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說課稿集合8篇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于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怎么樣才能寫出優(yōu)秀的說課稿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說課稿9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她是我的朋友》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語文第八冊的一篇含蓄雋永的佳作。作者巧妙地設置懸念,先在讀者頭腦中埋下一個謎,以引起強烈的期待和追索,繼而謎底揭開,真相大白,使讀者從中獲得驚喜和教益。這篇課文講的是戰(zhàn)爭時期的一個故事。孤兒院的孤兒阮恒,為了救護受傷的同伴,毅然獻出了自己的鮮血,挽救了同伴的生命,當問他為什么要獻血時,他只是說她是我的朋友。課文通過對阮恒獻血神情、動作的真實描述,生動地展現(xiàn)了他為救朋友而無私奉獻的優(yōu)良品質。
學習這篇課文,要繼續(xù)訓練學生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指導學生運用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理解課文,體會表達的思想感情。本課的教學目標是:1、理解課文內容,學習阮恒無私奉獻的品格。2、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是:體會描寫阮恒獻血時動作、表情的語句,了解他當時復雜的心情。
二、說教法
1、情境法。本課是一篇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好教材,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師的語言,課文中的插圖,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受到情緒的感染,引起感情上的共鳴。本課分三步進行:(1)披文入情,整體感知;(2)精讀品味,體會感情;(3)指導朗讀,陶冶情感。
2、扣題法。本課課題揭示了文章的中心,可在學生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后,說說她是誰?我是誰?為什么要用人物的語言作課題?再簡單介紹小女孩、阮恒的情況,用二三句話說清楚這對朋友之間發(fā)生了什么事?訓練學生審題和抓住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
3、談話法。本課教學,多處采用談話法,導入新課時,為誘發(fā)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可通過談話營造緊張、危急的氣氛。學習過程中,學生在自學、討論后,以自由談話的方式匯報自己的學習收獲。使學生對所理解的內容得到及時反饋,在談話中運用知識分析、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活躍思維,發(fā)揮主動性。
三、說學法
1、讀書方法的指導:運用邊讀邊想的方法來學習課文。初讀課文,嘗試理解不懂的詞語,提出問題;細讀課文,抓住重點詞句思考理解,體會感情;最后想想學了這篇課文,在讀書方法上有什么收獲。
2、思維方法的指導:引導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句段,由表及里地深入領會語言文字的內在意蘊。如結合具體詞句體會阮恒獻血時的感情變化時,先讓學生從文中找出表示哭的詞,再辨析這些詞語的細微差別,討論:阮恒當時的心態(tài)怎樣?使學生明白:阮恒從啜泣到嗚咽再哭泣,可以看出阮恒在輸血過程中痛苦、緊張、恐懼的心態(tài),可他沒有中斷輸血,而是在不斷地掩蓋自己,這正是他舍己為人,無私奉獻高尚品格的真實寫照。
3、遷移方法的指導:在指導學習第五自然段后,引導學生結合思考練習2的要求小結出學習方法,再讓學生用這種辦法學習第九、十自然段。
四、說程序
。ㄒ唬┡娜肭,整體感知
1、導入新課時,通過語言描述把學生帶進課文中的輸血迫在眉睫的情景,喚起學生對小姑娘安危的關注之情。
2、教師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學生帶進故事情節(jié),撥動學生的心弦。
3、默讀課文,自學生字詞,讀中自悟,與作者產生共鳴。
4、引導
學生緊扣課題提出問題,啟發(fā)學生掌握課文內容。
。ǘ┚x品味,體會情感
1、抓關鍵詞,了解危急。抓住迫在眉睫一詞,質疑、釋疑,了解事情的起因和所面臨的嚴峻情況,明白給小姑娘輸血是救命的關鍵,刻不容緩。
2、品詞析句,感受悲壯。
。1)決心獻血。以課后思考練習2為例,讓學生找出其小手的動作:顫抖舉起放下舉起,從這一系列動作變化的語句中,引導學生感悟他獻與不獻思想斗爭非常激烈,但為了救小姑娘,下定決心舉起手來,以自己的死去換取她的生。
。2)獻血時的表情、動作。采用以上的方法來學習,先讓學生從文中找出哭的詞,引導學生比較啜泣、嗚咽、抽泣這幾個詞的意思,提出問題:阮恒為什么會這樣?他當時的心情怎樣?再劃出他不斷地掩蓋自己痛苦的動作,聯(lián)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展開討論,明白:他是在以頑強的意志戰(zhàn)勝害怕和恐懼,再大的痛苦也改變不了他救人的決心,他那不讓別人看到自己為朋友犧牲時的痛苦的高尚靈魂也越來越鮮亮感人。學生在品詞析句中,真切地感受這悲壯的氣概。
(3)解除死亡警報。醫(yī)生用輕柔的聲音安慰他,他立即停止了哭泣,好像沒事似的,這是為什么?引導學生領會雖然輸血不會死,是虛驚,但他那純潔無瑕、愿為朋友獻出一切的美好心靈卻放射出奪目的光彩。
。ㄈ┲笇Ю首x,陶治情感
1、把握環(huán)境特點讀。如指導讀面臨嚴峻的局面的句子時,語速要稍快,讀出緊張危急的氣氛。
2、把握感情基調讀。如一陣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顫抖地舉起來,忽然又放下去,然后又舉起來。為表現(xiàn)孩子的思想斗爭,沉默要讀得緩慢、輕聲;為強調精神緊張,讀顫抖的聲音稍帶發(fā)顫;舉放舉這三個動詞要讀出語速的變化(從慢到快),特別是最后舉起來語氣要堅定。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品味人物的心聲。
3、圖文對照情景交融讀。插圖與課文內容相輔相成,畫面向學生展現(xiàn)直觀的形象,讓學生圖文對照進行朗讀,能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如朗讀課文第九、十自然段,先引導學生看課文插圖,再圖文對照讀,強調重音、停頓、節(jié)奏、語調。體味其情感變化,使阮恒的心靈美自然而然滲入學生的心田,受到巨大的感染和教育。
附:板書設計:
她是我的朋友
失
小姑娘
血
阮恒(無私奉獻)
救
獻
說課稿 篇2
教材分析
《鼎湖山聽泉》是蘇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第一單元第一篇課文,這是一篇寫景散文,作者不是停留在簡單地對景色的贊美上,而是歸結到對人生的感悟上:歷史是生生不息的,美感是充滿生機的。
根據(jù)新課程標準對第四學段閱讀的要求,我制定了本文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吟哦諷誦,品味作者筆下鮮活的文字,感受作者字里行間所涌動的熱愛大自然的激情作為本課教學目標一;
學習作者調動感覺器官觀察自然景物,感受美好自然的方法作為教學目標二;
學會在文中尋找生活的美,學會用文字表達生活的美作為教學目標三。
其中目標一、二是教學的重點;目標三是教學的難點。
“教材無非是一個例子”,但又是一個特殊的例子,我們一方面要不這個例子用足用好,用得其所,另一方面,我們又不能得意而忘言,得魚而忘荃。
“整體閱讀,以語言訓練為主”是這一堂課的指導思想,在教學方法的選用上主要體現(xiàn)這一點。在處理教材時,先讓學生朗讀,從整體上進行充分的感知:在品讀課文時,體味和推敲重點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在賞析課文時,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間所涌動的熱愛大自然的激情;在遷移訓練時,注意學會用文字表達生活的美。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采用朗讀、討論、質疑、點撥等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動口。
為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我準備采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fā)學生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教學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教是為了不教,因此學法的指導和習慣的培養(yǎng)尤其重要。這是走向主體性學習的最根本的途徑,在本節(jié)課我十分注意培養(yǎng)學生:
1.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2.對基本語料的積累;
3.根據(jù)間接經驗感受生活。
根據(jù)這堂課教學的指導思想,我準備從以下幾個程度進行教學:
。ㄒ唬┏踝x課文,感知語言
(二)合作探究,體味語言
。ㄈ┵p讀課文,品味語言
。ㄋ模┚C合訓練,內化語言
在解題之后,我讓學生自由、大聲朗讀課文,在讀中掃除字詞障礙,了解文章的內容,然后請學生正確地朗讀全文,由學生進行評點。
一篇好的文章重在朗讀,從讀中能感悟字詞的意義,從讀中能理解文章的內容,從讀中能感悟作者的感情,以讀為主,感悟朗讀,體現(xiàn)了語文課堂的書聲瑯瑯。
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五個問題,采用先四人小組后全班交流的方式合作探究:
1.從全文看,你認為貫穿全文的是“泉”字,還是“聽”字,為什么?
