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讀書心得 推薦度:
- 讀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有感 推薦度:
- 《什么是好的教育》讀后感 推薦度:
- 相關(guān)推薦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精選13篇)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什么是教育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 1
《什么是教育》確實是一本很有哲理的書,而我也很慶幸在老師的推薦下閱讀了此書。雖然這本書的名稱為《什么是教育》,可是在整本書看下來,它并沒有給教育下一個準確的定義,相反,通過看完這本書后,再通過自己的理解,反而對教育有了新的認識。
教育是什么,這并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正所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這個詞都有不同的理解。書中談及到“教育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包括知識內(nèi)容的傳授、生命內(nèi)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guī)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chǎn)交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的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則,是通過現(xiàn)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的靈魂覺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導向原初派生出來的東西和平庸的知識。真正的教育絕不容許死記硬背,也從不奢望每個人都成為有真知灼見、深謀遠慮的思想家。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而實踐的特性是自由游戲和不斷嘗試。”看到這一段話時,我不由自主地聯(lián)想起了自己的小時候。從小到大,究竟是有多少知識是我們自愿去學習的呢?自我懂事以來,在我的腦海里給留下的影像就是我們小時候總是乖乖地坐在講臺下認真地聽老師講課,而老師則是滔滔不絕地在講臺上講課,老師在黑板上寫什么,我們就記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F(xiàn)在回憶起來,我們一直是在強迫下學習這些枯燥乏味的知識,不明白學習它的意義,很多時候只是為了考試而學習。我們的靈魂沒有被喚醒,我們的好奇心、學習興趣、想象力都被強迫性的教育磨滅了。
在《什么是教育》這本書上,我了解到了全盤計劃教育和灌輸式教育的危害。但是,在分數(shù)代表一切的今天,這兩種教育方式卻根深蒂固在教育者和家長們的心目中,在他們看來,只有孩子學得更多,懂得更多,才會考得越高分,分數(shù)的高低就決定著一切。所以,家長們拼命地幫孩子報補習班,剝奪了孩子們周末游樂的時間,為的只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現(xiàn)代的教師們則一味叫學生背背背,背得越多,分數(shù)就會越高,剝奪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為的只是班級與班級之間的較量。在這樣的教育現(xiàn)狀下,我不禁為現(xiàn)在的孩子而感到同情。如今的教育者總是打著 “一切為了孩子”的口號,可是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孩子學業(yè)負擔越來越重,他們學習的知識難度也越來越大,范圍也越來越廣,難道這樣就更有利于孩子們的成長,更有利于他們身心的發(fā)展嗎?
看完這本書后,我認識到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集。作為未來教師的我們應當認識到,對于兒童來說,我們重視的不是讓他們盡可能多地掌握科學知識,更重要的是以直觀的照片和形象來充實他們的精神世界。我們不能夠再繼承那種將書本上的知識硬塞給學生的填鴨式教育,因為那是教育的大忌,是對學生創(chuàng)造力與想象力的抹殺。教師應用自己的熱情給予死的知識以生機,用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來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將學習變苦為樂,在注重學生精神上的層次提高的同時也應當注重學生的體驗能力。我們的教育應該重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重視全人教育。我們應該讓學生自由的發(fā)展,而不是事先就計劃把學生培養(yǎng)成為什么樣的人,最終培養(yǎng)出千篇一律的人。教育應該各因其材,各成其才,讓每個人成為他自己,各有特色。正如書上所說,教師要喚醒人的潛在的本質(zhì),逐漸自我認識知識,探索道德。所以說,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他,能改變?nèi)说囊簧,能塑造人的一生?/p>
作為一名未來的教師,我們首先是要熱愛自己的職業(yè),對教育要有一顆虔敬之心,熱愛自己所做的,并且要有為之奮斗一生的信念,而絕不能只為了謀生計而膚淺了事,那是一種對自己不負責任,對學生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既然選擇了,我們就要堅持到底,為教育事業(yè)奉獻出自己的一生。
整本書看下來,感覺,教育,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是一個要用一生去探討的字眼。我很希望,在未來,我能用一己之力啟蒙別人的人生,因為,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 2
偶然的機會,有幸讀到劉鐵芳的《什么是好的教育》一書,讓我在寒冷的冬天什么感到無比的充實。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劉鐵芳在中寫道:“教育本身就是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
一位哲學家說:“一個隨外在力量而行動的人,就是奴隸。”一個現(xiàn)代人,首先必須具備獨立精神和獨立能力。獨立,是現(xiàn)代人必備的素質(zhì),是健全人格的重要構(gòu)成,是人能夠立足于社會,發(fā)揮其潛力的基礎。
獨立性強的孩子一定會發(fā)展得好,獨立性差的孩子發(fā)展一定是比較差的,這是社會的需求造成的。因此,努力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就成了我們的當務之急。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能力呢?
