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太極圖說原文翻譯
《太極圖說》由“圖”和“說”兩部分構(gòu)成。周敦頤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的《周易》陰陽哲學原理繪出一個易象圖,然后以非常簡潔的文字對圖中的易理加以解說。全文只有249字。下面小編為你整理的太極圖說原文翻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原文介紹
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氣順布,四時行焉。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fā)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
故圣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兇”,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兇。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庇衷唬骸霸挤唇K,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全文概述
在《太極圖說》中,周敦頤系統(tǒng)地闡述了宇宙生化的理論。他認為宇宙的最初根源是“無極”—一種尚未分化成形的處于混沌狀態(tài)的物質(zhì)材料!疤珮O”是具有最初時空界限、分化機能和動靜性能的有形物質(zhì),由“無極”演化而來。
“太極”的動靜機能又分別分化為陰陽,兩者相互依存、相互轉(zhuǎn)化、相互作用而形成“五行”。由陰陽二氣的交感和五行的相互作用,生成了天地萬物,萬物變化無窮盡。人類的生成和萬物是一樣的,因為受了“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從而具有了高于萬物的思考和語言等能力。
來源介紹
太極圖是以黑白兩個魚形紋組成的圓形圖案,俗稱陰陽魚。該詞最早出現(xiàn)在《易傳·系辭上》中。太極是中國古代的哲學術(shù)語,意為派生萬物的本源。太極圖形象化地表達了它陰陽輪轉(zhuǎn),相反相成是萬物生成變化根源的哲理。太極圖形展現(xiàn)了一種互相轉(zhuǎn)化,相對統(tǒng)一的形式美、和諧美。它以后又發(fā)展成中國民族圖案所特有的“美”的結(jié)構(gòu)。如“喜相逢”、“鸞鳳和鳴”、“龍鳳呈祥”等都是這種以一上一下、一正一反的形式組成生動優(yōu)美的吉祥圖案,極受民間喜愛。
《太極圖說》則是宋代哲學家周敦頤的哲學著作,全文只有249字。受《周易·系辭傳》的啟發(fā)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闡釋了其宇宙觀,“無極而生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
太極解說
太:初始、宗源、無上。極:最端之位、結(jié)構(gòu)之元。太極的字面含義:最高級、最標準、最完美之義;太極的真實含義:事物存在與運動的機理,以旋機為運動形式,以圓融為運動品質(zhì)。
太極圖是圖式最簡單、內(nèi)涵最豐富、造型最完美的圖案,古今中外沒有哪個圖案有如此深刻的內(nèi)涵,它可以概括宇宙、生命、物質(zhì)、能量、運動、結(jié)構(gòu)等內(nèi)容,可以揭示宇宙、生命、物質(zhì)的起源。
釋文:
宇宙最最開始的時候處于“無極”的狀態(tài),后來又進入“太極”狀態(tài)。太極運動時產(chǎn)生陽氣,當運動達到極限時進入相對靜止狀態(tài);太極靜止時產(chǎn)生陰氣,當靜止達到極限時又進入運動狀態(tài)。動和靜這兩種狀態(tài)同屬于太極,互相依存,同時也分出陰陽,確立了兩儀。陰陽變化融合,生出水火木金土。五行之氣以大地為中心,按相生之序分布,于是春夏秋冬四季循環(huán)。五行源于陰陽,陰陽源于太極,而太極又是從無極那里衍生出來的。
五行自產(chǎn)生時起,就有了各自的屬性。無極的真諦,陰陽五行的精妙,在于巧妙的交合與凝聚。乾健之性生成陽男,坤柔之性生成陰女,陰陽二氣交感,化生出萬物,萬物生生不息,變化無窮無盡。唯有人最得天地日月之精華,最為靈慧。人的形體一旦產(chǎn)生,精神思維也有了。五行的屬性被人感知和認識,進而區(qū)分出善惡,就這樣好的壞的,各種各樣的事情也出現(xiàn)了。這個時候,圣人定下“中正仁義”又強調(diào)“主靜無欲”,以此確立做人的最高準則。所以圣人能合乎天地的德性,合乎晝夜交替的變化,合乎四季的循環(huán),合乎鬼神不測之吉兇。君子遵照修行則有所作為,小人逆行就變兇了。
所以說,確立天的準則叫陰與陽,確立地的準則叫柔與剛,確立人的準則叫仁與義。又說,從開始到結(jié)束無限循環(huán),所以就會明白生和死的道理。終極的道理在于變化,而這個變化是個絕對的真理。
〔注釋〕
無極:中國古代哲學中認為形成宇宙萬物的本原。以其無形無象,無聲無色,無始無終,無可指名,故曰無極。太極:最原始的混沌之氣,是宇宙萬物最高存在的范疇;槠涓合嗷ヒ来妗8,根基。兩儀:指天地。五氣:五行之氣。布:流傳、流布。各一其性:各有其屬性。真:精誠、精粹的東西。真與“二五之精”的精同義。二五之精:陰陽二氣和五行的精粹。二,陰陽二氣;五,五行。交感:相互感應(yīng)。人極:指做人的最高標準。悖:違背。
