內(nèi)在涵義,現(xiàn)在讀完之后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對這個概念有了一個深刻的把握!案裎铩奔疵鞅娓F究事物的道理,從而擴充知識,增長智慧!案瘛笔歉癯囊馑,即格除自己的思想雜志,使自己不被物欲所誘惑,而蒙蔽了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不受惡行的玷污,而污染了自己的心靈,使自己的行為高尚,使自己的心靈美好,使自己的而修養(yǎng)提高。所謂“致知”就是想獲得知識就必須研究事物,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窮盡它的道理,兩詞合起來,格物致知就是窮究事理。增長知識和智慧,以達到至善的境界。

  以上說的是讀《大學》中最重要的收獲,下面說一下對《中庸》的理解。《中庸》強調(diào)“誠”,認為“誠”是現(xiàn)實中庸之道的關鍵,《中庸》的內(nèi)容比較多,共包括三十三章內(nèi)容。跟人認為中庸比較適合個人修身所借鑒,像大知,大德,素隱,素位,行遠,誠明等章節(jié)以及后面跟的實例,都特別具有現(xiàn)實意義。

  對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當自己去真正研讀時才知道其內(nèi)容之多。在第二章《時中》中“時”,不僅指時間,時代,也指時機,既不要超越階段,也不要被時代拋棄,既不能急躁冒進,也不可故步自封超越現(xiàn)實是偏激,跟不上步伐是落伍,我認為中庸的意思很大部分的意思與“時中”的概念是一致的。而中庸的精確理解不同的學派有不同的認識。

  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就是對于一切的客觀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體事件,無論其性質如何,其中都深含著一定的必然意義,都應予接受。而在具體的運作中應作出恰當?shù)倪x擇,把握適度。就是說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作出適宜的行為。莊子在《齊物論》中認為“中庸”是這樣的“中”是原則,“庸”是實踐,中庸就是知與行的統(tǒng)一。朱熹對中庸的理解,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中庸說起來簡單,可是當我們在生活中能夠做到太難了。因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在兩端中尋求契合點,在動靜變化中做到恰到好處,這對于現(xiàn)實中的我們的確是很難的事情。

  另外《中庸》中講的最多的是“誠”,不管對自己,對家人,對外人都要誠實,至誠的人他的人品是誠懇的,他的思想深似潭水,他化育萬物的胸襟像藍天一樣廣闊,其實現(xiàn)實也是這樣的。誠實應該是一個人的基本道德,是與人相處的重要原則,也是一個事業(yè)開始的奠基。如果沒有誠信,那么自己對自己不誠實,就不會做到慎獨;對別人不誠實,別人就不會相信你;一個企業(yè)不誠信,那么這個企業(yè)也不會興旺。

  關于《大學中庸》的內(nèi)容很多,道理也很深刻,先簡單說這些吧!

  讀《中庸》讀后感 篇19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貴族擁有一張出色的檀木做的弓,用這張弓射箭又遠又準,他非常珍惜這張弓.

  有一次,這個人仔細觀察他的弓,他想:這弓雖然好,但還是有些笨重,外觀也無特色,要是請藝術家在弓上雕一些圖畫就好了.于是,他請了一位手藝人在弓上刻了一幅完整的行獵圖。當他欣喜地拉緊這張自認為完美無比的弓時,弓“咔”地一聲斷了……

  我們總在追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一方面好不行,得全面發(fā)展,什么都好才叫好;一個人說好不叫好,非得博得眾人的交口稱贊,沒人能挑出毛病,大家好才是真的好!這才是心中完美的境界,只有這樣心里才舒服,人生才輝煌。否則,必將孜孜以求,殫精竭慮,百折不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但世上有幾人能達到這種完美?于是造就了眾多癡男怨女,對著鏡中花水中月,終日愁眉緊鎖,抱怨命運不公。達到的又怎樣呢?終不過是“咔”的一聲,一切歸于虛空。追求精美沒有錯,錯得是沒有把握好度,過分追求外觀,反而忽略了功用。殊不知,弓是用來射箭的,只要把箭射得又快又準就好了,要那么花哨有什么用呢?

  曾幾何時,我也是這樣追求完美的。總想保持最好的狀態(tài),各方面都出色,讓所有人都說好。于是累人累心,終日提心吊膽,卻難免顧此失彼。無論做到怎樣,總有人說不好,為了別人的眼光奔波勞碌,卻失掉了本心。驀然回首,才知原來是掉進了完美的華麗陷阱。

  花美半開,酒好微醺;金無足赤,人無完人?芍^千古良訓,但有幾人參透其中深意?我們從懂事開始,就被教育要有理想,有追求,但是我們要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偶遇一篇關于“中庸之道“的點評,頓覺醍醐灌頂。

  關於中庸原理,散見儒家論述,并不完全集中在子思傳作的《中庸》章句。中庸之道的要旨大體上可從下面四句綱領性口訣去領會:"允執(zhí)厥中";"過猶不及";"和而不同";"所貴者權"是也。

  允執(zhí)其中——

  中庸之道者,“用中為常道也”!抖Y記》解釋中庸為“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墩撜Z.堯曰》稱中庸要“允執(zhí)其中”,道統(tǒng)之傳,堯之所以授舜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虞書.大禹謨》)者,舜之所以授禹也也。是謂堯、舜、禹三位傳說中的圣王,都以中庸之道為傳世之寶,授受之際,叮嚀告誡也。

  所謂“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於民!钡摹皟啥恕笔侵该軐α⒌膬蓸O,只認識或者把握其中的任何一極,都將失諸片面,必須“叩其兩端”,從兩端中作出優(yōu)化選擇,即求中是也。這就是說,在一個命題涵蓋范疇的極端情況之間,總可以找到一個“發(fā)而中節(jié)”,契合事物本質特征,整體效果最佳,各方接受程度最高,恰到好處的優(yōu)化解答,這就是中。“

  過猶不及——

  《論語.先進》中記載著孔子和子貢的談話。子貢問老師,子張和子夏誰優(yōu)勝?孔子說子張顯得過頭,子夏有些趕不上。子貢就說是不是子張強一些,孔子的答覆是“過猶不及”。

  過頭和不及是事物的兩種極端化傾向,或者說兩種錯誤傾向,孔子認為都不足取。譬如說,為人之道既不可好高騖遠,也不應自暴自棄;既要追求理想,又須面對現(xiàn)實。孔子主張凡事有度,抑其過,引其不及,歸中道也。

  人世一切失誤,其實無一不是“過”或“不及”的後果,教訓例子俯拾即是。萬物之靈之高明,在於透過萬花筒般的無數(shù)表象,悟出一個“無過無不及”的優(yōu)化求中道理,并進而掌握這個優(yōu)化求中的主要途徑,方能落實求中的具體措施。“

  和而不同——

  什麼是人際關系范疇優(yōu)化求中的根本途徑?一言蔽之“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也。

