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記教案8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桃花源記教案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桃花源記教案 篇1
設計指導思想:
教學札記
1.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
2.突出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 ;注重朗讀和背誦、積累。
教學目標:
1. 知識技能
了解作者、作品及其背景,識記本文常見的文言實詞虛詞,熟讀課文,能用通俗的語言準確流暢的翻譯課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圖景,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2.查閱資料,了解作者陶淵明的相關常識,和有關歷史戰(zhàn)亂給人們帶來的災難,里老街桃花源記的歷史背景;反復朗讀課文,利用字詞典結合課下注釋掌握本文詞匯,疏通課文大意。
3.用心體味文章內容,注意朗讀的技巧,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訓練學生的審美興趣,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教學重點:
1.文言文中字、詞、句 的含義,積累部分文言常用詞語。翻譯全文
2.引導學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學習本文以漁人行蹤為線索,以時間為順序,以簡練、質樸的語言進行記敘的寫作特點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這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目的,引導學生再現桃源,感知桃源
教學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字詞、整體把握課文內容,課文誦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教師展示有關戰(zhàn)爭的圖片)
師:你能讀懂他們的眼淚嗎?
生討論。(對戰(zhàn)爭的控訴。)
師:是啊,他們的淚水中也充滿了對和平生活的向往。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戰(zhàn)爭的惡魔四處流竄,人們卻總想找一個沒有戰(zhàn)爭,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理想之地生活。在中國,有一群人在秦朝時代躲進了一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那時起,這群人就世世代代在那里生活,直到東晉末年才被一個漁人發(fā)現。這個隱匿了五百年的神秘地方就是桃花源。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神秘的世界,去感受它的神奇吧。
二.陶淵明簡介
讓學生介紹,并互相補充。(出示幻燈片加以強調:)
三.教師范讀全文。
安排學生自學,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教師鼓勵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相互討論,學習字詞,教師指導、點拔.
。ㄖ笇W生朗讀。要求:一句讀分明;二節(jié)奏合理;三語速適中,四語句流暢;五注意音韻鏗鏘。老師也可以邊提要求邊做示范。)
對照注釋,理解課文。(注意重點詞語的解釋。)
。ㄈ绻潭群玫陌嗉墸梢詫φ照n文,直接筆譯,然后站起來讀,同學補充,老師作點撥)
四.檢查自學情況。
字詞訓練(投影)
1.重點實詞和虛詞:緣、窮、然、屬、聞、具、足、之、志、規(guī)、尋、向、詣
2.古今異義詞:鮮美、交通、妻子、絕境、間隔、無論
3.特殊用法字詞:異:意動用法;通:使動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義詞:都:悉--咸--皆--并;邀請:要--延
6.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五.1. 指名翻譯全文,注意上下連貫通順,如成分省略現象要補充完整。
2. 概括文章各段內容(學生討論、歸納,教師總結)
六.討論,分析本文寫作線索(以漁人行蹤為線索)
七.分小組進行誦讀比賽,部分同學能當堂背誦。(指導背誦方法)
教后感
桃花源記教案 篇2
【設計指導思想】
1、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2、突出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
【教學重點】
1、文言字詞。
2、引導學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這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目的。
【教學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學習字詞、課文誦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由成語世外桃源或陶淵明詩句導入
二、陶淵明簡介
三、學生自學,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教師鼓勵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相互討論,學習字詞,教師指導、點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內容(學生歸納,教師總結)
五、分析本文寫作線索(以漁人行蹤為線索)
六、分小組進行誦讀比賽,部分同學能當堂背誦
七、字詞訓練(投影)
1、重點實詞和虛詞:緣、窮、然、屬、聞、具、足、之、志、規(guī)、尋、向、詣。
2、古今異義詞:鮮美、交通、妻子、絕境、間隔、無論
3、特殊用法字詞:異:意動用法;通:使動用法
4、通假字:要同邀
5、同義詞:都:悉-咸-皆-并;邀請:要-延
6、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感受桃花源美好社會生活,討論陶淵明寫作目的。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節(jié)課內容
二、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畫面
三、桃花源給大家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用三個詞概括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美麗、神秘、幸福)
四、分類感受
1、感受桃花源的美麗:
⑴ 桃花源美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 教師小結:桃花源美在環(huán)境幽雅,風景優(yōu)美。
2、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神秘: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狀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局神秘: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3、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現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 發(fā)垂髻: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 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zhàn)亂,安居樂業(yè))
、 漁人(側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灑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學生小結: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豐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五、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種怎樣社會理想
(反對戰(zhàn)亂,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會理想。)
六、文中哪一句話表現了桃花源中人的這種社會理想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七、文中哪一句話還表現了林中人不愿與世俗交往,受到干擾的`心理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八、深入討論
1、桃花源這一人間樂園能找到嗎?
(不能,這是作者虛構的。)
2、陶淵明為何要虛構?聯系當時社會現實思考
(反襯黑暗現實,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有人說陶淵明定作《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他是消極逃避現實,你怎樣評價?
