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天堂日韩,中文字幕18页,天天伊人网,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韓愈《答李翊書》閱讀訓練

時間:2023-06-03 03:35:01 王娟 韓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韓愈《答李翊書》閱讀訓練

  《答李翊書》是韓愈給李翊的復信,這是一篇書信體論說文。文中比較系統(tǒng)地闡述了作者的文學觀,認為文章的思想內容決定表現(xiàn)形式。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韓愈《答李翊書》閱讀訓練,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韓愈《答李翊書》閱讀訓練

  答李翊書

  韓愈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歸也有日矣,況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墻而不入于其宮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雖然,不可不為生言之。

  生所謂“立言”者,是也;生所為者與所期者,甚似而幾矣。抑不知生之志:蘄勝于人而取于人邪?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邪?蘄勝于人而取于人,則固勝于人而可取于人矣!將蘄至于古之立言者,則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yǎng)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仁義之人,其言藹如也。

  抑又有難者。愈之所為,不自知其至猶未也;雖然,學之二十余年矣。始者,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之志不敢存。處若忘,行若遺,儼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其觀于人,不知其非笑之為非笑也。如是者亦有年,猶不改。然后識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務去之,乃徐有得也。

  當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汩汩然來矣。其觀于人也,笑之則以為喜,譽之則以為憂,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如是者亦有年,然后浩乎其沛然矣。吾又懼其雜也,迎而距之,平心而察之,其皆醇也,然后肆焉。雖然,不可以不養(yǎng)也,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書之源,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已矣。

  氣,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氣之與言猶是也,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雖如是,其敢自謂幾于成乎?雖幾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雖然,待用于人者,其肖于器邪?用與舍屬諸人。君子則不然。處心有道,行己有方,用則施諸人,舍則傳諸其徒,垂諸文而為后世法。如是者,其亦足樂乎?其無足樂也?

  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遺乎今。吾誠樂而悲之。亟稱其人,所以勸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貶其可貶也。問于愈者多矣,念生之言不志乎利,聊相為言之。愈白。

  1.解釋下列加下劃線的詞。

 、傺勺阋灾乔曳切埃ǎ谝植恢荆ǎ

 、勰钌圆恢竞趵ǎ芪╆愌灾畡杖ィǎ

 、萜涓易灾^幾于成乎()⑥用則施諸人,舍則傳諸其徒()

 、叽怪T文而為后世法()⑧亟稱其人,所以勸之()

  2.下列加下劃線的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道德之歸也有日矣其觀于人也,笑之則以為喜

  B.不可不為生言之生所為者與所期者

  C.平心而察之非敢褒其可褒而貶其可貶也

  D.以其猶有人之說者存也誰不欲告生以其道

  3.下列加下劃線的詞意義與現(xiàn)代意義基本一致的一項是()。

  A.無誘于勢利B.雖然,不可以不養(yǎng)也

  C.然后浩乎其沛然矣D.道德之歸也有日矣

  4.請將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贌o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養(yǎng)其根而俟其實,加其膏而希其光。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

 、谌缓笞R古書之正偽,與雖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務去之,乃徐有得也。

 、蹥猓;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畢浮。

  5.第二小段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為什么這樣說?

  6.第三小段介紹了自己學文學所經歷的五個階段,即(1)___________,(2)__________,(3)__________,(4)__________,(5)__________,這樣寫的好處是__________。

  7.韓愈的《答李翊書》可以說是他倡導的“古文運動”的綱領性文章。文章集中闡述了他的為文之道。其實,“立言、立功、立德”是息息相關的,文中許多為文的觀點完全可作為立身、立德的方向和標準。請你選擇其中的某一點,聯(lián)系生活實際,寫一篇800字左右的議論文。

  參考答案

  1.①哪里②表輕微轉折,可譯為“不過”③追求,有志④務必,必須⑤哪里,差不多⑥被舍棄⑦效法、學習⑧勉勵

  2.A(A中兩個“也”都是表句中停頓的語氣助詞;B中第一個“為”是介詞,“對”的意思,第二個“為”是動詞,“做”的意思;C中第一個“而”是表修飾關系的連詞,第二個“而”是表并列關系的連詞;D中第一個“以”是連詞,“因為”的意思,第二個“以”是介詞,是“用”“拿”的意思)

  3.D(“勢利”在這里是“權勢與利益”的意思,“雖然”這里是“即使這樣卻”的意思,“然后”這里是“這樣以后”的意思)