2.鼎湖山是著名的風景區(qū),可寫的地方很多,作者為什么只抓住一個“泉”來寫,請你體會一下作者構思的特點。
3.文中多次閃現(xiàn)一個“綠”字,為什么?
4.寫“鼎湖山聽泉”,為什么前面又寫了鼎湖山的樹木森林,后面又寫森林遭受破壞的潛在威脅?
5.在合作探究中,你認為還有哪些問題值得大家討論的?
合作探究前,我先讓學生思考一會兒再發(fā)表意見,這樣每個學生都會有一個思考的空間,避免產生優(yōu)等生夸夸其談,后進生充當看客的現(xiàn)象,我們知道:對同一文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這種理解只有深淺不同,沒有對錯之分。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應力求學生之間的互動,達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這種最充分的資源整合的目的。
學生是最好的課程資源,充分挖掘學生課堂上生成的資源,調動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學會學習的能力,是新課程標準著力提倡的,所以我設計了第五個問題。
教師在這時的作用是與學生共同探究,適時“點撥”,“點”就是畫龍點睛,點石成金,“撥”就是撥難為易,撥疑為悟。
這一環(huán)節(jié)貫穿了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的自學能力、探究能力,也培養(yǎng)了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
在對課文精心研讀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有感情地美讀課文,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語言,細細品味。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眼睛!弊寣W生到文中尋找美點,品味美言,就是對語言的品味、積累。
學習的目的是為了運用,為了內化語言,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讓學生接受美的熏陶,從中獲得美的體驗,我設計了以下兩個題目:
1.文中對泉音的描寫用西洋樂器作比,能不能換一種來表達,比如民族樂器或者用山中的鳥獸的叫聲作比。
2.放一段音樂《苗嶺的早晨》,讓學生閉上眼睛,靜靜地去感受大自然的聲音,并說說你聽到了什么?
這一部分可放在當堂完成,也可放在課后作為作業(yè)。
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向日葵》是浙江美術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小學美術第三冊第二課,本課是以“色彩”為主要取向的課程。本課以學生熟悉的景物進行觀察,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激發(fā)學生的繪畫表達能力。本課主要內容是感知顏色及色彩的表現(xiàn)手法。
2.說教學目標
根據(jù)《美術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和教材要求,結合低年級學生特點,本著提高學生對美的感受能力和藝術創(chuàng)造能力,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
。ǎ保┲R與技能
認識色彩,感知色彩是繪畫語言之一。
培養(yǎng)學生對色彩的實際表達能力,對藝術作品的理解能力。
。ǎ玻┓椒ㄅc過程
在觀察中,引導學生感受現(xiàn)實顏色的美。
在賞析中,感知顏色的美感。
在創(chuàng)作中,訓練色彩的表現(xiàn)能力及創(chuàng)新能力。
。ǎ常┣楦袘B(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同學對探索新知識的興趣。
培養(yǎng)學生以審美之心來感受藝術。
3.說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ǎ保┙虒W的重點:學會如何用色彩來表達所觀察的對象。
(2)教學的難點:如何理解藝術家作品中要表達的感情。
4.課時安排:1課時
二、說教法、學法
本課的教學過程主要強調師生的互動,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是作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在傳統(tǒng)的美術課教學中,教師習慣滿堂灌的教學方式,講典故、說故事、聊趣聞,逗得學生哈哈大笑。但學生終究處于被動灌輸?shù)牡匚,他們不會主動去體會藝術作品的魅力、不能將課堂中學到的美術知識運用到生活中,一節(jié)課下來,除了大笑外,別無收獲。因此本節(jié)課的基本設計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自主探究知識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嘗試欲,并通過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更多地體驗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fā)他們強烈的創(chuàng)造欲望。本課的基本教學程序如下圖:
生 :初步感知——觀察探究——強化鞏固
師 :引導觀察——啟發(fā)點撥——匯總歸納
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中,設計了三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通過觀察提高對向日葵形和色的認識。學生每參予一個觀察,都會思考如何表達的辦法,學生在初步感知的基礎上感受到色彩的魅力,然后在具體觀察中感悟,最后在大師作品的指引下升華。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強化自己的角色意識,始終以學生的朋友身份出現(xiàn),讓學生時刻感受到與教師處于平等的地位。在所設計的環(huán)節(jié)上注意趣味性,以活躍課堂的氣氛。
三、說教學過程
依據(jù)教學目標,我把本節(jié)課分為七個環(huán)節(jié):
第一環(huán)節(jié):實物激趣
上課前準備好一盆向日葵,上課時帶到班上,這樣立即引起了他們對向日葵的注意。由此來導入新課主題。
此設計的目的是:真實的植物絕對比仿真或其他的表現(xiàn)方式,在色彩上要豐富很多,運用大自然的產物,讓同學們耳目一新,避免了純書卷的乏味,多了一些清新,讓同學先被這一活物吸引,渲染氣氛,再走進課本,激活課堂,先聲奪人,使學生頓生興趣,讓學生很快走入課堂。
第二環(huán)節(jié):初步感知
展示向日葵實物及幾幅向日葵照片,使同學們初步認識向日葵,對向日葵的形和色有個整體的認識。
此環(huán)節(jié)通過老師提問,同學觀察回答,讓同學們了解到整個向日葵的色彩和諧美(如:黃和綠的色彩搭配很美)。
第三環(huán)節(jié):觀察探究
1.通過對向日葵的花瓣、花盤、花萼的具體觀察探究,了解各個部分形色的豐富性。
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的:同學們仔細觀察花瓣,通過找顏色游戲,了解花瓣色彩的豐富性以及由此得到只要仔細觀察能獲得美的享受的情感體驗;也通過花萼的深入研究,說一說顏色和形狀,了解花萼的美,并鞏固仔細觀察的習慣;最后通過花盤的觀察討論,教師范畫,了解到還可以那樣畫的心理體驗,同時認識到每個人觀察到的感受不同,就可以有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由此突破學生固有的對向日葵的繪畫表現(xiàn)。
2.總結向日葵組成部分,告訴學生“這就是向日葵的結構”
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的:同學們對于結構這個概念有點模糊,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由點及面了解什么叫結構,為經后教師的提問做好鋪墊。
第四環(huán)節(jié):出示課題
前面主要講的是向日葵的色和局部形,再通過和小白菊的比較,得出向日葵的外形特點——好大的,隨即出示課題。
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的:這樣設計環(huán)節(jié),是按照從局部到整體的觀察方法進行設計的,為了讓同學有更清晰的認識。同時,確定本課所畫的內容和所畫對象的特點。
第五環(huán)節(jié):感知藝術
出示凡高的《向日葵》和伍必端的《葵花地》,讓同學談談感受,并說出感受的理由。
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目的:通過談感受,體會欣賞繪畫作品的心理體驗;再通過說理由,引導學生具體仔細觀察,找到自己感受的來源,學習大師們的表現(xiàn)手法,為學生創(chuàng)作出優(yōu)美的作品提供借鑒。
