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汪曾祺散文讀后感
在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看過一些經(jīng)典的散文吧?散文是一種常見的文學體裁,取材廣泛,藝術表現(xiàn)形式豐富多樣。相信很多人都覺得散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汪曾祺散文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暗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這是陸放翁詩,與他廣為人知表達報國雪恥之志詩歌不同,這首詩給我們看到了一個士大夫日常生活情趣,閑適心情有一種不被塵世所染脫俗,就如汪曾祺先生散文。
汪老是喜愛這首詩,不如說是他喜愛這種心情,這種心情是具有生活氣息,他想展現(xiàn)給我們就是他帶著心情生活。
他對生活感覺,似乎略有逃學孩子清閑,世界也就這么大:嘴里叼著微甜草根、為了捉“都溜”沾惹了一身臭芝麻、苗族女孩子嬌嗔柔和“賣楊梅——”聲、在窗臺上悄悄“吸著水”繡球花,這就是生活,甚至可以說是一種藝術,他真實地、切身地享受這種藝術。
他是個別樣作家,他與當今坐在家里或辦公室里眼珠牢牢盯住屏幕、手指在鍵盤上飛舞、神經(jīng)幾近被絡繹不絕電話摧毀作家不一樣。他文章、他書像是被他本人撫摩過千萬遍,字里行間散發(fā)出是木頭鉛筆味道,而不是機器硬冷,我能看到一個健朗老人用他骨骼突出手握住鉛筆,面帶淡定從容微笑,他細膩動情筆觸時不時地給自己和我們一個小小驚喜、小小感動,為了一小盤帶著雨珠潔白緬桂花,抑或是為了一條從湖心突然一躍而起大魚,還是堂倌頗具京腔一聲“收茶錢——”,它們以滋潤人心方式詮釋了“絢爛之極歸于平淡”東方古訓。平平淡淡才是真,平淡是一種生活狀態(tài)、一種境界、一種認識,大多數(shù)人為了擺脫平庸而奮斗,但是那些成功人在經(jīng)歷了暴風雨也見過了彩虹后,往往不再好高騖遠,而是理解平淡、用這種平淡心境熱愛著平淡甚至“平庸”日常生活。
其實從他文章里得以體現(xiàn)閑適之美正是他經(jīng)歷了人事浮沉后所潛心追求,大美之美固然可畏,但是他給我們看到是那種能令人會心一笑小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上КF(xiàn)在人們大多沒有精力和心情去關注這些看似瑣碎美,他們大多腳步匆匆,厚重鏡片竟把人們心與社會、與自然隔離,太多金屬制品竟把人們心層層包裹,作者在極力讓我們感受美同時,我分明聽到一個慈祥聲音在對忙著趕路世人們說:“孩子們,慢點走,你們看這朵海棠顏色,像是哪個大家閨秀胭脂水不小心從指尖滑落,浸進了花瓣里。真美。真美!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2
好的散文,是帶著情感與溫度的!}記
我是在初中語文書讀到端午的鴨蛋這篇文章,從下面的文章出處發(fā)現(xiàn)了作者是汪曾祺,每個人寫作畫畫啊都有自己風格,我喜歡這篇文章,我想其他文章可能跟這個風格差不多,于是我找來看,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
汪老沒有刻意的描述深層次的情感,都是很平常的描述周圍百姓的小生活情趣,大部分散文多出的是濃郁的文化韻味,這種韻味是歷史帶來的,是個人感悟的。文筆雖然淡然,卻讓人感到厚重。同時他的文字是跳的。他喜歡瑣碎事物。喜歡花草美食文化繪畫書法喜歡新鮮事物,像個富有童心的小孩子。
汪老是個能夠享受生活之人,他寫吃喝玩樂總能比別人的多一份趣味,在他的筆下,似乎魚羊總是更鮮,泉水總是更冽,蔬菜總是更嫩,水果總是更甜。便是些常人不喜的'食物比如豆汁、臭豆腐等物,讓他一描寫總也能勾起嘗一嘗的欲望?赐衾系恼掌皇潜惚愦蟾梗悬c帥,只是常看他的談吃散文可能真的會讓人胖個三五斤。那些畫面鮮活的存在我的腦海里。
汪老的散文有時用筆極清雅,有時卻又極放任,有時淡然如君子,有時戲謔似頑童。讀他的散文常不覺笑出聲來。有一段寫他們要去吃臭豆腐“我們在長沙,想嘗嘗毛澤東在火宮殿吃過的臭豆腐,尋味跟蹤,臭味漸濃,“快了,快到了,聞到臭味了嘛!”到了跟前,是一個公共廁所!”讀到這里你當真不能不笑,汪先生的戲謔可是連自己也戲在了其中。
《葡萄月令》讓我對葡萄艱難神奇的生命有了切實了解。從來不知道葡萄的根在冬天是要下埋的,積雪覆蓋。來年開春再挖出來,搭架、上棚。從不知道,葡萄的枝葉是一脈水管,將根部的水分盡情吸飲,這是多么神奇的植物啊。
《夏天》——乘涼。搬一張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橫七豎八一躺,渾身爽利,暑氣全消?丛氯A。月華五色晶瑩,變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圍有了一個模模糊糊的大圓圈,謂之“風圈”,近幾天會刮風!盀踟i子過江了”——黑云漫過天河,要下大雨。一直到露水下來,竹床子的欄桿都濕了,才回去。(多么閑暇的時光,多么愜意的生活,城市里哪里這樣,哪里能這樣清心寡欲,享受當下時光)
在《四方食事》中,各種各樣的口味,各種各樣的調(diào)味品,各種各樣的食品都有他的看法和吃法。有些美味有的人不喜歡,但吃著吃著就愛上了。如同生活,我們不嘗試,不體驗,怎么會知道生活的多樣性呢?還有你不喜歡的東西,自己可以不吃,但也不要反對其他人吃。是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求同存異,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生活,應該多種體驗,就如作者說的,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要雜一點。對食物,對文化,對生活都如此。
