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與藝術造型隨筆
本文試著從小說的主題與繪畫和雕塑的主題比較入手找出小說與繪畫和雕塑的相同之處。我相信這將對我們怎樣評判小說的得失和成功與否大有裨益。
猛一看,小說的主題沒有繪畫和雕塑的主題那么感性和直觀。其實不然,小說與繪畫和雕塑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小說中的人物和故事,相似于或者干脆說就是雕塑和繪畫中的藝術造型。人物形象塑造的的成功與否是繪畫與雕塑成功與否的關鍵,也同樣是小說成功與否的關鍵所在。
全世界有70億人,雖然都是人,雖然都有相似之處,雖然都叫著人的名字,但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不但面貌不會絕對相同,而且性格也不會絕對相同。但是,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人物形象愈是叫讀者覺得個別獨異就愈是具有普遍性,就愈是具有一般性,就愈是等于所有的人,就愈是能夠代表所有的人,就愈是反映了所有的人的心態(tài)和神貌。沒有一個個的個人就沒有全人類,沒有個性就沒有共性,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共性只能通過個性才能顯現出來。普遍性只有通過特殊性才能表現出來,越是矛盾的雙方就越是相互依存,難舍難分,統一不二,同生共死,同存同亡。所以,小說描寫的人物形象越是顯得獨一無二的就越是成功,就越是具有可讀性和永恒性。有句話叫做:小說的人物塑造就是找到典型環(huán)境下的典型人物。說白了就是找到無與倫比的“這一個”!唯一的他!超群絕倫的他,獨一無二的他!我們也可以叫他是獨異世界的唯一代表人物!赫拉克利特說:每個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命運的守護神,我看人物性格塑造的成功與否,形象突出與否,藝術性格真實與否就是小說成功與否的守護神!
每篇文章都有一個主題和中心,每一部小說都有一個主題和中心。小說和所有文章不同的地方在于:所有的小說把它歸納集中起來看只有一個主題和中心,而其他題材的文章,如散文,詩歌等就不能說有一個共同的主題和中心。那么所有的小說的主題和中心是什么呢?就是人物和故事。舉例說吧:《西游記》的主題和中心就是唐僧師徒的故事;《安娜卡列尼娜》的主題和中心就是安娜卡列尼娜的故事;《三國演義》的主題和中心就是三國人物的故事;等等等等。所有小說的主題和中心都是一樣的,都是寫的人物和故事。寫小說就是寫人物和故事,讀小說就是讀人物和故事,研究小說就是研究人物和故事;寫小說不是練習語言藝術,讀小說不是為了學習語言藝術,研究小說更不是研究語言學。在小說中語言藝術的運用和故事情節(jié)巧妙安排都是為寫活人物服務的,都是為成功刻畫人物形象服務的,都是副產品,都是附屬品,都不能成為主題和中心,也不能成為小說的支點。古今中外一切成功的小說概莫能外,比如西方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唐吉可德、約翰克里斯多夫、安娜卡列尼娜、包法利夫人等待;比如中國小說中的《西游記》中的唐僧師徒,《三國演義》中的曹操、諸葛亮,劉關張,等等,《紅樓夢》中的林黛玉、賈寶玉、薛寶釵、賈母、王熙鳳、尤三姐、秦可卿等等,《水滸傳》的武松,李逵,魯智深,宋江、林沖等等,魯迅筆下的阿Q,還有金庸筆下的郭靖,楊過,小龍女,蕭峰,段譽,虛竹,東邪西毒南帝北丐老頑童等等等等,這些人物形象已經成為活著的不朽的有點永恒性的藝術形象了。讀完小說了,我們可以忘記小說的語言特色,可以忘記故事中的'自然環(huán)境甚至可以忘記故事中的社會環(huán)境,但是我們不可忘記故事中的主要人物,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甚至可以忘掉故事情節(jié),但那個人物形象我們忘記不了,如果那個人物形象我們也忘記了,那就是這部小說的生命力死亡了,真的不存在了,失敗了。所以,人物塑造成功了,一切都成功;人物形象塑造失敗,一切都失敗,一俊遮擋百丑,一丑也能埋沒百俊。人物形象塑造成功了,語言藝術差點也無關緊要,人物形象塑造失敗了,語言藝術高超也是明珠投暗,也是鮮花插在牛糞上!這也許是每個藝術家都懂得的最普通的道理,就像每個軍事理論家都能夠講古今中外的軍事歷史也能寫出長篇的軍事論著一樣,可是真正打起仗來就有勝有敗,小說作家的寫作也是如此,本不足怪。