第六環(huán)節(jié):繪畫嘗試
嘗試通過觀察到的,感受到的,用畫筆表現(xiàn)出來,突破原有對向日葵的表現(xiàn)手法。
第七環(huán)節(jié):展示講評
通過展示全班作業(yè),使學生有個直觀的比較,意識到自己的優(yōu)缺點,為經后的創(chuàng)作提供借鑒。同時,同學間的互評,培養(yǎng)了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
四、說板書設計
沒有板書,把文字直接打在了課件上。
說課稿《會跳舞的向日葵》
各位美術,音樂教師,你們好!今天,給大家?guī)淼氖且惶谜n題為《會跳舞的向日葵》的美術課。
教材分析:浙美版三冊(二年級上冊)第二課《好大的向日葵》改編的。我抓住“會跳舞”來表現(xiàn)向日葵,從音樂入手,學生在音樂聲中體會情緒輔助線條,色彩的設計達到音美交融的效果。
教學目標分三點:1.初步知道向日葵花朵的形、色及人們賦予它的寓意。2.欣賞、觀察、分析向日葵,在視、聽中感受它的線、色和情緒。表現(xiàn)心中會跳舞的向日葵。3.讓學生體會音美融合作業(yè)的快樂。
教學重點: 體會音樂表現(xiàn)舞蹈的向日葵。
教學難點:用舞動的花瓣和符合情緒的色彩表現(xiàn)向日葵。
教學方法:本課以美術的線條和色彩語言為主,配合音樂的體驗,使學生更充分地理解,從音樂的角度標繪向日葵舞蹈的線條,還有不同的音樂情緒用來描繪向日葵的色彩。
音美融合的具體細節(jié)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為了解決向日葵的舞蹈姿態(tài),聽賞了三次莫扎特的《小夜曲》。
第一次,聽賞莫扎特的《小夜曲》,感受音樂的歡快,活潑。從而引到跳躍起伏的線條的選擇,聽賞音樂為表現(xiàn)線條服務;用跳躍起伏的線條設計舞動的向日葵花瓣后出現(xiàn)了第二次聽賞莫扎特的《小夜曲》,讓孩子們在這音樂中自由設計舞蹈動作;從音樂中提取向日葵的舞蹈姿態(tài),轉化為具體的舞蹈的線條,將其組合成一朵翩翩起舞的向日葵。之后又進行了第三次莫扎特的《小夜曲》的聽賞,在聽賞中自行創(chuàng)作,完成會跳舞的向日葵的造型設計。
另外一方面,關于用色也是相當關鍵的,那么色彩的得來與音樂也是息息相關的。所以,教師提出了假設,“如果,我們在跳激情的熱情的舞蹈,那么我們選擇怎樣的顏色?”“如果,我們在跳緩慢的,柔情的舞蹈,那么你會選擇怎樣的顏色?”“那么我們跳憂郁傷感的舞蹈,又該穿什么顏色的舞裙呢?”通過這樣的假設,把學生對音樂情緒的理解轉化為色彩的表現(xiàn),從而有達到了音美相融的效果。
最后,在作業(yè)的展示環(huán)節(jié)再一次體現(xiàn)了音美交融的和諧場面。學生即展示了自己的美術作品,又配著音樂釋放著自己的情緒,從而也是自己的作品更賦有情感。
以上,是我的教學設計和自己的思想,還有很多不足之處,敬請各位專家,老師提出寶貴意見。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4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課題是“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一節(jié)內容通過三個經典實驗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最后列舉少數(shù)生物只有RNA而沒有DNA的事實,得出“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這一結論。教材不僅按照科學家的探索歷程,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進行思考,還較詳細地講述了這兩個實驗的具體方法。在結構體系上體現(xiàn)了人們對科學概念的認識過程和方法,是進行探究式教學的極佳素材。探究“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過程和原理是教學的重難點。在教學中,通過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優(yōu)化課堂結構,妙用科學史實例,把知識的傳授過程優(yōu)化成一個科學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探究發(fā)現(xiàn)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的方法,從而滲透科學方法教育。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有絲分裂、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細胞學基礎,掌握了生物的生殖過程、染色體的化學組成、蛋白質與核酸的元素組成等相關知識,這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知基礎。同時高中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認知能力,對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對探究的目的性及過程,結論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
依據(jù)新課程標準我制定了以下三方面的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了解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
、谕ㄟ^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和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理解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偻ㄟ^模擬科學發(fā)現(xiàn)的過程,滲透科學研究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谕ㄟ^對感性圖文資料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
、圻M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比較、推理、歸納等科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軐W會交流、合作,共同完成一定的任務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偻ㄟ^模擬科學發(fā)現(xiàn)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不斷探究的精神
、谕ㄟ^探究實驗培養(yǎng)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意識,感悟科學家的科學精神,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
、壅J同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不斷發(fā)展的過程
針對以上教學目標和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制定了教學的總體思路和方法。以“自主探究、綜合滲透、合作活動、創(chuàng)新發(fā)展”理念為依據(jù),讓學生“重走探究之路”,引導學生體驗科學探究過程,領悟科學研究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并且在課堂上運用“自我效能論”,用發(fā)展性評價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發(fā)掘學生的潛能,同時促進其自身可持續(xù)發(fā)展。
具體教學計劃和策略如下:
以人類早期對遺傳物質的推測為問題源頭,通過復習減數(shù)分裂和受精作用過程中染色體的變化,讓學生明確染色體在生物遺傳中的作用。生物必修1已經學習染色體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質,那么究竟誰在遺傳中起著決定性作用?設疑,激發(fā)學生求知欲。這時引導學生用已有的知識分析歸納遺傳物質必須具備哪些特征?然后組織學生回憶蛋白質的組成和功能,比較蛋白質哪些方面可能會具有遺傳物質的特征,并且我補充背景知識:當時科學家還沒有弄清楚DNA的具體結構。這樣既復習了舊知識,又讓學生很好的體會為什么早期很多科學家推測遺傳物質是蛋白質,而學生先前已經通過各種媒介了解遺傳物質是DNA,這樣再次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推動沿著前輩探索發(fā)現(xiàn)的足跡,去探究怎么知道遺傳物質是DNA而不是蛋白質?
