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張九齡詩歌中的月意象
在日常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一些使用較為普遍的詩歌吧,詩歌以強烈的節(jié)奏、美妙的韻律、精煉的語言、奇特的想象,豐富的感情展現(xiàn)其語言的藝術(shù)。那么你有真正了解過詩歌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張九齡詩歌中的月意象,歡迎閱讀與收藏。
張九齡少聰慧能文,弱冠登進士第,為校書郎。后登“道侔伊呂”制科,為左拾遺。開元十一年(723年),被任為中書舍人。后張說罷相,張九齡受累外遷。開元十九年(731年),召為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士,再遷中書侍郎。開元二十一年(733年),以中書侍郎為相。唐玄宗于開元二十四年(736年)遷張九齡為尚書右丞相,罷知政事。后因張九齡觸怒唐玄宗,坐“舉非其人”,貶為荊州長史。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卒。
張九齡不僅是盛唐杰出的政治家,他還是一位文人騷客所景仰的杰出詩人。
唐朝憑詩賦納賢,但凡出仕為官的都善文能詩,但少有做大官又以詩見長的。張九齡卻是這鮮有之人中的杰出代表,“當年唐室無雙士,自古南天第一人”正是對他最好的評價。事實上,張九齡的仕途并非一帆風順,但“三起三落”卻意外地造就了他詩作“工于比興,情切韻!钡莫毺貏(chuàng)作特色,其清淡雅致,俊朗淳凈的涉月詩更是久負盛名。值得一提的是,“月”這一意象在他不同時期不同題材的詩歌中,展現(xiàn)著風格各異的姿態(tài),承載著詩人豐富的情愫。
一、曉時圖報的追求之月
張九齡從來不是一個書齋里的學者,他始終處于時代的運動之中,有自己的政治操守和理想。他是一個曉時圖報的人,對唐朝忠心耿耿。雖然因受到奸佞小人的詆毀而辭官甚至貶謫,但只要一有機會回到朝中效力,他便將前嫌拋之腦后。這樣樂觀豁達的情懷盡情體現(xiàn)在他筆下的月亮之中。月在《初發(fā)道中贈王司馬兼寄諸公》中被閑情化了:“林園事易簡,煙月賞恒馀!彪m然此句中描寫的是辭官南歸兩年里的月亮,但被召入京、即將赴官報主的曲江先生內(nèi)心必是歡喜的。張九齡以自己的生命熱情所構(gòu)建的進退意識,其深層潛藏著一種高度自覺的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有著干預(yù)現(xiàn)實生活的潛能月亮此刻化為朦朧的“煙月”,可見九齡已忘記之前遭受到的排擠,正懷揣著滿滿的斗志打算再度進奉朝廷,效力國事。樂哉驅(qū)車趕往京城,卻無奈一直無所大作為,張九齡心中深感慚愧。期間九齡作了《酬趙二侍郎使西軍贈兩省舊僚之作》。詩中有這樣一句:“使車經(jīng)隴月,征旆繞河風!贝嗽略诟拭C一帶的邊境地區(qū)高高懸掛著,正待同僚趙二前去賞鑒。趙二郎即將奉旨以御史身份前往西軍監(jiān)察,雖然前路艱險,但戰(zhàn)死沙場是男子漢大丈夫不畏懼的,那懸著的“隴月”正是張九齡所向往和追求的月亮,他也想一試身手,即使為國捐軀也在所不惜。正是這種渴望建功立業(yè)的積極心態(tài),日后成就了一個披肝瀝膽的張大宰相,為盛世的出現(xiàn)做出了不可磨沒的貢獻。
二、酬贈奉和的應(yīng)制之月
唐朝經(jīng)濟相對繁榮,社會日益安定和諧,出現(xiàn)了“貞觀“和“開元”兩大盛世。當時應(yīng)制風氣盛行,皇帝好富麗奉和之詞,作為當朝官員的張九齡自然也需要緊跟“潮流”。客觀上,這種應(yīng)命而作的詩歌,從內(nèi)容到形式,乃至用韻等各個方面,都要受到諸多的約束。但我們在細讀張九齡的應(yīng)制之作時,會發(fā)現(xiàn),雖然這些詩作已經(jīng)被套上了“奉和”的框架,但九齡從骨子里散發(fā)出來的那股剛正不阿之氣早已沖破了圍框。
張九齡早已發(fā)現(xiàn),月亮是不諂清高的寄所。在他的筆下,形容圣德恩澤的最佳代表就是月了。在《奉和史部崔尚書雨后大明朝堂望南山》中,月就化身為皇恩,高懸于天穹!耙褂陦m初滅,秋空月正懸!币粓銮镉赀^后,原本渾濁的空氣被洗濯得清爽宜人,這樣的夜里,高掛在空中的月亮特別明亮,大地恍然如晝,颯颯然如蒙圣恩。而在另外幾首與月相關(guān)的應(yīng)制詩中,月不再具體懸于天際,而是和太陽組合,被虛化了。日月同輝,形容天地,抒發(fā)詩人對天下太平,社會和諧的贊美。如《奉和圣制途徑華山》中寫道:“日月臨高掌,神仙仰大風!睂⑿诒扔鞒扇赵,照耀華山。又如《奉和圣制謁元皇帝廟齋》里的“云雷初締構(gòu),日月今悠然!贝嗽娛菍懹陂_元十一年,二度入京的張九齡看到國運繁昌,圣德合天道,不禁發(fā)出“日月悠然”的深深禮贊。憑借著通明暢俊的“月”的道白和切中肯綮的詩句描畫,張九齡的應(yīng)制詩在眾人眾作中脫穎而出,為后人嘖嘖稱道。
