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天堂日韩,中文字幕18页,天天伊人网,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视频

再別康橋優(yōu)質課教案

時間:2023-04-03 18:05:40 再別康橋 我要投稿

再別康橋優(yōu)質課教案

  《再別康橋》的形式、意味可以說達到了水乳交融的境地。它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形式”,它那形式中的“意味”是詩人心靈的語言,值得大家去品味。下面的優(yōu)質課教案希望你能喜歡。

再別康橋優(yōu)質課教案

  一、教學內(nèi)容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實驗標準實驗教科書必修(一)第一單元第二課選編《再別康橋》,本單元主要學習中國新詩和外國詩歌。

  《再別康橋》是徐志摩寫給母校——劍橋大學的一曲戀歌,表達了作者在即將離別母校時的殷殷的摯愛和深深的依戀之情。教學中可通過簡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橋的生活,交待《再別康橋》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創(chuàng)作意圖;再通過朗讀,感受詩歌的“音樂美”,分析結構,感受詩歌的“建筑美”,細細品味,感受詩歌的“繪畫美”。

  此外,《再別康橋》表達離別情感的方式比較獨特,可通過與其他著名的離別詩的比較,感悟《再別康橋》獨特韻味。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對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這種了解大多是寬泛的,甚至有些是從影視作品(如電視劇《人間四月天》)中得到的,因此,學生在接觸《再別康橋》的時候,極容易簡單地理解其中的離別情感,而無法揣摩到徐志摩在與康橋離別時的復雜情懷。

  學生的興趣點可能會放在首尾兩節(jié),放在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上,教學中應好好把握學生的興趣點,并由此切入,引導學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讀作品。

  詩歌的語言是含蓄的,所傳達的情感也常常是含蓄的,學生很難充分理解詩歌語言的內(nèi)涵,再加上對作者的了解不夠深入,從而產(chǎn)生閱讀障礙。

  這首詩歌的學習難度并不大,學生會很感興趣,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體味出詩歌更為豐富的韻味。

  學生剛升入高中,對詩歌鑒賞的理解可能還停留在初中的水平層面,應適當?shù)匾龑麄儚亩嘟嵌热ダ斫庠姼瑁嘣ヨb賞詩歌。

  三、設計思想

  依據(jù)新課程教育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力求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學生主體的積極思考、大膽創(chuàng)新,在充分閱讀文本的基礎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讀文本。

  詩歌的欣賞應該是多元化的,因此,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去思考,不應僅僅拘泥于一些概念化的經(jīng)驗化的解讀,在鑒賞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力求讓學生從更深刻更新穎的層面去閱讀文本。

  “以讀帶講”一直是詩歌教學奉行的教學準則,而《再別康橋》本身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詩作,學生對這首詩已經(jīng)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只是學生不一定真的能夠理解其中的豐富內(nèi)涵,“以講帶讀”或許可以幫助學生真正感悟這首詩的真意。

  不為教一首詩而教一首詩,應力爭通過對一首詩的解讀,讓學生走近詩人,從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經(jīng)歷乃至內(nèi)心世界。

  基于以上的考慮,在教學中最好輔以多媒體,以提供更為全面更為廣泛的相關信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解讀作品,讓學生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方面有一定的收獲。

  四、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目標:明確詩歌的意象、意境以及它們對于詩歌的重要作用;了解新月詩派的“三美”主張,欣賞詩歌的“音樂美”“建筑美”“繪畫美”。

  2.情感教育目標:領悟徐志摩與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發(fā)情感的恰當方式。

  3.能力培養(yǎng)目標:了解詩歌鑒賞的一般步驟以及詩歌鑒賞的一般方法,發(fā)揮充分的想象去感悟詩歌的意境;通過解讀意象去把握詩歌的主旨;欣賞詩歌創(chuàng)作的藝術特色。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再別康橋》是如何體現(xiàn)新月詩派的“三美”主張的?《再別康橋》美在何處?

  2.《再別康橋》的意象選擇非常獨特,如何理解意象的獨特之處?這些獨特的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3.徐志摩為何對康橋情有獨鐘,僅僅是學生對母校的情懷嗎?有沒有其他原因?

