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 別薛華》鑒賞
導(dǎo)語: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史稱“初唐四杰”。他們都力求革新當(dāng)時“爭構(gòu)纖微,競為雕刻”的齊梁宮體詩風(fēng),拓寬詩歌題材,表現(xiàn)積極進(jìn)取、健康昂揚的精神,抒發(fā)政治感慨和懷才不遇的憤懣。以下是文學(xué)網(wǎng)小編整理的別薛華全詩鑒賞,歡迎大家閱讀!
別薛華
王勃
送送多窮路,
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里道,
凄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
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
俱是夢中人。
王勃詩鑒賞
唐乾封元年(666 ),王勃17歲,進(jìn)入沛王府任修撰,奉命撰寫《平臺秘略》。寫完后,沛王賞給他帛50匹,十分賞識他。王勃少年得志,可惜好景不長。據(jù)《舊唐書·王勃傳》記載,總章二年(669),“諸王斗雞,互有勝負(fù),勃戲為檄英王雞文。高宗覽之,怒曰:‘據(jù)此,是交構(gòu)之漸!慈粘獠,不令入府!北恢鸪雠嫱醺畷r王勃年僅20歲。他在《夏日諸公見尋訪詩序》中說:“天地不仁,造化無力,授仆以幽憂孤憤之性,稟仆以耿介不平之氣。頓忘山岳,坎坷于唐堯之朝,傲想煙霞,憔悴于圣明之代!睂ψ约旱谋或(qū)逐,他心中懷著一腔悲憤。當(dāng)年五月他離開長安南下入蜀,后來客居劍南兩年多,遍游漢州、劍州、綿州、益州、彭州、梓州等地。在此過程中,他對現(xiàn)實生活有了新的深切的感受,寫下了一些影響深遠(yuǎn)的詩文!秳e薛華》就是其中一首。
這首送別詩的色彩、風(fēng)格,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大相徑庭,其中原因,就像公劉所說的:“詩是一種感性經(jīng)驗和主觀情感占很大成份的東西。詩人此時的生活環(huán)境變了,思想感情也發(fā)生很大變化了,寫出的詩也就迥然不同!锻踝影布分杏幸黄肚镆褂诰d州群官席別薛升華序》,有可能是這首《別薛華》詩的序。從序言推斷,詩人與薛華在綿州相逢,很快又分手。在一個清秋的夜晚,他送走薛華,作下了這首痛徹肺腑的詩篇。
詩的首聯(lián)“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是以事寫情,又以情生景。兩句詩,描繪出人生的一幅凄惶場面,一對患難知音跋涉在漫長、曲折、險阻的山道上。他們相送了一程又一程,難舍難分,但最后還是分別了,各自匆忙惶恐地去“問津”!案F路”,借用的是阮籍窮途而哭的典故,含有“守死善道者,滯涸窮路”的意思。這就促人聯(lián)想,發(fā)人深思。阮籍之所以窮途而哭,是想假作醉酒躲避迫害,時常獨自駕車信道而行,走到絕路就痛哭而返,以示對現(xiàn)實的強(qiáng)烈不滿。漢李固之所以“滯涸窮路”,正因為他“守死善道”,屢次上疏直陳外戚、宦官擅權(quán)的害處,后來被梁驥誣告,招致殺身之禍。在此,詩人以阮籍、李固自況,含蓄地指出:凡正直耿介之士,往往很難被當(dāng)權(quán)者所容。這也說明了詩人與其摯友“多窮路”
的原因。下句中的“遑遑”,不只是形容凄惶貌,或自嘲“遑遑爾競一時之虛榮”,還兼取宋玉《九辯》中“眾鳥皆有所登棲兮,鳳獨遑遑而無所集”的意義,借以表示自己象鳳凰一樣清高,而不愿象凡鳥一樣隨處棲登。頷聯(lián)“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是分別承接首聯(lián)中“窮路”、“問津”,進(jìn)一步具體描寫道路的險遠(yuǎn),設(shè)想未來,抒發(fā)情懷的。所采有的手法是虛實相生,語義雙關(guān)。詩人既為朋友顛沛流離于·132·《唐詩鑒賞大典》
千里道上而感傷,又自傷其遠(yuǎn)在千里之外的異鄉(xiāng)。眼前道路崎嶇漫長,展望未來滿目悲涼,前程暗淡。這是詩人走上仕途三年來,對社會現(xiàn)實的真切的感受,從心底發(fā)出的深沉慨嘆,說明了詩人當(dāng)時內(nèi)心失望情緒低落。
生活是艱難的,但仍要堅持下去而且要努力使之變好,年輕的詩人雖然沮喪但沒有完全絕望。因此詩的頸聯(lián)寫道:“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币馑际撬麄冃闹兴谕氖聵I(yè)、建立功勛的志向與抱負(fù),只能與船只一同在風(fēng)浪中漂泊不定。正因為風(fēng)華正茂的詩人,有追求,有希望,因此才對挫折、失敗倍感痛苦。王勃《春思賦· 序》中寫道:“咸亨二年,余春秋二十有二,旅居巴蜀,浮游歲序,殷憂明時,坎土稟圣代。此仆所以撫窮賤而惜光陰,懷功名而悲歲月也。”可見他的“悲” 是因為“懷功名”而難以實現(xiàn)。這聯(lián)詩所表現(xiàn)的正是理想與現(xiàn)實矛盾,希望、失望交織的復(fù)雜心境。有志之士,不被賞識與重用,又不甘心自暴自棄,執(zhí)意追求。就是他們“生涯共苦辛”的主客觀原因。李東陽在《麓堂詩話》中曾說過:“薛華與李白并稱,而無一字可傳,豈非有幸不幸也!毖θA也是才志高遠(yuǎn)之人,也陷入同樣的境遇,可見,懷才不遇并非偶然,也更說明志向的難以實現(xiàn)。
