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天堂日韩,中文字幕18页,天天伊人网,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會計基本理論論文

時間:2021-03-29 13:59:26 論文 我要投稿

會計基本理論論文

  文章從會計角度論述了對價的由來及定義、對價的會計確認問題、對價在會計實踐中的應用問題,揭示了對價的會計確認方法。以下內容是小編為您精心整理的會計基本理論論文,歡迎參考!

會計基本理論論文

  會計基本理論論文

  摘要:“對價”最早是英美合同法中的概念,是“換取允諾的代價”。我國司法實踐中隱含了“對價”的許多應用。我國政府應用“對價”產生于我國股權分置改革,“對價”被解釋為非流通股股東為取得流通權,向流通股股東支付的相應的代價。與此相適應,我國會計界開始對“對價”進行確認與核算。然而,“對價”的普遍應用始于我國2007年1月1日新《企業(yè)會計準則》的實施。

  文章從會計角度論述了對價的由來及定義、對價的會計確認問題、對價在會計實踐中的應用問題,揭示了對價的會計確認方法。

  關鍵詞:對價;對價理論;對價確認;對價交換

  2007年1月1日實施的39項企業(yè)會計準則中,基本準則、長期股權投資準則、股份支付準則、企業(yè)合并準則、金融工具確認和計量準則、金融資產轉移準則、每股收益準則、金融工具列報共8個準則以及收入準則講解都使用到“對價”這一概念。而國際會計準則中編制財務報表的框架準則、收入準則、企業(yè)合并準則等也運用了“對價”概念。何為對價?對價從會計角度看有哪些理論?不同會計準則中的對價會計如何確認?本文就此談一些看法。

  一、對價的由來及定義

  對價,英文為consideration。我國會計界最初將此概念譯成“補償物”。例如,我國一些學者將1993年修訂的《國際會計準則第18號——收入》第9條譯成“收入應以其已收或應收的補償物的公允價值來計量”①。顯然,“補償物”不能準確揭示對價的內涵。

  經過考察,我國學者發(fā)現(xiàn),consideration最早是英美合同法中使用的概念,我國法學界譯為“對價”。1875年英國最高法院在柯里訴米薩案(CurrieV.Misa)的判決中定義對價為:合同一方得到某種權利、利益、利潤或好處,或是他方當事人克制自己不行使某項權利或遭受某項損失或承擔某項義務。簡單地說,對價就是“換取允諾的代價”(胡成蹊,2007)。而《牛津法律大辭典》給對價所下的定義是:“對另一方的許諾或行為作出的承諾,如給付、提供勞務或放棄權利”,它是合同成立的必要條件。

  2000年7月,財政部會計準則委員會組織翻譯的《國際會計準則2000》,將consideration譯為“對價”。例如,將1993年修訂的《國際會計準則第18號——收入》第9條譯成“收入應按其已收或應收對價的公允價值來計量”②。

  會計界“對價”的含義是什么呢?筆者認為,應進行以下兩步分析:

  一是要借鑒西方法學“對價”概念的精髓。以英美法系為例,這些國家長時間研究對價并經過實踐運作,對“對價”總結為以下六項規(guī)則:(1)對價必須是合法的,凡是以法律禁止的物或行為作為對價都是無效的。(2)錯覺允諾和道德允諾不是有效的對價。合同條款中表達得不太清晰,實際上合同的一方或雙方可以自由選擇是否履行責任,這樣的允諾無效。(3)對價必須是源于受允諾的人。被允諾人付出的代價才是對價,相對應的,對某個允諾付出對價的人才可以請求法律強制執(zhí)行該允諾或給予其他救濟。(4)期后對價不是有效對價。即對于已經發(fā)生的事作出允諾是沒有法律效力的,因為受諾人的行為先于允諾發(fā)生,因此這個行為不是日后允諾的對價。允諾人的允諾因為沒有對價而不受約束。(5)事先已存在的義務不能作為有效對價。已有的合同義務和法定義務不能作為新允諾的對價。(6)強調對價的存在而不關心其是否充分。法官一般只考察對價是否存在而不會對對價的充分性進行考察。

  以上六項規(guī)則的精髓可通過我國的一些法律辭典予以提煉,即將對價定義為:“普通法系合同中的一種制度,意指在合同中應明確表示,一方所享有的權利以另一方所負的義務為基礎,雙方應互有權利與義務”③。

