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比應用》評課稿9篇
數學《比應用》評課稿1
肖浩彬老師執(zhí)教的《求比一個數多幾或少幾的應用題》中,教師在教學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時,教師在教學中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運用教育理論指導教學
培養(yǎng)能力,發(fā)展智力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心理學家認為把智力因素、概念的理解和應用、推理因素看作是數學能力結構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而應用題教學是鍛煉學生思維的“磨刀石”。應用題教學主要幫助學生解決“想什么”和“怎樣想”的問題。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育的任務是設法發(fā)展和鞏固兒童對克服困難、特別是智力性質的.困難的樂觀主義信念。為了完成這個任務,必須在集體中創(chuàng)造一種能夠進行創(chuàng)造性思維競賽的環(huán)境。”因此,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就是把應用題的教學過程變成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積極分析綜合、比較概括、抽象推理及正確判斷等思維方法的訓練過程。以達到培養(yǎng)學生能力、發(fā)展學生智力的目的。從而摒棄了過去“填鴨式”的教學方法,避免了把學生教“死”的問題。
二、運用模式的“四環(huán)節(jié)”進行教學
。ㄒ唬├斫庑轮
1.理解題意。首先要教會學生讀題。讀題時要慢一些,邊讀邊想邊理解,培養(yǎng)學生默讀題目的習慣,提高學生內部語言的水平。在此基礎上再引導學生找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為分析數量關系做好準備。
2.分析數量關系。在分析數量關系時,由于學生的思維過程不同,可分兩種方法,一是綜合法。由條件推向問題,即由因尋果。二是分析法。由問題推向條件,即由果索因。肖老師在應用題教學中主要采用綜合、分析的方法。
3.列式計算。在明確數量關系的基礎上,根據四則運算判斷出每一步的計算方法,列成算式。教師在教學時,特別注意抓好理解題意、分析思路和指導解題方法的基本訓練,靈活運用多種方法分析應用題,啟發(fā)學生“一題多解”,促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利用不同思路、采取不同解法。
4.驗算與答案。驗算的方法一般有兩種:一是根據題意對算式的意義和計算過程進行全面復查;另一種方法是看計算出來的結果是否與原來的數量相符,在確保整個列式和計算過程全部正確的情況下寫出正確的答案。
在這一教學中肖老師還經常提出一些容易混淆的問題讓學生區(qū)分,找出錯誤的原因。訓練學生堅持正確的思維,養(yǎng)成嚴肅認真、一絲不茍的學習習慣。
三、練習鞏固
授課之后,再緊緊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多層次、多角度、多形式的習題讓學生練,設計的習題要具備啟發(fā)性和趣味性。肖老師在講解應用題時,一般設計三種類型的練習題:一是基本訓練。應用題的類型與例題類似。指名到黑板前做(好、中、差生),其他同學在下面做。二是對比訓練。出一組應用題進行比較練習,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了“比一個數多幾或少幾的應用題”。
學生解題時,教師借機了解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加強分類指導,因材施教。
總之,通過練習,學生對知識加深理解,使知識轉化為能力。
數學《比應用》評課稿2
在本次經驗性教師有效教學研討課活動中,范xx老師所執(zhí)教的是人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比的應用》。本節(jié)課具有以下特點。
1、選材新穎,引人入勝。
本節(jié)課中,范老師創(chuàng)造性使用教材,充分利用本土資源,從開封的美食入手,從舌尖上的數學說起,緊緊圍繞比的應用展開教學。皮薄餡多開封灌湯包、麻辣酥脆的興盛德花生、越嚼越香的馬豫興桶子雞……一張張色澤鮮艷的圖片,一道道極具地方特色的家鄉(xiāng)美食,令學生垂涎欲滴,在調動學生感官的同時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學的有滋有味,興致盎然。
2、層次分明,重點突出。
