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天堂日韩,中文字幕18页,天天伊人网,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杜牧的古詩

時間:2024-10-23 17:01:50 杜牧 我要投稿

(優(yōu)秀)杜牧的古詩15篇

  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中,大家都聽說過或者使用過一些比較經(jīng)典的古詩吧,古詩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體式的詩,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創(chuàng)作的詩。還在苦苦尋找優(yōu)秀經(jīng)典的古詩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杜牧的古詩,歡迎大家分享。

(優(yōu)秀)杜牧的古詩15篇

杜牧的古詩1

  杜牧《清明》古詩賞析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作品賞析:

  清明時節(jié),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

  首句“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寫出了“潑火 雨”的特征。

  次句“路上行人欲斷魂”寫行路人的心境。

  “斷魂”,指內(nèi)心十分凄迷哀傷而 并不外露的感情。

  這位行人為何“欲斷魂”呢?因為清明在我國古代是個大節(jié)日,照例該家人團聚,一起上墳祭掃,或踏青游春。

  現(xiàn)在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 地方趕路,心里的滋味已不好受,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濕,心境就更加凄迷紛亂了。

  如何排遣愁緒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個酒家,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飲點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驅(qū)散心中的愁緒。

  于是他問路了:“借問酒 家何處有?”問誰,沒有點明。

  末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語,又補充說明上句問的對象。

  牧童的回答以行動代替語言,行人順著他 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在一片紅杏盛開的樹梢,隱隱約約露出了一個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標幟)。

  詩到這里戛然而止,至于行人如何聞訊而喜,興奮地趕上前去,找 到酒店飲上幾杯,獲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滿足等等,都留待讀者去想象。

  由于這首詩的廣泛流傳,“杏花村”三字在后世便成了酒家的雅號。

杜牧的古詩2

  1、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3、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4、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5、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6、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7、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8、金谷園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9、過華清宮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10、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云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

  11、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12、九日齊山登高/九日齊安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霑衣。

  13、題齊安城樓

  嗚軋江樓角一聲,微陽瀲瀲落寒汀。

  不用憑欄苦回首,故鄉(xiāng)七十五長亭。

  14、嘆花/悵詩

  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

  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15、送人

  鴛鴦帳里暖芙蓉,低泣關(guān)山幾萬重。

  明鏡半邊釵一股,此生何處不相逢。

  16、紫薇花

  曉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園中最上春。

  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偏笑艷陽人。

  17、遣懷

  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杜牧的古詩3

  評析《赤壁杜牧》的藝術(shù)特色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來概括這首詩的藝術(shù)特色。你同意這種觀點嗎?請作簡要說明。

  〖分析及答案〗

  這是一首典型的詩詞評價題型。詩歌本意很明了,但命題者借用西方一句詩來概括其藝術(shù)特色,回答時思維要稍稍轉(zhuǎn)個彎。所謂“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就是以小見大,管中窺豹的寫法。本文借出土的文物---折戟和吳國二女----二喬來展現(xiàn)三國時期的政治風云變幻。

  答案參考:

  這是一首詠史詩,抒發(fā)的是對國家興亡的感慨,可謂大內(nèi)容,大主題,但詩人卻通過“小物”“小事”來表現(xiàn)的。詩由一個小小的文物“折戟”,聯(lián)想到漢未分裂動蕩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戰(zhàn)中的英雄人物,可謂說是“一粒沙里見世界”。后兩句把“二喬”不曾被捉這件小事與東吳霸業(yè)、三國鼎立的大主題聯(lián)系起來,寫得具體可感,有情味,有風韻,可謂’“半瓣花上說人情”。

  〖失誤及矯正〗

  評價題型常見的失誤主要有:判斷失誤造成全題失分,闡明理由不得要領(lǐng)。但前者失誤是最主要的。沒有認真審題,也沒有深入閱讀理解詩詞,想當然回答,一念之差判斷失誤,造成無為的丟分。在闡明理由時也只是蜻蜓點水,不能緊扣詩文內(nèi)容點面結(jié)合地分析,或只判斷而沒深入分析。在答題時還會出現(xiàn)一種毛病,那就是不考慮詩論的內(nèi)容,只是從詩歌本身來考慮,這樣的答題一定是不準確的。

  回答時應(yīng)注意:題干中若問“你同意這種說法嗎”,不能想當然回答“同意”或“不同意”。首先要弄清楚評價語的.評價角度:內(nèi)容還是形式,全文還是局部,表現(xiàn)手法還是修辭手法等。再把它和原文結(jié)合起來分析。一般而言,對題干中的第一問要順應(yīng)命題者的意圖,大多情況下要同意這種說法,當然這不是絕對的?傊谝粏柣卮鹨盐諟蚀_,否則,一著不慎,滿盤皆輸。在具體分析時,要有原文意識,要結(jié)合原文相關(guān)內(nèi)容來分析評價,做到點面結(jié)合,不能高屋建瓴,空洞說教;卮饡r要兩問兼顧,不能省略第一問直入分析,更不能只回答第一問而不展開闡述。每一問都有賦分值,一般說來,第一問給1-2分,若只回答第一問而沒展開闡述,一般不給分;第二問給4-5分。因此回答既要緊扣原文,又要照應(yīng)題干要求。

杜牧的古詩4

  目錄

  作品簡介《題烏江亭》是唐代詩人創(chuàng)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議論戰(zhàn)爭成敗之理,提出自己對歷史上已有結(jié)局的戰(zhàn)爭的假設(shè)性推想。首句言勝敗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評項羽胸襟不夠?qū)拸V,缺乏大將氣度。三四句設(shè)想項羽假如回江東重整旗鼓,說不定就可以卷土重來。這首詩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卻是批評他不善于把握機遇,不善于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于得人、用人。

  作品原文

  題烏江亭

  [唐]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作品注釋

 、艦踅ぃ涸诮癜不蘸涂h東北的烏江浦,相傳為西楚霸王項羽自刎之處!妒酚洝ろ椨鸨炯o》:“于是項王乃欲東渡烏江。烏江亭長檥船待,謂項王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椡跣υ唬骸熘鑫,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乃自刎而死!

 、票遥阂蛔鳌坝蓙怼。事不期:一作“不可期”。不期,難以預料。

  ⑶包羞忍恥:意謂大丈夫能屈能伸,應(yīng)有忍受屈恥的胸襟氣度。

  ⑷江東:自漢至隋唐稱自安徽蕪湖以下的長江南岸地區(qū)為江東。才。翰拍艹霰姷娜恕2,一作“豪”。

 、删硗林貋恚褐甘∫院,整頓以求再起。

  作品譯文

  勝敗乃是兵家常事,難以事前預料。能夠忍辱負重,才是真正男兒。西楚霸王啊,江東子弟人才濟濟,若能重整旗鼓卷土殺回,楚漢相爭,誰輸誰贏還很難說。

  創(chuàng)作背景

  杜牧于會昌元年(841年)赴任池州刺史時,路過烏江亭,寫了這首詩。一說作于開成四年(839年)。

  作品鑒賞

  詩作首句直截了當?shù)刂赋鰟贁∧吮抑_@一普通常識,并暗示關(guān)鍵在于如何對待的問題,為以下作好鋪墊。“事不期”,是說勝敗的`事,不能預料。次句強調(diào)指出只有“包羞忍恥”,才是“男兒”。項羽遭到挫折便灰心喪氣,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子漢”呢?“男子漢”三字,令人聯(lián)想到自詡為力超過山河,氣可蓋世的西楚霸王,直到臨死,還未找到自己失敗的原因,只是歸咎于“時不利”而羞憤自殺,有愧于他的“英雄”稱號。

  第三句“江東子弟多才俊”,是對亭長建議“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shù)十萬人,亦足王也”的藝術(shù)概括。人們歷來欣賞項羽“無面見江東父兄”一語,認為表現(xiàn)了他的氣節(jié)。其實這恰好反映了他的剛愎自用,聽不進亭長忠言。他錯過了韓信,氣死了范增,確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這最后關(guān)頭,如果他能面對現(xiàn)實,“包羞忍恥”,采納忠言,重返江東,再整旗鼓,則勝負之數(shù),或未易量。這就又落腳到了末句。

