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天堂日韩,中文字幕18页,天天伊人网,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百家講壇:孟子的智慧之人性論(文字稿)

發(fā)布時間:2016-6-17 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手機版

儒家思想:

人性是向善的。

真誠帶來力量。

善人是做好事讓大家稱贊,

仁者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主動做好事。

善人不會為做好事而犧牲生命;

仁者可以殺身成仁,行善不是犧牲,而是最后的一種成全。

從哲學(xué)的理論上講,人性就是作為人,生而具有的本性,也就是人與其他動物,最本質(zhì)的區(qū)別。古今中外的哲學(xué)家們,對人性論有著完全不同的定義,有性善論,有性惡論,也有不善不惡論,還有人說“食色性也”。大家普遍認為,儒家思想的人性論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傅佩榮教授告訴我們,性本善并不是孟子的觀點,因為本質(zhì)是不變的,而一個人的善惡是會改變的。所以性本善從哲學(xué)理論上說不通。那么孟子的人性論到底是什么?而弄清楚人的本性對我們普通人又有什么實際意義呢?

孟子對于人性,他的出發(fā)點是非常精致非常準(zhǔn)確的。他說人跟禽獸的差別了只有很少一點點,“人之所以異于禽獸幾!。我們也知道我們跟禽獸的差異從身體來看,是差得不多。禽獸有身體,我們也有身體,但是為什么人類成為萬物之靈,可以建構(gòu)整個人類的文化的豐富而燦爛的文化成果呢,并且還一直往前在開展之中。人類為什么跟動物看起來差別一點點,后面的效果影響卻是千差萬別呢?如果說從《論語》里面找材料的話呢,很可惜,材料太少?鬃又徽f過一句“性相近也,習(xí)相遠也”。這句話并沒有告訴我們性是善還是惡,只是說人性是相近的,后天的習(xí)慣和環(huán)境會造成很大的差異。這可以說是非?陀^的經(jīng)驗。那么到底孔子說的人性是善還是惡呢?

孟子后來把它說成性善。那荀子呢,荀子的年代比孟子稍微晚一點,有一段重疊的時間。那荀子跟孟子可以說是截然不同的。為什么?荀子書中有一篇叫做《性惡》,專門對著孟子來批判。首先把孟子的性善說成性本善,然后加以嚴厲批判的是誰?是荀子。是荀子故意把孟子講成性本善,然后加以嘲笑,加以批判的。荀子的思想為什么有問題呢?因為他時代比較晚,他接受道家的思想,他的天概念跟孔孟不一樣。你要判斷一個哲學(xué)家,他的核心概念兩個:第一個什么是人性,第二個什么是天。因為你對人性的看法決定你怎么去建構(gòu)整個社會上的教育政治個方面的制度。而你對天的看法代表什么,是人性的來源。那么你的人性像荀子說的性惡,善怎么來的?荀子就會說了,善是來自于禮儀。這個禮儀就是道。禮儀作為道就是普遍的標(biāo)準(zhǔn)。那你再問他,禮儀誰定呢?當(dāng)然是圣王。那圣王不是性惡嗎?很難回答,只能說圣王特別聰明。因為圣這個字在古代就有聰明的意思。所以荀子到最后只能承認,這個禮儀是“百王之所同,未有知其所由來者也”。自己的理由不能圓滿了,為什么不能圓滿呢?說這個禮儀是百王,一百代的帝王不相同的,但是沒人知道怎么來的。你把一個最高的善惡標(biāo)準(zhǔn)定為禮儀,又說沒人知道是怎么來的。這邊又說人性是惡的,那人性是惡的,禮儀作為善惡標(biāo)準(zhǔn)是誰定的又說不清楚,系統(tǒng)不能成立。由此也可以理解,為什么荀子的學(xué)生,象李斯、韓非都走上法家的路,是可以理解的。

傅佩榮教授認為,荀子的性惡論找不到理論依據(jù),不能自圓其說,所以是不能成立的。我們普遍認為,儒家的觀點是: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傅佩榮教授卻說,性本善是荀子強加給孟子的,在理論上也說不通,那么孟子的人性論到底是什么呢?