  二是研究我國司法實踐和會計實踐提煉“對價”含義。在司法實踐中,根據(jù)當事人取得的權利有無代價(對價),往往將合同分為有償合同和無償合同。有償合同是交易關系,是雙方財產的交換,是對價的交換;無償合同不存在對價,不是財產的交換,是一方直接付出財產或勞務。我國會計實踐應用“對價”概念產生于我國股權分置改革。2005年11月,財政部頒布《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中相關會計處理暫行規(guī)定》,主要是對非流通股股東支付對價如何進行會計處理作了規(guī)定。在股權分置改革過程中所用的“對價”概念,指的是非流通股股東為取得流通權,向流通股股東支付的相應的代價(對價)。對價可以采用股票、現(xiàn)金等其他共同認可的形式。股權分置改革應用的“對價”有三層特殊涵義:(1)對價的雙方是流通股和非流通股兩類股東。(2)對價的標的物是非流通股的可流通權。未來非流通股要流通,導致流通股股價下跌,會給股民造成非流通股可流通的風險或損失,非流通股股東可流通權的獲得必須要與股民對價才能實現(xiàn)。(3)對價的前提是:一方為達其經濟利益的最優(yōu)化對可能給另一方造成的損失給予一個承諾來進行保護。

  根據(jù)以上兩步分析,筆者研究確認的對價含義是:對價是交易雙方以權利義務為基礎所允諾認可的價值。理解這一概念的兩個基點如下:

  首先,對價是在有償合同約定生。企業(yè)跟企業(yè)之間簽訂交易合同,涉及到交易標的物的價格,交易雙方站在各自利益的角度討價、出價與還價,最終達成一致,對價即產生。因此,對價是交易雙方處于帕累托最優(yōu)狀況時實現(xiàn)帕累托改進的條件。在平等個體之間法律關系沖突情況下,效率的解決只能通過平等個體之間的妥協(xié)關系來解決。在協(xié)調平等主體之間相互沖突的法律關系過程中,只要滿足“對價”,自由讓渡并給予及時補償而不使任何一方損失的條件,就能實現(xiàn)帕累托最優(yōu)到帕累托改進的效率。

  其次,對價是交易雙方的接受價值,不是公允價值。打個比方,A花了100元買了一張桌子,現(xiàn)在B看上了這張桌子,愿意出150元把桌子買走,A同意按150元成交。這150元就是交易雙方接受的價值,就是對價。如果A不好意思多收B的錢,僅僅按100元價格賣給B,假設這100元價格正好就是這個桌子被公認的價值——公允價值,那么,這張桌子的交易是“等價交換”的交易。因此,對價是雙方同意基礎上的“利益交換”,不是公平尺度下的“等價交換”。“對價”和“公允價值”主要有兩點不同:一是概念內涵不同。對價是對另一方的許諾或行為作出的承諾;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shù)慕痤~計量”④。兩者雖然都強調“雙方自愿”,但后者更突出“公平”這個前提。二是衡量的尺度不同。對價往往難以找到公認的價值評價尺度,就好比上述那張桌子,B覺得值150元,A覺得值100元,原因在于評價尺度不一樣。而用公允價值進行的等價交換,是取得價值和使用價值相等條件下的交換,就像上述那張桌子那樣,取得價值和使用價值都為100元,評價的尺度客觀、公正。因此,等價交接包含了社會公認價值判斷的成分,而對價更多的是強調交易雙方的認可。

  二、對價的會計確認問題

 。ㄒ唬⿲r一般表現(xiàn)為現(xiàn)金或現(xiàn)金等價物

  《國際會計準則第18號——收入》第11條指出:“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對價表現(xiàn)為現(xiàn)金或現(xiàn)金等價物,收入的金額即已收或應收的現(xiàn)金或現(xiàn)金等價物的金額。然而,當現(xiàn)金或現(xiàn)金等價物金額的流入需遞延時,對價的公允價值可能比收到或應收現(xiàn)金的名義金額要少”。

  例1,分期收款銷售商品,商品的現(xiàn)時成交價格是800萬元,分期收款銷售合同約定,銷方提供商品后,購方分五年等額付款,每年付款200萬元,五年共付1000萬元。會計確認收入時,要將未來的1000萬元按市場利率折算為現(xiàn)時的現(xiàn)金等值800萬元入賬。這時“對價”的公允價值800萬元要比未來“長期應收款”1000萬元少200萬元。因此,對價一般表現(xiàn)為現(xiàn)金或現(xiàn)金等價物。