都說讀書能讓人內(nèi)心變得平靜,我覺得不夠確切。讀不同人寫的的書感受也會不同,讀小說會讓你體驗別樣人生;讀傳記會讓你思悟人生;讀散文則會產(chǎn)生另外一種效果,有時去回憶,有時去思考,有時又走進作者所描述的世界。
生活中總是有著小美好,小期待,小確幸,我們不僅僅為了活著,不必辛苦恣睢的謀生,而要有趣的活著,做一個能感受溫暖美好的生活家。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3
汪曾祺何許人也?似有耳聞。語文老師推薦的。理由?文風質(zhì)樸,文筆清淡,值得好作空話、大話的“我”品味。
借來汪曾祺的散文集,略翻了翻。文章的確富有生活氣息,只是,味道似乎不濃。
……
我只道把汪的文章擱置了下來。只是那夜,心情焦躁,疲乏不堪,我信手拿來汪的散文集,隨意翻至了《西山客話》。讀著讀著,眉頭不再緊鎖,嘴里也不再抱怨了。完全被樸實文字里所描繪的迷人景致吸引住了——“山前有一片杏樹,約有干株。一千棵杏樹,都開了花,那可是很壯觀了。遠望一片淺紅的海,如云蒸霞蔚,使人目眩神移!薄芭獦且粋扔幸豢糜裉m。八大處只此一棵,據(jù)說是明代所植,高與樓齊,開花時瓣如玉片,蕊似黃鵝,一樹光明。” ……
原來質(zhì)樸如是的文字可以描繪出如此絢爛的畫面,原來用我們的雙眼可以發(fā)現(xiàn)如此光彩的美景。
看!汪老這樣寫——“西山多隱士,絕世遺名,只求執(zhí)守真我。在八大處山莊怡居或小憩,做一個閑人,晨起拾級登山,暮看夕鳥投林,春花秋月,興衰榮辱,存乎一心,然則‘清冷之狀與目謀,營營之聲與身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淡泊寧靜,心止如泓,非但拋卻都市繁囂陸離,更能忘象見性,儼然小隱于野!
這就是汪老的'人生哲學——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
我恍然大悟,沉靜的心也似那寂靜的夜一般清澈悠遠。
自那以后,我開始樂于讀汪老的散文。與老人家一起品味生活,品味心情。
汪老定是個吃客,我暗想,壞笑。你看他那不滯于形的文字竟能讓人垂涎欲滴。且看《豆腐》一文中——“香椿拌豆腐是拌豆腐里的上上品。嫩香椿頭,芽葉未舒,顏色紫赤,嗅之香氣撲鼻,入開水稍燙,梗葉轉(zhuǎn)為碧綠,撈出,揉以細鹽,候冷,切為碎末,與豆腐同拌(以南豆腐為佳),下香油數(shù)滴。一箸入口,三春不忘!
家常菜,家常文章,家常情調(diào)。
汪老用無華的文字回憶著一位位故人,卻又那么形象而生動地呈現(xiàn)出富有個性的人物。看他在《趙樹理同志二三事》中有這么一段——“趙樹理同志擔任《說說唱唱》的副主編,不是掛一個名,他每期都親自看稿,改稿。常常到了快該發(fā)稿的日期,還沒有合用的稿子,他就把經(jīng)過初、二審的稿子抱到屋里去,一篇一篇地看,差一點的,就丟在一邊,弄得滿室狼藉。忽然發(fā)現(xiàn)一篇好稿,就欣喜若狂,即交編輯部發(fā)出。他把這種編輯方法叫做‘絕處逢生法’。”
人物形象,貴在形似又神似。就在這樣的文字中,我除了喜歡趙樹理先生,也就更喜歡汪曾祺先生了。
……
汪老的散文大多如此風格,以平淡致遠見長。
我想,汪老散文中的味道,濃起來了。
有人會說,家常文章,不值玩味。但我想,汪老的散文值得我們學習的恰是以下兩點:其一,文字不求矯揉造作,文風平易近人,一掃靡艷之風。其二,無論作文,還是做人,都要常葆樂觀從容之心態(tài),能懂得以包容之心話“家常人生”。
這,就是我眼中的汪曾祺與他的“家常文章”啊。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4
汪曾祺是一位來自高郵的作家,他筆下的美食被描寫的十分生動,富有特色。每次讀他的文章,我都被深深吸引,仿佛這些美食就在我眼前。文字與美食相結合,令人欲罷不能,愛不釋手。
品嘗這些美食時,應該是汪先生最幸福的時光。無論是家鄉(xiāng)的鴨蛋,還是每年必做的炒米;無論是充滿了感情的慈姑,還是鮮嫩爽口的咸菜,都使汪先生回味無窮。讀著這些質(zhì)樸的`文字,我卻感受到了不一樣的人世間和汪先生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的生活中也有這樣的幸福時光。比如每次年夜飯奶奶都要做的饅頭丸子。過去的生活條件不好,做丸子總要摻上許多手工的細碎饅頭。所以說是丸子,其實肉少饅頭多,吃起來像是肉丸子。即使是這樣,這也是只有在過年時才能吃到的好菜。隨著現(xiàn)在生活越來越好,饅頭丸子里肉占了大部分,有時家里的長輩還會調(diào)侃說肉太多,不是當年的味兒,與記憶中的那個美味總是差了一絲。
這道菜比不上山珍海味,卻在家里人心中是再好不過的。原因很簡單——傳承與回憶。這是太奶奶曾經(jīng)的拿手菜,教給了奶奶把美味傳遞下去,這就是傳承。如今,太奶奶已經(jīng)過世,吃到這個菜也會讓全家人想起曾經(jīng)那些美好和值得紀念的回憶。
汪先生文章里的每一道美食都不僅是簡單的食物,背后更有一個個故事。這一道饅頭丸子更是這樣,承載了我家?guī)状说幕貞,以及對先人的思念?/p>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5
在讀《汪曾祺散文》之前,汪曾祺這個名字,我是知道的,但僅知道他是個作家。估計是在《讀者》《小說選刊》等雜志上讀到過他的文章,至于寫了些什么,不是很有印象了。