孟子有一位辯論的對手叫告子。說到告子這個人,我們對他真是有些意見。因為他講一句話,經(jīng)常會被誤認為是孔子說的,這實在是很冤枉,差了一百多年。就是“食色性也”四個字。多少人都在說孔子說“食色性也”,這是冤枉,這不是孔子的話,這是告子的話,跟孟子辯論,在《孟子告子篇》里面的話。我為什么講這個顯得激動呢,因為我在美國念書的時候,二十幾年前,一到星期六下午我一定逛書店。有一次到一家書店門口,我看到他賣很多小卡片,我當(dāng)然就看一看啦,居然看到一句話。美國的書店當(dāng)然是寫英文的啦,就是寫英文的“孔子說食色性也”--Confucius said eating and sex are human nature。我當(dāng)時看到很生氣,連外國人都誤會孔子說食色性也這四個字。當(dāng)然我們要說明,食色性也并不是錯的,人跟動物都食色性也,但食色性也不光是只有人啦,講人性這樣是不夠的。講那一部分是動物性,人有動物性,這一部分是對的。人除了動物性,還有屬于人特別的性質(zhì),也就是孟子說的人跟禽獸的差別一點點,那個一點點是什么?那個一點點就不是食色了,告子主張食色性也,孟子說這是不夠的,你不能這看出人跟動物的差別嘛,那怎么叫人之性呢!告子的口才也很好,他跟孟子的辯論里有一段,他就說,人性像什么一樣呢,一條河流向下流,向東邊開個口它就向東邊流出去,在西邊開個口向西邊流出去。代表人生下來沒有什么善惡,環(huán)境決定你。東邊開口等于是我給你好的環(huán)境,西邊開口是壞的環(huán)境,小孩子變成是受環(huán)境影響。這種說法就像西方說把人性當(dāng)做白紙一樣,人性是一張白紙。我們也說這樣的話嘛,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有人把中國文化說成醬缸,就是從這邊來的。但是這種說法對嗎?孟子就跟他辯論,孟子說得真好,他說水是沒有分東跟西,東邊開口,西邊開口是你后天的作為,但是水都是向下流的。他說,水沒有不向下流的,人沒有不向善走的,這是孟子的意思。“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他的意思就是說人性對于善,就好像水之對于下,下是水的向,而不是說的性。這也很清楚呀,人沒有不向善的,水沒有不向下的。這是他的意思,要不然他怎么拿水向下流來做比喻呢。它是一個力量,而不是一個本質(zhì),本質(zhì)是靜態(tài)的,力量是動態(tài)的。所以向這個字是關(guān)鍵,它是動態(tài)的。所以你千萬不要隨便說人性本善,你說人性本善就要問為什么西方兩千六百多年就沒有人想到這么偉大的真理呢?是他們比較笨還是不用功,還是我們特別聰明呢?我們不要隨便說別人笨,西方哲學(xué)家很用功的。馬克思就是西方哲學(xué)家,他為什么沒有說人性本善呢,因為人性本善不能成立啊。為什么不能成立,因為“本”這個字很難定義。你把本說成生下來就具備,那就犯了個錯誤,在西方叫做自然主義的謬誤。什么叫自然主義的謬誤,就是你把人生下來的自然情況加上一個價值,叫做道德價值,這是矛盾的事情。生下來就是,人身具有的叫做性,這個性不能夠本身就具備善或者惡的價值。你說原罪代表性惡,那是信仰,你不用跟他爭論。你說生下來具備善的性質(zhì),那善等于失去善的意義吧。當(dāng)你說善的時候,一定代表別人沒做到,而你做到,所以稱為善,它具有評價的作用。否則你說每一個人都是善,沒有人是惡的,或者只有狗是惡的,那別人就會說,那你跟狗去比有什么意思呢。所以你不能說人性是本善的,本這個字說不清楚。后來很多當(dāng)代的學(xué)者說,這個本是什么意思呢,這個本是說人跟動物的差別,說明人有對善惡分辨的要求。那這個要求不能說已經(jīng)善了,那你干嘛說本善呢?

傅佩榮教授認為,孟子的性本善,并不是人性的本質(zhì)是善的,而是人性天生就具有向善的力量,因為本質(zhì)是不可改變的,而一個人的善惡是會發(fā)生變化的,而這個向善的力量,正是人和其他動物最根本的區(qū)別。那么是不是任何人都具備向善的力量?而這個善,又是從哪來的呢?

