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天堂日韩,中文字幕18页,天天伊人网,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古文觀止》節(jié)選翻譯之宋代文學

發(fā)布時間:2016-9-4 編輯:互聯(lián)網(wǎng) 手機版

五、宋代

待漏院記(〔宋〕王禹偁)

【原文】天道不言而品物亨、歲功成者何謂也?四時之吏,五行之佐,宣其氣矣。圣人不言而百姓親、萬邦寧者何謂也?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張其教矣。是知君逸于上,臣勞于下,法乎天也。古之善相天下者,自咎、夔至房、魏可數(shù)也,是不獨有其德,亦皆務于勤爾,況夙興夜寐以事一人,卿大夫猶然,況宰相乎!

朝廷自國初因舊制,設宰臣待漏院于丹鳳門之右,示勤政也。至若北闕向曙,東方未明;相君啟行,煌煌火城,相君至止,噦噦鑾聲。金門未辟,玉漏偁滴。徹蓋下車,于焉以息。待漏之際,相君其有思乎?

其或兆民未安,思所泰之;四夷未附,思所來之。兵革未息,何以弭之;田疇多蕪,何以辟之。賢人在野,我將進之;佞臣立朝,我將斥之。六氣不和,災眚薦至,愿避位以禳之;五刑未措,欺詐日生,請修德以厘之。憂心忡忡,待旦而入,九門既啟,四聰甚邇。相君言焉,時君納焉;曙L于是乎清夷,蒼生以之而富庶。若然,總百官、食萬錢,非幸也,宜也。

其或私仇未復,思所逐之;舊恩未報,思所榮之。子女玉帛,何以致之;車馬器玩,何以取之。奸人附勢,我將陟之;直土抗言,我將黜之。三時告災,上有憂也,構(gòu)巧詞以悅之;群吏弄法,君聞怨言,進諂容以媚之。私心慆慆,假寐而坐,九門既開,重瞳屢回。相君言焉,時君惑焉,政柄于是乎隳哉,帝位以之而危矣。若然,則下死獄、投遠方,非不幸也,亦宜也。

是知一國之政,萬人之命,懸于宰相,可不慎歟?復有無毀無譽,旅進旅退,竊位而茍祿,備員而全身者,亦無所取焉。

棘寺小吏王某為文,請志院壁,用規(guī)于執(zhí)政者。

--選自《四部叢刊》本《小畜集》

【譯文】天道不說話,而萬物卻能順利生長,年年有所收成,這是為什么呢?那是由于掌握四時、五行的天官們使風雨調(diào)暢的結(jié)果;实鄄徽f話,而人民和睦相親,四方萬國安寧,這是為什么呢?那是由于三公商討了治國綱要,六卿職責分明,伸張了皇帝的教化的結(jié)果。所以我們知道,國君在上清閑安逸,臣子在下勤于王事,這就是效法天道。古代的賢相名臣善于治理國家的,從皋陶、夔到房玄齡、魏征,是屈指可數(shù)的。這些人不但有德行,而且都勤勞不懈。早起晚睡為國君效力,連卿大夫都是如此,何況宰相呢!

朝廷從建國初即沿襲前代的制度,在丹鳳門西邊設立宰相待漏院,這是表示崇尚勤于政務。當朝見之所的門樓上映著一線曙光,東方還未大亮時,宰相就動身啟行,儀仗隊的燈籠火把照耀全城。宰相駕到,馬車鈴聲叮,富有節(jié)奏。這時宮門未開,玉漏聲殘,侍從撩開車上帷蓋,主人下車到待漏院暫息。在等候朝見之際,宰相大概想得很多吧!

有的在想,萬民尚未安寧,考慮怎樣使他們平安;各方少數(shù)民族尚未歸順,考慮怎樣使他們前來歸附。戰(zhàn)事未息,怎樣使它平息;田園荒蕪,怎樣使人們?nèi)ラ_墾。德才兼?zhèn)渲松形慈斡,我怎樣推薦他們;奸人在朝,我怎樣貶斥他們。天時不正,災害不斷,我愿意辭去相位,向上天禱告以消災滅害;各種刑罰未能息置,欺詐行為不斷發(fā)生,我將請求修養(yǎng)德行以加強治安。懷著深深的憂慮,等待天明入宮。宮門開后,善聽各方意見的天子離得很近。宰相向皇帝奏明了意見,皇帝采納了他的建議。于是世風清平,百姓因此而富裕。如能這樣,宰相位居百官之上,享受優(yōu)厚的俸祿,那就不是僥幸而得,而是完全應該的。

有的在想,我有私仇未報,考慮怎樣斥逐仇敵;有舊恩未報,考慮怎樣使恩人榮華富貴。考慮著金錢美女,怎樣到手;車馬玩物,怎樣取得。奸邪之徒依附我的權勢,我便考慮如何提拔他們;正直之臣直言諫諍,我便考慮怎樣貶謫他們。三時各地報告災情,皇上憂慮,我便考慮怎樣用花言巧語取悅皇帝;眾官枉法,國君聽到怨言,我便考慮怎樣奉承獻媚求得皇上的歡心。他為私事思緒紛亂,強自坐著假睡。宮門開了,金殿上龍目四顧,宰相提出建議,皇上被他蒙惑,政權由此而毀壞,皇位也因此而動搖。如果這樣,那么即使宰相被打入死牢,或流放遠地,也不是不幸,而是完全應該的。

因此可以懂得,一國之政,萬人之命,系于宰相一人,難道可以不謹慎以待嗎?還有一種宰相,他們沒有惡名聲,也沒有好名聲,隨波逐流時進時退,竊取高位貪圖利祿,濫竽充數(shù)而保全身家性命,也是不足取的。

石理寺小官吏王禹偁撰寫此文,希望能把它記錄在待漏院壁上,用以告誡執(zhí)政的大臣。(丁如明)

黃岡竹樓記(〔宋〕王禹偁)

【原文】黃岡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去其節(jié),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價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圮毀,蓁莽荒穢,因作小樓二間,與月波樓通,遠吞山光,平挹江瀨。幽闃遼敻,不可具狀。夏宜急雨,有瀑布聲;冬宜密雪,有碎玉聲;宜鼓琴,琴調(diào)虛暢;宜詠詩,詩韻清絕;宜圍棋,子聲丁丁然;宜投壺,矢聲錚錚然:皆竹樓之所助也。

公退之暇,披鶴氅,戴華陽巾,手執(zhí)《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清遣世慮。江山之外,第見風帆沙鳥、煙云竹樹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煙歇,送夕陽,迎素月,亦謫居之勝概也。彼齊云、落星,高則高矣;井幹、麗譙,華則華矣,止于貯妓女,藏歌舞,非騷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聞竹工云:“竹之為瓦僅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编!吾以至道乙未歲,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廣陵,丁酉又入西掖,戊戌歲除日,有齊安之命,己亥閏三月到郡。四年之間,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處,豈懼竹樓之易朽乎!幸后之人與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樓之不朽也。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記。

--選自《四部叢刊》本《小畜集》

【譯文】黃岡地方盛產(chǎn)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開它,削去竹節(jié),用來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這樣,因為竹瓦價格便宜而且又省工。

子城的西北角上,矮墻毀壞,長著茂密的野草,一片荒穢,我因而就地建造小竹樓兩間,與月波樓相接連。登上竹樓,遠眺可以盡覽山色,平視可以將江灘、碧波盡收眼底。那清幽靜謐、遼闊綿遠的景象,實在無法一一描述出來。夏天宜有急雨,人在樓中如聞瀑布聲;冬天遇到大雪飄零也很相宜,好象碎瓊亂玉的敲擊聲;這里適宜彈琴,琴聲清虛和暢;這里適宜吟詩,詩的韻味清雅絕妙;這里適宜下棋,棋子聲丁丁動聽,這里適宜投壺,箭聲錚錚悅耳。這些都是竹樓所促成的。

公務辦完后的空閑時間,披著鶴氅,戴著華陽巾,手執(zhí)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樓中,能排除世俗雜念。這里江山形勝之外,但見輕風揚帆,沙上禽鳥,云煙竹樹一片而已。等到酒醒之后,茶爐的煙火已經(jīng)熄滅,送走落日,迎來皓月,此亦是謫居生活中的一大樂事。那齊云、落星兩樓,高是算高的了;井幹、麗譙兩樓,華麗也算是非常華麗了,可惜只是用來蓄養(yǎng)妓女,安頓歌兒舞女,那就不是風雅之士的所作所為了,我是不贊成的。

我聽竹匠說:“竹制的瓦只能用十年,如果鋪兩層,能用二十年!卑Γ以谥恋涝,由翰林學士被貶到滁州,至道二年調(diào)到揚州,至道三年重返中書省,咸平元年除夕又接到貶往齊安的調(diào)令,今年閏三月來到齊安郡。四年當中,奔波不息,不知道明年又在何處,我難道還怕竹樓容易敗壞嗎?希望接任我的人與我志趣相同,繼我愛樓之意而常常修繕它,那么這座竹樓就不會朽爛了。

咸平二年八月十五日撰記。 (丁如明)

岳陽樓記(〔宋〕范仲淹)

【原文】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耀,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選自《四部叢刊》本《范文正公集》

【譯文】慶歷四年春天,滕子京降級到巴陵當郡守。到了第二年,便做到政通人和,百廢俱興。于是他就重修岳陽樓,擴充其舊有的規(guī)模,又把唐代詩人和今人的詩賦刻在上面。叫我寫一篇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最美的景致,都集中在洞庭湖上。它口中象是含著遠山,腹內(nèi)好似吞吐著長江,浩浩湯湯,無邊無岸。清晨陽光燦爛,傍晚暮靄沉沉,氣象真是千變?nèi)f化。這些都是岳陽樓的宏偉壯觀。∏叭艘呀(jīng)說得很詳細了。那么,我想說的是,它向北可以溝通巫峽,往南可以到達瀟水和湘江,貶謫到邊遠地區(qū)的官吏和詩人,大多在這里聚會,他們觀賞自然風光的心情,能不因各自的遭遇而有所不同嗎?

在那陰雨綿綿、連月不晴的日子里,陰風發(fā)著怒吼,濁浪騰空而來,太陽和星星隱沒了光芒,高山峻嶺掩藏了雄姿。商人和旅客不敢上路,帆檣被吹倒,船槳被折斷。傍晚時節(jié),一片幽暗,虎在咆哮,猿在哀鳴。此刻登上這座樓啊,便有離開故國、懷念家鄉(xiāng)、擔心讒言、害怕攻訐的情緒涌上心頭。舉目一片蕭條冷落,不禁感到無限悲涼了。

到了春風和煦、陽光明媚的時節(jié),湖上風平浪

靜,天光水色,在萬頃碧波之上連成一片。沙鷗或飛或停,錦鱗游來游去。岸上的香草,散發(fā)著濃郁的香氣;灘上的幽蘭,搖曳著茂盛的花葉。于是漫天煙霧,掃蕩一空;皓皓明月,清輝千里。水面上浮動的光圈,象跳躍著萬點金星;月影停留在靜止的水中,又象是一塊圓圓的玉璧。漁船上飄來此唱彼和的漁歌,悠悠揚揚;這是多么快樂。〈丝痰巧线@座樓,便覺得心情開朗,精神愉快,可以暫時忘記一切榮譽和恥辱,當風舉酒,真是喜氣洋洋!

