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中庸的讀后感(通用5篇)
讀完一本經典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學中庸的讀后感(通用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大學中庸的讀后感1
暑假里,我與家長共同閱讀了“羊城分級閱讀“系列的《大學中庸》這本經典讀物。
經過與家長共同閱讀,我突然覺得讀書的確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情,《大學中庸》是一本文言文的經典書籍,雖說這本書很難讀懂,但是我借助電腦的力量覺得其中很有意思,并且也讓我領悟了許多人生的道理。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大學》部分的一個片段說的非常有道理:“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城,意城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意思就是說:“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這段說的很對,知識十分重要,知識來自于對萬物事的認識,有了知識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有了知識的人,品行會良好;有了知識的人才會管理好家庭,才能成就夢想。這本書真是上上下下都與我們的生活聯系著,比如“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边@句話,現實生活中就有許多這樣的例子,我們中國的主席“”,他不僅有知識,有修養(yǎng),他的家庭也是十分和睦的,他孝母愛妻,首先把自己的家庭管理好,才去管理好國家大事,治理好國家,鏟除貪官污吏,為百姓謀幸福,發(fā)展國家。因為有了這些政府官員,中國才會富強!
通過與家長共同讀書,讓我知道了自己知識的微薄,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今后要廣泛閱讀,不斷理解中國文學的精髓。也讓我從讀書中懂得了如何尊重別人,并從中找到了快樂。我讀書,我成長,我快樂!
大學中庸的讀后感2
讓人很難理解,幾千年前古人總結的經驗,到了科技如此發(fā)達的今天依然擲地有聲、經典至極。這是我讀《大學·中庸》時的感受,而且讀的越多、理解得越深,這種感受越強烈。
《大學·中庸》中不是句句有理,但絕大多數都能發(fā)人深省。其中,我印象最深刻、而且我最認同的是“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句中的“豫”作“預”理解,是“計劃”、“準備”的意思。這句話可以簡單理解為:“做任何事,如果事先有周密的計劃和充分的準備,就能成功;如果事先沒有計劃好或準備好,則可能失敗。”
我們身邊有很多例子可以證明這一點。
上個星期五的朗誦比賽,我們班又拿了一個一等獎。這個一等獎也是來之不易的。老師一接到通知,就搶先進行了計劃和選題,接著就組織我們進行練習,開始的那幾天,我們除了在學校練習之外,老師還要求我們每天回家練習朗讀,實際上,這就是在作充分的準備。離比賽還有兩天的時候,老師每天又抽一、兩節(jié)課給我們排練,此時,她專門注意糾正我們的舞臺效果。正式比賽的時候,我們全體同學無論是字正腔圓,還是精神面貌、感情投入等多方面都比別的班要好,F在來看,如果不是老師搶先計劃并組織我們充分準備,我們就很難拿這個一等獎啦。
事先沒有計劃和準備的事,我做得多了,當然也就嘗到了很多次失敗的滋味。比如有一個星期天下午,我記得我還有一個辦手抄報的作業(yè)沒有做,于是,我急著做手抄報。當我找a4紙的時候才發(fā)現紙沒有了,爸爸便馬上給我買回來。這時,我又發(fā)現,我不知道畫什么畫、寫什么內容,好不容易畫好之后,又發(fā)現彩筆掉在學校啦,于是爸爸又去給買彩筆。前后折騰了四、五個小時,才把辦了一張質量很差的手抄報。后來想,如果我事先準備好材料,并事先設計好手抄報的版式和內容,我想,這張手抄報不僅質量要高一些,而且花的時間也少得多。
現在,我時常在做事和學習的時候都會想起“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這一重要的做事準則。
大學中庸的讀后感3
看了這本經典書——《大學中庸》,我覺得這本書是儒家乃至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核心,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偉大智慧的結晶。它就像是一位活了幾千年的人,對于以前的歷史都記憶猶新,刻骨銘心。這本書可以告訴我們歷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體現人性和我們幾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現代中國人的思想和行為。它也可以告訴我們許多數不勝數的道理。這些道理散發(fā)開來塞滿天地四方,收攏回來又能隱藏內心深處。他所蘊涵的趣味無窮無盡,而且都是很實在的學問,對于我們終身受用,而且用之不竭。這些道理深深地影響了我,例如:做人要以身作則,做人要感恩,做人要勤學……其中最深刻的是:感恩和勤學。
像感恩,做人一定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在感恩的歷史長河中,流淌著多少古今中外名人感恩的故事。像古有小黃香在寒冷的冬天,先用自己的體溫暖了席子,才讓父親睡到溫暖的床上;今有偉人毛主席,邀請他的老師參加開國大典;朱總司令蹲下身,親自為媽媽洗腳。還有居里夫人,寄去機票,讓她的小學歐班老師來參加鐳研究所的落成典禮,居里夫人還親自把老師送上主席臺。偉人之所以偉大,名人之所以成為名人,是因為他們都擁有美好的心理品質——感恩。
像勤學,如果我們讀書越多,書籍就使我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對我們也變得越加光明和有意義。就像著名的政治家孫敬和大學問家匡衡,他們?yōu)榱饲趯W而不顧一切地去追求。他——匡衡,幼時極愛讀書,白天在田間忙於助大人農作,日落始返家,欲讀書卻苦於家中無燈,后來忽發(fā)妙想,原來,鄰家點燈的那間房與他僅一壁之隔,他硬悄悄鑿了個小孔,借此一孔之光,夜夜倚壁讀書,讀完了不少書。后來,匡衡成了著名的學者,特別是對于《詩經》一書,在當時的見解無人能出其右。漢元帝時,他的學問極為當朝賞識,所上之書屢被采用。他的鑿壁偷光故事,也成了學界千古佳話……
讀了這本書,我獲益良多,讀過這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希望我們讀了這本書后都能成為高尚的人、純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對人民有益的人,團結攜手建設我們的美好明天!
