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楚狂人
我讀書時語文老師強調(diào)“雙基”,我初教語文時領導也對我強調(diào)“雙基”;“雙基”者,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簡單說就是“語邏修”和“讀寫聽說”之類。但是,很奇怪的是這次新課改以來,同行們往往諱言“雙基”,似乎一說“雙基”就是“傳統(tǒng)”,就是守舊,至少也是不那么時髦了。與此相匹配的是諱言“訓練”,似乎一談訓練就是違背了“生本”,就是教師中心論了。事實真的這樣嗎?
語文教學的“雙基”是中國現(xiàn)代語文教學的伴生物。必須承認,“五四”運動推廣白話和白話文是十分成功的,現(xiàn)在的華人世界,不管是大陸,還是港臺,還是海外華人世界,都使用白話交流,而不再是“之乎者也”了。中國人學習文化的門檻就此降低,大眾文化得以普及,“五四”先驅(qū)功不可沒,其中就包括了早期為中國現(xiàn)代語文教學做出努力的前輩,如黎錦熙,如呂叔湘,如葉圣陶。而他們?yōu)橹袊F(xiàn)代語文教學做出的一大貢獻就是發(fā)現(xiàn)并推廣了語文教學的“雙基”,從而保證了語文之所以成為語文,而不是另外的非驢非馬的東西。
我們的語文“雙基”確實是中西文化“合璧”的產(chǎn)物。我們的語法基本上就是拼音文字,主要是英語語法的翻版,只是部分內(nèi)容根據(jù)漢語特點有所變化,如補語(不展開說了);我們的邏輯學基本上就是照搬國外的形式邏輯;修辭則自己的東西比較多些。我們的語言學實驗手段也基本上照搬國外的現(xiàn)成手段,如音標就用國際音標。這是說的基礎知識。至于基本技能“讀寫聽說”,“讀聽說”三項基本沿襲我國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寫”之一端一直沒有什么好辦法,近年似乎有點突破,也不顯著。在漫長的語文教學進程中,葉圣陶的“工具論”還是占有主導地位的,這是與“雙基”配套的。
新課改對“雙基”的刻意淡化,源于“工具性”和“人文性”之爭,雖然“新課標”給了一個兼容的定義,事實上執(zhí)行時“人文性”占了上風;以蘇教版教材為代表的新編教材刻意以人文精神為線索編排單元和板塊,就是刻意淡化“雙基”。于是一系列匪夷所思的問題都出現(xiàn)了,如學生分不清文體,學生對詞性沒有感覺,學生分不清補語與英語的賓語補足語的區(qū)別,學生搞不清基本的修辭格……這些,在過去的學生身上不可思議的問題,現(xiàn)在的學生則是常見病多發(fā)病。其實“工具性”和“人文性”之爭是一個偽命題,根本不值得爭論。首先“工具論者”從來沒有否認,也不可能否認語文的人文性。其次語文天生就是人文的,不用誰去搖旗吶喊。這個問題我說了多次了,這里就不展開說了。問題是工具性則是語文的本質(zhì)屬性,離開了工具性就不是語文了!半p基”就是保證語文工具性的必然途徑,淡化“雙基”就是弱化語文的工具性,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
我的老友王家倫教授一直感嘆現(xiàn)在的語文課不像語文課,實際上根子就在淡化“雙基”;淡化“雙基”必然不像語文課,而像表演,像游戲,像娛樂活動,可以像一切不是語文的東西。難道不是這樣嗎?
[新課改與語文雙基]相關文章:
9.語文搭石課件
10.語文作文寫作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