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guān)推薦
君臣鑒戒原文及翻譯
貞觀三年,太宗謂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亂,共安危,若主納忠諫,臣進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來所重。若君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至如隋煬帝暴虐,臣下鉗口,卒令不聞其過,遂至滅亡,虞世基等尋亦誅死。前事不遠,朕與卿等可得不慎,無為后所嗤!”
貞觀四年,太宗論隋日。魏征對曰:“臣往在隋朝,曾聞有盜發(fā),煬帝令於士澄捕逐。但有疑似,苦加拷掠,枉承賊者二千余人,并令同日斬決。大理丞張元濟怪之,試尋其狀。乃有六七人,盜發(fā)之日,先禁他所,被放才出,亦遭推勘,不勝苦痛,自誣行盜。元濟因此更事究尋,二千人內(nèi)惟九人逗遛不明。官人有諳識者,就九人內(nèi)四人非賊。有司以煬帝已令斬決,遂不執(zhí)奏,并殺之。”太宗曰:“非是煬帝無道,臣下亦不盡心。須相匡諫,不避誅戮,豈得惟行諂佞,茍求悅譽?君臣如此,何得不?朕賴公等共相輔佐,遂令囹圄空虛。愿公等善始克終,恒如今日!”
貞觀六年,太宗謂侍臣曰:“朕聞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異。然周則惟善是務(wù),積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秦乃恣其奢淫,好行刑罰,不過二世而滅。豈非為善者福祚延長,為惡者降年不永?朕又聞桀、紂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則以為辱;顏、閔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則以為榮。此亦帝王深恥也。朕每將此事以為鑒戒,?植淮,為人所笑。”魏征對曰:“臣聞魯哀公謂孔子曰:‘有人好忘者,移宅乃忘其妻!鬃釉唬骸钟泻猛跤诖苏,丘見桀、紂之君乃忘其身。’愿陛下每以此為慮,庶免后人笑爾!
貞觀十四年,太宗以高昌平,召侍臣賜宴于兩儀殿,謂房玄齡曰:“高昌若不失臣禮,豈至滅亡?朕平此一國,甚懷危懼,惟當戒驕逸以自防,納忠謇以自正。黜邪佞,用賢良,不以小人之言而議君子,以此慎守,庶幾于獲安也!蔽赫鬟M曰:“臣觀古來帝王撥亂創(chuàng)業(yè),必自戒慎,采芻蕘之議,從忠讜之言。天下既安,則瓷情肆欲,甘樂諂諛,惡聞?wù)G。張子房,漢王計畫之臣,及高祖為天子,將廢嫡立庶,子房曰:‘今日之事,非口舌所能爭也!K不敢復有開說。況陛下功德之盛,以漢祖方之,彼不足準。即位十有五年,圣德光被,今又平殄高昌。屢以安危系意,方欲納用忠良,開直言之路,天下幸甚。昔齊桓公與管仲、鮑叔牙、寧戚四人飲,桓公謂叔牙曰:‘盍起為寡人壽乎?’叔牙奉觴而起曰:‘愿公無忘出在莒時,使管仲無忘束縛于魯時,使寧戚無忘飯牛車下時!腹芟x曰:‘寡人與二大夫能無忘夫子之言,則社稷不危矣!’”太宗謂征曰:“朕必不敢忘布衣時,公不得忘叔牙之為人也!