相信自己能把學習搞好,積極努力的去提高學習效率與效果,是學習的自信;相信自己能將自己從事的工作干好,能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目標,是事業(yè)上的自信;自信是一個人成功的基礎。如果孩子失去了信心,就會做什么事情都垂頭喪氣,打不起精神來。老師要讓孩子相信自己所追求的目標是正確的,也相信自己有力量去實現(xiàn)自己的目標。
如果孩子是個自信的人,那么他處世樂觀進取,做事積極主動,樂于接受挑戰(zhàn);如果孩子缺乏自信,那么他就會在任何事情面前表現(xiàn)出柔弱、恐懼的心理,從而失去了很多學習鍛煉的機會,影響自身的發(fā)展。
書中講了這樣一段故事,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在一個學期內(nèi)就把一個全校成績最差的班帶到了全校第二的好成績。當有人問他是怎樣教這些所謂的差生時,這位教師這樣的回答:事實上我沒有做什么特別的補習,我只是每天上課前對我的學生說,你們每個同學都可以取得好成績,只要你每天監(jiān)督自己多做一道題,多背一個單詞,多考一分。事實上,我的學生們每天都向著小小的目標不斷前進,一個學期下來,成績自然就上去。確實如此,激勵孩子其實很容易,只要適當?shù)墓膭詈⒆樱尯⒆赢a(chǎn)生一種良好的.自我感覺,孩子的自我激勵也就產(chǎn)生了。
這是一段我最喜歡的故事,因為我自己也常常面對這樣的班級,有時候心里著急,就喜歡批評學生指責學生上課不認真,回去不好好做作業(yè),甚至經(jīng)常懷疑學生的成績都是作弊得來的,為什么我們明明知道鼓勵學生建立學生的自信是最能改變一個人的方法可是卻無法在實際中去做到呢,也許是因為我們這些成年人在工作的同時在責任心之外,不可避免的有功利的心,考試的排名,每一次的質(zhì)量分析,中考壓力,多年來象大石一樣壓在我們的心頭,我們總是微笑著說淡化排名,可是社會上卻又特別重視的是學生的成績,所以每次看到學生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忽略他們的純真、可愛。他們所成長的環(huán)境,他們叛逆之后隱藏的無助與孤單,為什么有時候看到這些學生都會覺得厭煩呢,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學生的成績不好,在應試教育的畸形壓迫下,我們有點無奈的把學生成績優(yōu)秀作為工作中是否有成就感的標尺,所以我們給自己定下了宏偉的目標,然后把壓力轉(zhuǎn)嫁給我們的學生恨不得只用幾天就把他們教成聰明非凡。
所以看了這個故事我明白了不要小看一分,不要忽略最細微的進步,不要忘記了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zhì)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是以人為本的社會中最能體現(xiàn)生命關(guān)懷的一項事業(yè)。教育是對生命的關(guān)懷,我似乎找到了自己由衷熱愛教師這一職業(yè)的原動力,因為,自然界中最能打動與震撼人心的就是生命創(chuàng)造的奇跡。如果古人都能說出不為五斗米折腰,那么今天的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也要堅持不要只為成績而去工作!
讀了這本書后,再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經(jīng)歷,感觸頗深,用選取書中我最喜歡的話來闡明我對什么是最好的教育的理解:教學的藝術(shù)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善于激勵、喚醒、鼓舞!這就是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應該做的,也是我為之奮斗的方向,我想這就是世界上所有的教育方法所要達到的本質(zhì)。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 3
樂學教育浸潤孩子一生!
這句話是大連市甘井子區(qū)周水子小學的辦學理念,最初聽到這句話只能想到是要孩子們愛學習,沒有更深刻的理解。而在周水子小學學習一天,又讀了《什么是好的教育》一書之后,我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書中說:樂學教育,其意義就在于如何成就學生向?qū)W的生命,讓學生愛學、會學,并且享受學習,也就是樂學。而周水子小學教師用行動說:做教育,勤于踏實,敢于創(chuàng)新,為孩子的未來負責。
上個學期的一天,我有幸到周水子小學參觀學習。當我走進會議廳的時候,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這“樂學教育浸潤孩子一生”的幾個大字,當時看到幾個字,只是知道這是一個學校的校訓,但是經(jīng)歷了一天的學習之后,我漸漸感覺到這句話不是齊聲呼喊的口號,而是周水子小學教師用踏踏實實、努力創(chuàng)新的工作作風來努力實現(xiàn)的最終目標。一天的學習之后,我相信周水子小學的孩子們一定會因樂學教育而影響孩子一生。而這一天的學習經(jīng)歷,也著實讓我對自己的教育有了更多的反思,對比中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著實上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是六年級的一堂語文課,至今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作為六年級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流暢,有思維,有邏輯,讓我著實感嘆。課堂中,老師和孩子們很自然的溝通交流,每個孩子認真參與積極表達的狀態(tài),真正做到了讓孩子在一個學習情境中,因著樂學之心,把學習變成了內(nèi)在需求。看到周水子小學的孩子們剛上了六年級就已經(jīng)能有如此高的表達能力,那積極的向?qū)W之心,我很欽佩也很上火;看到老師在課堂中那踏實的教風,教給孩子們的學習方法,又讓我很羨慕。這把火也讓我知道了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每一步要走得更踏實,用心培養(yǎng)孩子學習的內(nèi)在需求,專心教會孩子們學習的方法。
“第二把火”:是五年級的一堂英語課,課堂上,老師帶了一個小禮帽,用“我是圖書管理員”為情境和孩子們進行了一堂生動有趣的英語課,課堂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充滿驚喜,甚至讓我放下了聽課本,跟著老師一起進入了課堂中,四十分鐘結(jié)束的時候,我內(nèi)心是激動卻又遺憾的,激動是因為這堂課太有意思,我也樂在其中,激發(fā)了我的學習興趣;遺憾是因為這四十分鐘匆匆結(jié)束,可我還沒學夠,同時還遺憾的是,自己在兒時的`時候沒有遇到這樣一位英語老師,愿意用心思考每個課堂環(huán)節(jié),竭盡全力調(diào)動孩子們的積極性。課后反思,讓我認識到自己在課堂教學設計的思考還遠遠不夠,課堂中,孩子們的積極性不高,跟不上老師思維的原因主要不在于孩子,而在于我們教師自身,有沒有用心備好課的同時也備好學生,明確學生此時的狀態(tài),明確會用什么方法調(diào)動孩子的積極性。
“第三把火”:是二年級的全腦思維訓練課,課堂中展示了用平板電腦進行的各種腦力訓練,孩子們在課堂中嫻熟的操控電腦,跟隨老師一步步訓練,在其中一個快速找數(shù)的環(huán)節(jié),我也參與了和孩子們一起的比賽,很多孩子比我都快,足見這樣的課堂對孩子們的能力提升幫助有多大。孩子們在一個個比賽,一個個故事情境中,積極參與,能力逐步提升。而此時我的心情是復雜的,對周水子小學的老師和同學充滿了敬佩之情,但同時也憋著一股勁,我要帶著孩子們一起努力,爭取追趕上,甚至超越。
一天的學習之后,我再回頭看看“樂學教育浸潤孩子一生”這幾個大字的時候,多了點更深刻的思考,他們真的做到了。用自己踏實認真的教學態(tài)度去用心備好每一節(jié)課,同時又有大膽創(chuàng)新和堅持不懈的對教學改革的勇氣和韌勁,因為這些努力,讓周水子小學的孩子們真正體會到了樂學的教育,也真正會在未來感受到,這樂學向?qū)W之心可以浸潤自己的一生。這“三把火”也會轉(zhuǎn)化為我今后工作中的動力,努力讓自己的學生也能因為我成為樂學的孩子,因為向?qū)W之心,影響孩子們一生。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 4
有關(guān)教育之議,已經(jīng)令人不勝煩擾。然而,不論我們?nèi)绾尾豢捌鋽_,不管我們心中是否存乎教育的明哲之道,二千年來不斷積淀下的種種議論、態(tài)度,案例甚至爭吵,對于當下的中國教育,特別是家庭教育,仍然有著鮮明的現(xiàn)時意義。而歷史中存留的觀點,更是直接影響著中國教育的方方面面。言多而失,倒不在于這些言論中有多少存著謬誤,而是話說多了,就足以令人無所適從,把本來清楚的事情拉進迷局。關(guān)于教育該由誰來充當主角的問題,本來是一件義理明晰的事情,而當各種觀點匯集在一起的時候,本不該錯位的職責便悄悄地模糊不清了。常言道世事如棋,教育也不能脫身其外,那么,假如把孩子的教育看成一盤棋,那么到底該由誰來執(zhí)棋呢?
