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語文教學設計(通用10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yè)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教學設計,教學設計以計劃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對怎樣才能達到教學目標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決策,以解決怎樣教的問題。那要怎么寫好教學設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中學語文教學設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掌握下列詞語:
噩耗晴天霹靂慟哭支離破碎小心翼翼
恍惚踽踽獨行玲瓏突如其來變化無常
2、關于觀察與思考
觀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重要方法。培養(yǎng)觀察能力是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基本一環(huán)。閱讀時,要靠平時觀察生活的體驗去理解作品內(nèi)容;寫作時,"第一須觀察",是從生活中獲取材料。
思考是對觀察對象(人物、景物、事物、環(huán)境等)進行分析研究的思維和規(guī)律。
觀察和思考必須結(jié)合起來,才能比較準確地把握事物,發(fā)現(xiàn)其中的含義和規(guī)律。
3、關于文章的結(jié)構(gòu)
文章的結(jié)構(gòu),是文章部分與部分、部分與整體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和外部形式的統(tǒng)一。結(jié)構(gòu)的基本內(nèi)容包括:層次和段落、過度和照應、開頭和結(jié)尾。一般我們主要分析層次和段落,便于我們把握文章的內(nèi)容。
能力目標:
1、從表情達意和文章結(jié)構(gòu)兩個方面去理解"金盒子"在文中的作用。
2、分析文章所表現(xiàn)的兄妹情與姐弟情在內(nèi)涵和寫法上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3、學習本文用樸素的語言表達真摯的情感的寫法。
情感目標:感受文章所抒發(fā)的手足深情。
教學建議
一、文章主旨:
本文以時間為序,以金盒子為線索,用樸素、平實的文字記敘了金盒子從最初的玩具箱變?yōu)榧拍牧及椋詈缶棺優(yōu)榧o念的信物的過程,充分表達了兄妹姐弟的關愛、理解,滲透了難以割舍的手足深情。
二、文章思路
文章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1—8)寫金盒子的來歷和我哥哥與金盒子的不解之緣以及哥哥去世后金盒子對我的重要意義。
第二部分(9—13)寫弟弟、金盒子與我的故事。
第三部分(10—11)寫哥哥、弟弟、雙親去世后,金盒子對我的重要意義。
三、寫作特點
1、結(jié)構(gòu)嚴謹、周密,層次清晰,首尾呼應。
文章以金盒子為敘事線索構(gòu)思謀篇。這條線索貫穿全文,首尾呼應,渾然一體,表現(xiàn)出手足深情的深刻主題。文章又以時間的發(fā)展為順序,用一連串的表示時間的狀語,寫出了作者在不同年齡的情感體驗,思路十分清晰。
2、文筆自然開朗,平淡簡約。
本文語言質(zhì)樸、平淡,沒有雕琢痕跡,卻在看似拉家常的娓娓言談中透露出一份真情實感。全文以第一人稱的形式記錄了發(fā)自內(nèi)心的真情獨白,感人肺腑,催人淚下。
四、課文教讀方法建議
這篇文章細膩感人,不要當作一般的記敘文教讀,也不要從記敘文"六要素"入手,而應當反復默讀,從整體上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力求與作者的感情產(chǎn)生共鳴。閱讀時,可引導學生參照如下的步驟進行:
1、先瀏覽一遍,只求粗知,不求甚解。
2、再讀一遍,了解故事的梗概,把握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知道作者在文中寫了哪幾件事。
3、讀第三遍時,注意文中的幾件事是怎樣貫穿起來的。找出與金盒子相關的描述,并進行分類:哪些是敘事的,哪些是抒情的;哪些是寫高興的事情的,哪些是寫哀傷的事情的;哪些是記實,哪些是回憶。進而,理解金盒子在文中主要起的作用。
4、在仔細體味的基礎上,找出最令你感動的句子,思考被感動的原因,分析語言的表達效果。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
1、學習"金線串珠"的寫作手法。
2、品味質(zhì)樸平淡而感情至深的語言。
難點:
對文章的主題的深入理解
本文對骨肉親情的表現(xiàn)是多方面的,既寫了兄妹情,又寫了姐弟情,還寫了父女、母女情;既寫了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員之間樂融融的親情,又寫了遭受巨大不幸時的悲痛。文章前半部分主要寫兄妹情,后半部分主要寫姐弟情。"我"由于身份的變化而有不同的經(jīng)歷和情緒。而這一切都與金盒子密切相關。對父女情母女情的描述貫穿始終,與兄妹情、姐弟情相交織,使家庭親情表現(xiàn)得更為濃烈、深厚。
教學過程:
1、先瀏覽一遍,只求粗知,不求甚解。這一遍瀏覽還應當疏通字句,解決詞語障礙。
2、再讀一遍,了解故事的梗概,把握文章的基本內(nèi)容,知道作者在文中寫了哪幾件事。
這一遍閱讀時,教師應當督促學生圈點批注,在文章字里行間做記號,注明所發(fā)生的事件或關鍵句子。
3、讀第三遍時,注意文中的幾件事是怎樣貫穿起來的。找出與金盒子相關的描述,并進行分類:哪些是敘事的,哪些是抒情的;哪些是寫高興的事情的,哪些是寫哀傷的事情的;哪些是記實,哪些是回憶。進而理解金盒子在文中主要起的作用。
4、在全班進行交流閱讀的成果,討論明確以上過程中布置的的思考題。
明確:"金盒子"在文章中,不僅是敘事的線索,而且還是抒情的依托。年幼時,金盒子是"我"和哥哥的寶物,是樂趣的所在,是不可分離的"良伴",還是"我"與弟弟爭搶的"玩具"。哥哥、弟弟去世之后,金盒子里裝載著太多的回憶和思念。它"不僅是一種紀念,而且是骨肉情愛之所系"。它由"寂寞中的良伴",變成"逗人傷感的東西"。"我"可以對它傾吐滿心的憂傷委屈,可以捧著它"盡情一哭"。隨著人事的突然變化,"我"對金盒子的感情也波瀾起伏。睹物思人,百感交集;痛悼之心,與日俱增。金盒子的故事,見證了主人公的心路歷程,架構(gòu)了一篇催人淚下的美文。
5、在仔細體味的基礎上,請學生找出最令自己感動的句子,思考被感動的原因,分析語言的表達效果,在全班交流。教師應當尊重學生個人情感的體驗,傾聽學生發(fā)言,及時激勵評價,對體會深入、有質(zhì)量的發(fā)言要大力表揚。
手段:
反復默讀與討論相結(jié)合
設計思想:
新課標指出:"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 篇2
一、導入:(3分鐘)
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必修三第一單元的三篇小說。小說是通過設置環(huán)境、安排情節(jié)、塑造人物來表現(xiàn)主題的一種文學樣式。根據(jù)以往關于小說的學習,我們知道,小說的環(huán)境分為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小說的情節(jié)一般包括故事的開端、發(fā)展、高潮、結(jié)局四個部分,有的還在前后安排了序幕和尾聲;小說的人物分為三類,即主題人物、陪襯人物和線索人物。在環(huán)境、情節(jié)、人物的三要素中,人物是核心,而環(huán)境和情節(jié)都是根據(jù)人物塑造這個核心來設置安排的。
那么小說是如何來塑造人物的呢?這節(jié)課,我們試圖通過學習這個單元的《林黛玉進賈府》、《祝福》、《老人與海》三篇小說來品賞小說人物,學習并掌握人物描寫的有關手法。
二、品賞林黛玉的形象:(25分鐘)
下面,我們先來共同研究《林黛玉進賈府》中林黛玉這一人物。
林黛玉是《林黛玉進賈府》中的關鍵人物,那么,對于這個關鍵人物作者是如何來刻畫描寫的呢?