(自由辯論。)
九、總結結束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種沒有剝削與壓迫的幸福美好生活,這是我們應學習的,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更應樹立一種遠大的理想將個人的利益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才能無愧于這個時代,無愧于我們的民族。
十、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完成書后思考練習。
3、摘錄一些談理想的名人名言。
桃花源記教案 篇3
①范讀課文
、趯W生仿讀并思考: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這兩個概念是理解全文的關鍵。
大道,可以理解為治理社會的最高準則;大同,可以理解為儒家的理想社會或人類社會的最高階段。大道之行也,是指執(zhí)政者施行大道,則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會
研讀理解
① 自由朗讀課文,掌握以下文言實詞,疏通文意
a大道之行也:施行
b選賢與能:通“舉”
c講信修睦:培養(yǎng)
d故人不獨親其親:故,所以。獨,單獨。親,以---為親
e矜:guān老而無妻的人
f皆有所養(yǎng):供養(yǎng)
g男有分:fèn職分,指職業(yè)
h貨惡其棄于地也:憎惡
i不必藏于己:私藏
j謀閉而不興:發(fā)生
k盜竊亂賊而不作:亂,指造反。賊,指害人。作,興起
l故外戶而不閉:用門閂插門
②指導學生翻譯課文
a自主探究理解翻譯
b小組合作學習,翻譯全文
c全班交流
③細讀課文,探究討論
a本文闡述的大同社會有哪些基本特征?
b如何理解孔子關于“大同”社會的思想意義?
提示:
a在同學們各抒己見的基礎上,老師可以依據課文內容作總結歸納
a人人都受到社會的關愛。全社會親如一家,各種年齡段的人都有適當的安排,對五種人要實行生活保障,更充分體現出了社會的關愛
b人人都能安居樂業(yè)。有穩(wěn)定的職業(yè),有安定和睦的家庭,男耕女織,豐衣足食
c貨盡其用,人盡其力。人們在共同的生產勞動中,應珍惜勞動產品,無自私自利之心,以不出力或少出力為恥辱。盡全力工作,沒有多得的念頭,更不會據為己有
b“大同”社會是夏以前的社會形態(tài),過去有“孔子以五帝之世為大同”的.說法,由此可見,“大同”社會是以“五帝之世”的傳說為依據,經過加工提煉而后構想出來的一個理想社會模式,孔子的原意是建立一個合理的社會以消除現實社會中的黑暗現象和不合理的地方,因此,孔子“大同”理想社會源于“五帝之世”同時又高于“五帝之世”。
指導誦讀
、倮砬逦恼旅}胳,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文章內容。全文可分三層
第一層:“……講信修睦”這一層是對大同社會的綱領性說明。大道之行也——總提,以下分述:天下為公;選賢任能;講信修睦
第二層:“故人不獨親其親……不必為己”這一層闡述“大同”社會的基本特征。共有三個方面:①故人不獨親其親;②男有分,女有養(yǎng);③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為己
第三層:“是故謀閉而不興……是謂大同!边@一層是全文的總結
、谥该麊为毨首x,注意文中停頓
a大道之行也:用提頓語氣讀,表明以下三句即大道的內涵
b“天下”三句用分列語氣讀
c“不必為己”后停頓稍長,收一層文意
d“故外戶而不閉”后停頓稍長
e末句一字一頓,字字分明,語氣肯定
、劾首x課文三遍,試著背誦
、茏ブ攸c詞句背誦課文
教師總結
盡管這樣的理想社會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不可能成為現實,但它卻成為我國社會思想史上的一份寶貴財富,兩千多年來一直成為許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
作業(yè)
、偎伎迹骸按笸鄙鐣諠撁枥L的“世外桃源”有沒有相似之處?
