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曹操《短歌行》其二品讀
引導語:曹操《短歌行 其二》這首詩用典豐富,感情敦厚,頗具古風。今天我們就來品讀一下這首詩。
建安十六年(211年)春正月,漢獻帝自從命曹操子曹丕為五官中郎將,置官屬為丞相副后,又將曹植等諸子封為侯爵。于是,有人認為,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太原商曜、漢中張魯、關中馬超、安定陽秋等將官一時俱叛,曹操分命夏侯淵、徐晃、鐘由等討之。
建安十七年(212年),漢獻帝特命曹操“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如蕭何故事”。“贊拜不名”是說,曹操朝拜漢獻帝時,贊禮的人不直呼曹操的姓名,而是稱呼他的官職,這是皇帝給大臣的一種特殊禮遇。在古代,臣子朝拜皇帝時,贊禮的人一般都是直呼姓名。“入朝不趨”是說,曹操上朝拜見漢獻帝時可以不用疾步行走,這是給曹操的特殊待遇。在古代,臣子上朝時必須疾步行走以表示恭敬之心。“劍履上殿”是說,曹操可以佩戴著寶劍穿著鞋上朝,這是給曹操的特殊待遇。古人席地而坐,入室須脫鞋,貴族、大臣佩劍,從秦朝時就開始規(guī)定,大臣上殿時不得佩劍。“如蕭何故事”是說,像蕭何那樣行事。由于蕭何的巨大貢獻,漢高祖劉邦給了蕭何諸多特殊待遇。
建安十九年(214年)三月,漢獻帝命令,魏公曹操位在其他諸王之上,改授金璽、赤紱、遠游冠。金璽就是金制玉璽,赤紱就是紅色的腰帶,遠游冠是一種帽子,“金璽、赤紱、遠游冠”都是地位的象征。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五月,漢獻帝又加封曹操為魏王。建安二十二(217年)夏四月,漢獻帝又命魏王曹操“設天子旌旗,出入稱警蹕;”“冬十月,天子命王(曹操)冕十有二旒,乘金根本,駕六馬,設五時副車,以五官中郎將丕為魏太子。”曹操不是天子,也使用了天子所用的那種旌旗。“警蹕”是指古代天子出入時,所經(jīng)過的路途需要侍衛(wèi)警戒,清道止行,曹操也享有了這種待遇。到了十月,曹操的冠冕、車隊配置也和皇帝很像了,尤其是把曹操的兒子曹丕立為太子了。
東吳孫權(quán)趁機派遣使臣上疏稱臣,意在引起其他群雄對曹操的反感,揭穿所謂的曹操“實為漢賊”的本質(zhì),可是,曹操識破了這一陰謀,拒絕了孫權(quán)。在這樣復雜的環(huán)境下,曹操做了這首《短歌行》,以表明自己的心志,給天下人一個交代。
短歌行 其二
周西伯昌,懷此圣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
修奉貢獻,臣節(jié)不隆。
崇侯讒之,是以拘系。
后見赦原,賜之斧鉞,得使專征。
為仲尼所稱,達及德行。
猶奉事殷,論敘其美。
齊桓之功,為霸之道。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一匡天下,不以兵車。
正而不譎,其德傳稱。
孔子所嘆,并稱夷吾,民受其恩。
賜與廟胙,命無下拜。
小白不敢爾,天威在顏咫尺。
晉文亦霸,躬奉天王。
受賜圭瓚,秬鬯(chang)彤弓。
盧弓矢千,虎賁三百人。
威服諸侯,師之所尊。
八方聞之,名亞齊桓。
河陽之會,詐稱周王,是其名紛葩。
“周西伯昌,懷此圣德”總攬全詩,為整首詩定下基調(diào),這首詩贊美圣德。“周”指周朝。“西伯”是爵位名,也是稱號。“昌”指姬昌,姬昌被封為西伯侯,后被追封為文王。“圣德”是指至高無上的道德。“懷此圣德”是說西伯侯姬昌具有至高無上的道德!对娊(jīng)》中有多處贊揚姬昌的圣德,比如“文王在上,於昭于天”“亹亹文王,令聞不已”“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等等。這聯(lián)詩是說,周朝的文王姬昌被商紂王封為西伯侯,具有至高無上的道德。