1、直接的心理描寫
請同學們齊讀第一自然段。
黛玉從此便要開始她在賈府的新生活了,這時的黛玉的心里都想了些什么呢?是歡呼雀躍,是充滿期待,還是其它的什么心理?請同學們用小說中的原話來回答。
——“步步留心,時時在意,不肯輕易多說一句話,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恥笑了他去!(多媒體打出)
黛玉這是到了自己的外祖母家啊,怎么會這么謹小慎微呢?
本文開篇的這段對林黛玉心理的直接描寫,十分清晰地呈現(xiàn)出了林黛玉初進賈府時的內(nèi)心世界,讓讀者一下子就明了了黛玉敏感、謹慎、自尊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見,好的心理描寫能夠很好地體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征,因此它也是人物塑造的重要手段之一。
2、間接的心理描寫
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除了通過直陳的方式表現(xiàn)之外,還可以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間接地表現(xiàn)。這種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來表現(xiàn)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手法,我們稱之為“間接的心理描寫”。(媒體打出“人物的心理描寫手法:直陳、間接(語言、行動)”)
那么,林黛玉進賈府后的哪些語言、動作和行為具體表現(xiàn)了她初進賈府時的內(nèi)心世界?
請各小組派代表說說本組找到的相關描寫。(點一二小組即可)
3、外貌特征
那么,這樣一個“細致縝密、聰慧機敏、自尊特立”的林黛玉具有怎樣的外貌特征和氣質(zhì)風度呢?請同學們把小說中描寫林黛玉外貌的句子或段落找出來。
請同學們齊讀這些描寫林黛玉外貌的句子和段落。
從這些外貌描寫我們能看出林黛玉這個人物到底具有怎樣的外貌特征和氣質(zhì)風度呢?
——貌若天仙、行止高雅、體弱多病;眉目含情、聰慧機敏、多愁善感。(多媒體打出)
同學們,這些有關林黛玉外貌的描寫,是作者直接呈現(xiàn)給我們的嗎?
——顯然不是,這些描寫都是通過他人的觀察和評說來完成的。這種通過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觀察和評說來描寫人物的手法屬于“人物側(cè)面描寫的手法”。這里,順便說明一下,對人物進行側(cè)面描寫,除了借助他人的觀察和評說之外,還可以借助人物來襯托、借助環(huán)境來烘托。(媒體打出“人物側(cè)面描寫的手法:他人的觀察與評說、人物襯托、環(huán)境烘托”)
作者借助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觀察和評說來描寫林黛玉的外貌有什么好處呢?
三、品賞祥林嫂的形象:(25分鐘)
下面,我們再來共同研究《祝!分邢榱稚┻@一人物。
1、外貌特征
《林黛玉進賈府》主要是通過側(cè)面描寫的手法來表現(xiàn)林黛玉的外貌特征和氣質(zhì)風度,那么,《祝!返淖髡呤窃鯓觼砻枥L祥林嫂的外貌特征的?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把小說中集中描寫祥林嫂肖像的三處地方找出來。(學生齊讀)
請問,祥林嫂的外貌特征也是主要借助他人的觀察和評說表現(xiàn)出來的嗎?
2、心理變化
從這三處描寫中,我們看到祥林嫂的外貌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請小組討論:祥林嫂外貌的變化折射出她怎樣的心理變化?
再討論:為什么祥林嫂的心理會發(fā)生這樣的變化?
為什么不被允許參加祭祀就讓她的精神徹底崩潰了?
3、小結(jié):由此看來,祥林嫂的三次外貌描寫只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種手段,其目的在于逐漸地、一步一步地呈現(xiàn)祥林嫂的內(nèi)心世界及其在封建禮教重壓之下一步步走向末路的心路歷程。祥林嫂的心理變化是通過她的外貌變化間接表現(xiàn)出來的。這些外貌描寫和心理描寫讓這個悲劇人物的形象更加具體、豐滿、更具有感染力、沖擊力和震撼力。(多媒體打出)
四、總結(jié)(2分鐘)
通過我們對林黛玉和祥林嫂兩個人物的外貌描寫和心理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無論是對人物的正面的外貌描寫還是和側(cè)面的外貌描寫,無論是直接的心理描寫還是間接的心理描寫,都是小說描寫人物、塑造人物極為有效的藝術(shù)手法。這也是我們學習本單元的三篇小說所要達成的目標。(多媒體打出)
五、賞析老人的形象(25分鐘)
1、請同學們根據(jù)我們剛剛所學到的賞析人物的方法,自讀《老人與!,分組合作探究,完成導學案中所有的學習任務。15分鐘后各小組派代表匯報“導學案·合作探究”第1題和第2題的結(jié)果。(15—20分鐘)(多媒體打出)
2、(學生匯報后多媒體打出參考答案)
第1題:老人在與鯊魚搏斗的每一個回合中都有內(nèi)心獨白,這些內(nèi)心獨白有些是有聲的,有些是無聲的,請同學們把它們找出來,自己讀一讀,小組討論:這些內(nèi)心獨白反映了老人怎樣的心理?你認為他的哪一句內(nèi)心獨白最能代表他的這種心理?
——老人在絕望和希望中掙扎,但每一次都是希望戰(zhàn)勝了絕望,他要和鯊魚斗到底、斗到死。
——“一個人并不是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把它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
第2題:在老人身上,你看到了怎樣的精神?老人在你心里是怎樣的形象?
