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中國傳統(tǒng)園林疊山法與式方面的研究論文
1 引論:意義、概念與方法
對“法式”問題的關注是傳統(tǒng)設計營造研究中的一個理論傳統(tǒng),關系著對設計營造規(guī)律與技巧的基本認識,并對現(xiàn)實實踐產(chǎn)生指導作用,比如對中國建筑史,就有著“營造法式”的長期研究。在中國園林的研究中,“法”、“式”問題也是重要的命題。晚明成書的《園冶》是中國園林史上唯一的一部造園理論專著,其中有大量對“法”與“式”的述及,但并未結合論述其關系。20世紀上半葉,闞鐸先生在《園冶識語》中提出“掇山有法無式”,首次論及造園掇山的“法”、“式”間的關系。陳從周先生在1978年發(fā)表的《說園》中進一步認為“造園有法而無式”,將“有法無式”推及整個造園,這一認識此后被廣為接受,被認為是“中國古典園林營構法則”。與此同時,也有學者提出“中國風景園林傳統(tǒng)設計理法”是“一法多式”。在當代,隨著對中國傳統(tǒng)園林研究的深入,在理論上需要對“法”與“式”問題有進一步的思考、進行學術上的梳理,從而有利于研究的進一步展開、以及實踐中的有效指引。
對于“法”、“式”二詞的概念,在當代已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認識,二者分屬不同的層面,雖然具體解釋會有所差異,但層次關系明確。在建筑學界,王鎮(zhèn)華先生針對“傳統(tǒng)建筑所謂的法與式”,指出“法指法度規(guī)范,式指楷式、譜式、樣式。后者即前者之實例(或模型)”。在園林學界,曹林娣教授提出,“ 法是理論,如因地制宜、因借等,式就是景的形象,也即具體式樣!币嘤姓撜吲c西方概念相結合,認為“中國古典園林中的‘法式’,其實包括‘法’和‘式’兩個不同含義的字,即‘法則’和‘模式’,分別對應于英文的‘principle’和‘model’”,亦是較為清晰的闡釋?梢钥吹剑獙υ靾@“法”與“式”深入討論的話,需要進入二者所屬的不同層面,在分別加以探究的基礎上認識其密切關系。
疊山是中國傳統(tǒng)園林設計營造的重要內(nèi)容,是園林“山水”主題最直接的呈現(xiàn),景觀效果突出,往往作為全園主景,明清以來,尤其是江南地區(qū)的平地造園,稍有財力必疊假山。由于疊山有著較高的景觀要求與技術難度,設計營造極為精心,有著從“法”、“式”角度認識的可能與需要;近代以來關于造園法與式的認識,首先即從疊山引出,也可說明這一點。從“法”與“式”兩個層面進一步認識園林疊山設計營造,尤其有其必要性。
從而,本文將從“ 法”與“ 式”兩個層面來探討如何對中國傳統(tǒng)園林疊山的設計營造進行研究,主旨并不在于闡述疊山“法”與“式”的具體內(nèi)容,而主要在于理清思路,尤其是分析基本的思考方式、并提出可能的研究途徑,也涉及對已有研究的認識以及運用于實踐的可能。
2 疊山之“法”:風格與營造
疊山之“ 法”,是作為設計營造的原則、在方法論層面的內(nèi)在規(guī)律性理解,這需要通過大量的歷史分析及案例考察,做出相對抽象的理論總結,從而作為設計營造中需要遵循把握的準則要求。“法”本身亦有多樣性,包括不同層次的“ 法”中之“ 法”,以及根據(jù)對象特性的不同而有差異,比如不同時代、不同類型的疊山之“法”都會有別。這里,著重從美學風格和實踐營造這兩個維度深入展開對于中國傳統(tǒng)園林疊山之“法”研究的可能性,前者大致為關于演進的歷時性認識,后者則為關于類型的共時性認識。