  “卷土重來未可知”,是全詩最得力的句子,其意蓋謂如能做到這樣,還是大有可為的;可惜的是項羽卻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這樣就為上面一、二兩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據(jù),而這樣急轉(zhuǎn)直下,一氣呵成,令人想見“江東子弟”“卷土重來”的情狀,是頗有氣勢的。同時,在惋惜、批判、諷刺之余,又表明了“敗不餒”的道理,也是頗有積極意義的。

  此詩與《赤壁》詩一樣,議論戰(zhàn)爭成敗之理,提出自己對歷史上已有結(jié)局的戰(zhàn)爭的假設(shè)性推想。首句言勝敗乃兵家常事。次句批評項羽胸襟不夠?qū)拸V,缺乏大將氣度。三四句設(shè)想項羽假如回江東重整旗鼓,說不定就可以卷土重來。這句有對項羽負氣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卻是批評他不善于把握機遇,不善于聽取別人的建議,不善于得人、用人。司馬遷曾以史家眼光批評項羽“天亡我,非戰(zhàn)之罪”的執(zhí)迷不悟。杜牧則以兵家的眼光論成敗由人之理。二人都注重人事,但司馬遷是總結(jié)已然之教訓,強調(diào)其必敗之原因;杜牧則是假想未然之機會,強調(diào)兵家須有遠見卓識和不屈不撓的意志。

  議論不落傳統(tǒng)說法的窠臼,是杜牧詠史詩的特色。諸如“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赤壁》),“南軍不袒左邊袖,四老安劉是滅劉”(《題商山四皓廟》),都是反說其事,筆調(diào)都與這首詩類似。這首詩借題發(fā)揮,宣揚百折不撓的精神,是可取的。

  作品點評

  《苕溪漁隱叢話》:苕溪漁隱曰:牧之于題詠好異于人,如《赤壁》云:“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薄额}商山四皓》云:“南軍不袒左邊袒,四皓安劉是滅劉。”皆反說其事。至《題烏江亭》則好異而叛于理。詩云:“勝負兵家不可期······”項氏以八千人渡江,敗亡之余,無一還者,其失人心為甚,誰肯復附之?其不能卷土重來,決矣。

  《圍爐詩話》:詩貴有含蓄不盡之意,尤以不著意見、聲色、故事、議論者為上,義山“夜半宴歸宮漏永,薛王沉醉壽王醒”是也!ぁぁぁぁぁぢ豆缃钦,杜牧之《題烏江亭》詩之“勝負兵家未可期……”是也。然已開宋人門徑矣。

  《歷代詩話》:牧之數(shù)詩(按指本詩及《赤壁》、《四皓廟》),俱用翻案法,跌入一層,正意益醒,謝疊山所謂“死中求活”也。

  作者簡介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zhuǎn)淮南節(jié)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nèi)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fā)俊爽,多切經(jīng)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大杜“。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杜牧的古詩5

  【原文】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

  清明節(jié)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凄涼。

  問一聲牧童哪里才有酒家,他指了指遠處的杏花村。

  【注釋】

 、徘迕鳎憾墓(jié)氣之一,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秋千節(jié),坤寧宮及各后宮都安置秋千,嬪妃做秋千之戲。

  ⑵紛紛:形容多。

 、怯麛嗷辏盒稳輦袠O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凄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氣,如此節(jié)日,路上行人情緒低落,神魂散亂。

 、冉鑶枺赫垎枴

 、尚踊ù澹盒踊ㄉ钐幍拇迩f。今在安徽貴池秀山門外。受此詩影響,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鑒賞】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jié)。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jié),可也是氣候容易發(fā)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jié),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杜牧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

  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怎見得呢?“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所謂“紛紛揚揚,降下好一場大雪來”。但是臨到雨,情況卻正相反,那種叫人感到“紛紛”的,絕不是大雨,而是細雨。這細雨,也正就是春雨的特色。細雨紛紛,是那種“天街小雨潤如酥”樣的雨,它不同于夏天的如傾如注的暴雨,也和那種淅淅瀝瀝的秋雨絕不是一個味道。這“雨紛紛”,正抓住了清明“潑火雨”的精神,傳達了那種“做冷欺花,將煙困柳”的凄迷而又美麗的境界。

  這“紛紛”在此自然毫無疑問是形容那春雨的意境;可是它又不止是如此而已,它還有一層特殊的作用,那就是,它實際上還在形容著那位雨中行路者的心情。

  且看下面一句:“路上行人欲斷魂”。“行人”,是出門在外的行旅之人,“行人”不等于“游人”,不是那些游春逛景的人。那么什么是“斷魂”呢?“魂”就是“三魂七魄”的靈魂嗎?不是的。在詩歌里,“魂”指的多半是精神、情緒方面的事情!皵嗷辍,是極力形容那一種十分強烈、可是又并非明白表現(xiàn)在外面的很深隱的感情,比方相愛相思、惆悵失意、暗愁深恨等等。當詩人有這類情緒的時候,就常常愛用“斷魂”這一詞語來表達他的心境。

  清明這個節(jié)日,在古人感覺起來,和我們今天對它的觀念不是完全一樣的。在當時,清明節(jié)是個色彩情調(diào)都很濃郁的大節(jié)日,本該是家人團聚,或游玩觀賞,或上墳掃墓,是主要的禮節(jié)風俗。除了那些貪花戀酒的公子王孫等人之外,有些頭腦的,特別是感情豐富的詩人,他們心頭的滋味是相當復雜的。倘若再趕上孤身行路,觸景傷懷,那就更容易惹動了他的心事。偏偏又趕上細雨紛紛,春衫盡濕,這給行人就又增添了一層愁緒。這樣來體會,才能理解為什么詩人在這當口兒要寫“斷魂”兩個字;否則,下了一點小雨,就值得“斷魂”,那不太沒來由了嗎?

  這樣,我們就又可回到“紛紛”二字上來了。本來,佳節(jié)行路之人,已經(jīng)有不少心事,再加上身在雨絲風片之中,紛紛灑灑,冒雨趲[zǎn]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紛亂了。所以說,紛紛是形容春雨,可也形容情緒;甚至不妨說,形容春雨,也就是為了形容情緒。這正是我國古典詩歌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一種絕藝,一種勝境。

  前二句交代了情景,問題也發(fā)生了。怎么辦呢?須得尋求一個解決的途徑。行人在這時不禁想到:往哪里找個小酒店才好。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濕的衣服;最要緊的是,借此也就能散散心頭的愁緒。于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路的呢?詩人在第三句里并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復,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我們看《小放!愤@出戲,當有人向牧童哥問路時,他將手一指,說:“您順著我的手兒瞧!”是連答話帶行動——也就是連“音樂”帶“畫面”,兩者同時都使觀者獲得了美的享受;如今詩人手法卻更簡捷,更高超:他只將“畫面”給予讀者,而省去了“音樂”。不,不如說是包括了“音樂”,讀者欣賞了那一指路的優(yōu)美“畫面”,同時也就隱隱聽到了答話的“音樂”。

  “遙”,字面意義是遠。但我們讀詩的人,切不可處處拘守字面意義,認為杏花村一定離這里還有十分遙遠的路程。這一指,已經(jīng)使我們?nèi)缤吹,隱約紅杏梢頭,分明挑出一個酒簾——“酒望子”來了。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fā)生藝術(shù)聯(lián)系,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都t樓夢》里大觀園中有一處景子題作“杏簾在望”,那“在望”的神情,正是由這里體會脫化而來,正好為杜郎此句作注腳!缎》排!防锏哪镣舱f,“我這里,用手兒一指,……前面的高坡,有幾戶人家,那楊柳樹上掛著一個大招牌”,然后他叫女客人“你要吃好酒就在杏花村”,也是從這里脫化出來的!靶踊ù濉辈灰欢ㄊ钦娲迕,也不一定即指酒家。這只需要說明指往這個美麗的杏花深處的'村莊就夠了,不言而喻,那里是有一家小小的酒店在等候接待雨中行路的客人的。

