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蘇軾《記承天寺游記》讀后感范文
該文所以能寫得字約義豐,關(guān)鍵在于作者抓住了特點,然后運用經(jīng)過認(rèn)真提煉的語言文字加以表達(dá)。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起筆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徑入題旨。解衣欲睡,月色入戶。作者正欲入睡,忽見月色清涼,窺入窗戶。這樣,便把前面提到的夜具體化了。更重要的是,點出了夜的特點是月色融融,而非月黑風(fēng)高。作者就抓住這個特點,鋪展文墨。月色入戶,如此良夜,如此月光,激活了作者的情思,于是欣然起行。這一行動的發(fā)因是循著月色入戶的夜景而來的。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這里,交代了夜游的地點、同游者等等。至尋步等詞,精約簡潔,把連貫性的過程交代得清楚明了。至承天寺又一次點題,但是,到承天寺的一路經(jīng)過,因與主題無關(guān),就略而不提。尋張懷民是什么情景,又因與主題不相關(guān)涉,也付之篇外。這樣,為記游所必須交代的人、事,僅用最簡略、經(jīng)濟的語言加以表述,其余的,就不再添枝加葉。尤其是夜游的景色描繪,更富特色: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積水空明,一泓積水清澈透明,先寫了水色,繼寫水中諸物:藻、荇交橫,縱橫交錯,搖曳生姿。寫了庭下諸景后,跳出這樣一句:蓋竹柏影也。文意陡然一變,用語出奇制勝。作者初寫庭下積水、水中藻荇,都是為了寫竹柏投影,是用視覺的錯覺從反面敷墨,形成文字的波瀾、節(jié)奏。而竹柏所以能投影庭下,作者不施一筆,這正是用墨高明、精妙之處。全句無一字寫月,而又無一字不在寫月。月光臨照,庭下如積水空明,可以推見到月色之明了;水中藻、荇交橫,可以推見月光之清了。月光透過竹葉柏枝,投影地上,才會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積水空明和藻荇交橫,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蘇軾在此文中處處扣住個月字寫夜游,這是特點之一。他寫月,不像初唐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繁詞競采,而是輕點幾筆,則境界全出。這是特點之二。蘇軾寫月夜景,不是明寫,而是暗寫,別具匠心地從竹柏影入手,使之推見到月色清朗空明,這是特點之三。由于抓到了特點,整個描述就顯得精約而傳神了。
文學(xué)作品都蘊涵著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僅僅滿足于寫景、敘事是不夠的,還須表達(dá)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才會余味無窮。這里,一方面要文辭所概括的客觀內(nèi)容豐富;一方面又要所表達(dá)的主觀內(nèi)容,即作者的思想情感深遠(yuǎn)。蘇軾這篇散文同樣提供了范例。
本文是寫景的,但景中有情。作者見月色入戶,則欣然起行,歡欣之情,溢于言表。念無與為樂者,是心理活動,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嘆,情緒因之蕩起微瀾。經(jīng)過轉(zhuǎn)折,作者猛然想起張懷民。遂,似乎不假思索,但微露出只有張懷民才是賞月的相知好友之情。尋字又分明顯現(xiàn)出急切訪友的心意。懷民亦未寢的亦字顯示出心有靈犀一點通,同好相知的喜悅。在月光傾瀉下,二人相與步于中庭,信步漫游,其恬適的心緒又寄托在這相攜同步的輕快節(jié)奏之中。從念無與為樂者到相與步于中庭,作者的款款情思經(jīng)歷了幾多轉(zhuǎn)折,終于穩(wěn)定在平和容止的心境中了。作者尋友訪寺,寫月夜美景,然后將眼前即景推展開去,兼及身世: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蘇軾罹文字獄,貶為黃州團(tuán)練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憂郁。但是,他仍然有進(jìn)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釋抑郁的具體行為。在政治漩渦中損傷了的心靈只有在清涼的無所掛礙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復(fù),從大自然的美景中尋求精神的寄托。何夜無明月臨照,何處沒有竹枝柏影,卻很少有如吾兩人者。廣袤的時空對吾兩人的以大襯小,不言情,而其情自見,情感深蓄在語詞之中。而這種感情有其特定性,表現(xiàn)為曠達(dá)。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淵中,而是尋求解脫。這種曠達(dá)情緒反映了這個時期蘇軾的思想狀況,也使這篇散文顯得瀟灑、雋雅。
【蘇軾《記承天寺游記》讀后感】相關(guān)文章:
賞析蘇軾的游記《記承天寺夜游》07-09
蘇軾 記承天寺夜游07-24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09-08
記承天寺夜游 蘇軾09-13
蘇軾的《記承天寺夜游》10-05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07-03
記承天寺夜游注釋 蘇軾11-03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的賞析10-06
蘇軾記承天寺夜游賞析08-22
解說蘇軾《記承天寺夜游》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