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壓帶和風帶》第二課時的教案
學習目標:
1.知道三圈環(huán)流的形成原理,掌握大氣環(huán)流運動的規(guī)律。
2.理解氣壓帶、風帶的分布和季節(jié)移動規(guī)律。并運用其解釋相關氣候特征的形成原因。
3.能夠運用1月、7月海平面等壓線圖,分析北半球海陸氣壓形勢,理解海陸分布對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
4.根據相關圖表準確判斷世界主要的氣候類型,并能正確分析其成因。
教學重點、難點:
1.近地面氣壓帶和風帶的名稱、成因及對氣候的影響。
2.亞洲和太平洋地區(qū)受海陸熱力差異形成的高低壓中心名稱、所在位置、成因及冬夏季風的關系。
3.判斷世界主要的氣候類型,并能正確分析其成因。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歸納法
教學課時: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海陸分布對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
【引入新課】上一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有關大氣環(huán)流的理論知識,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三圈環(huán)流的形成是假設大氣在均勻的地球表面上運動,而實際上地球表面是存在海洋、陸地分布和地形起伏等不均勻的表面,那么在不同的陸地表面會出現什么樣的現象呢?下面我們就海陸分布對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進行分析。
【板書】三、海陸分布對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
1.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熱容量)
【講解】
《第二節(jié) 氣壓帶和風帶》教學設計(第二課時)
【結論】隨著季節(jié)變化在大陸上不同性質氣壓系統(tǒng)的交替出現和大洋上氣壓系統(tǒng)強弱的變化,顯著地影響氣壓帶和風帶有規(guī)律的帶狀分布,特別是在北半球,氣壓系統(tǒng)呈塊狀相間分布。
【思考】結合1月、7月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思考:
1.南、北半球氣壓帶的實際分布有何不同?為什么?
2.北半球冬、夏季的氣壓中心是如何形成的?
《第二節(jié) 氣壓帶和風帶》教學設計(第二課時)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
1.南半球氣壓帶基本上呈帶狀,因為南半球海洋面積占絕對優(yōu)勢,海陸熱力性質差異不明顯;北半球氣壓帶斷裂,呈塊狀分布,因為北半球陸地面積大,海陸相間分布。
2. 冬季,大陸上氣溫低,形成高氣壓,在北緯60°附近亞歐大陸上的蒙古—西伯利亞高壓(亞洲高壓)切斷了隨太陽直射點南移而來的副極地低氣壓帶,使副極地低氣壓帶的`殘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阿留申低壓。
夏季,大陸上氣溫高,形成低氣壓,在北緯30°附近,亞歐大陸上的印度低壓(亞洲低壓)切斷了隨太陽直射點北移而來的副熱帶高氣壓帶,使副熱帶高氣壓帶的殘余部分退到海洋上,在太平洋上的叫北太平洋高壓(夏威夷高壓),在大西洋上的叫亞速爾高壓。
【板書】2.海陸分布對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
以北半球為例:
夏季:大陸上形成的低壓,切斷了副熱帶高氣壓帶。
冬季:大陸上形成的高壓,切斷了副極地低氣壓帶。
【總結】
亞洲大陸
太平洋
北美大陸
大西洋
一月
亞洲高壓(又稱蒙古西伯利亞高壓)
阿留申低壓
高壓
冰島低壓
七月
亞洲低壓(又稱印度低壓)
夏威夷高壓
低壓
亞速爾高壓
【轉折講解】
【板書】3.季風環(huán)流
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和氣壓帶、風帶季節(jié)移動的影響,亞洲出現了典型的季風環(huán)流,具體如下圖所示:
《第二節(jié) 氣壓帶和風帶》教學設計(第二課時)
《第二節(jié) 氣壓帶和風帶》教學設計(第二課時)
【教師分析】
東南亞在大氣環(huán)流示意圖中吹東北信風,而在7月份季風圖中吹東南風,1月份吹西北風,打亂了原來的風帶格局。南亞在大氣環(huán)流示意圖中吹東北信風,而在1月份季風圖中吹東北季風,在7月份季風圖中吹西南季風。 東亞在大氣環(huán)流示意圖中吹東北信風,而在1月份季風圖中吹西北季風,在7月份季風圖中吹東南季風。
在東亞,由于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導致冬夏間海陸上氣壓中心的季節(jié)變化,引起了一年中盛行風向隨季節(jié)有規(guī)律地向相反或者接近相反的方向變換,形成近地面的季風環(huán)流。由于亞歐大陸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洲,太平洋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海陸之間的熱力差異最顯著,因而東亞的季風環(huán)流最典型。冬季,在強大的亞洲高壓與赤道低壓、太平洋低壓之間,形成了勢力強大、干燥寒冷的偏北風,即冬季風。 夏季,北太平洋高壓勢力增強,亞洲大陸上形成印度低壓,太平洋暖濕氣流就沿著北太平洋高壓的西部邊緣,以東南風吹到亞洲東南岸,即東亞的東風季風。
閱讀P38圖2.15“東亞季風圖”,回答:
(1)東亞冬季和夏季各盛行什么風?形成原因是什么?
。2)東亞的冬季風和夏季風在冷暖、干濕性質上有什么不同?判斷理由是什么?
【學生分小組討論】
冬季,東亞盛行來自內蒙古—西伯利亞高壓前緣的偏北風,低溫干燥,風力強勁;夏季,東亞盛行來自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西北部的偏南風,高溫、濕潤和多雨。判斷理由:海陸熱力差異。
【教師總結】
形成原因
海陸熱力性質差異
氣候類型
溫帶季風、亞熱帶季風
夏季風
風向
東南季風
性質
暖濕
源地
太平洋為主
冬季風
風向
西北季風
性質
干冷
源地
蒙古、西伯利亞
分布地區(qū)
我國東部"朝鮮半島"日本
小結:
【《氣壓帶和風帶》第二課時的教案】相關文章:
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09-17
《氣壓帶風帶對氣候的影響》的教學設計08-21
氣壓帶風帶練習題08-06
信風帶和西風帶的區(qū)別10-03
高一地理氣壓帶和風帶的練習題08-11
高一地理《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評課稿12-31
《酸的和甜的》第二課時教案10-31
《長城和運河》的第二課時教案11-09
《螞蟻和蟈蟈》第二課時教案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