  不但如此。在實際生活中,問路只是手段,目的是得真的奔到了酒店,而且喝到了酒,才算一回事。在詩里就不必然了,它恰恰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地聞訊而喜,怎樣地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地興奮地找著了酒店,怎樣地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能“不管”了。他把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與讀者的想象,由讀者自去尋求領(lǐng)會。他只將讀者引入一個詩的境界,他可并不負責導游全景;另一面,他卻為讀者開展了一處遠比詩篇語文字句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象余地。這就是藝術(shù)的“有余不盡”。

  這才是詩人和我們讀者的共同享受,這才是藝術(shù),這也是我國古典詩歌所特別擅場的地方。古人曾說過,好的詩,能夠“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在于言外”。拿這首《清明》絕句來說,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當之無愧的。

  這首小詩,一個難字也沒有,一個典故也不用,整篇是十分通俗的語言,寫得自如之極,毫無經(jīng)營造作之痕。音節(jié)十分和諧圓滿,景象非常清新、生動,而又境界優(yōu)美、興味隱躍。詩由篇法講也很自然,是順序的寫法。第一句交代情景、環(huán)境、氣氛,是“起”;第二句是“承”,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凄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是一“轉(zhuǎn)”,然而也就提出了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而這就直接逼出了第四句,成為整篇的精彩所在—“合”。在藝術(shù)上,這是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后的手法。所謂高潮頂點,卻又不是一覽無余,索然興盡,而是余韻邈然,耐人尋味。這些,都是詩人的高明之處,也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繼承的地方吧!

  【詩人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古詩6

  秋浦途中

  蕭蕭山路窮秋雨,淅淅溪風一岸蒲。

  為問寒沙新到雁,來時還下杜陵無?

  譯文

  山路上蕭蕭瑟瑟的秋雨下個不停,淅淅瀝瀝的溪風吹著小溪岸邊的蒲葦。我來問一下剛剛來到寒沙安家的鴻雁們,你們來時經(jīng)過我的老家杜陵一帶了嗎?

  注釋

 、偾锲,即今安徽貴池,唐時為池州州治所在。會昌四年(884年)杜牧由黃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涼秋九月,此詩似即為這次行役而發(fā)。二年前,杜牧受李德裕排擠,由部員外郎外放黃州刺史,現(xiàn)在又改調(diào)池州,轉(zhuǎn)徙于僻左小邑間。

  ②杜陵:在長安西南,詩人朝夕難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

  賞析

  這首七絕以韻取勝,妙在如淡墨一點,而四圍皆到。詩人把自己的感情蘊含在風景的描寫中,并不明白說出,卻能給人以深至的回味。一、二兩句采用對起之格,這在絕句中是不多的。它這樣用是為了排比,增強景物的描繪性。寥寥幾筆,就把山程水驛、風雨凄迷的行旅圖畫生動地勾勒出來了。起句對仗,在絕句里宜活脫而不板滯,像“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四首》),雖然色彩鮮活,卻跡近合掌。此處卻不同,它筆勢夭矯,如珠走盤,有自然流轉(zhuǎn)之致!笆捠挕、“淅淅”兩個象聲詞,在這里是互文,兼言風雨。并著“一岸蒲”三字以寫風,蓋風不可見,借蒲葉的搖晃有聲而始見,給人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絕句講究出神奇于百煉,起別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復,窮極變化。這首詩的頭兩句在外圍刷色,展示出一幅風雨凄其的畫面,詩人進一步把目光轉(zhuǎn)向了飛落寒汀的鴻雁,三、四兩句以虛間實,故設(shè)一問,陡然地翻起波瀾,可謂筆力奇橫,妙到毫顛。從構(gòu)思方面說,它意味著:第一,沿著飛鴻的來路,人們的思想從眼前的實景延伸到遙遠的天邊,擴展了詩的畫面;第二,問及禽鳥,癡作一喻,顯見出旅程的孤獨與寂寞;第三,寄情歸雁,反襯出詩人有家歸不得的流離之苦。這些意蘊沒有直接道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詠中體味而得。有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妙趣。第三句轉(zhuǎn)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順水下船一樣,自然湊泊,有著無限的風致!岸帕辍保陂L安西南,詩人朝夕難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兒。“來時還下杜陵無?”輕聲一問,就把作者對故鄉(xiāng)、對親人的懷念,就把他宦途的感觸、羈旅的愁思,婉轉(zhuǎn)深情地表現(xiàn)出來了。

杜牧的古詩7

  作品簡介《贈別二首》是唐代詩人杜牧的作品。第一首著重寫揚州一位歌妓的美麗,贊揚她是揚州歌女中美艷第一。首句描摹少女身姿體態(tài),妙齡豐韻;二句以花喻人,寫她嬌小秀美;三、四兩句,以星拱月,寫揚州佳麗極多,唯她獨俏。手法上強此弱彼,語言精萃麻利,揮灑自如,情感真摯明朗。

  第二首著重寫惜別,描繪與歌妓的筵席上難分難舍的情懷。首名寫離筵之上壓抑無語,似乎冷淡無情;次句以“笑不成”點明原非無情,而是郁悒感傷,實乃多情,回應(yīng)首句。最后兩句移情于燭,賦予其人的豐富感情,含思深婉,纏綿悱惻。

  作品原文

  贈別二首

  [唐] 杜牧

  其一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其二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作品注釋

 、沛虫逞U裊:形容體態(tài)輕盈美好。十三余:言其年齡。

  ⑵豆蔻:據(jù)《本草》載,豆蔻花生于葉間,南人取其未大開者,謂之含胎花,常以比喻處女。

  ⑶“春風二句”:說繁華的揚州城中,十里長街上有多少歌樓舞榭,珠簾翠幕中有多少佳人姝麗,但都不如這位少女美麗動人。

 、取岸嗲椤币痪洌阂庵^多情者滿腔情緒,一時無法表達,只能無言相對,倒象彼此無情。

  ⑸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作品譯文

  其一

  姿態(tài)美好舉止輕盈正十三年華,活像二月初含苞待放的豆蔻花。

  看遍揚州城十里長街青春佳麗,卷起珠簾賣俏粉黛都比不上她。

  其二

  聚首如膠似漆作別時卻像無情,只覺得酒筵上要笑卻笑不出聲。

  案頭蠟燭有心它還會依依惜別,你看它替我們流淚直流到天明。

  創(chuàng)作背景

  這兩首詩是詩人杜牧在大和九年(835年),由淮南節(jié)度使掌書記升任監(jiān)察御史,離揚州奔赴長安,與在揚州結(jié)識的歌妓分別之作。

  作品鑒賞

  其一

  第一首詩是詩人贈別一位相好的歌妓的,從同題另一首(“多情卻似總無情”)看,彼此感情相當深摯。不過那一首詩重在“惜別”,這一首卻重在贊頌對方的美麗,引起惜別之意。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裊裊”是身姿輕盈美好的樣子,“十三余”則是女子的芳齡。七個字中既無一個人稱,也不沾一個名詞,卻能給讀者完整、鮮明生動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麗的倩影。其效果不下于“翩若驚鴻,宛若游龍;榮耀秋菊,華茂春松”(曹植《洛神賦》)那樣具體的描寫。全詩正面描述女子美麗的只這一句。就這一句還避實就虛,其造句真算得空靈入妙。第二句不再寫女子,轉(zhuǎn)而寫春花,是將花比女子!岸罐ⅰ碑a(chǎn)于南方,其花成穗時,嫩葉卷之而生,穗頭深紅,葉漸展開,花漸放出,顏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來比喻處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這種“含胎花”,用來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優(yōu)美而又貼切的。而花在枝“梢頭”,隨風顫裊者,當尤為可愛。所以“豆蔻梢頭”又暗自照應(yīng)了“娉娉裊裊”四字。這里的比喻不僅語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來,寫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艷,說它新穎獨到是不過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傾國傾城”之類比喻形容,在這樣的詩句面前都會黯然失色。而杜牧寫到這里,似乎還是一個開始,他的才情尚未發(fā)揮盡致。