孟子也特別說,一個人明白什么是善,他才能真誠面對自己,叫做明善才能夠誠身。一個人活在這個世界上,他的路只有一條,就是要追求真誠。因為人是所有動物里面唯一可能不真誠的。別的動物不可能不真誠,因為它也沒有必要不真誠,它就是動物嘛,不像人類。人類是萬物之靈,可以思考,可以選擇,可以判斷,可以衡量。因此人在做選擇的時候就會問,我真誠嗎?我不真誠可能有利益,我真誠的話可能很辛苦,但是真誠才符合我是個人這個要求。所以孟子說人類之外的萬物呢,他是什么就是什么,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一只貓,一只狗,一只牛,一只羊,生下來是什么就是什么。一只貓再怎么培養(yǎng)只能變胖貓,不會變老虎。你一個人要是培養(yǎng)的話,不是要變胖人,是要變成好人,變成一個人才,為國家所用。孟子說“養(yǎng)其小者為小人,養(yǎng)其大者為大人”。我每天吃喝玩樂,雖然很胖,還是小人,我的心智并沒有成長。相反的我如果培養(yǎng)我的心,我的心是向善的,我每天去行善,我成為大人。所以孟子的大人是稱德性完備的人。所以人的大小不是看形狀,而是看他掌握的是不是人的根本特質(zhì)之所在。這是第一部分--人跟禽獸的差別在于人有心。我們其他的官能動物都有,但是人的心是作為萬物之靈的關(guān)鍵所在。第二部分我們要談,怎么了解人的心。孟子最有名的說法是什么,他無法證明人的心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他舉個例子讓你自己去從里面體會。他說,現(xiàn)在我們看到一個孩子慢慢爬到水井旁邊,都會有驚恐憐憫的心。不是想借此跟小孩的父母攀結(jié)交情,不是想借此,在鄉(xiāng)里朋友之間博取名聲,也不是因為不喜歡聽到小孩子的哭叫聲才這樣的,沒有任何理由。我忽然看到小孩子爬到水井邊心里面都覺得驚恐憐憫,“沒有憐憫之心的,沒有羞恥之心的,沒有謙讓之心的,沒有是非之心的”不是人。所以你理解的時候要講的完整一點,一個人完全沒有憐憫心的,不是人,這個我們可以接受。他完全沒有憐憫心,任何人受傷他都感覺,這就不是人了。說實在的,我們講的更為生動一點,如果你在坐車的時候,前面一個老太太年紀很大,在那里搖搖晃晃,你不讓座。孟子上來就說,你沒有憐憫之心你不是人。你聽了之后,就很生氣地說,你干嗎罵人。他說,恭喜你,你又變成人了,因為你有羞恥心。因為你覺得被人罵不是人,你很生氣,那你還有希望。就怕什么呢,你罵我不是人,我就不是人,那就完了,就沒有希望了。所以我們要了解孟子的意思,一個人完全沒有憐憫心,這樣的人也很少見的。我們不能要求每個人像林黛玉一樣,還要葬花,花掉了都難過,每天傷春悲秋那還得了,那日子怎么過呢!我們不敢這么要求,但至少你認識的人出了事,你心里覺得難過,這是很正常的表現(xiàn)嘛。所以憐憫心,接著是羞恥心、謙讓心,看到老人謙讓一下,以及是非心,這四種心稱作心的四個開端。開端要做什么,這四種心的開端做出來了之后,才有仁義禮智這四種善。換句話說孟子強調(diào)人類善的行為不是由外而來的,而是由我內(nèi)在的,因為感受到外在情況的一種要求,內(nèi)心里直接反應(yīng)。所以我行善是由內(nèi)而發(fā)的,我只要真誠,這個心就發(fā)出力量,讓我去做該做的事。

孟子認為:善是存在于人的內(nèi)心的,那么人的內(nèi)心為什么會存在善?為什么只要真誠,善的力量就會表現(xiàn)出來?傅佩榮教授認為,孟子的思想是一套完整的哲學(xué)體系,那么孟子的人性論到底是什么?又有什么理論根據(jù)呢?

