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蒙古扎賚特旗一中 李殿林
高中語文課本第六冊文言文單元課文《報任安書(節(jié)選)》學(xué)生學(xué)習(xí)興趣不高。原因何在?把全文拿來對照著讀一下,不難發(fā)現(xiàn),“節(jié)選”是一個重要原因。下面不妨把課文未選入的四段文字抄錄如下,從篇幅上看,這些文字約占課文的一半稍多。
[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jìn)士為務(wù),意氣勤勤懇懇,若望仆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雖罷駑,亦嘗側(cè)聞長者遺風(fēng)矣。顧自以為身殘?zhí)幏x,動而見尤,欲益反損,是以獨郁挹而與誰語。諺曰:“誰為為之?孰令聽之?”蓋鐘子期死,伯牙終身不復(fù)鼓琴。何則?士為知己者用,女為悅己者容。若仆大質(zhì)已虧缺,雖才懷隨、和,行若由、夷,終不可以為榮,適足以見笑而自點耳。書辭宜答,會東從上來,又迫賤事,相見日淺,卒卒無須臾之間,得竭指意。今少卿抱不測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從上雍,恐卒然不可為諱。是仆終已不得舒憤懣以曉左右,則長逝者魂魄私恨無窮。請略陳固陋。闕然久不報,幸勿為過。
仆聞之:修身者,智之符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表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列于君子之林矣。故禍莫憯于欲利,悲莫痛于傷心,行莫丑于辱先,詬莫大于宮刑。刑余之人,無所比數(shù),非一世也,所從來遠(yuǎn)矣。昔衛(wèi)靈公與雍渠載,孔子適陳;商鞅因景監(jiān)見,趙良寒心;同子參乘,袁絲變色:自古而恥之。夫中才之人,事關(guān)于宦豎,莫不傷氣,況于慷慨之士乎!如今朝庭雖乏人,奈何令刀鋸之余薦天下豪俊哉!仆賴先人緒業(yè),得待罪輦轂下,二十余年矣。所以自惟:上之不能納忠效信,有奇策才力之譽(yù),自結(jié)明主;次之又不能拾遺補(bǔ)闕,招賢進(jìn)能,顯巖穴之士;外之又不能備行伍,攻城野戰(zhàn),有斬將搴旗之功;下之不能積日累勞,取尊官厚祿,以為宗族交游光寵。四者無一遂,茍合取容,無所短長之效,可見于此矣。鄉(xiāng)者,仆亦嘗廁下大夫之列,陪外廷末議。不以此時引維綱,盡思慮,今已虧形為掃除之隸,在闒茸之中,乃欲仰首伸眉,論列是非,不亦輕朝廷、羞當(dāng)世之士邪!嗟乎!嗟乎!如仆尚何言哉,尚何言哉!
且事本末未易明也。仆少負(fù)不羈之才,長無鄉(xiāng)曲之譽(yù),主上幸以先人之故,使得奏薄伎,出入周衛(wèi)之中。仆以為戴盆何以望天,故絕賓客之知,忘室家之業(yè),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才力,務(wù)一心營職,以求親媚于主上。而事乃有大謬不然者。