  當時詩人正要離開揚州,“贈別”的對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結(jié)識的一位揚州的歌妓。所以第三句寫到“揚州路”。唐代的揚州經(jīng)濟文化繁榮,時有“揚一益(成都)二”之稱!按猴L”句意興酣暢,渲染出大都會富麗豪華氣派,使人如睹十里長街,車水馬龍,花枝招展。這里歌臺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爸楹煛笔歉铇欠繖稍O(shè)置,“卷上珠簾”則看得見“高樓紅袖”。而揚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簾,所有簾下不知有多少紅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簾總不如”。不如誰,誰不如,詩中都未明說,含吐不露。這里“卷上珠簾”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總不如”的結(jié)論更形象,更有說服力;而且將揚州珠光寶氣的繁華氣象一并傳出。詩用壓低揚州所有美人來突出一人之美,有眾星拱月的效果!渡衷娫挕吩疲骸皶魑,務(wù)強此而弱彼,謂之‘尊題’。”杜牧此處的修辭就是“尊題格”。但由于前兩句美妙的比喻,這里“強此弱彼”的寫法顯得自然入妙。

  杜牧此詩,從意中人寫到花,從花寫到春城鬧市,從鬧市寫到美人,最后又烘托出意中人。二十八字揮灑自如,游刃有余,真俊爽輕利之至。別情人不用一個“你(君、卿)”字;贊美人不用一個“女”字;甚至沒有一個“花”字、“美”字,“不著一字”而能“盡得風流”。語言空靈清妙,貴有個性。

  其二

  這一首抒寫詩人對妙齡歌女留戀惜別的心情。

  齊、梁之際的.江淹曾經(jīng)把的感情概括為“黯然銷魂”四字。但這種感情的表現(xiàn),卻因人因事的不同而千差萬別,這種感情本身,也不是“悲”、“愁”二字所能了得。杜牧此詩不用“悲”、“愁”等字,卻寫得坦率、真摯,道出了時的真情實感。

  詩人同所愛不忍分別,又不得不分別,感情是千頭萬緒的!岸嗲閰s似總無情”,明明多情,偏從“無情”著筆,著一“總”字,又加強了語氣,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詩人愛得太深、太多情,以至使他覺得,無論用怎樣的方法,都不足以表現(xiàn)出內(nèi)心的多情。別筵上,凄然相對,象是彼此無情似的。越是多情,越顯得無情,這種情人離別時最真切的感受,詩人把它寫出來了!拔ㄓX樽前笑不成”,要寫離別的悲苦,他又從“笑”字入手。一個“唯”字表明,詩人是多么想面對情人,舉樽道別,強顏歡笑,使所愛歡欣。但因為感傷離別,卻擠不出一絲笑容來。想笑是由于“多情”,“笑不成”是由于太多情,不忍離別而事與愿違。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態(tài)描寫,把詩人內(nèi)心的真實感受,說得委婉盡致,極有情味。

  題為“贈別”,當然是要表現(xiàn)人的惜別之情。然而詩人又撇開自己,去寫告別宴上那燃燒的蠟燭,借物。詩人帶著極度感傷的心情去看周圍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也就都帶上了感傷色彩。這就是劉勰所說的:“屬采附聲,亦與心而徘徊”(《文心雕龍·物色》)!跋灎T”本是有燭芯的,所以說“蠟燭有心”;而在詩人的眼里燭芯卻變成了“惜別”之心,把蠟燭擬人化了。在詩人的眼里,它那徹夜流溢的燭淚,就是在為男女主人的離別而傷心了。“替人垂淚到天明”,“替人”二字,使意思更深一層!暗教烀鳌庇贮c出了告別宴飲時間之長,這也是詩人不忍分離的一種表現(xiàn)。

  詩人用精煉流暢、清爽俊逸的語言,表達了悱惻纏綿的情思,風流蘊藉,意境深遠,余韻不盡。就詩而論,表現(xiàn)的感情還是很深沉、很真摯的。杜牧為人剛直有節(jié),敢論列大事,卻也不拘小節(jié),好歌舞,風情頗張,此詩亦可見此意。

  作品點評

  其一

  楊慎《升庵詩話》:杜牧之詩:“娉娉裊裊十三馀,豆蔻梢頭二月初!眲⒚衔踔^:《本草》云:“豆蔻未開者,謂之含胎花。言少而娠也!薄林姳驹佹脚云涿蓝疑,未經(jīng)事人,如豆蔻花之未開耳。此為風情言,非為求嗣言也。若娼而娠,人方厭之,以為“綠葉成陰”矣,何事入詠乎?

  吳景旭《歷代詩話》:嵇含《南方草木狀》云:豆蔻花,其苗如蘆,其葉似姜,其花作穗,嫩葉卷之而生;ㄎ⒓t,穗頭深色;葉漸舒,花漸出!侗静荨芬酄钇浠ㄖ露泻N于葉間,有如人之娠耳,孟熙正引此意,非直謂少女之娠也。升庵誤會“少而娠”之語,添出“求嗣”一案,可笑。

  《因樹屋書影》:杜牧之詩:“婷婷裊裊十三馀,豆蔻梢頭二月初!薄嘶o實,不與草豆蔻同種。每蕊心有兩瓣相并,詞人托興曰比目、連理云(《桂海虞衡志》云),讀此,始知詩人用“豆蔻”之目。

  其二

  張戒《歲寒堂詩話》:杜牧之云:“多情卻似總無情……”意非不佳,然而詞意淺露,略無馀蘊。元、白、張籍,其病正在此:只知道得人心中事,而不知道盡則又淺露也。

  黃叔燦《箋注》:曰“卻似”,曰“唯覺”,形容妙矣。下卻借蠟燭托寄,曰“有心”,曰“替人”,更妙。宋人評牧之詩:豪而艷,宕而麗,其絕句于晚唐中尤為出色。

  《精選評注五朝詩學津梁》:不言人而言燭,襯筆絕佳。

  作者簡介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zhuǎn)淮南節(jié)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nèi)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fā)俊爽,多切經(jīng)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大杜“。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杜牧的古詩8

  作品簡介《泊秦淮》是唐代文學家的詩作。此詩是詩人夜泊秦淮時觸景感懷之作,前半段寫秦淮夜景,后半段抒發(fā)感慨,借陳后主(陳叔寶)因追求荒淫享樂終至亡國的歷史,諷刺那些不從中汲取教訓而醉生夢死的晚唐統(tǒng)治者,表現(xiàn)了作者對國家命運的無比關(guān)懷和深切憂慮的情懷。全詩寓情于景,意境悲涼,感情深沉含蓄,語言精當錘煉,藝術(shù)構(gòu)思頗具匠心,寫景、抒情、敘事有機結(jié)合,具有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

  作品原文

  泊秦淮

  唐 [杜牧]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作品注釋

  ⑴秦淮:即秦淮河,發(fā)源于江蘇句容大茅山與溧水東廬山兩山間,經(jīng)南京流入長江。相傳為秦始皇南巡會稽時開鑿的,用來疏通淮水,故稱秦淮河。歷代均為繁華的游賞之地。

 、茻煟簾熿F。

 、遣矗和2。

 、壬膛阂再u唱為生的歌女。

 、珊笸セǎ焊枨队駱浜笸セā返暮喎Q。南朝陳皇帝陳叔寶(即陳后主)溺于聲色,作此曲與后宮美女尋歡作樂,終致亡國,所以后世把此曲作為亡國之音的代表。

  作品譯文

  迷離月色和輕煙籠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賣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國之恨,隔著江水仍在高唱著玉樹后庭花。

  創(chuàng)作背景

  杜牧前期頗為關(guān)心政治,對當時百孔千瘡的唐王朝表示憂慮,他看到統(tǒng)治集團的腐朽昏庸,看到藩鎮(zhèn)的擁兵自固,看到邊患的頻繁,深感社會危機四伏,唐王朝前景可悲。這種憂時傷世的思想,促使他寫了許多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詩篇。《泊秦淮》也就是在這種思想基礎(chǔ)上產(chǎn)生的。

  六朝古都金陵的秦淮河兩岸歷來是達官貴人們享樂游宴的場所,“秦淮”也逐漸成為奢靡生活的代稱。詩人夜泊于此,眼見燈紅酒綠,耳聞淫歌艷曲,觸景生情,又想到唐朝國勢日衰,當權(quán)者昏庸荒淫,便感慨萬千,寫下了這首《泊秦淮》。