我們?nèi)祟惾チ私馊f物,首先要給它做一個本質(zhì)上的定義,這樣才能建構(gòu)知識。比如我們現(xiàn)在說什么是太陽、什么是月亮,你要定義。!什么是桌子、什么是椅子,你要定義。《x了以后你才能說太陽如何、月亮繞太陽這些。但是只有人例外,因為人的本質(zhì)并不是什么固定的東西,人的本質(zhì)也不是所謂的善跟惡。所以你說人性本善等于沒說。因為每一個人都善的話,善這個字就失去了評價的作用。就好像西方基督徒他說人有原罪,他說這句話不是作為一個哲學(xué)的說法,是一種宗教信仰。所以你不能問他說你怎么知道人有原罪,他相信有就有嘛!你不相信的話,你是佛教,緣起性空,性是空的,別人也不會質(zhì)疑你。儒家是哲學(xué),哲學(xué)是對人生經(jīng)驗做全面的反省。他不是宗教的教義,所以則學(xué)一定要符合經(jīng)驗。符合經(jīng)驗?zāi)憔鸵獑柪玻銥槭裁匆欢ㄒ劦缴颇?是因為宇宙萬物里面只有人類才有行善避惡的要求。,善跟人性必有某種關(guān)聯(lián)。那么你為什么要對人類要求行善呢?我們?yōu)槭裁床粚ω埡凸芬笮猩颇?說你這只狗咬行善,人怎么訓(xùn)練也沒用,狗怎么會選擇要不要做善事呢。所以人類不一樣,人類在任何社會他都有對善惡的分辨跟要求,都是要行善避惡。所以孟子的思想在這一方面可以說是儒家一個正統(tǒng)的理解,他用各種方式來說明。他的解釋里面有一段話提到一座山,叫做牛山。在齊國附近有一座牛山,牛羊的牛。牛山上本來長著很多花草樹木。但因為它靠近一座很大的城市,很多人把木材砍光了,樹木砍光了。另外一邊是一個農(nóng)村,放牛放羊吃草,又把花草都吃光了。于是好好一座山就成禿山了。孟子就問,請問山的本性是花草樹木嗎?已經(jīng)被吃光了。山的本性是禿的嗎?但是本來有花草樹木啊。到底什么是山的本性?答案是什么?白天下著雨,早上有著朝露,新的芽又發(fā)出來了,你只要給它機會,它將來又要成為一座茂盛的山。所以山的本性既不是禿也不是花草茂盛,代表山的本性是能夠能夠長出花草樹木,它是一種力量,你給它機會它就長出花草樹木了。人的本性是什么,能夠行善避惡,因為人性向善。

一個再怎么壞的人,他不是生下來壞的,他可能受環(huán)境影響,恐怕教育失敗、恐怕觀念錯誤,導(dǎo)致到最后他走偏了,走差了,一路下去。但是你給他機會,他說不定早上起來--孟子很喜歡講“平旦之氣”,又稱作“夜氣”。什么意思?早上剛剛起來那種氣叫做“夜氣”。他說為什么“夜氣”比較好呢,因為你睡覺的時候跟外面隔絕了,進入自己的身體、生命里面,這個時候你恢復(fù)到原始的情況。所以早上剛起床的時候比較像嬰兒出生的階段,會覺得有一點善念。你看一般作奸犯科的人很少有上午去作奸犯科的,搶劫、騙人都是下午做的事,尤其黃昏做得最多,大家都頭昏腦脹的。所有這說明什么?孟子有他的觀察。所以他講牛山之木的比喻就很清楚地告訴你,人的生命的特色就在于真誠帶來力量!這力量稱作“善”!

我們要特別強調(diào),孟子所謂的“善”是指行為而言,善不能指動機,善是指行為而言。你光說我有善端,善端不是善,善端是對善的要求。你一定要做出來才叫善。否則的話,很多人說我坐在車上,我不讓座,老太太上來我心里很不安,我就是善人。那我干嘛讓座呢?因為我心里很不安,我已經(jīng)有四端,惻隱之心都有了,我沒有讓座那怎么叫善的行為呢?儒家思想怎么去推廣呢?無法落實。∷栽凇睹献印防锩嫣岬竭@句式關(guān)鍵的話:順著人心真實的情況就可以做到“善”!

孟子認為,順著人的本心去做事,就可以做到善。但為什么有人會做出種種壞事和惡事來呢?從哲學(xué)的意義上來講,什么是惡?惡又是怎么產(chǎn)生出來的呢?

