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天堂日韩,中文字幕18页,天天伊人网,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春王正月的原文翻譯及作品欣賞

時間:2024-02-24 10:15:31 秀雯 古籍 我要投稿
  • 相關(guān)推薦

有關(guān)春王正月的原文翻譯及作品欣賞

  在我們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對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詩很是熟悉吧,古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又稱古體詩或古風(fēng)。你知道什么樣的古詩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詩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guān)春王正月的原文翻譯及作品欣賞,歡迎大家分享。

  春王正月的原文翻譯及作品欣賞 1

  【作品介紹】

  《春王正月》選自《公羊傳》的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春王正月條。全文分兩部分。前一部分解釋《春秋》經(jīng)文“元年春王正月”的含義,表明《春秋》尊崇周王室為天下宗主的“大一統(tǒng)”思想。后一部分解釋該年雖為隱公元年卻不稱隱公即位的原因,目的在于闡發(fā)“辨尊卑,別嫡庶”的思想。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類冠冕堂皇之辭的背后,其實是一場血雨腥風(fēng)的奪權(quán)斗爭。魯惠公元妃孟子無子,繼室聲子生子,名息姑。息姑長大后,魯惠公為他娶宋武公女仲子。仲子來到魯國,卻被惠公看中,奪而自娶。仲子為惠公生子,名允,即后來的魯桓公。于是,惠公升仲子為夫人,以允為太子。魯惠公死后,本應(yīng)由太子繼承君位,但太子年幼,因而魯國人擁立息姑攝政,是為魯隱公。魯隱公聲稱自己攝政是因為擔(dān)心諸大夫不能輔佐年幼的太子,他雖宣言讓位,但卻在位達(dá)十一年之久。羽父看透了魯隱公虛偽的心理,向隱公表示愿意去殺太子,作為交換條件是任命他為太宰。隱公不從。羽父又反過來為太子策劃,派人殺隱公,而擁立太子允,是為魯桓公。

  【原文】

  《春王正月①》

  出處:《公羊傳·隱公元年》

  元年者何也②?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③。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④?王正月也⑤。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⑥。

  公何以不言即位⑦?成公意也⑧。何成乎公之意也?公將平國而反之桓⑨。曷為反之桓?桓幼而貴⑩,隱長而卑⑾,其為尊卑也微⑿,國人莫知⒀。隱長又賢⒁,諸大夫扳隱而立之⒂。隱于是焉而辭立⒃,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且如桓立⒄,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⒅。故凡隱之立⒆,為桓立也。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適⒇,以長不以賢(21);立子(22),以貴不以長。桓何以貴?母貴也。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注釋】

  ①《公羊傳》亦稱《春秋公羊傳》、《公羊春秋》,是專門解釋《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迄年代與《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釋史十分簡略,而著重闡釋《春秋》所謂的“微言大義”,用問答的方式解經(jīng)!豆騻鳌返淖髡吲f題是戰(zhàn)國時齊人公羊高,他受學(xué)于孔子弟子子夏,后來成為傳《春秋》的三大家之一。《公羊傳》的體裁特點,是經(jīng)傳合并,傳文逐句傳述《春秋》經(jīng)文的大義,與《左傳》以記載史實為主不同!豆騻鳌肥墙裎慕(jīng)學(xué)的重要經(jīng)籍,歷代今文經(jīng)學(xué)家時常用它作為議論政治的工具。同時它還是研究至秦漢間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谠辏壕鯃(zhí)政的第一年,這里指魯隱公元年。

  ③王:能夠貫徹天道、地道、人道而治天下的君王。孰謂:指的是誰。文王:即周文王姬姓,名昌。

 、荜(he):同“何”,什么。

 、萃跽拢好磕甑念^一個月叫正月,每月的頭一天叫朔。古時候王者受命,必改正朔。周歷以建子之朋(即夏歷的十一月)為歲首。這里講的“王正月”是說奉周王的正朔,以周歷紀(jì)年月。

