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單元分析
一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學厘米和米,包括與之相關的線段、度量單位等知識。全單元分四個部分:線段的認識、認識厘米和用厘米作單位量長度、認識米和用米作單位量長度,以及實踐活動“量一量”。本單元教材有以下編排特點:
1、注重學生的實際體驗,讓學生在體驗中領悟知識。例如,在教學認識線段時,讓學生捏一捏一根線的兩端,然后拉直,使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獲得對線段的直觀認識。再如,在認識度量單位厘米前,讓學生經歷用不同的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這些方式,既是生活中用得著的,同時又自然地引出統(tǒng)一度量單位的客觀需要。
2、注重1厘米、1米的長度表象的建立。對1厘米、1米的認識,需要有豐富的表象支撐。因此,教材注意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使學生了解1厘米、1米大約有多長,從而初步建立起厘米、米的長度表象。教材根據(jù)需要安排了一定的實踐作業(yè),這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而且會使所學知識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應用。
3、注重估測能力的培養(yǎng),估測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加強估測能力的培養(yǎng),有利于學生逐步形成有關長度單位實際長短的準確觀念,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興趣。因此,教材中經常要求學生先估測再測量,然后進行比照,積累經驗。
二 單元目標要求
1、使學生經過實際的觀察和操作,初步認識線段,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線段的特征,會數(shù)簡單圖形中線段的條數(shù),會畫線段和量長度的長度(限整厘米)。
2、結合生活實際,使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統(tǒng)一度量單位的必要性。
3、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初步建立厘米和米的表象,知道“米”和“厘米”間的進率。
4、使學生能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簡單測量,會恰當選用長度單位,發(fā)展空間觀念。
5、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使學生具有積極參與學習活動的心理傾向,以及與同伴合作的良好意愿,進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數(shù)學事實。
三 單元設計意圖
第一,線段是測量長度的對象,它的“有限長度”是可以量的,線段的“直”使測量長度比較容易。因此,本單元的教學從認識線段開始。另外,一年級(上冊)認識“體”,一年級(下冊)認識“形”,二年級(上冊)教學“線”,也體現(xiàn)圖形知識的發(fā)展。
第二,學生使用的直尺上都有厘米,接觸厘米的機會較多,形成1厘米的觀念,掌握以厘米為單位測量長度或畫線段的方法都比較容易。先認識厘米,然后教學米,便教利學。
第三,教學厘米和米,要用它們計量物體的長度。編排實踐活動《量一量》,能有效地引導學生應用數(shù)學知識,發(fā)展動手實踐的能力。
1. 認識線段要體會它的特點。
“直”是線段的特征之一。第48頁例題中一根線放在桌上是彎曲的,用手捏住線的兩端拉緊,它就直了。聯(lián)系這些現(xiàn)象與活動,教材指出: 把線拉直,兩手之間的一段可以看成線段。在首次引出線段的時候,就讓學生清楚地知道線段是直的,也感受線段是有端點的,長度是有限的。接著畫出線段的圖形,形象地表示出線段是直的,是有端點的。由于線段具有“直”的特點,所以畫線段要沿直尺的邊,或者用有直邊的其他工具!跋胂胱鲎觥钡1題在四個圖形中看出哪些是線段,要根據(jù)“直”的特征作出判斷,從而加強對這個特征的認識。
每條線段都有“確定的長度”,是可以比較或度量的。教材先把一張長方形紙對折,折痕是一段直的線,可以看成一條線段。再要求學生分別折出比這條折痕長些的和短些的折痕。通過折和比,體會每條線段都有長度,而且長短不同,可以比較。
許多物體的邊、許多圖形的邊都是直的,都有兩個端點,有確定的長度。把這些邊抽象地看成線段,是數(shù)學化的表現(xiàn)。
“想想做做”第3~5題都是在兩點之間畫線段。第3題只給出兩個點,只能畫一條線段。第4題給出三個點,每兩點之間都能畫一條線段,一共能畫出3條。第5題給出四個點,每兩點之間都能畫一條線段,一共可以畫出6條。這些題一方面能進一步體會線段的特點,掌握畫線段的方法,另一方面為“兩點確定一條直線”“兩點間所有連線中線段長度最短”等知識作了滲透。另外,從第3題到第5題,問題的挑戰(zhàn)性逐漸增加,能激發(fā)和維持學生的學習熱情。
2. 教學厘米,要通過多種活動建立清晰的1厘米的長度觀念,并應用到具體的測量中去。