20xx年寒假,我讀完了《汪曾祺》散文,通過他的文字,對汪老有了一個較全面、較細致的了解。
汪老出生于江蘇高郵城鎮(zhèn)一個舊式地主家庭,從小就受到良好的傳統(tǒng)教育和藝術的熏陶。在藝術上給予汪老啟蒙和熏陶的,是他的“絕頂聰明”的父親:是畫家,會擺弄、改良各種樂器,會養(yǎng)蟋蟀、金鈴子,養(yǎng)花,會給孩子們制作各種精巧美觀的玩具;在學業(yè)和為人處事上給予汪老深遠影響的,也是他的兄弟般的父親:關心學業(yè)但不強求,培養(yǎng)愛好但不強迫,汪老小時候的繪畫、書法、作文,均受到父親的影響和啟發(fā)。
作家汪曾祺
汪老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jīng)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zhì)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xiāng)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他幫助人們發(fā)現(xiàn)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品讀汪老的散文,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淡泊名利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就是對于自己當年被劃為“右派”的經(jīng)歷,他也是如談別人的事一般,娓娓道來。讀著讀著,你會一廂情愿地認為:汪老是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我喜歡他的作品,當然也喜歡他的人了。讀著讀著,你會看到一個博學多識,情趣廣泛的老人,正把他的人生經(jīng)歷一一細數(shù)。喜歡他的一組寫人的文章,推薦大家走近汪老筆下的金岳霖、老舍、趙樹理,《地質(zhì)系同學》《吳大和尚和七拳板半》等也很值得一讀。喜歡聽他講在云南求學時的經(jīng)歷:《泡茶館》《跑警報》。喜歡他回憶故鄉(xiāng)人事的文章:《花園》《多年父子成兄弟》《自報家門》。喜歡讀他的北京生活、工作:《國子監(jiān)》《胡同文化》《午門回憶》。
(通過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汪老不僅僅是散文家、更是小說家、劇作家,著名的京劇《沙家浜》的劇本,他就是主要編者之一。他的小說作品中赫然有《異稟》,隱約記得這是我多年前讀過的印象比較深的一篇小說。)
戲劇家汪曾祺
汪老年幼時對唱戲就很感興趣,在云南大學經(jīng)常參加晚翠園曲會,和昆曲愛好者們做“同期”。這對他后來在北京京劇院的編輯工作是很有幫助的。他對北京京劇院的“五大頭牌”——馬譚張裘趙的四位京劇表演藝術家各自的藝術特色,進行了中肯到位且獨特的評價,不是一個熱愛京劇、觀察入微的人,是寫不出如此傳神的文字的。讀到這樣的文字,對于年幼時曾經(jīng)搬著小板凳趕村上的草臺班,看錫劇、越劇的我來說,真是過癮!于是我固執(zhí)地認為,在唱戲方面,汪老絕對是有一把好嗓子的。
旅行家汪曾祺
汪老出生于江南水鄉(xiāng),大學就讀于云南,后又居于北京。由于工作需要,走遍了祖國大江南北。新疆的南山塔松、天池雪水、天山、伊利河、果子溝、葡萄溝,湖南的桃花源、岳陽樓,山東泰山的云霧、石刻、擔山人,云南的各種花木……一一入文,讀來如神游祖國山河,領略各地風俗人情。尤其推薦閱讀《草木春秋》、《昆明的雨》、《湘行二記》。
美食家汪曾祺
誰說汪老這樣的文人雅士就應該粗茶淡飯,甚至不食人間煙火?民以食為天,汪老一路走,一路游,一路吃,一路寫,有名的、無名的,酸甜苦辣咸,甚至臭,皆入口、入文。讀來讓我這個吃貨垂涎欲滴。推薦閱讀《肉食者不鄙》《魚我所欲也》《昆明菜》《四方食事》。汪老不僅僅是愛吃、能吃、會吃,自己也會烹飪美食,閑來喜歡自己買菜做菜,和家人一起品嘗,也喜歡親自下廚做小菜一二,招待貴賓或老友。汪老對吃的研究,不僅僅停留在品味、寫文,他是把吃當作文化來研究的,有《宋朝人的吃喝》《吃食和文學》等為證。在《故鄉(xiāng)的.食物》《故鄉(xiāng)的野菜》中,汪老介紹了家鄉(xiāng)的食物:炒米、高郵咸蛋、咸菜茨菰湯、螺螄、蜆子、昂嗤魚、鵪鶉、枸杞頭、蔞蒿、薺菜、馬蘭頭……這些也都是我熟悉的江南特有的食物。
關于書畫家汪曾祺,就不一一贅述了,網(wǎng)上有很多他的書畫作品。只談一點,他喜歡楊凝式的《韭花帖》,撰文暢談這本名帖的來歷,喜愛之情溢于言表。
喜歡汪老和他的文字,還有一個特殊的原因,因為汪老曾就讀于江陰南菁中學。在他的散文中,寫到了江陰的河豚魚,寫到了他念念不忘的、終身難忘的江陰壽山(中山)公園正對面的一家水果店。在我兒時的記憶里,好像是有這么一家。難道歷史如此悠久,在汪老的高中時代就存在了?此文不長,名《水果店》,特摘錄下來:
江陰有幾家水果店,最大的是正街正對壽山公園的一家,水果多,個大,飽滿,新鮮。一進門,撲鼻而來的是濃濃的水果香。最突出的是香蕉的甜美。這香味不是時有時無,時濃時淡,一陣一陣的,而是從早到晚都是這么香,一種長在的、永恒的香。香透肺腑,令人欲醉。
我后來到過很多地方,走進過很多水果店,都沒有這家水果店的濃厚的果香。這家水果店的香味使我常常想起,永遠不忘。
那年我正在戀愛,初戀。
汪老真是率真又可愛!當年,他是不是進去這家水果店為心愛的姑娘買過水果?當年,他是不是和她一起嗅著陣陣果香,流連于壽山(中山)公園?