  (一)導入新課

  本人學過多年的語文了,記得最深的還是那些膾炙人口的詩歌作品,比如“一只鵝,兩只鵝,撲通撲通跳下河”。(學生笑)

  (抓住學生笑的時機,請他們談一談笑的原因,借此可以活躍課堂氣氛,然后請學生誦讀自己喜歡的詩歌作品)

  既然同學們都喜歡讀詩,那對詩歌一定有自己的認識,請問“一片兩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千片萬片無數(shù)片”是一首詩嗎?(在屏幕上打出文字,學生討論)

  經(jīng)過討論后,學生發(fā)言表達自己的看法,一致認為不能算作一首詩,因為實在讀不出什么韻味。(又在屏幕上打出“飛入蘆花皆不見”)經(jīng)過討論,同學們明確了,加上最后一句增添了詩歌的韻味,給讀者無盡的想象空間,富有詩味。

  由此可見,詩歌總是帶給人們豐富的想象,我們學習詩歌,就是要通過豐富的想象,感悟詩歌的意境。今天我們就用這樣的方法來學習現(xiàn)代詩人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別康橋》。

  (二)背景介紹

  康橋,即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1920年10月至1922年8月,詩人曾游學于此?禈驎r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轉折點。詩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經(jīng)說過:在24歲以前,他對于詩的興味遠不如對于相對論的興味。正是康河的水,開啟了詩人的性靈,喚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詩人的生命。因此他后來曾滿懷深情地說:“康橋的靈性全在一條河上;康河,我敢說是世界上最秀麗的一條水。我的眼睛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

  (在屏幕上展示這段文字,請學生找出印象最深刻的句子,學生很容易找出來,可繼續(xù)讓學生談談對這句話的看法。由此引導學生認識到康橋對徐志摩的重要性)

  康橋對于徐志摩是如此的重要,因此他寫了多篇與康橋有關的作品:《康橋再會吧》《我所知道的康橋》《再別康橋》,有人甚至說,在徐志摩身上縈繞著“康橋情結”。

  (三)朗讀詩歌,體會作者離別的情感

  1.先推選一位同學朗讀,請其他同學簡單評價;

  2.再欣賞黃磊的朗誦錄音;

  3.通過朗讀,感悟作者在即將離開康橋時的情感。

  討論后明確:作者主要表達了對康橋的“殷殷的摯愛,深深的依戀”之情。

  (四)鑒賞詩歌,感受詩歌創(chuàng)設的意境

  1.詩歌的哪些章節(jié)恰當?shù)乇磉_了作者的離別情感?(學生討論)

  (1)第一節(jié)“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

  (這一節(jié)的鑒賞,可以圍繞三個問題展開:①離別時為何要“輕輕的”②“輕輕的”為何要提前③為何不向人作別而向云彩作別)

  這一節(jié)寫久違的學子作別母校時的萬千離愁,詩人以“輕輕的”告別突出了“寧靜”的基調。短短的四句詩映照出了一個非常寧靜的夕陽晚照的黃昏,做出了一個非常寧靜的作別姿態(tài)。詩人曾說:“那四五月間最漸緩最艷麗的黃昏,那才真是寸寸黃金。在康河邊上過一個黃昏是一服靈魂的補劑啊!”詩的開頭有意連用的三個 “輕輕的”,一下子就突出地表現(xiàn)了自己對康河的愛和依依惜別的情感,使我們仿佛感受到詩人踮著足尖,像一股清風一樣來了,又悄無聲息地蕩去;而那至深的情絲,竟在招手之間,幻成了“西天的云彩。”輕輕的來,輕輕的走,又輕輕的告別,即使那揮手的招呼,也沒有一點點喧嘩,來打破康河的寧靜之美,給人一種寧靜和諧的意境。這也正是康河給詩人最美麗的印象。

  (2)第二~四節(jié)\\軟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彩虹似的夢。”

  (這幾節(jié)的鑒賞,可以圍繞以下幾個問題展開:①“金柳”“新娘”等意象的獨特效果②作者此時在干什么③“甘心做一條水草”說明了什么④為何要強調“油油地在水底招搖”)

  這幾節(jié)寫康河的美景,表達作者對康河的依戀和柔情。披著夕照的金柳,軟泥上的青荇,樹蔭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