可嘆哪!我曾經(jīng)琢磨過古時候志士仁人的內(nèi)心,也許與以上兩種心情有所不同吧。為什么呢?他們不因為外物的影響而感到可喜,也不因為自己的遭遇而覺得悲哀。居于朝廷的高位,則為他們的百姓擔憂;退身于遼遠的江湖,則為他們的君主憂慮。這真是進也憂,退也憂。那么什么時候才會快樂呢?他們一定會說“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啊。唉,除了這樣的人,我還將崇敬誰呢?

時為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徐培均)

朋黨論(〔宋〕歐陽修)

【原文】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祿利也,所貪者財貨也。當其同利之時,暫相黨引以為朋者,偽也;及其見利而爭先,或利盡而交疏,則反相賊害,雖其兄弟親戚,不能自保。故臣謂小人無朋,其暫為朋者,偽也。君子則不然。所守者道義,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節(jié)。以之修身,則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國,則同心而共濟;終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為人君者,但當退小人之偽朋,用君子之真朋,則天下治矣。

堯之時,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為一朋,君子八元、八愷十六人為一朋。舜佐堯,退四兇小人之朋,而進元、愷君子之朋,堯之天下大治。及舜自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稱美,更相推讓,凡二十二人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稌吩唬骸凹q有臣億萬,惟億萬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紂之時,億萬人各異心,可謂不為朋矣,然紂以亡國。周武王之臣,三千人為一大朋,而周用以興。后漢獻帝時,盡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為黨人。及黃巾賊起,漢室大亂,后方悔悟,盡解黨人而釋之,然已無救矣。唐之晚年,漸起朋黨之論。及昭宗時,盡殺朝之名士,或投之黃河,曰:“此輩清流,可投濁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為朋,莫如紂;能禁絕善人為朋,莫如漢獻帝;能誅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亂亡其國。更相稱美推讓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誚舜為二十二人朋黨所欺,而稱舜為聰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與小人也。周武之世,舉其國之臣三千人共為一朋,自古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興者,善人雖多而不厭也。

夫興亡治亂之跡,為人君者,可以鑒矣。

--選自《四部叢刊》本《歐陽文忠公文集》

【譯文】臣聽說關于朋黨的言論,是自古就有的,只是希望君主能分清他們是君子還是小人就好了。一般說來君子與君子因志趣一致結(jié)為朋黨,而小人則因利益相團結(jié)為朋黨,這是很自然的規(guī)律。

但是臣以為:小人并無朋黨,只有君子才有。這是什么原因呢?小人所愛所貪的是薪俸錢財。當他們利益相同的時候,暫時地互相勾結(jié)成為朋黨,那是虛假的;等到他們見到利益而爭先恐后,或者利益已盡而交情淡漠之時,就會反過來互相殘害,即使是兄弟親戚,也不會互相保護。所以說小人并無朋黨,他們暫時結(jié)為朋黨,也是虛假的。君子就不是這樣:他們堅持的是道義,履行的是忠信,珍惜的是名節(jié)。用這些來提高自身修養(yǎng),那么志趣一致就能相互補益。用這些來為國家做事,那么觀點相同就能共同前進。始終如一,這就是君子的朋黨啊。所以做君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黨,進用君子的真朋黨,那末天下就可以安定了。

唐堯的時候,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結(jié)為一個朋黨,君子八元、八愷等十六人結(jié)為一個朋黨。舜輔佐堯,斥退“四兇”的小人朋黨,而進用“元、愷”的君子朋黨,唐堯的天下因此得到大治。等到虞舜自己做了天子,皋陶、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同時列位于朝廷。他們互相推舉,互相謙讓,一共二十二人結(jié)為一個朋黨。但是虞舜全都進用他們,天下也因此得到大治!渡袝飞险f:“商紂有億萬臣,是億萬條心;周有三千臣,卻是一條心!鄙碳q王的時候,億萬人各存異心,可以說不成朋黨了,但是紂王因此而亡國。周武王的臣下,三千人結(jié)成一個大朋黨,但周朝卻因此而興盛。后漢獻帝的時候,把天下名士都關押起來,把他們視作“黨人”。等到黃巾賊來了,漢王朝大亂,然后才悔悟,解除了黨錮釋放了他們,可是已經(jīng)無可挽救了。唐朝的末期,逐漸生出朋黨的議論,到了昭宗時,把朝廷中的名士都殺害了,有的竟被投入黃河,說什么“這些人自命為清流,應當把他們投到濁流中去”。唐朝也就隨之滅亡了。

前代的君主,能使人人異心不結(jié)為朋黨的,誰也不及商紂王;能禁絕好人結(jié)為朋黨的,誰也不及漢獻帝;能殺害“清流”們的朋黨的,誰也不及唐昭宗之時;但是都由此而使他們的國家招來混亂以至滅亡;ハ嗤婆e謙讓而不疑忌的,誰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虞舜也毫不猜疑地進用他們。但是后世并不譏笑虞舜被二十二人的朋黨所蒙騙,卻贊美虞舜是聰明的圣主,原因就在于他能區(qū)別君子和小人。周武王時,全國所有的臣下三千人結(jié)成一個朋黨,自古以來作為朋黨又多又大的,誰也不及周朝;然而周朝因此而興盛,原因就在于善良之士雖多卻不感到滿足。

前代治亂興亡的過程,為君主的可以做為借鑒了。(胡中行)

釋秘演詩集序(〔宋〕歐陽修)

【原文】予少以進士游京師,因得盡交當世之賢豪。然猶以謂國家臣一四海,休兵革,養(yǎng)息天下以無事者四十年,而智謀雄偉非常之士,無所用其能者,往往伏而不出,山林屠販,必有老死而世莫見者,欲從而求之不可得。其后得吾亡友石曼卿。

曼卿為人,廓然有大志,時人不能用其材,曼卿亦不屈以求合。無所放其意,則往往從布衣野老酣嬉,淋漓顛倒而不厭。予疑所謂伏而不見者,庶幾狎而得之,故嘗喜從曼卿游,欲因以陰求天下奇士。

浮屠秘演者,與曼卿交最久,亦能遺外世俗,以氣節(jié)相高。二人歡然無所間。曼卿隱于酒,秘演隱于浮屠,皆奇男子也。然喜為歌詩以自娛,當其極飲大醉,歌吟笑呼,以適天下之樂,何其壯也!一時賢士,皆愿從其游,予亦時至其室。十年之間,秘演北渡河,東之濟、鄆,無所合,困而歸,曼卿已死,秘演亦老病。嗟夫!二人者,予乃見其盛衰,則予亦將老矣!

夫曼卿詩辭清絕,尤稱秘演之作,以為雅健有詩人之意。秘演狀貌雄杰,其胸中浩然。既習于佛,無所用,獨其詩可行于世。而懶不自惜,已老,胠其橐,尚得三、四百篇,皆可喜者。

曼卿死,秘演漠然無所向。聞東南多山水,其巔崖崛峍,江濤洶涌,甚可壯也,欲往游焉。足以知其老而志在也。于其將行,為敘其詩,因道其盛時以悲其衰。

慶歷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廬陵歐陽修序。

--選自《四部叢刊》本《歐陽文忠公文集》

【譯文】我年輕時因考進士寄居京城,因而有機會遍交當時的賢者豪杰。不過我還認為:國家臣服統(tǒng)一了四方,停止了戰(zhàn)爭,休養(yǎng)生息以至天下太平了四十年,那些無處發(fā)揮才能的智謀雄偉不尋常之人,就往往蟄伏不出,隱居山林,屠宰販運,必定有老死其間而不被世人發(fā)現(xiàn)的,想要跟從訪求他們,與之結(jié)交而不可得。后來卻認識了我那亡友石曼卿。

曼卿的為人,胸懷開闊而有大志,今人不能用他的才能,曼卿也不肯委屈自己遷就別人。沒有施展志向的地方,就往往跟布衣村民飲酒嬉戲,鬧得痛快顛狂也不滿足。因此我懷疑所謂蟄伏而不被發(fā)現(xiàn)的人,或許會在親的玩樂中得到。所以常常喜歡跟從曼卿游玩,想借此暗中訪求天下奇士。

和尚秘演和曼卿交往最久,也能夠?qū)⒆约哼z棄在世俗之外,以崇尚氣節(jié)為高。兩個人相處融合毫無嫌隙。曼卿在酒中隱身,秘演則在佛教中隱身,所以都是奇男子。然而又都喜歡做詩自我娛樂。當他們狂飲大醉之時,又唱又吟,又笑又叫,以共享天下的樂趣,這是多么豪邁啊!當時的賢士,都愿意跟從他們交游,我也常常上他們家。十年間,秘演北渡黃河,東到濟州、鄆州,沒有遇上知己朋友,困頓而歸。這時曼卿已經(jīng)死了,秘演也是又老又病。唉!這兩個人,我竟看到了他們從壯年而至衰老,那末我自己也將衰老了吧!

曼卿的詩清妙絕倫,可他更稱道秘演的作品,以為典雅勁健,真有詩人的意趣。秘演相貌雄偉杰出,他的胸中又存有浩然正氣。然而已經(jīng)學了佛,也就沒有可用之處了,只有他的詩歌能夠流傳于世?墒撬约河謶猩⒍粣巯В呀(jīng)老了,打開他的箱子,還能得到三、四百首,都是值得玩味的好作品。

曼卿死后,秘演寂寞無處可去。聽說東南地區(qū)多山水美景,那兒高峰懸崖峭拔險峻,長江波濤洶涌,很是壯觀。便想到那兒去游玩。這就足以了解他人雖老了可是志氣尚在。在他臨行之時,我為他的詩集寫了序言,借此稱道他的壯年并為他的衰老而悲哀。

慶歷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廬陵歐陽修序。(胡中行)

梅圣俞詩集序(〔宋〕歐陽修)

【原文】予聞世謂詩人少達而多窮,夫豈然哉?蓋世所傳詩者,多出于古窮人之辭也。凡士之蘊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巔水涯之外,見蟲魚草木風云鳥獸之狀類,往往探其奇怪,內(nèi)有憂思感憤之郁積,其興于怨刺,以道羈臣寡婦之所嘆,而寫人情之難言。蓋愈窮則愈工。然則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后工也。

予友梅圣俞,少以蔭補為吏,累舉進士,輒抑于有司,困于州縣,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猶從辟書,為人之佐,郁其所蓄,不得奮見于事業(yè)。其家宛陵,幼習于詩,自為童子,出語已驚其長老。既長,學乎六經(jīng)仁義之說,其為文章,簡古純粹,不求茍說于世。世之人徒知其詩而已。然時無賢愚,語詩者必求之圣俞;圣俞亦自以其不得志者,樂于詩而發(fā)之,故其平生所作,于詩尤多。世既知之矣,而未有薦于上者。昔王文康公嘗見而嘆曰:“二百年無此作矣!”雖知之深,亦不果薦也。若使其幸得用于朝廷,作為雅、頌,以歌詠大宋之功德,薦之清廟,而追商、周、魯頌之作者,豈不偉歟!奈何使其老不得志,而為窮者之詩,乃徒發(fā)于蟲魚物類,羈愁感嘆之言。世徒喜其工,不知其窮之久而將老也!可不惜哉!