、诒痴b并默寫全文
桃花源記教案 篇4
一、 教材分析
(一)課文所處的地位及聯系
語文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八年級(上)對淺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編寫。通過三冊的學習,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有必要讓學生更深入地去學習、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文言散文在整個中學教育階段占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級(下)第七單元開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記”篇幅相對前三冊出現的文章來得長。而《桃花源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它是我國千古散文中的奇葩,傳誦千古而不衰。這一課給學生印象好壞必將影響到以后學生對文言散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課進行時代的處理,培養(yǎng)學生學習文言散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文體上屬于“記”一類的文字,四篇都被選入《古文觀止》作為傳誦千古的美文,學習、背誦這樣的文章對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文言語感很有幫助。教學中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代游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能力來學習這幾篇文言課文。
(二)教學內容
本課是本單元的重點,而作為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字障礙,然后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從現代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因此,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了解作者,把握“記”文體特點,疏通文意并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從現代文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這是第一課時。
(三)教學目的
1、掌握“交通、問訊、絕境、間隔、無論、妻子”等詞的古今異義,掌握“志、尋”等字的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運用。
2、初步了解“記”的一般特點。
3、疏通文章
4、流利運用普通話朗讀
(四)教學重難點
1、掌握本文的重點實詞和部分虛詞
2、順暢朗讀并熟讀成誦
3、領會本文按漁人所經歷的順序記敘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且詳略得當的寫法。
二、 教學方法
1、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以存疑——質疑 ——解疑的模式解決字面上的翻譯。
2、運用歸納教學法學習實詞、虛詞,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同類知識點。
3、邊讀邊譯,反復朗讀增強語感。
設計意圖:
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guī)律并形成習慣。
三、 學法指導
1、為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養(yǎng)成查閱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布置學生預習,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現的字詞的含義,并能翻譯全文。
2、為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多讀。
四、 教學過程()
。ㄒ唬┙虒W準備
布置預習、準備課文錄音帶、錄音機,并準備好《天仙配》音樂磁帶,小黑板。
。ǘ┰O置情景導入
現在請同學們欣賞一段音樂《天仙配》------(曲終)你從歌曲中聽見了什么?看見了什么?(待學生回答后歸結)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huán)境優(yōu)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現在有嗎?將來有嗎?(學生作出回答后)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設計意圖:
以音樂渲染情境,美好的音樂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審美的感知和想象。
。ㄈ╊A習檢查
1、全班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卡片指名解釋字詞。
3、讓學生說說對“記”的理解。
4、指名概述課文內容。
設計意圖:
朗讀一是為了檢查學生預習時關于字音的掌握情況;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節(jié)奏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地熟悉課文。卡片解詞有利于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程度,符合初二學生應側重于基礎知識的積累原則。概述內容符合課標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四)閱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及朗讀節(jié)奏,進一步感知全文。
設計意圖:
錄音示范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加專注閱讀課文。
2、了解作者及背景——以《愛蓮說》及《飲酒》兩篇詩文回顧作者,并讓學生借助資料進一步介紹作者。之后,教師強調與本文創(chuàng)作有關的內容:陶淵明生活在東晉的分裂崩亡時期和晉末的換代之際,社會矛盾尖銳,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他對東晉的黑暗現實不滿而歸隱,而對這些慘痛的現實,越來越堅決地否定自己所處的社會,不斷構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圖景!短一ㄔ从洝肪褪撬H筆繪出的理想社會圖景。
設計意圖:
讓學生簡介作者是為了讓學生養(yǎng)成通過查閱資料搜集信息的習慣并形成能力。教師的進一步補充強調則是為了后面文章主旨的理解打下基礎。
3、解疑、掃除文字障礙
請同學把預習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詞句指出來,同學間互相解疑,未能得到解決的疑問由老師解答明確。
設計意圖:
符合課標的閱讀要求——對課文的內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5、在個別字、詞、句排除疑難的基礎上準確翻譯并反復朗讀。方法:同桌一人讀原文一人口譯,逐句疏通文章。對于串譯有不妥之處,師生共同加以糾正。
設計意圖: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對于初二學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詩詞并能嘗試著現代漢語把文意表達出來,已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節(jié)奏反復朗讀并能熟讀成誦是初中生閱讀淺易文言美文最基本的要求。
6、默讀課文沒,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見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熟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對作者描繪的“世外桃源”有個感性認識,同時讓學生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激發(fā)想象力。
。ㄎ澹┱n堂作業(yè)(出示小黑板)
1、給劃線的字注音: 便舍( )船 屋舍( )儼然 間( )隔
2、解釋詞義:尋向所志 ( ) 尋病終 ( )
3、理解古今異義詞:交通 妻子 絕境 無論 鮮美
4、補充省略的成分:( )見漁人,( )乃大驚,( )問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還家,( )設酒殺雞做食。
設計意圖:
能正確區(qū)別多音字,多義詞并初步樹立古今漢語存在差別的意識,掌握文言句式,通過練習一來檢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二來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作用。
。┱n堂小結
這一節(jié)課通過我們的合作學習,我們基本上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并學到了不少文言實詞、虛詞。讓我們一步一個腳印隨著古人去尋幽訪古,感受祖國文化的美麗和偉大。
(七)布置作業(yè)
。薄 翻譯全文
。、 思考課后練習二
。、 背誦課文
設計意圖:
翻譯既鞏固了課文知識,又培養(yǎng)了書面表達能力。背誦突出了本課的教學目的。思考題則是為下一課作準備。
課后說明:板書是隨著課堂進行和學生需要而逐步書寫的。由于有死的教案,沒有死的教法。具體課堂操作要隨機應變,其結果不是這一篇說課稿所能預料的。
敬請各位老師賜教!