  兩個暗喻用得頗為精到:第一個將“河畔的金柳”大膽地想象為“夕陽中的新娘”,使無生命的景語,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溫潤可人。“新娘”這個意象尤為恰當,“新娘”是女子一生中最美麗的形象,不但寫出康橋的明麗動人,更寫出詩人在即將離別時的記憶猶新的感覺,這是“少女”等其他意象所表現(xiàn)不出的,詩人的難舍離愁可見一斑。

  第二個是將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變了“彩虹似的夢”。正是在意亂情迷之間,詩人如莊周夢蝶,物我兩忘,直覺得“波光里的艷影/在我的心頭蕩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條招搖的水草。這種主客觀合一的佳構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錘百煉之功,更是詩人無拘無束的生命追求與美的精神的吐露和象征。

  “招搖”:常含貶義,常與“過市”連用;另有“逍遙”一義。用“逍遙”寫水草,顯現(xiàn)出無拘無束,自由自在的情態(tài)。這種“自在逍遙”的安閑,本是寫人之詞,用來寫水草,又更顯生動、形象。

  “油油的”“招搖”:“油油”是光潤的樣子,水流的樣子,和悅的樣子。用它修飾“招搖”,不但增強了水草的自在感,而且還使我們想起了水草得以“招搖” 的河水:微風輕拂,水波輕涌,水質清澈,那些像涂了凝脂的水草在水中隨微波來回輕擺,自在安閑。這是怎樣一幅美景啊!而這美景全賴詩人的“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據(jù)此,我們就可以理解作者后面所說的這句詩深刻的含義和詩人強烈的情感體驗。

  《文心雕龍•情采》說:“情者,文之經(jīng)。”徐志摩選擇這樣的詞語,創(chuàng)造這樣的意境,全是為情驅使。徐志摩是大自然的崇拜者,他主張人類接近自然,回歸自然,融合自然。初到倫敦,康橋平靜、閑適的環(huán)境景物特征逗起的詩人久尋而不得的逍遙自在的情緒,他發(fā)現(xiàn)“康橋世界”是人類心靈共同的“自然保護區(qū)”。這在徐志摩《康橋,再會罷》中已初露端睨,而在第二次到劍橋后,詩人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橋》中,這種感情表達的更為清晰、鮮明——“我那時有的是閑暇,有的是自由,有的是絕對單純的機會。說也奇怪,竟像是第一次,我辨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

  康河的流水、水草在作者眼中所呈現(xiàn)的那份安閑、自在,正是詩人心向往之的境界,由此而生出“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在這首詩中,他與大自然似乎有一種本能的感應和認同,與大自然達成和諧,如“我”與“西天的云彩”的感情交流,感覺到“金柳”具有“新娘”的魅力,“我”想化入康河柔波之中,作“一條水草”的體驗等。

  “金柳”:柳樹是中國傳統(tǒng)詩詞中離別的象征。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斯,雨雪霏霏。”《詩經(jīng)•小雅》

  (3)第五~六節(jié)“尋夢,撐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爛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這兩節(jié)的鑒賞,可以圍繞以下問題展開:①徐志摩心中的夢是什么②作者要去青草更青處歌唱什么呢③為何又不能放歌④為何選擇沉默地離去)

  第5、6節(jié),詩人接著夢的出現(xiàn),翻出了一層新的意境:抒寫夢的追尋與離別的靜默。借用“沉淀著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只長篙”,“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三個疊句,將全詩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康橋的美景挑逗起詩人想在康河里 “尋夢”“放歌”的強烈沖動,但在青草更青處,詩人想“在星輝斑斕里放歌”的狂態(tài)終未成就——因為康河太美麗了,夜色、星光、水草、金柳、深潭里的清泉、彩虹揉成的夢……寧靜而和諧。詩人仿佛在悉心呵護一個情人的睡夢,生怕這個夢境有絲毫的殘損,輕柔的嘆息般的旋律與依依別情離緒完美地統(tǒng)一在了一起。而此時此刻的靜默與無言,正是一曲深情的別離歌,是對康橋最美的告別。“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詩人用欲放即斂的方法,采用警句或新穎漂亮的比喻或樸實無華的直接抒情,突現(xiàn)了全詩贊頌的“寧靜美”,并由景的寧靜轉為情的寧靜,使詩人至深至愛的別離情懷,在跌宕起伏的旋律中得到了更為充分的表現(xiàn),濃縮成了古詩中獨特的“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給人一種瀟灑與深沉相結合的美。