如果一部長篇小說讓人讀后,對主人公沒有產生強烈的震撼的持久的印象,那么這篇小說就算失敗了。無論它流傳的多么廣泛,也無論它有多么多的讀者和多么高的點擊率,這都是暫時的假象欺騙,都會向一片云一陣風,最多算吃了一頓豐盛的快餐,過后什么都沒有!小說人物形象的塑造一定要想繪畫和雕塑那樣有著強烈是立體感和活感,讓人一目了然,讓人一見鐘情,讓人一見之下大吃一驚,要讓讀者發(fā)出這樣的贊嘆:這個人我已經找了多少年了,今天終于有緣相見,真是了卻心中一件憾事!或者說,世界上怎么還有這樣的人,真是異類,幸虧我不是這樣的人!異類也好,同類也好,你喜歡這樣的人也好,你討厭憎恨這樣的人也好,只要是這樣的人物形象在你心目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形成揮之不去的影子,我們就可以肯定地說:小說的寫作就是成功了。一切最成功的小說人物形象,他們都是永遠在現實生活中活著的,深入人們的日常話語中。還不只是當下的現實生活,這些不朽的人物形象還會返照歷史,通達未來。因為成功的小說人物形象,成功的藝術造型,是時間嚴格篩選的結果,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甚至也不以小說創(chuàng)作者,不以藝術形象創(chuàng)作者的意志為轉移的。他雖然創(chuàng)造了它,塑造了它,但它已經是完全獨立的生命體,它一旦生成,作者就再也無法控制它,左右它了,作者和藝術形象已經一刀兩斷,徹底決裂了!
小說描寫的是人,是有血有肉有個性的個體生命的人,是有人性的人,而且還是人性俱全的人,那么小說也就成了人學!我不想推翻文學是不是有階級性的定論,也不想重新討論什么,我就是要說出我如下的意思,隨人們去理解和品評了。我不管這個人在什么時代,在什么環(huán)境,在什么社會階層,屬于什么階級,我首先看他是不是一個人。他首先必須具備人性,他必須得有人性。只要他是一個人,這個人就具備了一切人的特點,他就是一切人,他就是所有的人,他就是平均的人,他就能夠代表一切人!那么這樣的一個人一旦在藝術中被刻畫出來,被再現出來,被塑造出來,他就有了形形色色各種各樣的標簽和身份,他就復雜了。他就不是每一種公式就能囊括得了的,他就變得讓我們覺得陌生甚至奇怪了。而同時,他已經在既定的特殊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了,他就成了固定的不可隨意變形和改變的人了。因為他已經具有姓名了,有了扮演的角色了,他必須盡到的他的義務和職責,他也就不自由了。他就不能亂說亂動了,他的一切要符合他的身份和角色,要符合他的地位。他在演好角色的同時就已經失去了自我,他就是帶著緊箍咒的人了。人一旦成為人,就開始變異,他就不斷的在否定自己先天的東西,只是他自己不知道,他已經失去了先天的最純真的知覺,而他后天的知覺卻逐漸發(fā)達起來。他一降生出來就開始學習分別,分別你我,分別親疏,分別近遠,分別事物,分別好壞,等等。在這分別的過程中,成長的是他的分別心,形成的是他的做人的各種觀念和各種習慣,他也七情六欲俱全了。他慢慢地長大,他慢慢地成熟,他就深入社會了,他就成了社會的一員。他就有了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他就有了固定的社會活動范圍。他有了他的階層和地位身份,他就有了他的世界,他就成了他,他就是小說家要尋求的超世獨異的“這一個”了!至于說他有沒有階級性,我看不出來,因為他不會自動的形成階級意識,階級意識其實是政治性的灌輸,是從外面灌輸進去的,是純粹政治斗爭的產物。我們看看古今中外那些不朽的完美的藝術形象,沒有人會想到這些形象屬于什么階級,是哪個階級的代表,而首先想到的就是他是人,有人性,有情感,可愛或可憎。對一切小說中的人物形象在讀者心目中最后的沉淀就是這個人物好不好,自己喜歡不喜歡,如此而已,豈有他哉?
寫到這里,讀者朋友一定會認為我是故意兜圈子,循環(huán)論證,不知所云。其實不是,就算是循環(huán),那是為了強調,甚至是更高級的上升中的循環(huán)。
【小說與藝術造型隨筆】相關文章:
中班藝術《蔬果造型》11-25
中班藝術《紙盒造型房子》說課稿07-14
紙盒造型房子藝術活動的說課稿07-14
大班藝術樹根創(chuàng)意造型教案07-14
魯迅小說的諷刺藝術08-24
魯迅小說的“道具”藝術08-25
淺談老舍小說藝術08-25
魯迅小說的象征藝術08-26
張小嫻小說的藝術特色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