汪老的文字真是樸實無華而回味無窮!這就是借物抒情?更確切地說,是借香抒情?讓我仔細回憶自己什么時候吃過的什么食物,什么時候看過的什么風景,給我留下最深刻的回味的,也來試著寫一寫這樣的小短文。
讀完了汪老的散文,接下來,我要讀讀他的小說了。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6
也許很多人不知汪曾祺,也許侑很多人認為中國現(xiàn)代難見散文大家。這是一種誤讀,更是一種謬論。
《汪曾祺散文》是我01年時偶在市集中買的,記得還是盜版書。當時對汪先生所知甚少(應式教育的后果),只知汪先生就應算得尙是一茖著名作家。
閑暇之余,開始是以一種慵懶的情緒看《汪曾祺散文》的。哪知,一讀之下竟不能放下。關于誠信的名言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是聽一位經(jīng)歷抗戰(zhàn)、解放戰(zhàn)爭的'歷史老人在向我們娓娓動聽地述說生活小事,而在傾聽之中,這種生活小事似乎更是一種無形中的人文和歷史教育。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看了以前的西南聯(lián)大教授們的風采,我們讀了當時人們對于政治、文化的評判,我們?nèi)缤x一位歷史老人的故事。
在《汪曾祺散文》中,我們讀了中國文人不屈的傲骨,看了中國學者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對思想與學術的孜孜追求。
汪老以一種充滿人文色彩的筆調(diào),向我們講述著以前的往事,向我們傳來種種可供學習的精神與思想。下雨天的心情說說
讀《汪曾祺散文》,如同在讀歷史,更如同在向眾多先賢和在世的思想老人學習為人處世!
讀了汪老的書,堅信大家都能明白,其實中國不缺乏文化大家和散文大家,我們只是缺乏學習和認知的機會。讀了此書再說中國無散文大家,也許會是一種笑話!
汪曾祺之書,不讀后悔,讀了不遺憾!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7
這篇文章整體來說是一片彌漫著鄉(xiāng)土氣息的文章。作者汪曾祺分了三個部分來描述他故鄉(xiāng)。這次,我分析的是第一部分——“打魚的”
鄉(xiāng)村中的人們是淳樸的。盡管漁船的船主是小財主,但他們也隨船下湖,駕船拉網(wǎng),而且他們的勇敢麻利之處不必雇來的水性極好的伙計差到哪里。這就應是從側面體現(xiàn)了鄉(xiāng)村的人們的淳樸。不像是城市中的有錢人,只會雇傭一些人,然而自己卻既什么也不會,也從不。體貼手下的人。而像鄉(xiāng)村的財主卻不會。他們會跟著自己手下的人一齊下湖,這也是他們能和睦相處的一個原因吧。
鄉(xiāng)村中的人們又是悲傷的'。
一對夫婦在一條小學校葦 塘后的臭水河里打魚?吹贸鰜,他們就應是生活很窘困的。他們沒資格也沒條件去像船主一樣,在大湖中捕魚,他們只能在臭水河中,打點小魚,也就想填飽肚子吧。再看看作者描述他們夫妻二人的神態(tài):他們的臉上及看不出高興,也看不出失望憂愁,總是那樣平平淡淡的,平淡的幾乎木然。這就應是典型的貧苦人民的神情。生活就像是一個巨大的包袱,壓得他們喘但是來氣,想必,他們就應剛開始是很悲哀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漸漸麻木了,沒有了情感。這讓我不禁想起了魯迅筆下的閏土。應對日漸窘困的生活,他反抗過,他努力過,但最終,還是屈服在了生活面前,麻木的生活,仿佛他沒有了情感般,如同行尸走肉地活著。
然而,無聲無息的,女好因為在水中的時間太長,得傷寒死去了。然而這也映出了一句話: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她十五六歲的女兒,代替了她,跟著父親一齊捕魚了。最令人看著心寒的,就是對女兒外貌的描述。那臃腫的大衣,那不合身的皮罩衣,那不貼合她年齡的捕魚的動作,看出了日子的凄涼。她按著梯形竹架,—戳一戳的戳著,那動作,仿佛是戳在了我們讀者的心上。
而最后一段,更是顯得凄涼。那一—身濕了的皮罩衣,那已經(jīng)變涼的秋天的河水,壓在了女兒身上,也仿佛是壓在了讀者心上。明明還是就應無憂無慮的與同齡人一齊上學玩耍的時候,明明這么沉重地生活還不是她該承受的,但只因為社會的壓迫,擔子全都壓在了她和她父親身上。本身就沉默寡言的父親,因為生活和情感的雙重壓迫,也變得更加沉默了。對于他來說,可能生活早已不是為了自己,只是期望能養(yǎng)活自己的女兒就行了吧,而對于自己,卻早已失去了活下去的期望。
農(nóng)村人民的生活是快樂與悲慘交織在一齊的。 因為遠離城市,身上生活的擔子也變的更重了。但悲慘的生活卻壓不倒某些人對生活的渴望與期望。我想作者在后文就是提到了那些對生活充滿期望和善良的人民。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8
我本是很少讀散文的。許是初中時印象過于深刻,在我的認知中,散文多半是艱澀難懂的:它不像小說那樣,所有的情節(jié)都是圍繞這一條明晰的主線層層展開,隨著故事的推進,讓人有一種豁然開朗的心情;散文往往給人一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感覺,它總是從一些細微的角度入手,一點一滴地表達出作者的思緒,一切都需要讀者去細細揣摩,而這恰恰是我所不善長的。