2.1 歷史風格差異:動勢與畫意
從中國園林的歷史發(fā)展來看,造園疊山發(fā)展出了兩類基本的風格或美學原則取向:動勢疊山與畫意疊山,二者間有相當?shù)牟町惗y以混為一談。二者的各自特點,在本人的《“九獅山”與中國園林史上的動勢疊山傳統(tǒng)》一文中有具體論述。由于以往未被足夠關注,現(xiàn)擇其相關要點加以敘述,并結合本論題略作增補。
動勢疊山是中國園林史上源遠流長的假山營造方式,與象形賞石密切相關,重點在于從動勢中獲得生命感。晚明以前,假山營造的典型方式是“累土積石”——在土山上聚積、樹立石峰,賞石和為山是一體的,對石峰動勢的欣賞是假山欣賞的基本內(nèi)容。著名案例如北宋汴梁的皇家園林“艮岳”假山、元代蘇州的“獅子林”假山、乃至明代太倉王世貞的“弇山園”假山,都是如此。至晚明后,江南地區(qū)主流的假山營造中,疊山和置石從以往的一體轉而趨向于分離;欣賞山石動勢的疊山雖不再成為主流,但仍有延續(xù),并進入純石山的營造中,以清中期揚州“九獅山”為典型代表,此外也有一些其他類型的動勢疊山(尤其是動物象形類),至今仍能在一些園林遺存中看到。
畫意疊山是晚明時在江南出現(xiàn),以張南垣的“張氏之山”為代表,追求如畫效果,注重自然真山的整體感,同時也有內(nèi)在生命活力的追求。這種離開峰石欣賞而趨向自然形態(tài)轉變的疊山新法,是與畫意宗旨在園林觀念中的確立密切相關的,疊山無論在細節(jié)的皴法、還是在整體的形態(tài)、乃至游賞的動態(tài)體驗,都注重畫意效果的追求。如張南垣的似真山局部的疊山營造,正是模仿元人畫意的效果;計成在《園冶》中自述的整體性假山營造,目的也在于“宛若畫意”。在晚明的特定文化氛圍中,以畫意為宗旨、以“宛自天開”的自然真山效果的假山營造觀念與方法,成為一時主流,并且從以蘇州、松江一帶的江南核心區(qū)向外輻射影響,對后世影響極大,直至今日。清代沈復《浮生六記》中對獅子林假山批評的觀念、蘇州環(huán)秀山莊假山營造的實踐,都與之一脈相承。在當代,如陳從周先生在《續(xù)說園》中認為“石無定形,山有定法。所謂法者,脈絡氣勢之謂,與畫理一也”,也正是對這種畫意疊山之“法”的深刻描述。
需要注意的是,在清代以來的許多園林疊山遺存中,這兩種疊山之法往往會混合并存。如晚清蘇州怡園假山,據(jù)稱有意模仿了環(huán)秀山莊假山,其西部確實較為整體,絕壁、洞壑,有真山之感,為畫意疊山的延續(xù);然而在與藕香榭隔池相對的假山東部,又有諸多石峰豎立而欣賞其動勢,這又是動勢疊山的余緒。
在理解了疊山美學風格追求的兩種歷史傳統(tǒng)之后,可以進一步對二者的具體營造之“法”進行研究。當代園林理論界主要受晚明以來畫意造園的影響,尤其山水畫法往往在疊山中借用相通,畫意疊山之“法”多受重視,自劉敦楨先生以來,已有頗多研究成果。動勢疊山之“法”的傳統(tǒng),過去受到忽視而研究不足,可作深入關注與探討。
2.2 營造類型差異:物態(tài)與過程
從具體疊山營造實踐的角度而言,可以從各種類型方面探討其中的設計營造之“法”。這在當代園林研究中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大體可從物態(tài)與過程兩個方面探討。物質形態(tài)方面是目前學術界對疊山之法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這主要涉及材料與組合問題,對此有多樣類型劃分而得到細致認識。
