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入:同學(xué)們,在上課之前,我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在我國歷史上有“書圣”之稱的一位著名書法家,請問是誰?書法作品《蘭亭集序》最為有名,它被后世評論者譽(yù)
為“行書第一”,那么它到底是什么樣的面貌呢--請看圖。這是千古傳誦的名篇。下面我們就來欣賞它吧。
【寫作背景】
東晉穆帝(司馬聃)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當(dāng)時名士孫綽、謝安和釋支遁等四十一人,為禊事活動,在蘭亭宴集。與會的人士都有詩作,事后把這些詩篇匯編成集,《蘭亭集序》就是王羲之為這個詩集所寫的序言。序,文體名,是對書籍和文章舉其綱要、論其大旨的一種文字,相當(dāng)于引言。
【作者簡介】
王羲之(公元321-379年):字逸少,東晉瑯邪臨沂(今山東臨沂縣)人,住在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曾任江州刺史、會稽內(nèi)史、右軍將軍等職。他書法精絕,為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書法家,有“書圣”之稱。
1、聽朗讀,注意以下多音字的讀音:
多音字:會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將至(zēng)
第一段用中速,體現(xiàn)樂的心境。
第二段以和緩低沉讀出: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重音為“痛”
4、文中“信可樂也”句“樂”的具體內(nèi)容是什么?
第一部分:點敘宴集盛況(樂)“仰觀宇宙之大,俯察晶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物我兩忘達(dá)到“道”的最高境界。
情感:而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的客觀反照。(東晉之時,玄學(xué)盛行,名士們對山水的欣賞,不僅“目寓”,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認(rèn)真觀察思考,不只是怡情養(yǎng)性,還可以“明理”和“悟道”。)
5、第二部分:抒發(fā)人生感慨(痛) 志趣相投者在一起傳杯喝酒吟詩的快樂;都抒發(fā)了人生短暫的感慨“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6、第三部分:交代作序目的(悲)“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莊子“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再將目光移至未來、推想后人,未來的人一定和古今之人的感情相通。死生之大,千古同慨,“錄其所述”并為之作序,目的在于引起“后之覽者”的感慨與共鳴
8、小結(jié):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
教師總結(jié):我認(rèn)為王羲之的人生觀不消極,悲嘆并不等于悲觀,歷史上悲嘆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創(chuàng)造價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詩中寫道“人生幾何,對酒當(dāng)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這并不妨礙他成為亂世英雄。正是因為他們對人生充滿了執(zhí)著,對歲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嘆。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極其表,執(zhí)著其里”,王羲之在書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對抗人生虛無的最執(zhí)著的努力。
[蘭亭集序(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學(xué)設(shè)計]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