尾聯(lián)“不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鄙暇涑性婎}中的“別”字,下句直抒惜別之情。從字面看,這聯(lián)詩可以理解為王勃對朋友的安慰,表示無論走到天涯海角都會永遠(yuǎn)相憶。另一方面,“俱是夢中人”包含有“命運之舟”難測的意思,彼此都像在夢里由不得自己。詩人對朋友和自己的前程懷著無限憂慮,而對明天仍抱著美好的希望。這個結(jié)尾,是雋永深長的。
《別薛華》與一般五言律詩借景抒情的方法不同,是以敘事直抒胸臆。語言簡練,表達(dá)了真摯的情感。
鑒賞二
這首詩通過送別朋友,抒寫了詩人不滿現(xiàn)實,感嘆人生凄涼悲苦的情緒。詩的首聯(lián)語意雙關(guān),借送人上路指出世路艱難,前途悲涼。頷聯(lián)和頸聯(lián)使用工穩(wěn)的對仗句式,不僅揭示了友人將會在自然之路和人生之路中可能遭受的厄運,也表達(dá)了詩人在人生旅途中的切身感受。最后一聯(lián)綰合題意,抒寫雙方將承受的離別后的相思之苦。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笔钦f送了一程又一程,面前有多少荒寂艱難的路。當(dāng)友人踽踽獨去,沿途問路時,心情是多么的惶惶不安。此聯(lián)中一個“窮”字、一個“獨”字,乃傳神之筆:窮路凄凄送摯友,把悲苦的心情,渲染得十分真切。但是,它又不僅僅是作者,也是遠(yuǎn)行人薛華心情的真實寫照,語意雙關(guān)。
“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緊承上聯(lián)“窮路”、“問津”而深入一層述說:在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顆悲涼失意的心作伴,這簡直會拖垮人生不過百年的孱弱身體。這二句是作者發(fā)自肺腑之語。詩人聯(lián)系自己仕途的坎坷,結(jié)合自身的`抱負(fù)有感而發(fā)。所以,詩意就不能僅僅理解為只是在向遠(yuǎn)行人指出可能會遭受的厄運,其實也是作者在短短的人生道路上所親身感受到的切膚之痛。
寫到這兒,作者覺得意猶未盡,還不足以傾訴心聲,更不忍與知音就此分手,于是又說:“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边@一方面是同情與勸慰對方,一方面也是用以慰藉,大有“涸轍之鮒,相濡以沫”的情意。
但是,離別卻又是不可避免的。這樣,順理成章地逼出了尾聯(lián)“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兩句:離開的人,還是留下的人,彼此都會在對方的夢中出現(xiàn),杜甫《夢李白》的“故人入我夢,明我長相憶”,便是這個意思。而這篇在訣別之時,斷言彼此都將互相入夢,即明說自己懷友之誠,也告訴對方,我亦深知你對我相思之切!熬闶菈糁腥恕钡摹熬恪弊,似乎雙方對等,而由作者這方面寫出,便占得了雙倍的分量。
這首詩不同于一般五言律詩多借助景物的描繪或烘托氣氛,或抒發(fā)感情,而是以敘事直抒胸臆。優(yōu)美洗練的語言,創(chuàng)造出了生動的形象、鮮明的意境,表達(dá)了真摯的情思!芭d象婉然,氣骨蒼然”,是這首詩的主要藝術(shù)特征。詩人采用了“古詩”的傳統(tǒng)手法,適當(dāng)?shù)厥褂茂B字,增強(qiáng)了詩的表現(xiàn)力。
譯文
送了一程又一程前面有多少荒寂艱難的路,踽踽獨去,沿途問路時,心情該是多么的惶惶不安。
在這迢迢千里的行程中,惟有一顆悲涼失意的心作伴,這簡直會拖垮人生不過百年的孱弱身體。
你我的心情都是漂泊不定,我們的生活也是一樣的辛酸凄苦。
不論是離開的人,還是留下的人,彼此都會在對方的夢中出現(xiàn)。
注釋
薛華:即薛曜,字曜華,父薛元超,祖父薛收。薛收是王勃祖父王通的弟子。薛王為累世通家。薛華以詩文知名當(dāng)世,是王勃最親密的朋友。
窮路:即窮途末路之意,喻世途艱難。
遑遑(huáng):驚恐不安貌;匆忙貌。問津:問路。津:渡口。
千里道:極言道路長遠(yuǎn),非指實里數(shù)。
凄斷:悲痛欲絕。百年:極言時間之長;亦指人的一生。
心事:心中所思慮或期望的事情。漂泊:隨水漂流或停泊。比喻行止無定所。
生涯:人生的極限。
去與。杭慈フ吲c住者,指要走的薛華與留下的自己。
夢中人:睡夢中的人,意即夢中相見,或前途未卜
王勃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詩人。漢族,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世稱“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xué)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shù)量還是質(zhì)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
【王勃《 別薛華》鑒賞】相關(guān)文章:
王勃《別薛華》鑒賞11-06
別薛華 王勃10-21
王勃《別薛華》11-08
王勃《別薛華》注釋08-29
王勃古詩《別薛華》04-18
王勃的古詩:別薛華09-29
王勃別薛華原文及翻譯11-25
王勃別薛華原文及賞析11-25
王勃《別薛華》譯文及注釋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