——永不屈服、永不服輸?shù)木瘛?/p>
——一個面臨厄運甚至絕境,卻自強自信、敢于挑戰(zhàn)的、永不屈服 永不放棄……的硬漢子
3、延展:你能根據(jù)你心里的老人形象描繪出老人的外貌特征嗎?(5分鐘)(多媒體打出)
4、小結(jié):通過合作探究,我們發(fā)現(xiàn)《老人與!愤@篇小說主要是通過對老人與鯊魚進行搏斗的過程中的心理進行大量的描寫,來突出老人永不屈服、永不放棄的硬漢形象的。(多媒體打出)
六、單元教學總結(jié)(7分鐘)
其實,小說對人物進行描寫的手法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正面描寫,也可以是側(cè)面描寫。那正面描寫的手法有心理描寫、語言描寫、行動描寫、外貌描寫;側(cè)面描寫的手法有通過他人的觀察與評說來描寫的、有通過人物來襯托的、也有通過環(huán)境來烘托的。
我們這一單元所學習的三篇小說在外貌描寫和心理描寫上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希望同學們將我們在這一單元的三篇小說中所學到的有關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運用到以后的記敘類文章的寫作中去。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 篇3
一、教學目標
1.積累常見的文言基礎知識,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通過反復誦讀本文,了解文章大意,分析刻畫形象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多元化理解文章寓意的能力。
3.認識狼的本性,懂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積累常見的文言基礎知識。分析刻畫形象的方法。
教學難點:認識狼的本性,懂得對待像狼一樣的惡勢力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才能取得勝利。
三、教學方法
朗誦法;討論法;多媒體輔助法;角色扮演法。
四、教學過程
(一)介紹背景,導入新課
郭沫若曾寫了一副對聯(lián)稱贊一位文學家,對聯(lián)是:“寫鬼寫妖高人一等,刺貪刺虐入骨三分”。這位文學家是蒲松齡。寫出了赫赫有名的《聊齋志異》,里面的很多故事寓意深刻,引人深思,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狼》,看看一個跟狼有關的故事能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啟示。
(二)初讀課文,理解文章大意
1.根據(jù)課前預習,出聲誦讀課文(注意:朗讀的停頓、語調(diào)等),糾正讀音。
2.多媒體出示本課的文言基礎知識,檢測學生的預習情況,積累常見的文言文常識。
(比如:止:通“只”,僅有。顧:回頭看,這里指往旁邊看。乃:副詞,于是,就。)
3.再讀課文,疏通文意,概括文章大意。
(明確:描寫了一個屠夫在回家的路上遇到兩狼的追趕,投骨不成,只能殺死兩只狼的故事。)
(三)小組合作,深入研讀。
分小組對下列問題進行討論:
1.屠夫,是一個怎樣的人?作者運用了什么手法刻畫人物形象的?
明確:(1)屠夫:是一個有勇有謀,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人。(2)運用了心理與動作描寫的方法!皯帧豆潜芾恰;“大窘——骨盡狼仍從”;“恐——前后受其敵”;“悟——刀劈兩狼”。
2.狼,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作者怎么塑造的?
明確:(1)貪婪、兇惡、狡詐陰險、十分愚蠢的形象。(2)運用了神態(tài)與動作描寫的方法。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將狼饞涎欲滴想吃人的`綠眼睛刻畫出來;寫狼的“假寐”,運用“犬坐于前”的生動比喻,并進行了“目似瞑,意暇甚”的形象描繪,把狼的狡猾神態(tài)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
3.“狼”很明顯運用了比喻的手法,你覺得比喻的是什么?
明確:根據(jù)對《聊齋志異》的了解,狼諷喻的是當時社會像狼一樣的惡人、惡勢力。
(四)拓展延伸
1.分段朗讀課文,想一想本文的寓意是什么?
沖刺:對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縮,只能勇敢機智地把它們殺死.
對付野獸必須如此,對付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困難也必須如此。要敢于斗爭和堅持,取得勝利。
對待像狼一樣的惡人,要勇敢地面對,勇敢機智地進行斗爭;因為退縮,忍讓是沒有出路的。
一切像狼一樣的惡人,都是以害人始害己終,自取滅亡。
諷喻像狼一樣的惡人,無論怎樣狡猾奸詐,最終都會失敗。
2.角色扮演。
(五)小結(jié)作業(yè)
小結(jié):這節(jié)課,我們學了《狼》,進一步了解了蒲松齡作品風格。從中知道了:對豺狼一樣的惡人,我們不能心存幻想,應該善于應對,勇敢斗爭。
作業(yè):寫一篇關于動物的故事,寫出其中的寓意或者你的感受。
五、教學反思
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的文言文,篇幅雖短,知識點卻十分密集,故事性強,思想深刻。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積累常見文言基礎知識。在深入研讀中,解讀刻畫人物的方法,理解文章深刻的內(nèi)涵。在角色扮演中,進一步揣摩人物內(nèi)心的想法。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 篇4
一、教學目標
1、熟練認寫"瀑布""迸濺"等十個詞語,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2、通過朗讀,把握紫藤蘿的特點,體會作者情感。
3、學習紫藤蘿和作者身上樂觀、頑強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朗讀,感受紫藤蘿蓬勃、頑強的生命力。
教學難點:結(jié)合寫作背景體會作者情感的變化。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問答法;情境法;小組討論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教師出示圖片提問學生導入:同學們,看一下這幾張紫藤蘿的瀑布,你們從中看到些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呢?你說看到了淡紫色的紫藤蘿很茂盛,一簇緊挨著一簇,你說這一串一串的紫藤蘿就像垂下來的幕布一樣。嗯,同學們描述得很準確,也很有想象力,是啊,這一串串紫藤蘿就像流動的瀑布一樣,所以作家宗璞才把它稱作是"紫藤蘿瀑布",同學們想不想跟隨老師一起去看看她筆下的紫藤蘿又是什么樣子呢。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大聲自由朗讀全文,圈點勾畫出不認識的生字詞,與同桌分工合作,查字典解決,稍后全班進行分享交流。
明確:
"挑逗"一詞中的"挑"讀tiǎo,意為"逗引""招惹",讀tiǎo的還有"挑釁""挑眉""高挑"。
仙露瓊漿:又稱玉露瓊漿、瓊漿玉液,意為用美玉制成的漿液,中國古代神話中認為飲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漿汁。另外注意"漿"的字形和讀音,讀jiāng,注意與"槳"(jiǎng)的區(qū)分。
2、讀完全文,用自己的話來說一下,你喜不喜歡作者筆下的紫藤蘿,它又給你留下了什么樣的印象?(師生問答/自由發(fā)言)
明確:茂盛、淡紫色、淡淡的芳香。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1、請同學自由分享自己喜歡的描寫紫藤蘿的句子(2-3句為代表),談感受,教師適時進行引導、總結(jié)。
明確:
"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fā)端,也不見其終極。只是深深淺淺的紫,仿佛在流動,在歡笑,在不停地生長"。(前一句運用比喻和夸張的手法,寫出了紫藤蘿的繁茂、壯大,這里請同學再次觀看紫藤蘿照片;后一句運用擬人和排比的手法,寫出了紫藤蘿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生動形象而富有感染力,這里運用朗讀教學,指點學生朗讀)
"這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淡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運用通感的修辭,把紫藤蘿的香氣說成是淡紫色的,花香也有了顏色,突出了其香氣的夢幻,也為下文"我"陷入回憶和沉思埋下伏筆,這里運用朗讀教學,指點學生朗讀)
學生再次朗讀同學們分享的這些句子,加深對詞句的理解。
2、是的,作者看到這么美麗茂盛的紫藤蘿,不禁回憶起了十年前家門口的一株紫藤蘿,這株紫藤蘿又是什么樣的呢?(師生問答)
明確:"稀落""伶仃"。
同樣是紫藤蘿,為什么十年前的那株就是稀落的呢?作者為什么說花和生活腐化有關系呢?教師引導學生注意一下文章的寫作時間,推算一下十年前是什么時候。(師生問答)
明確:十年前也就是1972年(正處x時期)。
教師給同學補充x時期的歷史時代背景和作者背景(出示多媒體資料)。
明確:x時期,如果一個人穿著打扮很怪異或者作家不從事體力勞動,經(jīng)常侍弄一些花花草草就容易被人批判是"小資產(chǎn)階級"趣味,不符合無產(chǎn)階級樸素的作風,就要進行xx,所以作者在這里說花和生活腐化有關系;1982年,當作者寫這篇文章時,她的弟弟正身患絕癥。
3、學生結(jié)合上面的資料,小組交流討論5分鐘,思考作者在回憶紫藤蘿花的時候還想到了什么?又發(fā)出了怎樣的感慨呢?