本節(jié)課上,范老師利用開封灌湯包的制作過程組織教學。和面過程中面與水的.比、肉餡中肉與水的比,讓學生從中提取信息,計算配料,收獲新知。然后讓學生從開封的各色美食中選取自己喜歡的食品加以研究進行鞏固練習。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比的應用也涉及到生活的各個領域,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魔幻世界,范老師讓學生通過觀察,親自動手,根據今天所學知識變出了晶瑩剔透的雪花,學生興奮地投入到活動中去,將整個課堂推向了高潮。
3、關注細節(jié),培養(yǎng)習慣。
本節(jié)課上,范老師關注學生書寫、檢驗、審題等習慣的培養(yǎng)。首先在教學新授過程中學生獨立解決問題,進行板演,教師評講過程中建議學生要做到列式過程中的每一個數據要有出處,另外在做完題之后要做到及時檢驗,培養(yǎng)了孩子檢驗意識。然后在學生進行選擇性練習時發(fā)現條件不夠提出疑問,這些可不是范老師準備不足,而是刻意設計的一個環(huán)節(jié),旨在培養(yǎng)學生搜集信息以及認真審題的習慣。過程重要、結果重要,細節(jié)也絕對不可忽視。所謂態(tài)度比能力重要,這里的態(tài)度絕對是孩子們習慣和細節(jié)的體現。在本節(jié)課中,關注細節(jié)及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也是本節(jié)課的一個亮點。
4、微瑕之撼,點睛之筆!
本節(jié)課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把學生從美食之旅轉入魔幻世界,體現了按比分配滲透生活的各個領域,如果改為親自動手制作奶茶或者其他飲品,讓開封美食貫穿始終,不知道是否可行呢?有待商榷!
數學《比應用》評課稿3
今天有幸聽了六年級兩位教師執(zhí)教的《百分數的應用》的課,受益匪淺。這兩節(jié)課各有特色:李老師的課體現了“實”,一步一個腳印,環(huán)環(huán)相扣,循循善誘,注重了細節(jié)。宋老師的課體現了“新”,運用了多媒體教學,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下面我就宋老師的課重點作一粗且的認識。
本節(jié)課上得扎實有效,可以說是“實”中求“動”,“動”中有“新”,“新”中“務實”,環(huán)環(huán)相扣,水到渠成。
一、教學素材生活化,而又不失數學味
教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宋老師從本地實際出發(fā),讓學生研究的是學生極其熟悉的列車提速問題、旭東超市搞活動等問題,學習素材具有現實性。學生解決這些數學問題時,感到親切有趣,在處理信息、獲取知識的過程中,可發(fā)現、可研究、可探索的東西處處皆有,真實的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我們的身邊處處有數學。
二、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中“夯實”雙基
宋老師的課堂教學總是圍繞著學生的思路,緊緊抓住學生的認知沖突去調控課堂,也就是說教師能時刻關注學生,在教師對學生不斷的關注中,教師用自己的教育智慧與學生共同書寫著一段段不可重復,不可復制的生成的精彩。從教學環(huán)節(jié)看,既靈活而又開放,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層層遞進,遵循了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和學生的心理特點,科學合理,在課中我們可以看到宋老師首先引導學生發(fā)現題中的關鍵句子,接著引導學生[內容來于Y—Y_課—件_園學科吧。com]理解關鍵句子,而后深入分析解題過程,最后通過一系列有趣實用的練習設計,使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從學生實際出發(fā)都得到了有效的落實與突破,極大的建立了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堅實地夯實了雙基,這也又一次說明了宋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心中有教材,更重要的是心中有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角色由操作步驟被動的執(zhí)行者,轉化為主動探究者,在教師有意創(chuàng)設給予學生展示矛盾的認知沖突中,在學生爭辯中掌握了知識,完成了教學任務。
最后還有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1、課件里有一道題:山坡上松樹的棵數比柏樹的棵數多83?脭档'數寫成了樹木的樹。
2、教師的時間后面安排不恰當,以至最后的任務沒有完成。