第50頁例題量課桌的長,這時還沒有教學長度單位,還不會用尺量長度。因此,鼓勵學生選用文具盒、鉛筆等工具進行度量。由于各人選擇的工具長短不一,導致度量結果的表達不一致。設計這項活動有兩個目的: 一是體驗線段的長度是可以度量的;二是需要用相同的測量工具,才能得到確定的、一致的結果,從而導出常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尺。
認識厘米在直尺上進行,因為直尺是每個學生都有的學習用具,上面有厘米。通過看尺上的1厘米,知道它是多長;用手指在尺上比畫1厘米,體會它的長度;聯(lián)想長大約1厘米的物體,把1厘米的長度保存在記憶中。學生在這些活動中反復感受1厘米的實際長度,并逐步深入,初步形成1厘米的長度觀念。
在直尺上看2厘米和5厘米的長度,能增強1厘米的觀念,也為量長度和畫線段作準備。因為2厘米(或5厘米)是2個(或5個)1厘米連起來的長度,量物體的長是看這個長度里面有幾個1厘米,畫若干厘米長的線段是連續(xù)畫出若干個1厘米長。這樣,在認識幾厘米的過程中,加強了對1厘米的體驗。估計長度的時候,如果估計它里面大約有多少個1厘米,不僅易于操作,而且能得到比較理想的結果。
3.教學米,要通過多條渠道建立1米的表象。
第52頁例題教學“量比較長的物體,常用米作單位”,設計了三個層次的活動體會1米。第一個層次是直接感知1米,先看米尺,知道它的長度是1米。再通過操作體會1米的長度,如1米大約有5枝鉛筆那么長、大約是地面到小朋友肩的長度、大約是一張課桌的長……這些操作,有時把米尺橫放著體會,有時豎直著體會,都有利于感受1米的實際長度。第二個層次在米尺上看出1米等于100厘米,不僅教學了兩個單位間的進率,還通過100個1厘米的長是1米,間接地體驗1米的長度。在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里的8米○8厘米的時候,由于認數(shù)范圍還在100以內,所以不宜把8米化成800厘米與8厘米比長短,應該從1米比1厘米長得多得到8米比8厘米長得多。第三個層次是用雙臂比畫1米大約有多長,通過動作把對1米的感受表達出來;尋找長度大約是1米的物體,把初步形成的1米的概念應用于日常生活,進一步認識米。
能不能在簡單的情境中正確使用米或厘米,反映出這兩個長度單位的觀念是不是清楚和牢固。第53頁第3題在量出身高中1米長的那段以后,剩下的部分不夠1米,可以用厘米作單位,能進一步體會米和厘米在實際測量中的應用。在此基礎上,第4題為4個物體的長度選擇適宜的單位,如床長2()?梢韵认胍幌爰依锏拇玻纱诉x擇米作單位。還要想一想如果用厘米作單位,那么長2厘米的床還能讓人睡覺嗎?引導學生開展這些形象思維,使米與厘米的長度觀念得到鞏固。
4. 掌握長度單位,要用于實際測量。
在認識厘米的教材里,教學用尺量長度的方法,第51頁第一道例題用圖畫作出示范。還設計了“想想做做”第1題,只有中間那幅圖的量法是對的,另兩幅圖里的量法都不正確。通過辨別與判斷,進一步明白用尺量長度的時候,應該把尺的邊和物體的邊靠近著平行擺放,而且尺的0刻度線要對齊物體邊的一端。接著通過第2題量線段長度和第6題畫7厘米長的線段,學會正確地使用直尺。在認識米的教材里,安排了用米尺量黑板的長、量教室門的高,掌握使用尺的方法。
實踐活動《量一量》重點是幫助學生進一步鞏固長度觀念,培養(yǎng)測量技能,在編排上有四個特點:
一是認識卷尺和選擇測量工具。在量相當長的距離的時候,如量籃球場的邊長,用米尺也是不方便的,這就需要卷尺。在量1拃、1步、1庹的長,以及量肩寬、腰圍、褲長、袖長的時候,提出“各用什么尺比較合適”的問題,引導從實際出發(fā)選用測量工具,并通過測量獲得體驗。
二是培養(yǎng)量長度的技能。用學生尺分別量一張長方形紙的四條邊的長度,把上、下,左、右各邊的長度填在教材指定的地方,初步體會長方形邊的特點。用適當?shù)某吡?拃、1步、1庹以及肩寬、腰圍等,解決了簡單的實際問題。
三是繼續(xù)開展以前進行的活動,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在認識線段時,學生曾經折過長方形紙,把折痕看成線段,并直觀比較幾條折痕的長短,F(xiàn)在再折長方形紙,還要折出最長的折痕,量出長度,從而體會線段的長短不僅可以通過觀察,還可以通過測量進行比較。四是滲透步測。步測是估計長度的一種方法,在不要求精確結果的時候經常使用。先走10步,量量大約是幾米。再從籃球場的一端走到另一端,數(shù)數(shù)步數(shù),量量長度。在數(shù)出從一端到另一端走的步數(shù)以后,如果根據(jù)10步走的米數(shù),估計籃球場邊的長度,就有了步測的意思。這里主要是讓學生用卷尺量長度,步測僅是滲透。
估計較短線段或較短物體的長度是一種能力,教材十分重視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在第51~52頁“想想做做”里有細致的安排。第3題在看出直尺上面的紅色線段長8厘米多一些、藍色線段長8厘米少一些以后,指出它們都是大約長8厘米,初步體會“大約”的含義。第4題用直尺量自己的手掌寬和食指長,往往得不到整厘米數(shù),需要說成大約多少厘米,從而了解這是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第5題估計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量出實際長度進行對照,這里并不要求學生估計得怎么準確,而是體驗估計長度的方法。
四 單元目標達成分析
課題:認識線段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1、通過操作、觀察,初步認識線段.