明確:在回憶花的時候也是在回憶自己十年前的往事,自己一家也曾像紫藤蘿一樣,飽受摧殘。感悟出了"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
4、那這句話該如何理解呢?學生結(jié)合閱讀經(jīng)驗和自身經(jīng)歷自由發(fā)言,談一談對這句話的理解,然后教師小結(jié)。
明確:作者寫了十年前紫藤蘿的稀落,又寫了現(xiàn)在紫藤蘿的茂盛,在寫花的經(jīng)歷的同時,作者也看到了人的境遇,十年前一家人飽受摧殘,而_過后,人也慢慢從中恢復了過來,因此,不幸終究是暫時的,而生命的長河卻是無止境的,無論經(jīng)歷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這也是作者從紫藤蘿身上獲得的啟發(fā)。
教師小結(jié):是啊,一花一世界,花的生命何曾不折射出了人的生命呢?由物及人,這樣的寫作手法叫什么?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上一單元剛學的《愛蓮說》。(聯(lián)系前后知識,師生問答)
明確:托物言志。
(四)拓展延伸
1、作者在開頭說"我不由得停住了腳步",同學們現(xiàn)在知道是為什么了嗎?(師生問答)
明確:被紫藤蘿的美麗和茂盛吸引、震驚到了。
2、作者在結(jié)尾說"在這淺紫色的光輝和淺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覺加快了腳步",作者為什么加快了腳步?對此你有什么看法?(學生自由發(fā)言)
明確:作者從紫藤蘿旺盛的生命力中獲得了啟發(fā),獲得了力量,覺得人要珍惜生命,勇敢活下去,所以就加快了腳步。感受到人作為萬物之靈長,不管遭遇了什么,都應始終熱愛生命,積極向上,就像紫藤蘿花一樣。
最后,學生帶著情感再次自由朗讀全文。
(五)小結(jié)作業(yè)
小結(jié):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紫藤蘿瀑布》,正如我們最開始看的紫藤蘿圖片,紫藤蘿那么茂盛、綿密、層層疊疊,有著淡紫色的顏色、淡紫色的芳香,而作者看到它也不禁回想起了十年前的紫藤蘿,想到了自己這十年的遭遇,最終超脫出來,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和可貴,人和花一樣,不管經(jīng)歷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
作業(yè):相信同學們通過這一節(jié)課的學習對生命也有了新的感悟,課下寫一段你對生命的感悟,可借鑒這篇文章的寫法,從一些草木入手,300字左右,下節(jié)課進行交流。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 篇5
一、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能讀出壺口瀑布雄偉、壯闊的氣勢。
2.抓住關鍵語段,品味文章優(yōu)美的語言,學習寫景散文的賞析方法。
3.領會黃河精神的象征意義,理解黃河精神在職場和人生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學重點、難點:
1.結(jié)合朗讀,品味文章極具感染力的語言,體會壺口瀑布的特點。
2.理解壺口瀑布與中華民族精神之間的聯(lián)系。
三、新課導入
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孕育了璀璨的華夏文明。因此,黃河是中華民族名副其實的母親河。如果要去瞻仰這位母親,你知道黃河的哪一處景觀是不可不看的嗎?今天我們通過-的游記散文《壺口瀑布》一同領略“天下黃河一壺收”的奇特景觀。
四、自讀課文,落實字詞?
1.自讀課文,借助工具書查檢并記憶生詞的讀音及解釋。
2.課堂交流補充,當堂提問檢測。
3.齊讀課文,想象作者描繪的畫面。
五、整體感知?
1.如果為壺口瀑布選擇一個詞作為宣傳語,你覺得哪一個詞最為貼切?結(jié)合文中相關語句,說說你的理由。
2.文中作者寫了兩次看壺口瀑布的經(jīng)歷,為什么寫兩次的景觀?對于表現(xiàn)壺口瀑布的壯觀起到怎樣的作用?
3.朗讀課文,想象、感受壺口瀑布的景觀。
六、感受壺口水的陽剛之美?
1.文章重點寫第二次看壺口瀑布,第二次看壺口瀑布主要表現(xiàn)壺口瀑布的水有怎樣的特點?
2.討論:作者是怎樣表現(xiàn)壺口瀑布之水的陽剛之美的?怎樣表現(xiàn)壺口瀑布之水的有力的?
3.朗讀課文第四、五段,讀出力度感,讀出陽剛之美。
4.朗讀互評,再讀。(重點強調(diào)重要字詞的重音,果斷有力的短句,排比句式的速度語氣變化)
七、景與情的關系,理解文章主旨?
1.作者寫這篇游記散文是否僅僅停留在了所見之景有多美,有多奇特壯觀的層次上?作者僅僅是為了表現(xiàn)壺口瀑布之水的陽剛之美嗎?由水想到個人——由個人想到民族(有層級的過渡,少說教味,易于理解接受)? 2.壺口瀑布之水與作者所思所想之間存在怎樣的關聯(lián)?相似、聯(lián)系——觸景生情,融情于景(什么景?什么情?)
3.穿插:中國古人關于水的智慧:上善若水,以柔克剛,水滴石穿——辯證思維。
4.在思考的基礎上朗讀文章最后一段,并說說你怎樣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話“這偉大只在沖過壺口的一剎那才閃現(xiàn)出來被我們看見”(思考:這篇文章結(jié)尾標注了寫作日期,有何用意?)
5.在更深刻的理解的基礎上再次朗讀課文,在朗讀中感受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并且將這種情感通過朗讀表現(xiàn)出來。
八、作業(yè)
運用排比句式,進行一段景物描寫,并在其中融入自己的所思所感,做到情景交融。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 篇6
教學目標:
1、撇開思維方式。把握文章的巧妙與曲折。
2、各種形式的閱讀,感覺文章語言的詩意美。
3、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了解本文的主題.
4、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的重點是了解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學難點:
閱讀課文,了解為什么以“梨花”為標題。
教學活動設計:
一、課堂導入:
(課前播放輕音樂,播放梨花圖片)
我們身邊有很多美好,例如我們今天走進的課文,不僅有美麗的文章還有梨花林、美麗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貴的中國品質(zhì)。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的《驛路梨花》。
二、正課:
(一)曲折的情節(jié)
1、快速閱讀課文,并用“我”第一人稱來概括整個故事。
結(jié)合課前預習快速進行。
2、把握敘事角度,試圖總結(jié)整個故事。
例如:
(1)我是一家草屋,十多年前,是一群解放軍叔叔砍樹種草,方便過路人避風擋雨,搬到山上撿梨…
(2)教師點撥:敘述順序的特點和差異。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么?小屋的主人是誰?