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多邊活動的過程,如果沒有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教學過只源于自我形式,教學任務就無法真正落實,因此在數學課堂上要走出傳統(tǒng)教學模式,學生只源于被動的機械的學習,做到“教法”到“學法”的轉移從理論上就要從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轉變?yōu)橐詫W生為中心的學習模式,即把學生放在課堂學習的中心位置上,教師的一切活動都是幫助學生更好地自主學習。充分體現“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與工作者。
總之,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我認識到:每一個數學知識都是在學生親身經歷了知識的產生過程,體驗了愉快的學習過程之后才能在學生的腦海中生根發(fā)芽,也只有這樣的引導學生有效學習,才能有利于學生學習到更有價值的數學。
數學《比應用》評課稿4
5.4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1)評課稿
聽了潘**老師的《5.4一元一次方程的應用(1)》一課,給我啟發(fā)很多,他的課風趣幽默,自然流暢,結構嚴密,給聽課的人一種享受,在享受的同時,也學到了很多知識以及教法,一堂好課應該是自然的、生成的和常態(tài)下的課,我認為這是一節(jié)成功的課。
1、 為學生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學習環(huán)境
首先,他從學生感興趣的畫面入手,很快使學生進入了一種興奮的狀態(tài)之中,因為是應用題的講解,一般情況下,學生學起來比較吃力,也覺得很沒意思,但潘老師把題目改成學生所熟悉,所感興趣的話題,譬如說去水立方去看跳水比賽,去看姚明比賽,問2008北京奧運會拿了幾枚金牌?2012的倫敦奧運會拿了幾枚金牌?大部分同學回答都不知道,于是潘老師說我給你們一個信息,“2008年奧運會上,我國獲得金牌是2012年倫敦奧運會獲得的金牌數的4倍少13枚。同學們都在積極的思考,有的'同學馬上舉手,有的同學相互討論,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一下就被潘老師推到了高潮。
2、 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有體驗數學的機會
潘老師在講解行程問題時,讓學生自己按題目要求表演,相遇問題,追及問題雖然在小學里已學過,但仍然是個難點,通過學生的表演,生動形象,讓人一目了然,等量關系很容易找到,并且好多同學都能用幾種方法解答。學生的學生思維活躍,氣氛熱烈。這樣操作學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學生在原有基礎上都有進步。知識、能力、思想情操目標達成的很到位。
3、課堂結構安排的非常合理
潘老師的課安排的內容非常多,但整個一堂課上下來,聽的人卻不覺的累,主要是她這幾方面做得很好,(1)教學環(huán)節(jié)的時間分配的很合理,沒有前松后緊或前緊后松的現象,并且講與練時間搭配也很合理。(2)教師活動與學生活動時間分配合理,潘教師占用時間與學生活動時間剛好相等。并且學生的個人活動時間與學生集體活動時間的分配也很合理。
4、 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很熟練,
制作的非常精美,畫面生動形象,特別是行程問題中的相遇問題和追及問題中的動畫制作非常吸引學生,幾乎所有的學生看了都哈哈大笑,這也給課堂注入了新鮮血液,讓他們重新振作起來,攻克一個又一個難題。
以上是我的一點粗淺認識,有不當之處,請各位同仁指正。
數學《比應用》評課稿5
這節(jié)課的教學中, 鄭老師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生學習的實際水平,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感受一元二次方程知識發(fā)生、發(fā)展和形成的全過程,并在教師的激勵、指導和幫助下,獨立思考,探索,交流和感悟,從而逐漸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數學學習習慣。
在形式上,盡量采取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生獨立動手實踐等形式,使每個學生盡量參與到課堂中來,課堂氣氛顯得十分活躍。