夫仆與李陵俱居門下,素非能相善也,趣舍異路,未嘗銜杯酒,接殷勤之余歡。然仆觀其為人,自守奇士。事親孝,與士信,臨財廉,取予義,分別有讓,恭儉下人,常思奮不顧身,以徇國家之急。其素所畜積也,仆以為有國士之風(fēng)。夫人臣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赴公家之難,斯已奇矣。今舉事一不當(dāng),而全軀保妻子之臣隨而媒孽其短,仆誠私心痛之!且李陵提步卒不滿五千,深踐戎馬之地,足歷王庭,垂餌虎口,橫挑強(qiáng)胡,仰億萬之師,與單于連戰(zhàn)十有余日,所殺過當(dāng)。虜救死扶傷不給,旃裘之君長咸震怖,乃悉征其左、右賢王,舉引弓之民,一國共攻而圍之。轉(zhuǎn)斗千里,矢盡道窮,救兵不至,士卒死傷如積。然李陵一呼勞軍,士無不起,躬自流涕,沫血飲泣,張空弮,冒白刃,北向爭死敵者。陵未沒時,使有來報,漢公卿王侯,皆奉觴上壽。后數(shù)日,陵敗書聞,主上為之食不甘味,聽朝不怡。大臣憂懼,不知所出。仆竊不自料其卑賤,見主上慘凄怛悼,誠欲效其款款之愚,以為李陵素與士大夫絕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雖古之名將不能過也。身雖陷敗,彼觀其意,且欲得其當(dāng)而報于漢。事已無可奈何,其所摧敗,功亦足以暴于天下矣。仆懷欲陳之而未有路。適會召問,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廣主上之意,塞睚眥之辭。未能盡明,明主不曉,以為仆沮貳師,而為李陵游說,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因為誣上,卒從吏議。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交游莫救,左右親近,不為一言。身非木石,獨與法吏為伍,深幽囹圄之中,誰可告愬者!此真少卿所親見,仆行事豈不然邪?李陵既生降,隤其家聲,而仆又佴之蠶室,重為天下觀笑。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為俗人言也。]
下面逐段分析。
段一:這段文字司馬遷說,自己處境不好,連好事尚且不能做,更不用說替犯法的人求情了。況且這一段時間我跟著皇帝東奔西走,沒有一點空閑時間,現(xiàn)在害怕好友死后聽不到自己的解釋而“私恨無窮”。
在這里,司馬遷正面解釋了為什么不向皇帝給任安求情,也寫出了司馬遷的處境給自己造成的痛苦。正是這種心情和處境,使司馬遷郁悶于心,從而為全篇奠定了基調(diào),這樣的文字怎么能刪掉呢?
段二:在這段文字中,司馬遷首先說,我已經(jīng)不是君子了(實為憤激之語),接著他歷數(shù)歷史上刑余之人所受的鄙視,其內(nèi)心痛苦可想而知。然后從兩個方面申說自己不能給任安求情,不能“推賢進(jìn)士”。其一,刑余之人,實在微不足道。致令人唾棄,豬狗不如,怎么能讓這樣的人堂而皇之地走上朝堂,向皇上推薦賢才呢?這無異于對朝廷的辱沒;其二,過去我還沒有受刑還是一個正常人的時候,尚且是碌碌之輩,未能有所建樹。如今已是被人唾棄之人,卻想正兒八景的為國盡忠,豈不被人恥笑,真是不自量力,更是對朝廷和大臣們的羞辱。
表面上仍然是寫不給任安說情的理由,但句句不離宮刑給自己帶來的身心痛苦。巨大的精神壓力和折磨讓司馬遷處處忍氣吞聲、委曲求全、底人一等,不能挺起腰板做人說話。時時生活在那些達(dá)官貴人、王宮大臣的睥睨和白眼中,這是一種什么生活?是一種能令人窒息乃至發(fā)瘋的生活。文章的字里行間滲透著司馬遷的悲哀和心灰意冷,甚至是茍且偷生的絕望。這些文字格調(diào)低徊悲涼,體現(xiàn)著本文的重要風(fēng)格特點,豈可刪去?