 、薮笠唤y(tǒng):強調(diào)王道統(tǒng)一于道、天下統(tǒng)一于王。

  ⑦公:指魯隱公。即位:就君王之位。

 、喑晒猓撼扇[公的心意。

  ⑨平國:使國家平定。平,治。反之桓:歸還給魯桓公,反同“返”,歸還的意思;福褐隔敾腹。

 、赓F:出身高貴,指嫡生;赣锥F:桓公雖年幼卻比隱公高貴。

  ⑾隱:指隱公。長(zhang):年長。卑:出身卑微,指庶生。

  ⑿其:他們。微:不容易被人知道。

 、涯簺]有人。

 、屹t:賢德。

  ⒂諸:各位。扳(ban):強行擁立。隱:指隱公。立之:使之立于國君之位。

 、杂谑牵涸诖饲闆r下。辭立:謝絕被立為國君。

 、涨遥簺r且。如:如果。

 、窒啵▁iang):輔助。幼君:指桓公。

  ⒆故:所以。凡:總起來說。

  ⒇適(di):通“嫡”,指嫡生的,封建宗法制度稱正妻所生的兒子叫嫡子。

 。21)以:根據(jù)。

 。22)立子:立庶子。嫡夫人沒有兒子,則從媵人、侄娣所生的兒子(庶子)中選擇繼承人。

  【譯文】

  《經(jīng)》中記載:“元年春,王正月!

  元年是什么意思?是諸侯國國君執(zhí)政的第一年。春是什么意思?是一年的開始。王指的是誰?說的是假設(shè)出來的符合道德禮義的“文王”。為什么先說王然后才說正月?因為是文王所頒布的歷法的正月。為什么說是“王正月”?是為了強調(diào)王道統(tǒng)一于道、天下統(tǒng)一于王。為什么不說魯隱公即位?是為了成全隱公的心意。怎么成全隱公的心意?隱公想使天下平定下來之后就把國君之位歸還給桓公。為什么要歸還給桓公?桓公年幼卻出身高貴,隱公年長卻出身卑微,他們的高貴與卑微關(guān)系不是人們都很清楚的,國內(nèi)的人沒有人知道。隱公年長而且賢德,各位大夫強行推動他而使他立于國君之位。隱公在此情況下謝絕被立為國君,那么還不知道桓公將來必然能夠被立為國君。況且如果桓公被立為國君,就又擔(dān)心各位大夫不能幫助年幼的國君,所以,總起來說,隱公立在國君之位上是為了桓公而立的。隱公年長而且又賢德,憑什么不應(yīng)該被立為國君?因為要在嫡生的兒子中選擇時,依據(jù)是否年長而不是依據(jù)是否賢德;在兒子中選擇時,依據(jù)出身是否高貴而不是依據(jù)是否年長。桓公為什么高貴?因為他的母親貴為國君的夫人。母親高貴為什么兒子就高貴?因為兒子憑借母親而能夠高貴,母親憑借兒子而得以尊貴。

  【解析】

  “元年”的“元”字與《易經(jīng)》中的“元亨利貞”聯(lián)系起來看,是“始”的意思。天道由“元”開始,《春秋》以“元”開始,其中每代君王的紀(jì)年都從“元年”開始,意味著《春秋》源于效法天道,國君治政首先要效法天道。依夏歷,“春”是一年四季的開始,是萬物發(fā)生的季節(jié)。地道順應(yīng)天道,在人間表現(xiàn)為四季循環(huán),由此而體現(xiàn)生生不息,所以,“春”意味著國君治政要效法地道。“王”是人中最高者,是效法天道和地道而且能貫徹人道的象征性人物,“王”意味著君王治政需要貫通天道、地道、人道。在夏歷中,“正月”是十二月之首,概括起來就是四季,再概括起來就是春秋,十二月無非就是陰陽的消長。正月對應(yīng)《易經(jīng)》的“泰卦”,是陽氣已經(jīng)占主要地位的一卦,正道由此而開始?傊,元年體現(xiàn)天道,春體現(xiàn)地道,王體現(xiàn)人道,正月體現(xiàn)對天道、地道、人道的開始貫徹。