通過對一元二次方程及其相關實際問題的.進一步探索,學生對一元二次方程的認識更加深刻,這一切都為以后學習函數等內容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節(jié)課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問題驅動式教學。 鄭老師給學生提供了寬松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經歷觀察、時間、交流、反思等活動,并充分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而不是每一個問題都急于直接告知結論。此外,對于學習興趣等問題,應多創(chuàng)設探索性的數學問題,給學生提供大膽猜想、自主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積極、愉快的氛圍中去體驗“學數學”和“用數學”的樂趣。
鄭老師提出的問題不僅余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而且基于學生的數學實際。難易適中的問題讓每個學生進一步萌發(fā)了探究的欲望,教師通過一系列的問題串,層層遞進,有剃度的引導學生進行探究交流,逐步突破難點。同時,教學采用了計算、討論等手段,更有效地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讓學生進一步了解如何分析實際問題的各種數量關系,進而建立方程模型,解決實際問題。這是這篇教學設計成功的地方。
數學《比應用》評課稿6
各位老師,下午好!今天聽了周老師的《7.5一次函數的簡單應用(2)》。他在用好教材,深刻去領會教材的內涵,給我做了很好的榜樣,在課堂上上出數學味。我個人認為這節(jié)課如何處理例題和通過一次函數圖象交點的坐標得到二元一次方程組的解,是教師在挖掘教材時應著重思考的,本節(jié)課的本質應該是數學結合思想,也應該在教學過程中應著重體現的,F在我就結合周老師上得這節(jié)課談談自己的看法。
周老師這節(jié)課分為兩個環(huán)節(jié),第一部分先解決由一次函數圖象的交點坐標得到方程組的解,第二部分是例題的教學和對例題做拓展延伸。這樣對教材的處理,思路清晰,難易合理,可以很好地落實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首先周老師以“y=x+1對于這個等式你有怎樣的認識”這樣的開放題,讓學生各抒己見,其中有學生提到是二元一次方程,
老師再追問方程有多少個解?以這些解作為點的坐標,在直角坐標系中描出這些點,連起來是什么圖形?教師再出示y=-2x+4的圖象,這兩條直線就會有個交點了,問“你對這個交點有怎樣的認識”。這樣就水到渠成從圖象的交點坐標過渡到方程組的解,很自然,學生也理解的很深刻。為了鞏固這個知識點,周老師設計了兩個練習,第一個是比較容易看出方程組的解,第二個是近似解。教師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體驗有時通過看圖象得到的解有時是近似的。但是當老師對學生的反饋做評價時,有學生說解是,這個解學生其實并不是通過看圖象得到的,而是通過解方程得到的。然后教師的處理方法是用投影出示自己的標準答案,再告訴學生解有時是近似的。我認為這里教師應該追問“你這解是怎么得到的?其他同學還有別的答案嗎?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我想在老師的追問下,學生會對這為什么會是近似解會有更深刻的'了解和體會。
對例題的教學,周老師出示例題之后,并沒有急于去分析,啟發(fā),引導學生用函數的方法去解決,而是放手讓學生自己憑自己的理解去解決。這樣處理問題,充分體現了“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薄白尣煌膶W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敝罄蠋熢僖龑У接煤瘮档膱D象去解決,但在讓學生求函數解析式之前,我認為最好問一下學生問題中有哪些常量,哪些變量,你如何設這些變量,它們之間有怎樣的等量關系嗎。這樣學生能比較清晰地理解題意,列出解析式。周老師為了讓學生學生對s=26t+10這個函數解析式有更深刻的認識,周老師追問了“為什么小慧要的路程要加上10”結果在這問題上糾纏過久,讓學生越問越糊涂,導致了后來的時間比較倉促。老師還對這例題做了適當的延伸,問“你還能從圖象上得到哪些信息?”“你對圖象還有什么疑惑!边@些問題的設置充分體現了教師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最后的問題“你能根據圖象編寫問題的情境嗎?”這個問題比較有難度,應該用“合作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相互討論去解決問題。
總之,周老師能較好的結合本次活動的主題,體現出教材特點,符合學生年齡實際和認識規(guī)律,難易適度。教學思路清晰,課堂結構嚴謹,教學密度合理。面向全體,體現差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傳授知識的量和訓練能力的度適中,給學生創(chuàng)造機會,讓他們主動參與,主動發(fā)展。但是老師上課的語調比較平緩,課堂的氣氛不是很活躍,問題的設置雖比較開放,但是課堂上生成的不多。這是我本人對這節(jié)課的一點看法!