回答這個問題的關(guān)鍵,在于誰能把這盤棋下得更好。觀高手行棋,弈棋布勢,務相接連。自始至終,著著求先。臨局離爭,靜謐獨觀,毫厘不差,其中妙訣就是在行云流水之際,胸中已有甲兵十萬。說白了,不受外界叨擾,安心下好自己的棋而已。街頭巷尾也有棋迷,棋局一開,眾人圍聚、你曰出車,他說跳馬,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樣的棋不是棋手在下,而是一項集體娛樂活動,如此想要將棋下好,反倒更加艱難了。這樣得棋,贏了功歸旁人,輸了怨天尤人,又何嘗有一絲下棋的樂趣?由此來看,棋還是自己下的好。自古萬事如出一轍,懂得了這個道理,有關(guān)教育的問題也就不難解了。俗話講先入為主,這樣看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老師,所謂的培養(yǎng)、所謂的教育,說起來不過是一句話——子女之教,在于家庭。對棋而言,布局的棋手是棋魂所在,其中的精妙玄機,只有他一個人知道,也只有他一個人處理得好;對孩子而言,家庭是人生第一站,一生的成長、影響,都在于家庭的教育,父母的熏陶。染蒼則蒼,染黃則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棋局的好與壞,都在于棋手的'素質(zhì)高下,孩子的好與壞,都在于家庭的教育如何。說完了棋理與育人之道,就輪到一個龐大的命題:究竟如何將家庭教育做好?或者說,中國現(xiàn)時的家庭教育,究竟哪里做得不好?好的地方,人人心中有一本賬,我們也世代相傳了千年之久,不好的地方,恐怕便不是一兩句說的清了。于缺處補益,于短處補長,將短少之處分門別類,辨別出是哪一條讓孩子先天不足,哪一條令孩子后天失調(diào),哪一條助子成功,哪一條引子失;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家庭教育這盤棋中游刃有余。更緊要的是,棋可以重來,教育卻不可能復盤,成功固然好,失敗卻是無可挽救的,沒有一個家庭有資格試驗,更沒有一個家庭輸?shù)闷疬@樣的棋。
基于此,我在讀《中國家庭教育缺什么》一書后,也不禁有所感,這本書拋開陳腐的老套路,拂去空洞說教,直指中國家庭教育所缺所欠,以鮮明案例為資本,以細致考量為手段,為中國家庭教育查缺補漏,為中國萬千孩子,更為兩倍于孩子的家長打造一本萬世不易的教子典籍。在這本凝結(jié)了智慧與心血的書中,我們所要關(guān)注的不僅是孩子的現(xiàn)狀,更是孩子的未來。所謂的關(guān)注未來,也就是為孩子的一生奠基,《中國家庭教育缺什么》這本書讀起來都是細致入微的小道理,小感悟、小故事、小竅門,但是正是這種近似于工筆的考量,描繪了當下中國家庭教育的一種氛圍,使我讀后受益匪淺;蛟S讀了此書后,未必知道成功的孩子是如何登頂?shù),但卻可以知道我們所缺乏的東西,在這個閱讀的過程中,有些答案就已經(jīng)浮于紙上了。教育其實就是這樣一個東西,許多名宿鴻儒不能為之的,往往在這本書中一個小道理就講通了,一盤看似繁雜的棋,其實只要由正確的人、按正確的方法堅持到底,也就是所謂的大師了。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 5
坦白地說,沒讀這本書以前,我還不了解什么是教育;當認真讀完后,我很羞愧,現(xiàn)在才對教育有初步的理解。下面則是我對這本書以及對教育的一些膚淺的見解。
這本書試圖通過選擇當代各學科的知識來回答頭等重要的問題,介紹了有關(guān)教育的種種。這本書的作者雅斯貝爾斯所認為的教育是“極其嚴肅的偉大事業(yè),通過培養(yǎng)不斷地將新的一代帶入人類優(yōu)秀文化精神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
而為了達到這種教育,則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首先談談學生,學生本人必須有為自己而學的意識,尤其是大學,它要求具有無止境的求知欲,但只有出于自愿,認知才成為可能。可如今,“人們習慣快速地瀏覽,喜歡看簡短的文章,不是那些能夠引起人們沉思和反省的對象,而是那些人們即刻知道轉(zhuǎn)背又忘的東西”。學習是自己的,我們大學生學的不僅是專業(yè)知識,更是要養(yǎng)成思考的習慣,并保持科學的思維方式!罢l要是只知道結(jié)果,而不知推導的方法,那么他所獲得的僅僅是一堆死知識!