接著我們要回答一個更大的問題了:惡怎么來的!皭菏且环N幻覺,惡是一種缺乏”--西方是這么認為的;但是在孟子來說,沒有那么單純。他作為哲學(xué)家,他也面對這個挑戰(zhàn)提出以下幾點說明。第一個,不明人倫。我們一再強調(diào)的,你沒有受到好的教育,你就很接近禽獸;你不知道這是錯的,你就犯錯了。孟子也說過,一個人沒有恒產(chǎn)很難有恒心。我們說“衣食足,然后知榮辱”,你沒有“恒產(chǎn)”,沒有固定的產(chǎn)業(yè),怎么樣有堅定的心智呢?所以你一方面要明白人倫,五倫的道理,同時你要有固定的生活條件、經(jīng)濟條件,同時要記得一點,在上位的人不可以把他的邪惡、罪惡散布給大眾。孟子說得很清楚,他說只有仁德者才能在高的位置;“不仁而在高位,播其惡行于眾也”--這最可怕!譬如說我身居高高的領(lǐng)導(dǎo)的位置,我做了很多壞事,經(jīng)過媒體宣傳出來,老百姓都認為可以洗錢去了、可以能騙就騙了……整個社會怎么辦。!因為他有示范作用。 吧嫌泻谜,下必有甚焉者”!所以三點說明什么?你不明人倫,然后你沒有恒產(chǎn),同時你有一個壞的領(lǐng)導(dǎo)造成壞的社會風(fēng)氣。這是第一部分,等于是沒有好的教育環(huán)境。

接著我們就要特別談到外在的環(huán)境。孟子很強調(diào)外在的環(huán)境會帶來惡的結(jié)果。外面的形式比人強,他從小受到很多偏差的觀念所引導(dǎo),看到很多不良的示范,而他自己呢想說這樣比較有利益,然后就做壞事去了。所以你不能否認外在的環(huán)境對人產(chǎn)生重大的干擾。孟子甚至說給,在豐收的時候叫做豐年,年輕人大多懶惰;在災(zāi)荒的時候叫做兇年,年輕人大多兇暴。并不是生下來有什么差別,是后天的環(huán)境對他的心思造成很多的陷溺。這是孟子的理論:“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边@說明了環(huán)境對你的影響。

還有第三點,孟子認為我們的耳朵跟眼睛不會思考,能思考的是心,那是另外的一個東西。感觀不能思考,不能思考的話就接觸外物,接觸外物就受它引誘了。所以眼睛喜歡看,耳朵喜歡聽,弄久了之后就頭昏腦脹了?吹絼e人怎么做就跟著學(xué),以為這是有利的就跟著做了,到最后發(fā)現(xiàn)是錯的。所以孟子把人的感官對人造成的困擾跟人的心為什么有差別呢?心可以思考。你如果可以思考就可以判斷,我這樣去看這樣去聽,這一切是好的嗎?是應(yīng)該追求的嗎?就可以問這個問題了。你如果不用心去思考的話呢,一個人就變成純粹跟動物沒有差別的,只看外面現(xiàn)實的物質(zhì)享受就跟著走了,那有什么希望呢?但是如果你可以思考就不一樣了--“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為我者”,我們的心一思考就知道該怎么做,不思考就不知道該怎么做,這個思的能力是天給我的。我們講的很多孟子的思想都會提到“天”,正統(tǒng)的儒家一定不能離開“天”的觀念,像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孟子提到“天”也說道“天要治好天下,當(dāng)今之世,舍我其誰”。天給每一個人都有一顆心,這個心太重要了!孟子說,“人人有貴于幾者”,就是心。這心是天給我的,叫做“天爵”,上天給我最尊貴的爵位,所以孟子強調(diào),“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你不能什么都要!你什么都要的話,到最后你生命就分裂了。所以你要問人生該怎么走,最主要是這顆心要把握住。

在《孟子》一書中,經(jīng)常使用的一個詞,叫“本心”,那么這個“本心”是什么意思?“本心”是否就是人性的本質(zhì)呢?如果“本心”是人性的本質(zhì),那么這個“本心”會不會產(chǎn)生變化?會不會失去呢?