疊山材料對于營造原則的影響是根本性的,不同材料對于假山的風格特點、技術要求的差異極大。如劉敦楨先生的《蘇州古典園林》是最早系統(tǒng)研究闡述傳統(tǒng)造園中各要素營造方法的專著,對于“疊山”有專門章節(jié),其中的第一部分就是“造山與土石的關系”,即疊山材料方面的問題。疊山材料不外乎土、石,其中又分為“土山”“土多石少的山”“石多土少的山”“石山”四種類別分別加以闡述。這種認識也基本被此后的諸多關于疊山方法的研究加以遵循。此外,對于其中的純石疊山的“石山之法”,根據(jù)石材品種的不同,亦有營造方法的差異,尤其是太湖石與黃石兩類常見的疊山用石,各自有不同的方法特點。
在認識疊山材料類別帶來的原則性差別之后,如何將疊山材料組合為整體的山體景象、甚至與其他造園要素組合為更具特色的山林或山水景觀,是更為復雜與重要的主體問題,也往往是疊山方法中最被關注的方面。劉敦楨《蘇州古典園林》中“疊山”中的三個部分,在材料問題之后的“總體布置”“詳部手法”這兩個部分,其實就是關于疊山的外部組合與內(nèi)部組合問題。對于組合問題,石山營造難度最大,尤其需要對其原則的深入認識。這在《園冶》中“掇山”部分已經(jīng)有諸多論述。如作為外部組合,因所處位置及與主體建筑關系的不同,分為“園山”“廳山”“樓山”“書房山”等等;作為內(nèi)部組合,主要就是石山各種部位的方法原則,就此更直接有“法”的論及,如“理山石池法”“理洞法”“理巖法”“理澗法”等。當代的疊山研究也大致延續(xù)了這一思路,并在一些細部組合問題、以及具體技法上有更多探討。
關于設計營造過程的疊山之法,即從選址(包含位置、尺度等)、設計(包含立意、布局、細部等)、施工營造、乃至落成后的命名題點、游賞利用、維護修繕等先后過程方法角度的認識,其中可以分為多個階段,仍作層次類型的劃分。對于古代園林,由于歷史材料的局限,相對而言研究并不多;當代一些匠師根據(jù)自身經(jīng)驗的論述,較有價值。這一角度的研究中,營造技術本身常是重點關注對象。早在《園冶》中,就重點提出疊石的“等分平衡法”。孟兆禎先生主持撰寫的《中國古代建筑技術史》“掇山技術”部分,是對假山營造的技術問題最早、最系統(tǒng)而詳盡的總結。當代疊石技術正發(fā)生巨大的發(fā)展變化,這方面的研究也將是一個值得關注的重要方面。
對于這些具有類型特點的設計營造原則的總結,一個常見的重要目的還在于在實踐中的運用。由于“法”具有適用于不同情境的要求,不在于具體手法、而是抽象穩(wěn)定的內(nèi)在原則特征,以此為取向,建筑學中已較為成熟的“類型學”方法可以加以借鑒,有利于抽象總結提取各種深層結構特征,將復雜秩序現(xiàn)象呈現(xiàn)為各類易于把握的結構方式。目前,類型學在風景園林理論中的運用也已得到探討,對于傳統(tǒng)園林疊山的研究也完全可以嘗試。類型學的方法中,不僅是類別劃分,也在于層次關注;不僅是物態(tài)類型,也包含方法、過程的類型;不僅是總結歸納,也在于在新情境下的進行適應轉化的設計運用。因此,這樣的類型學方法可以是探討疊山之“法”的重要途徑。
3 疊山之“式”:有無與途徑
對疊山之“式”的討論,首先要回應以往“有法無式”的提法,對“式”的“有無”問題進行認識;其次,嘗試探討對“式”進行研究的可能途徑。
3.1 關于“式”之有無
闞鐸先生提出“掇山有法無式”,陳從周先生又有受到廣為流傳的“造園有法而無式”,從“無式”的字面含義,常被理解為“式”并不存在,那么對“式”的研究似乎并無意義。針對這種常見誤解,“式”的有無問題首先需要探討。