貞觀十四年,特進魏征上疏曰:
臣聞君為元首,臣作股肱,齊契同心,合而成體,體或不備,未有成人。然則首雖尊高,必資手足以成體;君雖明哲,必藉股肱以致治!抖Y》云:“民以君為心,君以民為體,心莊則體舒,心肅則容敬!薄稌吩疲骸霸酌髟!股肱良哉!庶士康哉!”“元首叢脞哉!股肱惰哉!萬事墮哉!”然則委棄股肱,獨任胸臆,具體成理,非所聞也。
夫君臣相遇,自古為難。以石投水,千載一合,以水投石,無時不有。其能開至公之道,申天下之用,內(nèi)盡心膂,外竭股肱,和若鹽梅,固同金石者,非惟高位厚秩,在于禮之而已。昔周文王游于鳳凰之墟,襪系解,顧左右莫可使者,乃自結(jié)之。豈周文之朝盡為俊乂,圣明之代獨無君子者哉?但知與不知,禮與不禮耳!是以伊尹,有莘之媵臣;韓信,項氏之亡命。殷湯致禮,定王業(yè)于南巢,漢祖登壇,成帝功于垓下。若夏桀不棄于伊尹,項羽垂恩于韓信,寧肯敗已成之國,為滅亡之虜乎?又微子,骨肉也,受茅土于宋;箕子,良臣也,陳《洪范》于周,仲尼稱其仁,莫有非之者!抖Y記》稱:“魯穆公問于子思曰:‘為舊君反服,古歟?’子思曰:‘古之君子,進人以禮,退人以禮,故有舊君反服之禮也。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隊諸淵。毋為戎首,不亦善乎,又何反服之禮之有?’”齊景公問于晏子曰:“忠臣之事君如之何?”晏子對曰:“有難不死,出亡不送!惫弧傲训匾苑庵杈舳,有難不死,出亡不送,何也?”晏子曰:“言而見用,終身無難,臣何死焉?諫而見納,終身不亡,臣何送焉?若言不見用,有難而死,是妄死也;諫不見納,出亡而送,是詐忠也!薄洞呵镒笫蟼鳌吩唬骸按掼虖s齊莊公,晏子立于崔氏之門外,其人曰:‘死乎?’曰:‘獨吾君也乎哉!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為己亡,非其親昵,誰敢任之?’門啟而入,枕尸股而哭,興,三踴而出!泵献釉唬骸熬暢既缡肿悖家暰绺剐;君視臣如犬馬,臣視君如國人;君視臣如糞土,臣視君如寇仇。”雖臣之事君無二志,至于去就之節(jié),當緣恩之厚薄,然則為人主者,安可以無禮于下哉?
竊觀在朝群臣,當主樞機之寄者,或地鄰秦、晉,或業(yè)與經(jīng)綸,并立事立功,皆一時之選,處之衡軸,為任重矣。任之雖重,信之未篤,則人或自疑。人或自疑,則心懷茍且。心懷茍且,則節(jié)義不立。節(jié)義不立,則名教不興。名教不興,而可與固太平之基,保七百之祚,未之有也。又聞國家重惜功臣,不念舊惡,方之前圣,一無所間。然但寬于大事,急于小罪,臨時責怒,未免愛憎之心,不可以為政。君嚴其禁,臣或犯之,況上啟其源,下必有甚,川壅而潰,其傷必多,欲使凡百黎元,何所措其手足?此則君開一源,下生百端之變,無不亂者也!抖Y記》曰:“愛而知其惡,憎而知其善。”若憎而不知其善,則為善者必懼;愛而不知其惡,則為惡者實繁!对姟吩唬骸熬尤缗瑏y庶遄沮,”然則古人之震怒,將以懲惡,當今之威罰,所以長奸。此非唐、虞之心也,非禹、湯之事也。《書》曰:“撫我則后,虐我則仇!避髑渥釉唬骸熬垡,民,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惫士鬃釉唬骸棒~失水則死,水失魚猶為水也!惫侍、虞戰(zhàn)戰(zhàn)栗栗,日慎一日。安可不深思之乎?安可不熟慮之乎?