實驗材料的選擇是成功的關鍵,首先提出問題:生物體中都含有蛋白質和核酸,你覺得選擇什么樣的生物做實驗材料最合適?并引導學生從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類群組成結構來進行分析、比較、篩選,探究最佳材料。學生通過對這些生物的結構進行比較,明白既然生物體中都有蛋白質和核酸,那么選病毒等較簡單的材料分析起來簡便,干擾因素少。同時通過對實驗材料的探究,學生對實驗的設計思路也進行初步的預測。
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是教學的重難點,學生首先邊觀察格里菲思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的動畫課件邊學習此實驗,然后花3分鐘左右時間完成下列圖表,體會這幾個實驗的設計思路,設計的科學性在哪里?實驗結論是如何被一步一步證實的?實驗的第四步,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與無毒的R型細菌混合后,為什么使小鼠死亡?學生不易理解,我補充相關的知識:在一定溫度范圍內,加熱使蛋白質和DNA變性喪失活性后,降低溫度DNA可以恢復活性,但是蛋白質卻不能恢復。在完成表格的過程中,讓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提出疑問,學生提到各種各樣的問題。
例如有的學生提到:
1為什么不是小白鼠將兩者的混合物進行了轉化?
2為什么“轉化因子”不是整個S型細菌而是具體的某種物質?
對于這兩個問題,大家在備課的過程可能也發(fā)現(xiàn)了:
教材在這個地方的設計不夠完善,實際上在格里菲思的實驗之后,有些科學家也提出了這兩個問題,并且做了相應的實驗來排除這兩種可能。我并沒有簡單的介紹科學家是怎樣設計實驗排除這兩種可能。如果只是簡單地講述,會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模棱兩可,同時也失去了一個啟發(fā)學生自己設計實驗的好機會。我讓學生自己動手設計實驗去探究是否有這兩種可能,(簡單的介紹這兩組實驗)學生分析不同的實驗的現(xiàn)象得出不同的結論,學生通過這兩組實驗,補充和完善格里菲思的實驗,培養(yǎng)學生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然后我簡單的介紹科學家的實驗結果:這兩組實驗都能使R型細菌轉化為S型細菌。學生就明白了確實是S型細菌中的某種物質使R型細菌發(fā)生了轉化。而S型細菌由多種物質組成,那么“轉化因子”究竟是哪種物質?這樣就激起學生的好奇心,然后我引導學生思考,如果你是科學家,你用什么方法去探究這“轉化因子”是什么物質?將學生分組,讓各小組花5分鐘左右的時間設計實驗探究什么是轉化因子。然后每個小組派出代表展示自己的實驗設計,最后我再通過多媒體展示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實驗,讓學生的思維過程與科學家的思維過程進行碰撞與比較。讓他們在與科學家的思維比較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也有些同學發(fā)現(xiàn)原來自己的思維與科學家竟這樣的相似,樹立自信心,自己也能成為科學家。通過“過程式教學”,學生自己主動發(fā)現(xiàn)實驗的關鍵設計思路——將蛋白質和DNA分離開來,單獨的觀察它們的作用。
有些小組的學生在設計探究實驗的過程中,還提出一些問題,例如:1.DNA是大分子物質,是通過主動運輸進入細菌中的嗎?2.我們也會吃一些生物的細胞,其中也有活性的DNA,那么它是否象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一樣影響我們的細胞,使我們的細胞變成其他的東西?3.課本為什么說艾弗里的實驗不能使大家信服的原因是因為提取的DNA總是混有2%的蛋白質,但是第三組實驗不就很好的證明了DNA被酶催化水解后,蛋白質也不能使其轉化嗎?對于這些比較好的問題,讓學生將它記錄下來,課后要求學生查閱有關資料進行解決。在學習“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過程中,學生積極主動地參予探究,很好的解決了教學的重難點。我就不必強制性灌輸探究實驗的過程,學生真正主動去參與探究的過程,享受探索和發(fā)現(xiàn)的樂趣。分組討論,也提高了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也是教學的重點,向學生交代了有關T2噬菌體的背景知識后,讓學生通過閱讀課本相關內容和觀察圖3-6來學習該實驗,要求學生針對這個實驗每人至少提出3個問題,提得越多越好,允許討論。學生積極開動腦筋,踴躍地提出自己的問題,從中選出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將好的問題寫上黑板,例如:
1.研究光合作用時選C和O等同位素作為標記元素,這里為什么選擇35S和32P作標記?用C和O等同位素,行嗎?
2.為什么離心后T2噬菌體顆粒位于上清液,而被感染的大腸桿菌位于沉淀物?
3.為什么第一個實驗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而不是沒有?
4.為什么第二個實驗上清液離心的放射性很低,而不是沒有?
5.為什么第一個實驗離心后得到的DNA全是藍色的,而第二個實驗離心后得到的DNA卻是既有藍色又有紅色?
然后讓各小組討論這些問題。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適時的介紹離心的原理,是依據(jù)密度的不同。學生就通過自己的主動質疑和討論釋疑,復習蛋白質、核酸的組成元素,同位素示蹤法,也為后面知識“DNA的半保留復制”做鋪墊。文科班的學生對侵染的過程并不容易理解,我就補充多媒體動畫,通過這兩幅多媒體動畫,讓學生比較“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實驗的設計思路和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的設計思路,學生自己通過比較發(fā)現(xiàn):其實兩者的思路是一樣的,只不過采用的方法不同。然后我接著通過一道練習題反饋檢測學生的掌握情況。最后學生總結得出在噬菌體侵染細菌的實驗過程中證明了DNA作為遺傳物質具備的特征:連續(xù)性和指導蛋白質的合成。與前面學習的遺傳物質的特征相呼應,也為后面學習DNA復制和基因的表達的埋下伏筆。
最后對本節(jié)課各小組的探究活動予以評價,尤其是對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善于假設,多向思維,收集材料進行探究學習的小組給予高度贊許。每個學期我們?yōu)槊總學生建立了一個學習檔案,運用“自我效能論”的理論,將本節(jié)課中學生好的探究實驗設計和教師的評價收入學生的學習檔案中,進行跟蹤評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發(fā)掘學生的潛能,同時促進其可持續(xù)發(fā)展。
課后反饋、拓展
事先編擬一組富有啟發(fā)性和探索性的檢測題,以學案形式發(fā)給學生。讓學生課后進行反饋練習和拓展。
1.課本中只是簡單介紹了煙草花葉病毒侵染煙草的實驗,我將這部分內容用下列資料替換,通過這道練習的反饋,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證明DNA是遺傳物質的三個實驗的設計思路,并讓學生得出結論:少數(shù)生物的遺傳物質是RNA
2.課后讓學生閱讀學案資料探究遺傳物質是不是都在染色體上?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充分發(fā)揮教材中蘊含的創(chuàng)新、探究的素材,把教材中的“現(xiàn)成結論”,通過多處“設障”、“布惑”,進行活化和優(yōu)化處理,讓學生“重走探索之路”,潛移默化地把科學家的思維過程來感染學生的思維過程。讓學生親身體驗科學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學習科學家的嚴謹態(tài)度和合作精神。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了較大程度調動,課堂始終處在一種主動學習的良好氛圍之中,學生真正把學習的過程演繹成一個主動探究、自動求知的過程。通過對實驗選材、實驗設計思路及實驗結果的假設、預測、分析與綜合,在此過程中,學生感受到了科學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學研究的一絲不茍的精神,更讓他們在與科學家的思維比較中,樹立自信心。這節(jié)課充分體現(xiàn)了新課程的教學理念,開拓了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培養(yǎng)了學生探究能力。
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1 、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級上冊的一首現(xiàn)代詩。這個單元的詩文都是文情并茂的優(yōu)美篇章,多數(shù)出自名家之手。前幾篇文章的學習能使學生體會《春》的語言美、《濟南的冬天》的空靈美,《秋天》是現(xiàn)代著名作家何其芳20歲時所作。課文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絢麗多彩的鄉(xiāng)村秋景圖。詩不長,只有三節(jié),卻將幽谷、農舍、漁舟、牧羊女……諸般景致皆收筆下。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大好河山,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因此學習這首詩,既可以鞏固前幾篇文章引領著學生尋找美、 發(fā)現(xiàn)美 、感受美的任務,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現(xiàn)代詩歌學習的基本方法與思路,從而為學習其它現(xiàn)代詩歌鋪平道路
2、 教學目標說明
1)、知識與技能: 初步把握詩文基調,有感情地朗讀詩歌, 做到熟讀成誦。
2) 、過程與方法 : 以自主 合作 探究的方式通過品味語言、描繪畫面、誦讀改寫來體會詩歌的情感.