  作品鑒賞

  《泊秦淮》是杜牧的代表作之一,載于《全》卷五百二十三。下面是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趙其鈞先生對此詩的賞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過城中流入長江,兩岸酒家林立,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游宴的場所。唐王朝的都城雖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兩岸的景象卻一如既往。

  有人說作詩“發(fā)句好尤難得”(嚴羽《滄浪詩話》)。這首詩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響的,那兩個“籠”字就很引人注目。煙、水、月、沙四者,被兩個“籠”字和諧地溶合在一起,繪成一幅極其淡雅的水邊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靜,而又隱含著微微浮動流走的意態(tài),筆墨是那樣輕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氣氛又是那么濃。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關(guān)聯(lián)的,所以讀完第一句,再讀“夜泊秦淮近酒家”,就顯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詩人的活動來講,該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見到“煙籠寒水月籠沙”的景色,不過要真的掉過來一讀,反而會覺得平板無味了。詩中這種寫法的好處是:首先它創(chuàng)造出一個很具有特色的`環(huán)境氣氛,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力,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shù)效果,這是很符合藝術(shù)表現(xiàn)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這么處理,就很像一幅畫的畫面和題字的關(guān)系。平常人們欣賞一幅畫,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畫面(這就猶如“煙籠寒水月籠沙”),然后再去看那邊角的題字(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詩人這樣寫也是頗合人們藝術(shù)欣賞的習慣。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平平,卻很值得玩味。這句詩內(nèi)里的邏輯關(guān)系是很強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個字又為上一句的景色點出時間、地點,使之更具有個性,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也照應(yīng)了詩題;后三個字又為下文打開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國恨”和“后庭花”,也由此才觸動了詩人的情懷。因此,從詩的發(fā)展和情感的抒發(fā)來看,這“近酒家”三個字,就像啟動了閘門,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絕。這七個字承上啟下,網(wǎng)絡(luò)全篇,詩人構(gòu)思的細密、精巧,于此可見。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么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可見詩說“商女不知亡國恨”,乃是一種曲筆,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后庭花》,即《玉樹后庭花》,據(jù)說是南朝荒淫誤國的陳后主所制的樂曲,這靡靡之音,早已使陳朝壽終正寢了?墒,如今又有人在這衰世之年,不以國事為懷,反用這種亡國之音來尋歡作樂,這不禁使詩人產(chǎn)生歷史又將重演的隱憂。“隔江”二字,承上“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后主依然沉湎聲色!蔼q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歷史、現(xiàn)實和想象中的未來串成一線,意味深長!吧膛恢鰢蓿艚q唱《后庭花》”,于婉曲輕利的風調(diào)之中,表現(xiàn)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無限的感慨,堪稱“絕唱”。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xiàn)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cè)面的寫照。

  作品點評

  《唐詩正聲》:吳逸一曰:國已亡矣,時靡靡之音深入人心,孤泊驟聞,自然興慨。

  《批點唐詩正聲》:寫景命意俱妙,絕處怨體反言,與諸作異。

  《增訂評注唐詩正聲》:周云:亡國之音,自不堪聽,又當此景。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弼為用事體。何仲德為熔意體。

  《唐詩繹》:首句寫景荒涼,已為“亡國恨”鉤魂攝魄。三四推原亡國之故,妙就現(xiàn)在所聞猶是亡國之音感嘆,索性用“不知”二字,將“亡國恨”三字掃空,文心幻曲。

  《而庵說唐詩》:“煙籠寒水”,水色碧,故云“煙籠”。“月籠沙”,沙色白,故云“月籠”。下字極斟酌。夜泊秦淮、而與酒家相近,酒家臨河故也。商女,是以唱曲作生涯者,唱《后庭花》曲,唱而已矣,那知陳后主以此亡國,有恨于其內(nèi)哉!杜牧之隔江聽去,有無限興亡之感,故作是詩。

  《唐詩別裁》:絕唱。

  《網(wǎng)師園唐詩箋》:后之詠秦淮者,更從何處措詞?

  《詩法易簡錄》:首句寫秦淮夜景。次句點明夜泊,而以“近酒家”三字引起后二句!安恢倍指锌钌,寄托甚微。通首音節(jié)神韻,無不入妙,宜沈歸愚嘆為絕唱。

  《唐詩箋要》:盱目刺懷,含毫不盡。“千里楓樹煙雨深,無朝無暮聽猿吟”,凄不過此。

  《讀雪山房唐詩序例》:王阮亭司寇刪定洪氏《唐人萬首絕句》,以王維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齡之“奉帚平明”、王之渙之“黃河遠上”為壓卷,韙于前人之舉“蒲萄美酒”、“秦時明月”者矣。近沈歸愚宗伯亦效舉數(shù)首以續(xù)之。今按其所舉,惟杜牧“煙籠寒水”一首為角。

  《唐絕詩鈔注略》:何焯云:發(fā)端一片亡國恨。王堯沖云:“近酒家”,歌聲所由來矣。

  《詩式》:首句狀景起。煙、水色青,故“煙籠水”;月、沙色白,故“月籠沙”:此秦淮景色也。次句點“泊秦淮”。泊近酒家,為下商女唱曲之所從來處,已伏三句之根。三句變換,四句發(fā)之,謂杜牧聽隔江歌聲。知《玉樹后庭花》曲系陳后主亡國之音,足動興亡之感,而商女不知曲中有恨,但唱曲而已。

  《詩境淺說續(xù)編》:《后庭》一曲,在當日瓊枝璧月之場,狎客傳箋,纖兒按拍,無愁之天子,何等繁榮!乃同此珠喉清唱,付與秦淮寒夜,商女重唱,可勝滄桑之感?……獨有孤舟行客,俯仰興亡,不堪重聽耳。

  《唐人絕句精華》:首二句寫夜泊之景。三句非責商女,特借商女猶唱《后庭花》曲以嘆南朝之亡耳。六朝之局,以陳亡而結(jié)束,詩人用意自在責陳后主君臣輕蕩,致召危亡也。

  作者簡介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zhuǎn)淮南節(jié)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nèi)容以抒懷為主,其詩英發(fā)俊爽,多切經(jīng)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大杜“。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杜牧的古詩9

  1、《清明》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赤壁》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

  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

  3、《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4、《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5、《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深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6、《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

  7、《寄揚州韓綽判官》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8、《九日齊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jié),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霑衣。

  9、《贈別》

  多情卻似總無情,唯覺樽前笑不成。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10、《題烏江亭》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11、《過華清宮》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12、《長安秋望》

  樓倚霜樹外,鏡天無一毫。

  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

  13、《紫薇花》

  曉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園中最上春。

  桃李無言又何在,向風偏笑艷陽人。

  14、《金谷園》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春。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

  15、《遣懷》

  落魄江南載酒行,楚腰纖細掌中輕。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

  16、《嘆花》

  自是尋春去校遲,不須惆悵怨芳時。

  狂風落盡深紅色,綠葉成陰子滿枝。

  17、《將赴吳興登樂游原一絕》

  清時有味是無能,閑愛孤云靜愛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樂游原上望昭陵。

  18、《月》

  三十六宮秋夜深,昭陽歌斷信沉沉。

  唯應(yīng)獨伴陳皇后,照見長門望幸心。

  19、《寄遠》

  南陵水面漫悠悠,風緊云輕欲變秋。

  正是客心孤迥處,誰家紅袖憑江樓?

  20、《登樂游原》

  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

  看取漢家何事業(yè),五陵無樹起秋風。

杜牧的古詩10

  作品簡介《寄揚州韓綽判官》是唐代詩人離開揚州以后懷念昔日同僚韓綽判官而作。此詩著意刻畫深秋的揚州依然綠水青山、草木蔥蘢,二十四橋月夜仍然樂聲悠揚,調(diào)侃友人生活的閑逸,表達了作者對過往揚州生活的深情懷念。全詩意境優(yōu)美,清麗俊爽,情趣盎然。

  作品原文

  寄揚州韓綽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隱隱水迢迢,秋盡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作品注釋

  ⑴韓綽:事不詳,杜牧另有《哭韓綽》詩。判官:觀察使、節(jié)度使的屬官。時韓綽似任淮南節(jié)度使判官。

 、铺鎏觯褐附崎L遙遠。一作“遙遙”。

 、遣菸吹颍╠iāo):一作“草木凋”。凋:凋謝。

 、榷臉颍阂徽f為二十四座橋。北宋沈括《夢溪筆談·補筆談》卷三中對每座橋的方位和名稱一一做了記載。一說有一座橋名叫二十四橋,清李斗《揚州畫舫錄》卷十五:“廿四橋即吳家磚橋,一名紅藥橋,在熙春臺后,……揚州鼓吹詞序云,是橋因古二十四美人吹簫于此,故名!