  “和”與“同”,在漢語中可以是同義詞,但在這里是有區(qū)別的。事物通過變革達到實質上的統(tǒng)一或調(diào)諧狀態(tài),叫做“和”;掩蓋或否定事物的矛盾,只求表面上的整齊一致,謂之“同”。

  中庸之道是求“和”之道,以“不同”為求“和”的前提和必然。

  “和而不同”要求常懷兼容精神,像拉丁文“寬容”一詞“Tolerare”原義那樣:容許別人有行動和判斷的自由,對不同於自己或傳統(tǒng)觀點的見解的耐心、公正的容忍;或就是現(xiàn)代民主社會人們常說的一句口頭禪:“我不贊成你的話,但是我要誓死捍衛(wèi)你說話的權力!(伏爾泰)“

  所貴者權(君子時中)——

  “情況在不斷地變化”。中庸之道要求通權達變,因時、因地、因體制宜行事;是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富於靈活性,與時俱進的決策之道。

  “中無定體,隨時而在”。無過無不及的中,得之不易,但不會一成不變,隨情況變化而隨時變化?鬃诱f“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而無忌憚也!(《中庸章句》)“時中”,就是因應不同時機,揆情度勢以求中。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茲(原文有金字旁,音zi)基(田器也),不如待時!(《孟子.公孫丑上》)“

  完美不是陷阱,人們誤入歧途只因會錯了意!爸袆t正,滿則覆,虛則欹。”過滿則溢,水至清則無魚。允執(zhí)厥中才是完美之道,世間萬物自有其紋理,順其自然才能如“庖丁解!鞍阌稳杏杏,自得其樂。一味求好求滿,必將過猶不及。

  要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因為沒有人能替自己做決定,做判斷。自己的觀點再卑微,總有可取之處。在此基礎上去偽存真,得到的才是自己的東西。不做同而不和,不求甚解的小人。要敢于表達自己的觀點,人們看問題總有不同的視角,不同才是創(chuàng)新的源泉。即使錯了,又能怎樣?改過就是了,只要態(tài)度虔誠,孜孜以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君子審時度勢,相機行事。去不了巴黎,去趟羅馬也不錯,不一樣的路上有不一樣的動人風景;摘不到太陽,摘顆月亮也不錯,月華如水亦有迷人之處。心境不好,有時只差轉念一想。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然后就接受生活賜予的每一樣東西吧,生活中往往缺少的不是快樂,而是發(fā)現(xiàn)快樂的眼睛。

  我們追求的不是想象中的天堂,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活,是自然之道。這自然之道卻是如此撲朔迷離,象震蕩的波紋,只有少數(shù)的時間待在它的中軸線上,因時因地因勢不同。也許我們應該懷著一顆孩童般的求知之心去對待那頑皮的真理,才既不會灰心喪氣,又不會驕傲自滿。唯一不變的是變化,不安和痛苦是常態(tài),安寧和快樂是軸心。

  最后以《評中庸之道》的一段話結尾:建立一種不斷求中的機制(而非一時一事僥幸取勝),具備了自我完善的良性反饋調(diào)整能力,就像以理想的“中”為中軸線,那真實決策好比在這根中軸線上下左右圍繞行進的收斂曲線,其偏離和時滯不至於太遠太久,萬變不離其“中”了。

  讀《中庸》讀后感 篇20

  《大學中庸》這本書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大學》,一部分是《中庸》,它們都是《禮記》中的一部分。

  《中庸》是一篇重要的儒家哲學經(jīng)典文獻,它從本體論、主體論、倫理政治論、宇宙論四個向度展開了儒家哲學思想體系,經(jīng)道德本體作為始基,以道德主體作為核心,闡述了秉具天命之性的人在社會和自然中的立身原則和行為規(guī)范,最終將天人、內(nèi)外之道歸結為一“誠”。

  《中庸》接續(xù)孔子、曾子思路,繼承并改造三代天道觀,將超越而外在的、神圣的、具有德性并依據(jù)德性主宰人事的“天”進一步轉化為超越內(nèi)在的、作為包括人在內(nèi)的宇宙萬物之終極本原的道德本體。

  讀《中庸》讀后感 篇21

  在這個灑滿陽光的冬日里,我拜讀了南懷瑾老師撰寫的《原本大學微言》。

  這本書,對“大學”進行了詳細的介紹。讓我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弱小者,一下子便成了一個有理想、有抱負,有激情、有奮斗之力的好少年。

  兒時。牙牙學語的我很想穿越到古代。因為我一直認為,古人學習是十分輕松的,而我們現(xiàn)代人學習壓力卻十分大。讀了此書,我的想法有了180度的大轉變:我要好好學習,學習沒有捷徑,只有努力!我要成為國家棟梁。我要靜下心來!然而,如果只是馳騁于天馬行空的想象的話,那么一切將只會是天方夜譚,所以,我決定“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勤思好問,樂于探究”“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寧靜而致遠”

  那么,現(xiàn)在就要開始制定目標。人分為一個一個不同的階層,不同的階段,在不同的時區(qū),我們一次要做到的是: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再是知、止、定、靜、安、慮、得、這使得原本十分浮躁的我,現(xiàn)在學會了“靜能生慧”“知之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的道理。

  大學這篇文章雖然只有短短的幾千個字而已,可是其中蘊含的道理,卻是無書可及的,讓讀者能“正知、正見、正人心”,其中高山流水,柳暗花明之風光,在字里行間中處處體現(xiàn),時興慧解。

  這又讓我想到了我們的社會,F(xiàn)在社會上的人總是十分浮躁、不耐煩、遇到什么事情都是欲速則不達。曾經(jīng)有個姐姐諾諾,因為在學習上只求速度不求質量,本來天資聰慧的她,最終只能步入二本學校,與心儀的一本學校高中,因為不能靜。我希望,大家讀這本書能靜下來,能有收獲!

  讀了這本書我收獲多多,我愿牽著你的手到這本書中去遨游!