3) 、情感 態(tài)度 價值觀 : 感悟秋天 贊美秋天 熱愛秋天。
[說明]確定以上的三個目標是要體現(xiàn)“新課標”提倡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并重的教學理念。
3 、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體會詩歌優(yōu)美的意境。
2、品味本文優(yōu)美的語言
二、 學生分析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每當我們向自己的學生教授知識的時候,自然要考慮到我們的教學對象在學習本課時的原有基礎、現(xiàn)有困難及學習心理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確定學習的重點、難點及教法學法。我的教學對象是一所城鎮(zhèn)中學的初一年級學生,《秋天》所表達的豐收的喜悅與我們城市學生的生活很難貼近,但我所任教的學生語文基礎較好。很多學生在圖畫音樂方面不僅有興趣,而且還很有特長,因此我只需創(chuàng)設他們感興趣的情境,引導他們進入特定的審美意境,培養(yǎng)學生具有寧靜的 ,適宜接納美的事物的心胸,這樣必定會使學生在課堂上興趣高漲,收到好的效果。
三、 教法
1、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法
2、誦讀法
3、啟發(fā)式教學法
四、學法指導
1 、誦讀品味法
2 、鑒賞現(xiàn)代詩歌的方法。
要求學生在自主學習,掃清文字障礙,初通文章后,能通過反復涵詠朗讀品味,讀出詩歌的韻味,還課堂以朗朗書聲。通過讀可以加深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閱讀欣賞愛好,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優(yōu)秀文化的精神
1把握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2視覺再現(xiàn),欣賞詩歌的繪畫美。
3身臨其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美
五 教學程序
1、過程總體框架及各板塊的時間分配:
教學過程按教師活動分六步:
引導入境(2分鐘)
品味秋天(12分鐘)
描繪秋天(15分鐘)
歌頌秋天(10分鐘)
歸納方法(4分鐘)
布置作業(yè)(2分鐘)
2、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
(一) 創(chuàng)設情境 感受美
創(chuàng)設優(yōu)美、 寧靜的氣氛,使學生置身于秋的意境中,建立起學生學習課文的.情感基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
(二) 探討問題 發(fā)現(xiàn)美
環(huán)節(jié)一 品秋
1 、㈠初讀
1 教師表情范讀。
2學生揣摩默讀。
3小組合作自讀。
4教師指導點讀。
㈡品讀
找出你認為最優(yōu)美的詩句。說一說它美在何處,并按你的理解讀一讀。
本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了學生的主體及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及時鼓勵肯定學生,指導學生對詩的語言做出正確的理解,以達到學生品味詩文的目的。
環(huán)節(jié)二 繪秋
㈢研讀
1、詩中描繪了幾幅圖畫?
2、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分別為不同畫面命上有詩意的名字。再想一想這幅畫面上有些什么,那些詩句能表現(xiàn)這些畫面,把這些詩句輕聲地讀出來。
3、教師出示一幅能表現(xiàn)第二幅場景的畫(出示第二幅畫)請大家與書上的插圖比較一下,說說你更喜歡哪一幅。并為自己喜歡的詩節(jié)配畫。
描繪秋天這一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既加深了對詩歌內容的理解,又提高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更豐富了想象能力,使閱讀進入一個創(chuàng)造性的高度。
環(huán)節(jié)三 頌秋
㈣誦讀
1、選擇你配畫的詩節(jié)有感情誦讀。
2、伴隨《秋日的私語》的鋼琴曲,用優(yōu)美的語言,解說自己描繪的畫面。
這一步,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fā)其自主意識,有利于進一步開闊學生的思路,提高他們的口頭表達能力。使學生在秋的意境中,感悟詩人贊秋、頌秋的喜悅之情。
(三)歸納方法尋找美
1、 學生依據(jù)本節(jié)的學習過程,歸納賞詩的方法
2 、教師課件展示賞詩方法。
Ⅰ.把握韻律,感受詩歌的音樂美。
、.視覺再現(xiàn),欣賞詩歌的繪畫美。
、.身臨其境,體會詩人的情感美
此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實現(xiàn)了葉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為教者必期于達到不教”的目標。使學生形成了品評其他現(xiàn)代詩歌的能力。
(四) 培養(yǎng)創(chuàng)新 表達美
課件出示作業(yè):
1、課外收集描繪秋天的詩文。
2、喜歡寫作的同學將詩歌改寫成散文。
3、喜歡音樂的同學為這首詩歌配置背景音樂并有感情地朗頌。
布置此項作業(yè)能使學生更好的發(fā)揮其特長和主觀能動性,這也是遵循了因材施教的原則。
六、教學模式與策略的說明
《秋天》是一首現(xiàn)代詩,學生學起來比較容易,同時我又以詩——畫——頌為學習線索設計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希望在環(huán)環(huán)相扣而又螺旋上升的教學過程中完成理解——品味——運用語言的流水線作業(yè),創(chuàng)造出一種既有語言美,又有圖畫、音樂美的氛圍,使整堂課具有詩情畫意,以此激發(fā)學生的情感之美,使學生在美的氛圍之下入情入境,在潛移默化熏陶漸染之中獲得審美愉悅,提高審美能力。
說課稿 篇6
一、 說教材
1.說課內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shù)學第七冊P117-118例1和例2及“做一做
題目,練習二十八的第1-3題。
2.教學內容的地位和作用:
小數(shù)的初步認識是在學生熟練地掌握了億以內的四則運算、初步認識分數(shù)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本課內容包括認識一位小數(shù)和它的讀、寫法。認識一位小數(shù)是小數(shù)的初步認識中最基礎的知識,它的學習,不僅為學生準確清晰地理解小數(shù)的含義,也為今后系統(tǒng)地學習小數(shù)的知識打下初步基礎。同時,小數(shù)的知識在實際生活中應用較廣泛,利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技能來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
3.教材簡析:
本課教材的知識結構呈現(xiàn)為:(1)復習分數(shù)的初步知識,長度單位、貨幣單位間的進率。(2)通過把長度單位分米改寫成用米表示的分數(shù),把貨幣單位幾角改寫用元作單位的分數(shù),說明這些分數(shù)還可用小數(shù)來表示。利用例1和例2使學生初步認識十分之幾的分數(shù)都可改寫成零點幾的形式。(3)初步概括出整數(shù)、小數(shù)的概念,理解小數(shù)的含義,并掌握一位小數(shù)讀、寫法。
本課題的知識結構這樣有層次地呈現(xiàn),體現(xiàn)了新舊知識間的內在聯(lián)系,從易到難,從具體到抽象,分層漸出,既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又利于學生學好課本知識。
4.教學目的:
我是從以下三方面考慮而確定的:
(1) 本課是學生在初步認識分數(shù)的基礎上,結合元角分和米、分米、厘米的知識來認
識一位小數(shù),并理解小數(shù)含義,掌握讀、寫一位小數(shù)的方法。由此,可確定為本課時的知識目標。
(2) 運用直觀手段,分析歸納的方法,使學生理解十分之幾的一位小數(shù)表示,培養(yǎng)學
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過理解小數(shù)含義,把某些分數(shù)改寫成小數(shù),提高學生的運用數(shù)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可作為本課時的能力目標。
。3) 本課時通過把十分之幾的分數(shù)寫成一位小數(shù),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中的變與
不變,相互轉化的思想教育?勺鳛樗那楦心繕。
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為:
。1) 使學生初步理解一位小數(shù)的含義,會讀、寫小數(shù)的部分是一位的小數(shù)。
。2) 通過理解小數(shù)的含義,初步培養(yǎng)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應用意識。
(3) 滲透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觀點。
5.教學的重點、難點、關鍵:
小數(shù)的初步認識是小學數(shù)學概念中較抽象,難理解的內容。一位小數(shù)是十分之幾的分數(shù)的另一種表示形式。學生雖然對分數(shù)已有了初步的認識,也學過長度單位、貨幣單位間的進率,但理解小數(shù)的含義還是有一定的困難的。同時學生在以后的學習中,小數(shù)方面出現(xiàn)的很多問題是屬于小數(shù)概念不清。因此,理解小數(shù)的含義(一位小數(shù)表示十分之幾)既是本課時的重點、又是難點。在教學中要注意抓住分數(shù)與小數(shù)的含義的關鍵。
二、 說教法
教學方法是教學過程中師生雙方為完成目標而采取的活動方式的組合。根據(jù)本課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思維特點,我選擇了以直觀演示法為主,輔以談話啟發(fā)法、嘗試法、引導發(fā)現(xiàn)法、講練結合等方法的優(yōu)化組合。充分發(fā)揮教師的點撥作用,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引導他們去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從而達到訓練思維、培養(yǎng)能力的目的。
小數(shù)的含義是屬概念教學,較為抽象、凝煉,根據(jù)學生對概念的認知,一般遵循:感知——表象——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的這一規(guī)律。教學時,先運用遷移法,復習與新知有關的知識,為學生的新舊知識架橋鋪路,使學生的思維迅速進入最佳狀態(tài),達到溫故而知新的目的。
教學例題時,充分運用直觀演示,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發(fā)現(xiàn)規(guī)律,溝通分數(shù)與小數(shù)的聯(lián)系,形成正確的表象,從而概括出整數(shù)、小數(shù)的概念,歸納讀寫一位小數(shù)的方法。在教學中做到有扶有放,使學生愉悅民主的教學氛圍中,學生知識培養(yǎng)良好的思維品質。講練結合,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和體會,有助學生技能的形成。
三、 說學法
“由教材定學法,以學法定教法”教學策略告訴我們,教法和學法是和諧統(tǒng)一的;ハ嗦(lián)系不可分割的,教學時要注意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各種感官參與學習,誘發(fā)其內在的潛力,獨立主動地探究知識,使他們不僅學會,而且會學。如教學例1時,分數(shù)的另一種表示形式。接著讓學生嘗試學習例2,遷移類推出任何十進分數(shù)都可用一位小數(shù)表示,深化理解一位小數(shù)含義。把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狀態(tài)誘發(fā)為活動狀態(tài),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在此基礎上,通過學生的比較、分析、概括出小數(shù)的含義,培養(yǎng)了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
四、 說教學程序
。ㄒ唬 激趣導課,以舊引新。
1. 談話導入
2.復習。
這一步通過設置懸念,激發(fā)興趣,巧妙地引入舊知識的復習建立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為學習新知做充分的準備。
(二) 加強直觀,探索新知。
1.教學例1。
。1)先投影1米長的尺,并標出各個分米的點。引導學生識圖并回答
。2)啟發(fā)引導學生看圖說出3分米是 米,還可寫成0.3米,并依次說出6分米和9分米用分數(shù)怎樣表示,還可以怎樣表示?
(3)引導小結:
這部分練習,目的是通過運用所學知識,加強認識十分之幾的分數(shù)與一位小數(shù)的聯(lián)系,使學生寫與的小數(shù)有“根基”,進一步準確理解一位小數(shù)的含義。
3.教學例2。
。1)提出1元是幾角?(板書1元有10角)
(2)由學生嘗試完成:
全班反饋、訂證。
引導學生觀察總結出:十分幾元,不夠1元,也可以寫成零點幾元。
。3)提出:小強有1元3角錢,以元作單位,可以寫成( )元。
由學生自己找出答案,并說明理由。
這一部分的教學,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已有例1學習的基礎上,指導學生用遷移法類推出 元, 元, 元還可以寫成0.1元,0.2元,0.5元,深化理解了任何十進分數(shù),都可用一位小數(shù)表示的認識。從而培養(yǎng)了學生的類推出遷移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
4.抽象概括并揭示課題。
①教師說:我們以前學過的數(shù),像0,1,2,3,……,都是整數(shù)。像 , , ……都是什么數(shù)?(分數(shù))
我們現(xiàn)在學的一種新數(shù),像0.1,0.2,1.3,1.4,……都是小數(shù)(分行板書),這就是我們這節(jié)課學習的“小數(shù)的初步認識”(并板書課題)。
、谔釂枺何覀兘裉焓前咽裁礃拥姆謹(shù)寫成小數(shù)的?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
把十分之幾的分數(shù)寫成零點幾的小數(shù),反過來零點幾的小數(shù)都表示十分之幾。
教學意圖是通過學生的觀察、分析、比較、概括,進一步加深對小數(shù)的認識,理解小數(shù)與分數(shù)間的關系,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概括表達能力。
5.小數(shù)的讀寫方法。
6.看書質疑。
(三) 強化練習、鞏固新知。
根據(jù)教材的安排和本課程的教學目的,設計課堂練習,及時鞏固新知,并把知識轉化為技能技巧,使知識與能力和諧提高。
以上練習的設計,由淺入深,由直觀到抽象,力求做到有坡度,有深度,多種形式的練習,不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加深學生對小數(shù)含義的理解。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練習效率。
(四) 課堂總結:
1. 我們今天學習了一種新的數(shù),叫什么?(小數(shù))知道十分之幾的分數(shù)可以寫成零
點的小數(shù)。
2. 還學習了小數(shù)的讀寫方法是怎樣的?