 。ǘ┤胭~對價是現(xiàn)在或將來交易價值的.現(xiàn)值

  英美法系規(guī)定對價規(guī)則時突出了兩條:一是期后對價不是有效對價。即對于已經發(fā)生的事作出允諾是沒有法律效力的,因為受諾人的行為先于允諾發(fā)生,因此這個行為不是日后允諾的對價,允諾人的允諾因為沒有對價而不受約束。二是事先已存在的義務不能作為有效對價。這兩條明確告訴我們,對價不是已經發(fā)生了的交易行為。我國《經濟法學辭典》闡述對價的主要條件之一是:“對價必須是現(xiàn)在或將來的作為或不作為,而不能是過去已經完成的作為或不作為”⑤。將這一條件用在會計上,入賬對價就是現(xiàn)在或將來交易價值的現(xiàn)值。強調現(xiàn)值是考慮到對價通常表現(xiàn)為現(xiàn)時現(xiàn)金或現(xiàn)金等價物的等值需要。例如,企業(yè)合并時付出資產的價值確定,應以未來現(xiàn)金流量的現(xiàn)值為依據(jù)或以現(xiàn)在合并時付出資產的現(xiàn)時現(xiàn)金或現(xiàn)金等價物的等值為依據(jù)。

 。ㄈ┤胭~對價必須以真實、合法的交易為基礎

  對價必須具有真實性,即一方當事人應針對另一方當事人的作為或不作為,提供自己的作為或不作為,而不能以虛假的交易為基礎;同時,對價必須合法,即不允許存在欺騙、脅迫、不道德或標的不當?shù)惹闆r。這不僅是對價的法律要求,也是會計堅持“真實性”、“合法性”的充分體現(xiàn)。

  三、對價在會計實踐中的應用問題

  我國2007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企業(yè)會計準則》使用的對價術語有:“付出的對價”(基本準則第42條)、“合并對價”(2號準則第3條,20號準則第6、12、18條)、“作為對價進行結算”(11號準則第2條)、“支付(的)對價”(20號準則第18條,22號準則第28、29條,37號準則第11條)、“收到的對價”(23號準則第12、15、17、18條,37號準則第11條)、“應收對價”(34號準則第6條)、“作為對價發(fā)行”(34號準則第6條)。這些對價的基本含義與“合同允諾價值”、“現(xiàn)金或現(xiàn)金等價物”、“現(xiàn)在或將來交易價值的現(xiàn)值”相關,其會計處理一般都比較明確。但一些有爭議的會計處理問題有必要作一下剖析,F(xiàn)以分期收款業(yè)務為例說明對價的會計確認與處理。

  我國《企業(yè)會計準則第14號——收入》第五條規(guī)定:企業(yè)銷售商品時,“合同或協(xié)議價款的收取采用遞延方式,實質上具有融資性質的,應當按照應收的合同或協(xié)議價款的公允價值確定銷售商品收入金額。應收的合同或協(xié)議價款與其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應當在合同或協(xié)議期間內采用實際利率法進行攤銷,計入當期損益!逼鋺弥改线M一步解釋:“分期收款銷售商品,實質上具有融資性質的,應當按照應收的合同或協(xié)議價款的現(xiàn)值確認其公允價值。應收的合同或協(xié)議價款與其公允價值之間的差額,應當在合同或協(xié)議期間內,按照應收款項的攤余成本和實際利率法計算確認的攤銷金額,沖減財務費用”。按此規(guī)定,企業(yè)分期收款銷售商品,按公允價值確認收入(公允價值又是合同或協(xié)議約定的未來應收款的現(xiàn)值);按合同或協(xié)議約定的未來價款——名義金額確認“長期應收款”,兩者差額分期列入各期損益。這和《國際會計準則第18號——收入》準則規(guī)定“收入應按其已收或應收對價的公允價值來計量”的精神相一致。如例1,未來5年應收對價1000萬元,將其折算為現(xiàn)值800萬元,會計按應收對價的現(xiàn)值800萬元確認收入。

  然而,我國《收入》準則并未規(guī)定銷售所涉及的增值稅銷項稅的。在《企業(yè)會計準則——應用指南》附錄中介紹“長期應收款”科目賬務處理時,僅僅提到:“涉及增值稅的,還應進行相應的處理”。當銷售和增值稅銷項稅關聯(lián)時,對價又如何確認入賬呢?如例1,未來5年應收對價1000萬元,其中,價款854.70萬元,增值稅145.30萬元,將其折算為現(xiàn)值800萬元,其中,價款683.76萬元,增值稅116.24萬元,折現(xiàn)率為7.93%。目前,此業(yè)務主要有五種處理方法:(1)最后一次收款時計交增值稅的確認方法;(2)銷售成立時計交增值稅的確認方法;(3)銷售成立時增值稅全額掛賬的確認方法;(4)分期收款時計交增值稅——價款掛賬的確認方法;(5)分期收款時計交增值稅——價稅掛賬的確認方法。前三種處理方法存在的問題是計交增值稅不符合稅法規(guī)定;后兩種處理方法比較科學,它可以用“對價”理論予以說明。