此次也是在室友的強烈推薦下,我才接觸了汪曾祺的作品。在看他的第一篇文章的時候,我就有一種驚喜的感覺。怎么說呢,汪老的文字會讓人有一種很親和的心情。就好像冬日溫暖的午后,在些許喧鬧的院落里,一邊捧著熱茶、曬著太陽,一邊聽著滿臉笑容的老人把他往昔的經(jīng)歷和想法娓娓道來,那種溫馨與愜意。
《花園》是我看的第一篇汪老的散文,文章并沒有十分華麗的辭藻,卻能讓人在腦海中清晰地描繪出在那個充滿生氣的小花園里嬉戲玩耍的淘氣小孩;▓@就是作者童年的樂土,充滿了單純的快樂,充滿了自然的聲音,也充滿了菖蒲草的味道。他喜歡壓在草上,靜靜地注視著倒下的草慢慢站起來,看它的'努力快要成功時,又把頭枕上去,嘴里叫一聲“嗯!”;他會把馬齒莧的瓣子套在啞巴蟬的眼睛上,一放手,啞巴就一直往上飛,絕不偏斜轉(zhuǎn)彎;他認為土蜂是種蠢頭蠢腦的家伙,因此常常愚弄它;他也會為了被貓吃點的小鳥而哭泣……這一切都通過樸素的文字,生動地呈現(xiàn)在我的眼前。
我曾經(jīng)看到過,有人這樣評價汪老的作品,說:它給人的第一感覺是一種平淡的美,是一種細水悠悠的淡雅。然而在它的平淡中,又無法如白開水般淡而無味,它如一呷清茶,淡雅中帶著一襲襲清香,讓人久久回味。的確,在汪老的文字里我們不會感覺到激烈的情緒,一切都是淡淡的,卻能輕易地引發(fā)讀者的共鳴,同時容易讓人想起自己所經(jīng)歷過的、所思考過的,并有一種會然一笑的心情。這應該就是汪曾祺文字的力量吧。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9
今天讀完汪曾祺散文,感觸較深。
一是學到一些理論知識。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國漢字的獨特性和意義,他說中國漢字是用來看的,不是說的。許多詩歌一朗誦就沒有以前的東西了,所以他反對朗誦詩歌和散文。他主張一字一字的認真扣字眼,沈從文的《邊城》不到七萬字,但寫了半年。汪曾祺的散文同樣從一個一個的字來看沒有什么獨特。但當放到一起那種行云流水的灑脫真的很奇妙。他主張刻畫人物不應該描寫太多,而應該從環(huán)境、聲音、顏色等各個方面進行描寫和烘托。如何組織文章?他說他是先在頭腦里面對整個文章有了輪廓以后才寫的。要先有個整體的構思。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靜坐時想出來的。
二是他的散文風格樸素、簡練。人人看了都會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師承了沈從文的特點。雖然樸素,但那是一種文學修辭,文學語言,不是方言,沒有在語言上的研究和大師的本領,是寫不出那樣的文字的`。汪曾祺也說到老師沈從文、老舍他們是怎樣練字的。汪曾祺本人家學淵源深厚,愛好廣泛,上小學時,他的祖父就給他教《論語》,寫小論文“義”,這就相當不錯了,我上小學時,除了會放羊、掏鳥窩之外,文化的東西是絕緣的。汪曾祺散文我覺得最值得稱道的是那種“真”,一點沒有矯揉造作的嫌疑。是真情、真語言。尤其是那種語言真是難得,是應該讓我們這些后輩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現(xiàn)在好多人寫的文章喜歡辭采華麗,但內(nèi)容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別扭,不真實。由于愛好廣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靈、歷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風土、藝術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寫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對師友、家世、父親、母親等的回憶文章寫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現(xiàn)出他的善良、和藹、真實。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對父親的回憶,父子之間是那樣自由、平等、融洽。《我的母親》中對三位母親的回憶。雖然兩位是繼母,但卻充滿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他對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對西南聯(lián)大的諸多師友的回憶中。我們就能感覺到他對老師和同學的感情。很純真,很自然,我覺得做人就應該像他一樣。對任何人都很友好,對任何事都很認真。且那種追求自然、樸素的養(yǎng)生之道也值得我學習。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師的一些為人處世,待客之道。修身養(yǎng)性我覺得對我影響還是很大的。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應該保持一顆童心,不要裝腔作勢?磿褪菍W習嘛。學文章,學做人,都很重要。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0
汪曾祺作品最吸引我的是他的語言風格。汪曾祺的作品可以解讀生活。這是由于作者對生活的真誠。他寫的都是他熟悉的生活:舊時代的高郵鎮(zhèn)、西南邊陲城市昆明、文化界的老師生、西南聯(lián)合大學的師生、京劇團的歌劇演員。我家鄉(xiāng)的大瑙寺和楚法寺,昆明的白馬寺等。他的作品中總是有自己過去生活的影子,所以他在寫作中有真實的認知和感受。