  讀《中庸》讀后感 篇22

  王老師開解的這一課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如何從中庸之道看人格教育。我的感悟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什么是真正的強者

  我以前經(jīng)常會這樣教育學生:孩子們,讓我們做真正的強者。或者我自己也會鼓勵自己要做真正的強者。可是我為什么沒有培養(yǎng)出幾個真正的強者,而且自己也常常被一點點風雨就打得七零八落呢?原來我內(nèi)心里的強,以為就只是硬撐到底。今天學了《中庸》,才知道,真正的強者是“仁者”、是“勇者”、而且還是“智者”。而我自己,以前所謂的強根本不具足這三個條件。我大多數(shù)的時候就是咬牙堅持,忍耐、再忍耐,忍到最后,終有一日暴發(fā)出來,那就火燒功德林,前面所有的努力都白費了。今天終于明白了,要有“寬柔以教,不報無道”的仁愛之心,才能做真正的強者。這樣的強者,根本就不需要強忍,他是自然地承受,不需要費功夫,有了大慈大悲之心,就不會與任何人、任何事去對立。提不起這顆心,無論怎么忍,都是有后遺癥的,不是忍到火山暴發(fā),就是把自己忍出病來,得癌癥、抑郁癥。所以要想做真正的強者,就要有仁慈之心。第二就是要有堅定的信仰,有了信仰,就敢上刀山、下火海,就有“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勇猛之心,就敢于舍身取義,這才是真正的強者。

  沒有這分心,仍然會晃晃悠悠,不會勇猛精進。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沒有“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的堅定信念,就很容易一下子心血來潮,一下子又猛地退轉,進一步退三步。這不是真正的強者。第三就是要有“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的智慧,才能做真正的強者。我們有幾個能夠做得到呢?要同流而不合污,要恭敬一切人事物,對于錯的、不合道的,我們也要恭敬,但是我們可以不學習,這叫同流而不合污?墒俏覀円淳褪峭骱衔,要么就是爭鋒相對,這就不是中庸之道,也就不是真正的強者!兜赖陆(jīng)》里說:“是以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強大處下,柔弱處上。”這都是中庸之道,都是強者的智慧。所以,學習了這一課,末學真正理解了什么是真正的強者,我一定要立志做一名真正的強者,我堅信我會在不斷的學習與磨練中茁壯成長,讓自己最終成為一個完完全全的正能量體。

  第二、如何去教育孩子做真正的強者

  強者教育不只是我自己急需,而且也為孩子們所急需,F(xiàn)在我們教的好多學生,到了初三還提不起精神,怎么打雞血都沒太多用處,不聽講的還是不聽講,不完成作業(yè)的還是不完成作業(yè),上課睡覺的還是上課睡覺。老師看不到多少真正的強者,為什么?因為孩子們?nèi)狈θ、缺乏勇、缺乏智。三樣必備條件一樣都沒有,就算是硬著頭皮忍一忍,他們也不愿意。他們覺得是幫老師忍的,為父母忍的,沒有感恩心,就是沒有“仁”;舍不得下蠻勁,舍不得拼搏,就是沒有“勇”;沒有責任心,隨波逐流,人家都放縱,考不起高中的又不只我一個,我也為什么要努力?這就是沒有“智”。所以,我們要從小對孩子就進行這三個字的教育,沒有這個基礎,就培養(yǎng)不出真正的“強者”,缺了這三個字的教育,我們看到的要么是一批持強凌弱的霸權者,要么就是一批毫無血氣的討好者,甚至是一批自暴自棄的頹廢者。少年志則中國志,少年強而中國強,少年雄于地球,則中國雄于地球。如果我們培養(yǎng)出的少年只是一批霸權者、討好者、頹廢者,那么我們民族的脊梁在哪里?我們祖國的希望在哪里?

  讓我們重新審視我們的教育,重新審視我們自己,我們做為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做的其實太多太多。在這個現(xiàn)實環(huán)境里,在這個大染缸里,如果我們只是滿足于把書本上的知識技能傳授給孩子,自己還不趕快修身,同時也不教孩子修身,那么我們反過來怨孩子一屆不如不屆,教師越來越難當,我們的出路又在哪里呢?我的幸福感從哪里培植呢?我們將陷于吃虧不討好的惡性循環(huán)里,什么時候是個頭呢?所以,為了自己、為了他人、為了社會,我們教師首先要擔當起歷史的使命,我們自己首先要做真正的強者,才能培養(yǎng)出一批批祖國真正所需要的人才、才能培養(yǎng)出我們民族未來的脊梁。

  讓我們一起來做真正的“強者”!

  讀《中庸》讀后感 篇23

  初讀《中庸》,才知《中庸》的主旨是論中和,認為中和是性,中和是道,中和是宇宙的本來狀態(tài)。它與《大學》不同,《大學》闡述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道理。在我看來,《大學》講的是具體的大方面的外在的道理,而《中庸》則是講求自身的中和,重在自身的修養(yǎng),好似與外界無關,實則蘊含豐富的人生道理!

  第一次上課老師便講了天人合一和宇宙全息論。實在高深,我實在是聽不太懂。單純的闡述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吧。我認為,宇宙是一個整體,環(huán)環(huán)相扣,任何一個部分如果出現(xiàn)了不平衡,那么宇宙整體也會出現(xiàn)問題。這正如人的身體一樣。中醫(yī)與西醫(yī)的不同就在于中醫(yī)講求的是平衡,而西醫(yī)講求的是就病開藥,根據(jù)病人的病開什么藥。我自小生病都是吃的西藥,一堆一堆的藥片,加上不知道多少的副作用,不少的藥在我身上已經(jīng)不起作用了,因為身體里已經(jīng)有耐藥性,而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時候我就會喝中藥。中醫(yī)看病講究通過整體來看,比如說感冒,西醫(yī)就直接開感冒藥殺死病菌,而中醫(yī)不然,推斷出是身體中有熱,則開些清熱的藥來,所以說西醫(yī)治標,中醫(yī)治本!還有個現(xiàn)象,就是有的人一輩子病病怏怏的,不過還是長壽;有的人一輩子健健康康的,結果突然一下子得絕癥病死了。這是為什么?病病怏怏的人雖然表面上看起來是不健康,看起來不長壽,但是他們維持了自身的平衡,這也就是長壽的秘訣;而看起來健康的人,體內(nèi)則不一定平衡,雖然不體現(xiàn),但是一有表現(xiàn)則為大病。這就是《中庸》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實際例子。

  其實讀《中庸》時首先注意的是“中”、“庸”二字。原先認為,此二字意思為平庸。后來經(jīng)過學習終于明白,中,就是不偏不倚;庸,不是無能,而是平常。平常也就是很少改變。這就是成功之人大多人到中年的原因。年輕人輕狂,處事激進,不甘于平凡的生活,時時思變,這都是因為“不庸”引起的。而中年老年人向往平淡的生活,甘于平凡,穩(wěn)中取勝!澳觊L者好庸,年少者惡庸。”而但凡青壯年取得成功的人,大多有庸者之風范,較同齡人穩(wěn)重。比如教師教學,如果班內(nèi)有非常淘氣的學生,老師如果嚴厲地批評一般會使學生更加變本加厲,起不到正面的效果,這便是不“中”,而這個老師如果心平氣和的講道理并時常的鼓勵這名學生,找出問題的根源,師生一起解決的話,就會令學生感到受重視而努力學習起來,這便是“中庸之道”。

  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币f這不偏不倚,我覺得法官最應該做到這不偏不倚了!吨杏埂肪褪亲屓藗冃奚眇B(yǎng)性,提高自己的品德,法官的判決是否公正決定了人們的命運或生活死。而反過來想,人們的命運不更加由自己決定嗎?如果人人都“中庸”那么世界豈不是非常的平衡了?可是世界就是維持著一個動態(tài)的平衡,有動有靜,動中有靜。萬物都有其自己的位置,生生不息。