夫委大臣以大體,責小臣以小事,為國之常也,為治之道也。今委之以職,則重大臣而輕小臣;至于有事,則信小臣而疑大臣。信其所輕,疑其所重,將求至治,豈可得乎?又政貴有恒,不求屢易。今或責小臣以大體,或責大臣以小事,小臣乘非所據(jù),大臣失其所守,大臣或以小過獲罪,小臣或以大體受罰。職非其位,罰非其辜,欲其無私,求其盡力,不亦難乎?小臣不可委以大事,大臣不可責以小罪。任以大官,求其細過,刀筆之吏,順旨承風,舞文弄法,曲成其罪。自陳也,則以為心不伏辜;不言也,則以為所犯皆實。進退惟谷,莫能自明,則茍求免禍。大臣茍免,則譎詐萌生。譎詐萌生,則矯偽成俗。矯偽成俗,則不可以臻至治矣。
又委任大臣,欲其盡力,每官有所避忌不言,則為不盡。若舉得其人,何嫌于故舊。若舉非其任,何貴于疏遠。待之不盡誠信,何以責其忠恕哉!臣雖或有失之,君亦未為得也。夫上之不信于下,必以為下無可信矣。若必下無可信,則上亦有可疑矣。《禮》曰:“上人疑,則百姓惑。下難知,則君長勞!鄙舷孪嘁桑瑒t不可以言至治矣。當今群臣之內(nèi),遠在一方,流言三至而不投杼者,臣竊思度,未見其人。夫以四海之廣,士庶之眾,豈無一二可信之人哉?蓋信之則無不可,疑之則無可信者,豈獨臣之過乎?夫以一介庸夫結(jié)為交友,以身相許,死且不渝,況君臣契合,寄同魚水。若君為堯、舜,臣為稷、契,豈有遇小事則變志,見小利則易心哉!此雖下之立忠未有明著,亦由上懷不信,待之過薄之所致也。豈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乎!以陛下之圣明,以當今之功業(yè),誠能博求時俊,上下同心,則三皇可追而四,五帝可俯而六矣。夏、殷、周、漢,夫何足數(shù)!”
太宗深嘉納之。
貞觀十六年,太宗問特進魏征曰:“朕克己為政,仰企前烈。至于積德、累仁、豐功、厚利,四者常以為稱首,朕皆庶幾自勉。人苦不能自見,不知朕之所行,何等優(yōu)劣?”征對曰:“德、仁、功、利,陛下兼而行之。然則內(nèi)平禍亂,外除戎狄,是陛下之功。安諸黎元,各有生業(yè),是陛下之利。由此言之,功利居多,惟德與仁,愿陛下自強不息,必可致也!
貞觀十七年,太宗謂侍臣曰:“自古草創(chuàng)之主,至于子孫多亂,何也?”司空房玄齡曰:“此為幼主生長深宮,少居富貴,未嘗識人間情偽,治國安危,所以為政多亂。”太宗曰:“公意推過于主,朕則歸咎于臣。夫功臣子弟多無才行,藉祖父資蔭遂處大官,德義不修,奢縱是好。主既幼弱,臣又不才,顛而不扶,豈能無亂?隋煬帝錄宇文述在藩之功,擢化及于高位,不思報效,翻行弒逆。此非臣下之過歟?朕發(fā)此言,欲公等戒勖子弟,使無愆過,即家國之慶也!碧谟衷唬骸盎芭c玄感,即隋大臣受恩深者子孫,皆反,其故何也?”岑文本對曰:“君子乃能懷德荷恩, 玄感、 化及之徒,并小人也。古人所以貴君子而賤小人!碧谠唬骸叭!
譯文
貞觀三年,唐太宗對侍臣說:“無論國家安定還是混亂,安全還是危險,君臣都應(yīng)該同舟共濟。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言,臣子能夠直言進諫,那么君臣之間就會非常默契,這是自古以來治國所重視的方法。如果君主賢明,而臣子卻不匡正輔佐,想要不亡國,是不可能的。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保全自己的家族。像隋煬帝,他為人非常暴虐,臣下不敢進言,這使他不知道自己的過失,最后國破家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殺死。這個慘痛的教訓離我們并不遠,我和各位大臣能不謹慎嗎?我們不能被后人所恥笑啊。”
貞觀四年,唐太宗談?wù)撍宄y(tǒng)治的時候,魏徵對答說:“我過去在隋朝,曾聽說有盜竊案發(fā)生,煬帝派於士澄追捕。只要發(fā)現(xiàn)可疑的人,就苦苦拷打,被迫含冤承認自己是盜賊的有二千多人,隋煬帝下令在同一天全都斬決。大理丞張元濟感到奇怪,試查有關(guān)案件的文書,竟有六七人在盜竊案發(fā)生的那天,原先就關(guān)押在別的地方,盜案發(fā)生后才放出來,可也被審問拷打,受不了痛苦,自己屈認行盜。張元濟因此再進行推究,這二千人中只有九個人當時行蹤不清楚。官吏中有熟悉這些人的,證明九個人里有四個不是盜賊。有關(guān)部門因為煬帝已下令斬決,就不把真相上奏,結(jié)果把這兩千人統(tǒng)統(tǒng)殺掉。”太宗說:“這不僅是隋煬帝暴虐無道,臣下們也不盡心辦事。他們應(yīng)當匡正諫諍,不怕有殺身之禍,怎能一味諂媚奉迎,不講原則地去討皇上的歡心和稱譽。隋朝君臣都是這樣,怎么能不失?我依靠你們共同輔佐,就能使監(jiān)獄空無一人。希望你們能善始善終,常像今天一樣!