汪曾祺的作品,我讀了更多的`散文。下面我將從他的散文中舉幾個例子來分析語言,表達我的感受和意見。
龍爪槐樹只屬于我。我熟悉他所有的優(yōu)點,知道樹枝適合哪種姿勢。云穿過樹葉。壁虎爬上葡萄。杏子成熟了。何首烏藤爬到了石筍上,石筍太暗了。蜘蛛網(wǎng)上的一只蒼蠅。蜘蛛在哪里?天牛吃了半天葉子。葉子有點甜又嫩嗎?掃帚哪里這么熱鬧,有多少蜜蜂!波-金魚吐出一個泡泡,打破了,下午我們?nèi)プソ痿~蟲子。香茅花梗的黃色似乎有點猶豫。另一個是花飄了下來。當香櫞花掉落時,花落在草葉上,草微微彎曲并彈起;▓@
散文《花園》讀起來很有趣,語言也很生動。風景描述得很好。雖然文字印在紙上,紙是平的,但你眼前看到的是三維的、生動的、生動的。我覺得我的手可以觸摸它們。《花園》中描繪的風景真的出現(xiàn)在我眼前,喚起我內(nèi)心最柔軟的部分,仿佛回到了童年。汪曾祺的作品因其質(zhì)樸的語言和生活而鮮活。他描述的事情也是如此。它們很普通也很小,但是它們有很大的力量去打動人們的心。汪曾祺用心感受生活的幸福和溫暖,密切觀察生活。來自生活但高于生活。
胡同是一個貫穿街道的網(wǎng)絡。它離市區(qū)很近,大哥醬油,大約2公斤雞蛋什么的,很方便但似乎很遠。這里沒有交通?偸呛馨察o。偶爾會有一個“呼叫頭”,用來剃光頭和拿桿子(像一個大鑷子,用鐵棒摩擦時會發(fā)出聲音);剪刀削尖時的“閨房震動”(十幾塊鐵板被磨成一片,搖動發(fā)出聲音);盲人算命師(早已消失)演奏的短笛聲。這些聲音不僅看起來不吵,而且在巷子里看起來更安靜。胡同文化
汪曾祺描述的胡同場景非常真實生動。這些人物的特征非常明顯。雖然每一個角色只有一個短句描述,但他已經(jīng)掌握了角色的細節(jié)和角色的靈魂。汪曾祺對風俗的關注反映了他對民族集體生活和文化的熱愛。汪曾祺在《咸菜與文化》中說,我們想在小說中表達的文化是第一個存在和活的。其次,那是昨天和不久之后的事。原因很簡單,因為我們可以看到、觸摸、品嘗和思考。汪曾祺的“胡同文化”語言樸實,貼近生活。人們也希望這種文化能以最簡單、最真實的方式傳遞給更多的人,這樣文化才能更好地延續(xù)下去。
正如汪曾祺所說,他追求的不是深度,而是和諧。他用簡單而誠實的語言記錄了自己的生活。歸有光的“輕裝寫普通人”也受到了他的高度贊揚。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1
今天在整理書柜里的書時,看到了春節(jié)期間買的那本《汪曾祺小說精選》,一時間想到,似乎很久沒有看汪老的散文了。
其實,汪曾祺老先生就像是我寫作道路上突然出現(xiàn)的小確幸,他的文章清新細膩,平淡中又充滿趣味,好像一杯清茶,青澀過后是無限的甘甜,讓人回味無窮。
初識汪老,大概是在初中時,語文課本里有一篇汪老的文章,叫《端午的鴨蛋》,不知為何,我極其喜愛這篇文章,大概是因為自己是個吃貨吧,對很多描寫“吃”的文章都十分上心。每次看到這篇文章里描寫的那些食物,比如“炒紅莧菜”、“油爆蝦”、“咸鴨蛋”等等,讀起來就讓人很有畫面感,食欲也漸漸上來了。過后,我就去了解了一下這篇文章的作者——汪曾祺老先生,結果發(fā)現(xiàn),汪老是個對“吃”文化很有研究的作家,他的散文里,有好多都跟食物有關,就連金庸老先生都說“大陸滿口噙香中國我的作家,當推汪曾祺和鄧友梅”,從那時候開始,我就成了汪老的書迷。
有人這樣評價汪老的作品:沒有結構上的苦心經(jīng)營,也不追求內(nèi)容的玄奧深奇,而是用平淡質(zhì)樸的語言向我們娓娓道來。我覺得這就是最真實汪曾祺,他隨和,簡單,與世無爭,在紛擾的凡塵俗世里過著自己覺得最幸福,最美好的生活,粗茶淡飯,柴米油鹽,有事可做,有人可愛,足矣。當我深入了解他的文章之后,我知道,汪老真的就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人。他的散文描寫風俗,談論文化,回憶舊聞,遙寄鄉(xiāng)情,我們可以在他的文章里看到花鳥魚蟲,瓜果蔬菜,各地美食。汪老用一種很淳樸的方式將我們引領到他精神世界的一方凈土,讓我們遠離塵世的喧囂,得到片刻的寧靜。
我很喜歡讀汪老的散文集,字里行間都是淡淡的清新和優(yōu)雅。汪老很善于觀察生活,體驗人情世故。他所寫散文的主題大多都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比如《夏天》中對夏天這個季節(jié)的細致描寫,《泡茶館》里對茶館閑人趣事的生動刻畫,每一幀都很唯美,讓人讀起來很輕松,很愉悅。
上個學期,我在大學圖書館里讀了好幾本汪老的散文集,汪老的文章不僅美和雅,就連名字都起得很詩意,像《草木春秋》、《葡萄月令》,這些讀起來讓人感覺口齒噙香,特別有味道。我當時特別喜歡《葡萄月令》這篇文章,從心底里佩服汪老的寫作能力和對生活事物的觀察力。從一月落雪到十二月葡萄入窯,每個月,葡萄的每個生長過程,汪老都寫得十分地細致,葡萄生長明明只是一件再普通不過的事情,可汪老用很平淡又不失美感的語言將這樣一件小事娓娓道來,更是讓我們看到一幅清新淡雅的葡萄生長圖。
如果有時光機,我真想穿越到那個年代,希望能有榮幸和汪老在盛夏時節(jié),躺在老槐樹下的藤椅上,品一品茶,聊一聊好吃的食物,暢談人生中的各種趣事,我想,那樣的生活一定美好又愜意。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2
夏天的早晨真舒服。空氣很涼爽,草上還掛著露水(蜘蛛網(wǎng)上也掛著露水),寫大字一張,讀古文一篇。夏天的早晨真舒服。——《夏天》