  而徐志摩的夢是什么呢?概括而言,是“愛”“美”“自由”,他“追求自然的愛”,“找尋自然的美”,“向往自然的生活”,可以說,徐志摩是一個“自然崇拜者”。而康橋,正符合徐志摩心中的夢想,他覺得,在康橋才可以享受自然的生活,由此讀者才更能體會他將離去時的憂傷。

  (4)第七節(jié)“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這一節(jié),應該結合第一節(jié)來鑒賞,難道僅僅是為了呼應第一節(jié)嗎?)

  詩歌的結尾,為了強化“再別”的感情色彩,詩人又回到了開頭的告別。與第一節(jié)詩相比,其他的詩句都沒有任何的改動,只是更換了最后的一句,它傳達出了更深的情感意義——“不帶走一片云彩”是詩人在經(jīng)歷了康河的漫溯后產(chǎn)生的靈性,使其對康橋的愛和眷戀化成的一個灑脫的意象,一個極富動態(tài)感的姿態(tài),給全詩平添了幾分詩意,增強了幾分飄逸與瀟灑,并在出人意外的奇想中,透出了詩人獨特的個性美。全詩也由此完成了一個美麗的圓形抒情結構。

  “不帶走一片云彩”不是因為作者的豁達,而是源于對康橋的摯愛,源于對康橋的依戀。“不帶走”是因為無須帶走,康橋已經(jīng)深深烙進作者的心底,何須帶走一草一木哪怕是一片云彩?

  2.對比古人寫的離別詩句,鑒賞《再別康橋》的獨特意境。

  (1)學生討論:你會為離別創(chuàng)設怎樣的情境?

  (鼓勵學生發(fā)言,讓他們各抒己見)

  (2)列舉古人寫的離別詩句,分析他們的共同特點。

 、傧嘁姇r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趧窬M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哿魬偬,蘭舟催發(fā),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相同之處是:離別情緒感傷沉重。

  (3)對比分析,《再別康橋》創(chuàng)設的離別情境的特點

 、匐x別的對象特別

  ②離別的氣氛輕松

 、圻x擇的意象新穎

  《再別康橋》創(chuàng)設的情境清新飄逸,體現(xiàn)了“新月詩派”的創(chuàng)作特色。

  (五)結語

  徐志摩先生沒有來得及為我們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1931年11月19日,他從南京乘飛機去北平,途中飛機失事,徐志摩不幸遇難,墜落于泰山腳下,年僅 35歲。正如他寫的另一首詩所言:“我是天空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

  人生必然會有這樣一些“偶然”的“相逢”和“交會”,而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必將成為永難忘懷的記憶而常伴人生。徐志摩先生已經(jīng)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詩歌將永存于人們的心中。

  拓展閱讀:《再別康橋》內(nèi)隱式結構與意味

  《再別康橋》,從表層結構上來看,是一首容易讀懂的詩。從開頭的“作別”到結尾的“揮一揮衣袖”,這樣的圓合,點明了標題中的“別”。由此可見,這是離別詩,主題是離別與離別的感傷。

  離別之地,是“康橋”。圍繞著“康橋”,以如下五幅畫表現(xiàn)了康橋優(yōu)美的自然風光:

  第一幅:“波光艷影”圖

  河畔的柳樹,被夕陽鍍上了一層金色。金色的柳枝隨風輕輕搖擺,使柳更加婀娜多姿,像極盛妝的新娘,艷影倒映在康河的波光中,也蕩漾在詩人的心頭。

  第二幅:“青荇柔波”圖

  康河里的水草,隨著微波起伏,綠油油的水草在細軟的水波中忽而向上,忽而向下,就像在向詩人揮手致意。在如此潤滑碧綠之地,詩人深受感染,情愿化作一條水草,沐浴在康河的青波里,接受她溫柔的愛撫。