圣俞詩既多,不自收拾。其妻之兄子謝景初,懼其多而易失也,取其自洛陽至于吳興以來所作,次為十卷。予嘗嗜圣俞詩,而患不能盡得之,遽喜謝氏之能類次也,輒序而藏之。

其后十五年,圣俞以疾卒于京師,余既哭而銘之,因索于其家,得其遺稿千余篇,并舊所藏,掇其尤者六百七十七篇,為一十五卷。嗚呼!吾于圣俞詩論之詳矣,故不復云。

廬陵歐陽修序。

--選自《四部叢刊》本《歐陽文忠公文集》

【譯文】我聽到世人常說:詩人仕途暢達的少,困厄的多。難道真是這樣嗎?大概是由于世上所流傳的詩歌,多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筆下吧。大凡胸藏才智而又不能充分施展于世的士人,大都喜愛到山頭水邊去放浪形骸,看見蟲魚草木風云鳥獸等事物,往往探究它們的奇特怪異之處,內(nèi)心有著憂愁感慨憤激的郁積,這些情感化為詩興,即寄托在怨恨諷刺之中,道出了逐臣寡婦的慨嘆,而寫出了人所難于言傳的感受來。大概越困厄就越能寫得工巧。如此說來,并非寫詩使人困厄,應該是困厄后才能寫出好詩來。

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輕時由于蔭襲補為下級官吏,屢次被推薦去考進士,總是遭到主考部門的壓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還要靠別人下聘書,去當人家的辦事員。郁積著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業(yè)上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他家鄉(xiāng)在宛陵,幼年時就學習詩歌,從他還是個孩童時起,寫出詩句來就已使得父老長輩驚異了。等到長大,學習了六經(jīng)仁義的學問,他寫出的文章簡古純正,不希求茍且取悅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會寫詩罷了。然而當時人不論賢愚,談論詩歌必然會向圣俞請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歡通過詩歌來發(fā)泄,因此他平時所寫的東西,其中詩歌就特別多。社會上已經(jīng)知道他了,卻沒有人向朝廷推薦他。從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詩作,慨嘆地說:“二百年沒有這樣的作品了!”雖然對他了解很深,可還是沒有加以推薦。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寫出如《詩經(jīng)》中雅、頌那樣的作品,來歌頌大宋的功業(yè)恩德,獻給宗廟,使他類似于商頌、周頌、魯頌等作者,難道不是很壯偉的嗎?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寫困厄者的詩歌,白白地在蟲魚之類上抒發(fā)窮苦愁悶的感嘆。社會上只喜愛他詩歌的工巧,卻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將要老死了,這難道不值得嘆息嗎?

圣俞的詩很多,自己卻不收拾整理。他的內(nèi)侄謝景初擔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選取他從洛陽到吳興這段時間的作品,編為十卷。我曾經(jīng)酷愛圣俞的詩作,擔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興謝氏能為它分類編排,就為之作序并保存起來。

從那以后過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師去世,我已痛哭著為他寫好了墓志銘,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遺稿一千多篇,連同先前所保存的,選取其中特別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為十五卷。啊,我對圣俞的詩歌已經(jīng)評論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復。

廬陵歐陽修序。(胡中行)

五代史伶官傳序(〔宋〕歐陽修)

【原文】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莊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莊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莊宗受而藏之于廟。其后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錦囊,負而前驅(qū),乃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蒼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于誓天斷發(fā),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于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受益!睉n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杰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shù)十憐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豈獨伶人也哉!作《伶官傳》。

--選自中華書局排印本《新五代史》

【譯文】!盛衰變化的規(guī)律,雖說是由天命決定,難道不也是與人事有關的嗎?探究唐莊宗取得天下及其之所以失去的原因,就可以明白這個道理了。

世間傳說晉王將要去世的時候,把三枝箭賜給莊宗,并且囑咐他說:“梁朝是我的仇家。而燕王是我扶植起來的,契丹也曾和我相約拜為兄弟,卻都背叛了我們而歸順了梁朝。這三者,是我遺留下來的恨事!現(xiàn)在給你三枝箭,你千萬不要忘記你父親未了的心愿!”莊宗接受了這三枝箭并把它們供奉在宗廟里。以后出兵作戰(zhàn),就派部下用一副少牢去宗廟向晉王禱告,并請出那些箭,放在錦囊里,讓人肩背著它,走在隊伍的前面。等到凱旋歸來后,再把它放還宗廟。

當他用繩子捆綁起燕王父子,用匣子盛著梁朝君臣的頭顱,送進宗廟,把箭還給先王,并把成功的消息報告亡靈的時候,那強盛的意氣,可謂壯觀了。等到仇敵已經(jīng)消滅,天下已經(jīng)平定,然而一個人在夜間一聲呼喊,叛亂者就四下響應,只好蒼皇向東逃出,還沒碰見亂賊,軍隊卻已離散了。君臣們互相呆看著,不知該向何處去,以至于剪斷頭發(fā),對天發(fā)誓,眼淚沾濕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敗!難道是因為取得天下艱難而失去容易嗎?還是探究他的成敗過程都出自人為的原因呢?

《尚書》上說:“滿足會招來損害,謙虛能得到補益!本枧c勤勞可以振興國家,安逸和舒適可以喪失性命,這是自然的道理啊。因此當他強盛時,普天下的豪杰,沒有一個能與他爭雄,到他衰敗時,幾十個優(yōu)伶來困擾他,卻使他喪命亡國而被天下所譏笑。

可見,禍患常常是在細微的小事上積聚起來的,而聰明勇敢又往往在沉湎嗜好中受到困厄,難道僅是優(yōu)伶就能造成禍患嗎?因而寫了《伶官傳》。(胡中行)

相州晝錦堂記(〔宋〕歐陽修)

【原文】仕宦而至將相,富貴而歸故鄉(xiāng)。此人情之所榮,而今昔之所同也。

蓋士方窮時,困厄閭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禮于其嫂,買臣見棄于其妻。一旦高車駟馬,旗旄導前,而騎卒擁后,夾道之人,相與駢肩累跡,瞻望咨嗟;而所謂庸夫愚婦者,奔走駭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車塵馬足之間。此一介之士,得志于當時,而意氣之盛,昔人比之衣錦之榮者也。

惟大丞相魏國公則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為時名卿。自公少時,已擢高科,登顯仕。海內(nèi)之士,聞下風而望余光者,蓋亦有年矣。所謂將相而富貴,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窮厄之人,僥幸得志于一時,出于庸夫愚婦之不意,以驚駭而夸耀之也。然則高牙大纛,不足為公榮;桓圭袞冕,不足為公貴。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聲詩,以耀后世而垂無窮,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豈止夸一時而榮一鄉(xiāng)哉!

公在至和中,嘗以武康之節(jié),來治于相,乃作“晝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詩于石,以遺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譽為可薄,蓋不以昔人所夸者為榮,而以為戒。于此見公之視富貴為何如,而其志豈易量哉!故能出入將相,勤勞王家,而夷險一節(jié)。至于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矣!其豐功盛烈,所以銘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閭里之榮也。

余雖不獲登公之堂,幸嘗竊誦公之詩,樂公之志有成,而喜為天下道也。于是乎書。

尚書吏部侍郎、參知政事歐陽修記。

--選自《四部叢刊》本《歐陽文忠公文集》

【譯文】做官做到將相,富貴之后返回故鄉(xiāng),這從人情上說是光榮的,從古到今都是如此啊。

大概士人在仕途不通的時候,困居鄉(xiāng)里,那些平庸之輩甚至小孩,都能夠輕視欺侮他。就像蘇季子不被他的嫂嫂禮遇,朱買臣被他的妻子嫌棄一樣?墒且坏┳纤钠ヱR拉的高大車子,旗幟在前面導引,而騎兵在后面簇擁,街道兩旁的人們,一齊并肩接踵,一邊瞻望一邊稱羨,而那些庸夫愚婦,恐懼奔跑,汗水淋漓,羞愧地跪在地上,面對車輪馬足揚起的灰塵,十分后悔,暗自認罪。這么個小小的士人,在當世得志,那意氣的壯盛,以前的人們就將他比作穿著錦繡衣裳的榮耀。

只有大丞相魏國公卻不是如此,魏國公,是相州人士。先祖世代有美德,都是當時有名的大官。魏國公年輕時就已考取高等的科第,當了大官。全國的士人們,聽聞他傳下的風貌,仰望他余下的光彩,大概也有好多年了。所謂出將入相,富貴榮耀,都是魏國公平素就應有的。而不像那些困厄的士人,靠著僥幸得志于一時一事,出乎庸夫愚婦的意料之外,為了使他們害怕而夸耀自己。如此說來,高大的旗幟,不足以顯示魏國公的光榮,玉圭官服,也不足以顯示魏國公的富貴。只有用恩德施于百姓,使功勛延及國家,讓這些都鐫刻在金石之上,贊美的詩歌傳播在四面八方,使榮耀傳于后世而無窮無盡,這才是魏國公的大志所在,而士人們也把這些寄希望于他。難道只是為了夸耀一時,榮耀一鄉(xiāng)嗎?

魏國公在至和年間,曾經(jīng)以武康節(jié)度使的身份來治理過相州,便在官府的后園建造了一座“晝錦堂”。后來又在石碑上刻詩,贈送給相州百姓。詩中認為,那種以計較恩仇為快事,以沽名釣譽而自豪的行為是可恥的。不把前人所夸耀的東西當作光榮,卻以此為鑒戒。從中可見魏國公是怎樣來看待富貴的,而他的志向難道能輕易地衡量嗎?因此能夠出將入相,辛勤勞苦地為皇家辦事,而不論平安艱險氣節(jié)始終如一。至于面臨重大事件,決定重大問題,都能衣帶齊整,執(zhí)笏端正,不動聲色,把天下國家置放得如泰山般的安穩(wěn),真可稱得上是國家的重臣啊。他的豐功偉績,因此而被銘刻在鼎彝之上,流傳于弦歌之中,這是國家的光榮,而不是一鄉(xiāng)一里的光榮啊。

我雖然沒有獲得登上晝錦堂的機會,卻榮幸地曾經(jīng)私下誦讀了他的詩歌,為他的大志實現(xiàn)而高興,并且樂于向天下宣傳敘述,于是寫了這篇文章。

尚書吏部侍郎、參知政事歐陽修記。(胡中行)

醉翁亭記(〔宋〕歐陽修)

【原文】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選自《四部叢刊》本《歐陽文忠公文集》

【譯文】環(huán)繞滁州的,盡是山。那西南的幾座山峰,森林溝壑更美。一眼望去郁郁蔥蔥,幽深秀麗的,那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聽到水聲潺潺,從兩座山峰之間傾瀉而出的,那是釀泉。泉水沿著山峰折繞,沿著山路拐彎,有一座亭子像飛鳥展翅似地,飛架在泉上,那就是醉翁亭。建造這亭子的是誰呢?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又是誰呢?是自號“醉翁”的那個太守。太守和他的賓客們來這兒飲酒,只喝一點兒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所以自號“醉翁”。其實,醉翁的意圖并不在喝酒,而在欣賞山水的美景。欣賞山水美景的樂趣,是領會在心里而又寄托在酒中的。