  魯隱公只是諸侯國中的一位國君,諸侯國的國君是無權(quán)稱“元年”的,也就是說無權(quán)“立元”、“改元”,只有統(tǒng)轄各諸侯國的天子才有此權(quán)。在此,稱“魯隱公元年”,是《春秋》認(rèn)為,周天子已經(jīng)失去其德、位、權(quán),亦即已經(jīng)是天下無“王”的時代,因此,《春秋》要“改元”,而另立其“元”。王和國君都可以稱為“君”,君王治國的道理是相同的。此處是以魯國假托為王所在的地方,叫做“王魯說”。為什么假托魯國是王所在之地呢?為了說明君王治國如何實行王道。歷史事實之中,魯國國君不是“王”,在此孔子也不是要把魯國國君當(dāng)作王,而是把魯國國君假托為實行王道的現(xiàn)實之中的象征!澳辍笔鞘碌目偡Q,由“元”開始的“元年”,意味著王道要開始落實到政治之上,而且首要的是要效法天道。在“元亨利貞”之中,四者各自對應(yīng)著“仁禮義智”,所以,“元年”意味著王道從“仁”開始。

  在“元亨利貞”之中,四者各自對應(yīng)著“春夏秋冬”。無論人世間有多少年,無非春夏秋冬的無限循環(huán),而春季是其每次循環(huán)的開始。四時是陰陽之氣的消長,因此,無論多少次循環(huán),也都只是一氣之轉(zhuǎn)換,君王的變換,朝代的變遷,其中不能斷絕的是這一氣的貫通。陽氣產(chǎn)生于冬至,到立春之時,已是三陽開泰的時候,天氣開始轉(zhuǎn)暖,萬物開始發(fā)生,莊稼開始播種。春季不去播種,秋季不得收獲;國君不行仁政,庶民不得安寧。四時之中,生長斂藏,只不過是天地之道生生不息的體現(xiàn)。

  王指的是誰?說的是假設(shè)出來的符合道德禮義的“文王”。這個“王”不是指周朝的任何一位“王”,也不是指魯國國君,而是假托出來能夠貫徹王道的“王”,目的是要說明人類如何依照王道來治理天下。什么樣的人才能叫做“王”?必須是能夠效法天道、地道、人道而且將三者貫通起來的人,F(xiàn)實的掌握政權(quán)的國君,假如治理天下不遵循王道,就是不合格的王;背離了王道,國君卻自稱為王,便是竊取王的名號的“僭稱王”。因此,這里的“王”,是“王”的原則與標(biāo)準(zhǔn),可以用來指導(dǎo)現(xiàn)實的國君;當(dāng)現(xiàn)實的國君依據(jù)這個原則與標(biāo)準(zhǔn)去治理天下的時候,便是在逐漸接近“王”的標(biāo)準(zhǔn);不符合這個原則與標(biāo)準(zhǔn),可以依據(jù)這個原則和標(biāo)準(zhǔn)進(jìn)行批判。為什么說是“文王”?因為“文”是道德禮樂的意思,“文王”便是遵循道德禮樂并且推行道德禮樂的人。