〔鑒賞〕
說起北宋的周敦頤,人們很自然就會想到他的那篇中學語文必選的傳世名作《愛蓮說》。但是,稍稍了解一點中國哲學史的人都知道,周敦頤之出名主要不是因為他的《愛蓮說》,而是因為他是宋明理學的重要開山人物之一。而周敦頤之所以能成為理學的開山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因為他寫了《太極圖說》。
《太極圖說》由“圖”和“說”兩部分構(gòu)成。周敦頤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的《周易》陰陽哲學原理繪出一個易象圖,然后以非常簡潔的文字對圖中的易理加以解說。《太極圖說》的全文不過二百多字,它由兩段意思構(gòu)成,第一段言“太極”,展示整個宇宙原始反終的生成與復歸圖式,即由太極→陰陽→五行→萬物(人)的生化過程,以及萬物(人)→五行→陰陽→太極復歸過程,這就是“天道”。第二段言“人極”,說明人雖然是與萬物一樣由自然的氣化過程而生,但人之所以為人在于其社會性即具有善惡的道德選擇,“圣人”據(jù)此人性的本質(zhì)而確立了以“中正仁義”的道德原則和“主靜”的修養(yǎng)方法為代表的“人道”。
《太極圖說》的篇幅盡管很短,其所揭示的內(nèi)涵也不能說太深奧,但其在當時意義卻非同小可。因為它為發(fā)源于先秦的儒家學說建立起了一個新的,足以與當時外來思想文化——佛教相抗衡的,但又不全同于傳統(tǒng)道家和道教思想的,自然主義與人文主義相結(jié)合的宇宙論的理論框架結(jié)構(gòu)。
大家知道,佛教是一種外來的宗教,從魏晉南北朝到隋唐時期,它以其特有的一套精致的思辨哲學風靡于中國的思想界,并向傳統(tǒng)的儒家和道家及道教思想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中國傳統(tǒng)的文化價值理想面臨一場嚴重的危機。當時,佛教徒認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哲學基礎(chǔ)即宇宙論和心性論過于淺薄,根本不足以與佛教相抗衡。如唐代的華嚴宗大師宗密在其《原人論》中,就攻擊儒道二家共同的宇宙論——“元氣”論,認為這種宇宙論只相當于小乘佛教所說的“空劫”階段,“不知空界以前早經(jīng)千千萬萬遍成住壞空、終而復始。故知佛教法中小乘淺淺之教,已超外典(儒道二家之學)深深之說”。照佛教大乘的教義,宇宙本是人心生滅妄想所變之境,其本身是虛幻不實的,因此稱之為“假有”。而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元氣論”,實質(zhì)上是一種“迷執(zhí)”,即執(zhí)迷于所謂的“假有”,這是不對的。正確的做法應(yīng)該是破除“迷執(zhí)”,返照心源,終歸于涅槃靜寂,這最后部分就進入了佛教的心性論。
佛教的這種宇宙論顯然是為以儒道兩家為代表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所不能接受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中從來不曾懷疑宇宙的客觀存在,一向把宇宙看成是一個生生不已、大化流行的整體,即肯定其為實有。體現(xiàn)這一思想的典籍就是《周易》,所以《周易》成為儒道兩家所共同重視的經(jīng)典。但就宇宙論而言,在宋代之前,道教比儒家顯然更為注重,因為前者以自然為性命,從《周易》的太極元氣理論中可以發(fā)展出一套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的養(yǎng)生之道。而后者的文化價值理想屬于人文主義的,更注重的是仁義禮樂和名教規(guī)范,由這里再轉(zhuǎn)向人的道德性命的修養(yǎng)即心性論。
《太極圖說》的價值和貢獻就在于,它首先從《周易》陰陽哲學立論,汲取道教關(guān)于太極元氣為世界萬物生成演化的本源和動力,肯定宇宙的本源為實有,從而批判了佛教的宇宙論,重新確立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觀。其次是把人與宇宙貫通起來,并突出強調(diào)人之異于禽獸及他物的本質(zhì)屬性,論證了“仁義中正”這一儒家核心思想與天道的一致性,把太極元氣落實到心性論的層面,從而也與道教的思想?yún)^(qū)別開來。再大一點言,它可以說是在新的歷史條件和思想背景下,發(fā)展了中國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后的宋明理學家正是在這個理論基礎(chǔ)上進一步深化和拓展,逐步建立起一個新型的世界觀,并恢復了儒家文化價值理想在中國思想界的主流地位。
【太極圖說原文翻譯】相關(guān)文章:
詠雪翻譯及原文及翻譯07-11
師說翻譯原文及翻譯07-07
《南史》的原文內(nèi)容及原文翻譯01-03
周書的原文及翻譯07-12
梁書的原文及翻譯07-12
《明史》原文及翻譯08-22
晉書的原文及翻譯02-09
《舊唐書》的原文及翻譯10-18
《詠柳》原文及翻譯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