孟子說得很清楚,你如果價值觀顛倒錯亂叫做“失其本心”,很抱歉,本心還是會失去,還是會失去的話就絕對不是某種本質(zhì);是某種本質(zhì)的話,一旦失去就不是人了,還怎么恢復(fù)呢?一定是只有像真不真誠才有失去之后,我今天不真誠失去了,我明天真誠又恢復(fù)了,只有真不真誠作為關(guān)鍵才能說失去可以恢復(fù),否則你一失去就永遠失去了。所以在《孟子》里面談到有關(guān)這方面的問題他也舉一個例子,我們可以加以引申:在當(dāng)時是亂世,很多人都窮得不得了,沒飯吃快餓死了。有一個人叫黔敖就煮了一鍋粥在路邊看著別人餓得發(fā)昏快倒了就說來吃粥吧。結(jié)果有一個人大概是自尊心比較強,怕別人認出來,用袖子蒙在臉慢慢走過來。黔敖就跟他喊了,“嗟,來食”。這是很有名的故事。這個人就把手放下來,他說我就是不吃嗟來之食才餓到今天這種地步。黔敖立刻道歉:“真是抱歉,想不到你這么有自尊心。我剛剛對你很冒犯,說話太沒里面,對你道歉,F(xiàn)在請你來喝粥吧!彼f:“不行,你已經(jīng)侮辱我。” 就不吃東西死掉了。這樣的人是很特別的,我們知道他的表現(xiàn)不見得每一個人做得到,但至少表示每一個人心中都有某種尊嚴是不容你去侮辱的,不容抹煞的,這實在是令人贊嘆。孟子怎么說?他說,你看你以前這么有自尊心,這么有原則要堅持,但是換一個環(huán)境呢,別人沒有跟你說“嗟,之食”,別人叫你做一些事情,給你富給你貴,你照樣做。一個有名的故事: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其良人出,則必饜酒肉而后反。他到處去別人祭拜祖先的地方要一些酒肉吃啊,每天吃飽飽,喝得醉醺醺的回家,太太問他去哪里,他說都是有地位的人跟我來往。但是家里面從來沒有任何有地位的人來過,太太就跟他后面偷看,最后發(fā)現(xiàn)他到處跟別人要飯吃。孟子說,在社會上追求外在的榮華富貴的有幾個人不是像這個良人一樣呢?孟子說這叫“失其本心”,把心的本來狀態(tài)給迷失掉了。我們這顆心為什么會遺失呢?因為你不真誠。我們可以想想看,是不是有一段時間我們的生活都生活在表面上跟別人送往迎來、客客氣氣的一下過了幾個月、幾年啊,很少有真誠的心意。所以跟別人相處的時候都是很表面的。你只有真誠才會有內(nèi)在的力量。整個儒家的思想在于說,怎么樣從外在拉到內(nèi)在、從被動變成主動,因為我真誠有力量有內(nèi)而發(fā),你的快樂也有內(nèi)而發(fā)。

人的本心是有尊嚴的,所以寧愿餓死,也不食嗟來之食。但是本心是會失去的,既然可以失去,就說明本心并不是人性的本質(zhì)。那么說了半天,人性的本質(zhì)到底是什么呢?

《孟子》書中首先出現(xiàn)的“良知良能”四個字。我們到現(xiàn)在還在用“良知”。但是我們就要問了,良知是善的嗎?每一個都有良知,良知如果是善的話,每個人就是善的了。在孟子說,他并沒有說良知是善的,他說,有良知你才會行善,意思是說良知是對善的要求。

當(dāng)我們說一個人有良知的時候,是說他要求自己行善,并不等于他就是善啊。這點很重要,否則就變成宋朝學(xué)者、明朝學(xué)者一路下來認為良知就是善的,滿街都是圣人。這種話說出來太荒謬了。而在孟子來說,他說的是良知對善的要求,代表你真誠,良知才會發(fā)出作用、發(fā)出力量。這種對人性的解釋可以說非常圓滿。人性向善。

好了,有人問:為什么不說向惡呢?我們舉個例子就可以說清楚了。我今天晚上睡覺的時候我就問自己,今天過去了,我今天沒有孝順父母,沒有尊敬師長,沒有友愛朋友,我心里很不安--這是第一種情況;第二種情況,今天過去了,我睡覺的時候自我反省,今天沒有打人罵人,沒有殺人放火,沒有欺騙別人,心里很不安。這兩種人不一樣啊,第一種叫做向善,因為他沒做到善心里不安;第二種叫做向惡,因為他沒做到壞事心里不安。有第二種人嗎?有,叫做黑道,就是壞人。他是已經(jīng)偏差了之后養(yǎng)成一種特別的情況,你不能說沒有啊,但是他已經(jīng)偏差了,就不是正常情況。向惡的說法不能成立。在正常情況下都是向善的。人真誠就發(fā)現(xiàn),我應(yīng)該對別人有一種適當(dāng)?shù)男袨。我透過學(xué)習(xí)才知道適當(dāng)?shù)男袨榻凶鲆?guī)范。外面所做的要求一定要有內(nèi)心里面真誠的意愿跟力量來配合我才能叫做行善。否則我只是外面做一些好事讓別人稱贊,結(jié)果我自己沒有真誠的心,那是做樣子而已。所以你學(xué)儒家的時候,你就會發(fā)現(xiàn),在孔子的時代已經(jīng)很多人稱為善人,但孔子為什么還要提出“仁者”這個觀念呢?為什么?兩個有什么差別?