“三分天下,而有其二”借用孔子的話來強調(diào)西伯侯姬昌勢力之強大!墩撜Z·泰伯》有言:“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意思是說,商紂之時,殷商之地共分為九州,姬昌已將六州納于自己的管轄之下,服從殷商政權(quán)的行政命令,按時向商人進貢,周人的德行真是至高無上的道德水準啊。“三分天下,而有其二”與當時三分天下曹操有二的形勢很吻合,曹操借用這句話的言外之意在于,之所以尚能保持劉漢統(tǒng)緒,是他在不遺余力而努力維護的結(jié)果。
“修奉貢獻,臣節(jié)不隆”講西伯侯姬昌的實際表現(xiàn)。“奉”指貢品。“貢獻”就是進貢的意思。“臣節(jié)”就是臣子的節(jié)操。這里的“隆”通“降”,是下、落之意,可以引申為減少、降低之意。這聯(lián)詩是說,西伯侯姬昌準備好貢品,前來進貢,作為臣子的節(jié)操絲毫未減。這是姬昌“圣德”的表現(xiàn)之一。
“崇侯讒之,是以拘系”將西伯侯姬昌因讒言而被拘禁,受到委屈。這句詩暗指一段歷史:商紂王寵愛妲己,妲己妖媚無比,不僅受到紂王的寵愛,還受到了紂王的信任。凡是受到妲己喜歡的大臣,經(jīng)過妲己美言,都得到提拔或重用,但凡妲己討厭的大臣,經(jīng)過妲己給紂王吹枕邊風,都受到打壓。西伯侯姬昌得知后,甚為嘆息。商紂王的宗親國崇國的崇侯虎在探聽到西伯侯嘆息紂王之事后,為了打壓西伯侯,就將西伯侯嘆息之事上告紂王,而且趁機向紂王進讒言:“西伯侯姬昌及其兩個兒子姬發(fā)和姬旦都是圣人,如今周人在三位圣人的共同治理之下,勢必強大,會威脅大王的統(tǒng)治。”紂王深以為是。于是,紂王下令逮捕西伯侯姬昌,并將其拘禁在羑里(今河南湯陰縣),并準備處死。后來,西伯侯的大臣閎夭、散宜生等人通過紂嬖臣費仲像紂王獻言,進貢奇珍異品。在不斷的努力下,西伯侯終被釋放。這聯(lián)詩是說,由于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西伯侯姬昌被囚禁在羑里,險些喪命。曹操引用這段歷史的用意在于,暗示他覺察出獻帝皇后伏氏及其父屯騎校尉伏完曾勾結(jié)董承密謀機會誅殺曹操的事情,借此表達自己的忠心。
“后見赦原,賜之斧鉞,得使專征”講西伯侯被釋放之后受到的待遇。“赦原”是指赦免原來的罪過,雖然西伯侯沒有什么罪過,但是商紂王既然要囚禁他就要找個借口,現(xiàn)在連這個借口也赦免了。“斧鉞”是指古代按照軍法,殺死有罪之人的兵器。《國語》有言:“大刑用兵甲,其次用斧鉞。”意思是說,對于具有叛國罪的人,披甲聚兵而誅之,對于其他犯了死罪的人,用斧鉞殺死。“斧鉞”在這里代表在一定范圍內(nèi)行刑的權(quán)利。“專征”是指古代帝王授予諸侯、將帥等掌握軍旅的特權(quán),不待天子之命,可以進行征伐。據(jù)《竹書紀年》記載,商紂王三十三年,授予西伯侯姬昌專征的權(quán)力。這句詩是說,西伯侯姬昌被釋放以后,不僅被赦免了罪過,還被賞賜誅殺奸人的斧鉞,被授予對其他部落專征的權(quán)力。建安十八年(213年)五月,漢獻帝下詔:“君糾虔天刑,章厥有罪,犯關干紀,莫不誅殛”。意思是,曹操明察并尊重法律,只要有明顯罪過的,違反法紀的,曹操都可以誅殺。曹操在此舉引用周文王的典故,實為表明自己雖有專征之權(quán),但像文王那樣,不會濫用權(quán)力。
“為仲尼所稱,達及德行”描述西伯侯的后世影響與與當世地位。“為仲尼所稱”是對上文引用的《論語·泰伯》之言:“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的總結(jié)。“達”是顯達的意思。“達及德行”是說品德地位顯示出來。這聯(lián)詩是說,西伯侯姬昌的所作所為受到了后世孔子的稱贊,他的品德和地位在當時的諸侯之中顯達出來。
“猶奉事殷,論敘其美”描述西伯侯的做法與后世美名。“猶”是仍然的意思。“奉事”是侍候的意思,引申為臣服于、貢獻于的意思。“殷”指商朝,商朝都城在殷。“其”指西伯侯。“美”指美德。這聯(lián)詩是說,西伯侯姬昌雖然勢力強大,仍然對商朝畢恭畢敬,后世人論述傳揚西伯侯的美德。曹操借西伯侯的為人處事,表明自己的心聲。