接著談談教師,作者認為具有獨立見解和追求的`教師最受歡迎。小學教育則要求基礎教育,我們教育者要重視基礎教育,樹立百年樹人的觀念。教育與其他不同,不是立竿見影的事。這就表明持久教育的必要性。教師要具備靈活應變的能力,能隨時回答學生可能提出的任何問題,且具備愛心和責任心,明確教育與技能訓練的區(qū)別。對待學生,則需要尊重學生的自由,讓學生明白學習的動機。
還有就是學校,社會的問題。如今的現(xiàn)狀是大多數(shù)人不經(jīng)推敲,只為眼前這樣或那樣的一時需要去思考,而將重要的東西置之不顧,各學校為爭奪學生數(shù)目而展開激戰(zhàn),為追求升學率而采用應試教育,嘴上卻提倡素質(zhì)教育。學校對教師和學生而言有權(quán)威,而當權(quán)威高于自由,教育效果不會好,只有當權(quán)威和自由完美統(tǒng)一時才可以,而這只出現(xiàn)在國家發(fā)展的鼎盛時期。還有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我們傾向于為弱智之人開設輔導班以及對白癡進行特殊教育,但卻沒有為天賦極高的人設置天才班與天才教育。要知道“并不每一個受教育的人都能學到教育的真正內(nèi)涵,許多人淺嘗輒止,僅僅是學到了膚淺、皮毛的東西”。是的,這一點我自己不得不承認,很多東西我也只是淺嘗輒止,為此作為一個大三學生,我想我應該重視學習,重視培養(yǎng)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再死記硬學了。
而要做到這點,按書上所說,我們應該去學習歷史。古代的名著,早已給了我們參考,在對歷史的回顧中我們能尋求答案!案顢鄽v史,從一個空洞的人的觀念里是不可能產(chǎn)出新的人道主義的!弊髡呔椭鲝埌阎袊陀《鹊幕救说乐髁x思想吸收到西方文化中,發(fā)展成為帶有各種不同歷史背景的一種全世界的居民共同享有的人道主義。缺少歷史,人無異于野蠻人。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音樂來教育人。藝術(shù)的欣賞也是一種陶冶。教育需要陶冶,我記得有一位教師給小學生上課很有一套方法的,她常常給孩子們傾聽音樂,讓他們安靜下來,心靜了學習就容易了。我們也需要時常凈化自己的靈魂。
作者提到,人的回歸,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條件。當下我們的教育也在經(jīng)歷改革,但仍未能成功,想必有這個原因罷!我們的教育越來越遠離教育的本質(zhì),漸漸的為技能訓練占優(yōu)勢,為實用占優(yōu)勢,到最后我們得到不是獨立思考的能力,而是可憐的發(fā)達的專業(yè)技巧。教育的不成功會帶來災難性后果,而且會在以后的幾十年顯現(xiàn)并一直要影響很久,等到那時候我們才有所行動則太遲了!
但我們必須清楚教育并非萬能,也并非無用。我們要正確對待教育,我們接受教育最終是為了自我教育,具有永無止境的求知欲,對未知有探索的精神。
以上就是我看這本書的感想,我知道關(guān)于教育,不是僅看一本書就能通透理解這個名詞的,作為一個未來的可能教育者,更應該多涉獵此方面的書籍,而這僅僅是個開始。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 6
20xx年暑假前參加了校本培訓,內(nèi)容為江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教師最需要關(guān)注的66個教育細節(jié)》一書。全書分為四個部分做人、學習、做事和交往四個部分,圍繞著什么是最好的教育這樣一個主題問題給出了66個小的教育主題(即本書所說的教育細節(jié)),即是,做人篇包括:教育的本質(zhì)是學做人、誠實、自信、健康、生存能力、責任心、積極心態(tài)、堅強、樂觀、耐心、謙虛、獨立、勇氣、幽默、感恩、勤儉節(jié)約、吃苦、自我教育即反。粚W習篇包括:方法、習慣、自學能力、興趣、思維力、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創(chuàng)新力、探究力、勤奮、問題意識、活學活用、合理安排時間、整體規(guī)劃、休閑;做事篇包括:如何做事、目標、使命感、有計劃、毅力、挫折、面對失敗、行動、自我激勵、做喜歡做的事情、勞動、選擇、踏實、自我保護;交往篇包括:交往的心里需求、知足、真誠、善待他人、尊重他人、寬容、愛心、傾聽、語言表述、友誼、距離、合作意識、孝、師恩難忘、處理沖突和分享快樂。其中每一篇的第一個教育細節(jié)都是這一部分的總論,即做人、學習、做事和交往四篇都有一個分別的總論。然后各篇的分論點各自獨立成篇。
通觀全書這是一本有關(guān)教師自我修養(yǎng)、教育常識重新確認的好書,對一些過去老師普遍遵循的教育原則又重新拿出來確認一遍,感覺很樸實、全面,但要真正落實躬行,并成為每個老師每時每刻自覺的行為卻不是看書學習就能做得到的。全書不求理論框架的完整用散文隨筆式的輕松優(yōu)美的筆調(diào)對教育這件事做了實實在在的再認識再反思,供人參考,引人深思。比如什么是好的教育?本書序言做了探討,教育要像杜甫說的那樣“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育藝術(shù)的最高境界在于“人不同,而教有類也,教無定法,便不可言傳,此乃無之境界,大教無言矣”。由此得出一個結(jié)論:好的教育是指教育者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教育規(guī)律,隱蔽教育意圖,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教師自身的.示范等為間接教育手段,潛移默化,摒棄單調(diào)、枯燥的說教,充分信任學生、因勢利導,使學生在沒有直接沖突式的說教中自覺接受教育,在獲得的親身體驗中領悟道理,在自身為主體的自我教育中達到精神的升華和認識的飛躍的教育。
在學習的過程中深深感覺到這本書應該常讀常新,和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和自我修養(yǎng)的提高結(jié)合起來,反過來指導、內(nèi)化為自己的自覺教育行為。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當然在通讀全書之后,還是覺得本書在編排體例上可以構(gòu)建的更加完善。當然有可能因為成書出自多人手筆,在內(nèi)容上有重復的地方。個人覺得本書四個大的方面:做人、學習、做事和交往四篇可以加以整合,比如做人篇統(tǒng)攝全書、做事篇和交往篇可以加以整合,甚至可以將學習篇中關(guān)于人格養(yǎng)成部分歸入到做人和做事篇中,學習篇中重點介紹一些學習方法。這樣本書的結(jié)構(gòu)更加合理,重疊部分可以避免。還有就是可以考慮將做事篇編排在做人篇之后,因為做人和做事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在某種意義上涵蓋了學習,而學習篇放在最后,有了前面的做人基礎,做事的錘煉,學習應該是掌握了好的學習方法,學好應該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一孔之見,遺笑大方?赡苡捎诔鰰目焖伲瑫鴥(nèi)有不少錯別字未能校對出來,不過這對于全書而言只是白璧微瑕。我之所以這樣挑剔,是因為我在看書的過程中始終有一個想法,就是不僅老師來看這本書,讓孩子們即學生們還有家長們都來看看,提高自己反省自己,溝通認識,達成共識。而如果要讓孩子們來讀此書,就應該校對更為精良。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 7
教育是一個具有復雜內(nèi)涵的概念,曾經(jīng)有無數(shù)人考察它的意義!妒裁词墙逃愤@本書就是回答這問題的一本書,它以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杜威的理論為層面,深入考察教育的本質(zhì)涵義,結(jié)合德國哲學家黑格爾的哲學內(nèi)容,作了深入淺出的說明。
在文中,作者先列舉了杜威對教育思考時提出的四個問題:
1、什么稱得上是教育?
