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中學文言文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精選
【論文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愛國主義教育 策略
【論文摘要】新課標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精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從傳統(tǒng)文化中學習憂患意識,接受愛國主義教育。本文認為,增強中學文言文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需要從提升教師的文言文素養(yǎng)、在文言文中培養(yǎng)學生的憂患愛國意識以及把握正確的策略方法三個方面著手,才能達到人文素質(zhì)教育的要求。
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制定,為中學語文人文精神的提升奠定了基調(diào):“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yǎng)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zhì),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而實現(xiàn)的基本途徑在于“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利用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課本中的文言文,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已是當今中學語文教育的重中之重。語文教學中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要求,放在首位的是愛國主義情感。愛國主義,作為人類的一種高尚情感和精神品格,常常表現(xiàn)在許多愛國詩人、文人的作品之中。憂患是表,愛國是本,憂國憂民的憂患意識,正是愛國愛民的愛國精神。教師應該在文言文教學的過程之中,引導學生體會作品中的憂患愛國意識,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1.提升教師的文言文素養(yǎng)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語文教學則更加具有藝術特性。通常而言,教師自身人文素養(yǎng)不高,是制約語文人文教育改進提高的瓶頸。在語文教學課堂上,教師應該是主導者,去激發(fā)、調(diào)動學生的審美熱情和獨創(chuàng)沖動。實現(xiàn)這一要求的前提條件是教師自身應該充分理解文言文中作者要表達的愛國精神的實質(zhì)性內(nèi)容,才有可能在教學過程中感染學生。比如,在講授杜甫《春望》這首詩的時候,教師應當了解,杜甫深受儒家思想影響,一直堅守著“仕不可不弘毅”的傳統(tǒng)的士人精神。而“安史之亂”的時代背景,使得他對國家的命運充滿了憂患,并以安定國家為己任。因此,當國家危亂的時候,他會“濟時敢愛死”,立志“再使風俗純”。教師只有在這樣深刻理解作者愛國意識的前提下,才能明白杜甫與三春花、鳥移情共感的人文背景,感動自己,從而引導學生領會“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的驚心動魄,凄嗆銷魂。而在講授這一文本的同時,也可以引導學生回憶《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中“劍外忽聞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的詩句,體會作者既因國事而憂,亦為國事而樂的完整愛國情懷。在古文愛國主義教育的過程中,一切教學活動的實施,都離不開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一旦缺乏對人文精神的體悟,教師的教學就會常常易帶匠氣,難以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的激情,也無從感染學生,領會課程教學中的人文精神。語文教師的人文修養(yǎng)包括知識的積累程度、審美的感受力度、創(chuàng)造力的提升程度等,加強文言文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全面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yǎng),勢在必行。
2.在文言文中培養(yǎng)學生的憂患愛國意識
中學語文課本中文言文的許多篇章,高揚著古人的愛國情懷和歷史責任感,這是偉大人格凝聚的結晶,理應為當代青少年學習和繼承。教師應積極開發(fā)文言文中豐富的資源,培養(yǎng)學生的憂患意識,加強愛國和憫民的人文情懷教育!峨x騷》中,屈原“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杜甫“安得廣廈千萬間”,來“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甚至愿以“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來換取“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唐唯不辱使命》中,唐唯義正言辭,力退強敵;《五人墓碑記》中,民眾視死如歸,勇于赴死,這些人物身上體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高尚的憫緬民眾的人格力量,正是我們?nèi)宋木窠逃枰姆侗,也是用來培養(yǎng)學生憂患意識、愛國情懷最好的精神食糧。
