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jù)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某報為了發(fā)掘有溫度和人情味的新聞,引導(dǎo)讀者以溫暖的視角看待社會,開設(shè)了《暖聞》專欄。編輯部收到三則新聞:
一位賣油條的青年多年堅持不用有害的“復(fù)炸油”炸油條,給顧客提供新鮮健康的油條,被網(wǎng)友稱贊為最帥的良心“油條哥”。
一位老父親從外地來醫(yī)院看望兒子,看到兒子正在坐診,忙得抬不起頭,根本說不上話。老人家等了兩個多小時后,只好掛了個號,和兒子見了一面。
某地舉辦珍品畫展,一位男孩在探身觀賞時不慎跌倒,損壞一幅珍貴名畫。主辦方認為男孩只有12歲,又不是故意的,因此僅備案而未報案,希望男孩的心理不要受到影響。
從以上新聞中選擇一則刊登在《暖聞》專欄上,你認為哪一則更合適?請綜合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作文,體現(xiàn)你的思考、權(quán)衡與選擇。
分析:
三則新聞,要求選一個刊登在“發(fā)掘有溫度和人情味的新聞”的《暖聞》上,并且要求體現(xiàn)“思考、權(quán)衡與選擇”。換句話說,這道題的任務(wù)是,通過思考、權(quán)衡與選擇,論述三則新聞里三個人物的做法,哪個最有溫度和人情味,或者,哪個更值得登報宣揚?
任務(wù)驅(qū)動型作文審題的一個核心法則就是一定要從整體理解材料,而不能將材料分割開來進而斷章取義。比如這道題,第一則新聞,“油條哥”的事跡,一言以蔽之“良心”或者“善良”;第二則新聞,老父親為了見兒子一面,排隊兩小時掛號,總結(jié)起來莫過于愛自己的孩子,又或者親情;第三則新聞,“寬容”他人尤其是正處成長中的孩子的無心的過錯。
一定會有人在近似于“善良”、“親情”和“寬容”之間作一個選擇,說哪個比哪個更重要,然后整篇文章圍繞著那個最重要的來論述。這就掉入了任務(wù)驅(qū)動型作文的對立面--話題作文的陷阱,因為這幾個詞概括相對應(yīng)的幾則新聞尚可,但是它們之間不具備任何可比性,而且?guī)渍哌相互交叉。
讓幾個不同的事物具備可比性,一定要找到這幾個事物相同點,也即“異中求同”。這幾則新聞人物的相同點在哪里?命題人怕考生找不到,所以在材料開篇就告訴了我們--“有溫度和人情味”,什么叫“有溫度”和“人情味”,說白了就是對人好,不冷漠。很顯然,這三個人物的事跡都是有人情味的:“油條哥”不唯利是圖,為顧客的健康著想;老父對自己的孩子充滿愛意;畫展主辦方寬容孩子無心的過錯,而不是用冰冷的規(guī)則和法律追究責(zé)任。
同樣是“有溫度和有人情味”的三個事跡,那么它們有什么不一樣?它們最大的不同在于“溫度和人情味”的程度,“油條哥”做油條生意,用健康的油本屬分內(nèi)之事,正所謂“害人之心不可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更何況誠信經(jīng)營才能做得長久;老父親愛孩子,舐犢情深,父慈子孝,乃人之常情;相比之下,孩子無心之失損壞了名畫,畫展主辦方按理追究本是合情合理的事情,但是他們沒有追究,而是考慮到孩子還小,還是無心之失,怕追究造成孩子的心理陰影。
從這三種程度來說,“油條哥”的“人情味”本是必須的,老父親的“人情味”,而畫展主辦方的“人情味”是主動施與的,自然是畫展主辦方的“人情味”更為高尚。
是不是說最高尚的就一定是最值得推崇的?未必。
更合適的,也可以是更或缺的。幾千年來,我們沒少宣揚高尚的道德情操,然而直到今天,我們看到的還是缺乏法制精神的坑蒙拐騙,地溝油、毒奶粉仍然在威脅我們國人的健康,相比宣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忠義思想,我們更需要扎扎實實地落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害人之心不可有”最基本、最樸素的道德和法律準(zhǔn)則,轉(zhuǎn)型時期的中國社會的每個公民,一切行為當(dāng)以不損害他人利益為前提。這樣說來,“油條哥”的事跡理應(yīng)被宣揚。
更合適的,可以是更前提的。人情味中的“人情”,最基本的莫過于親子情,一個人如果連自己的父母子女都不愛,談何愛他人?古代王朝歷朝歷代都是以孝治天下,是有道理的,父不慈,子不孝,哪里還有忠君愛民呢?
[發(fā)掘有溫度和人情味的新聞--任務(wù)驅(qū)動型材料作文訓(xùn)練 (高二)]相關(guān)文章:
3.有計量模型的論文
4.測量水的溫度課件
5.和人說晚安的圖片
7.口味的造句大全
9.煙火味的幸福
10.《冬天的溫度》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