2、在沒有任何修飾的情況下,教育的本質(zhì)是什么?
3、教育的純粹、簡單指的是什么?
4、滿足什么條件,教育才能成為現(xiàn)實,而不僅僅是一個口號?
圍繞以上問題,對理論作實踐的考察,作者提出一個簡短的定義:教育是文化傳播的社會促進過程。但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不能全面解釋教育的內(nèi)涵,因為教育的復雜內(nèi)涵與外延,實質(zhì)是一個主動接受與被動接受的'問題。按照黑格爾的理論,也就是有關(guān)抽象和具體性的一般概念有關(guān)。
黑格爾對教育的考察是深入的也就是所謂的偶然真理和內(nèi)在真理,真理才是教育使命的核心,所以作者把它命名為五個性:事實性、系統(tǒng)性、工具性、道德性和主觀性。
但教育有一個先決條件,先決強調(diào)教育概念的邏輯地位,也強調(diào)他們的時序地位。
如果考察教育的思維層面,那么也就是一個從理性到思辨思維的過程。在閱讀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對立性,它們是本質(zhì)與存在、崇高與世俗、實際與沉思的關(guān)系,而整體的教育理念決定了教育的崇高性。
我總是認為,教育是獨立的,一種超脫與政治、社會制度以外的東西,激發(fā)人類思維的獨立。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 8
周末翻了《什么是教育》一書,雖然有些章節(jié)哲學意味比較濃,不是很容易理解,但我每看-章節(jié),就做些簡單的摘錄,及時的總結(jié)出里面的一些思想觀點。經(jīng)過將近一周的閱讀,我終于讀完了這本書,我的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顫,收獲很大。下面我想從三個方面談談我的感想。
首先談談教育的含義,書中談到“教育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包括知識內(nèi)容的傳授、生命內(nèi)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guī)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chǎn)交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的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則,是通過現(xiàn)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的靈魂覺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導向原初派生出來的東西和平庸的知識。真正的教育絕不容許死記硬背,也從不奢望每個人都成為有真知灼見、深謀遠慮的思想家。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教育存在著三種不同的教育法,第一種是訓練,它與訓練動物相似。第二種是教育和紀律。第三種是存在之交流,而實踐的特性是自由游戲和不斷嘗試。
我覺得教育活動關(guān)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起來并加以實現(xiàn),以及人的內(nèi)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簡言之,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識和認識的堆積。只有導向教育的自我強迫,才會對教育產(chǎn)生效用,而其它所有外在強迫都不具有教育的作用。什么是教育?在我眼里教育不是把籃子裝滿而是把燈點亮。教育給學生最重要的不是知識,而是對知識的熱情,對成長的信心,對生命的敬畏,對美好的向往。
在課堂上,我經(jīng)常會灌輸教育孩子怎樣做人。在我的數(shù)學課上總是讓孩子們學會做一道題會做一類題找到學習中的“道與術(shù)”。在學習中,只有被靈魂所接受的東西才會成為精神瑰寶。我非常贊同他的這些觀點,細想我們從小到大所學的知識,有多少還存留在我們的記憶里?簡直是太少了!這到底是為什么呢?因為我們一直是在強迫下學習這些枯燥乏味的'知識,不明白學習它的意義,很多時候只是為了考試而學習。我們的靈魂沒有被喚醒,我們的好奇心、學習興趣、想象力都被強迫性的教育磨滅了。我要努力去喚醒學生的靈魂,去激發(fā)他們內(nèi)在的學習動機,讓他們享受學習的樂趣。我一直以為學習本該是件快樂的事。每個人生來就有探究的欲望,對世界充滿了好奇,當我們?nèi)ソ邮苄迈r的事物時,我們的內(nèi)心得到了滿足,我們會獲得一種快樂。
教育是極其嚴肅的偉大事業(yè),通過培養(yǎng),不斷地將新的一代帶入人類優(yōu)秀精神之中,讓他們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教育,不能沒有虔敬之心,否則最多只是種勸學的態(tài)度,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質(zhì)。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 9
剛開始看雅思貝爾斯的《什么是教育》時,我感覺這本書的理論非常艱深難懂,一點都看不懂,可能也與我平時很少看教育理論方面的書有關(guān)。但是慢慢地讀下去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也慢慢地從這本書中感受到教育的意義、教育的本質(zhì)、教育的目的等。雖然這本書害死有很多地方我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它引起了我的思考。
雅思貝爾斯認為教育的本質(zhì)是精神的,而非物質(zhì)的,是非物欲誘惑下的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書中談到“教育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nèi)容的傳授、生命內(nèi)涵的傳授、意志行為的規(guī)范、并通過文化傳遞功能,將文化遺產(chǎn)交給年輕一代,使他們自由的生成,并啟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則,是通過現(xiàn)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的靈魂覺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導向原初派生出來的和平庸的知識。真正的教育絕不容許死記硬背,也不奢望每個人都成為有真知灼見、深謀遠慮的思想家。教育的過程是讓受教育者在實踐中自我練習、自我學習和成長,而實踐的特性是自由實踐和不斷嘗試!