(1)學生思考;
(2)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
引導學生掌握文章的構(gòu)思巧妙的寫作方法。
(二)賞析品味
1、圈點勾畫好詞和好句,這些詞和好句子最能觸動心弦,標記它們或?qū)懗瞿阕约旱拈喿x感受。
教師的提示:它可以從用詞、寫作和情感表達等多個方面得到欣賞。
(1)同桌交流
(2)小組討論
(3)教師引導學生對各組的代表進行點評
教師適當點撥:這篇文章里的語言具有詩的意境,處處如詩如畫
2、升值而讀,讀,讀,讀出詩歌的美麗感受。
(1)指名學生讀;
(2)教師配音范讀;
(3)生配音讀。
(三)寫作背景
1、簡要介紹學生對作者的理解。
學生在課前結(jié)合課文并聯(lián)系作者的共同知識。
2、教師補充作者的生活經(jīng)歷和寫作背景。
展示背景材料,引導學生結(jié)合背景理解彭荊風的作品。
彭荊風由于家境貧寒,只讀了兩年初中,成為學徒、校對員、記者、副編、文學團體“木葉文藝俱樂部”。他經(jīng)歷了很多苦難,但他堅信自己已經(jīng)成為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作家!皒”中入獄7年!袄婊ā笔撬霆z后的第一部作品。在經(jīng)歷了這么多艱難困苦之后,他在他的著作中描述沒有怨言,但有些是人性的善與美。正如他自己所寫的:在經(jīng)歷了普通百姓難以忍受的折磨之后,當我真誠地面對云南邊疆的純樸的少數(shù)民族,呼喚美好的未來時,我不禁表達了我對過去的想法!我只想發(fā)現(xiàn)和傳播生命的美,這就是為什么我寫的梨花。
3、學生聯(lián)系課文再談對作者和文章中一系列人物所彰顯的傳統(tǒng)美德。
(四)思考理解
1、思考“梨花”的梨花的含義,體會梨花精神。
2、明確“驛路梨花”做題目的妙處。
3、讀寫結(jié)合,選擇自己最欣賞的一種花,它有著怎樣的象征含義。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 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了解課文內(nèi)容,把握父親人物形象
2、能力目標:切合文章聯(lián)系實際感悟真情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感悟父輩的堅韌,體悟父輩的艱辛與責任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把握父親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
教學方法:
朗讀、討論、點撥
教學用具:
多媒體
教學設計:
一、導入,板書課題
介紹作者,導入新課
二、整體感知,閱讀課文
1、檢查預習,認清字詞
2、講述故事情節(jié)(簡要概括主要情節(jié),理清思路)
三、理解閱讀
問題探究一:
1、作者為什么在老屋的三級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筆墨
2、“父親坐在綠蔭里,……一片片旱煙霧在父親頭上飄來飄去!北憩F(xiàn)父親怎樣的思想感情
3、奇怪的是造新屋的過程寫得簡略,造臺階反而很詳細,這是為什么
4、父親回來時,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樣這種心態(tài)怎么理解(學生思考、討論、交流,教師點撥、小結(jié))
問題探究二:說說父親
1、說說父親是一個怎樣的人,從文中哪些地方讀出來的
2、說說為了臺階,父親付出了什么你從哪里讀出來的(跳讀、思考、討論、交流)
四、感悟閱讀
1、思考文章的標題能否用“父親”或者“新屋”等來替換,原因何在
2、你從文中讀出了我對父親怎樣的情感反復咀嚼文末句話,體味一下。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 篇8
一、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yǎng)
教學目標
1.了解聞一多的代表作品、貢獻及詩歌特點。
2.有感情地誦讀詩歌,感受詩人的熾熱的愛國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誦讀詩歌,感受詩人的熾熱的愛國之情。
三、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太陽吟》是詩人聞一收錄在詩集《紅燭》中的代表詩歌。留美期間,身為海外游子,每日見到的太陽同樣也照耀著祖國,于是他希望太陽能夠帶去自己對家鄉(xiāng)、對祖國的思念和熱愛之情。詩歌情感真摯,意象奇特,蘊含著濃濃的的愛國情。今天我們要學習的《紅燭》又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感呢?學生齊讀詩歌由聞一多《紅燭》詩集中的詩歌導入,更有針對性。
2、寫作背景
《紅燭》寫于1923年。面對社會的黑暗和腐敗,年輕的詩人有像紅燭一樣的赤子之心。盡管生活中不乏困頓、失望,但詩人沒有忘記自己的責任,他已經(jīng)找到了生活的方向,準備朝著理想中的光明之路邁進,即使自己被燒成灰也在所不惜。詩人在紅燭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實干,探索,堅毅地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計較結(jié)果。黑暗中搖曳的紅燭,正是有志青年的象征,為我們指明了方向。
3、作者介紹
聞一多(1899--1946),原名聞家驊,改名多,字友三,又改名一多。1899年11月24日生于湖北浠水,F(xiàn)代愛國詩人,學者,戰(zhàn)士。自幼喜愛古典詩歌、繪畫和戲曲。五四運動后開始發(fā)表新詩。曾留學美國。先后在中山大學、武漢大學、青島大學、清華大學、西南聯(lián)大任教。1946年7月15日發(fā)表了著名的《最后的一次演講》,當日下午,即遭到國民黨特務的殺害。
早年參加新月社,提倡新格律體詩。他的詩具有極強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氣質(zhì)。代表作《紅燭》、《死水》具有沉郁奇麗的藝術(shù)風格,整齊、和諧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影響頗大。
4、題目解說
紅燭:
紅色的蠟燭,多用于喜慶,如壽星像前,洞房內(nèi)。
這是一首詠物詩。詠物詩是托物言志的詩歌,通過對事物的詠嘆體現(xiàn)人文思想。詠物詩中所詠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況,與詩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墓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或寄寓美好的原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現(xiàn)作者的生活情趣。
5、層次結(jié)構(gòu)
第一部分:(1)對紅燭的贊嘆
第二部分:(2—7)對紅燭奉獻精神的謳歌
第三部分:(8—9)對紅燭精神的總結(jié)
6、全文分析
1、第一小節(jié):一開頭,詩人就懷著敬慕的心情贊嘆熒熒的紅燭。
“紅”是赤誠的象征。紅燭,在詩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在這樣的紅燭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詩人啊/吐出你的心來比比,/可是一般顏色?”詩人的心應該也這樣的紅,否則就不配做詩人。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的那顆心,真是一顆赤子之心,是那么純潔率真,晶明透亮,灼灼發(fā)熱。在這首詩中,可以說紅燭就是詩人,詩人就是紅燭,“人與物化,意與境融”。理解了這一點,對全詩的思想感情也就比較容易把握了。一個“吐”字;逼真的描狀了詩人那種火熱的愛國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態(tài)。
2、第四節(jié),是詩人對紅燭的殷殷寄語,也是詩人的自勉自勵!凹戎屏,便燒著”,便要燃燒不息,“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人生的天職也在于奉獻,活著就要讓生命之火熊熊燃燒,讓智慧和才能放也燦爛的火光。詩人借著紅燭的形象激勵自己,表達自己的信念和心愿!盁T!燒罷!.....監(jiān)獄!”