如此平淡質(zhì)樸,如話家常的文筆有幾人寫得如此愜意惟恐僅有汪曾祺能做到了。品讀汪曾祺的散文,雖然話語平常,但饒趣味味。如《葡萄月令》
然后,請葡萄上架。把在土里趴了一冬的老藤扛起來,得費一點勁。大的,得四五個人一起來。起!起!哎,它起來了。把它放在葡萄架上,把枝條向三面伸開,像五個指頭一樣的伸開,扇面似的伸開。然后,用馬筋在小棍上固定住。葡萄藤舒舒展展、涼涼快快地在上頭呆著。
讀到那里,我不由得笑了,繪聲繪色的描述讓我似乎看到了葡萄藤老爺般呆在架子上。
這便是汪曾祺的散文所帶來的感覺享受。讀汪曾祺的散文處處可見這樣的文筆,行文中透著淡泊寧靜,即使人生的酸甜苦辣也能被他寫出不一樣的韻味。
如自1938年9月,日軍飛機瀕臨昆明進行空襲,狂轟亂炸,西南聯(lián)大教職員宿舍亦有被炸毀的,造成人員傷亡。汪曾祺正在西南聯(lián)大學習,當時師從沈從文,之后寫得小說受其影響,并構成了自我獨特的風格。西南聯(lián)大當時集中了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大學的著名教授和專家學者,如對魏晉南北朝史和隋唐史頗有研究的陳寅恪,對中國哲學史研究卓有貢獻的馮友蘭,新文學運動的重要人物朱子清,以及各有專長的聞一多、錢鐘書、沈從文、柳無忌、葉公超、吳晗、錢穆、錢端升、張奚若、費孝通、羅隆基、潘光旦、賀麟、陳岱孫、王力、吳宓、聞家駟等。在很多名人的回憶錄中,這段時間是慘淡動蕩的。然而在汪曾祺關于這段時間回憶的散文中,卻透著生活的情趣。如《跑警報》: 跑警報大都沒有準地點,漫山遍野。
說是漫山遍野,但也有幾個比較集中的點。古驛道的一側,靠近語言研究所資料館不遠,有一片馬尾松林,就是一個點。這地方除了離學校近,有一片碧綠的馬尾松,樹下一層厚厚的干了的松毛,很軟和,空氣好,馬尾松揮發(fā)出很重的松脂氣味,曬著從松枝間漏下的陽光,或仰面看松樹上頭藍得要滴下來的天空,都極舒適外,是因為那里還能夠買到各種零吃。昆明做小買賣的,有了警報,就把擔子挑到郊外來了。五味俱全,什么都有。最常見的是丁丁糖既麥芽糖,也就是北京人祭灶用的'關東糖,可是做成一個直徑一尺多,厚可一寸許的大糖餅,放在四方的木盤上,有人掏錢要買,糖販即用一個刨刃形的鐵片揳入糖邊,然后用一個小小的鐵錘,一擊鐵片,丁的一聲,一塊糖就震裂下來了。
在極度動蕩恐慌中,居然能感受到松脂氣味、陽光、藍得要滴下來的天空。這讓我感嘆汪的心境何其淡定。
汪曾祺經(jīng)歷過人生的大波大浪。中,汪曾祺在被打為 右派下放勞動的日子里,他認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于是隨手埋進牛糞火里,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么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
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zhì)樸,不事雕琢,緣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正因為有這份超然,他的所作所為便不難理解了。他是唯一敢于在江青面前翹著二郎腿、抽煙的人。其中膾炙人口的人一走,茶便涼。便出自汪曾祺之手。汪曾祺淵博多識,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終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終一個士大夫。
我對于汪曾祺的了解,始于讀他的一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其中:兒女是屬于他們自我的。他們的此刻,和他們的未來,都應當由他們自我來設計。一個想用自我夢想的模式塑造自我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并且,可惡!另外作為一個父親,應當盡量堅持一點童心。這話讓我深受觸動,父子之間能做到這樣少見。這讓我對汪曾祺的文章有了興趣,于是到書店去搜尋,遺憾而歸。只好在網(wǎng)上斷斷續(xù)續(xù)的看。學校讀書協(xié)會買了一批書,其中便有《汪曾祺散文集》,書拿到手中,如獲珍寶,細讀之后,忍不住想寫感想。沒有想到,動手寫時,卻頓頓卡卡總是詞不達意,意猶未盡。看到極美的風景時,我們總是會感嘆詞匯的缺乏,似乎任何詞語也表達不出此時的美。讀到一本好書,也是這樣的感受:任何評價都是剩余的,任何詞語都不能精確表達自我讀后的感受。
微塵見世界,我只能這樣說。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3
一間古樸的屋舍中,一張桌,一把藤椅,一位老人坐于藤椅之上,微仰著頭,意態(tài)悠遠。
他在回憶往事,那些已經(jīng)逝去的青春年華——有對家鄉(xiāng)美食美景的無限眷戀,有對母校西南聯(lián)大的光輝追憶,更有對風俗文化的悉心尋探。這,都是純粹的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我最喜歡《我的家鄉(xiāng)》這篇文章,汪曾祺的家鄉(xiāng)是水鄉(xiāng),碧波蕩漾的`水上,偶爾有一只,兩只打魚的小船劃過,只需兩點竹篙,便可到達。汪老那時看打魚、看船、看西堤美景,不亦樂乎。黃昏時,最打動人的是天空上的紫。傍晚時分,江邊一帶的船,都點起橘紅色的燈,星星點點地分布著。正如沈從文說的那樣,這里真是一個圣地!好山好水好風光!