段三:這段文字實際上是為了引出下段文字的。司馬遷申明自己的拳拳報忠之心,他說,我本來是一個沒有出息的人,蒙皇上的恩典,借光接了父親的班兒,就想一心一意干好本職工作,因此朋友的無聊聚會也不參加了,家里的事也不管了,一心撲在工作上。可是誰又想到,事與愿違。這是司馬遷在道歉嗎?這分明是說,雖然因李陵事我受了處罰,但現(xiàn)在我也不認(rèn)為自己是錯的。把一個想盡效國家的人看成反動派,這是冤獄,而這冤獄的制造者就是當(dāng)今“圣上”;這里展現(xiàn)給我們的是一個堅持正義和真理的司馬遷,是一個不肯低頭屈就的司馬遷。也正因如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在受刑之后,司馬遷能含辱不死,寫下千古不朽的《史記》。
段四:筆者認(rèn)為這是全篇最精彩的一段文字,充分體現(xiàn)著慷慨悲昂、沉郁哀婉的風(fēng)格特色。
這里激揚(yáng)著正義。作者為什么替李陵求情?不是因為他們關(guān)系莫逆,“未嘗銜杯酒”,連一頓酒都沒喝過。僅僅因為李陵是一條好漢,一個錚錚的愛國熱血男兒,一個富有正義感、責(zé)任感、品格高尚的人。司馬遷相信自己的眼力,認(rèn)為這樣的人不會背叛國家。
這里有對奸佞的痛斥。那些一遇到危難首先想到自己妻兒老小的自私自利者,那些看到別人有一點錯誤就全盤否定、夸大其辭的人,作者語之不多,痛恨之情卻充盈其間。
這里有悲壯的戰(zhàn)斗場面。李陵以不滿五千之兵,深入虎穴,與數(shù)倍于己的敵軍鏖戰(zhàn),英勇頑強(qiáng),以致敵軍傾全國之兵圍剿。彈盡糧絕,士兵們?nèi)匀辉⊙獖^戰(zhàn),決不投降。試看文中的描寫:“”。字字如畫,字字生風(fēng)。如此精彩的描繪,如此令人緊張的艱于呼吸的場面,且場面與文字節(jié)奏高度和諧,這等傳神文字不值得學(xué)習(xí)嗎?
這里有拳拳的赤子之心。司馬遷不該為李陵辯護(hù),因為他不夠資格,可為什么還要說話呢?他仰慕李將軍是一個原因,此外,欲以此寬慰皇帝,別讓他老人家太上火傷了龍體。還有就是想以此痛斥奸佞小人,可結(jié)果事與愿違。
這里還有司馬遷無助的孤獨哀嘆。因冤屈被囚,家中無錢,無從贖身;往日的朋友也不出面營救,甚至來探看的也沒有,世態(tài)如此之炎涼;自己一個人孤苦伶仃的關(guān)在獄中,看到的只是來來往往看門和送飯的獄卒。心中縱有萬千話語和想法,可與誰傾訴和商量呢?他會凄楚地想,“我自己非但沒有替李陵求下情,反被丟進(jìn)大獄,真是可悲,可這其中的一二又有多少人能理解和同情呢?”通觀這段文字,先是充滿感情的敘事,然后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肺腑之言,結(jié)尾是令人扼腕的悲苦心境。這段文字真切鮮活,二千余年后讀之,一個生動的、活生生的人的內(nèi)心世界仍然真切地呈現(xiàn)于讀者面前。其慷慨、其悲憤、其痛楚、其孤獨、其悔恨、其失望無不明徹畢現(xiàn)。因為這段文字,使得這篇《報任安書》千回萬轉(zhuǎn)、波起云涌。正如后人所評,“慷慨嘯歌,大有燕趙烈士之風(fēng);憂愁幽思,則又直與《離騷》對壘”,從而使這封信具有極強(qiáng)的感染力,成為千古名篇。
可以看出,以上幾段文字是不能刪節(jié)的,存之則是美文,刪之則成枯木。教學(xué)實踐表明,多數(shù)學(xué)生對此文不太有興趣,究其因,文字有些深度外,恐怕與前半部分精彩的內(nèi)容被刪掉有關(guān)。由于刪掉了這些文字,文章的內(nèi)容顯得有些枯燥和難懂。實際上后面的那些文字,說來說去就是一個問題:司馬遷在受刑后為什么還要繼續(xù)寫《史記》?而對這個問題的深入理解,沒有前文的鋪墊是不行的。
還有一個問題,由本文的寫作背景可知,動點兒腦筋的同學(xué)讀本文時都會問這樣一個基本問題:任安與司馬遷是好友,他為什么不給任安求情?這個問題司馬遷在原文的前半部分講得很具體,實際上他說“李陵事”也是在委婉地告訴任安,“我司馬遷不能再給你求情了,我就是因為替李陵求情才到這地步的!倍喿x本文時產(chǎn)生的這樣一個基本問題只讀節(jié)選后的文字是得不到滿意回答的,這能說是好的“節(jié)選”嗎?
作者郵箱: lidianlin_1969@163.com
[《報任安書》不應(yīng)該節(jié)選(網(wǎng)友來稿)]相關(guān)文章:
1.報任安書教案
3.報任安書原文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