當時,民眾深受封建主義帝國主義思想文化的毒害,如沉睡夢中尚未覺醒,血性猶存然而麻木不仁,有如身陷圇固受著禁錮。詩人認為:自己的職責,就在于從夢中喚醒世人、救治世人的靈魂。使民眾覺悟,使民眾奮起,使民眾熱血沸騰,使民眾走向光明,從封建主義帝國主義所設置的精神監(jiān)獄中解放出來。
詩人愛國的赤誠之心是與祖國人民的命運,聯(lián)系在一起的。
3、第八、九節(jié)的呼喚,--聲是同情的呼喚,一聲是對導鼓勵的呼喚。
“灰心流淚你的果,創(chuàng)造光明你的因!边@樣的因果關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為著“創(chuàng)造光明”,結(jié)果只落得“灰心流淚”,但這是社會使然。在這樣的社會中生活,只有作不屈的奉獻,詩人勸勉紅燭,也就是勸勉自己:“紅燭!/,莫問收獲,但問耕耘”。”收束得精警有力,詩情得到了凝聚與升華。人們常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獲”,這本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在不合理的社會里,耕耘者需要更高的思想品格,只要創(chuàng)造光明,個人的得失榮辱一切在所不計。這正是聞一多人格美的集中體現(xiàn)。他熱愛祖國,熱愛人民,毫不顧惜個人的得失榮辱,那是極其偉大崇高的獻身精神。
7、寫作特點
這首詩有濃重的浪漫主義和唯美主義色彩。詩歌在表現(xiàn)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觀情緒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嘆詞,以優(yōu)美的語言強烈地表達了心中的情感。在詩歌形式上,詩人極力注意詩歌的形式美和詩歌的節(jié)奏,以和詩中要表達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復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押韻形式、前后照應和每節(jié)中詩句相對的齊整等等。詩人所倡導的中國新詩的格律化、音樂性的主張在這首詩中有一定的體現(xiàn)。可以說,聞一多融匯古今、化和中外的詩歌形式,以強烈的情感表達和追求精神開辟了中國一代詩風,激勵著一代代的中國詩人去耕耘和探索。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 篇9
一、導入:
在秋高氣爽的秋天,人古登高望遠,飲酒作賦。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寫到:“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苯裉欤覀儗W習的也是一首關于“登高”的詩,就是杜甫的《登高》。板書課題
二、教學目標
1、了解登高文化及杜甫生平和本詩的寫作背景,背誦全詩。
2、從意象入手,賞析本詩情景交融等手法的運用。(重點)
3、理解杜甫在本詩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憂思以及憂國憂民的思想(難點)
三、了解登高文化
1、登高之由來登高就是登臨高處,主要指登山、登樓、登臺、登塔等。登高本是我國古代文化中一種別具特色的民俗現(xiàn)象,推其源頭,一是來自古代宗教祭祀活動,也就是“望祭山川”,另一個是“重九登高”的節(jié)日習俗,所以重陽節(jié)也叫“登高節(jié)”。登高在歷代詩人的筆下卻是一個不老的話題。(登高在歷代詩人的筆下都是一個不老的話題,東漢時期曹操的《觀滄!、初唐時期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唐代王之渙的《登鸛雀樓》、王安石的《登飛來峰》還有崔顥的《黃鶴樓》等等)
2、登高詩作的特點登高詩不是簡單的登高寫景、吟詠唱和,往往托物言志、觀物反思,借助大自然和自身的物我關系對社會和人生作廣泛而深沉思考的,其主旋律主要表現(xiàn)家國之恨、身世之痛、滄桑之感。
四、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唐代詩人。字子美。祖籍襄陽(今屬湖北),生于河南鞏縣。因遠祖杜預為京兆杜陵(今陜西長安縣東北)人,故自稱“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杜甫是中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的創(chuàng)作從不同的側(cè)面真實而集中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后唐代由盛轉(zhuǎn)衰的歷史變遷和社會面貌,因而被譽為“詩史”。他是我國古典詩歌的集大成者,諸體兼擅,無體不工,五古、七律成就尤高,被世人尊為“詩圣”。主要作品有:《兵車行》《麗人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興》(三吏)《石壕吏》《新安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等!兜歉摺肥且皇住鞍紊娇付Α笔降谋,曾被人譽為“古今七言律第一”。
五、寫作背景
杜甫的最后10年,是在巴蜀和荊湘的流離漂泊中度過的,中間由于蜀中長官嚴武的接濟,在成都草堂過了幾年稍微安定的日子,不料765四月,嚴武忽然死去,杜甫失去憑依,不得不在五月里率領家人離開草堂,乘舟東下,于次年到達夔州瞿塘峽。杜甫一家在夔州滯留兩年,作這首詩時已是第二個年頭(767)了。此時“安史之亂”已結(jié)束4年,但地方軍閥乘機爭奪地盤,國家仍是一片混亂,民不聊生。杜甫的郁悶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里有時代的苦難,也有家道的艱辛,個人多病和壯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適、嚴武相繼辭世——所有這些,像濃云一樣壓在杜甫心頭,他是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臺的。
六、聽讀詩歌,感知全詩
1、正音、斷句;
2、初步感受詩歌情感基調(diào)。
3、①自由讀②指名讀③全班齊讀
4、簡單翻譯詩歌內(nèi)容(同學們,課前我已經(jīng)讓大家借助參考資料翻譯了本詩,現(xiàn)在我找一位同學試著翻譯一下)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秋風急切天空高遠猿鳴悲涼,水清沙白的小洲上鳥兒在飛舞盤旋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無邊無際的落葉蕭蕭飄下,望不到頭的長江流水滾滾奔來。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常年到處漂泊,作客他鄉(xiāng),于秋天更添悲涼,晚年多災多病,今天又獨自登臨高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歷盡艱難,非常遺憾兩鬢又增添了白發(fā);窮困潦倒,偏又暫停了澆愁的酒杯。
七、探究文本
1、首聯(lián)、頷聯(lián)共寫了幾種景物?風——急天——高猿——哀渚——清沙——白鳥——飛落木——蕭蕭長江——滾滾
意境:蒼涼、雄渾、沉郁而悲壯。
2、重點意象賞析: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各給人什么感覺?(小組探究找出你最喜歡的詞加以分析)首聯(lián):風急:秋氣逼人,天氣寒冷,內(nèi)心凄涼天高:天地高遠廣闊,更顯人渺小孤單。猿嘯哀:為景物蒙上了一層悲愴、凄涼的色彩渚清沙白:冷色調(diào)上給人一種清冷的感覺鳥飛回:在空中盤旋,急風猛烈,無處停息,詩人處境與在急風中低徊盤旋的鳥相似(孤獨無依)。
3、頷聯(lián):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這一句是千古名句,寫出了秋天肅穆蕭殺、曠遠遼闊的景色。一句仰觀,一句俯視,有疏宕之氣!盁o邊”放大了落葉的陣勢,“蕭蕭下”又加快了飄落的速度,傳達出韶華易逝、壯志難酬的感愴。這一聯(lián)不禁讓人想到生命的消逝與有限,宇宙的無窮與永恒。生命短暫,時間無窮,歷史長河永不停息。上下兩句互相對比,相互襯托,人的生命越短暫,歷史和時間越顯得悠久。面對滾滾不盡的歷史長河,作為一個現(xiàn)實主義詩人,雖有無奈,他仍感到豁達、坦蕩、胸襟開闊,有一種宏大的氣勢。
4、頸聯(lián):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為何而悲?(小組討論)明確:離家萬里,漂泊他鄉(xiāng)晚年多病,孤苦無依顛沛流離、困頓潦倒。詩中反映的雖是詩人的個人遭遇,但我們從中卻可以窺見戰(zhàn)亂時代廣大人民的苦難。
5、南宋著名文學評論家羅大經(jīng)認為此詩頸聯(lián)有八悲,曲盡人生之悲懷。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一悲:萬里,地之遠也二悲:秋,時之慘也三悲:作客,羈旅也四悲:常作客,久旅也五悲:百年,遲暮也六悲:多病,衰集也七悲:臺,高迥處也八悲:獨登臺,無親朋也語言精煉高度濃縮。
6、尾聯(lián):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捌D難”“潦倒”二詞形容的是國家還是個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艱難、潦倒:既指國家,也指個人。國事艱難,人生潦倒?陀^上,“國破”與“家亡”是因果關系;主觀上,詩人憂國憂民,為國家破亡憂心如焚。苦恨:從詩句的對仗關系看,“苦恨”與“新停”相對,應是副詞加動詞!翱唷笔歉痹~“很”的意思,“恨”是動詞“遺憾”的意思。詩人很遺憾過早的白了雙鬢,不能為國效力。詩人恨國家動蕩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為國家效力,恨自己壯志難酬!