貞觀六年,唐太宗對侍臣說:“我聽說周朝與秦朝剛得到天下的時候,治理國家的方法是一樣的。但是周朝推行仁政,積累功德,所以能夠?qū)⒆约旱幕鶚I(yè)保持八百年。而秦朝恣意妄為,驕奢淫逸,所以只經(jīng)歷了兩代帝王就滅亡了。這難道不是行善可以延長福祚,作惡可使國運衰敗嗎?我又聽說桀、紂是帝王,但是凡夫俗子都對他們的行為感到羞恥,顏回、閔損是普通百姓,但帝王卻以他們的言行為榮耀。這也是帝王應(yīng)該感到羞慚的。我時常用這些事對照自己的行為,并經(jīng)常告誡自己,擔心自己哪里做得不好,被人恥笑!蔽横缏牶,意味深長地說:“我聽說魯哀公對孔子說:‘有個人很健忘,他換了住宅就把自己的妻子給忘了!鬃诱f:‘還有比這個人更健忘的,我看桀、紂這些君主,他們就非常健忘,連自己都給忘了。’希望陛下以此為戒,以免被后人恥笑!
貞觀十四年,唐太宗因為平定了高昌,在兩儀殿招待各位大臣。席間,唐太宗對房玄齡說:“高昌如果不喪失作為臣子的禮節(jié),怎么會遭到滅亡呢?我每次平定了一個地方,都心懷畏懼,勉勵自己切莫驕奢淫逸,應(yīng)該把接納忠言、糾正自己的錯誤作為自己的責任。治理國家就要任用賢良正直的人,罷免奸邪諂媚的人,不要聽信小人的謠言,以免誤解了正人君子。無論做什么都要謹慎,國家就可望得到太平!蔽横绯脵C進言道:“我觀察自古以來的帝王,他們在創(chuàng)業(yè)的時候,都能夠有所警戒,傾聽老百姓的呼聲,采納忠臣的意見。天下太平之后,他們就開始窮奢極欲,只喜歡聽諂媚討好的話,厭惡逆耳的忠言。張良是漢代的開國元勛,漢高祖稱帝之后,想廢掉嫡出的太子另立庶出的公子,張良說:‘這件事不是口頭說說就可以決定的!螅瑥埩季驮僖膊桓议_口提這件事了。況且陛下目前功德這樣卓越,漢高祖還不足以與您相提并論。陛下即位已有十五年,圣德廣播,現(xiàn)在又平定了高昌,還能夠心懷憂患意識,采納忠言,廣開言路,真是國家的大幸。過去齊桓公和管仲、鮑叔牙、寧戚四個人一起飲酒,齊桓公對鮑叔牙說:‘我的國家能夠長壽嗎?’鮑叔牙舉起酒杯站立著說:‘愿主公不忘過去逃亡在莒時的情形,管仲不忘在魯國被囚禁的情形,寧戚不忘當年在車下喂牛時的情形!R桓公聽后,站起來感激地說:‘我和管仲、寧戚如果能不忘你這番話,那么國家就不會有危險了!碧铺诼犃耍屑さ貙ξ横缯f:“我一定不會忘記自己身為平民的時候,你也一定不要忘記鮑叔牙的為人!