有時太陽升起,山林中云氣散盡;浮云歸來,巖洞里暮色蒼茫。黑暗與光明交替變化的,那是山中的黎明與黃昏。野花怒放發(fā)出清香,樹木茂盛深秀成蔭,風高霜白,水落石出,那是山中的四季。清晨前往,黃昏歸來,四季的風光不同,樂趣也是無窮無盡的。

至于背扛肩挑的人在路邊歡唱,來去行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招呼,后面的答應,老老少少往返不斷的,那是滁州百姓來這里游玩。到溪邊釣魚,溪水深因此魚也肥;用釀泉造酒,泉水清因此酒也香,還有野味蔬果,橫七豎八地擺在面前的,那是太守主辦的宴席。宴飲酣暢的樂趣,不在于琴弦簫管;投射的中了,下棋的勝了,只見酒杯和籌碼交錯雜陳,人們站起坐下大聲喧鬧,那是賓客們樂極了。這時,有個蒼顏白發(fā)的老人,昏昏然地坐在人們中間,那是太守醉了。

不久,太陽下山了。只見人影散亂,那是賓客們跟隨太守回去了。樹林逐漸陰暗起來,陣陣鳥鳴聲忽上忽下,那是游人走后鳥兒在歡樂地跳躍,然而鳥兒只知道山林中的快樂,卻不知道人們的快樂。而人們只知道跟隨太守游玩的快樂,卻不知道太守是把能使人們快樂作為快樂的啊。在酣醉的時候能與人們一起快樂,酒醒之后又能寫文章敘述這些事情的,那是太守。太守是誰呢?是廬陵歐陽修啊。(胡中行)

秋聲賦(〔宋〕歐陽修)

【原文】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霎鯤o#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余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蓖釉唬骸靶窃吗,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慄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fā)。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西方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殺。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zhì),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余之嘆息。

--選自《四部叢刊》本《歐陽文忠公文集》

【譯文】我正在夜間讀書,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而來,恐懼地側(cè)耳傾聽,心想:奇怪啊!初來時淅淅瀝瀝十分凄涼,忽然間奔騰澎湃非常洶涌,猶如波濤在黑夜里翻滾,狂風暴雨突如其來。它碰在物體上,霎鯤o#發(fā)出如同金屬的撞擊聲。又如奔襲敵陣的戰(zhàn)士,銜枚急走,聽不見號令,只聽見人馬行走之聲。我對書童說:“這是什么聲音啊,你出去看看吧!”書童回來說:“月亮星星晶瑩潔白,銀河橫掛天邊,四周寂靜人聲悄然,奇怪的聲音來自樹間!

我說:“啊,啊,好悲傷啊!這是秋聲,為什么要來呢?要說那秋天所呈現(xiàn)的情狀:其色憂郁,煙霧蒙蒙云氣聚;其貌清明,天空高潔日色新;其氣凜冽,刺透肌肉又入骨;其意蕭索,高山冷落水寂寞。因此秋天發(fā)出的聲音就是凄凄切切,猶如人們在發(fā)憤呼叫。茂盛的青草在綠地上媲美,美麗的樹木郁郁蔥蔥惹人喜愛。但是草被秋風一拂,顏色就變;樹被秋風一碰,葉子就落。那個摧殘樹木零落花草的力量,只是秋氣的一點余力罷了。秋天,是掌管刑法的,在季節(jié)上屬陰;又是象征用兵的,在五行中屬金。這就是所謂天地之間的義氣,常常以肅殺作為核心。自然對于萬物,是春天生長,秋天結(jié)果。因此秋天在音樂上,商聲就是主管西方的音調(diào);而所謂夷則,是七月的音律。商,就是傷,萬物衰老就悲傷。夷,就是戮,萬物過盛就殺戮。啊,草木無情,尚且按時凋零;人作為動物,乃是萬物之靈,許多憂愁有感于心,許多事情勞其外形,心中有觸動,定會動其神。何況還要想念憂慮那些力不能及、智不能到的事情。這就必然會使紅彤彤的臉色變得如同枯木,烏黑黑的頭發(fā)變得如同繁星。為什么要用不是金石的身軀,去和草木爭奇斗勝?應該想想究竟誰是害我們的賊人,又何必去怨恨那不相關的秋聲?”

書童沒有回答,垂下頭已經(jīng)熟睡,只聽得四周墻壁上蟲聲唧唧,好像因同情我而嘆息。(胡中行)

與高司諫書(〔宋〕歐陽修)

【原文】修頓首再拜,白司諫足下:某年十七時,家隨州,見天圣二年進士及第榜,始識足下姓名。是時予年少,未與人接,又居遠方,但聞今宋舍人兄弟,與葉道卿、鄭天休數(shù)人者,以文學大有名,號稱得人。而足下廁其間,獨無卓卓可道說者,予固疑足下不知何如人也。其后更十一年,予再至京師,足下已為御史里行,然猶未暇一識足下之面。但時時于予友尹師魯問足下之賢否。而師魯說足下:“正直有學問,君子人也。”予猶疑之。夫正直者,不可屈曲;有學問者,必能辨是非。以不可屈之節(jié),有能辨是非之明,又為言事之官,而俯仰默默,無異眾人,是果賢者耶!此不得使予之不疑也。自足下為諫官來,始得相識。侃然正色,論前世事,歷歷可聽,褒貶是非,無一謬說。噫!持此辯以示人,孰不愛之?雖予亦疑足下真君子也。是予自聞足下之名及相識,凡十有四年而三疑之。今者推其實跡而較之,然后決知足下非君子也。

前日范希文貶官后,與足下相見于安道家。足下詆誚希文為人。予始聞之,疑是戲言;及見師魯,亦說足下深非希文所為,然后其疑遂決。希文平生剛正、好學、通古今,其立朝有本末,天下所共知。今又以言事觸宰相得罪。足下既不能為辨其非辜,又畏有識者之責己,遂隨而詆之,以為當黜,是可怪也。夫人之性,剛果懦軟,稟之于天,不可勉強。雖圣人亦不以不能責人之必能。今足下家有老母,身惜官位,懼饑寒而顧利祿,不敢一忤宰相以近刑禍,此乃庸人之常情,不過作一不才諫官爾。雖朝廷君子,亦將閔足下之不能,而不責以必能也。今乃不然,反昂然自得,了無愧畏,便毀其賢以為當黜,庶乎飾己不言之過。夫力所不敢為,乃愚者之不逮;以智文其過,此君子之賊也。

且希文果不賢邪?自三四年來,從大理寺丞至前行員外郎,作待制日,日備顧問,今班行中無與比者。是天子驟用不賢之人?夫使天子待不賢以為賢,是聰明有所未盡。足下身為司諫,乃耳目之官,當其驟用時,何不一為天子辨其不賢,反默默無一語;待其自敗,然后隨而非之。若果賢邪?則今日天子與宰相以忤意逐賢人,足下不得不言。是則足下以希文為賢,亦不免責;以為不賢,亦不免責,大抵罪在默默爾。

昔漢殺蕭望之與王章,計其當時之議,必不肯明言殺賢者也。必以石顯、王鳳為忠臣,望之與章為不賢而被罪也。今足下視石顯、王鳳果忠邪?望之與章果不賢邪?當時亦有諫臣,必不肯自言畏禍而不諫,亦必曰當誅而不足諫也。今足下視之,果當誅邪?是直可欺當時之人,而不可欺后世也。今足下又欲欺今人,而不懼后世之不可欺邪?況今之人未可欺也。

伏以今皇帝即位已來,進用諫臣,容納言論,如曹修古、劉越雖歿,猶被褒稱。今希文與孔道輔皆自諫諍擢用。足下幸生此時,遇納諫之圣主如此,猶不敢一言,何也?前日又聞御史臺榜朝堂,戒百官不得越職言事,是可言者惟諫臣爾。若足下又遂不言,是天下無得言者也。足下在其位而不言,便當去之,無妨他人之堪其任者也。昨日安道貶官,師魯待罪,足下猶能以面目見士大夫,出入朝中稱諫官,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所可惜者,圣朝有事,諫官不言而使他人言之,書在史冊,他日為朝廷羞者,足下也!洞呵铩分,責賢者備。今某區(qū)區(qū)猶望足下之能一言者,不忍便絕足下,而不以賢者責也。若猶以謂希文不賢而當逐,則予今所言如此,乃是朋邪之人爾。愿足下直攜此書于朝,使正予罪而誅之,使天下皆釋然知希文之當逐,亦諫臣之一効也。

前日足下在安道家,召予往論希文之事。時坐有他客,不能盡所懷。故輒布區(qū)區(qū),伏惟幸察,不宣。修再拜。

--選自《四部叢刊》本《歐陽文忠公文集》

【譯文】歐陽修頓首再拜,稟告司諫足下:我十七歲時,家住隨州,看到天圣二年進士及第的布告,才知道了您的姓名。當時我年紀輕,尚未與別人結(jié)交,又住在僻遠的地方,只聽說布告上的宋舍人兄弟,以及葉道卿、鄭天休等人,因文學著名于世,因此這次進士考試號稱得到了人才。而您置身其中,單單沒有突出的可以稱道的地方,我因而懷疑您不知是怎樣一個人。以后過了十一年,我第二次到京師,您已擔任了御史里行,可還是沒有機會與您見一次面。只是常常向我的朋友尹師魯打聽您的賢與不賢,師魯說您“正直有學問,是一位君子”。我還有些懷疑。所謂正直,就是不可彎曲;所謂有學問,就一定能明辨是非。

憑借著不可彎曲的氣節(jié),有能辨是非的明智,又擔任諫官的職務,卻隨波逐流默默無言,與一般人沒有任何區(qū)別,這果真是賢者嗎?這不能不使我懷疑。∽詮哪鷵瘟酥G官以后,我們才認識了。您一臉正氣,縱論前代之事,思路清晰十分引人。褒揚正義,貶斥奸邪,沒有一點謬論。啊,據(jù)有這樣的辨才向人顯示,誰會不愛戴您呢?雖然是我,也私下認為您大概是個真君子吧?這是我自從聽說您的姓名直到與您認識,十四年中卻有三次懷疑的情況。如今推究您的實際行為再來仔細分析,然后斷然肯定您不是個君子。

前幾天范希文貶官以后,我和您在安道家中會面,您極力詆毀譏笑希文的為人。我開頭聽到這些話,還懷疑您是講著玩的。等到碰見師魯,他也說您極力否定希文的所作所為,然后我就不再懷疑了。希文平生剛正、好學、博古通今,他立身朝廷始終如一,這是天下都知道的。如今又因為正直敢言觸怒了宰相得到罪責,您既不能為他辨明無罪,又害怕有識之士會責備自己,于是就跟著別人來詆毀他,認為他應當受到貶斥,這真是太可怪了。說起人的性格,剛正果敢,怯懦軟弱的性格都受之于天,不可勉強改變。雖然是圣人,也不會用辦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別人一定辦到。如今您家中有老母,自身又愛惜官位,害怕忍饑受凍,顧念利益俸祿,因而不敢稍有違反宰相以致受刑遭禍。這也是平庸之輩的常情,只不過是做了一個不稱職的諫官罷了。雖然是朝廷中的君子,也將憐憫你的無能,而不會用必須辦到來要求您的。如今卻不是這樣,您反而昂然挺胸十分得意,沒有一絲一毫的羞愧畏懼,隨意詆毀希文的賢能,認為他應當遭受貶斥,希望以此掩蓋自己不據(jù)理力爭的過錯。應該說,有能力而不敢去做,那只是愚笨之人做不到罷了。而用小聰明來掩飾自己的過錯,那就成了君子的敵人了。