7、尾聯(lián)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境界?杜甫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忠君愛國、關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薄霸娛ァ倍鸥o論窮達,都心懷天下,憂國憂民。
八、小結(jié)
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恢弘的七言律詩。前兩聯(lián)寫登高聞見之景,后兩聯(lián)抒登高感觸之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復雜感情。而格調(diào)卻雄壯高爽,慷慨激越,盡顯杜甫沉郁頓挫的詩風。
九、板書設計:_________
十、朗誦
十一、當堂檢測: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讀音全都正確的一組是()
A.潦倒(liáo)多財善賈(gǔ)傳記(zhuàn)杳無音信(miǎo)
B.雙鬢(bìng)前后相屬(zhǔ)伺候(cì)潔身自好(hǎo)
C.蕭條(xiāo)人才濟濟(jì)靜謐(mì)博聞強識(zhì)
D.混淆(xiáo)渚清沙白(zhǔ)徜徉(cháng)穩(wěn)操勝券(quàn)
1、D點撥:A中“杳”讀“yǎo”;B“鬢”讀“bīn”“好”讀“hào”;C“濟”讀“jǐ”。
2.下列詞語中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臨摹度假作客他鄉(xiāng)螳螂捕蟬,黃雀在后
B.濁酒旋律渙然冰釋鞠躬盡悴,死而后已
C.呼嘯寂寥要言不繁人為刀俎,我為魚肉
D.協(xié)迫邂逅窮困潦倒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2、A點撥:B“悴”應為“瘁”C“繁”應為“煩”D“協(xié)”應為“脅”。
3.對下列詩句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當?shù)囊豁検牵ǎ?/p>
A.渚清沙白鳥飛回渚:水中小洲(陸地)
B.無邊落木蕭蕭下蕭蕭樹葉被風吹落的聲音。
C.萬里悲秋常作客萬里這里指到處漂泊,居無定所。
D.潦倒新停濁酒杯潦倒政治上不得志。
3、D點撥:指年老因疾病困頓。
4.對本詩的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A.首聯(lián)寫詩人登高的見聞。詩人對風、天、猿嘯、渚、沙、鳥飛等具體的景物,進行了生動具體細致的刻畫。
B.頷聯(lián)也是寫景,但手法與首聯(lián)不同,如果說首聯(lián)是一幅工筆畫的話,那么頷聯(lián)就是一幅寫意畫。詩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蕭蕭的落木,滾滾的流水,加以渲染,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像空間。
C.頸聯(lián)詩人點明詩旨。詩人登高望遠,由無邊的落木,不盡的江水,聯(lián)想到自己漂泊萬里,暮年多病,抒發(fā)了怨天尤人的牢騷,這是孤獨者的慨嘆。
D.杜甫是憂國憂民的現(xiàn)實主義詩人,他對人生有大悲憫。“艱難苦恨繁霜鬢”是他關于現(xiàn)實觀照的結(jié)果。
4、C點撥:“怨天尤人”與“孤獨”錯。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是一貫的,他并不孤獨。
5、“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中的“無邊”“不盡”二詞能否刪去?為什么?不能。因為這兩個詞擴大了詩的意境,有了它們,后面的“蕭蕭”和“滾滾”才有附著點,才能更顯出秋之悲涼廣曠。點撥:詞語的作用只有放在大的語境里,與整體聯(lián)系起來才能凸顯其作用。謝謝大家,授課完畢!