數學《比應用》評課稿7
今天有幸聽了顧老師的課。課后顧老師詢問建議,我說:上得很好。板書突出重點,設計思路很清晰。前面的一半學生反映不錯,課堂效果也挺好。后排幾個學生明顯學習能力非常差,時常游離。
顧老師的這堂課是練習卷的分析,是銳角三角比的應用。整堂課把練習題的解法分為三種類型:直接求解、轉化求解和構造求解?梢娮鳛橐幻辖處煟櫪蠋煂︻}型的整理和把握還是很到位的。第一部分的題型是可利用現成的直角三角形來解決的。題目較簡單。第三題圖形較復雜,引出了轉化求解的方法。顧老師用一系列的問題來幫助學生整理思路:
“角B在直角三角形中嗎?”
“要知道什么條件才能求出SinB?”
“還有什么條件可利用?”
“∠B=∠DCB,那么∠DCB在Rt△中嗎?”
“還有其他相等的角嗎?”
……
然后顧老師對這題進行了板書示范。我剛在思考為什么顧老師不讓學生自己寫過程,顧老師說:月考中一些同學知道解題思路,但是書寫過程很不規(guī)范。大家看看應該怎樣寫。原來顧老師的目的是很明確的。我又想是否可以讓一名學生上黑板寫過程,然后老師做修改呢?老師可以有意識的找月考中書寫不規(guī)范的學生上來寫,這樣對大家的幫助也許會更大。但是花時肯定也更長。
后面的一題圖形雖然不同,但有一些內涵沒有變化:都有直角三角形斜邊上的中線,運用找與目標角相等的角來轉化。老師分析:要求的角在直角三角形內,但是無法直接求出它的三角比。于是要運用轉化的方法。教師分析了過程,然后讓學生自己書寫。我想如果有了上一題的示范修改,這一題獨立書寫后教師巡視并一個個修改,一定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老師再回到一開始的簡單題,把其中一條高去掉,引出在沒有直角三角形的.情況下,要構造直角三角形來解題的方法。然后是相應的練習題分析。
顧老師的課有幾點很值得我學習:
1、顧老師分析題目節(jié)奏把握得很好,給了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我們學生的能力較差,絕大多數學生的思維遠遠跟不上老師。如果老師只顧自己滔滔不絕、口若懸河,學生則只能云里霧里,不知所措。
2、顧老師能把握住題目中的基本圖形,很對題中的已知條件的分析,帶領學生尋找題中重要線索。一步步問題設計很細膩。
3、顧老師非常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很多次提醒學生抬頭看黑板。今天上課我也用了這一招,在重要板書時,反復提醒學生抬頭看,效果很好。
聽完課,我也有幾點思考:
1、如何引導學生分析幾何題。很多學生聽得懂,甚至一點就通。但是獨立解題能力很差,找不到正確的路。所以很多老師都很重視圖形中的基本圖型。但也有專家反對基本圖型一說,甚至反對歸類。我想基本圖形和適當歸類還是需要的,能幫助學生記憶和尋找線索。對于已知條件的分析和應用,是解題的關鍵。但是每題的條件是不同的。如何給予無法獨立尋找解題思路的學生一個適用的方法呢?比如,看到某些已知條件可得出條件反射性的結論。又如,當圖形較復雜,圖中線較多時,我們可以讓學生根據已知條件重新畫草圖,這樣便于一個個的重視條件,也能看清這些條件在圖中所起的作用。
2、課堂的教學目標的確定。一節(jié)課時間非常緊張,特別是幾何題的分析,非;ㄙM時間。由于我們學生能力較差,對過程的整理書寫也存在問題。這節(jié)課主要是規(guī)范推理過程的書寫,還是思路的分析?也許不夠時間來兼顧,也容易分散重點。如果教學目標是三種解法的體會和掌握,那么可以通過更多一些的圖形來著重講方法。而把解題過程的書寫放到下一節(jié)課,或教師課間一個個面改,就像改作文一樣。
數學《比應用》評課稿8
本次,數學教研活動展示了馮老師獨特的教學風格,以及新課程理念下新的成功地課堂模式,使我受益匪淺;匚恶T老師執(zhí)教的《比的應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難忘之處,讓我再次分享馮老師教學中揮灑自如的獨特教學風格。
1、問題導讀,導入新課。