桃花源記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⑴積累重點文言字詞和句式,能翻譯并背誦全文。
、萍訌娎首x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钦w把握文章內容,理解本文深刻的主題思想。
過程與方法
⑴在掃除語言障礙的基礎上,通過多種誦讀的形式個性化解讀文本,把握文章內容。
、圃谑柰ㄎ囊獾幕A上,引導學生創(chuàng)造性深入理解文本。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審美情趣,走進陶淵明的精神世界,追求屬于自己的理想的精神世界。
教學重難點
、耪莆照n文中重點詞匯和特殊句式。加強誦讀訓練。
⑵感受陶淵明的理想社會。
教學方法
⑴反復朗讀法
、谱灾鲗W習與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法。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 激發(fā)興趣,導入新課
世外桃源那是陶淵明為我們開啟的一個躲避世事煩擾的理想境地。那“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之美,那“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之趣,那“設酒殺雞作食”之樸,無不給人以美好的遐思。那么世外桃源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世界呢?讓我們繼續(xù)學習《桃花源記》。
二、 采訪對話,理解課文
設計語文活動:今天我們穿越時空進行連線,與陶淵明筆下的武陵人的交流中,去感受作者對現實的思考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去欣賞桃花源帶給我們的神秘和優(yōu)美。
同學們都是武陵人,是采訪對象,老師客串一下記者。
采訪開始:
記者:你是如何發(fā)現桃花林的?
武陵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記者:發(fā)現桃花源后你一定感到很詫異,這是為什么呢?請說說你當時的想法。
武陵人: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桃林太美了,而且讓我驚訝的是為何會有這么一大片美麗的桃林呢?會是仙境嗎?我想看看它的盡頭有在哪里呢?
記者:桃花源外長長的綠水,夾岸的桃林,紛飛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進入桃花源,你在桃花源中停留了數日,請你說說在桃源中的的感受!
武陵人1:桃花源的環(huán)境真美,那里的土地平坦如砥,一望無垠,田地里牛羊在安閑的吃草。房屋整整齊齊,青磚白瓦。田地肥沃,莊稼茁壯生長,池水清澈,魚兒悠然自樂。桑樹茂盛,修竹成林……實在是山清水秀,優(yōu)美恬靜啊。
武陵人2:桃花源中民風淳樸,人們熱情好客。對素不相識的我熱情相邀,擺酒殺雞做飯款待我;不止一人如此,其余人也是熱情相邀,盛情款待;村里人聽說我的到來,都來打聽消息。這份熱情淳樸實屬少有。
武陵人3:桃花源里人們生活幸福,其樂融融。他們男耕女織,豐衣足食,老人和小孩生活安康,無憂無慮,人人安居樂業(yè)。真是一個好地方。疑似天上卻人間。
記者:桃花源人告訴你他們來到這個地方的原因是什么?
武陵人: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記者:你在桃花源受到盛情款待,當你告辭離開時,桃源人對你有何囑托?他們何出此言呢?
武陵人:“不足為外人道也”,也許他們害怕世人知道了桃花源這個地方,擾亂破壞他們與世隔絕的和平安寧的生活。不愿再面對紛亂更替的亂世。
記者:既然受人之托,為何還要在離開時處處做標記,還要將此事告訴太守?
武陵人1:桃花源這樣美好的地方世間少有,我擔憂別人不相信我的話,可以再探桃花源。
武陵人2:想急于告訴人們我的傳奇經歷,我想太守是當地長官,他應該知道。
三、 運用想象,配話(畫)外音
陶淵明的文章似淡而濃,似癯而腴,很值得品味。語言簡潔而含蘊豐富,留給我們以廣闊的想象空間。請同學們運用豐富的想象,再次品讀課文,配畫外音。兩位同學為一組,一位同學讀課文,另一位同學配畫外音或(話外音)
一位同學讀課文:“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一位同學配畫外音:清澈的溪流蜿蜒流動,只見一片粉紅夾岸而來,晴空下,桃枝交柯,紛紛擾擾,桃花菲薄迷離。兩岸茂密的桃花林,似紅云,似粉霞。地面上青草蔥蘢,香氣襲人。一陣清風,伴隨著芬芳香氣,花瓣如粉紅蝴蝶,飛舞空中。有落在岸上的,有落在溪水中,悠悠蕩蕩,沿著春天的津渡而上,清溪瀉玉,桃花放焰……
一位同學讀課文:“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一位同學配話外音:桃源人問:“今是何世?”漁人回答:“今是晉”。桃源人接著問:“秦朝之后就是晉朝嗎?”漁人回答說:“秦之后還有西漢、東漢兩朝,漢之后又歷經三國鼎立,之后是魏,魏之后方為晉!
桃源人感嘆道:“唉,世外朝代更換如此之快,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啊。”
一位同學讀課文:“詣太守,說如此!
一位同學配話外音:有一天我沿著溪水打魚,不知不覺迷路了,發(fā)現一片桃花林,桃林盡頭有座山,幾經曲折入山后,竟然有與世隔絕的好地方,那里環(huán)境優(yōu)美,人們富足安康,一片祥和……。我返回時處處做了標記,請?zhí)卮笕伺扇穗S我前往探個究竟。
四、 品味研讀,主題探究
1、 漁人離開桃花源后“處處志之”目的是想今后再探桃花源,可人們再去找時“遂迷,不復得路”這樣寫的目的是什么?