  另外讀中庸還有一個領會就是“忍”。 忍”是為人處世的一種精神境界,是為了做大事才忍小節(jié)的,F(xiàn)實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忍讓,相互忍讓,則事情就能和平解決。在我身邊就發(fā)生過不少因為互不忍讓而使小事演變成大事,最后給雙方都造成了不必要的損失。同學同事之間相處也是這個道理,不激進,不沖動,遇事先動腦后動口,凡事“慢半拍”,這樣給自己一點時間,想清楚應該怎么做,而不至因自己一時的血氣方剛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另外,爭名奪利也不可過于激進。何必計較的一時得失,有道是,退一步海闊天空。老師在課上講的吳清源不就是這樣嗎?把棋盤當做人生來下棋,從全局來考慮問題,不計較得失,不在乎輸贏,只為了“中”。就是這樣高尚的超出常人的品德,才造就了他在棋壇上的長盛不衰啊!在家時也?磪乔逶吹膰澹嗌倜、主持拿他的棋局給觀眾講解,我都覺得他們講得固然好,但是離吳清源大師的領悟還差的遠。雖然吳清源大師已經(jīng)談出棋壇,但是后來者無一人能夠達到大師的境界,這就是中庸帶給吳清源的成功。

  不過,“忍”并不代表任人擺布,是在忍的過程中找到明智的解決的辦法。其實追求一種東西的時候,往往會失去另一種東西。追求忍,你失去的是面子,他人可能會說你的懦弱,但是“忍”并不是沒有原則,趨炎附勢,并不是我們不反抗和沒有反抗的力量,而是要在忍中等待時機,才能明智的取得更多更大的好處。其實做人處事都要講原則,在不違背個人的本性和道德標準的范圍內(nèi),要忍得恰到好處。

  查閱相關資料后發(fā)現(xiàn),有些人對中庸有些誤區(qū),那就是他們覺得中庸就是不思進取。這是錯的。中庸是樂觀的,是樂觀的哲學,它告訴我們,無論發(fā)生什么事,無論在什么狀況下,都要樂觀地看待問題,持一顆輕松的心去面對,不失望,不絕望,不失去理想和信念。

  在閱讀資料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這么個例子,覺得不錯。分享下:有個漁夫一天打魚回家,路上碰見了一個精明的商人,那個商人看著這么多魚一定很賺錢,于是他就去問“漁夫,你的魚打得真多,打了多長時間?”漁夫答到,“2個小時”。商人就說“那么為什么不多打點?”漁夫說“我回家跟老婆睡午覺,然后跟小孩玩”然后商人說:“可是你打多點,你就可以賺多點”“然后呢”漁夫說!澳敲茨憔涂梢蚤_一個公司,然后讓它上市”商人回答。漁夫疑惑了問“那我可以得到什么?”商人說:“你可以得到很多的錢!” 漁夫更疑惑了問,“那有什么用?然后我可以干什么?”商人就說“你可以跟你老婆睡午覺,跟你孩子玩……” 漁夫說“那我現(xiàn)在就是拉?” 商人無話可說。這個故事給我的啟發(fā)很多。其實中庸就是一個克服這個貪字,而做到知足常樂的精神境界。這個漁夫就充分達到了這個境界,知足常樂!其實我在生活中也有這種體會。比如擠公交車,學校車站有很多人等車,有一回我站在第二排等車,結果上車時擠啊擠,最后所有人都上去了,唯獨我沒有上去車,那么悲觀的看法是,氣死我了,就我沒上去。而樂觀的看法則是,沒關系,等下一輛車,還不是那么擠。再比如,在公共汽車上站著的人心里想,如果我有個座位多好啊。而坐著的人想,如果座位不那么擁擠多好啊。這就是貪念!中庸的想法是,如果你站著,你就該想,還有很多人沒位置站呢;如果你坐著,你就應該想,很多人都沒有位置坐呢!這樣你才會快樂,這才是中庸倡導的不貪,知足!

  初步了解中庸后,才知道以前自己的行為是多么的浮淺。讀過中庸之后,明白了許多道理,并重新審視了自己做人處事的陋習,重新修正了我做人的方向。中庸使我受益匪淺。中庸中的智慧值得人們花費一生的時間去探究,不論時間的發(fā)展,或時代再怎么推移,中庸的智慧是不可能被淘汰的。

  讀《中庸》讀后感 篇24

  《中庸》原文“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喜怒哀樂的情緒還沒有發(fā)生的時候,心是平靜安寧祥和無礙的狀態(tài),稱之為“中”;如果情緒之發(fā)生時也能由這種“中”的狀態(tài)控制,則稱之為“和”!褐小坏臓顟B(tài)是人性最本初和自然的狀態(tài),也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根本,人對事物發(fā)出情緒能夠用『和』原則來自制,則是最接近道的。 《中庸》強調(diào)中庸之道是人們片刻也不能離開的,但要實行“中庸之道”,還必須尊重天賦的本性,通過后天的學習,即《中庸》所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天命之謂性”,是說人性是由天賦予的。“率性之謂道”,是說循著這種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認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所以說“修道之謂教”。實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問題,也是修道的問題,這是發(fā)展了孔子“內(nèi)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 《中庸》又提出了有德之人必須好“三達德”,實行“五達道”,才能達到“中庸”的境界。所謂“五達道”即“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處理這五方面關系的準則是:“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夫義婦順”、“兄友弟恭”、“朋友有信”!拔暹_道”的實行,要靠“三達德”:智、仁、勇。而要做好“三達德”,達到中庸的境界,就要靠“誠”。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人們努力進行主觀心性的養(yǎng)成,以達到“至誠”的境界。

  《中庸》還闡述了學習程序,并強調(diào)“擇善而固執(zhí)之”的勤奮不懈精神。它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边@是為學必有的過程。它又說:“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在教育上它所提出的為學程序與頑強的學習精神,至今仍有借鑒意義

  系統(tǒng)地閱讀過《中庸》,對古文經(jīng)典有了粗淺的認識,仿佛脫胎換骨似的,對古文經(jīng)典有了全新的認識,即使在科技如此發(fā)達的今天,他們文章中的觀點仍不過時,因為古人、今人及將來的人,心性是一樣的,對事物的看法,做人做事的原則都有相通之處,不管時事如何變遷,作為生命主體的人都是一樣的,無論什么時代都有共性。

  為什么四書能傳承不息?讀完《中庸》過后,我算有了一點領悟,因為它們是中華文明的傳承,更因為它們本身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歷風風雨雨,經(jīng)歲月的沉淀,而歷久彌新,不會過時,就看你用什么眼光去讀了。

  讀《中庸》讀后感 篇25

  《大學》是一篇以“三綱領”“八條目”為主線,分別敘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主要思想則是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并重新整理形成了“治國平天下”的理論。

