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八年級語文同步習題《桃花源記》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習題
一、填空:
、佟短一ㄔ从洝返淖髡呤,他名,字,是時期的詩人。《桃花源記》原是《桃花源詩并序》中的,也是成語的由來。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
二、下列各項中藍色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A.武陵人捕魚為業(yè)不足為外人道也B.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C.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
D.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三、下列句子的語序已被打亂,調(diào)整后的正確的語序應(yīng)為:
、倨渲型鶃矸N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诔鯓O狹,才通人。
、哿直M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④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
⑤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⑥便舍船,從口入。
、咄恋仄綍,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嘹淠敖煌ǎu犬相聞。
A、③②④⑥⑧⑦①⑤ B、④③②①⑥⑦⑤⑧
C、③⑥②④⑦⑧①⑤ D、⑤③⑦⑥①④⑧②
四、下列各項中“之”字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B.漁人甚異之
C.聞之,欣然規(guī)往 D.具答之
五、在《桃花源記》中,漁人離開桃源后“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
后來尋找桃花源的人“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
A.暗示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境界,是作者虛構(gòu)的產(chǎn)物。
B.暗示通往桃源的路曲折而遙遠。C.暗示庸俗的人是無法進入美好的境界的。
D.暗示桃花源已經(jīng)絕跡了,無法尋覓。
1.《桃花源記》作者,(朝代)著名詩人。
2.文中描寫桃源美好的自然環(huán)境的句子是;體現(xiàn)祥和安樂的社會環(huán)境的句子是。
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贊O人甚異之()②具答之()③復前行,欲窮其林()
、苄廊灰(guī)往()⑤詣太守()⑥未果,尋病終()
4.寫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義和今義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古義:今義:
2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古義:今義:
3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古義:今義:
閱讀語段,答文后題。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5.解釋文中加點的詞語。
、倬墸孩趦叭唬
6.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段中畫線的語句。
、贊O人甚異之:
②林盡水源:
、塾辛继锩莱厣V裰畬伲
7.指出這段文字中的三個成語
123
8.末句中“黃發(fā)垂髫”用的修辭方法是()
A比喻B夸張C借代D對比
9.第2段中,作者從哪幾方面對桃花源中的人們進行了描寫?
10.這段文字著重寫的是什么?由此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1、陶淵明東晉2、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3、①感到詫異②詳細③走盡④計劃⑤到、謁見⑥實現(xiàn)4、①古:妻子兒女今:妻子;古:與世隔絕的地方今:無出路的境地②古:交錯連通今:郵電和運輸業(yè)的總稱③古:更不必說今:表條件的連詞5、①沿著②整齊的樣子6、①漁人對此感到很奇怪②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③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7、①豁然開朗②雞犬相聞③怡然自樂8、C9、活動、穿戴、心情10、著重寫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環(huán)境,由此表現(xiàn)了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
【八年級語文同步習題《桃花源記》】相關(guān)文章:
《桃花源記》 同步練習題及答案08-05
桃花源記同步練習題及答案的內(nèi)容10-07
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上冊同步練習及答案:桃花源記同步練習08-21
桃花源記同步答案08-03
《離騷》同步練習題10-08
《桃花源記》同步練習及答案10-27
《魯迅故鄉(xiāng)》同步練習題12-13
桃花源記同步達標練習及答案10-29
老舍《我的母親》同步練習題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