明確:這樣寫的目的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似無的存在,暗示在現實社會中不是真實存在的,是作者虛構的。
2既然在現實社會中不可能實現的,為何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目的何在呢?
明確:作者虛構這個故事是有寄托的。他生活在東晉末期戰(zhàn)亂連連的環(huán)境里,中年以后長期隱居農村,對農村的現實有更深的了解,對人民的愿望更有了切身體會,于是構想出心目中的理想社會──世外桃源。在這個社會里,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紛擾;人人各盡所能地參加勞動,老人和孩子都生活得幸福、愉快,人與人之間都極其融洽而友好。但在當時的條件下這樣的理想社會是無法實現的,因此,既通過漁人的眼睛把這個理想的社會標本展示出來,又以漁人的復尋而迷失否定了它的存在。作者這一社會理想是對當時黑暗社會的批判,又是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五、總結出自本文的成語,理解其含義。
。1)世外桃源: 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環(huán)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2)雞犬相聞:本義是雞狗的叫聲能互相聽見,表示居住在附近。由“雞犬相聞”,生成成語“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意思是彼此居住的地方連雞狗的叫聲都能聽見但相互間卻至死都不往來,沒有交情,F在用來形容個人、單位或地區(qū)之間互不聯系,互不通氣。
。3)無人問津:沒人訪求,探求。用來形容受冷落;沒有人再來嘗試或過問某件事、某種東西
(4)豁然開朗:豁然:形容開闊;開朗:開闊明亮。從黑暗狹窄變得寬敞明亮。比喻突然領悟了一個道理。
(5)黃發(fā)垂髫:釋義 黃發(fā):老年人頭發(fā)由白轉黃,后常用指老人。垂髫:古時童子未冠者頭發(fā)下垂,后常用指兒童。指老人和兒童,即老老少少。
五、 課堂總結
一千多年來,在中國詩人心中,桃源仙境始終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具有永恒的魅力。盡管唐代韓愈說“桃源之說誠荒唐”,子虛烏有,可是古代詩人寧信其有而不愿信其無,總是懷著虔誠的心理和美好的愿望去尋求那夢中的溫馨,他們“不疑靈境難聞見”,只怪自己“塵心未盡思鄉(xiāng)縣”,“塵心如垢洗不去”也許,愈是神秘愈是能扣動詩人的心扉,所以盡管“仙家一去尋無蹤”,“只見桃花不見人”,不得不帶著“恨滿桃花一溪水”的惆悵離去,也還是魂牽夢繞,津津樂道,難以忘情。因為它不同于一般的烏托邦的社會學說,而是一種理想,一種美麗的象征。
六、 作業(yè)設計
1生活在東晉的陶淵明描繪了這樣美好的境界,卻是并不存在的,而生活在今天的你們,已經擁有了美好幸福的今天,一定對明天有著更為美好的憧憬。你希望自己生活的未來社會是什么樣的呢?請用美麗的語言加以描繪。
桃花源記教案 篇6
1.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2.突出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
教學重點:
1.文言字詞
2.引導學生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這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目的
教學安排:
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學習字詞、課文誦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由成語“世外桃源”或陶淵明詩句導入
二.陶淵明簡介
三.學生自學,整體感知課文內容,教師鼓勵學生通過反復誦讀,借助工具書和注釋,相互討論,學習字詞,教師指導、點拔
四.概括文章各段內容(學生歸納,教師總結)
五.分析本文寫作線索(以漁人行蹤為線索)
六.分小組進行誦讀比賽,部分同學能當堂背誦。
七.字詞訓練(投影)
1.重點實詞和虛詞:緣、窮、然、屬、聞、具、足、之、志、規(guī)、尋、向、詣
2 古今異義詞:鮮美、交通、妻子、絕境、間隔、無論
3特殊用法字詞:異:意動用法;通:使動用法
4 通假字:“要”同“邀”
5.同義詞:都:悉--咸--皆--并;邀請:要--延
6 成語:世外桃源;豁然開朗;無人問津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感受桃花源美好社會生活,討論陶淵明寫作目的。
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節(jié)課內容
二、教師范讀課文,學生想象桃花源的美好畫面
三、桃花源給大家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用三個詞概括
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美麗、神秘、幸福)
四、分類感受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麗
1.桃花源美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美;土地美;屋舍美;田池美;桑竹美;阡陌美。
2.教師小結:桃花源美在環(huán)境幽雅,風景優(yōu)美
(二)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桃花源神秘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桃林神秘: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
山洞神秘:仿佛若有光,形狀奇特。
林中人神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結局神秘:不復得路,探訪未果。
(三)感受桃花源幸福
桃花源的幸福表現在何處?(學生回答,教師歸納)
1. 黃發(fā)垂髻:怡然自樂(和平安定、豐衣足食)
2. 男女:往來種作(沒有戰(zhàn)亂,安居樂業(yè))
3. 漁人(側面烘托):殺雞作食,皆出灑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學生小結:桃花源幸福在生活和平安定,豐衣足食,民主平等,民風淳樸。
五.桃花源中的生活是一種怎樣社會理想?