“教育活動關(guān)注的是,人的潛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起來并加以實現(xiàn),以及人的內(nèi)部靈性與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簡言之,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智認識和認識的堆積。”
“只有導向教育的自我強迫,才會對教育產(chǎn)生作用,而其他所有外在強迫都不具有教育的作用。相反,對學生精神害處極大,最終會將學生引向?qū)τ杏眯允浪椎淖非。在學習中,只有被靈魂所接受的東西才會成為精神瑰寶。”
我非常贊同他的這些觀點,細想我們從小到大所學的知識,有多少還存留在我們的記憶里?簡直是太少了!高考前我們會背詩,記得各個朝代建立的時間和建立者,記得元素周期表,記得數(shù)學公式,記得各個省份的簡稱,但現(xiàn)在呢,我可以說我已經(jīng)忘了高中的大部分知識了,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我們一直只是在強迫寫學習這些枯燥乏味的知識,不明白學習它的真正意義,很多只是為了考試而學習。我們的靈魂沒有被喚醒,我們的好奇心、學習興趣、想象力都被強迫性的教育磨滅了。觸及靈魂的教育才能長久地留在我們的心中。
“人不只是經(jīng)由生物的遺傳,更主要是通過歷史的傳承而成其為人。人的教育重復出現(xiàn)在每一個人身上;在個人賴以生長的世界里,通過父母和學校的有計劃的教育,自由利用的學習機構(gòu),做后將其一生的所見所聞與個人內(nèi)心活動相結(jié)合,到此為止,人的教育才成為的第二天性。
教育正是借助于個人的.存在將個體帶入全體之中。個人進入世界而不是固守著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狹小的存在被萬物注入了新的生氣。如果人與一個更明朗、更充實的世界合為一體的話,人就能夠真正成為他自己。
教育幫助個人自己的成為他自己,而非強求一律!
我之前一直不明白教育的意義是什么,上大學之后,我非?释杂桑瑯O其反感被逼迫。喜歡上的課我會很認真聽,不喜歡的或者沒意思的課我不會逃課,但是會在下面玩手機,我常常在想,究竟大學學的是什么?為什么我常常感覺不到學習的熱情和意義呢?我想因為我沒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吧。我渴望自由的學習,我想成為我自己,依照自己的內(nèi)心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想盲目地跟從別人。我們每個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原創(chuàng)的,可是很多人最終成為盜版,看到別人去考證我們也去考,看到別人參加某個協(xié)會我們也去參加,其實有多少人是在做著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呢。很多人被壓迫的教育害得太深,以致迷失了真正的自己,因此盲從地去做一些自己也不知道意義的事。我們接受教育是為了更好地發(fā)展自己,讓自己的潛力得到更好的發(fā)掘,讓自己活得更精彩更有意義。上大學我學得最認真最投入的不是某一個學科,而是一項體育運動---輪滑。輪滑是我從小就想學的東西,可一直沒有機會,上大學看到有輪滑協(xié)會我馬上就加入了。在學滑輪的過程我滑倒了無數(shù)次,也比別人學得慢,可是我由衷地感到快樂,因為這是我真正想學的東西,是我喜歡做的事。當學會輪滑后我常常會自己在校園里滑,那是我放松自己的一種方式,也常常提醒自己人只有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才感到開心,那件事也才賦予你真正的意義。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 10
我們從小所受的“教育”,其本質(zhì)是一種技能的培訓。比如,在小學時,老師教我們怎樣讀漢語拼音,怎樣做加法減法。但就是這些最基本的東西,其教授的方法也并不是循序善誘的。語言、數(shù)字等作為人們揭示自然,進行交流而發(fā)明的一種符號,它本身是非常抽象的。但兒童由于缺乏社會經(jīng)驗,對于這種抽象符號的理解會很吃力。我記得當時有很多同學(包括我在內(nèi)),對于乘法、除法的原理模棱兩可,而老師并不會讓我們?nèi)ダ斫膺@其中的原理,只要我們作對題就可以,最后,我不得不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對付這些抽象的符號,F(xiàn)在想象,這種做法一方面會傷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
為什么這樣說呢?
死記硬背的方法固然可以解答我們的考試題目,靈活變通、用公式套就行,但由于我們沒有理解原理,沒有掌握為什這樣做而不是那樣做,當遇到完全陌生的領域時,就不能解答了,何談創(chuàng)新呢?這種問題現(xiàn)在已然存在于各種教學活動中。
雅斯貝爾斯在其書中將教育分為了經(jīng)院式教育、師徒式教育和蘇格拉底式教育。經(jīng)院式教育“僅僅限于‘傳授’知識,教師只是照本宣科,而自己毫無創(chuàng)新精神”,上文所述的'即屬于此。師徒式教育類似于古代孔子的教育形式。而蘇格拉底式的教育,照作者自己所說,以師生間的平等關(guān)系為基礎,通過老師的引導,“喚醒學生的潛在力,促使學生從內(nèi)部產(chǎn)生一種自動的力量,而不是從外部施加壓力”,斯氏所提倡的正式這種形式的教育。
回到教育的本質(zhì)。如前所說的“教育”,就其本質(zhì)而言,只能稱作“技能的學習”,就像剛剛出生的雛鷹,必須盡快在“父母”的幫助下學會飛翔,否則,它無法生存。但人的教育,應該遠遠不止于此。
我們都知道,人是社會性動物。狼孩的存在說明社會對于一個人的成長有多重要!“人不只是經(jīng)由生物遺傳,更主要是通過歷史的傳承而成其為人。”因此,通過教育,了解歷史,將歷史活動或者說是社會活動與個人的內(nèi)心活動相結(jié)合,人才能真正融入社會,產(chǎn)生對于自己和整個人類群體的認同感。
雅斯貝爾斯在他的書中說:“教育正是借助于個人的存在將個體帶入全體之中。個人進入世界而不是固守這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狹小的存在被萬物注入了新的生氣。如果一個人與一個更明朗、更充實的世界和為一體的活,人就能夠真正成為他自己!