課開始,馮老師創(chuàng)設了分配書的問題情境。馮老師先問“把10本書分給兩個人數相同的組,怎樣分合理?”,學生回答后,自然引人平均分,她又問:“兩個組分到的本數比是()比(),化簡后是1:1!苯又堰@10本書分給兩個人數不相同的'組,怎樣分合理?說說你的看法。學生按人數分別分給兩個組6本和4本,這樣每人分到一本,就公平了。通過分配書的操作,指出第一種情況是“平均分”,而第二種情況不是“平均分”。說明在我們日常生活和工農業(yè)生產中,常常要把一個數量按照一定的比來進行分配,除了第一種情況是“平均分”外,還有第二種情況,由此導入新課,“按比例分配”。這樣安排導入有利于學生把握知識的發(fā)展變化與延伸,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2、把握新舊知識和連接點
在導入新課后,馮老師設計了摩拳擦掌練一練的環(huán)節(jié),通過練習復習比和分數關系,把握新舊知識和連接點,為分散難點起著積極的遷移作用,而且還及時進行總結。
3、問題引領,自主探究
在《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數學教學應該是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背景出發(fā),向他們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要運用學生關注和感興趣的實例作為認識的背景,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使得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與現實世界密切聯系!痹谔岢鎏骄康膯栴}后,馮老師要求學生摘錄重要的數學信息,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啟發(fā)學生思考的問題,引導學生很條理的思考問題,自主探究,并找到解決問題的不同方法。在一種無聲的語言中,學生學會了思考問題的方法,找到了解決問題的策略。
4、在關鍵處提問,點撥,
馮老師的課堂,力求達到課堂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學生認知步步為營。在每個環(huán)節(jié)中也只是預設了有層次性和目的性較強的問題,而給學生以較大的思維空間,讓學生以問題為引路,在學習活動中活躍思維、暢所欲言,使所學的知識自然生成,使學生既對只是有較深的體驗和理解,又可提高能力、訓練思維,使每個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有所收獲,有所發(fā)展。如,在學生練習時,讓學生自選題,然后獨立完成,并說出思考過程。在交流環(huán)節(jié),馮老師也只是在關鍵處提問,點撥,如,在學生交流時,提問“每一步算出的是什么,”“解決這類問題的關鍵是什么?”,并提示學生“寫小標題,幫助理清思路”,
總之,馮老師的課堂教學結構是合理,層次分明,思路清晰;學生學得愉快,老師教得輕松;達到學前有設疑,學中有突破,學后有發(fā)展的要求;體現以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練為主線的教學原則。
數學《比應用》評課稿9
前幾天到某校去聽課,上課的內容是期末考試總復習,內容是一元二次方程及其應用。根據教師的介紹,所任教的班級學生的整體水平一般,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的平時成績介于及格線之內。
很可惜的是,一堂課下來,該老師一共上了10多道例題,包括6個解方程、8道列方程解應用題的問題。根據課堂觀察記錄,在課堂后面的24分鐘左右的時間里,該教師完成了8道應用題的教學,平均每道應用題的教學時間不到3分鐘的時間。在教學應用題的過程中,大約在一分半鐘左右的時候,該教師便問學生完成的情況如何了?那時有約10位左右的學生舉起了手,余下的學生仍在默默的書寫著,但該老師便開始展示解答過程,并簡單的作了一些分析。在分析的過程中,該教師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如何解所列出來的方程的身上,這讓我們聽課的教師都有不太舒服的感覺。
課后,我忍不起回憶起自己日常觀察到的復習課與試卷講評課的課堂,不少的任課老師或多或少都把精力花于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完成規(guī)定的教學內容的身上,就算是能注意到應讓學生先練習后講評,也都局限于要完成自己課前的預設內容,這樣,很難保證課堂教學目標的達成了。