  ⑸玉人:貌美之人。這里是杜牧對韓綽的戲稱。一說指揚州歌妓。教:使,令。

  作品譯文

  青山隱隱約約綠水千里迢迢,秋時已盡江南草木還未枯凋。

  二十四橋明月映照幽幽清夜,你這美人現(xiàn)在何處教人吹簫?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是杜牧被任為監(jiān)察御史,由淮南節(jié)度使幕府回長安供職后所作,具體寫作時間約在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或開成元年(836年)秋。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至大和九年(835年),杜牧曾任淮南節(jié)度使掌書記,與韓綽是同僚。

  唐代的揚州,是長江中下游繁榮的都會,店肆林立,商賈如云,酒樓舞榭,比比皆是,“每重城向夕,倡樓之上,常有絳紗燈數(shù)萬,輝羅耀列空中,九里三十步街中,珠翠填咽,邈若仙境”(《太平廣記》卷273引《唐闕文》)!靶允枰胺攀帯钡亩拍,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常出沒于青樓倡家,有不少風流韻事,韓綽在這方面是他同道,所以回到長安后寫詩寄贈。

  作品鑒賞

  揚州之盛,唐世艷稱,歷代詩人為它留下了多少膾炙人口的詩篇。這首詩風調(diào)悠揚,意境優(yōu)美,千百年來為人們傳誦不衰。韓綽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贈他的.詩共有兩首,另一首是《哭韓綽》,看來兩人甚篤。

  首句從大處落墨,化出遠景:青山逶迤,隱于天際,綠水如帶,迢遞不斷!半[隱”和“迢迢”這一對疊字,不但畫出了山清水秀、綽約多姿的江南風貌,而且隱約暗示著詩人與友人之間山遙水長的空間距離,那抑揚的聲調(diào)中仿佛還蕩漾著詩人江南的似水柔情。歐陽修的《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平蕪盡處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這句詩的言外之意。此時雖然時令已過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卻還未凋落,風光依舊旖旎秀媚。正由于詩人不堪晚秋的蕭條冷落,因而格外眷戀江南的青山綠水,越發(fā)懷念遠在熱鬧繁花之鄉(xiāng)的故人了。

  江南佳景無數(shù),詩人記憶中最美的印象則是在揚州“月明橋上看神仙”(張祜《縱游淮南》)的景致。豈不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徐凝《憶揚州》),更何況當?shù)孛麆俣臉蛏线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二十四橋,一說揚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橋,一說即吳家磚橋,因古時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簫于橋上而得名!坝袢恕保瓤山枰孕稳菝利悵嵃椎呐,又可比喻風流俊美的才郎。從寄贈詩的作法及末句中的“教”字看來,此處玉人當指韓綽。元稹《鶯鶯傳》“疑是玉人來”句可證中晚唐有以玉人喻才子的用法。詩人本是問候友人近況,卻故意用玩笑的口吻與韓綽調(diào)侃,問他當此秋盡之時,每夜在何處教妓女歌吹取樂。這樣,不但韓綽風流倜儻的才貌依稀可見,兩人親昵深厚的得以重溫,而且調(diào)笑之中還微微流露了詩人對自己“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的感喟,從而使此詩平添了許多風韻。杜牧又長于將這類調(diào)笑寄寓在風調(diào)悠揚、清麗俊爽的畫面之中,所以雖寫艷情卻并不流于輕薄。這首詩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吹簫于橋上的美麗傳說與“月明橋上看神仙”的現(xiàn)實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觀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讀之令人如見月光籠罩的二十四橋上,吹簫的美人披著銀輝,宛若潔白光潤的玉人,仿佛聽到嗚咽悠揚的簫聲飄散在已涼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蕩在青山綠水之間。這樣優(yōu)美的境界早已遠遠超出了與朋友調(diào)笑的本意,它所喚起的聯(lián)想不是風流才子的放蕩生活,而是對江南風光的無限向往:秋盡之后尚且如此美麗,當其春意方濃之時又將如何迷人?這種內(nèi)蘊的情趣,微妙的思緒,“可言不可言之間”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會”的指歸(見葉燮《原詩》),正是這首詩成功的奧秘。

  作品點評

  《注解選》:情雖切而辭不露。

  《品匯》:劉云:韓之風致可想,書記薄幸自道耳。

  《升庵詩話》:唐詩絕句,今本多誤字……《寄揚州韓綽判官》云“秋盡江南草未凋”,俗本作“草木凋”。秋盡而草木凋,自是常事,不必說也;況江南地暖,草本不凋乎!此詩杜牧在淮南而寄揚州者,蓋厭淮南之搖落,而羨江南之繁華。若作“草木凋”,則與“青山明月”、“玉人吹簫”不是一套事矣。余戲謂此二詩(另一指《江南春》)絕妙,“十里鶯啼”,俗人添一撇壞了;“草未凋”,俗人減一畫壞了。甚矣,士俗不可醫(yī)也!

  《批點唐音》:優(yōu)柔平實,有似中唐。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胡次焱曰:對草木凋謝之秋,思月橋吹簫之夜,寂寞之戀喧嘩,始不勝情。“何處”二字最佳。陸時雍曰:杜牧七言絕句,婉轉(zhuǎn)多情,韻亦不乏,自劉夢得以后一人。牧之詩有“十年一覺揚州夢”之句,素戀其景物奇美。此不過謂韓判官當此零落之候,教簫于月中,不知“二十四橋”之夜在于何處?含無限意緒耳。

  《唐詩摘鈔》:作“草未凋”,本句始有意;若作“木”字,讀之索然矣……揚州本行樂之地,故以此(按指“玉人”句)訊韓,言外有羨之意。

  《唐詩箋注》:“十年一覺揚州夢”,牧之于揚州綣戀久矣!岸臉颉币痪,有神往之致,借韓以發(fā)之。

  《精選評注五朝詩學津梁》:風流秀曼,一片精神。

  《歷代詩發(fā)》:豐神搖曳。

  《唐賢小三昧集續(xù)集》:只此七字,便已妙絕(末句下)。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深情高調(diào),晚唐中絕作,可以媲美盛唐名家。

  《唐詩三百首》:二語與謫仙“煙花三月”七字,皆千古麗句(末二句下)。

  《唐絕詩鈔注略》:《天祿識馀》:“教”、“學”,古文通用。唐人“玉人”云云,乃學吹簫也。唐詩中“教”字皆乎用,無去聲字;且“學吹簫”煞有風致,“教吹簫”有何意味耶?

  作者簡介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zhuǎn)淮南節(jié)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nèi)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fā)俊爽,多切經(jīng)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大杜“。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杜牧的古詩11