  《大學》以人的修身為核心,提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修身的方法,強調(diào)人的修身養(yǎng)性不只是內(nèi)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接觸而獲得知識,培養(yǎng)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正因如此,古人認真而嚴肅地經(jīng)營人生,嚴格要求自己,修身養(yǎng)性。相比之下,我們現(xiàn)代人面對問題要消極很多,頹廢與無奈也多得多。許多時候,我們也給自己樹立光輝高遠的理想,然而卻僅僅是止于口頭,懶于行動。只是說說而已,真到要為理想吃苦的時候卻畏畏縮縮,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們自己,真是有點汗顏。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棄舊向新,在于使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確定志向,才能心靜不亂,才能神思安穩(wěn),才能思慮周詳,才能有收獲。每件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知道了這本末始終的程序,就能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

  讀《大學》的過程中讓我清楚了格物致知的概念,原來只是聽說,不知道其中的內(nèi)涵,現(xiàn)在讀完之后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對這個概念有了一個深層次的理解。“格物”即明辨事物的道理,從而擴充知識,增長智慧!案瘛笔歉癯囊馑迹锤癯约旱乃枷腚s念,使自己不被物欲所誘惑,而蒙蔽了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不受惡行的玷污,而污染了自己的心靈,使自己的行為高尚,使自己的心靈美好,使自己的而修養(yǎng)提高。所謂“致知”就是想獲得知識就必須研究事物,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窮盡它的道理,兩詞合起來,格物致知就是窮究事理。增長知識和智慧,以達到至善的境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從這句話中,我看出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即有所作為,換句話說,就是用行動去改變現(xiàn)實,將目標一步步分解細化,從而逐步實現(xiàn)。與此同時,在實現(xiàn)目標的時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漸進。

  由平天下必先治理國家到致知必先格物,竟有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道理,作者給那些尚在啟蒙以及胸懷大志的人提供了一條“有理有據(jù)”的成功之路,按照這樣的道路行事,即使最終不能成功,但是人們的道德、素質都將得到極大的提升,統(tǒng)治者的管理也將遇到更小的阻礙,無怪古今眾多學者對它如此推崇。不僅僅滿足了統(tǒng)治階級的統(tǒng)治需要,使得社會更加穩(wěn)定,更讓學術界在其中找到了靈感,完善了孔子的學說思想。 “治國平天下”,其中強調(diào)的尊敬長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親民如子、謹言慎行、以民為本等等,無論是對領導者還是普通群眾在今時今日仍然是我們所推崇的美好品德。

  讀《大學》最讓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內(nèi)心的中正,就是謹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個人的好惡所左右,不受個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態(tài),以保持美好的心靈,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因為憤怒、恐懼、偏好、憂慮,心思不能端正而使自己不能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也就是不心正的原由。

  而《中庸》則強調(diào)“誠”,認為“誠”是現(xiàn)實中庸之道的關鍵。本人認為中庸比較適合個人修身所借鑒,像大知,大德,素隱,素位,行遠,誠明等章節(jié)以及后面跟的實例,都特別具有現(xiàn)實意義。

  對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當自己去真正閱讀時才知道其內(nèi)容之多。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就是對于一切的客觀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體事件,無論其性質如何,其中都深含著一定的必然意義,都應予接受。而在具體的運作中應作出恰當?shù)倪x擇,把握適度。就是說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作出適宜的行為。中庸說起來簡單,可是當我們在生活中能夠做到太難了。因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在兩端中尋求契合點,在動靜變化中做到恰到好處,這對于現(xiàn)實中的我們的確是很難的事情。

  這里儒家所說的`中庸并非是我們所想的“庸庸無為、窩囊終老”之意。中庸是一種不激進過分也不怯懦保守的道,講求凡事行之皆有“誠意”,根本必為“正心”,絕不極端,亦是一種修身之道!吨杏埂烽_篇釋義了“性”“道”“教”,其中“道”是不可以片刻不遵守的,如果不遵守了,就不能稱之為道,例舉了君子在無人之處獨處之時也要十分謹慎,這種觀點與《大學》中的修身之道極其相像。而其后述說的“中和”則是一種不悲不喜或者悲喜之間符合自然常理、不違法度的狀態(tài)。只要達到這種狀態(tài)天地萬物的運轉,人類社會的演替就“和諧”了。萬事合乎禮法,萬民安于法度,萬載傳承盛世。其中回歸天道,去除外界私欲從而使天性充實起來。我認為,這種思想教化比之《大學》中單純?yōu)榱私y(tǒng)治階級而“發(fā)明”的思想更具促進人類發(fā)展的意義,其中諸多思考更多出于百姓的角度考慮,而非高高在上俯視眾生的感覺。

  讀《大學中庸》,文中字字珠璣,包羅萬象,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可謂是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同行,真正體會到了古典文化的經(jīng)典和博大精深。

  讀《中庸》讀后感 篇26

  上周日犯錯被老師抓進008,其中有不少冤情不再一一解釋,因為在這里跟生活老師就沒什么道理可講,什么是理?他們一直把嗓門大,我是老師當成理,如此玷污了老師這倆字,禽獸到什么地步可想而知,無恥到這種程度也太不容易了~~~ 話歸正傳,在008我利用多余時間,看完從小學到高中左耳進右耳出的三本書《論語》《大學》《中庸》,首先最大的感覺是中華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整個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之根,數(shù)千年來從未改變,不得不說這是一個奇跡,《論語》《大學》《中庸》 讀后感。為什么孔孟的儒家仁愛思想能夠流傳千年呢?普天之下老百姓占大多數(shù),老百姓最大的愿望就是那些政治家不要打擾他們,安安心心的種地,賺點小錢,一家人平平安安,享受晚年,苦點累點沒關系。可現(xiàn)實是殘酷的,歷史上總有那么幾個喜歡鬧事的,今天打打他明天敲敲你,一場戰(zhàn)爭下來最大的受害者還是老百姓,這個時候孔子就出現(xiàn)了,他認為統(tǒng)治者們應該以仁以仁志國,這樣才能受到百姓的擁護,而百姓也是這樣想的,孔子的思想正是為大眾所想,所以會受到老百姓喜愛和推薦,正好西漢時期窮人出身的董仲舒也是其中之一,他的獨尊儒術建議得到漢武帝支持,于是儒家的經(jīng)典流傳于世,經(jīng)久不衰。

  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仁政,什么是仁,孔子認為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才是仁,當然做些的都很難,但想象一下,如果一個皇帝全部都能做到了,是一個莊重寬厚誠信勤敏慈惠的好皇帝,他還能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嗎?