  第三幅:“榆陰清潭”圖

  榆蔭下的一潭水很清澈,霞光倒映下來,“不是清泉,是天上虹”,一片紅光。潭水上漂了很多的水藻,擋住了一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紅,有的綠,好像將彩虹揉碎一般。

  第四幅:“青草漫溯”圖

  到晚上,載著滿船星輝,逆流而上,劃向青草更青處。泛舟歸來,水波與星光交相輝映,詩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輝斑斕里放歌”。然而卻不能放歌。

  第五幅:“沉默康橋”圖

  康橋一片靜寂,夏蟲也在沉默,離別的惆悵似笙簫悠悠。

  這五幅流動的畫面,營構了康橋特有的靜美,細致入微地將詩人對康橋的眷戀與不舍渲染得淋漓盡致。

  這種“景+情”合一的表層結構,是否就是徐志摩先生所要呈現(xiàn)的呢?詩的內(nèi)里是否還有著特有的意味呢?

  我們再讀讀全詩,抓住這樣幾個關鍵意象思索:

  1、金柳 2青荇 3、康河 4、榆陰潭 5、夢

  徐志摩先生為何要選取這五個意象,恐怕有人會說,很簡單,它們最能表現(xiàn)康橋的風景特色呀!

  這里筆者要說,這不是隨意的選擇.固然選它們可以表現(xiàn)康橋的美,不過更為重要的是,詩人內(nèi)隱著另一層結構,這就是“城+人”合一結構。

  我們知道,“康橋”就是“劍橋”。英國著名的劍橋大學所在地。它不僅是風景勝地,還是英國學術和文化中心。在當時是英國浪漫主義詩派的發(fā)源地。

  徐志摩先生1920年9月24日本是慕羅素之名而去英國的,起初并不在康橋大學,而在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學的也不是英國文學,而是政治學。1920年11月19日,在倫敦國際聯(lián)盟協(xié)會席上,他結識了狄更生先生、林宗孟先生和他當時只有十六歲半的女兒林徽因。第二次與狄更生先生相遇是在林宗孟先生的家中喝茶,當時徐志摩正在倫敦政治經(jīng)濟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已近半年。由于得到狄更生先生的熱心幫助,他終于獲得了劍橋大學王家學院特別生的資格而在那兒修習,迷上了英國浪漫主義詩歌,開始了他的文學之旅。

  可以說,徐志摩先生康橋求學生涯并不長,但這期間的學習與生活影響了他一生。學習上,他的浪漫詩歌創(chuàng)作臻于成熟,將華茲華斯的理論變成了純美而感傷的詩海;生活上,他愛上了林徽因,情感之舟駛向了一片汪洋。

  康橋,在徐志摩的人生世界里,不僅是一般意義的校園,而是他的精神家園。他在他的散文《吸煙與文化》中如此說:“我在康橋的日子可真是幸福,深怕這輩子再也得不到那樣甜蜜的機會了。我不敢說康橋給了我多少學問,或是教會了我什么。我不敢說受了康橋的洗禮,一個人就會變氣息,脫凡胎。我敢說的只是 ——就我個人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我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康橋有他的文學之旅、精神之途、愛情之夢……。離開劍橋,返回中國的六年后,1928年的初秋時分,徐志摩重訪了康橋,在回國的歸途船上的11月6日,他寫下了他的傳世名篇《再別康橋》。

  這里還要接著說說他與林徽因的情事。他們1920年11月19日相識,1924年終結。這一年林徽因徹底斬斷了與徐志摩的感情糾纏,與梁思成遠赴美國賓州大學求學。其間兩人有著共同的文學追求,都致力于浪漫詩的研究與創(chuàng)作,還有對中國未來詩歌的憧憬,或是因為他的不羈個性,或是因為林難敵世俗壓力。徐志摩先生的情感之舟并沒能靠岸,而是擱淺了。

  這樣的康橋生活圖景在《再別康橋》中經(jīng)詩人安排, “城+人”合一的結構就內(nèi)隱在詩中了。

  就“城”來說,徐先生選取了“青荇”和“榆陰潭”。

  “青荇”在詩中是如何表現(xiàn)的呢?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這可以看作是康河的實景,又可看作是康橋大學的招喚,其浪漫人文和自由精神氣息,就像“青荇”樣“油油地招搖”,所以徐先生愿意成為其中“一條”,受其愛撫與浸潤。