  為什么先說王然后才說正月?因為是文王所頒布的歷法的正月。為什么說是“王正月”?是為了強調(diào)王道統(tǒng)一于道、天下統(tǒng)一于王。“元年”體現(xiàn)天道,“春”體現(xiàn)地道,“王”體現(xiàn)人道而且要貫徹天道、地道和人道,所以,“王正月”是強調(diào)王道統(tǒng)一于道。國君治理天下,不能沒有統(tǒng)一的歷法。《論語》中說“行夏之時”,《孔叢子》中說,夏時合天道,所以,王道政治使用夏代所用的歷法形式,以正月為一歲之首,并由國君頒布于天下,共同遵行。所以,正月必須是王之正月,不能各國各地自行制訂頒行。這就是“大一統(tǒng)”的意思,也就是強調(diào)天下統(tǒng)于“一”,這個“一”在原則上是指“道”,在現(xiàn)實中則是指“王”!暗馈辈恍杏谔煜拢蜔o所謂“王”;“王”的政令不行于天下,天下必亂。

  “為什么不說魯隱公即位?是為了成全隱公的心意。怎么成全隱公的心意?隱公想使天下平定下來之后就把國君之位歸還給桓公!眹次,應(yīng)該記述“即位”二字,但是,《春秋》卻沒有記述,其中所要表達(dá)出來的意思是,國君不能為了得到權(quán)力和地位而當(dāng)政。國君是為了天下而存在,絕不是天下為了國君而存在。這里說魯隱公的心意究竟是不是事實并不是最重要的事,孔子借此而要說明國君為何要做國君、以及如何看待國君的權(quán)力和地位才是最重要的事。如果國君為了滿足個人私欲而成為國君,那么,王道政治是無法推行的,更無法保證。天下沒有平定,就需要平定下來,就像周公在周成王年幼的時候那樣,國家有被顛覆的危險,百姓有被重新陷入戰(zhàn)亂之中的危險,所以,在此情況下,平定天下,而使百姓不至于陷入戰(zhàn)亂之中,是最重要的。

  “即位”二字的'重要性何在?《注》中說:“即位者,一國之始,政莫大于正始。故《春秋》以元之氣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以王之政正諸侯之即位,以諸侯之即位正竟內(nèi)之治。諸侯不上奉王之政,則不得即位,故先言正月而后言即位;政不由王出,則不得為政,故先言王而后言正月也。王者不承天以制號令則無法,故先言春而后言王。天不深正其元,則不能成其化,故先言元而后言春。五者同日并見,相須成體,乃天人之大本,萬物之所系,不可不察也!

  “為什么要歸還給桓公?桓公年幼卻出身高貴,隱公年長卻出身卑微,他們的高貴與卑微關(guān)系不是人們都很清楚的,國內(nèi)的人沒有人知道!痹趽(jù)亂世時代,國君還是需要世襲制的方式,因此,國君的繼任者還是在前代國君的兒子之中選擇。隱公的前代國君是惠公,當(dāng)初沒有明確嫡庶之分,所以,國人不清楚隱公與桓公的尊卑。但是,國人不知,要遵從王道而做國君的人卻不能不知。隱公知道這個道理,所以,才要等國家平定之后將國君之位還給弟弟桓公。這里體現(xiàn)的是國君的修養(yǎng)應(yīng)該如此。

  “隱公年長而且賢德,各位大夫強行推動他而使他立于國君之位。隱公在此情況下謝絕被立為國君,那么還不知道桓公將來必然能夠被立為國君。況且如果桓公被立為國君,就又擔(dān)心各位大夫不能幫助年幼的國君,所以,總起來說,隱公立在國君之位上是為了桓公而立的!卑凑斩Y的原則,本來不應(yīng)該繼承國君之位的人,如果私自登上國君之位,則是篡權(quán)奪位;如果不是自己有篡權(quán)奪位之心,而被各位大夫強行推動,是得臣民擁戴的體現(xiàn)。即使是在臣民擁戴的情況下,也要有正心誠意。從親情而言,隱公是兄,桓公是弟,兄長不能不愛惜兄弟,所以,要為兄弟著想;從國家而言,如果年幼的桓公當(dāng)時就被立為國君,隱公又惟恐大夫不能輔佐幼君而導(dǎo)致國家混亂,所以,要為國家百姓著想。能有此心此意,才能有推行仁政的可能性。更多文言文學(xué)習(xí)文章敬請關(guān)注“詩詞網(wǎng)文言文閱讀”的古文觀止欄目。