傅佩榮教授認為,人之初,性本善的意思,并不是說人一生下來,就具備善的本質(zhì),這個本字,其實是向的意思,也就是說,人之初,性向善。但是善和仁是一個意思嗎?善人和仁者的區(qū)別又在哪里呢?

子貢曾經(jīng)請教孔子說,如果有一個人全鄉(xiāng)的人都喜歡他,老師覺得怎么樣?孔子說,這個不見得好。子貢反過來問,如果有一個人,全鄉(xiāng)的人都討厭他,老師覺得怎么樣?孔子說,這當(dāng)然更不好!最好是怎么樣?讓全鄉(xiāng)的善人都喜歡他,全鄉(xiāng)的惡人討厭他,就對了。這個對話就反映出什么?任何一個鄉(xiāng)村都有一些所謂的善人跟惡人,代表任何一個社會,古今中外,有些人在做好事,有些人在做壞事,但是孔子為什么提出“仁者”呢?仁者跟善人有什么差別呢?兩點。第一個,善人是按照別人的要求,我做好事,別人稱贊我是好人,但是仁者是知道為什么要做好人,差別就在這里。善人光是做好事讓大家稱贊,仁者是真誠由內(nèi)而發(fā),我自我主動要求,我主動去做好事。第二個差別,善人絕不會為善而犧牲生命,我做好事可以,叫我犧牲,慢一點。仁者不一樣,他可以殺身成仁,毫不在乎。因為他認為人性向善,所以他知道為什么要行善,也知道行善不是犧牲,反而是最后的一種成全。從孔子開始提到仁者跟一般的善人的分別就在這里,而儒家思想發(fā)展下來到孟子的時候就把仁者這個概念放在“仁義禮智”,再把他內(nèi)心的根據(jù),心的四端找出來,構(gòu)成一個圓滿的系統(tǒng)。所以孟子的偉大就在這里,他可以把儒家的人性論構(gòu)成一個圓滿的系統(tǒng),放諸四海而皆準(zhǔn)。

西方人對我們的儒家也不見得有這樣的了解。他只知道你儒家喜歡講仁義,講孝順,講誠實、信用,用“仁義禮智信”很多好聽的話都說出來了,這樣的儒家其實沒有什么力量的。你把所有好聽的名稱統(tǒng)統(tǒng)集在一起,說儒家這樣說這樣說,那我首先就過不了莊子這一關(guān)。道家的莊子就專門批評你,你儒家喜歡講仁義,有些人就是假仁假義不仁不義裝腔作勢,他還要說他是仁義,那你怎么辦?莊子就要批評了。莊子最討厭儒家一點--虛偽。就是講仁義,你內(nèi)心沒有真誠的力量。

真正的儒家絕對可以避免莊子的批評,因為真正的儒家是以真誠為主的。你不真誠的話,連做人都做不到,談什么儒家呢?你只是做戲做秀而已。所以我們談到孟子的人性論的時候,我們要知道,西方很多學(xué)者也在研究人性,而他們對于人性的看法比我們更為落實到實際的生活經(jīng)驗,并且受到宗教思想的影響,所以把人都看成一種生物性的特色比較多。而儒家很特別,他能夠看到人跟生物的差別在于他只要真誠就有力量有內(nèi)而發(fā)。儒家思想里面把這個整個構(gòu)成一種完整的人性的觀念--人性向善。這就是我們孟子思想里面談到人性問題最重要的地方。

[百家講壇:孟子的智慧之人性論(文字稿)]相關(guān)文章:

1.人性論的讀后感

2.懶惰的智慧的教案

3.懶惰的智慧課件

4.《懶惰的智慧》教案

5.懶惰的智慧教案

6.孟子《孟子欲休妻》文言文翻譯

7.孟子中的名言

8.演講稿之追夢

9.孟子名言100句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