(反對戰(zhàn)亂,追求和平、幸福、自由生活的社會理想)
六.文中哪一句話表現了桃花源中人的這種社會理想?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
七 文中哪一句話還表現了林中人不愿與世俗交往,受到干擾的心理?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八. 深入討論
1. 桃花源這一人間樂園能找到嗎?
(不能,這是作者虛構的)
2. 陶淵明為何要虛構?聯系當時社會現實思考
(反襯黑暗現實,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3. 有人說陶淵明定作《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他是消極逃避現實,你怎樣評價?(自由辯論)
九. 總結結束
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向往一種沒有剝削與壓迫的幸福美好生活,這是我們應學習的,作為二十一世紀的青少年,更應樹立一種遠大的理想將個人的利益與社會的需要結合起來,才能無愧于這個時代,無愧于我們的民族。
十 布置作業(yè)
1. 背誦課文。
2. 完成書后思考練習。
摘錄一些談理想的名人名言。
桃花源記教案 篇7
【學習目標】
1、熟讀并背誦課文,積累并扎實掌握常見的文言詞語及文言現象。
2、通過合作探究,能夠翻譯課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3、激情展示,陽光參與。以極度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享受學習的快樂。
【學習重點、難點】
準確翻譯課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使用說明】
1、 在充分預習,熟讀文本的基礎上,認真研究學案。
2、 認真限時完成,規(guī)范書寫;小組合作討論,答疑解惑。
【自學導航】
一、預習點兵。
1、走進作者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世號靖節(jié)先生,別號五柳先生。生于東晉末期,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過幾任小官,由于不滿官場丑惡,41歲時棄官回鄉(xiāng),歸隱田園,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傳世美談。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其詩自然質樸,意味雋永。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抒發(fā)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是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在約是寧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于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2、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 )儼然( )阡陌( )垂髫( )便要還家( )劉子驥( )詣( )
3、重點詞語釋義。
為業(yè): 緣: 夾岸: 雜: 鮮美: 異: 窮: 舍: 豁然: 開朗:
平曠: 屬: 怡然自樂: 悉: 所從來: 咸: 問詢: 先世: 妻子:
邑人: 不復出焉: 焉: 間隔: 皆: 嘆惋: 延: 語告: 不足: 既: 志: 詣: 如此:
遣: 欣然:
4、古今異義
5、一詞多義
6、特殊句式
二、初讀課文,發(fā)現桃花源
讀課文,將文章第2、3段其中的一段翻譯在下面。
三、再讀課文,走進桃花源
(一)感受桃花源的美麗——桃花源美在何處?
(二)感受桃花源的幸!一ㄔ葱腋T诤翁帲
。ㄈ└惺芴一ㄔ吹纳衩亍一ㄔ瓷衩卦诤翁帲
四、熟讀課文,訪問桃花源
聯系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請你聯想桃源人的生活與當時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處?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愿望?
五、拓展延伸,再尋桃花源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請同學們發(fā)揮自己的想象,試著寫一篇《桃花源后記》或給桃源人寫一封信,談談你對和平的認識。
桃花源記教案 篇8
1.教學目標:
(1)誦讀課文,掌握故事情節(jié),能對作者描寫的理想社會進行正確的評價。
。2)掌握一詞多義和古今異義的詞語。
。3)能補出文中省略的內容,并對文章進行準確的翻譯。
2.學法指導:
(1)弄清時代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傾向和政治主張,有助于理解作者創(chuàng)作此文的原因。
(2)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試譯全文,難點請教老師并積累重要的詞語(如:一詞多義,古今異義)。
。3)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正確評價“桃源式”理想社會的積極性與局限性。
。4)認識本文流傳下來的成語,并會使用。
二、預習導引:
1.作者簡介
陶淵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潛,別號五柳先生,謚號“靖節(jié)先生”。原籍江州潯陽柴桑(今九江市附近)人,東晉詩人。
陶淵明出身于沒落士族,少年頗有壯志,博學善文。他29歲開始做官,任江州祭酒,不久,解職回家。35歲時,在江陵做桓玄幕僚,輔佐桓玄。后因玄反跡暴露,乃離去。40歲做鎮(zhèn)軍劉裕參軍,第二年因叔父推薦,為彭澤令。終因政治難圖,又不肯“為五斗米而折腰”,便辭官離去,在官僅80余日。作《歸去來辭》以明其志。此后,他一直過著隱居的田園生活,自食其力,再沒有出仕。63歲時,他為自己寫了《統(tǒng)歌詩》、《臼祭文》,不久就逝世了。
隱淵明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他的詩自然質樸,意味雋永。代表作有《歸去來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等。著有《陶淵明集》。
2.背景資料