  “隱公年長而且又賢德,憑什么不應(yīng)該被立為國君?因為要在嫡生的兒子中選擇時,依據(jù)是否年長而不是依據(jù)是否賢德;在兒子中選擇時,依據(jù)出身是否高貴而不是依據(jù)是否年長。”《孔叢子·雜訓(xùn)》中記載:“子思曰:‘殷人質(zhì)而尊其尊,故立弟;周文文而親其親,故立子。亦各其禮也。文質(zhì)不同,其禮則異。文王舍適(嫡)立其次,權(quán)也!拢┕唬骸埖眯袡(quán),豈唯圣人?唯賢與愛立也!铀荚唬骸ト瞬灰詸(quán)教,故立制垂法,順之為貴。若必欲犯,何有于異?’公曰:‘舍賢立圣,舍愚立賢,何如?’子思曰:‘唯圣立圣,其文王乎?不及文王者,則各賢其所愛,不殊于適(嫡),何以限之?必不能審賢愚之分,請父兄群臣卜于祖廟,亦權(quán)之可也!币虼,在據(jù)亂世時代,因為沒有文王那樣的圣人,所以,為了避免“各賢其所愛”,才有立嫡之法。這里所說的隱公因為庶生所以卑微,桓公因為嫡生所以高貴,就是此意。

  “桓公為什么高貴?因為他的母親貴為國君的夫人。母親高貴為什么兒子就高貴?因為兒子憑借母親而能夠高貴,母親憑借兒子而得以尊貴。”在據(jù)亂世時代,為了免于權(quán)位之爭,確定國君繼任者的時候,先要選擇國君的夫人所生的長子。否則,眾子爭位,禍及國家百姓。假如因為其他原因而所立的不是國君夫人的嫡生之子,那么,因為兒子孝敬母親是天經(jīng)地義,所以,新任國君的母親也因此而被尊為夫人。

  春王正月的原文翻譯及作品欣賞 2

  作品原文

  春王正月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tǒng)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將平國而反之桓。曷為反之桓?桓幼而貴,隱長而卑。其為尊卑也微,國人莫知。隱長又賢,諸大夫扳隱而立之。隱于是焉而辭立,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隱之立,為桓立也。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负我再F?母貴也。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詞句注釋

 、僭辏褐隔旊[公元年。

  ②文王:周文王。

 、坳拢簽槭裁础U拢宏帤v每年第一個月。

 、芡跽拢褐钢軞v正月。古時改朝換代即改正朔(正月的第一天)。周歷以建子之月(即夏歷的十一月)為歲首。

 、荽笠唤y(tǒng):天下統(tǒng)一。

 、奁絿粗福弘[公打算平治魯國后,把政權(quán)歸還桓公。

 、唠[長而卑、桓幼而貴:桓公的母親仲子是魯惠公的夫人。隱公的母親聲子只是隨嫁來的姐妹。

  ⑧扳:擁戴。

 、徇m:同“嫡”。

 、饬⒆樱毫⑹印

  名句:

  “立適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立夫人所生的嫡子為國君,只憑年長,不憑賢明;立妾的兒子為國君,只憑尊貴,不憑年長。