  4.①不能指望它很快成功,不能被世俗的勢利所誘惑,應該培育果樹的根莖來等待它結果,多添燈油來盼望燈光明亮。根系發(fā)達的果樹,它的果實才會成熟,油脂多的油燈,它的火光才明亮。②這樣以后才能識別古書的對與錯,以及雖然正確但尚未達到最高境界,直至清清楚楚地白黑分明了,并力求揚棄那些錯誤的和雖正確但不完善的東西,才慢慢地有所收獲。③思想修養(yǎng)好比是水,文辭好比是浮在水面上的東西。水大的話,那么大大小小的浮物就能浮起。

  5.第二小段是全文的總綱。第一小段主要作用是引出話題,即“辭”與“道德”的關系;第二小段則緊承上段以根茂實遂、膏沃光曄為喻,說明立言本于立德,進而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觀點:“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第三小段則以自己為文的經歷論證只有“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才能有今天的成績;最后一段,交代原因,即“念生之言不志乎利”,則照應了一、二兩段,并收縮全文。

  6.(1)存圣人之志,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2)白黑分矣,乃徐有得也,汩汩然來矣;(3)浩乎其沛然矣;(4)然后肆焉;(5)無迷其途,無絕其源,終吾身而已矣。

  好處:韓愈是當時文壇泰斗級人物,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現(xiàn)身說法,增加了論據的真實性和典型性,從而增強了文章論證的力度。

  7.略。

  譯文

  六月二十六日,韓愈言,李生足下:你來信的文辭立意很高,而那提問的態(tài)度是多么謙卑和恭敬呀。能夠這樣,誰不愿把立言之道告訴你呢?儒家的仁義道德歸屬于你指日可待,何況乎表述道德的文呢?不過我只是所謂望見孔子的門墻而并未登堂入室的人,怎么足以能辨別是或非呢?雖然如此,還是不能不跟你談談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你所說的要著書立說的看法,是正確的,你所做的和你所期望的,很相似并很接近了。只是不知道你的“立言”之志,是希望勝過別人而被人所取用呢,還是希望達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呢?希望勝過別人而被人取用,那你本已勝過別人并且可以被人取用了。如果期望達到古代立言的人的境界,那就不要希望它能夠很快實現(xiàn),不要被勢利所引誘,要像培養(yǎng)樹木的根而等待它的果實,像給燈加油而等它放出光芒。根長得旺盛果實就能預期成熟,燈油充足燈光就明亮,仁義之人,他的文辭必然和氣可親。

  不過還是有困難之處,我所做到的,自己也不知道達到古代立言者的境界還是沒有?雖然如此,我學習古文已有二十多年了。開始的時候,不是夏商周三代西東兩漢的書就不敢看,不合乎圣人志意的就不敢存留心中,靜處的時候像忘掉了什么,行走時好像遺失了什么,矜持的樣子像在思考,茫茫然像是著了迷。當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寫出的時候,想要把那些陳舊的言詞去掉,這是很艱難的呀!把文章拿給別人看時,不把別人的非難和譏笑放在心上。像這種情況也有不少年,我還是不改自己的主張。這樣之后才能識別古書中道理的真與假,以及那些雖然正確但還不夠完善的內容,清清楚楚黑白分明了,務必去除那些不正確和不完善的,這才慢慢有了心得。當把心里所想的用手寫出來的時候,文思就像泉水一樣涌流出來了。再拿這些文章給別人看時,非笑它我就高興,稱贊它我就擔憂,因為文章里還存有時人的意思和看法。像這樣又有些年,然后才真是像大水浩蕩一樣文思奔涌了。我又擔心文章中還有雜而不純的地方,于是從相反方向對文章提出詰難、挑剔,平心靜氣地考察它,直到辭義都純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寫。雖然如此,還是不能不加深自己的修養(yǎng)。在仁義的道路上行進,在《詩》《書》的源泉里游弋,不要迷失道路,不要斷絕源頭,終我一生都這樣做而已。文章的氣勢,就像水;語言,就像浮在水上的東西。水勢大,那么凡是能漂浮的東西大小都能浮起來。文章的氣勢和語言的關系也是這樣,氣勢充足,那么語言的短長與聲音的揚抑就都會適當。

  雖然這樣,難道就敢說自己的文章接近成功了嗎!即使接近成功了,被人用時,別人能得到什么呢?盡管如此,等待被人采用的見解,難道就像器具一樣嗎?用或不用都取決于別人。君子就不這樣,思考問題本著仁義原則,自己行事有一定規(guī)范,被任用就在人們中推行道,不被用就把道傳給弟子,把道借文章流傳下去為后世效法。像這樣,是值得高興呢,還是不值得高興呢?