  秋夕

  [唐]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椗。

  作品注釋

  ⑴秋夕:秋天的夜晚。

 、沏y燭:銀色而精美的蠟燭。銀,一作“紅”。畫屏:畫有圖案的屏風。

 、禽p羅小扇:輕巧的絲質(zhì)團扇。流螢:飛動的螢火蟲。

 、忍祀A:露天的石階。天,一作“瑤”。

 、勺矗鹤炜础W阂蛔鳌芭P”。牽牛織女星:兩個星座的名字,指牽牛星、織女星。亦指古代神話中的人物牽牛和織女。

  作品譯文

  在秋夜里燭光映照著畫屏,手拿著小羅扇撲打螢火蟲。

  夜色里的石階清涼如冷水,靜坐寢宮凝視牛郎織女星。

  作品鑒賞

  此詩寫失意宮女孤獨的生活和凄涼的心境。

  前兩句已經(jīng)描繪出一幅深宮生活的圖景。在一個秋天的晚上,銀白色的蠟燭發(fā)出微弱的光,給屏風上的圖畫添了幾分暗淡而幽冷的色調(diào)。這時,一個孤單的宮女正用小扇撲打著飛來飛去的螢火蟲!拜p羅小扇撲流螢”,這一句十分含蓄,其中含有三層意思:第一,古人說腐草化螢,雖然是不科學的,但螢總是生在草叢冢間那些荒涼的地方。如今,在宮女居住的庭院里竟然有流螢飛動,宮女生活的凄涼也就可想而知了。第二,從宮女撲螢的動作可以想見她的寂寞與無聊。她無事可做,只好以撲螢來消遣她那孤獨的歲月。她用小扇撲打著流螢,一下一下地,似乎想驅(qū)趕包圍著她的孤冷與索寞,但這是無用的。第三,宮女手中拿的輕羅小扇具有象征意義,扇子本是夏天用來揮風取涼的,秋天就沒用了,所以里常以秋扇比喻棄婦。相傳漢成帝妃班婕妤為趙飛燕所譖,失寵后住在長信宮,寫了一首《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fā)。?智锕(jié)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贝苏f未必可信,但后來詩詞中出現(xiàn)團扇、秋扇,便常常和失寵的女子聯(lián)系在一起了。如王昌齡的《長信秋詞》:“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共徘徊”,王建的《宮中調(diào)笑》:“團扇,團扇,美人病來遮面”,都是如此。這首詩中的“輕羅小扇”,也象征著持扇宮女被遺棄的命運。

  第三句,“天階夜色涼如水”!疤祀A”指皇宮中的石階!耙股珱鋈缢卑凳疽挂焉畛,寒意襲人,該進屋去睡了?墒菍m女依舊坐在石階上,仰視著天河兩旁的牽牛星和織女星。民間傳說,織女是天帝的孫女,嫁與牽牛,每年七夕渡河與他相會一次,有鵲為橋。漢代《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就是寫他們的故事。宮女久久地眺望著牽牛織女,夜深了還不想睡,這是因為牽?椗墓适掠|動了她的心,使她想起自己不幸的'身世,也使她產(chǎn)生了對于真摯愛情的向往?梢哉f,滿懷心事都在這舉首仰望之中了。

  梅圣俞說:“必能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矣!保ㄒ姟读辉娫挕罚┻@兩句話恰好可以說明此詩在藝術(shù)上的特點。一、三句,把深宮秋夜的景物十分逼真地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袄洹弊,形容詞當動詞用,很有氣氛。“涼如水”的比喻不僅有色感,而且有溫度感。二、四兩句寫宮女,含蓄蘊藉,很耐人尋味。詩中雖沒有一句抒情的話,但宮女那種哀怨與期望相交織的復雜感情見于言外,從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封建時代婦女的悲慘命運。

  這首詩寫失意宮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寫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氣氛,又襯出主人公內(nèi)心的孤凄。二句寫借撲螢以打發(fā)時光,排遣愁緒。三句寫夜深仍不能眠,以待臨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羨慕牽?椗惆l(fā)心中悲苦。

  作品點評

  《冷齋夜話》:(詩)有意含蓄者,如《宮詞》曰:“銀燭秋光冷畫屏……”。

  《艇齋詩話》:小杜《秋夜》宮詞云:“銀燭秋光冷畫屏……”含蓄有思致。星象甚多,而獨言牛女,此所以見其為宮詞也。

  《注解選》:此詩為宮中怨女作也。牽?椗,一年一會,秦宮人望幸,至有三十六年不得見者!芭P看牽?椗恰,隱然說一生不蒙幸,愿如牛女一夕之會,亦不可得。怨而不怒,真風人之詩。

  《唐詩正聲》:吳逸一評:詞亦濃麗,意卻凄婉。末句玩“看”字。

  《增訂評注唐詩正聲》:楊云:幽怨自見。郭云:小妝點,入詩余便為佳境。落句似淺。

  《唐詩鏡》:冷然情致。“坐看”不若“臥看”佳。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同弼為直接體。

  《刪訂唐詩解》:吳昌祺曰:雋而小。

  《三體唐詩評》:崔顥《七夕》后四句公:“長信秋深夜轉(zhuǎn)幽,瑤階金閣數(shù)螢流。班姬此夕愁無限,河漢三更看斗牛。”此篇點化其意。次句再用團扇事,亦渾成無跡。

  《唐詩摘鈔》:《苕溪漁隱》云:此詩斷句極佳,意在言外,其幽怨之情不待明言而見也。敖清江云:落句即牛女會合之難,喻君臣際會之難。

  《增訂唐詩摘鈔》:燭光屏冷,情之所由生也。撲螢以戲,寫憂也?磁E,羨之也。

  《載酒園詩話又編》:亦即“參昴衾裯”之義。但古人興意在前,此倒用于后。昔人感嘆中猶帶慶幸,故情辭悉露,此詩全寫凄涼,反多含蓄。

  《精選評注五朝詩學津梁》:細膩熨貼,善寫秋夕家庭。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詩中不著一意,言外含情無限。

  《唐詩三百首》:層層布景,是一幅著色人物畫。只“坐看”二字逗出情思,便通身靈動。

  《唐詩評注讀本》:此宮中秋怨詩也,自初夜寫至夜深,層層繪出,宛然為宮人作一幅幽怨圖。

  《詩境淺說續(xù)編》:為秋閨詠七夕情事。前三句寫景極清麗,宛若靜院夜涼,見伊人逸致。結(jié)句僅言坐看雙星,凡離合悲歡之跡,不著毫端,而閨人心事,盡在舉頭坐看之中。

  《唐人絕句精華》:此亦閨情詩也。不明言相怨之情,但以七夕牛女會合之期,坐看不睡,以見獨處無郎之意。

  作者簡介

  杜牧(803年-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詩人、散文家,是宰相杜佑之孫,杜從郁之子。唐文宗大和二年26歲中進士,授弘文館校書郎。后赴江西觀察使幕,轉(zhuǎn)淮南節(jié)度使幕,又入觀察使幕,理人國史館修撰,膳部、比部、司勛員外郎,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詩歌以七言絕句著稱,內(nèi)容以詠史抒懷為主,其詩英發(fā)俊爽,多切經(jīng)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頗高。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大杜“。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杜牧的古詩12

  清明

  唐代:杜牧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及注釋

  譯文江南清明時節(jié)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借問當?shù)刂撕翁庂I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注釋⑴清明: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陽歷四月五日前后。舊俗當天有掃墓、踏青、插柳等活動。宮中以當天為秋千節(jié),坤寧宮及各后宮都安置秋千,嬪妃做秋千之戲。⑵紛紛:形容多。⑶欲斷魂:形容傷感極深,好像靈魂要與身體分開一樣。斷魂:神情凄迷,煩悶不樂。這兩句是說,清明時候,陰雨連綿,飄飄灑灑下個不停;如此天... 顯示全部

  賞析

  這一天正是清明佳節(jié)。詩人小杜,在行路中間,可巧遇上了雨。清明,雖然是柳綠花紅、春光明媚的時節(jié),可也是氣候容易發(fā)生變化的`期間,常常趕上“鬧天氣”。遠在梁代,就有人記載過:在清明前兩天的寒食節(jié),往往有“疾風甚雨”。若是正趕在清明這天下雨,還有個專名叫作“潑火雨”。詩人杜牧遇上的,正是這樣一個日子。詩人用“紛紛”兩個字來形容那天的“潑火雨”,真是好極了。怎見得呢?“紛紛”,若是形容下雪,那該是大雪,所謂... 顯示全部

  杜牧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詩首見于南宋初年《錦繡萬花谷》注明出唐詩,后依次見于《分門纂類唐宋時賢千家詩選》、明托名謝枋得《千家詩》、清康熙《御選唐詩》!督贤ㄖ尽份d:杜牧任池州刺史時,曾到過杏花村飲酒,詩中杏花村指此。附近有杜湖、東南湖等勝景。... 顯示全部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字牧之,號樊川居士,漢族,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唐代詩人。杜牧人稱“小杜”,以別于杜甫。與李商隱并稱“小李杜”。因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的古詩13