  從歷史上的規(guī)律來看,好人幾乎沒一個好下場,劉備以仁義待天下,雖有眾多民擁護,但最后仍是未統(tǒng)天下留終生遺憾。明皇帝朱允炆,不折不扣的好人,但最后被其兄弟逼下皇位。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

  讀《中庸》讀后感 篇27

  《中庸》選自《禮記》,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在孔子以前,已經(jīng)有了中庸思想的萌芽。在《易經(jīng)》中,講究陰陽的相生相克。凡是好的卦象,都是剛柔并濟的?鬃幼约阂舱f過,說自己學習中庸太晚了,要是早點學習就好了。在書中,孔子對“致中和”的概念又做了進一步發(fā)揮,認為“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萬物育焉!边_到中和的境界,天地間一切事物的位置就擺正了,萬物就能生長繁育了。

  我們常常說“中庸之道”,什么才是“中庸之道”呢?在《中庸》這個章節(jié)中,孔子并沒有給中庸下一個定義。只是說,君子常守中庸,中庸難常守。倒是朱熹,引用程頤的話給中庸下定義,認為:“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也,庸者,天下之至理也。中庸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

  中庸不是一般人可以達到的,是一種修身手段。在心理活動上,“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倒中庸”?鬃又鲝埑鍪,這種心理活動必然要外化為一種符合仁愛與禮儀的外在表現(xiàn)。

  中庸是區(qū)別君子與小人的標志。區(qū)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有很多?鬃又匾曌陨硇摒B(yǎng),把中庸作為區(qū)分君子與小人的標準。“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之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笨鬃又匾曌陨硇摒B(yǎng),認為一切事情都是源自自身修養(yǎng)的!肮示硬豢梢圆恍奚恚奚聿豢梢圆皇掠H,事親不可以不知人,知人不可以不知天!敝懒颂炖聿趴梢粤私馊,了解了人才可以侍奉雙親,侍奉雙親才可以修正自身。

  中庸是一種至高美好的德行。是一種理想人格。“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本褪钦f,能常守中道的德行大概是最完美的了吧,但是人們很少能夠長期的堅持下去。“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是君主圣人才能達到的境界,比如顏回,常守中道,比如舜,隱惡揚善,擇其兩端,用于民。而一般人很難真正達到中庸的境界,“人皆曰予知,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中庸之道是治國安邦的良策?鬃釉诜Q贊舜是時候就說:“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

  孝是什么?孔子用舜的例子來闡釋“孝”:他具有圣人的德行,天子的尊貴,擁有整個天下。而在武王、周公的例子中,他直接這么說:“夫孝者,善繼任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孝, 是指善于繼承先人的遺志,善于贊述先人的業(yè)績。

  讀《中庸》讀后感 篇28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 。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今天看了中庸的這句話,明白了不應總抱怨這里不好,那里不好,這里骯臟,那里黑暗,其實道永遠應該裝在心中,而肉身則要受些苦難和歷練,跳出來看世界,就會心懷慈悲,哪個人不是可憐種呀。所以任何地方都是最好的地方,任何時間都是最好的時間,君子在何時都應該安然自得。因為他知道這就是這個世界,這就是本來面目。

  所以,身在何處都可以修道。小隱隱與林,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廷。

  人生不過是了悟道理的過程而已。

  讀《中庸》讀后感 篇29

  說實話,只要和國學有關,和傳統(tǒng)經(jīng)典文化沾邊,就覺得很高大上,離我們?nèi)粘I詈苓h,哪怕我是一名語文老師,盡管我曾經(jīng)會很熟練的背誦《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的很多內(nèi)容。

  《大學》里提到“親民(去除污染而自新)”,我倒是覺得他們并不“親民(跟勞動大眾關系密切,親近民眾,接地氣)”。很多時候,我們都知道《四書》《五經(jīng)》,也知道一些耳熟能詳?shù)拿洌看巫x這些經(jīng)典,就像探尋一座儲量極為豐富的寶藏,好像窮其一生都未必能觸及其根本,有時更感覺自己只是看見了一棵大樹的枝枝葉葉,根本無法窺見它深埋地下的根有多廣多深!

  所以,我喜歡把我學習經(jīng)典并能從中汲取能量的過程稱之為“扎根”。而閱讀《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更增添了扎根的勇氣。

  本書整體架構很簡單而清晰,前言一、二分別解析了《大學》《中庸》兩本書以及自己為其注解的緣由初衷。在忠實誠意的基礎上有傳承有創(chuàng)新有堅守,傅先生以其深厚的底蘊,精妙的文筆向我們展示了兩部經(jīng)典作品的偉大、美妙和神奇。

  正文由三部分組成:原文,譯文和注解,看似簡單實則精心。我想這種設計可以使適合閱讀的讀者年齡段無一不包。幼童可以素讀原文,初學者青少年可以精讀譯文,積淀頗豐的成人可以深入研讀注解,可謂老少皆宜,深淺都可。

  本書在注解的時候,可謂用心極細致,用先生自己的話說:“我的譯文即代表我的理解,沒有含糊其辭的空間;我的注解則著重于澄清概念,回溯孔孟原典,展現(xiàn)一貫之系統(tǒng),盡量避免抽象或玄妙的術語,由此期望古代‘大學’教育的理想再現(xiàn)于今日,成為我們共同尋求的學習目標與修養(yǎng)指南!倍鴮τ凇吨杏埂犯迪壬脑u價也是極高的!叭诵灾畟ゴ蟆⒚烂钆c神奇,至此臻于巔峰,可謂止于至善了!

  至于譯文的準確和忠誠,注解的精妙和深廣自不必說。眾所周知,作為儒學經(jīng)典,《大學》主要內(nèi)容是 “明明德”、“親民”和“止于至善”三綱領,以及實現(xiàn)三綱領的八個條目或八個步驟,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吨杏埂穭t主要集中在講“中和(中庸)之誠”,通過五達道(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三達德(智仁勇)以及九經(jīng)(治理天下的九個基本方面)的敘述,統(tǒng)一明和誠、融合尊德性與道問學而彰顯天地之文。兩書中蘊涵著豐富的傳統(tǒng)價值觀表述,可以說對我們高尚人格的養(yǎng)成和深厚底蘊的建構提供借鑒和滋養(yǎng)。

  傅先生告訴我們:《大學》讓我們明白為什么這樣說?而《中庸》是修養(yǎng)德行的指導和方向,是讓我們知道這樣說是為了什么? 也就是說《大學》是為培養(yǎng)貴族子弟的從政素養(yǎng)而這樣說!吨杏埂愤@樣說是為了實現(xiàn)《論語》中的“中庸至德”和《大學》中的“止于至善”!洞髮W》一開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中庸》一開篇:“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如果我們把這三個說法聯(lián)系起來,就可以發(fā)現(xiàn):首先孔子為個人修養(yǎng)德行指出了必須到哪里去,也就是確定了“中庸至德”這個最高目標。其次《大學》為即將從政的貴族子弟指出了必須做什么,以實現(xiàn)“中庸至德”。他們必須彰顯高明的德行,必須親近愛護百姓,必須永不停止地去追求“至善”。要做到這三條,又必須做這些事: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另外《中庸》則在對“至德”和“至善”進行具體化的基礎上,論述必須怎么做,才能實現(xiàn)“至德”和“至善”。所以,當我們真正理解了傅先生為我們解讀的兩部作品的微言大義,那么我們的扎根之旅算是真正開始了吧。