(五) 布置作業(yè): P119 第3題,P120 第7題!缎(shù)的初步認識》反饋
在以下幾方面做得較好:
一、充分調動孩子已有認知。
在課的一開始就讓孩子們說印象中的小數(shù)、找身邊的小數(shù),得出要研究的素材,這樣一開始孩子們就處于積極的學習狀態(tài),他們必須去搜索知識庫中與本課知識有關的所有認知,為學習做好了必要的知識準備,同時能讓他們很深切地感受到數(shù)學與生活的聯(lián)系。
二、充分促使孩子主動學習。
課前對于如何教學表示長度的小數(shù)的意義這一環(huán)節(jié)頗有困惑,其實這部分知識并無什么探究的價值,用分數(shù)表示是在第五冊已經學過的知識,不是本課的重點,而把分數(shù)寫成小數(shù)是一種規(guī)定,不需要孩子們去探(轉自數(shù) 學吧 )究。那么是否就直截了當?shù)赜谜n件來幫助講解算了呢?我反復思考這一問題。終于決定先自學、再講解,一方面可以從小培養(yǎng)孩子們的自學能力,充分利用教材,另一方面可以照顧不同層次的孩子,讓優(yōu)生自主地去學習,再讓他們來幫助一些學困生,此外,因為有了教材這一老師的教學之后,教師在講解的時候就輕松許多,很多問題可以讓孩子們來回答,而不是教師自問自答。
三、充分發(fā)揮老師的引導作用。
無論如何把課堂放給孩子們,老師在其中穿針引線的作用還是必不可少的。就如本節(jié)課教學,如果老師不找一些表示長度的小數(shù)出來,孩子們就會認為小數(shù)只表示價格;如果老師不教孩子們正確地讀小數(shù)的方法,孩子們就會用以前的讀法來讀小數(shù);如果孩子們自學后不作必要的講解,就有三分之二的孩子會把3厘米寫3/300米。因此,無論什么課,老師的引導作用總不可少,關鍵在于如何“導”得不漏痕跡、如何“導”得恰到好處、如何“導”在關鍵之處。本節(jié)課中,在學生正確地讀小數(shù)后,我問“小數(shù)與我們以前學過的數(shù)讀起來有什么不一樣”使孩子們在思考中完善自己讀小數(shù)的認知體系;在孩子們說完分米與厘米寫成用米作單位的小數(shù)時,我問“請小朋友們觀察這些等式,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促使孩子們去觀察、去思考,之后完善對這些小數(shù)的認識……在孩子們容易出錯的地方設計有挑戰(zhàn)性的、有思考性的問題,促使孩子們去比較、去觀察、去思考、去表達,才能把教師的“主導”作用發(fā)揮地淋漓盡致。
不足之處:在以米,為單位的小數(shù)教學時,還應讓學生大面積的說,去理解,去感悟。
說課稿 篇7
尊敬的各位評委上午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實驗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一節(jié)《圓的認識》。下面我將從四方面來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圓的認識》是學生在學習了直線圖形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新知識曲線圖形。圓的認識是曲線圖形的起始課,通過對圓的研究,不僅使學生初步認識到研究曲線圖形的基本方法,還為今后學習圓錐、圓柱乃至中學的球體打下好的基礎;谖覍@節(jié)課內容的理解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a、認識圓的特征,初步學會畫圓,發(fā)展空間觀念。b、在認識圓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知識再發(fā)現(xiàn)、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從中培養(yǎng)探究意識、發(fā)現(xiàn)能力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享受成功的喜悅。c、感受研究的一般方法,享受思維的樂趣。
教學重點是掌握圓的特征能夠使用圓規(guī)熟練地畫圓。
教學難點:自主、合作探究出圓的特征。
二、說教法與學法:
1、教法:根據(jù)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實際,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思維為核心”的原則,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通過學生的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領學生經歷了一次“研究與發(fā)現(xiàn)”的完整過程。整堂課,“發(fā)現(xiàn)與分享”成為主旋律,而知識、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創(chuàng)造與分享的過程得以自然建構與生成。
2、學法:以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為主線,采用多種方法相結合。
基于上述教學思想與教學方法,為了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實現(xiàn)知識的“再創(chuàng)造”,并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我設計了以下的教學過程。
二、說教學過程:
。ㄒ唬⿲氈袆(chuàng)造“圓”
教師活動: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尋寶活動情境,小明得到這樣一張紙條——“寶物距離小明左腳3米。”同學們你們桌上有一張白紙,上面有一個紅點,這個紅點就代表小明的左腳,你能幫助小明找到寶物嗎?用1厘米表示1米,請在紙上表示出你的想法。
學生活動:學生們通過自主探索,找到自己認為可能的一點或者幾點,再通過匯報交流,教師用課件依次出示學生找到的2個點、3個點……甚至更多的點,直到把找到的點連成一個圓。(板書:①是什么?)教師引領學生經歷了一次“研究與發(fā)現(xiàn)”的過程,讓學生在思考與嘗試中初步感知寶物的范圍就是在以小明的左腳為圓心,3米為半徑的圓上。
二、對比中初識“圓”。
教師提問:為什么寶物可能在的位置就一定是個圓呢?(板書:②為什么?)出示課件:這些圖形的中心到各頂點的距離也是3米,難道這些圖形不是寶物可能在的位置嗎?
學生活動:讓學生利用“對比”的研究方法發(fā)現(xiàn):正多邊形只是中心到頂點的距離相等,而到各邊上的距離并不相等;而圓是中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從而是學生體會理解圓的概念就是:“圓是到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點的軌跡”。教師引出《墨經》中的“圓,一中同長也”,一中即圓心,同長即半徑。墨子的發(fā)現(xiàn)比西方人早了1000多年……學生感悟到的是:中國語言文字是高度凝練與概括的,進而體驗到民族自豪感。
三、畫圓中感受“圓”。
教師活動:現(xiàn)在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要求1、每人畫一個圓,大小相同,想一想你們是怎樣畫出大小相同的圓的?2、每人再畫一個圓,大小各不相同的圓。你們有是怎樣畫出來的?(板書:③怎樣做?)
學生活動:提出的問題后,自然引發(fā)學生思考,通過小組內的實踐研究,再實踐再研究,得出結論:應如何畫圓,認識圓心決定圓的位置,半徑決定圓的大小。
教師活動:根據(jù)學生的通過小組合作總結的經驗,教師繼續(xù)提問:剛才我們研究完了怎樣畫圓——我們是不是又應該思考“為什么這樣做”呢?(板書:④為何這樣做?)
學生活動:學生根據(jù)實踐的感受,再一次體會:因為確定了圓心,確定了長度,所以畫出曲線上的所有點和圓心的距離都一樣長,這就符合了圓的特點——“圓,一中同長也!狈蠄A的特點,當然就是一個圓了。
設計目的:將圓的特征與畫圓的方法巧妙的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在畫圓中感受圓的特征,利用圓的特征指導畫圓,突破了以往教學中,畫圓和圓的特征相分離的教學方法。
四、應用中解讀“圓”。
教師活動:(出示籃球場畫面)籃球場的中間為什么要做成一個圓呢?
學生活動:學生通過前面環(huán)節(jié)的時間研究,可以順利的解決這個問題,獲得成功的體驗。
教師活動:再想想,怎樣畫這個大圓呢?
學生活動:讓學生在畫圓的經歷中體驗到不同現(xiàn)象背后的本質是一樣的,讓學生體驗到認識事物“特征”的價值,這樣的設計可以把經驗、直觀與抽象有機的結合起來了,讓學生在數(shù)學活動中不斷修正自己知識體系的建構。
五、再次尋寶突破“圓”。
教師活動:孩子們,我要告訴你們,科學家們還喜歡追問這個問題:“一定這樣嗎?”(板書:⑤一定這樣嗎?)請看——“寶物距離你左腳3米”,寶物一定在左腳為圓心、半徑是3米的圓上嗎?