《桃花源記》大約作于永初二年(421),在此之前作者就不滿黑暗現實,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權貴,而毅然辭官歸隱。即使這樣,但他仍舊關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六月,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激起了陶淵明思想的波瀾。他從固有的儒家觀念出發(fā),產生了對劉裕政權的不滿,加深了對現實社會的憎恨。但他又無法改變,也不愿干預這種現狀,只好借助創(chuàng)作來抒寫情懷,塑造一個與污濁黑暗社會相對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與美好情趣,《桃花源記》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
3.題目解說
《桃花源記》原是《桃花源詩并序》!霸姟弊肥隽颂一ㄔ吹男纬,歌詠了“春蠶收長絲,秋熟靡王稅”這樣一個人人安居樂業(yè)的理想社會!坝洝毕喈斢谠姷男,記敘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見聞,富于小說色彩。作品虛構了一個與黑暗現實相對立的美好境界,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農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4.知識鏈接
嗜酒的陶淵明
陶淵明一生喜愛喝酒,他常常設酒款待客人。他如果先醉了,就說:“我醉欲眠,卿可去!庇幸淮,他家里的酒釀熟了,他急著要喝,不等酒涼,就用頭上的葛巾把酒渣過濾然后再喝酒,酒渣過濾完后,就馬上把葛巾戴在頭上。
三、教學過程:
。ㄒ唬┳忠粼~義:
1.字音認讀
儼然(yǎn)豁然(huò)阡陌(qiānmò)邑(yì)
2.字形辨識
3.詞語補注
(1)一詞多義:
。2)古今異義:
(二)內容解讀
《桃花源記》即《桃花源詩》前邊的記。記是一種記述事物的文體。這篇“記”后面是一首五言古詩,“記”相當于這首詩的序,故《桃花源記》又叫《桃花源詩并序》。
作為我國古代散文中的奇葩,陶淵明這篇300多字的短文傳誦千古而不衰的主要原因,在于它反映了作者對當時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否定,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和平、寧靜、平等、安樂,和現實社會完全對立的理想社會,勾勒出了一幅沒有剝削、沒有壓迫、風光秀麗的藍圖,反映了古代勞動群眾追求美好的理想生活的強烈愿望。在桃花源,嘩嘩的小橋流水讓人們徹徹底底地擺脫了肉體和靈魂的羈絆,使人的心靈完全凌駕于社會的、歷史的硝煙之上,獲得了一種精神上的滿足。
桃花源人從秦朝的時候就來到這里躲避戰(zhàn)亂,已經五六百年了。在這五六百年的時間里,世間不知發(fā)生了多少次戰(zhàn)爭,人民不知道遭受過多少次災難,而桃花源里的人卻“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自然更不知道世人所遭受的痛苦了。桃花源里和平、寧靜的幸福生活與當時賦稅極為繁重的社會和動蕩不安的現實形成了極大的反差,正是農民夢寐以求的理想境界。在作者筆下,桃花源風俗淳樸,全無人世間的爾虞我詐。他們彼此之間平等相愛,就是來自世間的漁人,也被他們當作自己人一樣“設酒殺雞作食”,十分殷勤周到地招待他。這個美好的社會,正是作者對當時長期戰(zhàn)亂、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惡劣現實的對立性的反映。作者出于對現實的失望,運用想象描繪出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同時也代表了廣大農民樸素的愿望,發(fā)出了人民的心聲。當然,由于時代的局限,陶淵明不可能尋找到改變黑暗現實的道路。所以他想象當中的桃花源,還只不過是建筑在虛無縹緲中的“空中樓閣”,帶有明顯的烏托邦性質。但是對于一個出身于士大夫階層的詩人來說,這已是十分難能可貴的了。
結構圖示:
。ㄈ┨厣p析
《桃花源記》是一篇文辭優(yōu)美的古典散文。這篇美文對后代文學發(fā)生了深遠的影響。其藝術特色主要有以下幾點:
1.精于描繪,情景優(yōu)美。本文的景物描寫極具特色,作者用優(yōu)美的文筆精心描繪了一幅如詩如畫的桃源仙境。這些景物極具畫面感,如開頭這段景物描寫:“緣溪行……忽逢桃花林……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痹谔諟Y明的筆下,桃花源的景色是那樣的誘人:清清的小河,芳草鮮美的綠草地,滿地鋪灑著鮮艷的桃花……這美不勝收的景色自然令人流連忘返。作者還善于把景物描寫與人的活動緊密結合在一起,使景物平添了無窮的情趣。如:“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寥寥數語,便將一幅恬靜和諧、悠然自得的鄉(xiāng)村美景呈現在我們面前。桃花源的美景如此令人心曠神怡,自然會吸引讀者饒有興致地讀完故事。
2.故事曲折,結構精巧。全文結構搖曳多姿,引人入勝。作者多用曲筆,把故事情節(jié)寫得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充滿奇趣。尤其是作者巧設伏筆,妙用懸念,精當剪裁,使故事興味盎然,多姿多彩。如前文“忽逢桃花林”中一個“忽”字,暗含桃花源可遇而不可求,為后文寫再尋桃花源不遇作了很好的鋪墊。而后文的“……遂迷,不復得路……”更增加了文章的傳奇色彩。
3.語言精練,惜墨如金。
本文只用了短短不足五百字,便描繪出一個曲折而優(yōu)美的故事。故事講得既生動形象、繪聲繪色、扣人心弦,又結構完整,詳略得當。如“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這15個字,不僅交待了“漁人”從桃花源外進入桃花源內的行蹤,而且對景物的`奇異也作了生動的描寫。又如結尾:“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倍潭26個字,不僅通過“高尚士”、“欣然規(guī)往”再次突出了桃花源的迷人之處,而且還給讀者留下無窮的想象和聯想的空間,可見作者惜墨如金的文字功力。
(四)句段品鑒
1.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品析:這句話描繪了一幅誘人的畫卷:清清的小河,芳草鮮美的綠草地,滿地鋪灑著鮮艷的桃花……這美景讓人流連忘返,一切世俗名利之爭,頃刻間化為烏有。景物描寫,突出了詩人想逃避現實,不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這也是詩人的樂土之一。
2.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品析:漁人的到來,讓桃花源中的人著實吃驚不小,但好客的風俗流傳已久,讓人彼此之間的距離拉近了。動作刻畫,描繪了一幅民風純樸圖,為下文敘述隔世的原因,作好鋪墊。
。ㄎ澹┮呻y解析:
我們應怎樣認識作者的理想社會?