  說實話作為一個初學者,我最初接觸《中庸》,感覺它有點亂,沒有較強的邏輯性。閱讀本書,越來越發(fā)現(xiàn)了《中庸》的美。它既像一篇抒情散文,又似觀點鮮明的論述文。第二十九章中“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边@不是酣暢淋漓的抒寫君子的追求和情懷嗎?《中庸》表達觀點從不模棱兩可、含含糊糊,而是斬釘截鐵、明確利落。第三十二章“唯天下至誠,方能經(jīng)綸天下之大經(jīng),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庇^點可謂至清至明。另外有人說《中庸》還有一些懸疑小說的引人入勝。比如第一章講了“中”和“和”,卻沒有講“庸”。也許“庸”就是留在“中”與“和”之間的一個懸念。如果不能真正深深扎根下去,這些玄妙可謂深奧。

  經(jīng)典,就是傳承千年而不衰的精粹,是埋藏千年值得我們一再探尋的寶藏,是我們必須深深扎下去的根。

  扎根不僅僅是一棵參天大樹的目標,也是每一棵花每一株小草的夢想,也是我們?yōu)榱俗屪约焊篮,為了讓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更美好的不懈追求!

  就像宋鴿老師推薦閱讀的《當務之急是“啃”讀一本墊底的書》我想,所謂“墊底”的書就應該是像《大學》《中庸》一類的書吧。

  因為《大學》《中庸》之美,“四書”“五經(jīng)”之妙,中華傳統(tǒng)經(jīng)典之博大,都是我們安身立命之本,都是我們修養(yǎng)自身,振興中華之根!

  讀《中庸》讀后感 篇30

  在與敘事者共讀《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之前,我從未真正讀過任何一本古代經(jīng)典著作。若說對于文言文的學習,那還要追溯到高中時期,已經(jīng)是十幾年前的事情了。大學里因為學的是外語專業(yè),所以幾乎從未接觸過“語文”,也就更別提對于古代經(jīng)典的學習了。

  參加工作后認識的第一位語文教研員是一位滿腹經(jīng)綸的老教師,語言文字功底扎實,對于古代經(jīng)典名篇可稱得上脫口而出、信手拈來。他曾經(jīng)給予過我很多鼓勵,我在被那些厚重、溫暖的語言深深感動的同時,也曾暗下決心,多多誦讀經(jīng)典,做一個有文化底蘊的教師。而懶惰又懈怠的我,渾渾噩噩間度過了許多年。有時間玩網(wǎng)絡小游戲,卻沒有精力閱讀經(jīng)典;有時間和朋友東拉西扯,卻沒有心思讓自己沉浸在一本書中。于是,年華枉度,空余嗟嘆。其間偶爾也曾零星誦讀過些許《大學》《中庸》的名句,如“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囫圇吞棗、不求甚解,終究不成氣候,外加疏于復習鞏固,也大都遺忘了。

  淄博趙成峰老師和煙臺李霞老師對于經(jīng)典誦讀的至誠與堅守讓人敬佩,讓人自慚形穢。閱讀其他敘事者的文章,再對比自己膚淺的文字,也時常感到羞愧。他們的文章總能給人真切而又溫婉,清新卻又厚重的感覺,而自己寫來寫去,只不過在原地打轉兒,看不見進步與成長。我想,這與缺乏閱讀積累、文字修養(yǎng)與文化底蘊有著很大關聯(lián)。試想,我這樣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的假性努力,如何與他們的求知若渴、筆耕不輟相提并論?成長的心思始終都有,誦讀的意向也算充沛,無奈遲遲不見行動、固步不前。直到開始與敘事者共讀《傅佩榮譯解大學中庸》,似乎再也沒有借口拖延與狡辯,那就逼著自己去啃這本“難啃的書”。

  是的,這本書的確難啃——不光是《大學》《中庸》難啃,就連傅佩榮先生所作的注解對于我來說,也很艱澀。他旁征博引、追根溯源,大量引用《論語》《孟子》《易經(jīng)》《大學章句集注》等經(jīng)典著作來進行注解。對于學識淺薄的我來說,每一章節(jié)埋頭反復閱讀,也只略得一二。而要把譯文也讀上三五遍,才能與原文相對應,做出粗淺的理解。

  反復誦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朱熹將《大學》重編為“經(jīng)一章,傳十章”,其中“經(jīng)一章”談“三綱領”與“八條目”。三綱領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八條目”包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鞍藯l目”中“修身”是焦點,位居樞紐角色。修身即是修養(yǎng)言行,所言所行都要合乎禮儀、禮節(jié)與禮貌!把孕校又詣犹斓卣,可不慎乎?”言行是外在表現(xiàn),其根基在于內(nèi)心的修煉,依次可以追溯到正心、誠意、致知、格物。對于教師來說,如何才算“修身”呢?

  “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與正其身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蔽蚁耄瑢τ诮處焷碚f,“修身”大概可以這樣理解:端正自己的心思,將“如保赤子”的初心喚醒或是找回;真誠面對自己的意念,不妨問問自己,想要成為什么樣的教師,想要守護什么樣的教育;明白教育中的“善惡”,做真教育、為孩子成長的遠方灌溉給養(yǎng)的則是“善”,做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只見眼前分數(shù)而忽略孩子一生發(fā)展的就是“惡”,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不做兢兢業(yè)業(yè)的愚蠢的教師”;辨別外在誘惑、榮譽與自我的關系,是追尋現(xiàn)實世界里的“達官顯貴”,還是堅守理想之中的詩與遠方。當我們厘清以上問題并且開始摸索、踐行“心向往之”的教育,我們才算真正踏上“修身”之路?v使“修身”之路漫漫其修遠,我們也將不改上下求索的步伐。而我們的整個教育人生,就應該“皆以修身為本”。唯有這樣才能如李霞老師在講座中所言,“推動自己,推動教育”,也誠如陶行知先生所說“要想學生好學,必須先生好學。惟有學而不厭的先生才能教出學而不厭的學生!