況且希文難道真的不賢嗎?從三、四年以來,從大理寺丞做到前行員外郎,他在做待制的時候,每天備作皇帝的顧問,如今同僚中沒有能與他相比的人。這難道是天子倉促起用不賢之人嗎?假使天子把不賢之人當作賢人,那是聰明之中的疏忽。您身為司諫之官,是天子的耳目,當希文倉促間被起用之時,為什么不馬上為天子辨明他的不賢,反而默默地不講一句話。等到他自己失敗了,然后跟著別人說他的不是。如果希文真是賢人,那么如今天子和宰相因為他違背自己的心意而斥逐賢人,您就不得不出來講話。如此說來,那么您認為希文賢,也不免遭受責備;認為希文不賢,也不免遭受責備,大概您的過錯就在于默默無言罷了。

從前漢王朝殺害蕭望之和王章,估計當時朝廷中的議論,必然不肯明確地說是殺了賢者。相反必然把石顯、王鳳說成是忠臣,而蕭望之和王章作為不賢之人而遭受罪罰。如今您真把石顯、王鳳看作是忠臣嗎?蕭望之與王章真的不賢嗎?當時也有諫官,他們必定不肯承認是害怕災禍而不向天子進言,也必定會說蕭望之、王章應該被殺而不值得提出意見的。如今您看,他們真的該殺嗎?那是只可欺騙當時的人們,而不可欺騙后代的。如今您又想欺騙現(xiàn)在的人們,就不怕后代人的不可欺騙嗎?何況現(xiàn)在的人也未必就能欺騙啊。

我恭敬地以為,當今皇帝即位以來,進用諫官,采納意見,如曹修古、劉越雖然已經(jīng)去世,還被人們稱揚。如今希文與孔道輔都由于敢于進諫而被提拔任用。您幸運地生于此時,碰到如此能聽取意見的圣主,尚且不敢說一句話,為什么呢?前幾天又聽說御史臺在朝廷中貼出布告,告誡百官不可超越本職談論政事,這樣,能夠提意見的只有諫官了。假如您又不說話,那么天下就沒有可以說話的人了。您在諫官那個位置上卻不說話,就應該離職,不要妨害勝任諫官之職的他人。昨天安道遭到貶謫,師魯也等候著罪責,您還能夠有臉面去見士大夫們,出入朝廷號稱諫官,那是您不再知道人間還有羞恥事了。所可惜的是,圣朝有事情,諫官不說而讓別人去說,這種事情記載在史書上,以后使朝廷蒙受到羞辱的,是您!

按照《春秋》的法則,對賢者要求詳盡周全。如今我還一心一意地希望您能夠向天子進一言,不忍心就與您決絕,而不拿賢者來要求您。倘若您還認為希文不賢而應當斥逐,那么我今天如此為他說話,那是朋黨邪惡的小人了。希望您直接帶著這封信到朝廷上去,讓天子判定我的罪過而殺了我,使得天下都真正了解希文應當被斥逐,這也是諫官的一大作用啊。

前幾天您在安道家中,把我叫去議論希文的事情。當時有其他客人在,我不能暢所欲言。因此就寫了區(qū)區(qū)此信,恭敬地希望您明察。不多言了,歐陽修再拜。(胡中行)

袁州州學記(〔宋〕李覯)

【原文】皇帝二十有三年,制詔州縣立學。惟時守令,有哲有愚。有屈力殫慮,祗順德意,有假官借師,茍具文書。或連數(shù)城,亡誦弦聲。倡而不和,教尼不行。

三十有二年,范陽祖君無擇知袁州。始至,進諸生,知學宮闕狀。大懼人材放失,儒效闊疏,亡以稱上旨。通判潁川陳君侁,聞而是之,議以克合。相舊夫子廟,狹隘不足改為,乃營治之東北隅。厥土燥剛,厥位面陽,厥材孔良。瓦壁門廡,黝堊丹漆,舉以法。故生師有舍,庖廩有次。百爾器備,并手偕作。工善吏勤,晨夜展力,越明年成。

舍菜且有日,旴江李覯諗于眾曰:“惟四代之學,考諸經(jīng)可見已。秦以山西鏖六國,欲帝萬世,劉氏一呼而關門不守,武夫健將,賣降恐后。何耶?詩書之道廢,人惟見利而不聞義焉耳。孝武乘豐富,世祖出戎行,皆孳孳學術。俗化之厚,延于靈、獻。草茅危言者,折首而不悔。功烈震主者,聞命而釋兵。群雄相視,不敢去臣位,尚數(shù)十年。教道之結(jié)人心如此。今代遭圣神,爾袁得賢君。俾爾由庠序,踐古人之跡。天下治,則禪禮樂以陶吾民。一有不幸,猶當仗大節(jié),為臣死忠,為子死孝。使人有所法,且有所賴。是惟朝家教學之意。若其弄筆墨以徼利達而已,豈徒二三子之羞,抑亦為國者之憂。

此年實至和甲午夏某月甲子記。

--選自《四部叢刊》本《直講李先生文集》

【譯文】仁宗皇帝廿三年,下詔命令各州縣設立學館。那時的州縣長官,有的賢明,有的愚昧。奉行詔令時,有的盡心竭力,恭敬地仰承皇帝旨意;有的裝裝門面,充當官、師,胡亂寫一道奉詔文書了事。以致有些地方,一連幾座城邑,聽不到瑯瑯的讀書聲。上面倡導而地方不響應,使得教學受阻,不能推行。

仁宗皇帝三十二年,范陽人祖無擇任袁州知州。初來時,就召見一班儒生,了解到學館殘缺破敗的情況。他很擔心人材流失,儒學的教化作用逐漸削弱,不能合乎皇上旨意。潁川人陳侁通判,聽了很以為然,意見與祖無擇完全一致。他們一同察看了舊有的夫子廟,覺得太狹窄,不適宜改建為學館,于是決定在城的東北角上建造新學館。那兒土地干燥堅硬,那兒地勢朝南,那兒建筑材料非常優(yōu)良。學館的陶瓦、墻壁、大門、房廊,有深灰、雪白、朱紅、漆黑諸色,完全合乎法度。所以學生、老師都有安身之所,廚房、糧倉都有安排之處。各種器物準備齊全,大家齊心協(xié)力建造,工匠技藝高超,官吏勤快不怠,沒日沒夜努力從事,過了一年,就將學館建成。

在即將開學之時,旴江人李覯對眾人勉勵說:“那虞、夏、商、周四代辦學之事,我們只需考察一下經(jīng)書就可以知道。那秦始皇憑藉崤山以西之地,與六國大戰(zhàn),想萬世稱帝,被劉邦率軍振臂一呼,卻連關門也守不住。武官戰(zhàn)將,爭相投降惟恐落后,這是為什么呢?那是因為秦國廢棄了詩書教化之道,使眾人見利忘義的緣故。漢武帝即位于民富國強之際,光武帝出身于行伍之間,都能極力推行儒學,所以民風淳厚極了,一直影響到漢靈帝、漢獻帝的時代。當時,那些在野之人而敢直言的,即使有殺身之禍也不反悔自己的忠直;那些功勞大得連皇帝也感到威攝的大臣,一聽到天子的命令就放下了武器。各路諸侯虎視眈眈,卻都不敢稱帝,這種局面尚且維持了數(shù)十年。儒家的教化之道竟能這樣地維系人心。如今躬逢圣明天子,你們袁州人又遇到了賢明的官長,使你們能通過學館的教化,追隨古代圣賢的遺跡。當天下太平的時候,則可以繼承禮樂來陶冶我們百姓的性情;一旦有了變故,還可以堅持節(jié)操,做臣子的為國盡忠,當人子的為父盡孝。學了儒道,可以使人有所效法,有了精神支柱。這就是國家倡導教學之意。如果到這里來只學得一套舞文弄墨的本領以求得名利,那豈僅是你們的羞恥,而且也是治國之人的憂慮。”

至和元年夏某月甲子日作記。 (丁如明)

辨奸論(〔宋〕蘇洵)

【原文】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人事之推移,理勢之相因,其疏闊而難知,變化而不可測者,孰與天地陰陽之事?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哉?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

昔者山巨源見王衍曰:“誤天下蒼生者,必此人也!”郭汾陽見盧杞曰:“此人得志,吾子孫無遺類矣!”自今而言之,其理固有可見者。以吾觀之,王衍之為人,容貌語言,固有以欺世而盜名者,然不忮不求,與物浮沉。使晉無惠帝,僅得中主,雖衍百千,何從而亂天下乎?盧杞之奸,固足以敗國;然不學無文,容貌不足以動人,言語不足以眩世,非德宗之鄙暗,亦何從而用之?由是言之,二公之料二子,亦容有未必然也。

今有人口誦孔老之書,身履夷齊之行,收召好名之士、不得志之人,相與造作語言,私立名字,以為顏淵孟軻復出,而陰賊險狠,與人異趣。是王衍、盧杞合為一人也,其禍豈可勝言哉?夫面垢不忘洗,衣垢不忘澣,此人之至情也。今也不然,衣臣虜之衣,食犬彘之食,因首喪面,而談《詩》、《書》,此豈其情也哉?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慝,豎刁、易牙,開方是也。以蓋世之名,而濟其未形之患,雖有愿治之主,好賢之相,猶將舉而用之,則其為天下患,必然而無疑者,非特二子之比也。

孫子曰:“善用兵者,無赫赫之功。”使斯人而不用也,則吾言為過,而斯人有不遇之嘆,孰知其禍之至于此哉?不然,天下被其禍,而吾將獲知言之名,悲夫!