2、通過自主說一說,同桌互相說一說,會描述線段的特征,會畫線段。
3.通過聯(lián)系生活的實際,培養(yǎng)初步的空間觀念,感受生活與數(shù)學的密切聯(lián)系。
重點與難點:直觀認識線段的特征,能初步借用工具畫出線段。
課前準備 學生每人一根毛線、一張彩紙。教師吸管兩根(一曲一直)、課件。
板塊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目標及達成情況
一、曲直對比,引入新課
通過創(chuàng)設直觀情境,激起學生學習興趣。
二、動手操作,認識線段
通過動手操作,變曲為直,直觀認識線段。
通過實物感知,認識線段的特征。
通過舉例證明,教師的歸納總結,明晰線段的特征。
通過根據(jù)線段的特征,進行動手操作畫線段,進一步加深對線段的理解。
三、聯(lián)系應用,拓展認識
通過練習1、2、3、4、5題,理解“每兩點之間畫一條線段”的意思,進一步鞏固線段的特征。
課題:認識厘米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1.通過認識長度單位的過程,知道量比較短的物體可以用厘米作單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長度的方法,并能夠正確測量物體的長度。(結合生活實際,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建立統(tǒng)一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2.通過培養(yǎng)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觀念,并能在實際觀察和操作中,養(yǎng)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能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
重點與難點:直觀認識線段的特征,能初步借用工具畫出線段。
課前準備 直尺一把
板塊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目標及達成情況
一、新授導入
通過自己想辦法動手測量課桌的寬有多長,認識到為了測量更加準確,必須有統(tǒng)一標準,從而產生了認識厘米的需求。
二、認識厘米
通過自主觀察尺上厘米的刻度,發(fā)現(xiàn)刻度尺上的結構,自然地認識 “厘米”這個長度單位。
通過觀察學生尺,再討論,交流,深刻理解從刻度幾到刻度幾是幾厘米。并會運用直尺量物體的長度。
通過教師示范--學生觀察-自己練習會用直尺畫線段。
三、鞏固練習
通過想想做做4、5、6題的練習,加強學生的目測能力和利用工具測量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用直尺畫線段的能力。
課題:認識米 第1課時
教學目標:1.通過數(shù)一數(shù)、比一比、量一量等活動,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形成1米的長度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在實踐活動中,體會、米、厘米的含義,會進行簡單的單位換算,會恰當?shù)剡x擇長度單位。.能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
2.通過估測活動,培養(yǎng)估測能力。
重點與難點:1.初步建立米的長度表象。2.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
課前準備:米尺一把、卷尺一把、1米的繩子一根
板塊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目標及達成情況
一、復習 通過復習,為認識長度單位“米”作鋪墊,滲透“米”和“厘米”的聯(lián)系。
二、認識米
通過在新授中,讓學生先進行1米有多長的實踐活動,使學生初步形成對米的長度表象。
通過量不同物體長度的實踐活動中,通過小組合作,集體交流,進一步幫助學生體會米的含義,建立1米的表象。
三、生活運用
通過對所學知識進行綜合應用,建立把新知與生活實際建立有機聯(lián)系,加深對“米”的認識。
課題:量一量 第1課時
教學目標:1.通過認識各種常用尺,加深對米和厘米的認識。
2. 通過對長方形各條邊以及折痕的測量,初步感知長方形的對邊相等.(能估測一些物體的長度,并進行測量。)
3.通過小組合作,實際測量,培養(yǎng)操作能力,發(fā)展空間觀念和探索意識。
重點與難點:加深對米和厘米的表象認識。能合理利用測量工具,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設計測量方法的操作能力。
課前準備:米尺一把、卷尺一把、學生尺一把、三角尺一副、一張長方形紙。
板塊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目標及達成情況
一、認識尺
通過認識尺的活動,達到以下目標:一就是介紹幾種常見的測量工具;二就是如何來看這些工具的刻度。
二、用學生尺量
通過讓學生自己去探索長方形邊的特征,讓學生明確用什么工具量。如何量。在每一個活動中,都要滲透估測的意識。
三、用各種尺量
通過實際測量,除了讓學生量出長度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讓學生明白,當身邊沒有測量工具的時候,也可以利用我們的手腳來進行估測。
四、想辦法量
通過組織學生測量籃球場,讓學生能根據(jù)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工具進行測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