“齊桓之功,為霸之道”開始講述齊桓公的例子,以此表明自己的心聲。“齊桓”就是指齊桓公,姓姜,名小白,周初功臣姜尚之后。“為霸之道”是指齊桓公在稱霸過程中“尊王攘夷”的方針政策。公元前686年,齊襄公被殺后,齊桓公在鮑叔牙等人的輔佐下,在與公子糾的皇位爭奪中取得勝利。齊桓公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國力富強。齊桓公采用管仲的建議,以“尊王攘夷”為口號,憑借強大的國力,幫助燕國打敗北戎;營救邢衛(wèi)兩國,制止了戎狄對中原的進攻;聯(lián)合中原諸侯進攻蔡楚,和楚國會盟于召陵(今河南郾城東北);還安定東周王室的內(nèi)亂;多次大會諸侯,訂立盟約,成為春秋時的第一個霸主。這聯(lián)詩是說,作為第一位霸主的齊桓公功績卓越,他稱霸方式值得贊揚。曹操在此稱贊齊桓公的功績,實際就是要宣揚其“尊王攘夷”之道。曹操意在表明,自己“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做法就是對齊桓公“尊王攘夷”謀略的發(fā)揚。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描繪齊桓公的代表性功績。“九合諸侯”是指齊桓公組織的九次重要的諸侯會盟。齊桓公的外交方針為“尊王攘夷”“取信諸侯”,在此基礎上,團結(jié)中原諸侯,對抗楚國,先后組織了十五次諸侯會盟,其中,意義重大的有九次。“一匡天下”是指周襄王二年,即齊桓公三十六年(公元前650年),王子帶勾結(jié)戎狄攻入東周都城洛陽,焚燒了東門。齊桓公派遣管仲與秦會盟商討對策,并號令晉兵討伐狄戎軍隊并戍守周室,成功解除了東周政權(quán)危機。這聯(lián)詩是說,齊桓公聯(lián)合諸侯平定中原,匡正天下,功績卓著。
“一匡天下,不以兵車”贊揚齊桓公稱霸的方式。“兵車”代指武力和軍事。這聯(lián)詩強調(diào),齊桓公匡正天下,靠的不是武力,而是取信于其他諸侯以及自身的道德力量。通過這聯(lián)詩,曹操想要表達的是,他也不想通過武力稱霸天下。
“正而不譎,其德傳稱”描述齊桓公的性格特征,這也是他受到稱贊的原因。“正”指正直、正派之意。“譎”指欺詐、耍手段的意思。管仲對齊桓公的評價為:“無小智惕而有大慮”。當時人稱:“桓公為人,豁達有大度”。“歸魯之侵地常潛。歸衛(wèi)之侵地吉臺,原始、柒里。歸燕之侵地柴夫,吠狗。”這都是齊桓公“正而不譎”的明證。在周王室力量衰竭以后,中原地區(qū)的穩(wěn)定有賴于齊桓公之力。這聯(lián)詩是說,齊桓公為人正直,不使用手段欺詐別人,他的美德被后世稱頌。
“孔子所嘆,并稱夷吾,民受其恩”是借孔子的話,對齊桓公和管仲進行稱贊。“夷吾”是管仲的字!墩撜Z·憲問》中有言:“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與“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披發(fā)左衽矣。”意思大致是說,齊桓公不訴諸武力而能九合諸侯,這是依靠管仲的謀略,真是仁慈啊。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諸侯,匡正天下,直到今天民眾仍受益于他們的恩賜,若沒有管仲,我們還處在披散著頭發(fā)衣不蔽體的野蠻社會中。這是孔子對齊桓公和管仲的高度贊揚。這聯(lián)詩是說,孔子對齊桓公與管仲并稱贊揚,民眾受到了他們的恩惠。
“賜與廟胙,命無下拜”講周天子對齊桓公的賞賜。“胙”是指祭祀時用的肉。“廟胙”是指周王室的祖廟里祭祀時用的肉,這是榮譽的象征。“無下拜”是指朝見天子時不用下拜,這算是一種豁免權(quán)或賞賜。由于齊桓公的功績,他才受到這些恩賜。這聯(lián)詩是說,周天子把祭祀用的肉賞賜給齊桓公,并命令其朝見時不必下拜。
