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版《寄給青蛙的信》的教學設計
一、教材簡析
這是一篇感人的童話故事,寫的是發(fā)生在一對好朋友之間的事。小青蛙從來沒有收到過一封信,它很難過;小松鼠知道了,就給青蛙寫了一封信并請蝸牛大叔把信交給青蛙;青蛙收到信后高興極了,小松鼠由此也感到特別高興。課文的語言生動,內(nèi)容淺顯易懂,生活化的對話較多,適合兒童閱讀。學生通過閱讀,可從中體會:被別人幫助是幸福的,去幫助別人是快樂的。
二、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
1、會寫“寄”等8個生字;認識“鄰”等10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
1、創(chuàng)設情境,體驗朗讀。
2、在語言環(huán)境中進行識字。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懂得朋友之間需要多關(guān)心、多溝通,才會更快樂。
三、教學重難點重點:
會寫8個生字,認識10個生字。難點:懂得朋友之間要多關(guān)心,多溝通,就會更快樂。
四、教學理念及教法設計
尊重學生的學習愿望,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引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感受學習的過程和方法。倡導在學文和認識事物的過程中讓學生主動識字,落實識字寫字教學,鼓勵學生學會運用漢字、詞語。強調(diào)學生的朗讀練習,通過多種形式和不同層次要求的誦讀,使學生有所體會、感悟、獲得情感熏陶,引發(fā)思考啟迪,豐富生活經(jīng)驗。
五、教學對象
分析本班學生已初步具備了一定的主動學習的能力,好奇心強。但由于學生年齡普遍比較小,注意力有時不夠集中,記憶生字難度較大。根據(jù)學生的這些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調(diào)動學生的視覺感官,在學生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表象,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他們發(fā)自內(nèi)心的學習愿望,使之主動學習,學會學習。
六、教學過程設計
。ㄒ唬、興趣談話,揭題識字
小朋友,看老師手里拿的是什么?瞧,信封上還有字呢,誰能大聲地讀給大家聽。現(xiàn)在你知道這封信是寄給誰的嗎?(板書:寄給青蛙的信)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感人的童話故事題目就是《寄給青蛙的信》,齊讀課題。 課題里有一個本節(jié)課生字“寄”互相交流用什么方法學會了“寄”。 這是誰寄給青蛙的信?信里又寫了些什么?下面請大家讀文。
。ǘ、初讀課文,讀文識字
1、自己讀課文,要求:
。1)圈出生字,讀準字音;
。2)標出自然段序號,爭取把每句話讀通順。
2、檢查學習情況
。1)借助生字表同桌當小老師互考生字
。2)各種形式讀生字卡片
(3)做游戲大雁送信。教師引導學生靜聽大雁在說什么,(它說:這里有許多封信要送給小青蛙,可是我已經(jīng)飛累了,想找一位小朋友來幫忙。只要你讀準字音這一封封信就會被寄出去。┙處熞鲈掝}誰想幫幫大雁?(學生興趣盎然,躍躍欲試)還有幾封信需要你不僅能讀準字音,還要想辦法記住字型才能寄出去。學生匯報識字方法。
3、教師小結(jié):我們不僅記住了每個字,還幫大雁把信全寄了出去。大雁真高興!他還想把自己的兩個好朋友和你們認識(出示青蛙和小松鼠圖)和他們打招呼。他們是鄰居。
(三)合作交流感悟課文
1、觀察青蛙圖,能用一個詞來形容青蛙的表情嗎?課文又用了哪個詞快讀讀課文吧。這是一只傷心難過的青蛙。小松鼠看見了對它說了什么?指導朗讀。青蛙又說了什么?指導朗讀,分角色朗讀。
2、小松鼠看見青蛙這么難過它是怎么做的?自由讀3-5自然段,用自己的話說一說。學生在小組內(nèi)表演,在全班表演,學生評價。
3、小松鼠寫信、蝸牛大叔送信小青蛙收到信了嗎?自由讀6-9自然段找出答案。
4、收到信的小青蛙是什么樣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誰能當小青蛙高興地大聲地讀自己收到的這封信。(課件出示信)
5、假如你是小松鼠或蝸?吹叫∏嗤苓@么高興地讀信,你的心情怎么樣?為什么?蝸牛和小松鼠的.話告訴我們被別人幫助是幸福的,幫助別人也是快樂的,老師送你們一封信,“贈人玫瑰,手有余香”讓我們再讀課文4-9自然段再次感受小松鼠和蝸牛的助人為樂的精神。師生分角色朗讀。
6、小松鼠和蝸牛深深地感動著我們,你得到過別人的幫助嗎?你幫助過別人嗎?在我們幫助或得到幫助的時候擁有了自己的好朋友。你想對你的好朋友說些什么?
總結(jié):看,一封小小的書信牽動著小動物們的心,青蛙為等信而傷心,松鼠寄信有愛心,蝸牛送信真熱心,這個故事打動著我們每個人的心,就讓我們帶著一顆感恩的心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吧!
【長春版《寄給青蛙的信》的教學設計】相關(guān)文章:
寄給青蛙的信教學設計06-06
長春版《把我寄給爸爸》教學反思06-25
《寄給青蛙的信》教學反思07-09
長春版語文二年級上冊 寄給青蛙的信說課稿11-02
有關(guān)《寄給青蛙的信》教學反思07-24
《比力氣》的長春版教學設計08-28
長春版《復習》的教學設計10-26
長春版《聽聲》教學設計01-24
《寄給青蛙的信》說課稿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