  白話譯文

  “元年”兩個字是什么意思?是指國君即位的頭一年!按骸弊质鞘裁匆馑迹渴且荒甑拈_始!巴酢敝傅氖钦l?是指周文王。為什么先說王而后說正月,這是為了說明是周王朝的正月。為什么說周王朝的正月?是為了尊重周天子的一統(tǒng)天下。隱公為什么不說即位?是為了成全隱公的意愿。為什么說是成全隱公的意愿?因為隱公準(zhǔn)備治理好國家,然后還政于桓公。為什么還政于桓公?因為桓公年幼卻地位尊貴,隱公年長卻地位卑下;他們之間尊卑的差別是很小的,國都里的人沒有知道的。隱公年長而有德行,眾大夫攀援隱公而立他為國君。隱公在這時要是推辭即位,就不知道桓公是否一定能立為國君;如果桓公立為國君,又恐怕眾大夫不能輔佐幼君。所以,總的說來,隱公的即位,正是為了桓公將來即位。隱公年長而有德行,為什么不宜立為國君?這是因為,立嫡子,憑年長不憑德行;立庶子,憑尊貴不憑年長;腹珵槭裁醋鹳F?因為他的母親尊貴。母親尊貴,兒子為什么就尊貴?母憑子貴,子憑母貴。

  作品鑒賞

  本篇選自《公羊傳》。《公羊傳》相傳為子夏的學(xué)生公羊高所作,它和《左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都是解釋《春秋》的!蹲髠鳌吩斢谟浭拢豆騻鳌、《谷梁傳》著重解釋經(jīng)文。本篇是《公羊傳》的第一篇,解釋《春秋》魯隱公元年第一句經(jīng)文“元年,春王正月”,闡明君位繼承的原則:“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目的是防止因爭奪君位而引起禍亂。

  《公羊傳》、《谷(榖)梁傳》、《左傳》是春秋三傳。《春秋》的文字簡約,意義晦澀,單讀經(jīng)文,不能明白其中的涵義,《公羊傳》就是《春秋》的注釋本,解釋經(jīng)文中隱微語言的深遠(yuǎn)意義。他的體例是先引用經(jīng)文,然后自問自答,逐句解說,解說的重點是儒家的思想。

  “元年”的“元”字與《易經(jīng)》中的“元亨利貞”聯(lián)系起來看,是“始”的意思。天道由“元”開始,《春秋》以“元”開始,其中每代君王的紀(jì)年都從“元年”開始,意味著《春秋》源于效法天道,國君治政首先要效法天道。

  依夏歷,“春”是一年四季的開始,是萬物發(fā)生的季節(jié)。地道順應(yīng)天道,在人間表現(xiàn)為四季循環(huán),由此而體現(xiàn)生生不息,所以,“春”意味著國君治政要效法地道!巴酢笔侨酥凶罡哒撸切Хㄌ斓篮偷氐蓝夷茇瀼厝说赖南笳餍匀宋,“王”意味著君王治政需要貫通天道、地道、人道。在夏歷中,“正月”是十二月之首,概括起來就是四季,再概括起來就是春秋,十二月無非就是陰陽的消長。正月對應(yīng)《易經(jīng)》的“泰卦”,是陽氣已經(jīng)占主要地位的一卦,正道由此而開始。總之,元年體現(xiàn)天道,春體現(xiàn)地道,王體現(xiàn)人道,正月體現(xiàn)對天道、地道、人道的開始貫徹。

  魯隱公只是諸侯國中的一位國君,諸侯國的國君是無權(quán)稱“元年”的,也就是說無權(quán)“立元”、“改元”,只有統(tǒng)轄各諸侯國的天子才有此權(quán)。在此,稱“魯隱公元年”,是《春秋》認(rèn)為,周天子已經(jīng)失去其德、位、權(quán),亦即已經(jīng)是天下無“王”的時代,因此,《春秋》要“改元”,而另立其“元”。王和國君都可以稱為“君”,君王治國的道理是相同的.。此處是以魯國假托為王所在的地方,叫做“王魯說”。為什么假托魯國是王所在之地呢?為了說明君王治國如何實行王道。歷史事實之中,魯國國君不是“王”,在此孔子也不是要把魯國國君當(dāng)作王,而是把魯國國君假托為實行王道的現(xiàn)實之中的象征。“年”是十二月的總稱,由“元”開始的“元年”,意味著王道要開始落實到政治之上,而且首要的是要效法天道。在“元亨利貞”之中,四者各自對應(yīng)著“仁禮義智”,所以,“元年”意味著王道從“仁”開始。