  有志于學習古代立言者的人很少了。有志學習古人的人,必為今人所棄,我實在為有志于古的人高興,也為他悲傷,我一再稱贊那些有志學習古人的人,只是為了勉勵他們,并非敢隨意表揚那些可以表揚、批評那些可以批評的人。向我問道的人有很多了,想到你的意圖不在于功利,所以姑且對你講這些話。韓愈言。

  創(chuàng)作背景

  《答李翊書》寫于唐德宗貞元十七年(801)。韓愈自貞元八年(792)考取進士后,未能經由吏部考度步入仕途,胸懷用世之志而無所施展,頗不得意,但以儒道和“古文”自負的志向并未衰減。李翊,貞元十八年(802)進士及第,曾跟韓愈學習古文。這是韓愈寫給李翊的一封書信,寫此書信時韓愈三十四歲,在長安。

  作品鑒賞

  《答李翊書》是韓愈宣傳其“古文”理論的重要文章之一。文章可分為四段。第一段表示原回答對方的問題,談談寫作之道。先稱贊來信文辭高卓而態(tài)度謙恭;接著宕開一筆,感嘆世人久已不講道德(指儒家仁義之道),道德之外的“文”當然更無人講求。這一筆并非閑筆,它抒發(fā)了深沉的感慨,又暗示自己所說的“文”不是一般文章,而是與道德聯(lián)系在一起的。接著說自己雖所知亦有限,但卻不可不為對方談論一番。這不僅因李生謙恭好學,更因他“不志乎利”,是可教之材,不過這個意思是一在文末才點明的。第二段正面揭示中心論點。先向李先生提出希望,希望他不要滿足于文章勝過一般人而可為時人所取,而就樹立“至于古之立言者”的宏大志向。這一期望很高,但是在先稱賞對方文章的基礎上,再以問句出之,故顯得態(tài)度誠懇語氣平緩。然后正面提出“無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的論點。指出要寫好文章,須從根本做起,須加強道德修養(yǎng),使自己成為“仁義之人”則自然能夠“其言藹和”。第三段即以自己學為古文的經過和體會說明這一論點。先說寫作古文確乎很難,不過自己學著寫已二十余年了,言外之意是也還有心得。以下敘述學為古文的三個階段,都扣緊“道”與“文”的關系著筆。第一階段,“非三代兩漢之書不敢觀,非圣人這志不敢存!表n愈認為三代兩漢書中有儒道精醇者(如《五經》《孟子》)。有大醇小疵者(如荀況、揚雄的著作),魏晉以后則儒道不傳。起步須正,故不敢觀兩漢以一之書。這兩句寫出兢兢業(yè)業(yè)唯恐誤入歧途的心情!疤幦敉币韵滤木浼词切蜗蟮貙懫鋵P囊灰猓嗨稼は胫疇。學有所得,發(fā)為文章,務求增除人云亦云的陳詞濫調,而甚感為難,所謂“陳言”既指立意,也指文辭表達。有了好的思想內容,要表達得新鮮有力,也頗不易。所作之文,內容既是闡發(fā)不合流俗的獨特見解,形式又是不拘于對偶、聲律的“古文”故頗為人所非笑。但韓愈“不知其非笑之為非知,置之不顧。當時駢文勢力很大,日常應用文字和科舉取士,大多使用駢文。韓愈提倡古文,確實是經過艱巨斗爭的。如此堅持數年,便進入第二階段,此時已有分析批判能力,能辨古書中何者為合乎儒道之“正”,何者為假是而非之“偽”,何者大體雖“正”而猶有所不足。其閱讀范圍也就不再有所限制,而能去偽存真,此時執(zhí)筆為文則能如水流淚不絕;示之于人時,不但不為其毀譽所動,而且毀之反以為喜譽之反以為憂;表明其主見已寫,心思朗徹,正俗反時俗之道而行之。這也是就意與辭兩方面說的。如此數,又進入第三階段。此時作文如長江大河,滔滔而至。但仍不敢掉以輕心,仍須平心靜氣,對所欲言者一一加以細心的體察和撿點,確知其醇而不雜,然后才奔涌而出;而且,須不斷加強道德修養(yǎng),“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首《詩》《書》之源”終身以之,總之,學為古文須有極嚴格而自覺的道德修養(yǎng),須花費長期以至一生的工夫,且不但不能以至謀取私利,還要為世人所非笑,故為之甚難。至此已將三個階段為李生描述完畢,然后指出關于氣和言的心得舉以告之。氣,指作者對于所欲表達的內容具有充分自信而產生的昂揚的精神狀態(tài)。氣盛則句式長短、聲調高下便能自然合宜。作者之“氣”即以此而表現(xiàn)為文章的氣勢,氣之盛大與否,當然又鄧決于平日修養(yǎng)。這養(yǎng)氣之說當是繼承孟子“我善養(yǎng)吾浩然之氣”的說法。孟子善辯,其文氣勢盛大;不過他并未將“氣”與“文”聯(lián)系起來加以論說。韓愈則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并將文氣具體化為“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從文辭聲音之美的角度而言,駢文的句式長短,聲調變化都較整齊,具有人工美,但易流于單調板帶。韓愈提倡古文力矯其弊,但古文亦應講求節(jié)奏、聲調之美。以“氣”即氣勢、語氣為主導來決定其長短高下,其聲音之美便比較自然,具更能切合文章的內容。第四段表明堅持古文之道的態(tài)度。先緊接上文,說雖已得心應手,但仍不敢自以為近首有成;即使近乎有成,也不為世人所用。而君子正不欲茍合取用于世俗之人,而是以堅持其道,立言不朽,傳請后世為樂事,不過,應者寥寥,畢竟又使他樂中有悲。其提倡古文的態(tài)度是堅定的,而感情則是矛盾復雜的,最后表明對李生的勸勉之意,與第一段“不可不為生言之”相呼應。