但是,在文言文教學中實施愛國主義等人文精神教育的同時,務必要防止走進以下誤區(qū)。首先,不能只講“人文精神”,忽視文本。新課標在“繼續(xù)培養(yǎng)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的基本要求外,對文言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提高學生文化素養(yǎng)”,“重視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的繼承”。部分教師在理解上走向極端,從過去單純追求文白對譯,直接走向只講人文,不講文本。文言文教學成了道德宣講的論壇,教師越姐代厄地進行傳統(tǒng)美德說教;其次,不能要求學生全盤接受,不加引導。古詩文中蘊涵著中華民族特有的文化傳統(tǒng)與民族精神,但也包含著文化的糟粕。如《陋室銘》中,既宣揚了潔身自好、不與世俗流化的高尚人格精神,也包含著隨遇而安、躲避塵世的消極思想。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正確看待這些情感的流露,文言文教學必須有利于中國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的繼承;最后,不能只是鼓勵,缺乏指導。為了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精神,重視人性化教學,許多教師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只是一味鼓勵,缺乏必要的指導。只看到“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主人”,而忘了教師才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比如,對于學生在理解古詩文時,只關注“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蹲空對月”的縱情,而忽略詩文背后蘊涵著的對人生的沉重思考,教師不能忽略正確引導。"
3.文言文中培養(yǎng)憂患愛國意識教育的途徑和策略
通過文言文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憂患愛國意識,實施人文素質(zhì)教育,使之內(nèi)化為學生的相對穩(wěn)定的內(nèi)在人格和氣質(zhì)修養(yǎng),這正是語文新課程改革的目的之一。這樣的一種人文素質(zhì),與語文素質(zhì)要求是交融并生的'。因此,憂患愛國意識等人文精神的傳承發(fā)揚,必須與文言文教學聽、讀、說、寫能力的培養(yǎng)有機結合,才能深入人心,內(nèi)化為人格。
3.1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在文言文中,有大量的文質(zhì)兼美的文章,都可作為口語表達能力培養(yǎng)的素材。教師指導學生反復吟讀、細致體悟,并以作者摯熱的情感感染學生,引導學生。漢語由于是單音字、雙音節(jié)詞為主,能工整的對仗,有平仄聲調(diào),所以,讀起來抑揚頓挫,節(jié)奏明快,富有音樂美。在詩詞教學時,注意讓學生反復體會語言的美。同時,結合課文講古今語言巨匠們錘煉字句的佳話,如杜甫“為人性癖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等,使學生充分認識到祖國語言的豐富優(yōu)美,激發(fā)學生對祖國語言的愛。
3.2閱讀分析能力培養(yǎng)。在文言文教學中,閱讀訓練所占比重最大,因此,它自然成了實施人文素質(zhì)教育的主要途徑。如《沁園春·雪》一文,可以抓住作者對“長城”、“大河”、“群山”、“高原”、“千里”等崇高偉大形象的描寫,借助關鍵動詞如“舞”、“弛”等,引導學生感受祖國山河的雄壯磅礴之美,為生在“江山如此多嬌”的祖國自豪驕傲。這樣教學,既激發(fā)了學生的美感,又讓學生自然生出熱愛祖國的感情。讓他們在感奮中激發(fā)愛國、愛民、愛祖國壯麗山河的感情,從而培養(yǎng)人文品格。
3.3作文寫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文章,往往是檢驗學生人文品格最直觀的途徑。而寫作訓練,又是教師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zhì)教育的過程。首先,應幫助學生用正確的立場觀點去觀察和分析事物,確立愛國愛民的基調(diào);其次,要根據(jù)教學任務的需要,結合學生的思想實際,從文言文中分析出一些愛國愛民的健康主題,引導學生創(chuàng)作;最后,在作文評改中,可以鼓勵學生愛國愛民的思想,而不應只著眼于對語言文字的片面追求。
3.4時刻不忘愛國教育。構建健康教育環(huán)境。構建一個積極進取、平等、互助、尊重的充滿人文關懷的課堂,是實施人文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要善于提煉愛國愛民的主題,并將這一主題刻意凸顯,引起學生的關注。課堂上,師生間共同探討,分析愛國情懷對于民族的意義所在。教室中也應該張貼一些富于愛國精神的古代的詩句,讓愛國愛民的精神在日常學習中得以潛移默化。
【淺論中學文言文教學中的愛國主義教育】相關文章:
淺論初中文言文教學中的誦讀與畫圖12-05
中學文言文教學中教師的訓詁意識05-30
淺論中學語文情感教學12-06
淺論情感教育在古典詩歌教學中的運用12-05
試析中學的文言文教學05-25
淺談中學文言文教學中教師的訓詁意識論文06-07
淺談中學文言文的教學03-16
關于文言文教學中的疑惑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