根據(jù)這樣的觀點,我認為教育必然會伴隨我的一生,同時,它一定是一種互動的活動!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 11
《什么是教育》一書雖然只是一本小冊子,卻包含了雅斯貝爾斯最重要的觀點和論述。這也是因為教育是一個核心問題。這本書據(jù)說可以看做是作者對德國教育的反思,同時我們可以一睹歐洲教育發(fā)展的一些脈絡,對照我國目前的教育現(xiàn)狀有啟發(fā)意義。作者以其專業(yè)角度對教育的本質(zhì)、教育的理想、大學的本質(zhì)、大學的理想做了簡單的闡述,并提出了大學改革的一些具體的措施,有一定借鑒意義。最后,作者貫穿全書的觀點是教員和學生應該是一種平等的關(guān)系,教育的目的是保持獨立自由個人意志以及對真理的不懈追求。
什么是教育,古今中外不同的理論家們對教育有不同的說法,我最贊成的一種觀點,教育就是交往。在我國也一直承認的是暈種觀點。教育分為哪些方面呢,從孩子一出重開始,當然也包括胎教,還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環(huán)境教育等。教育形象的比喻就是讓一張白紙變成一張表格。里面寫滿了子。里面有涂改有錯誤。等待著你去修改和添加。
陶行知:教育是依據(jù)生活、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養(yǎng)有行動能力、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人。
黃全愈:教育“重要的`不是往車上裝貨,而是向油箱注油。”
鐘啟泉:教育是奠定“學生發(fā)展”與“人格成長”的基礎。
秦文君:“教育應是一扇門,推開它,滿是陽光和鮮花,它能給小孩子帶來自信、快樂!
愛因斯坦:“什么是教育?當你把受過的教育都忘記了,剩下的就是教育!
哈沃德·加德納:什么叫教育?教育是讓孩子體驗發(fā)現(xiàn)世界是怎樣一回事,教育者在其中可以起到什么作用。
雅斯貝爾斯認為:“所謂教育,不過是人對人的主體間靈肉交流活動尤其是老一代對年輕一代,包括知識內(nèi)容的傳授、生命內(nèi)涵的領悟、意志行為的規(guī)范、并通過現(xiàn)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導向人的靈魂覺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導向由原初派生出來的東西和平庸的知識當然,作為教育基礎的能力、語言、記憶內(nèi)容除外。真正的教育絕不容許死記硬背,也從不奢望每個人都成為有真知灼見、深謀遠慮的思想家。教育是人的靈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識的堆積!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 12
《什么是教育》是著名教育專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著,也是教育界的教育理念之一。這本書是一部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教育著作,是由蘇霍姆林斯基撰寫,也是我讀過最后的兩本書。
讀了這本書,我感受頗多,現(xiàn)將我讀這本書的體會和讀后的結(jié)合來談談自己的粗淺想法。
蘇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很有愛心的教育家、一位教育者,他的教育思想深深地影響了我。蘇霍姆林斯基的一生也許就是一個教育的開啟者,是一段教育的光榮與榮耀,但他的教育理念是一個不斷提出新教育理念,實施教育教學的探索者。他的這些論述,都是我們教師要用教育理論去武裝自己,不斷地去探索教育教學規(guī)律,不斷地提高自己。他教給我們教師的第五種教育方法就是:讀書、思考和反思。
讀書,是我們教師教學生活和工作的根本,是教育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有效途徑。讀書就是一個不斷反思和不斷完善自我的過程。蘇霍姆林斯基先生的著作《給教師的建議》也是他一生的精神財富。他把自己的教育生活和教育工作經(jīng)驗記錄了下來,并且通過他的教育故事來進行反思。他的教育觀念是以“學生為本”的教育思想,是他以教師的教育行為為指導為基礎,在教學工作和思想、生活、學習等方面都給他自由的選取。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從一個教師成長歷程來說,他的教育思想方式和經(jīng)驗都是以教師個人的成長過程為基點,通過這些資源來實現(xiàn)的。
蘇霍姆林斯基把教育生活的點點滴滴的小事情寫成了教育日記。他的《給教師的建議》一書,寫了他一生的真實的教育生活。讀了這么長時間的讀書心得,我感到這本書給我?guī)淼牟粌H是教育思考和理念,甚至是教育理念。蘇霍姆林斯基先生提到的“教育的'真諦在于啟發(fā)和鼓舞每一個教師!薄霸谖覀兊墓ぷ鳌⑸钪,沒有學生,只有失望,也不要說失望,而要有希望。只有失望才能使生活失望,失望才讓人覺得幸!。
蘇霍姆林斯基說這樣的話,我們教師要把握時代發(fā)展的趨勢,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更新知識儲備,提高自身素質(zhì),適應新課改的需要。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使每一個人都得到成功的喜悅。就像生活在你的周圍,一樣和諧,這樣你會感到無比的快樂!痹诮處熯@個職業(yè)中,每一位任職的教師要以一種什么樣的態(tài)度來對待工作、生活、事業(yè),以這份心態(tài)來面對自己所面對的每一個學生。
教育教學理論和教育學科知識,是我們在教育工作和思想認識中的最大的收獲。蘇霍姆林斯基提出的這種觀點,我們要學習他們的那種態(tài)度,那種精神,讓他們充滿熱情去工作,并以他們的這種精神去感染和影響學生。他的《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我們要把我們的學生看成是有靈魂的人,是有思想的人。教育教學理論和教育學科知識,不斷的更新和完善自己的觀念、教育教學理論和教育教學實踐,才能適應新課改的要求。
教師要把學生放在平等的地位,首先自己要有一個平等的地位,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觀點,要公平、公正。
蘇霍姆林斯基說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成長。”教師要把學生放在平等的地位,就必須尊重學生,對學生嚴格要求,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尊重學生的感受。