--選自《四庫全書》本《宋文鑒》

【譯文】事情有它必定要達到的地步,道理有它本該如此的規(guī)律。只有天下那些心境靜穆的人,才能夠從微小的跡象中預知日后顯著的結(jié)果。月亮四周出現(xiàn)光環(huán),預示天要刮風;柱石回潮濕潤,表示天要下雨;這是人人都知道的。至于世間人事的變化,情理形勢的因果關系,它的抽象渺茫而難以理解,千變?nèi)f化而不可預測,又怎么能與天地陰陽的變化相比呢?而即使賢能的人對此也有不知道的,這是什么原因呢?就因為愛好和憎惡擾亂了他心中的主見,而利害得失又左右著他的行動啊。

從前山濤見到王衍,說:“日后給天下百姓帶來災難的,一定是這個人!”汾陽王郭子儀見到盧杞,說:“此人一旦得志,我的子孫就要被殺光了!”從今天來說,其中的道理固然可以預見一些。依我看來,王衍的為人,不論是容貌還是談吐,固然有有利于欺世盜名的條件,然而他不妒忌、不貪污,追隨大流。假如晉朝不是惠帝當政,只要有一個中等才能的君主,即使有成百上千個王衍,又怎么能擾亂天下呢?象盧杞那樣的奸臣,固然足以使國家敗亡,然而此人不學無術,容貌不足以打動別人,言談不足以影響社會,如果不是唐德宗的鄙陋昏庸,又怎能受到重用呢?從這一點來說,山濤和郭子儀對王衍和盧杞的預料,也或許有不完全正確的地方。

現(xiàn)在有人嘴里吟誦著孔子和老子的話,身體力行伯夷、叔齊的清高行為,收羅了一批追求名聲的讀書人和郁郁不得志的人,相互勾結(jié)制造輿論,私下里互相標榜,自以為是顏回、孟子再世,但實際上陰險兇狠,與一般的人志趣不同。這真是把王衍、盧杞集合于一身了,他釀成的災禍難道能夠說得完嗎?臉上臟了不忘洗臉,衣服臟了不忘洗衣,這是人之常情,F(xiàn)在卻不是這樣,他穿著罪犯的衣服,吃豬狗般的食物,頭發(fā)象囚犯,面孔象家里死了人,卻大談《詩》、《書》,這難道合乎清理嗎?凡是做事不近人情的,很少有不是大奸大惡的,豎刁、易牙、開方就是這種人。這個人借助最崇高的名聲,來掩蓋還沒有暴露的禍患,雖然有愿意治理好國家的皇帝,和敬重賢才的宰相,還是會推舉、任用這個人的。這樣,他是天下的禍患就必定無疑了,而決非僅僅王衍、盧杞等人可比。

孫子說:“善于用兵的人,沒有顯赫的功勛!奔偃邕@個人沒有被重用,那么我的話說錯了,而這個人就會發(fā)出不遇明主的慨嘆,誰又能夠知道災禍會達到這種地步呢?不然的話,天下將蒙受他的禍害,而我也將獲得有遠見的名聲,那可就太可悲了。ㄍ跖d康)

心術(〔宋〕蘇洵)

【原文】為將之道,當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敵。

凡兵上義,不義,雖利勿動。非一動之為害,而他日將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義可以怒士,士以義怒,可與百戰(zhàn)。

凡戰(zhàn)之道,未戰(zhàn)養(yǎng)其財,將戰(zhàn)養(yǎng)其力,既戰(zhàn)養(yǎng)其氣,既勝養(yǎng)其心。謹烽燧,嚴斥堠,使耕者無所顧忌,所以養(yǎng)其財。豐犒而優(yōu)游之,所以養(yǎng)其力。小勝益急,小挫益厲,所以養(yǎng)其氣。用人不盡其所欲為,所以養(yǎng)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懷其欲而不盡。怒不盡則有余勇,欲不盡則有余貪。故雖并天下,而士不厭兵,此黃帝之所以七十戰(zhàn)而兵不殆也。不養(yǎng)其心,一戰(zhàn)而勝,不可用矣。

凡將欲智而嚴,凡士欲愚。智則不可測,嚴則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聽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與之皆死。

凡兵之動,知敵之主,知敵之將,而后可以動于險。鄧艾縋兵于蜀中,非劉禪之庸,則百萬之師可以坐縛,彼固有所侮而動也。故古之賢將,能以兵嘗敵,而又以敵自嘗,故去就可以決。

凡主將之道,知理而后可以舉兵,知勢而后可以加兵,知節(jié)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則不屈,知勢則不沮,知節(jié)則不窮。見小利不動,見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可以支大利大患。夫惟養(yǎng)技而自愛者,無敵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靜可以制百動。

兵有長短,敵我一也。敢問:“吾之所長,吾出而用之,彼將不與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將強與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卻;吾之所長,吾陰而養(yǎng)之,使之狎而墮其中,此用長短之術也!

善用兵者,使之無所顧,有所恃。無所顧,則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則知不

至于必敗。尺棰當猛虎,奮呼而操擊;徒手遇蜥蜴,變色而卻步,人之情也。

知此者,可以將矣。袒裼而按劍,則烏獲不敢逼;冠胄衣甲,據(jù)兵而寢,則童

子彎弓殺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則力有余矣。

--選自《四部叢刊》本《嘉祐集》

【譯文】當將領的道理,首先應當培養(yǎng)智謀膽略,即使泰山在面前崩塌,也要臉不改色;麋鹿在前面突然出現(xiàn),也要眼睛不眨,這樣才可以控制戰(zhàn)爭形勢有利與不利的變化,才可以應付敵人。

大凡用兵,應當崇尚正義,如果不義,即使于我有好處,也不輕易舉動。并不是一動就會造成失敗,而是怕將來會弄到手足無措的地步。只有正義才能激怒士卒,當士卒激起義憤時,就可驅(qū)使他們百戰(zhàn)而不殆。

一切戰(zhàn)爭的道理是:戰(zhàn)前要積蓄財力物力,臨戰(zhàn)時要養(yǎng)精蓄銳,戰(zhàn)爭打響后要鼓足勇氣,勝利后要保持斗志。謹慎地做好警報工作,嚴密地做好偵察瞭望工作,使得耕種者一心生產(chǎn),用這樣積蓄財力物力;給士兵豐厚的給養(yǎng),使他們得到休息,用這來養(yǎng)精蓄銳;打了小勝仗不松勁,吃了小敗仗更要加強鍛煉,用這來提高士氣;用人時不要一下子滿足他的欲望,用這來保持其斗志。所以,用兵就是要使士兵常常胸懷義憤,心中有欲望而總不滿足。義憤不能全部爆發(fā)就勇氣十足,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繼續(xù)追求。所以即使統(tǒng)一了天下,而士兵仍不厭戰(zhàn),這就是黃帝經(jīng)歷了七十多次戰(zhàn)爭后,他的士兵依然斗志不衰的道理。如果不保持斗志,只要打了一次勝仗,這軍隊就用不得了。

凡是作將帥的,必須足智多謀而又威嚴;當士兵的,應當愚昧一點。足智多謀就使人感到莫測高深,威嚴就使人感到凜然不可侵犯,因此就能使士兵都緊跟將帥而聽從號令,這樣,怎么不要求士兵愚昧一點呢?只有士兵愚昧了,將帥才能夠與他們同生共死。

凡是軍事行動,必須了解敵方的主帥,了解敵方的其他將領,然后可以進行冒險行動。鄧艾用繩索掛著士兵翻山越嶺,偷襲蜀國,如果不是劉禪的昏庸,那么百萬大軍就會束手被擒,鄧艾本來就是覺得可以輕視他們才冒險行動的。所以,古時候賢明的將帥,既能以自己的兵力去試探敵人,又能以敵人來檢驗自己的軍隊,因此,可以決斷自己軍隊的行止。

凡是擔任主將的法則是:必須通曉事理后才可以起兵,了解作戰(zhàn)形勢后才可以打仗,知道節(jié)制后才可以指揮軍事。通曉事理則理不虧,了解作戰(zhàn)形勢則能保持不敗,知道節(jié)制則不會陷入困境。見了小利不發(fā)兵,見了小患不避讓,因為這些小利小患,不值得我施展才略,只有這樣然后才能對付大利大患。只有留一手而不輕易施展本領的才能無敵于天下。所以一個忍字可以對付各種輕率的勇猛,一個靜字可以鎮(zhèn)定各種輕舉妄動。

軍隊各有長處及短處,無論是敵軍或我軍都是一樣。那么請教:“我軍的長處,我拿出來發(fā)揮它,但敵軍不與我較量;我軍的短處;我掩藏起來擱置一邊,而敵軍卻偏要與我較量,怎么辦呢?”回答說:“我軍的短處,我把它顯眼地暴露出來,使敵軍疑慮而退卻;我軍的長處,我暗中藏起保護起來,讓敵軍輕率大意而落入我的圈套,這就是善用長處及短處的策略!

善于用兵的,要使士卒既要無所顧戀而又有所依賴。無所顧戀,就知道死不足惜;有所依賴,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敗。手中有了短棍,碰上猛虎,就會大聲喊叫,用棍去擊虎;兩手空空,遇到一條四腳蛇,也會嚇得臉上變色而后退。這是一般人的通常心理。明白這道理的,就可以帶兵了。脫掉上衣露出胸臂而手執(zhí)利劍,則連烏獲也不敢逼近;戴著頭盔,身穿戰(zhàn)甲,卻靠著武器睡大覺,那么連小孩也能彎弓射箭把他殺死。所以善于用兵的能利用形勢來鞏固軍隊的陣容。能夠利用形勢來鞏固自己的,那么戰(zhàn)斗力就會無窮無盡。(丁如明)

張益州畫像記(〔宋〕蘇洵)

【原文】元年秋,蜀人傳言:有寇至邊,邊軍夜呼,野無居人。妖言流聞,京師震驚。方命擇帥,天子曰:“毋養(yǎng)亂,毋助變,眾言朋興,朕志自定,外亂不作,變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競,惟朕一二大吏。孰為能處茲文武之間,其命往撫朕師!蹦送圃唬骸皬埞狡狡淙恕!碧熳釉唬骸叭弧!惫杂H辭。不可,遂行。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歸屯軍,撤守備,使謂郡縣:“寇來在吾,無爾勞苦!泵髂暾滤返,蜀人相慶如他日,遂以無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凈眾寺,公不能禁。

眉陽蘇洵言于眾曰:“未亂易治也,既亂易治也。有亂之萌,無亂之形,是謂將亂。將亂難治,不可以有亂急,亦不可以無亂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攲,未墜于地。惟爾張公,安坐于其旁,顏色不變,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無矜容。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爾張公。爾繄以生,惟爾父母。且公嘗為我言:‘民無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變。于是待之以待盜賊之意,而繩之以繩盜賊之法。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賴之身,而棄之于盜賊,故每每大亂。夫約之以禮,驅(qū)之以法,惟蜀人為易。至于急之而生變,雖齊、魯亦然。吾以齊、魯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齊、魯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齊民,吾不忍為也!瘑韬!愛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見也!苯栽侔莼,曰:“然!

蘇洵又曰:“公之恩在爾心,爾死,在爾子孫,其功業(yè)在史官,無以像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則何事于斯,雖然,于我心有不釋焉。今夫平居聞一善,必問其人之姓名,與其鄰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長短大小美惡之狀。甚者,或詰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見其為人,而史官亦書之于其傳。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則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觀之,像亦不為無助!碧K洵無以詰,遂為之記。

公南京人,慷慨有大節(jié),以度量雄天下。天下有大事,公可屬。系之以詩曰:

天子在祚,歲在甲午。西人傳言,有寇在垣。庭有武臣,謀夫如云。天子曰嘻,命我張公。公來自東,旗動纛舒舒。西人聚觀,于巷于涂。謂公暨暨,公來于于。公謂西人,安爾室家,無敢或訛。訛言不祥,往即爾常。春爾條桑,秋爾滌場。西人稽首,公我父兄。公在西囿,草木駢駢。公宴其僚,伐鼓淵淵。西人來觀,祝公萬年。有女娟娟,閨闥閑閑。有童哇哇,亦既能言。昔公未來,其汝棄捐。禾麻芃芃,倉庾崇崇。嗟我婦子,樂此歲豐。公在朝廷,天子股肱。天子曰歸,公敢不承。作堂嚴嚴,有廡有庭。公像在中,朝服冠纓。西人相告,無敢逸荒。公歸京師,公象在堂。