從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角度來看,“式”的存在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如李澤厚先生在《華夏美學》中指出:“在任何藝術部類里,華夏美學都強調(diào)形式的規(guī)律,注重傳統(tǒng)的慣例和模本,追求程式化、類型化,著意形式結構的井然有序和反復鞏固。所有這些,都是為了提煉出美的純粹形式,以直接錘煉和塑造人的情感。詩文中對格律、聲調(diào)、韻律的講求,書法、繪畫對筆墨(筆之輕重緩急,墨之濃淡干濕等等)的高度重視以及山如何畫、水如何畫的程式規(guī)定,《周禮·考工記》對建筑的要求,如雙軸對稱的‘井’形構圖,都表明情感均衡的理性特色極為突出。甚至后世的浪漫風味的園林建筑,也仍然有各種‘路須曲折、山要高低’、‘水要縈回’……等等規(guī)范。戲劇中的程式化、類型化、模本化,則更為人所熟知!弊鳛閭鹘y(tǒng)藝術門類之一、傳統(tǒng)美學的重要代表,園林及其中的疊山,也應當遵循這一規(guī)律。
進入到具體歷史材料,造園及疊山中的“式”并不罕見。《園冶》中提及大量的“式”,如“興造論”篇中就說“聊繪式于后”、“園說”篇中有“制式新番”、“立基”篇中有“亭安有式”,等等;書中更繪有大量的“圖式”,如“裝折圖式”“欄桿圖式”“門窗圖式”“漏磚墻圖式”“磚鋪地圖式”,占據(jù)大量篇幅,顯示作者對此的重視。如果說這些還是具有強烈可復制性的建筑類式樣,對于靈活性顯著的“掇山”,《園冶》中仍不時提“式”:如“時宜得致,古式何裁”,是對以往“古式”的關注;“峰”條中有“或數(shù)塊掇成,亦如前式”,指的是此前所提“上大下小”的程式。此外又提及特定的“筆架式”、“爐瓶式”,盡管未必是完全贊同,但顯然有這類“式”的存在?梢钥吹剑秷@冶》中除了“法”的論及,還明顯關注著有對作為相對成熟營造模式的“式”。
此外,王勁韜還指出畫譜對清代疊山之“式”的強烈作用:“在形式層面,對疊山起規(guī)范作用的就是大量刊行的畫譜。山水畫譜作為中國山水畫創(chuàng)作經(jīng)驗的總結和濃縮,為統(tǒng)一規(guī)范疊山提供了最經(jīng)典、最成熟的布局和節(jié)點創(chuàng)作手法!宕B山中,典型的局部如澗谷、飛梁、蹬道、水口、泉瀑等做法,幾乎都能從畫譜的諸家皴法、畫石起手法、泉瀑十法等章節(jié)中找到依據(jù)?陀^上,畫譜將深奧抽象的山水畫理論簡化為具體的,可操作性很強的圖式。極大地方便了普通工匠的學習領會和快速提高!笨梢,從字面上來認識“有法無式”、將“無式”理解為“沒有式的存在”,并不符合歷史事實;對此,我們還需要進入“有法無式”提出的語境來考察其含義。
從“有法無式”問題被提出的背景及目的來看,這一說法的主旨在于強調(diào)一種“法”與“式”的關系,而不是其中一者的有無。如王勁韜認為,“中國疊山理論中,有關‘法’與‘式’的爭論實質是文人疊山和工匠疊山的爭論!贝笾驴梢赃@樣理解,在文人看來,造園疊山需要靈活性而有意降低“式”的作用;而從工匠角度而言,強調(diào)“式”才能有可操作性和基本品質的保證。王勁韜通過分析李漁造園疊山思想的意義指出,“在重視法度之外,還要重視細節(jié),‘有法有式’才能保證園林的創(chuàng)意與施工連續(xù)一致,否則一切美妙的藝術創(chuàng)作都將只是一紙空文!”可以看到,對“有法無式”的理解,在于關注內(nèi)在法則的靈活呈現(xiàn)、反對“一味因襲固定的程式”,而并不意味著否定“式”的存在;這一說法所包含的對“式”的偏向負面的認識,也有著具體的時代語境。今日對中國傳統(tǒng)造園及疊山的研究,需要超越“有法無式”的'簡單字面的理解及其時代背景的限制,而進入對“式”的更為深入的認識。