汪曾祺的散文中總有水,那水是平靜而雅致,歡快并無拘束的,平平淡淡卻又令人回味無窮,正如他家鄉(xiāng)之水。他的文章就如清澈之泉,飽含了那些令人會心一笑的小美,令人讀起來舒雅閑適……
或許我們都是匆匆生命中的過客,在辦公室中兩眼緊盯著電腦,接打著無休止的電話,開著無窮盡的會議。這些,竟將人與自然隔離,無法留心那些純粹的美。但無論怎樣,請保持一雙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一顆純粹自然的心!
不覺間,耳邊傳來了慈祥的聲音:看,孩子!那吸附在青草上的露珠,多美!摸摸它,像不像天上撒下來的甘露?好美,好美。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4
汪曾祺先生是我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汪曾祺先生的作品半白話、半古文,風趣而幽默;他才華橫溢,曾是沈從文等知名作家的學生;他的文字樸實而無華,組合在一起卻使人回味無窮。在他的筆下,生活中的一切都是那么有趣。在他的散文中,有關于吃的不在少數(shù),而幾乎每一篇都會引起人的食欲,恨不得做起來吃一吃。今天我就要談一談汪曾祺在吃上的造詣。
要說關于吃的文章,這本散文集中的《宋朝人的吃喝》這一篇,我印象最深。在這篇文章中,汪曾祺分析得可謂有理有據(jù)。他先從發(fā)明了東坡肉的蘇軾開始,分析了東坡肉的特點,而又從《韓熙載夜宴圖》中尋找線索,甚至運用放大鏡來觀察食物。他更是從《東京夢華錄》、《會仙樓》、《水滸傳》……等前人的作品中總結。在不同的書籍中對比之后,他得出了結論:宋朝人的吃喝較為清淡,種類也不多,大多是分開各自吃,而基本不吃海味。
當我在看完這些文字后,我頗為感觸。以前我偶而會想到一些好奇的事情,卻沒有去查證。現(xiàn)在想想,如果當時我能學習汪曾祺先生,應該會有不小的收獲。汪曾祺先生在他感興趣的`事情上,總會花大功夫去研究、去了解。在他的文字中總會讓人感覺到生活的悠閑,給人們帶來輕松。他的文字總有一種無形的魅力,或許這也就是“純粹的文人”的原因吧。我們也更應該學習汪曾祺先生跳脫的人生態(tài)度,在遇到困難時也要跳脫出來,自己去尋找問題的答案。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15
這是一篇回憶性的散文,作者以風趣的筆法戲謔的語言記敘了當年西南聯(lián)大里的一個重要的日常生活組成部分——跑警報。
文章背景是抗戰(zhàn)時期的昆明,由于華北地區(qū)的淪陷,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合并而成的西南聯(lián)合大學就在昆明繼續(xù)進行教學和科研工作。但日本的軍事力量已經(jīng)深入到西南重鎮(zhèn)——昆明,經(jīng)常派出飛機對昆明進行轟炸,所以空襲警報在昆明城來說已經(jīng)是習以為常的聲音。為了躲避轟炸,每當拉響警報的時候,昆明全城的人就往城外轉(zhuǎn)移,學生們也不例外,大家把這稱作“跑警報”
這篇文章中,作者記敘了不少在“跑警報”中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人物,有能感知警報的侯姓同學,提著手提箱跑警報的金先生,也有不跑警報留在學校洗頭和煮蓮子的同學。作者還記敘了不少在“跑警報”中出現(xiàn)的有意思的事,跑警報時變成熱鬧集市的古驛道,如若下雨侯姓同學必會拿傘在校門口等候,將傘借給她們,以及跑警報時留下的`經(jīng)典的對聯(lián)……
在作者的筆下,原本緊張的躲避空襲成了一件很平常甚至還帶有一些樂趣的事情——跑警報。作者以仔細的觀察,細膩的筆法去描述每一件發(fā)生在身邊的趣事,并把他們放大,反映了中國人民樂觀的態(tài)度。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相關文章:
汪曾祺的散文05-23
汪曾祺的散文《夏天》05-29
汪曾祺的散文《豆腐》07-21
汪曾祺美食散文04-14
汪曾祺散文國子監(jiān)03-23
汪曾祺散文的好句11-11
汪曾祺散文的賞析05-30
汪曾祺的美食散文精選05-31
汪曾祺的散文【推薦】05-27
汪曾祺散文《夏天》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