貞觀十四年,特進魏徵上書說:
為臣聽說國君就像是一個人的腦袋,大臣就像是一個人的四肢,只有同心協(xié)力地配合起來,才能構(gòu)成一個人的整體。缺少任何一部分,都不能算是一個完整的人。腦袋雖然高貴重要,但必須有四肢的配合,才能成為一個整體。國君雖然英明,但必須依靠大臣的輔佐才能把國家治理好!抖Y記》上說:“百姓把國君看成是自己的心,國君把百姓看成是自己的體,內(nèi)心端正,身體才會舒暢健康,內(nèi)心肅穆,面容才會恭敬!稌(jīng)》上說:“國君英明!大臣賢良!百姓安康!”又說:“國君無能,大臣懶惰,萬事不成!”所以,國君拋開大臣而獨斷專行地把國家治理得很有條理,這樣的事從來沒有聽說過。
君臣要配合協(xié)調(diào)、相得益彰,自古以來就是一件難事。就像把石頭投進水中,讓石頭順從流水,千年才能碰上一回;而讓流水順從石頭,則時刻都在發(fā)生。君臣能夠秉持公正的道義,讓天下人才發(fā)揮各自的才能,國君在內(nèi)盡心盡力,大臣在外竭力輔佐,二者融洽得就像湯中的鹽和梅,堅固得就像金石一樣。達到這樣的境界,不是靠高官厚祿,而在于以禮相待。過去周文王游鳳凰臺時,系襪的帶子開了,他看了看周圍的人沒有一個可以使喚的,便自己把襪帶系好了。難道周文王的朝臣全都賢良,而今天的圣明時代倒沒有君子嗎?只不過是了解不了解,禮遇不禮遇罷了。伊尹是有宰國的陪嫁之臣,韓信是從項羽手下逃亡的大將。商湯給伊尹以禮遇,在伊尹的幫助下,成就了帝業(yè);漢高祖請韓信登壇拜將,于是在垓下成就了帝功。如果夏桀不嫌棄伊尹,項羽施恩于韓信,難道會喪失已成之國而做亡國之虜嗎?還有微子,他是商紂王的骨肉同胞,武王滅商以后受封于宋;箕子是位良臣,為周武王陳述《洪范》,孔子稱贊他的仁德,沒有人不贊成!抖Y記》上說:“魯穆公問子思:‘被放逐的朝臣,仍為原來的君主服喪,古來有這種情況嗎?’子思說:‘古代的君主,用人時以禮相待,辭退時也以禮相待,所以量不在朝,仍有為君主服喪的禮儀。然而現(xiàn)在的君主,用人時恨不得摟在懷里,辭退時恨不能推下深淵。不興兵討伐他就不錯了,還談得上什么服喪之禮?’”齊景公問晏子:“忠臣是如何對待君主的?”晏子說:“君主有難不以身殉,君主流亡不相送!饼R景公說:“君主為臣子分封土地,加官晉爵,為什么臣子要這樣對待君主呢?”晏子說:“忠臣的建議被采納,君主就會終身無難,忠臣還為誰而死呢?忠臣的規(guī)勸被接受,君主就會終身太平,臣子又去為誰送行呢?如果忠言不被采納,有難而死,這是妄死;如果臣子不進獻良言,等君主死了去相送,那是虛偽的忠誠。”《春秋左氏傳》上說:“崔杼殺死了齊莊公,晏子站在崔府大門外,有人問他:‘齊莊公死了嗎?’晏子說:‘難道只是我的君主死了嗎,我也死了。’那人又問:‘送別了嗎?’晏子說:‘是我的罪嗎?君主為了國家而死,我也會跟著死。如果君主是為了自己死的,不是他的親戚,誰會為他痛哭,為他而死呢?’于是開門而入,抱著齊莊公的尸體痛哭,過后,又站起來大步離去。”孟子說:“君主把臣子看成手足,臣子就會視君主如心腹;君主把臣子看做犬馬,臣子就會把君主視做陌路人;君主把臣子看做糞土,臣子就會把君主視做仇敵!彪m然臣子對待君主沒有二心,至于進退的禮節(jié),應(yīng)當以君主對臣子的恩德而定,然而作為君主,怎么可以對臣下無禮呢?