  如是說“青荇”的生發(fā)有些牽強,那么他選“榆陰潭”就與劍橋人文、精神自然聯(lián)系了起來。

  “榆陰潭”其實就是“拜倫潭”。 在康橋上游,參天古樹之間的榆陰潭,不是因清澈見底而出名,而是因為詩人拜倫而名揚四方。自由主義詩人拜倫喜歡來“榆陰潭”玩耍,在潭中游泳、洗澡,還有沉思。

  “榆陰潭”的美,不僅是清凈之美,還有幻化的文學之美、自由精神之美。它們沉淀在深潭里,也積蓄在英國的文化與精神里。更凝聚在徐志摩先生心靈之中。

  就“人”來說,徐先生選取了“金柳”“康河”和“夢”。

  可能有人會說,“金柳”怎么與人聯(lián)系起來?“金柳”在徐先生的康橋生活中,其實就是他的知己、戀人林徽因的再現(xiàn)。它由““云彩”演化而來,再像“虹”般散解,一方面暗示了戀情的過程,另一方面也表達了徐先生的永恒愛戀。他愿意永遠在林徽因的愛的“柔波”里作一條“水草”。

  于徐先生的愛來說,無疑是”夕陽”,因為林徽因即將成為別人的新娘,不過,在徐先生的情感深處,她依然是“金柳”,其“艷影”永遠在心頭蕩漾。這里的“康河”當是徐先生吧,“柳”“水”相依,是無法割舍的。

  而“夢”呢,在詩歌第四五節(jié)中重復出現(xiàn)。這兩處夢,既可理解為徐先生的詩歌之夢、精神追求之夢,它們將以零言碎語的形式出現(xiàn)在他的心中、口里、筆下,永遠積淀在心里;哪怕忘卻,還可時光倒流,通過“回憶”加以鞏固。它們將隨徐先生生命的行進而延續(xù),向“青草更青處漫溯”。而愛情之夢呢,也可通過“回憶”來回味、儲存。

  在康橋的世界里,徐先生有感傷、孤獨,更有和諧、寧靜,與康河的靜美合為一體。

  《再別康橋》,形象唯美,情感強烈,詩節(jié)、詩行表現(xiàn)出獨有的美,詩歌的意象就在康河真實的世界里,只是其中融入了徐先生豐富的想象與特別的思考。詩歌表現(xiàn)出一種柔調色彩與感傷氛圍。與華茲華斯的浪漫詩如出一轍。

  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知曉《再別康橋》是由外顯的表層結構和內(nèi)隱的深層結構完全合為一體,其情韻與意味遠非一般離別詩可比。

  其內(nèi)隱的“城+人”結構,在“美景+離別情”的基礎上,有如下意味:

  1、《再別康橋》意味著“康橋”是徐先生的靈魂棲息地,不單是自然美景,不單是深深戀情,還有浪漫情懷與自由精神。

  這就是說,《再別康橋》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徐先生對一人、一地的感情,實在豐厚得很。

  2、《再別康橋》意味著徐先生對愛的追懷與思索,濃郁的情感中有精致的思想,具體來說,就是“三個大字:一個是愛,一個是自由,一個是美”。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徐先生是浪漫之人,但不是無理之人!

  3、《再別康橋》意味著徐先生的浪漫詩的夢的綻放。正如梁啟超先生所說 “徐志摩一手奠定了中國新詩壇的基礎”,《再別康橋》是英國浪漫詩歌最好的實踐與創(chuàng)作!

【再別康橋優(yōu)質課教案】相關文章:

《再別康橋》優(yōu)質課教案(精選12篇)09-23

再別康橋優(yōu)質課教學設計04-21

《再別康橋》教案01-16

《再別康橋》教案06-22

《再別康橋》的教案08-25

再別康橋教案08-26

再別康橋的教案08-29

再別康橋優(yōu)秀教案03-06

《再別康橋》教案優(yōu)秀12-12

課文再別康橋教案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