--選自《四部叢刊》本《嘉祐集》

【譯文】宗仁宗至和元年秋天,四川一帶人傳說,敵冠將要侵犯邊界,駐邊軍士夜里驚呼,四野百姓全都逃光。謠言流步,京城上下大為震驚。正準備命令選派將帥,天子說:“不要釀成禍亂,不要助成事變。雖然眾人傳說紛起,但我的主意已定,外患不一定會釀成,事變卻會從內(nèi)部興起。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教感化,又不可以一味用武力解決。只需要我的一二個大臣去妥善處理。誰能夠處理好這既需文治又需武功的事情,我就派他去安撫我的軍隊!庇谑潜娙送扑]說:“張方平就是這樣的人。”天子說:“對!”張公以侍奉雙親為由推辭,未獲批準,于是就動身出發(fā)。冬季十一月到達蜀地。到任的那一天,就命令駐軍回去,撤除守備,派人對郡縣長官說:“敵寇來了由我負責,不必勞苦你們。”到明年正月初一早上,蜀地百姓象往年一樣慶賀新春,于是一直相安無事。再到了明年的正月里,百姓相互商量要把張公的像安放在凈眾寺里,張公沒能禁止得住。

眉陽人蘇洵向眾人說道:“禍亂沒有發(fā)生,這是容易治理的;禍亂已成,這也容易治理;有禍亂的苗子,沒有禍亂的表現(xiàn),這叫做將要發(fā)生禍亂,禍亂將發(fā)未發(fā)之際最難治理。既不能因為有禍亂苗子而操之過急,又不能因為還沒有形成禍亂而放松警惕。這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勢,就象器物雖已傾斜,但還沒有倒地。只有你們的張公,卻能在它旁邊安坐,面色不改,慢慢地起身扶正。扶正之后,從容退坐,沒有一點驕矜自得之色。替天子管理小民百姓,孜孜不倦,這就是你們的張公。你們是因了這張公而得生,他就是你們的再生父母。再者張公曾對我說道:‘老百姓沒有不變的性情,只看上司如何對待他們。人們都說,蜀地人經(jīng)常發(fā)生變亂。所以上司就用對待盜賊的態(tài)度去對待他們,用管束盜賊的刑法去管束他們。對于本來已經(jīng)戰(zhàn)戰(zhàn)兢兢、連大氣也不敢出的百姓,卻用殘酷的刑法去號令他們,這樣百姓才忍心不顧自己這父母妻兒所依靠的身軀,而淪為與盜賊為伍,所以常常發(fā)生大亂。倘若以禮義來約束他們,用法律來差使他們,那么只有蜀人是最容易管理的。至于逼急他們而發(fā)生變亂,那么即使是齊魯?shù)陌傩找矔绱说。我用對待齊魯百姓的方法對待蜀人,那么蜀人也會把自己當成齊魯之人。假如任意胡來不按法律,用淫威脅迫平民,我是不愿干的!,愛惜蜀人如此深切,對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張公之前,我還未曾見過!贝蠹衣犃,一齊再重新行禮,并說:“是這樣的!

蘇洵又說:“張公的恩情,記在你們心中;你們死了,記在你們子孫心里。他的功勞業(yè)績,載在史官的史冊上,不用畫像了。而且張公自己又不愿意,如何是好?”眾人都說:“張公怎么會關心這事?雖然如此,我們心里總覺不安。如今平時聽得有人做件好事,一定要問那人的姓名及他的住處,一直問到那人的身材長短、年齡大小、面容美丑等情況;更有甚者,還有人訊問他平生的愛好,以便推測他的為人。而史官也把這些寫入他的傳記里,目的是要使天下人不僅銘記在心里,而且要顯現(xiàn)在眼前。音容顯現(xiàn)在人們目中,所以心里的銘記也就更加真切久遠。由此看來,畫像也不是沒有意義!碧K洵聽了,無法答對,就為他們寫了這篇畫像記。

張公是南京人,為人意氣昂揚,有高尚節(jié)操,雅量高致,聞名天下。國家有重大事情,張公是可以托付的。末了以詩作結(jié),寫道:

大宋天子坐龍庭,甲午之年日月新。忽然蜀人謠言起,邊關敵寇將興兵。朝廷良將紛如雨,文臣謀士多如云。天子贊嘆說聲嘻,命我張公遠出征。張公方平來東方,西風獵獵大旗揚。蜀人圍觀睹風采,人山人海滿街巷。齊道張公真堅毅,神色鎮(zhèn)靜又安詳。張公開口諭蜀人:“各自還家且安頓,謠言莫傳自安寧。謠言不祥且勿聽,回去照常作營生。春日動手修桑枝,秋天谷場要掃清!笔袢丝念^拜張公,稱他就象父與兄。公在蜀國園林居,草木繁茂郁蔥蔥。宴請文官與武將,擊鼓作樂咚咚響。蜀人慶賀來觀望,共祝公壽萬年長。姑娘佳麗美嬋娟,幽嫻貞靜閨房間。幼兒哇哇向人啼,牙牙學語已能言。當初張公不來蜀,你輩早已填溝壑。如今莊稼多茂盛,糧倉高聳堆滿谷?筛形覀儖D與子,歡歡喜喜慶豐足。張公本是朝中臣,天子左右得力人。天子下詔命返駕,張公豈敢不允承。修起殿堂好莊嚴,又有廊房又有庭。公像掛在正當中,朝服冠帶宛如真。蜀人紛紛來稟告,不敢放蕩作懶人。張公放心回京城,像掛殿堂傳美名。(丁如明)

愛蓮說(〔宋〕周敦頤)

【原文】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

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選自《四庫全書》本《周元公集》

【譯文】水中陸上草本木本各種鮮花,值得人們喜愛的實在繁多。晉代的陶淵明唯獨喜愛菊花;自唐代以來,世人非常喜愛牡丹;可是我唯獨喜愛蓮花的生長于污泥之中而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滌而不顯妖媚,中心貫通,外表筆直,不蔓延,無枝節(jié),香氣遠播越覺得清幽,俊直地挺立在水面上,只可以遠遠地觀賞而不可以肆意地玩弄。

我總以為,菊花,是眾花中的逸隱之士;牡丹,是眾花中的富豪貴人;而蓮花,則可以說是眾花中的有德君子。唉!愛菊的人,陶淵明以后就不大聽到了;對蓮花的喜愛,像我這樣的又有誰呢?而愛牡丹的人,倒確是多得很哪。ㄎ和t)

寄歐陽舍人書(〔宋〕曾鞏)

【原文】鞏頓首再拜,舍人先生:去秋人還,蒙賜書及所譔先大父墓碑銘。反復觀誦,感與慚并。

夫銘志之著于世,義近于史,而亦有與史異者。蓋史之于善惡無所不書,而銘者,蓋古之人有功德材行志義之美者,懼后世之不知,則必銘而見之,或納于廟,或薦于墓,一也。茍其人之惡,則于銘乎何有?此其所以與史異也。其辭之作,所以使死者無有所憾,生者得致其嚴。而善人喜于見傳,則勇于自立;惡人無有所紀,則以媿而懼。至于通材達識,義烈節(jié)士,嘉言善狀,皆見于篇,則足為后法。警勸之道,非近乎史,其將安近?

及世之衰,為人之子孫者,一欲褒揚其親而不本乎理。故雖惡人,皆務勒銘,以夸后世。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為,又以其子孫之所請也,書其惡焉,則人情之所不得,于是乎銘始不實。后之作銘者當觀其人。茍托之非人,則書之非公與是,則不足以行世而傳后。故千百年來,公卿大夫至于里巷之士莫不有銘,而傳者蓋少。其故非他,托之非人,書之非公與是故也。

然則孰為其人而能盡公與是歟?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蓋有道德者之于惡人則不受而銘之,于眾人則能辨焉。而人之行,有情善而跡非,有意奸而外淑,有善惡相懸而不可以實指,有實大于名,有名侈于實。猶之用人,非畜道德者惡能辨之不惑,議之不徇?不惑不徇,則公且是矣。而其辭之不工,則世猶不傳,于是又在其文章兼勝焉。故曰非畜道德而能文章者無以為也,豈非然哉!

然畜道德而能文章者,雖或并世而有,亦或數(shù)十年或一二百年而有之。其傳之難如此,其遇之難又如此。若先生之道德文章,固所謂數(shù)百年而有者也。先祖之言行卓卓,幸遇而得銘,其公與是,其傳世行后無疑也。而世之學者,每觀傳記所書古人之事,至其所可感,則往往衋然不知涕之流落也,況其子孫也哉?況鞏也哉?其追脪祖德而思所以傳之之繇,則知先生推一賜于鞏而及其三世。其感與報,宜若何而圖之?

抑又思若鞏之淺薄滯拙而先生進之,先祖之屯蹶否塞以死而先生顯之,則世之魁閎豪杰不世出之士,其誰不愿進于門?潛遁幽抑之士,其誰不有望于世?善誰不為,而惡誰不愧以懼?為人之父祖者,孰不欲教其子孫?為人之子孫者,孰不欲寵榮其父祖?此數(shù)美者,一歸于先生。既拜賜之辱,且敢進其所以然。所諭世族之次,敢不承教而加詳焉?

幸甚,不宣。鞏再拜。

--選自中華書局排印本《曾鞏集》

【譯文】曾鞏叩頭再次拜上,舍人先生:去年秋天,我派去的人回來,承蒙您賜予書信及為先祖父撰寫墓碑銘。我反復讀誦,真是感愧交并。

說到銘志之所以能夠著稱后世,是因為它的意義與史傳相接近,但也有與史傳不相同的地方。因為史傳對人的善惡都一一加以記載,而碑銘呢,大概是古代功德卓著、才能操行出眾,志氣道義高尚的人,怕后世人不知道,所以一定要立碑刻銘來顯揚自己,有的置于家廟里,有的放置在墓穴中,其用意是一樣的。如果那是個惡人,那么有什么好銘刻的呢?這就是碑銘與史傳不同的地方。銘文的撰寫,為的是使死者沒有什么可遺憾,生者借此能表達自己的尊敬之情。行善之人喜歡自己的善行善言流傳后世,就發(fā)奮有所建樹;惡人沒有什么可記,就會感到慚愧和恐懼。至于博學多才、見識通達的人,忠義英烈、節(jié)操高尚之士,他們的美善言行,都能一一表現(xiàn)在碑銘里,這就足以成為后人的楷模。銘文警世勸戒的作用,不與史傳相近,那么又與什么相近呢!

到了世風衰微的時候,為人子孫的,一味地只要褒揚他們死去的親人而不顧事理。所以即使是惡人,都一定要立碑刻銘,用來向后人夸耀。撰寫銘文的人既不能推辭不作,又因為死者子孫的一再請托,如果直書死者的惡行,就人情上過不去,這樣銘文就開始出現(xiàn)不實之辭。后代要想給死者作碑銘者,應當觀察一下作者的為人。如果請托的人不得當,那么他寫的銘文必定會不公正,不正確,就不能流行于世,傳之后代。所以千百年來,盡管上自公卿大夫下至里巷小民死后都有碑銘,但流傳于世的很少。這里沒有別的原因,正是請托了不適當?shù)娜耍珜懙你懳牟还、不正確的緣故。

照這樣說來,怎樣的人才能做到完全公正與正確呢?我說不是道德高尚文章高

明的人是做不到的。因為道德高尚的人對于惡人是不會接受請托而撰寫銘文的,對于一般的人也能加以辨別。而人們的品行,有內(nèi)心善良而事跡不見得好的,有內(nèi)心奸惡而外表良善的,有善行惡行相差懸殊而很難確指的,有實際大于名望的,有名過其實的。好比用人,如果不是道德高尚的人怎么能辨別清楚而不被迷惑,怎么能議論公允而不徇私情?能不受迷惑,不徇私情,就是公正和實事求是了。但是如果銘文的辭藻不精美,那么依然不能流傳于世,因此就要求他的文章也好。所以說不是道德高尚而又工于文章的人是不能寫碑志銘文的,難道不是如此嗎?