  行走于教育之路或許艱難,而只要我們做到“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蔽蚁嘈牛覀円嗄堋半m愚必能,雖柔必強”。

  一個月的共讀時間所剩無幾,而我對這本書、或者說對經(jīng)典的學習才剛剛開始。在這段與經(jīng)典“親密接觸”的時光里,它給予我的遠非某一章節(jié)的誦讀或理解,而是一種召喚和引領。它將曾經(jīng)隱匿、蟄伏于心底的對于經(jīng)典的求知與渴望喚醒,召喚著我嘗試去開啟一段不太一樣的、更加豐厚而充盈的生活——這實在是從春天里開啟的一段美好的遇見。

  如果要給這份美好加上一個期限,我希望是——永遠。

  讀《中庸》讀后感 篇31

  相傳是孔子之孫子思寫的經(jīng)典文本,或者是秦漢時儒家的作品,被收錄在《小戴禮記》中,后來獨立成一書,南宋朱熹又將其分成三十三章。初讀《中庸》,感覺很迷茫,不知其所云,不是因為字難認,相反字很容易,就是意思很難理解。而以前讀《大學》,有很多生僻的古漢字,可是文章意思很容易理解。但是,我還是堅持晨讀,并查閱了一些資料輔助理解,F(xiàn)在,回過頭來,感覺收獲還是不小的。關于“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

  中庸是儒家的最高道德標準。中庸以“誠”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故其第一章以“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燭照通篇。這句話是一個垂示,猶如鳳鳥銜至黃帝窗前的“五始之文”(《春秋保乾圖》稱:黃帝坐于扈閣,鳳凰銜書至帝前,其中得五始之文焉),乃是一種瞬間綻現(xiàn)的文采。是一個自天之命、由微之顯、從天命之性到修道之教的過程。書中說“性”“道”不可須臾離開自身,要從“戒慎”“恐懼”“隱顯”“慎獨”等方面培養(yǎng)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達到中和,則天地萬物安處其位,萬物便生長發(fā)育,生生不息!暗馈痹从诒旧,與自我相分離,而君子要學會反求諸己才能得之。真正的君子要做到格物致知,去外誘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這種自我修養(yǎng)與反省的品質是我們當代大學生所必須有的。無論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論今后會遭遇怎樣的挫折,我們都要學會“反求諸己”,凡事都要從自身找原因,我們應當學習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質?墒,要達到“至誠”的境界又談何容易呀!特別是我們今天的經(jīng)濟化市場化的社會,達到“至誠”就更加不易。

  人性是有很多弱點的,歸根結底一“貪”字。自古貪者都是活得很痛苦的。而中庸就可以克服人性的貪,從而使人們做到知足常樂?傊,讀過中庸之后,于為人于處世都受益匪淺,受用終身。

  讀《中庸》讀后感 篇32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其書始言一理,中散為萬事。末復合為一理。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于密。其味無窮,皆實學也。善讀者,玩索而有得焉,則終身用之,有不能盡者矣。這是中庸中的第一句話,而其含義就是之道的理論基礎是天人合一。通常人們講天人合一主要是從哲學上講,大都從《孟子》的“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盡心》)講起,而忽略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更忽視了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是合一于至誠、至善,達到“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的境界!芭c天地參”是天人合一。這才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實含義。因而《中庸》始于“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而終于“‘上天之載,無聲無臭!烈印。這就是圣人所要達到的最高境界,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樣善良美好的人,天人合一就是人們自覺修養(yǎng)所達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樣造福于人類和自然理想境界。

  而其表現(xiàn)的就是天道與人道合一,天性與人性合一,理性與感情合一,鬼神與圣人合一,外內(nèi)合一。

  他的主要思想就是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是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yǎng)、自我監(jiān)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yǎng)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內(nèi)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chuàng)“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現(xiàn)在的我們可能不能像以前那樣!但還是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

  讀《中庸》讀后感 篇33

  “大學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新民,在止于至善!彼^“大學”,實質為大學問,人世間最重要的學問。“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有焉!弊x《導讀》,吸《大學》《中庸》之醍醐。

  初讀《大學》部分,真有振聾發(fā)聵之感。再讀《大學》,真有朝聞道、夕死可乎的清爽。《大學》緣何受到2000年來的學者、統(tǒng)治者、士人的推崇。據(jù)我臆測,就在于大學簡潔明了的解決了人生三個重要問題:天地生人的意義;如何去實現(xiàn)天地賦予個體的使命;個人與天下的關系。

  大學是怎么回答這三個問題的呢?首先,開宗明義地指出天地生人的意義在于“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苯又赋鰧崿F(xiàn)的方法是“致知格物,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弊詈,個人與天下的關系則是“一家仁,則一國興仁;一家讓,則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

  大學為立志作君子的千古士人立下了道德、為人處事的標桿,影響了中國千百年來的讀書人。“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备嬲]讀書人,要做有才有德的君子,必須時時反省、分秒不可懈怠,努力學習,謹守品行。之所謂“玉不琢,不成器”也!熬颖厣骱跗洫殹保鹬刈晕,尊重天地良心,則應當人前人后一個樣。獨處時最能反應一個人的德行!昂枚鋹,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笔欠呛诎滓谎鄱创刃枰獜V博的知識、深厚的閱歷,更需要有一顆正直無私的心。心正才能摒棄個人好惡、世俗偏見,正確的去判斷。“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彥圣,其心好之,不啻若子其口出!毙貞讶绱蠛,納萬物而波瀾不驚;如宇宙,日月星辰運行其間,而靜默不語。人有才,惜之、愛之、舉薦之、助之。社會有此伯樂,則中華幸甚!吧斢写蟮溃弑,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也。”共產(chǎn)主義的模式,大同社會的標準。

  “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讀《中庸》部分,頓悟“中”是圓,“庸”是方,“中庸”就是把“中”的道理用一種最恰當、合理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昂畏洁髦苤苜?夫孰異道而相安?”事實上,方枘圓鑿并不是不能相容,中庸之道恰是一種方與圓的完美結合與運用。

  關于“中庸”,程頤說:“不偏不倚叫做中,不變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敝杏故侨寮业淖罡叩赖聵藴省V杏挂浴罢\”和“中”為基本概念,敘述“天人合一”的形而上學。中庸之道,修己治人,內(nèi)圣外王!靶奚,齊家,治國,平天下”,“和”是中庸的宗旨,“誠”是中庸的基礎!爸泻汀迸c“至誠”協(xié)調(diào),便是君子欲得的美好境界。

  明白了中庸之道,年少輕狂,憤世嫉俗者就可以用平常心對待一切,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明白了中庸之道,就不會一昧悲觀,也不會盲目樂觀,從容地面對生活,對不如意事可以一笑置之,亦可以不計較平常得失榮辱。我們或許做不成大事業(yè),只能從平凡的實在中討生活。可是只要把這些實在的小事做好,于實在中獲得小小的樂趣,又何嘗不是《中庸》給現(xiàn)在的我們帶來的一些思考呢?

  “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愿天下之士,從《導讀》中取《大學》《中庸》之精華,以《大學》《中庸》之道自勉,并用自己的行動努力追求《大學》《中庸》之道,達到“和諧”的境界。

【讀《中庸》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中庸》有感02-09

讀《中庸》有感國學征文09-02

讀《中庸》有感高中作文06-14

《中庸》的讀后感01-08

中庸讀后感04-02

《中庸》讀后感03-24

《中庸》讀后感范文04-13

國學經(jīng)典《中庸》讀后感04-22

《大學中庸》的讀后感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