更為深入地對疊山之“ 式”進行理解,需要看到,這并非原則規(guī)律所直接所能推導所得的結果,而是在長期實踐過程中,匠師逐漸摸索而積淀形成的較為常用的外在營造模式。盡管這在以往常被忽視或輕視、認為即便存在也是僵化的套路而不值一提,但如果不急于做出否定性的價值判斷,而是首先從大量案例分析中獲得事實判斷,本身就是對園林史認識的深化;并且,許多實際操作中被采用的、相對穩(wěn)定的模式,并非匠人不動腦筋的死板教條,而常與實用性、經(jīng)濟性、效果顯著性、技術可操作性等問題相關,在歷史中逐漸摸索而形成,本身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彈性。仔細總結歷史上的疊山模式,并且探討其中合理性因素,靈活運用于具體實踐,是當代對傳統(tǒng)造園進行傳承的重要途徑。
3.2 探討“式”之途徑
在認識疊山之“式”無疑存在的基礎上,如何來進行對“式”進行研究?從大量實例中總結各種類別及層次的模式,固然是基本的要求,但要使此研究產(chǎn)生意義,大致有以下的途徑。
首先是對“式”的理解要與“法”相聯(lián)系,認識“式”中之“法”,以理解其產(chǎn)生的原因與機制,并認識其中的合理性。只有這樣才能深入理解的“式”所包含的積極價值,而超越以往“有法無式”所反對的機械刻板之“式”。比如孟兆禎先生曾總結出疊山有“‘峰虛五老’‘獅子上樓臺’‘金雞叫天門’等地方性傳統(tǒng)程式”,這些疊山之“式”與“九獅山”“十二生肖”等象形疊山的程式一樣,以往常被視為負面的教條,但如果明白了其中所蘊含的動勢疊山之法,便可理解這些是匠師所總結出的能表達山石生命動勢、體現(xiàn)文化內(nèi)涵的較成熟方式,從而能得到民間的接受而反復采用。又如畫意疊山之法中,王勁韜指出山水畫譜成為清代可操作性很強的疊山圖式,“用則例控制質量、成本,用圖譜圖式控制引導風格”、“強化制式、借鑒粉本的做法,在相當程度上保證了保持質量和風格的相對統(tǒng)一”。在許多已有的疊山研究中已經(jīng)被注意到,作為詳部的“常用手法”,其實可視為“式”的運用,如“一池三山”、“下洞上亭(臺)”、以及谷澗、飛梁、洞穴、山徑等細部營造的模式化處理,除了一些文化上的因素,也往往因其經(jīng)濟與技術上具可操作性強、代價小而效果顯著,而有著大量的使用。
在結合與“ 法”的關聯(lián)、認識“ 式”的內(nèi)在合理性的同時,也要意識到疊山之“式”的運用也有高下之別,合目的性的靈活是判斷的重要標準。如同不同水準的畫家對作為“式”的同一題材、粉本的運用有巨大差異,匠師本身的不同水準會讓疊山之“式”的具體呈現(xiàn)會有高下之別;盡管“式”的存在本身能夠一定程度上起著控制基本質量的作用,但僅簡單注重形式本身、而忽略其中“法”的內(nèi)在要求,仍然無法獲得成功。如對動勢疊山中常見的動物象形之“式”,好的此類疊山作品并非在于其確定的某種(或某些)動物般的形式模仿,而是在于從中獲得豐富的聯(lián)想、從而感受活潑的動勢與生意;而如果拘泥于“像”某種“式”,就必然是下品。畫意疊山中的某些細部之“式”,也不是在于模仿畫譜的構圖、形象,而要根據(jù)需要營構出如畫的韻味以及對其游賞的豐富體驗。因而對疊山之“式”的研究要關注具體的運用,為“式”而“式”只是水準低下的體現(xiàn),高明的疊山能夠根據(jù)“法”的需要而靈活選用“式”(所謂“一法多式”)、以及對同一“式”的靈活處理。