杜甫《登高》審美藝術(shù)賞析《登高》是杜甫于公元767年在夔州所作。杜甫寫這首詩時,安史之亂已經(jīng)結(jié)束四年了,但地方軍閥們又乘時而起,相互爭奪地盤,社會仍是一片混亂。時代的不幸,個人的多病,加上壯志未酬,使杜甫內(nèi)心極為苦悶與憂愁。為了排遣心中的郁悶,詩人帶病登臺的,想借此排解苦悶與憂愁。在中國古代詩歌中,“登高”或者“登臺”都有著思鄉(xiāng)寄情之意,表達志向之感。《漢樂府民歌悲歌》中寫道:“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币馑际钦f,想回家沒有辦法,心中悲痛,因而暫時用悲歌代替哭泣,用遠望代替回鄉(xiāng)。可以說,這首詩歌通過登高對所見所聞的秋江的描寫,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老病孤單之愁。
其審美藝術(shù)特點如下:首先,情隨境生,情感深沉在古代詩歌中,情隨境生是常見的手法。情隨境生就是詩人在生活中遇到了某種物境,突有所悟,情緒滿懷,于是,詩人借著對物境(“境”即孕育詩人心中的主觀情感和外物景的統(tǒng)一)描寫,把自己現(xiàn)實的情意表達出來,從而達到意與境和諧統(tǒng)一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正如朱熹說過:“人生而靜,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動,性之欲也。夫既有欲,則不能無思;既有思矣,則不能無言;既有言矣,則言之所不能盡而發(fā)于咨嗟詠嘆之余者,必有自然之音響節(jié)奏,而不能已焉。此詩之所以作也!边@其中的“情”往往是極為深沉的、甚至表現(xiàn)出凝重感,也許是早已孕育心中的情感等。
就《登高》這首詩歌來說,前四句寫登高所見。首聯(lián)“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著重刻畫眼前具體景物,頷聯(lián)“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著重渲染整個秋天氣氛。詩人面對這樣的境象,后四句“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就由此而生,抒寫了“登高”的感慨其中,頸聯(lián)中“萬里”和“百年”從時空兩方面著筆,由異鄉(xiāng)飄泊寫到多病殘生,尾聯(lián)“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懷”又從白發(fā)日多,因病無法喝酒,最后歸結(jié)到時世艱難是悲秋多病、潦倒不堪的根本原因。這樣,運用情隨境生的手法,不但使詩歌具有較強的形象感,使詩歌具有了濃郁的抒情氛圍,而且詩人觸境生情,憂國傷時之情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其次,對仗工整,境界開闊對仗是指用字數(shù)相等、結(jié)構(gòu)相同、意義相關的兩個短語或者句子對稱地排列在一起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在詩歌中,對仗手法的運用不但便于展開空間描寫,便于空間跳躍,形成詩歌的審美境界,而且給人在視聽覺上以整齊美、勻稱美,從而提高詩歌的審美表達效果。就杜甫這首《登高》來看,從首聯(lián)到尾聯(lián)全詩都對仗,而且顯得流暢自然,所以后人推此詩為唐人七律第一。
比如,首聯(lián)“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不僅上下兩句相對,“風急天高”對“渚清沙白”,“猿嘯哀”對“鳥飛回”,十分工整,而且還有句中自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有表示天象的,有表示名物東側(cè),有表示色彩的、也有表示物態(tài)的。這樣,短短兩句,不但形象生動、自然和諧,而且審美意境開闊,更增加了詩句的情感的審美張力。
再次,言簡意豐,意蘊深刻我們都知道,古代詩人特別注重“煉字”和“煉句”,做到“言簡義豐”,即洗煉而內(nèi)涵豐富。這樣,使詩歌語言達到形象逼真,活潑生動,在富于動態(tài)中,實現(xiàn)以少勝多的要求。所以,“言簡義豐”是中國古代詩歌的特點之一,也是杜甫詩歌的主要特點。
在《登高》這首詩中,可以說每一句都表現(xiàn)出言簡義豐的特點。就千古傳頌的“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這一聯(lián)來說,宋人羅大經(jīng)說這兩句具有八層意思。其大意是說,“萬里”,離家之遠,“悲秋”言秋天讓人感到悲涼;“作客”點出了羈旅之愁,“常作客”說明了半生飄零;“百年”喻指有限的人生,“多病”指百病纏身;“登臺”登高遠眺,表示思鄉(xiāng)情懷,“獨登臺”表示孤獨的境遇。上下兩句一共才十四個字,就蘊含著八層意義,如果再從整體上看,也許意義更為豐富,意蘊更為深刻,足見這首詩歌”言簡義豐”的特點,也可以看出杜甫詩歌意象的密集性特征。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 篇10
一、教學目標
1.識記文章中的關鍵文言詞語并理解特殊句式的用法,掌握文章大意并梳理文章思路。
2.學生通過朗讀法和小組討論,學習本文的中心論點和修辭手法,掌握論證技巧。
3.學生體會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及其對于治國安邦的意義。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生通過朗讀法和小組討論法,學習本文的中心論點和修辭手法,掌握論證技巧。
教學難點:學生體會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及其對于治國安邦的意義。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講授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新課
復習導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問學生其中名句仍然在耳畔回蕩:“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也成為后世廣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有很強的生命力。這些孟子的仁政和民貴君輕的思想不僅對當時,而且對后世影響極大。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國也》。(板書:寡人之于國也)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初讀文章并結(jié)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解決文言字詞的意義和用法。如:“之”字的取獨用法、“兇”“加”等字的意思和用法。
2.學生再讀文章,梳理文章的內(nèi)容層次。
明確:點明主題——“民不加多,為何?”孟子針對疑問,巧用比喻進行答疑,解決“民不加多”的疑問。再次,解決“民加多”主要包括:農(nóng)糧生產(chǎn)、水產(chǎn)養(yǎng)殖和林木種植。最后,根本措施:施行仁政和王道。而君王應有的態(tài)度是“王無罪歲”。(板書:民不加多?)
(三)深入研讀,重點感悟
1.孟子在說明梁惠王與鄰國政策無本質(zhì)區(qū)別時,為什么不直接說明,而是“以戰(zhàn)喻”?
明確:(1)梁惠王好戰(zhàn),對于戰(zhàn)爭十分熟悉,這樣說,具有啟發(fā)性,便于接受;(2)運用比喻論證,且十分恰當和貼切,使話語和論證充滿邏輯,文字的生動和從容,體現(xiàn)孟子的機智和風趣。(板書:比喻論證:戰(zhàn)喻)
2.請同學們思考,以現(xiàn)代眼光審視孟子的“王道”思想具有哪些內(nèi)涵?(板書:王道)
明確:
(1)解決溫飽問題,有糧吃,有房住,不饑不寒,養(yǎng)生喪死無憾。
(2)進行思想教化,興辦教育,敬老愛幼,文明之花盛放。
(3)嚴于律己,多多自我反思,不怪罪客觀條件,F(xiàn)代生活的意義:啟示我們要維持生態(tài)平衡,增強環(huán)保意識,解決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而來的日趨嚴重的環(huán)境惡化、生態(tài)失衡問題。
3.本文論辯藝術(shù)的技巧有什么?(板書:論證技巧)
明確:
(1)恰當?shù)剡\用比喻、排比、對偶等修辭手法。如“五十步笑百步”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運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強氣勢。對偶的手法使句式在整齊中具有參差之美,增強了語言的音樂性。
(2)層次分明,結(jié)構(gòu)嚴謹。由“寡人之民不加多”“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到“斯天下之民至焉”,層層遞進,由淺入深,環(huán)環(huán)相扣。
(3)口語化,生動多趣。辯論說理講求方式方法,循循善誘,爭取主動,易于接受。(板書:修辭:排、偶)
(四)拓展延伸
補充說明有關于孟子的思想主張和治國策略。
明確:
(1)“民貴君輕”的安邦之策;
(2)提出和荀子不同的“性善論”;
(3)延續(xù)了孔子的“仁政”思想;
(4)不同于莊子的“恣肆汪洋”的浪漫主義,孟子風格是闡論明理的現(xiàn)實主義。
(五)小結(jié)作業(yè)
小結(jié):通過回顧文章的條理和思路,并結(jié)合深入研究部分提出的三個問題,鞏固知識要點。
作業(yè):請同學想一想,你如果是梁惠王的謀臣,將會用什么方法使帝王明白治國策略的欠妥之處呢?(要求:字數(shù)不限,要有條理,符合實際情況。)
五、教學反思
文言文教學要注重文言文內(nèi)容的理解,在理解基本內(nèi)容后,剖析深層思想和現(xiàn)實意義。因此教師要以讀為主線,安排朗讀和誦讀,帶領學生翻譯文本并理解文意。本文凝結(jié)了孟子的論辯技術(shù)和治國安邦之策,因此,要結(jié)合孟子所處時代進行教學。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06-28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11-12
中學語文馬教學設計06-03
中學語文我的家的教學設計10-23
中學語文《白楊禮贊》教學設計09-09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范文04-16
《口技》中學語文教學設計06-01
瀑布中學語文教學設計06-03
乞巧中學語文教學設計06-03
中學語文教學設計14篇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