陶淵明生活在東晉末年那樣一個戰(zhàn)亂頻繁、政治腐敗、民生凋敝的黑暗社會里,深感痛苦和不滿。但是要想改變社會現狀又根本不可能,于是他只好棄官歸隱,潔身自愛,安貧樂道。他向往著那種沒有君主、沒有剝削壓迫、人人勞動、風氣淳樸、平等自由的理想社會,本文正是這種理想的生動寫照。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農民的意志和愿望,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無疑具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是,這種社會在當時是不可能有的,完全是“烏托邦”式的空想。可以說,《桃花源記》既曲折地表現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不滿和否定,也反映了作者消極避世的思想。作者也明知這只是一種空想,無非借此寄托自己超然高舉之思,開頭結尾的寫法對此都有所暗示,桃源究竟在何處,沒有具體點明,人們想再訪也不可得。
。┱n本習題解答
第一題:1.(武陵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才發(fā)現了桃花源。既制造了懸念,引起讀者閱讀下文的興趣,也為后文寫“不復得路”埋下了伏筆。
2.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3.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
4.表達了作者對當時現實社會的不滿和對和平、寧靜、平等、安樂生活的向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勞動群眾追求沒有壓迫剝削的美好生活愿望。但由于時代的局限,這種想法只能是空想,因而脫離了社會實際,不可能實現。
第二題:放棄,離開;房屋;尋找;不久;作為;給;對。
第三題:①交通:交錯相通。(今義:各種運輸和郵電事業(yè)的總稱。)
、谄拮樱浩藓妥优。(今義:專指男子的配偶。)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境地。(今義:沒有出路的境地。)
③外人:桃花源以外的人。(今義:①指沒有親友關系的人。②指某個范圍或組織以外的人。③指外國人。)
、軣o論:不要說,更不必說。(今義:連詞,表示條件不同而結果不變。)
第四題:
1.村里人漁人漁人村里人
2.村里人漁人村里人漁人漁人
第五題:(略)
【模擬試題】(答題時間:30分鐘)
〖識記與積累〗
1.下列加點字注音有誤的一項是()
A.儼然(yǎn)間隔(jiàn)垂髫(tiáo)
B.怡然(yí)邑人(yì)嘆惋(wǎn)
C.豁然(huò)阡陌(xiān)子驥(jì)
2.下列加點字釋義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中無雜樹(中間)
B.尋向所志(尋找)
C.咸來問訊(都)
D.皆嘆惋(感嘆)
3.下列句中加點字古今意義一樣的一項是()
A.遂與外人間隔
B.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C.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D.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4.解釋加點的實詞。
A.緣溪行緣:_________
B.便舍船舍:_________
C.不足為外人道也足:_________
D.欣然規(guī)往規(guī):_________
5.翻譯句子。
A.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尋向所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課文解讀感悟探究〗
讀下面短文,完成6-8題。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6.這段話中產生了兩個成語,它們是:A._________B._________
7.文中畫橫線的兩句話,可用古代詩人的兩句詩來形容這種情形,這兩句話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翻譯句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試題答案】
1.C
2.D
3.D
4.A.沿著B.放棄C.值得D.計劃
5.A.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B.老人和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C.尋找前次做的標記。
6.A.豁然開朗B.怡然自樂
7.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8.(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好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
【桃花源記教案】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教案08-25
桃花源記 教案09-25
桃花源記教案05-21
桃花源記經典教案08-18
《桃花源記》教案05-17
《桃花源記》教案07-25
桃花源記的教案07-26
桃花源記教案10-17
《桃花源記》教案08-16
桃花源記優(yōu)秀教案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