如同對疊山之“法”的總結需要關注對其實踐運用,對“式”的研究也要認識將其運用于實踐的豐富可能,對此,建筑學中“模式語言”或許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方法。在《建筑模式語言》一書中,美國建筑理論家亞歷山大提出了模式語言理論,模式語言是和普通語言一樣的組合系統(tǒng),模式相當于詞,相當于語法和意義規(guī)則的指定模式間聯(lián)系的模式,組成相當于句子的建筑和場所,利用這些模式加以新的組合可以產(chǎn)生新的設計。這對于傳統(tǒng)園林疊山中的模式認識及運用也有啟示:如果將疊山的營造視為“語言”,則可以將各種具體程式視為“語匯”,從而在語境中加以理解、并可根據(jù)語義需要加以靈活組合運用。模式語言理論不是僵化的設計形式的模仿,而是關注具體空間及生活需要的理性而靈活的設計方法,借鑒這一理論的疊山之“式”研究,也可以在易于理解及操作的同時,獲得新的成果。事實上,在風景園林學界,對模式語言理論也已有一些借鑒利用,如王云才教授對傳統(tǒng)景觀圖式語言的一些研究,可以作為可行性的例證。
4 結 語
以內(nèi)在的學科深入發(fā)展與外在的實踐迫切需求為共同動力,當代中國傳統(tǒng)園林研究中對于探究疊山設計營造規(guī)律及技巧的“法”與“式”問題值得重視。對于中國傳統(tǒng)園林疊山的“法”與“式”的研究,除了二者關系的認識,更需要進入二者所在的不同層面,既關注豐富之“法”,又超越“有法無式”的簡單字面意義而關注“式”的存在及其意義。對疊山之“法”,需從歷史風格角度認識動勢疊山與畫意疊山的差別,以及從實踐營造角度認識物態(tài)與過程中的各種類型,研究中可借鑒“類型學”的方法。對疊山之“式”,要認識到“有法無式”的特定內(nèi)涵與歷史現(xiàn)實中“式”的明確存在、及其一定的合理意義,并且在與“法”的關聯(lián)中、合目的性的靈活運用中加以深入理解,“模式語言”的方法可以用于總結與實踐的關聯(lián)研究。以此來研究“ 法”與“式”所對應的相對抽象原則與相對可操作模式,不僅有利于對傳統(tǒng)園林假山設計營造的深入認識、及對園林史更加豐滿的理解,也可以對實踐的思路豐富與水準提高有進一步推動、而對當代傳承乃至再創(chuàng)作有積極的意義。以上還只是方法論層面的一些初步探討,遠非深入與全面,期待出現(xiàn)更多的內(nèi)容成果與方法探究。
【針對中國傳統(tǒng)園林疊山法與式方面的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針對需求與時俱進多法舉例論文04-28
生物方面的研究論文03-30
審計方面的研究論文03-03
論中國傳統(tǒng)園林要素的特點論文05-04
關于案例研究法的論文06-18
針對電力機車的維護要點的研究論文11-04
園林工程管理研究論文12-20
現(xiàn)代園林設計研究論文11-04
園林綠化現(xiàn)狀研究論文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