我私下觀察在朝身任要職的眾大臣,有的是在西北地區(qū)擔任過邊防的重臣,有的是在朝廷參與朝政的要員。他們都建功立業(yè),功勛卓著,都是當代優(yōu)秀的人才。他們處在最關(guān)鍵的重要地位,責任非常重大。朝廷給他們的責任雖然重,但對他們的信任卻不深。這樣就會使人有時產(chǎn)生疑慮,有疑慮就會懷有得過且過的態(tài)度,懷有得過且過的態(tài)度,就樹立不起忠君報國的節(jié)義,節(jié)義樹立不起來,綱常名教就不能振興,名教不能振興,而想鞏固太平基業(yè),保住七百年的大唐國運,是不可能的事。我又聽說國家愛惜功臣,對他們過去的過錯不再計較。這與以前圣明的國君所做的沒有什么區(qū)別。但是陛下對大事寬大,對小過錯反而嚴厲處理,有時發(fā)脾氣訓斥人,不免帶有偏見。這樣是不能處理好朝政的。國君法令嚴厲,還有些臣子敢于觸犯,更何況在上位的人帶頭違犯,下面就更加不可收拾了。就像河水沖垮堤壩,泛濫成災,傷害的人一定很多。那黎民百姓又該怎么辦呢?這就是說,國君開啟了一個弊端,下面就會出現(xiàn)一百個弊端,這樣一來,天下就沒有不亂的地方!抖Y記》上說:“喜歡一個人要知道他的缺點,不喜歡一個人要知道他的優(yōu)點!比绻鲪阂粋人就抹殺了他的優(yōu)點,那么做善事的人一定會產(chǎn)生恐懼情緒;如果喜愛一個人就包庇他的缺點,那么做壞事的人就會越來越多!对娊(jīng)》上說:“國君如果發(fā)起怒來,作亂者就會很快收斂。”然而,古人的震怒,是為了懲處邪惡的人,當今的嚴厲懲罰,卻助長了奸邪的風氣。這不是堯、舜那樣圣明君主的本意,也不是禹、湯那樣賢明的國君所應(yīng)該做的事!渡袝分姓f:“愛撫我的人就是我的國君,殘暴地對待我的人就是我的仇人!避髯诱f:“君主是船,百姓是水。水可以載船,也可以覆船!彼钥鬃诱f:“魚失去了水就會死,水里沒有了魚還是水。”所以,堯、舜這樣圣明的君主總是小心翼翼地治理國家,一天比一天謹慎。因此,治理國家怎么可以不深思?怎么可以不熟慮呢?
讓大臣負責國家大事,讓小臣負責具體的小事,這是治國的普遍道理,也是處理政務(wù)的正確法則,F(xiàn)在委任職權(quán)時,卻是重視大臣而輕視小臣,遇到事情時,又輕信小臣而懷疑大臣。這是信任自己所輕視的而懷疑自己所重視的。這種做法,怎么能實現(xiàn)天下大治呢?再者,朝政貴在有穩(wěn)定的規(guī)范,不能經(jīng)常變化,F(xiàn)在有時責令小臣辦大事,有時又責令大臣去管理小事,小臣處在他不該占據(jù)的位置,而大臣又失去他應(yīng)當擔當?shù)穆氊。大臣或者因為小過錯而獲罪,小臣或者因為大事故而受罰。職責和職位不相符合,所懲罰的事情,不屬于他們各自的職責。要求他們沒有私心,竭盡全力,豈不是很難嗎?小臣不可以讓他們做大事,對大臣不能因為小過錯就治罪。給予很高的職位,追究細小的罪過,于是那些刀筆小吏就會順著陛下的旨意,捕風捉影,舞文弄法,曲成其罪。大臣為自己辯解表白,就認為他是不肯服罪;不辯解表白,就以為都是事實。真是進退兩難,不能自己分辨,于是只好茍且免禍。大臣茍且免禍就會譎詐萌生,譎詐萌生就會虛偽成風,虛偽成風就不能實現(xiàn)天下大治啊!