學生活動:這是對學生剛剛建構的知識體系的一個沖擊。他們會茫然不知所措,此時(老師出示半個西瓜的圖片),學生就會恍然大悟
教師活動:教師總結:圓是一中同長的,球也是一中同長的。不過,在一個平面內,“一中同長”的就是圓,不是球。
板書設計說明:小學數(shù)學,從做題意義上來講,很簡單;但是從奠基意義上說,卻很不簡單。讓學生從一個《圓的認識》的學習過程中,看到數(shù)學學科研究方法以及它的魅力。
我的說課完畢,敬請各位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說課稿 篇8
我是阿城區(qū)勝利小學的教師范金霞,我使用的是教科版教材三年級上冊,
我說課的內容是第13課《掌聲》,課型是閱讀課。
《掌聲》是第七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一個原本自卑的殘疾女孩在同學們鼓勵與愛的掌聲中變成了一個活潑開朗的孩子。這篇感人至深的課文為我們提供了情感教育的素材。為此我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從文本出發(fā),通過對人物語言、動作、神態(tài)的揣摩與體會,去感知小英掌聲前后的變化,使他們在愛的熏陶下感情得到升華,也在掌聲中經歷成長的喜悅。
教學目標:
1、認識生字,理解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人物內心的情感。
3、通過課文的學習,懂得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關心、相互支持、相互鼓勵、相互幫助。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理解小英獲得兩次掌聲的含義,難點是感受小英掌聲前后的變化,體會小英的心理變化過程。
教學過程:
一、 談話導入,理解課題。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學伊始我采用了談話的方式導入新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我們班的戴天琦同學順利通過了校園主持人的評選活動,成為了校廣播站的主持人。請大家為她鼓掌。請同學們說說你的掌聲中包含著怎樣的感情?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有關掌聲的課文?纯次闹械恼坡暿钦l送給誰的,這掌聲又有什么意義?”這樣在不知不覺中把問題拋給學生,引出課題。
二、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此環(huán)節(jié)中我提出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遇到比較難讀、難懂的句子反復讀幾遍,再標出自然段。在此基礎上指名通讀全文,并思考:課文主要寫了一件什么事?通讀課文是理解課文的基礎。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主要是給足時間,讓學生在自由讀文中掃除閱讀中的障礙,梳理思路,了解課文大意,整體感知,為后面的精讀品悟蓄積情感。
三、 精讀課文,感悟情感。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中,我把第一自然段與第五自然段進行了對比教學,首先學生自由讀第一自然段,通過自由讀,說說你看到了怎樣的一個小英?接著引導學生抓重點詞語“默默地”去體會、感悟小英的自卑。然后以“文中第五自然段描寫了截然不同的小英!币氲降谖遄匀欢蔚难凶x。在學生對比閱讀,感知到小英的自卑、憂郁與自信、開朗之后,再通過個性化的朗讀表達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最后以“是什么使小英發(fā)生如此大的變化?”這個關鍵性的問題自然引入到下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
怎樣讓學生真正的走近小英,了解小英呢?接下來我以“體會小英心理變化過程”為主線,貫穿在2、3、4自然段的教學中。我通過引導學生自讀重點段,交流體會;細讀重點段,深入人物;再讀重點段,抒發(fā)情感。這樣層層深入,以讀代講的方式,保證了閱讀的實效性,同時突破了教學難點。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感悟能力,真正獲得了情感的體驗。
為了讓學生準確把握小英的心理變化過程,我讓學生先抓住2、3自然段中描寫小英動作、神態(tài)的詞,如“低頭”“憂郁”“慢吞吞”“眼圈兒紅了”等詞語去細心品悟,再引導學生揣摩“小英此時在想些什么?”進而體會小英猶豫不定的心理,初步感知人物心理活動。這個偶然的機會使自卑的小英不得不面對全班同學的目光,然而,經過內心的矛盾斗爭后,她終于戰(zhàn)勝怯懦,走上了講臺。
接下來出示思考題進行第四自然段的學習,1、文中的兩次掌聲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響起的?2、它們包含的意思分別是什么?3、這兩次掌聲對小英又有什么不同的作用?在默讀基礎上,引導學生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再通過全班匯報及教師的相機點撥,使學生明確兩次掌聲包含的意思分別是鼓勵信任、贊揚與肯定。接下來細讀課文,找出反映小英心理變化過程的詞語“流下了眼淚”“鞠了一躬”“微笑”等體會小英此時的心情,讓學生充分的談自己的理解,進一步感受人物心理活動。聯(lián)系2、3自然段的描寫,小英從剛開始的“猶豫”到最后“微笑著走下講臺”這復雜的心理變化過程,學生通過學習也參與其中,感同身受。相信學生與小英走得更近了。此時再讀課文,學生已經蓄積了一份真實的情感——要為文中的小英喝彩!那發(fā)自心底的掌聲一定會讓朗讀更真實、更精彩、更能表達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感悟,從而達到了理解文本內涵,感悟文章思想的目的。
此外,我還注重對教材空白點的挖掘,在學生正為小英的變化而感到欣喜的同時,我設計了“如果小英此時就在我們面前,你有什么話要對她說?”“假如你是小英又想對大家說些什么?”等生動的情境,通過小英與同學們之間的對話,最終實現(xiàn)了讓學生真正走入小英的內心世界,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該環(huán)節(jié)設計的主要目的是深入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情境發(fā)展學生的想象力,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充分展開想象,走進人物心理,用自己的語言豐富“掌聲”內涵。
“同學們的掌聲包含著鼓勵,代表著夸獎。小英自己又是怎樣看待這兩次掌聲的呢?”由這個問題,我導入到六、七段的學習。通過自讀、指名讀小英的來信,談感受,使學生再次體會掌聲的力量、愛的力量。怎樣讓學生把感悟到的以具體的文字表達出來呢?我借用了文章精彩的結尾,通過齊讀最后一個自然段揭示文章主題:人人都需要掌聲,特別是當一個人身處困境的時候,掌聲給人以尊重,掌聲給人以鼓勵,掌聲給人以支持。讓我們珍惜別人的掌聲,同時,也不要忘記用自己的掌聲去鼓勵別人。
四、 聯(lián)系生活,延伸拓展。
我采用這樣的語言引導學生“一個自卑憂郁的小姑娘,在同學們掌聲的鼓勵下,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礙,并微笑著面對以后的生活,這掌聲代表的是什么?一種關愛。在生活中關愛他人還有許多的表現(xiàn)形式,請同學們暢所欲言,談一談生活中的事例。設計此環(huán)節(jié)的目的在于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進一步受到思想教育,明白人與人之間的理解、關愛、鼓勵、幫助,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五、 總結課文,升華主題。
針對拓展中學生的回答,我恰當?shù)剡M行評價,并適時總結:是啊,愛是一杯熱茶,愛是一聲問候,愛是人類無私的奉獻,讓我們把心底的關愛用掌聲來傳遞同時把最熱烈的掌聲獻給文中的女孩,也獻給那些需要鼓勵需要幫助的人們。
【【實用】說課稿集合8篇】相關文章:
《水調歌頭》說課稿集合7篇11-04
【實用】赤壁賦說課稿四篇05-18
圓的認識說課稿(集合15篇)11-12
我長大了說課稿(集合11篇)11-13
《釣魚的啟示》說課稿集合15篇11-08
實用的赤壁賦說課稿四篇06-21
實用的赤壁賦說課稿3篇05-21
【實用】蘭亭集序說課稿4篇05-10
【實用】蘭亭集序說課稿四篇04-10
幼兒園大班說課稿集合15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