  一是以稅法為依據(jù),使會計處理同計稅納稅相吻合。這是對價“合法性”內涵所提出的要求。2009年1月1日實施的《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38條規(guī)定:銷售貨物納稅義務發(fā)生的時間具體為“采取賒銷和分期收款方式銷售貨物,為書面合同約定的收款日期的當天,無書面合同的或者書面合同沒有約定收款日期的,為貨物發(fā)出的當天”。即例1每年年末收取200萬元款項時,應按其中價款170.94萬元計交增值稅銷項稅29.06萬元。

  二是“長期應收款”是反映未來五年全部應收對價1000萬元,還是僅反映應收價款854.70萬元?從理論上講,反映1000萬元更合適,因為對價“是交易雙方的接受價值”,是寫在合同上的“約定價值”,筆者稱之為“價稅對價觀”。但是,如果從簡化的角度講,反映應收價款854.70萬元也行,因為它是雙方約定的價款價值,筆者稱之為“價款對價觀”。

  三是“主營業(yè)務收入”要反映未來五年應收價款854.70萬元的現(xiàn)值683.76萬元。這是“對價是現(xiàn)在或將來交易價值的現(xiàn)值”含義所要求的。

  四是“未實現(xiàn)融資收益”的確認:在“價稅對價觀”下,該科目要反映未來五年全部應收對價1000萬元與應收對價的現(xiàn)值800萬元的差額200萬元,即同時反映價款和增值稅未來“貨幣時間價值”;在“價款對價觀”下,該科目僅反映未來應收價款(不包括增值稅)與其現(xiàn)值的差額170.94(854.70-683.76)萬元。

  經過上述分析,分期收款發(fā)出商品時的財務處理有兩種:一是在“價稅對價觀”下,應收對價1000萬元包含了全部增值稅,計入了“長期應收款”借方,同時要增設“遞延稅款”科目或“遞延增值稅負債”科目來調節(jié)會計計稅處理與稅法納稅處理的差異,“未實現(xiàn)融資收益”確認價稅合計200萬元。二是在“價款對價觀”下,應收價款對價854.70萬元計入“長期應收款”科目的借方,“未實現(xiàn)融資收益”確認價款170.94萬元。因此,運用對價理論核算企業(yè)分期收款銷售商品時應按以下兩種方法做會計分錄。

 。1)按“價稅對價觀”編制發(fā)出商品時的會計分錄:

  借:長期應收款1000萬元

  貸:主營業(yè)務收入(800÷1.17)683.76萬元

  遞延增值稅負債(683.76×17%)116.24萬元

  未實現(xiàn)融資收益200萬元

 。2)按“價款對價觀”編制發(fā)出商品時的會計分錄:

  借:長期應收款(1000÷1.17)854.70萬元

  貸:主營業(yè)務收入(800÷1.17)683.76萬元

  未實現(xiàn)融資收益170.94萬元

  參考文獻:

 。1] 胡成蹊。對價理論的新思考[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07(3):25-27.

 。2] 上海報主持人。什么是“對價”[EB/OL]。網址:/050518/131,1352,1273344,00.shtml,2005-5-18.

  [3] 財政部會計司編寫組。企業(yè)會計準則講解201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 朱學義。分期收款銷售業(yè)務含稅賬務處理辨析[J]。,2008(1):28-31.

 。5] 林愛梅,姜浩。分期收款銷售業(yè)務增值稅納稅義務的確認和計量[J]。財務與會計,2009(6):36-37.

【會計基本理論論文】相關文章:

PPT課件制作的基本理論原則05-17

會計論文的結構范文08-12

關于會計畢業(yè)論文致謝04-20

本科會計畢業(yè)論文致謝04-20

會計畢業(yè)論文格式01-25

財務會計論文開題報告07-29

會計理論與體系教育教學論文03-07

畢業(yè)論文范文:高職會計01-21

開放本科會計畢業(yè)論文寫作基礎工作問題研究論文07-26

會計論文致謝詞范文500字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