朝廷任命大臣,都是想讓他們竭盡全力。而大臣卻有所避諱不敢講話,這就叫未盡全力。如果選拔的官員得當,即使是故舊又有什么關(guān)系。如果選拔的官員不得當,即使關(guān)系疏遠也不算可貴。自己不給予別人充分的信任,又怎能要求別人忠恕呢?臣子雖然有時會犯過錯,可是國君如此對待也不算得當!皇上既然對臣下不信任,那么必然認為臣下無可信之處。如果臣下都不值得信任,那么皇上必然也有讓人可疑的地方!抖Y記》上寫道:“地位高的人互相猜疑,那么百姓就感到無所適從;臣子言行莫測,那么國君就會不放心!眹c臣子之間互相不信任,就談不上天下大治了。如今諸位臣子天各一方,相距遙遠,對于三番五次的謠言而不信以為真的人,據(jù)我所知還未曾有過。我國疆域遼闊,人口眾多,難道連一兩個值得信賴的人都沒有嗎?用信任的態(tài)度去選擇人,就沒有絕對不能用的人;用懷疑的態(tài)度去選擇人,就選不到信得過的人,難道這只是臣子的過失嗎?即使普通人,一旦結(jié)為朋友,都可以用生命來報答,縱然死也不會改變,更何況君臣之間默契得如同魚和水的關(guān)系呢?如果國君像堯、舜那樣,臣子像稷、契一樣,怎么會有遇到小的事情就改變志向,碰到小的利益就變心的道理呢?這雖然是由于臣下不夠忠心耿耿,也是由于國君心懷猜疑、對待下屬過于苛求的緣故。這怎么談得上君以禮待臣、臣以忠事君呢?憑陛下的聰明才智和現(xiàn)在的成就,要是能誠懇廣泛地尋求賢能的人,君臣同心同德,就會天下大治,就可以與三皇五帝相提并論了。夏、商、周、漢,又算得了什么!太宗十分贊許并采納了這個意見。
貞觀十六年,太宗問特進魏徵:“我克制個人的私欲,仰慕效法前代圣賢。至于積德、累仁、豐功、厚利,我時常把它們放在首位,用于勉勵自己。世上每個人都苦于不能全面地了解自己,不知這四個方面,我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差呢?”魏徵回答說:“德、仁、功、利四個方面,陛下都在做。在我看來,陛下對內(nèi)平定各種禍亂,對外消滅了戎狄對邊疆的威脅,這是陛下的功勞。安撫百姓,使他們生活有依靠,這是陛下的功德。從這方面看,陛下的功利占了多數(shù),只是德與仁這兩方面,希望陛下自強不息,必定可以做到!
貞觀十七年,唐太宗對侍從的大臣們說:“從古以來開創(chuàng)基業(yè)的君主,到他子孫手里往往發(fā)生禍亂,這是什么緣故?”司空房玄齡說:“這是因為幼主生長在深宮之內(nèi),從小過著富貴生活,并不知道民間事情的真?zhèn)巍⒅卫韲业陌参,所以當政就多禍亂。”太宗說:“你的意思是把過失推之于君主,我則要歸罪于臣下。那些功臣子弟多數(shù)無才無德,靠祖父、父親的資蔭就做上大官,不修身養(yǎng)性,只愛奢侈放縱。君主既然幼弱,臣下又沒有才能,遇到國家傾危不能匡正扶持,怎能不發(fā)生禍亂?隋煬帝記取宇文述在自己當晉王時的功勞,把他的兒子宇文化及提升為高官顯位,可是宇文化及不考慮如何報效,反而叛逆弒君。這難道不是臣下的罪過嗎?我講這話,希望你們訓誡勉勵自己的子弟,使他們不要犯嚴重的過錯,就是家國值得慶幸的了!碧谟终f:“宇文化及和楊玄感,都是隋朝大臣中間受恩深重者的子孫,后來都謀反,這是什么緣故?”岑文本回答說:“君子才能夠感恩戴德,楊玄感、宇文化及之流,都是小人。古人所以要看重君子而鄙視小人。”太宗說:“你說得對!”
【君臣鑒戒原文及翻譯】相關(guān)文章:
《南史》的原文內(nèi)容及原文翻譯01-03
原文翻譯及賞析07-09
《憶秦娥》原文及翻譯08-19
水調(diào)歌頭原文及翻譯09-29
師說原文及翻譯07-22
《口技》原文及翻譯10-08
周禮原文及翻譯08-03
南橘北枳原文及翻譯07-19
漁父原文及翻譯06-13
誠意原文及翻譯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