其實,對于復習課,從教學內容上看,這些內容與方法都是學生在新課學習時已經學習過了,復習課的根本任務之一在于,對于哪些已能掌握好的學生來說,關鍵在于他們能否靈活熟練運用所學習過的數學思想方法來解決不同類型的數學問題,在運用過程中加深對數學模型與數學方法的理解。而對于哪些仍沒能很好理解基本知識與基本方法的學生來說,更重要的在于要使他們經歷復習之后,能強化雙基,明晰知識與方法。無論對于那種類型的學生,對于復習階段的教學來說,最根本的都在于落實,這需要我們開展分層教學,分步推進,分層落實。
因此,在復習階段的教學里,不管是教學還是復習問題的呈現,都不應同步進行,也不應統(tǒng)一要求。例如,對于一元二次方程的復習課,其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另一部分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實際應用,其包括的數學思想方法主要有:配方法、整體思想與方程思想。對于此階段的學生,他們對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解法已有所了解,所以對于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可以直接呈現一些練習題,讓學生自主按要求來解方程,然后組織學生小組內交流與相互評價,讓學生在自我評價與同伴評價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方程解法的理解,熟練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配方過程、公式的`運用、因式分解法等。而且,對于優(yōu)秀的學生來說,此環(huán)節(jié)不僅僅要強調方法的熟練運用及運算的準確性,同時要加強方法的選擇及計算的速度訓練。因此,對于不同的學生,我們應有不同的要求。對于應用題的復習教學,其重點在于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對信息的提取、加工與選擇的能力培養(yǎng)、運用代數式表示數量關系的能力等。這些能力不是能通過大量的練習題去強化的,也不是通過把問題進行分類,然后讓學生套用數學模型而形成的,需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與交流的空間,給學生對問題進行思維加工的機會。只能這樣,學生的學習才是主動的,學生的能力發(fā)展才是主動的,教學才不僅僅是教師的事情,更重要的是學生自己的事。
當然,我們要在短時間內完成大容量知識與方法的復習,這本身是一件矛盾的事情,但這不能作為我們教師代替學生復習的借口,更不能作為牽著學生走的借口。更重要的是我們在復習前要充分了解學生,通過調查或檢測等方式來了解學生對那些已學習過的知識與方法的理解情況,在此基礎上精選一些有針對性與典型性的復習練習題,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按教師自己想當然的思路來進行。
課堂上,在要求學生完成練習題時,我認為不僅僅要關注個體學生是否能正確順利完成,同時要關注學生完成的思維過程,引導學生對解答過的問題進行反思與總結。這些都需要教師組織形式多樣的教學評價與小組交流活動,都需要教師關注學生個體學習過程的落實情況。
事實上,不論是新課還是復習課,學習都應是學生自己的事,教師的作用是主導性的,而不是代替性的,這無論對維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是學習的情感,都是至關重要的。教學過程中,落實都是教師教學的關鍵。
【數學《比應用》評課稿】相關文章:
《比應用》評課稿08-10
數學《比應用》評課稿(通用16篇)11-21
小學數學評課稿03-01
數學《統(tǒng)計》評課稿08-16
小學數學評課稿07-07
初中數學評課稿02-19
數學評課稿(精華)10-09
初中數學評課稿08-28
數學方程評課稿07-03
浮力的應用評課稿(精選11篇)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