三、時不我濟的落寞之月
人生不如意,就算是身居宰相之位的張九齡也難逃此運。張九齡一生歷經(jīng)高宗、武后、中宗、睿宗和玄宗五朝,政治上有曾“三起三落”。現(xiàn)實的不理想與仕途的不平靜讓張九齡看透了人道冷暖,他將時不我濟的淡淡落寞之情深深藏于那一輪明月之中。
如果說張九齡缺少一種“本領(lǐng)”,那“本領(lǐng)”便是諂媚逢迎。也正因為缺少這種本領(lǐng),他常常被“束之高閣”。開元四年,因為觸逆當時宰相不得不辭官南歸,張九齡給京都舊僚作了了《南逐以詩代書贈京都舊僚》,其中寫道:“一從官作限,兩見月成規(guī)!蹦蠚w途中的張九齡心中的落寞之情揮之不去,月圓已經(jīng)兩次,可月之滿卻更顯人之失,奈何這樣的日子何時能到頭。一輪明月,萬古憂愁!陡杏觥て渚拧返氖茁(lián)就寫道:“抱影吟中夜,誰聞此嘆息!彪m然寫作具體年份已經(jīng)無從考證,但從這字里行間的苦澀與失落可以推測出此詩寫于張九齡政治生涯中的“三落”時期。句中沒有實點出“月”這一意象,但夜中有影必有月亮。冷月灑滿地清輝,配合孤影,失落凄寥之情溢于紙上。
四、羈旅懷思所寄之月
自古就有悲歡離合,自古亦有懷思悲月。張九齡一生中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處于游宦狀態(tài)的,這就意味著背井離鄉(xiāng),惜別親友。一位四處漂泊的野客,影自戚戚魄自寒,加上心中對故鄉(xiāng)、親友和佳人的濃濃牽掛,自是愁腸滿腹。張九齡將難以排遣的愁緒一股腦兒全轉(zhuǎn)移給了那九重天外的月亮。由此所創(chuàng)之月,香可嚼,味亦可回,人人皆知皆頌。
張九齡借月表懷思之感的莫過于他的《望月懷遠》。明月孤懸蒼穹,時空轉(zhuǎn)換間存在著無限的可能!昂I仙髟隆币痪涿枥L的是一輪伴著洶涌浪花緩緩升起的明月。月照乾坤,天地相融,浩淼遠大的空間感油然而生。此時,張九齡順勢推出“天涯共此時”之千古絕唱。海德格爾說過:使“共在”得以可能的東西并不是兩個存在者的空間上的接近,而是它們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縱然隔著萬水千山,只要心相依,依舊可以同賞一輪月,同享天倫情,因為,靜靜流淌的月光會帶著滿滿情思跨越阻隔抵達彼此的內(nèi)心。這兩句看似信手拈來,實則暗含了多少常人所不知的悒憂與惆悵,心酸與苦甘。相見于月光下,引多少文豪競折腰。可與之媲美的懷思之作還有張九齡的《秋夕望月》!肚锵ν隆酚诔鍪撕橹輹r所作,詩人愁腸百結(jié),輾轉(zhuǎn)難眠,憑軒望月,發(fā)出“清迥江城月,流光萬里同”的感慨。天各一方,卻還能望著同一個月,沐浴著同一片月光。故鄉(xiāng)與自己那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使詩人的鄉(xiāng)愁得到了一絲慰藉。此外,在《賦得自君之出矣》中,張九齡借月的減缺擬離婦因相思而日漸消瘦之形:“思君如滿月,夜夜減清輝”,一個“減”字就將綿綿真意刻畫得入木三分,讀來不由黯然神傷,心生憐嘆。月光如水,捧一抔,只飲一盅,也可一唱三嘆。
古人愛月之情是今人所無法想象的。幾千年來,文人墨客賦予了那塊巖石多多少少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張九齡和月交情甚深,他愛月,詠月,同時他也張揚著自己。在其詩歌中,他用清簡雅疏的語言結(jié)合坦蕩無涯的藝術(shù)境界為我們描繪了圖報之月、應(yīng)制之月、落寞之月和寄思之月,輝映和諧,意蘊深遠,恢然間流露大家風采。杰出的事與物不會因為時間的流逝而黯淡,縱然相隔千年,我們?nèi)阅鼙粡埦琵g詩歌中千姿百態(tài)的“月”所感染,稍一回味,便覺唇齒留香,詩歌的清淳妙趣潺潺繚繞。
【張九齡詩歌中的月意象】相關(guān)文章:
杜甫詩歌中的舟船意象04-11
徐志摩詩歌中“云”意象03-18
古典詩歌中的花意象08-23
余光中鄉(xiāng)愁詩歌的意象12-19
杜甫詩歌中的濁酒意象08-26
李白詩歌中的“水”意象10-09
李白詩歌中的金玉意象09-19
劉長卿詩歌中的舟船意象解讀03-17
古詩歌中的“鳥”意象介紹08-26
詩歌鑒賞中各種意象的意思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