蘇霍姆林斯基說得好:沒有對學生進行任何的教育,就不會有學生的健康成長。這是他的觀點。在我看來,“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學生”是我們教師的立身之本。
教師要把學生作為一個完整人、一個有人格的人,作為自己人生的一部分,不斷加以完善,讓自己具有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 13
習慣了凡事都要有一個標準,有一個確定且唯一的答案,然后按照這一標準和答案來要求自己行為做事包括學習和做學問。然而教育學本就是一個難以捉摸的學問,它沒有唯一的答案,各種理論以及各個個人或教育團體對教育的實踐也不盡相同,隨著學習的深入,對教育本質(zhì)的思索讓我越來越難以把握,當我試圖從現(xiàn)實生活中去尋找答案的時候,我常常像走入迷宮一樣慌亂而不知所措。
剛拿到書的時候,我產(chǎn)生了些許微微的失望,比起很多教育學的大部頭,這本書很薄,在瀏覽了目錄之后,這種失望更甚,書本最后一章的結(jié)論是“教育是一項道德事業(yè)”,這似乎又回歸了一個無法論證清楚的老舊話題。慶幸的是,我沒有因為自己膚淺的判斷就把這本書擱置書架。
不得不說,這確實是一本好書,作者邏輯嚴謹,論證嚴密,可以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功底,確如書中所說,這是作者多年思索的成果。這本書給我的啟發(fā)很多,作者摒棄那種上來就下結(jié)論的方法,相反,而是將自己的思考過程一點一點詳細的描繪出來,他是如何分解這些問題,如何去尋求論證,又推翻論證,然后又得出結(jié)論,其中包括對杜威本人早年觀點的思考和批判。通過這一過程,我可以看到大師是如何分析問題,尋找論據(jù),最終建構(gòu)自己的觀點。整個看書的過程,仿佛在跟著大師一起思考,一起尋求教育的終極答案。
杰克森在討論教育的本質(zhì)的'時候提出要將“本質(zhì)”與“存在”區(qū)分開來。而這也是長久困惑著我的問題,教育如何解決崇高與世俗的矛盾。杰克森認為“教育實踐呈現(xiàn)給感興趣的觀察者的是本質(zhì)的和非本質(zhì)元素的一種奇妙混合。他提供了必然真理和偶然真理的大雜燴,或者是本質(zhì)和非本質(zhì)真理的大雜燴。”那我們又該如何區(qū)分偶然真理和內(nèi)在真理呢注:文中兩處的“必然真理”和“內(nèi)在真理”分別引自文中P69和P22,不知道是譯者翻譯的不同還是作者本身詞義的不同,二者的說法有細微差別,在分析文中兩處對于該詞的描寫,暫定為二者指代相同,杰克森指出“從理解事物的現(xiàn)實情況到事物應該的狀況,不僅僅要求我們作實證調(diào)查,它還要求我們超越經(jīng)驗本身進入一個被稱為超越的甚至形而上學的境界!
整本書中,能夠感受到作者滿溢的個人情感和傾向,從學術(shù)的立場來看,這是不應該的,可是這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正如作者書中所闡述的,這本就是作者本人的主觀性真理,而“教師的目標是讓學生擁有他所傳遞的任何知識!苯芸松瓕⑦@一過程稱為“販運真理”,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會產(chǎn)生兩種策略“接受”和“塑造”,教師首先要接受學生,包括傾聽、觀察、理解學生等,然后通過傳遞知識、糾正錯誤、樹立典范來塑造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老師僅僅是將自己的個人知識“販運”給學生,而學生通過思考、感悟,逐漸轉(zhuǎn)變?yōu)樽约旱膫人知識,杰克森將這一過程歸結(jié)為“取消、保留、提升”,它是一個學生在接受教師的知識后理性的思考,辯證的取舍,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過程。在文章的最后一章,杰克森批判了“告知”優(yōu)于“塑造”的教學目標。杰克森認為教師和學生之間需要一種“相互承認”,這種承認是平等的,雙向的,二者之間有情感的交流,這樣教師才能對學生產(chǎn)生“塑造”作用,而不是簡單的“告知”。而“愛”是教師與學生之間重要的情感紐帶,在“教學與學習中居首要地位”。
本書最后一章的標題為“教育是一項道德事業(yè)”,然而杰克森對“道德事業(yè)”一詞并沒有進行界定和描述,作者所說的“道德事業(yè)”究竟指什么并沒有明確的說明,讀者本人只能根據(jù)文中的描述和自己的揣測做大概的判斷。首先它是一種責任,上一代人有責任將知識傳授給下一代人,或者說知識的擁有者有責任將所掌握的知識傳給不知道的人;其次,負責傳遞的人傳遞的東西應當是其認為“有價值的”。
值得玩味的是杰克森在此使用的是“傳給”、“傳遞”、“傳輸”,在之前使用的是“販運真理”,這些詞展示的二者之間都是一種平等的關(guān)系,沒有尊卑之別,沒有權(quán)威之說。就仿佛某人擁有某樣東西,而擁有者將這一東西交付與某人,至于接受者如何理解、使用、改進這一東西,則是接受者個人的事情。而傳遞過程中所產(chǎn)生的學生對教師的愛戴與感激,則是傳遞者與接受者交往過程中情感交流的體現(xiàn)以及教師人格魅力對學生產(chǎn)生的影響。最終,教育的道德性就體現(xiàn)在使受教育者變得更好,使我們的社會環(huán)境變得更好,最終使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好。
在書的結(jié)尾,杰克森指出“教育的理想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發(fā)生變化”,而每個人也可以去思索、定義自己的教育信條,盡管這些定義不盡相同,而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教育的理想在眾多的沉思中得以前進。
當書本翻完最后一頁,掩卷沉思,書中對教育本質(zhì)的探討,我似乎明白了,又似乎不明白,對真理的追求或許就是如此,仿如作者書中所寫:“教育的最高真理并無有形的存在形式,它不能通過經(jīng)驗得到驗證,它只能被考慮、談論,示意出走向。”追求真理,是為我們前進的道路尋找方向,它指引著我們向前,再向前。時間流逝,歲月變遷,真理或許會改變,然而,這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重要的是——我們,一直在前進。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11-08
《什么是教育》讀后感11-08
教育是什么的名言10-24
什么是家庭教育的真相06-21
《什么是好的教育》讀后感06-27
教育是什么讀后感04-30
《教育是什么》讀后感04-30
什么樣的家庭教育,就什么樣的孩子10-20
禮儀教育對孩子有什么影響06-02
什么是幼兒園健康教育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