“小白不敢爾,天威在顏咫尺”描繪了齊桓公對周天子賞賜的態(tài)度。據(jù)呂世安《中華全史演義》記載,齊桓公會諸侯于葵丘,周襄王使宰孔賜齊侯胙,曰:“以伯舅耋老,加勞,賜一級,無下拜。”對曰:“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敢貪天子之命,無下拜,恐隕越于下,以遺天子羞。”下拜登受。“天威在顏咫尺”是寫自己對劉漢皇帝誠惶誠恐,遵命唯謹貌,表示雖有功而不失臣節(jié),要像齊桓公一樣維護周王的尊嚴。這聯(lián)詩是說,齊桓公不敢接受“無下拜”的賜命,周天子的威嚴時刻在齊桓公周圍,自己對漢獻帝也是如此。曹操借用齊桓公雖有大功于周,卻不敢受周襄王所賜大禮之事,來表明自己對漢獻帝的尊崇和恭敬。
“晉文亦霸,躬奉天王”另舉晉文公的例子,進一步表達自己的心聲。“天王”指周天子。晉文公姓姬,名重耳,在外逃亡十九年,六十二歲才繼位。即位后,整頓內(nèi)政,發(fā)展軍事,使國力強盛,平定東周內(nèi)亂,迎接周襄王復位,以“尊王”為口號。在城濮之戰(zhàn)中,大勝楚軍并在踐土(今河南滎陽東北)大會諸侯,成為霸主。
“受賜圭瓚,秬鬯彤弓”描繪晉文公受到的賞賜。“圭瓚”指玉制的酒器。“秬”指黑黍子。“鬯”是指古代祭祀用的酒。“秬鬯”就是用黑黍子釀造的祭祀用酒。“彤弓”是指朱紅色的弓,古代諸侯有大功時,天子賞賜弓矢,使“專征伐”,彤弓就是其中之一。這聯(lián)詩是說,晉文公得到的賞賜包括玉制酒器、祭祀用酒和朱紅色的弓,這都是榮譽和權(quán)力的象征。
“盧弓矢千,虎賁三百人”繼續(xù)講周天子對晉文公的賞賜。“盧弓”指形似戟的一種弓。“矢”就是箭。“虎賁”就是勇猛之士。這聯(lián)詩是說,晉文公得到的賞賜還有盧弓和箭一千只,勇士三百人。
“威服諸侯,師之所尊”講晉文公得到諸侯的擁戴。“威”是指威望。“師”指軍隊。春秋時期,鄭國處于中原中心,是爭霸者的必爭之地。鄭國根據(jù)形勢,伺機而動,齊桓生前,鄭國有時歸依齊國,有時歸依楚國。晉文公在城濮之戰(zhàn)中,大勝楚軍,大軍耀武于衡雍(今河南省原武縣,當時黃河在原武縣北方),鄭文公親自來晉軍致犒,并以謝罪。這聯(lián)詩是說,鄭文公的為名令諸侯佩服,鄭文公的軍隊受到其他軍隊的尊敬。
“八方聞之,名亞齊桓”描繪晉文公的盛名。“聞之”中的“之”指的是城濮之戰(zhàn)中大敗楚軍。“亞”就是僅次于之意。晉文公通過城濮之戰(zhàn)一勝定霸業(yè),業(yè)績輝煌,聲名鵲起。晉文公于周襄王二十年,即晉文公四年(公元前632年)五月,以戰(zhàn)楚得勝之師率晉、宋、齊、魯、鄭、陳、蔡、邾、莒等國在踐土(今河南廣武縣之滎澤城)會盟,并向周襄王獻上楚國的戰(zhàn)車和俘虜。周襄王對晉文公大加犒賞。這聯(lián)詩是說,大家聽到晉文公的戰(zhàn)績,他的名望僅次于齊桓公。
“河陽之會,詐稱周王,是其名紛葩”講晉文公的敗筆及后世眾說紛紜的評價。“河陽”是古地名,在今河南孟縣西。周襄王二十年,即晉文公四年(公元前632年)十月,因許國附楚,晉文公率晉、宋、齊、魯、鄭、陳、蔡、邾、莒、秦諸侯于河陽會盟,并以巡獵之名,召請周襄王到河陽,名為朝見周王,實際上是“挾天子以令諸侯”。“紛葩”是多種多樣的意思,是說后世對晉文公評價不一之意。這聯(lián)詩是說,晉文公在河陽會盟諸侯,以巡獵之名詐請周天子參加會盟,后世對其評價不一。曹操使用晉文公的例子,意在表明自己不會這樣做。
在這首《短歌行》中,曹操使用了西伯侯、齊桓公與晉文公三個例子來表達自己的心聲,表明自己尊崇漢獻帝、服從漢獻帝、奉事漢獻帝的態(tài)度。西伯侯與齊桓公的例子是正面的,晉文公的例子帶有負面成分。
這首詩用典豐富,感情敦厚,頗具古風。這是以歷史入詩的一首好詩,在文學史上具有跨時代的開創(chuàng)意義。
【曹操《短歌行》其二品讀】相關文章:
曹操《短歌行》其二翻譯及賞析10-22
短歌行曹操06-24
曹操 《短歌行》10-11
短歌行(曹操)07-31
《短歌行》曹操08-07
曹操《短歌行》教案11-06
曹操詩詞短歌行10-16
曹操《短歌行》賞析06-11
《短歌行》曹操賞析08-26
曹操短歌行原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