  [唐]杜牧

  君為豫章姝,十三才有馀。翠茁鳳生尾,丹葉蓮含跗。

  高閣倚天半,章江聯(lián)碧虛。此地試君唱,特使華筵鋪。

  主人顧四座,始訝來踟躕。吳娃起引贊,低徊映長裾。

  雙鬟可高下,才過青羅襦。盼盼乍垂袖,一聲雛鳳呼。

  繁弦迸關(guān)紐,塞管裂圓蘆。眾音不能逐,裊裊穿云衢。

  主人再三嘆,謂言天下殊。贈之天馬錦,副以水犀梳。

  龍沙看秋浪,明月游朱湖。自此每相見,三日已為疏。

  玉質(zhì)隨月滿,艷態(tài)逐春舒。絳唇漸輕巧,云步轉(zhuǎn)虛徐。

  旌旆忽東下,笙歌隨舳艫。霜凋謝樓樹,沙暖句溪蒲。

  身外任塵土,樽前極歡娛。飄然集仙客,諷賦欺相如。

  聘之碧瑤珮,載以紫云車。洞閉水聲遠,月高蟾影孤。

  爾來未幾歲,散盡高陽徒。洛城重相見,婥婥為當壚。

  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須。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無。

  門館慟哭后,水云秋景初。斜日掛衰柳,涼風生座隅。

  灑盡滿襟淚,短歌聊一書。

杜牧的古詩14

  《江南春》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作品賞析

  [注釋](1)山郭:山城。酒旗:古代酒店外面掛的幌子。

  [譯文]:千里江南,到處鶯鶯歌燕舞,桃紅柳綠,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在臨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到處都有迎風招展的酒旗。到處是香煙繚繞的寺廟,亭臺樓閣矗立在朦朧的煙雨之中。

  這首《江南春》,千百年來素負盛譽。四句詩,既寫出了江南春景的豐富多彩,也寫出了它的廣闊、深邃和迷離。

  “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痹娨婚_頭,就象迅速移動的電影鏡頭,掠過南國大地:遼闊的千里江南,黃鶯在歡樂地歌唱,叢叢綠樹映著簇簇紅花;傍水的村莊、依山的城郭、迎風招展的酒旗,一一在望。迷人的江南,經(jīng)過詩人生花妙筆的點染,顯得更加令人心旌搖蕩了。搖蕩的原因,除了景物的繁麗外,恐怕還由于這種繁麗,不同于某處園林名勝,僅僅局限于一個角落,而是由于這種繁麗是鋪展在大塊土地上的。因此,開頭如果沒有“千里”二字,這兩句就要減色了。但是,明代楊慎在《升庵詩話》中說:“千里鶯啼,誰人聽得?千里綠映紅,誰人見得?若作十里,則鶯啼綠紅之景,村郭、樓臺、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睂τ谶@種意見,何文煥在《歷代詩話考索》中曾駁斥道:“即作十里,亦未必盡聽得著,看得見。題云《江南春》,江南方廣千里,千里之中,鶯啼而綠映焉,水村山郭無處無酒旗,四百八十寺樓臺多在煙雨中也。此詩之意既廣,不得專指一處,故總而命曰《江南春》……”何文煥的說法是對的,這是出于文學藝術(shù)典型概括的需要。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后兩句!澳铣陌侔耸,多少樓臺煙雨中!睆那皟删淇,鶯鳥啼鳴,紅綠相映,酒旗招展,應(yīng)該是晴天的景象,但這兩句明明寫到煙雨,是怎么回事呢?這是因為千里范圍內(nèi),各處陰晴不同,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不過,還需要看到的是,詩人運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點是山重水復,柳暗花明,色調(diào)錯綜,層次豐富而有立體感。詩人在縮千里于尺幅的同時,著重表現(xiàn)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襯、豐富多彩的美麗景色。詩的前兩句,有紅綠色彩的映襯,有山水的映襯,村莊和城郭的映襯,有動靜的映襯,有聲色的映襯。但光是這些,似乎還不夠豐富,還只描繪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所以詩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筆:“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苯鸨梯x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來就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現(xiàn)在詩人又特意讓它出沒掩映于迷蒙的煙雨之中,這就更增加了一種朦朧迷離的色彩。這樣的畫面和色調(diào),與“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的明朗絢麗相映,就使得這幅“江南春”的圖畫變得更加豐富多彩!澳铣倍指o這幅畫面增添悠遠的歷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強調(diào)數(shù)量之多的一種說法。詩人先強調(diào)建筑宏麗的佛寺非止一處,然后再接以“多少樓臺煙雨中”這樣的.唱嘆,就特別引人遐想。

  這首詩表現(xiàn)了詩人對江南景物的贊美與神往。但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諷刺說”,認為南朝皇帝在中國歷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的時代佛教也是惡性發(fā)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諷刺。其實,解詩首先應(yīng)該從藝術(shù)形象出發(fā),而不應(yīng)該作抽象的推論。杜牧反對佛教,并不等于對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佛寺建筑也一定討厭。他在宣州,常常去開元寺等處游玩。在池州也到過一些寺廟,還和僧人交過朋友。著名的詩句,象“九華山路云遮寺,青弋江邊柳拂橋”,“秋山春雨閑吟處,倚遍江南寺寺樓”,都說明他對佛寺樓臺還是欣賞流連的。當然,在欣賞的同時,偶而浮起那么一點歷史感慨也是可能的。

  (余恕誠)

  本站部分賞析內(nèi)容來自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提供,旨在弘揚中華文化,僅用于學習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無法考證,如侵犯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及時通知我們,郵箱:service@shicimingju.com

  杜牧簡介

  杜牧(公元803-約852年)唐代詩人,漢族,字牧之,號樊川居士,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 晚唐杰出詩人,尤以七言絕句著稱。杜牧晚年居長安南樊川別墅,故后世稱“杜樊川”。杜牧人稱“小杜”,并李商隱并稱“小李杜”。

杜牧的古詩15

  1、月

  三十六宮秋夜深,昭陽歌斷信沉沉。

  唯應(yīng)獨伴陳皇后,照見長門望幸心。

  2、題揚州禪智寺

  雨過一蟬噪,飄蕭松桂秋。

  青苔滿階砌,白鳥故遲留。

  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

  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

  3、題木蘭廟

  彎弓征戰(zhàn)作男兒,夢里曾經(jīng)與畫眉。

  幾度思歸還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題宣州開元寺水閣閣下宛溪夾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連空,天淡云閑今古同。

  鳥去鳥來山色里,人歌人哭水聲中。

  深秋簾幕千家雨,落日樓臺一笛風。

  惆悵無日見范蠡,參差煙樹五湖東。

  4、登樂游原

  長空澹澹孤鳥沒,萬古銷沉向此中。

  看取漢家何事業(yè),五陵無樹起秋風。

  5、

  連云接塞添迢遞,灑幕侵燈送寂寥。

  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

  6、鷺鷥

  雪衣雪發(fā)青玉嘴,群捕魚兒溪影中。

  驚飛遠映碧山去,一樹梨花落晚風。

  7、讀韓杜集

  杜詩韓筆愁來讀,似倩麻姑癢處搔。

  天外鳳凰誰得髓?

  無人解合續(xù)弦膠。

  8、秋浦途中

  蕭蕭山路窮秋雨,淅淅溪風一岸蒲。

  為問寒沙新到雁,來時還下杜陵無。

  9、送人

  鴛鴦帳里暖芙蓉,低泣關(guān)山幾萬重。

  明鏡半邊釵一股,此生何處不相逢。

  10、梅

  輕盈照溪水,掩斂下瑤臺。

  妒雪聊相比,欺春不逐來。

  偶同佳客見,似為凍醪開。

  若在秦樓畔,堪為弄玉媒。

  11、早雁

  金河秋半虜弦開,云外驚飛四散哀。

  仙掌月明孤影過,長門燈暗數(shù)聲來。

  須知胡騎紛紛在,豈逐春風一一回?

  莫厭瀟湘少人處,水多菰米岸莓苔。

【杜牧的古詩】相關(guān)文章:

杜牧的古詩11-08

杜牧的古詩05-30

清明古詩杜牧04-06

杜牧寫的清明古詩03-25

杜牧的古詩(精選15篇)11-10

杜牧古詩《清明》賞析03-30

杜牧的古詩15篇11-08

杜牧的古詩(15篇)11-09

清明唐杜牧古詩11-17

山行唐杜牧古詩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