  在“元亨利貞”之中,四者各自對應(yīng)著“春夏秋冬”。無論人世間有多少年,無非春夏秋冬的無限循環(huán),而春季是其每次循環(huán)的開始。四時是陰陽之氣的消長,因此,無論多少次循環(huán),也都只是一氣之轉(zhuǎn)換,君王的變換,朝代的變遷,其中不能斷絕的是這一氣的貫通。陽氣產(chǎn)生于冬至,到立春之時,已是三陽開泰的時候,天氣開始轉(zhuǎn)暖,萬物開始發(fā)生,莊稼開始播種。春季不去播種,秋季不得收獲;國君不行仁政,庶民不得安寧。四時之中,生長斂藏,只不過是天地之道生生不息的體現(xiàn)。

  王指的是誰?說的是假設(shè)出來的符合道德禮義的“文王”。這個“王”不是指周朝的任何一位“王”,也不是指魯國國君,而是假托出來能夠貫徹王道的“王”,目的是要說明人類如何依照王道來治理天下。什么樣的人才能叫“王”?必須是能夠效法天道、地道、人道而且將三者貫通起來的人。現(xiàn)實的掌握政權(quán)的國君,假如治理天下不遵循王道,就是不合格的王;背離了王道,國君卻自稱為王,便是竊取王的名號的“僭稱王”。因此,這里的“王”,“王”的原則與標(biāo)準(zhǔn),可以用來指導(dǎo)現(xiàn)實的國君;當(dāng)現(xiàn)實的國君依據(jù)這個原則與標(biāo)準(zhǔn)去治理天下的時候,便是在逐漸接近“王”的標(biāo)準(zhǔn);不符合這個原則與標(biāo)準(zhǔn),可以依據(jù)這個原則和標(biāo)準(zhǔn)進(jìn)行批判。為什么說是“文王”?因為“文”是道德禮樂的意思,“文王”便是遵循道德禮樂并且推行道德禮樂的人。

  為什么先說王然后才說正月?因為是文王所頒布的歷法的正月。為什么說是“王正月”?是為了強調(diào)王道統(tǒng)一于道、天下統(tǒng)一于王。“元年”體現(xiàn)天道,“春”體現(xiàn)地道,“王”體現(xiàn)人道而且要貫徹天道、地道和人道,所以,“王正月”是強調(diào)王道統(tǒng)一于道。國君治理天下,不能沒有統(tǒng)一的歷法!墩撜Z》中說“行夏之時”,《孔叢子》中說,夏時合天道,所以,王道政治使用夏代所用的歷法形式,以正月為一歲之首,并由國君頒布于天下,共同遵行。所以,正月必須是王之正月,不能各國各地自行制訂頒行。這就是“大一統(tǒng)”的意思,也就是強調(diào)天下統(tǒng)于“一”,這個“一”在原則上是指“道”,在現(xiàn)實中則是指“王”!暗馈辈恍杏谔煜,就無所謂“王”;“王”的政令不行于天下,天下必亂。

  作者簡介

  公羊高,舊題《春秋公羊傳》的作者。戰(zhàn)國時齊國人。相傳是子夏(卜商)的弟子,治《春秋》,傳于公羊平。

【春王正月的原文翻譯及作品欣賞】相關(guān)文章:

《六國論》原文翻譯及作品欣賞參考03-18

莊子讓王原文及翻譯08-16

正月十五夜原文翻譯12-08

古詩原文欣賞與翻譯06-17

武陵春原文及翻譯12-26

《春思》原文及翻譯07-03

春雁原文翻譯09-28

《春怨》原文及翻譯08-31

春望原文及翻譯10-04

滕王閣序作品欣賞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