但是道德高尚而又善作文章的人,雖然有時會同時出現(xiàn),但也許有時幾十年甚至一二百年才有一個。因此銘文的流傳是如此之難;而遇上理想的作者更是加倍的困難。象先生的道德文章,真正算得上是幾百年中才有的。我先祖的言行高尚,有幸遇上先生為其撰寫公正而又正確的碑銘,它將流傳當代和后世是毫無疑問的。世上的學者,每每閱讀傳記所載古人事跡的時候,看到感人之處,就常常激動得不知不覺地流下了眼淚,何況是死者的子孫呢?又何況是我曾鞏呢?我追懷先祖的德行而想到碑銘所以能傳之后世的原因,就知道先生惠賜一篇碑銘將會恩澤及于我家祖孫三代。這感激與報答之情,我應該怎樣來表示呢?

我又進一步想到象我這樣學識淺薄、才能庸陋的人,先生還提拔鼓勵我,我先祖這樣命途多乖窮愁潦倒而死的人,先生還寫了碑銘來顯揚他,那么世上那些俊偉豪杰、世不經(jīng)見之士,他們誰不愿意拜倒在您的門下?那些潛居山林、窮居退隱之士,他們誰不希望名聲流播于世?好事誰不想做,而做惡事誰不感到羞愧恐懼?當父親、祖父的,誰不想教育好自己的子孫?做子孫的,誰不想使自己的父祖榮耀顯揚?這種種美德,應當全歸于先生。我榮幸地得到了您的恩賜,并且冒昧地向您陳述自己所以感激的道理。來信所論及的我的家族世系,我怎敢不聽從您的教誨而加以研究審核呢?

榮幸之至,書不盡懷,曾鞏再拜上。(丁如明)

墨池記(〔宋〕曾鞏)

【原文】臨川之城東,有地隱然而高,以臨于溪,曰新城。新城之上,有池窪然而方以長,曰王羲之之墨池者,荀伯子《臨川記》云也。羲之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黑,此為其故跡,豈信然邪?方羲之之不可強以仕,而嘗極東方,出滄海,以娛其意于山水之間,豈有徜徉肆恣,而又嘗自休于此邪?羲之之書晚乃善,則其所能,蓋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然后世未有能及者,豈其學不如彼邪?則學固豈可以少哉!況欲深造道德者邪?

墨池之上,今為州學舍。教授王君盛恐其不章也,書“晉王右軍墨池”之六字于楹間以揭之,又告于鞏曰:“愿有記!蓖仆蹙,豈愛人之善,雖一能不以廢,而因以及乎其跡邪?其亦欲推其事以勉其學者邪?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況仁人莊士之遺風余思,被于來世者何如哉!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記。

--選自中華書局排印本《曾鞏集》

【譯文】臨川郡城的東面,有塊突起的高地,下臨溪水,名叫新城。新城上面,有一口低洼的長方形水池,稱為王羲之墨池。這是南朝宋人荀伯子在《臨川記》里所記述的。王羲之曾經(jīng)仰慕東漢書法家張芝,在此池邊練習書法,池水都因而變黑了,這就是他的故跡。難道真的是這回事嗎?當王羲之不愿受人勉強而做官的時候,他曾遍游越東各地,泛舟東海之上,以快心于山光水色之中。難道當他逍遙遨游盡情游覽的時候,又曾經(jīng)在此地休息過嗎?王羲之的書法到了晚年才漸入佳境,看來他所以能有這么深的造詣,是因為他刻苦用功所達到的結(jié)果,而不是天才所致。但后世沒有能及得上王羲之的,恐怕是他們所下的學習功夫不如王羲之吧?看來學習的功夫怎么可以少化嗎!更何況對于想要在道德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的人呢?

墨池旁邊現(xiàn)在是撫州州學的校舍。教授王君深怕關于墨池的事跡被湮沒無聞,就寫了“晉王右軍墨池”這六個大字懸掛在門前兩柱之間標明它,又對我說:“希望有篇敘記文章。”我推測王君的心意,莫非是因為愛好別人的長處,即使是一技之長也不肯讓它埋沒,因此就連他的遺跡一并重視起來嗎?或者是想推廣王羲之臨池苦學的事跡來勉勵這里的學生嗎?人有一技之長,尚且使后代人尊崇到這般地步,更不用說仁人君子們留下來的風尚和美德會怎樣地影響到后世人呢!

慶歷八年九月十二日,曾鞏作記。(丁如明)

諫院題名記(〔宋〕司馬光)

【原文】古者諫無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工商,無不得諫者。漢興以來,始置官。夫以天下之政,四海之眾,得失利病,萃于一官使言之,其為任亦重矣。居是官者,當志其大,舍其細,先其急,后其緩;專利國家而不為身謀。彼汲汲于名者,猶汲汲于利也。其間相去何遠哉!

天禧初,真宗詔置諫官六員,責其職事。慶歷中,錢君始書其名于版。光恐久而漫滅,嘉祐八年,刻著于石。后之人將歷指其名而議之曰:“某也忠,某也詐,某也直,某也回!眴韬簦刹粦衷!

--選自《四部叢刊》本《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

【譯文】古時候沒有專門設置諫諍的官,從公卿大夫到一般工商之民,沒有不能進諫的。漢朝建立以來,開始設置諫官。將天下的政事,四海五湖的民眾,治理國家的得失利弊,都集中于一個諫官身上,讓他一一提出意見,那么他的責任也可以算夠重的了。任此官者,應當牢牢記住那些大事情,舍棄那些小事;要先進諫那些急迫的問題,而后諫那些不很急迫的問題;要專為國家謀利,而不為自己打算。那些熱中于追求聲名的人其實與熱中于追求私利之徒一樣,這兩種人與諫官的職責相距多遠!

天禧初年,真宗下詔設置諫官六員,并明確諫官的職責。慶歷年間,錢君開始將諫官們的名字寫在木板上。我怕因時間長了要磨滅,在嘉祐八年,將諫官名字刻在石上。后代人會逐個指著他們的名字而議論他們說:“某某人忠誠,某某人奸詐,某某人正直,某某人邪惡。”啊,這能不叫人懼怕嗎?(丁如明)

讀孟嘗君傳(〔宋〕王安石)

【原文】世皆稱孟嘗君能得士,士以故歸之,而卒賴其力,以脫于虎豹之秦。嗟呼!孟嘗君特雞鳴狗盜之雄耳,豈足以言得士?不然,擅齊之強,得一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雞鳴狗盜之力哉?夫雞鳴狗盜之出其門,此士之所以不至也。

--選自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王文公文集》

【譯文】世俗的人都稱贊孟嘗君能夠搜羅人才,因此人才都投靠他的門下,而他終于借助他們的力量,得以從虎豹一樣兇惡的秦國逃走?龋∶蠂L君只不過是那些雞鳴狗盜之徒的頭目罷了,哪里稱得上能搜羅人才呢?要不是這樣,他完全可以憑借齊國的強大力量,得到一個真正的人才,就應該南面稱王而制服秦國,還用得著這些雞鳴狗盜之輩的能力嗎?雞鳴狗盜之輩出入他的門下,這正是真正的人才之所以不到他那里去的原因呀!(李國章)

同學一首別子固(〔宋〕王安石)

【原文】江之南有賢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淮之南有賢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賢人者,足未嘗相過也,口未嘗相語也,辭幣未嘗相接也。其師若友,豈盡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學圣人而已矣。學圣人,則其師若友,必學圣人者。圣人之言行豈有二哉?其相似也適然。

予在淮南,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還江南,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為然。予又知所謂賢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懷友》一首遺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蓋亦常云爾。夫安驅(qū)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賢人者而誰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從事于左右焉爾。輔而進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系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學一首別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選自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王文公文集》

【譯文】江南有一位賢人,字子固,他不是現(xiàn)在一般人所說的那種賢人,我敬慕他,并和他交朋友;茨嫌幸晃毁t人,字正之,他也不是現(xiàn)在一般人所說的那種賢人,我敬慕他,也和他交朋友。這兩位賢人,不曾互相往來,不曾互相交談,也沒有互相贈送過禮品。他們的老師和朋友,難道都是相同的嗎?我注意考察他們的言行,他們之間的不同之處竟是多么少呀!應該說,這是他們學習圣人的結(jié)果。學習圣人,那么他們的老師和朋友,也必定是學習圣人的人。圣人的言行難道會有兩樣的嗎?他們的相似就是必然的了。

我在淮南,向正之提起子固,正之不懷疑我的話;氐浇,向子固提起正之,子固也很相信我的話。于是我知道被人們認為是賢人的人,他們的言行既相似,又互相信任而不猜疑。

子固寫了一篇《懷友》贈給我,其大意是希望互相幫助,以便達到中庸的標準才肯罷休。正之也經(jīng)常這樣說過。駕著車子穩(wěn)步前進,輾過中庸的門庭而進入內(nèi)室,除了這兩位賢人還能有誰呢?我過去不敢肯定自己有可能達到中庸的境地,但也愿意跟在他們左右奔走。在他們的幫助下前進,大概能夠達到目的。

唉!做官的各有自己的職守,由于個人私事的牽掛,我們之間不能經(jīng)常相聚,作《同學一首別子固》,用來互相告誡,并且互相慰勉。(李國章)

游褒禪山記(〔宋〕王安石)

【原文】褒禪山亦謂之華山,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其下平曠,有泉側(cè)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彼炫c之俱出。蓋予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

于是予有嘆焉。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ス骞址浅V^,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予之所得也。余于仆碑,又有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至和元

年七月某甲子,臨川王某記。

--選自上海人民出版社排印本《王文公文集》

【譯文】褒禪山也被稱為華山。唐代高僧慧褒開始在這座山下建房居住,而死后就葬在這里。由于這個緣故,以后就把這座山稱作褒禪山,F(xiàn)在稱作慧空禪院的地方,就是慧褒和尚生前居住的屋舍和死后埋葬的墓地。距離慧空禪院東面五里,有個稱作華山洞的地方,是因為它在華山的南面而得名的。離洞百余步,有一塊石碑倒在路上,碑文已經(jīng)模糊不清了,唯有“花山”二字還能辨認出來。現(xiàn)在將“華”字讀成“華實”的“華”,大概是讀錯音了。華山洞下面平坦而開闊,有泉水從旁邊涌出,到這里游覽和題字留念的人很多,這就是人們說的“前洞”。沿

[《古文觀止》節(jié)選翻譯之宋代文學]相關文章:

1.古文觀止原文及翻譯

2.王績傳(節(jié)選)原文和翻譯

3.蘇武傳節(jié)選原文及翻譯

4.列女傳文言文節(jié)選翻譯

5.宗澤傳節(jié)選原文及翻譯

6.鄧艾傳文言文翻譯節(jié)選

7.《容齋隨筆》節(jié)選原文及翻譯

8.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原文及翻譯

9.文言文蘇武傳(節(jié)選)翻譯

10.關于古文觀止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