  韓愈曾說過,君子“未得位,則思修其辭以明其道!闭驗樽魑氖菫榱嗣鞯溃砸獜娬{作者以道德修養(yǎng)。韓愈這樣鼓吹儒道,有其觀實意義。例如:用儒家大一統(tǒng)和君臣名公的思想去反對藩鎮(zhèn)割據,要求儒道獨尊以反對佛教迷信和寺院經濟的惡性膨脹,在當時都有一定進步性。古文理論是與現(xiàn)實斗爭密切相關的。不過其理論也充分重視文章的藝術表現(xiàn),如此文莫于務去陳言和氣言關系的主張就很有價值,影響于后世極大;即在今日對于學習寫作也不無可借鑒之處。至到“于望其速成,無誘于勢利”的觀點,則更具有較普遍的意義。許多在文化科學領域內卓有建樹的人物,正是以其百折不回的毅力和不求名利,甘于寂寞的品質取得成功的,韓愈的話至今仍給人以啟發(fā)和鼓舞。

  《答李翊書》在寫作上頗有特色,首先是其文氣的變化流轉與內容情相切合。文章充滿了對自己主張的強烈自信和不為流俗所動的氣魄,讀之令人振奮,但是,文中言及“志乎古必遺乎今”時,不能不嘆恨感慨;所述學為古文的過程,有如臨深履;對李生竭誠相告,而不可有居高臨下之勢。凡此種的內容方面的因素,使得文勢又起伏多變。而其語言形式亦與之相應。如第二段先以參差如口語且雜以問句的形式表達委婉、商量的語氣,而后面的”無望其速成“等句則采用整齊排偶的句式,再加以“仁義之人,基信藹如”的有力一結,顯得凝練鏗鏘,精光煥發(fā),充分顯示其斬釘截鐵的態(tài)度,很好地突出了中心。第四段“君子則不然”以下數句則以較整齊而對比的句式表示其堅定的態(tài)度。文中轉折連詞“抑”“雖然”用得較多,但具有語氣的往復回旋之感。此文雖純是論說而語言頗為形象。如以“養(yǎng)其根”“加其膏”比喻作文當求根本,以水與物比喻氣與言,都新鮮而生動,又如以“處若忘”等句描寫若思,使讀者恍如目擊其狀。全文針線綿密而不露痕跡。如第一段自稱“焉足以知是且非”,第四段說不敢“自謂幾于成”都表明了為古文之難,第三段更以一個“難”字貫穿,而這又都是為了說明寫作古文是終生事業(yè),“無望其速成”的道理。又如果第四段“志乎古”“不志乎利”“用于人也奚取”分別與第二段“蘄至于古之立言者”“無誘于勢利”“取于人”相照應,且都自然而然,絕無重復之感。

  名家點評

  中國語言學會原理事殷孟倫等《韓愈散文選注》:這封答書,在韓愈的古文理論中是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所談的不是文學的寫作技巧,而是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根本態(tài)度。

  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州)人。自謂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貞元八年(792)進士。曾任國子博士、刑部侍郎等職,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后官至吏部侍郎。卒謚“文”。倡導古文運動,其散文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并稱“韓柳”。其詩力求新奇,有時流于險怪,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

【韓愈《答李翊書》閱讀訓練】相關文章:

韓愈:《答李翊書》10-25

《答李翊書韓愈》的閱讀答案及譯文10-24

韓愈《答張十一》閱讀答案12-04

韓愈《答崔立之書》閱讀答案03-22

韓愈《答劉正夫書》02-01

《答張十一功曹》韓愈01-10

答蘇武書閱讀答案05-08

韓愈《答張十一功曹》原文05-29

《寄李儋元錫》閱讀訓練及賞析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