大學中庸的讀后感4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古典文化名著是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年伊始我院組織了對傳統文化《論語》的學習,現在又組織學習了《大學中庸》,通過這兩次學習,使我不僅體會到了古典文化的經典和博大精深,更感受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對我自身的指導意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德。物有本末,事有始終。知所先后,則近道矣!边@段話是《大學》的經述,也是這本書的總領,揭示了大學的宗旨?赐赀@部分,使我懂得學習和工作都要有安靜和平的心智,這樣才能神思安穩(wěn),去思考自己所研究的問題,思慮周詳問題,才能抓住問題的關鍵和規(guī)律。這對于在法院工作的我來說非常重要,在開庭之前要認真閱讀每一本案卷,做好開庭前的準備工作,在庭審中抓住庭審過程的爭議焦點,圍繞爭議焦點調查和審理案件,但是實踐中,一般當事人大都缺乏出庭經驗和技巧,在庭審時提不出觀點,抓不住重點,找不到焦點,而是采取平鋪直敘的方法或是想到哪里就說到哪里的方法。這就需要法官有安靜和平的心智,神思安穩(wěn),思慮周詳問題,以平等寬容的心態(tài)注意觀察當事人的心緒,體察當事人的心態(tài),揣摩當事人的心理,以便及時準確地“對癥下藥”,找準妥善解決問題的切入點,及時化解糾葛。相反如果內心急躁,就很難去認真全面的思考案件。
讀《大學》的另一個深刻感受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內心的中正,就是謹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外界所左右,不受個人感情所支配,公平裁判,沒有偏私。在具體審判訴訟案件過程中,要客觀、中立,與各方當事人保持同等的距離,不偏不倚,以事實為根據、法律為準繩,公正地裁判,公平地保護訴訟各方合法的實體權益和訴訟權益。作為糾紛訴訟的終極解決者,必須保持嚴格中立的立場,本身不能代表任何意志和利益,只能通過依法確認的事實,根據法律規(guī)定的準則和對法理精神正確的理解,公允地確定哪些利益當受排斥,哪些利益應予保護,使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受到同等尊重、獲得同等的法律保護。
讀完《中庸》,令我感觸較深的就是要懂得“人類世界最重要的是人與人間的和諧共處”,這雖為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方法,但是這種為人處世的方法運用到我們法官的審判案件中就是和諧裁判,調解結案。享有東方經驗美譽的調解制度,就是強調“和”的效果,也是解決糾紛的最佳結案方式。目前較普遍的“大調解”機制的建立,也體現了中華民族“和為貴”、“息訟止爭”的優(yōu)良傳統!昂汀辈⒉皇且乇苊,而是要通過分析當事人心理,注重釋明法律,查清案件事實,講究方式方法,進行細致入微的法律分析和事實分析,使當事人勝敗皆服。通過調解,不僅合理解決了矛盾糾紛,防止矛盾糾紛激化影響社會和諧,而且理順了當事人的情緒,緩和、化解了相互之間的對抗與沖突,達到了化干戈為玉帛、重建和諧關系的效果。
大學中庸的讀后感5
《大學》是一篇以“三綱領”“八條目”為主線,分別敘述: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知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主要思想則是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并重新整理形成了“治國平天下”的理論。
《大學》以人的修身為核心,提出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為本”,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修身的方法,強調人的修身養(yǎng)性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同外物接觸而獲得知識,培養(yǎng)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正因如此,古人認真而嚴肅地經營人生,嚴格要求自己,修身養(yǎng)性。相比之下,我們現代人面對問題要消極很多,頹廢與無奈也多得多。許多時候,我們也給自己樹立光輝高遠的理想,然而卻僅僅是止于口頭,懶于行動。只是說說而已,真到要為理想吃苦的時候卻畏畏縮縮,止步不前。想想古人,再看看我們自己,真是有點汗顏。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使人棄舊向新,在于使人得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確定志向,才能心靜不亂,才能神思安穩(wěn),才能思慮周詳,才能有收獲。每件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知道了這本末始終的程序,就能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
讀《大學》的過程中讓我清楚了格物致知的概念,原來只是聽說,不知道其中的內涵,現在讀完之后有豁然開朗的感覺,對這個概念有了一個深層次的理解!案裎铩奔疵鞅媸挛锏牡览,從而擴充知識,增長智慧!案瘛笔歉癯囊馑迹锤癯约旱乃枷腚s念,使自己不被物欲所誘惑,而蒙蔽了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不受惡行的玷污,而污染了自己的心靈,使自己的行為高尚,使自己的心靈美好,使自己的而修養(yǎng)提高。所謂“致知”就是想獲得知識就必須研究事物,就必須接觸事物而徹底窮盡它的道理,兩詞合起來,格物致知就是窮究事理。增長知識和智慧,以達到至善的境界。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從這句話中,我看出的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即有所作為,換句話說,就是用行動去改變現實,將目標一步步分解細化,從而逐步實現。與此同時,在實現目標的時候也要注意方法,分清本末然后循序漸進。
由平天下必先治理國家到致知必先格物,竟有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的道理,作者給那些尚在啟蒙以及胸懷大志的人提供了一條“有理有據”的成功之路,按照這樣的道路行事,即使最終不能成功,但是人們的道德、素質都將得到極大的提升,統治者的管理也將遇到更小的阻礙,無怪古今眾多學者對它如此推崇。不僅僅滿足了統治階級的統治需要,使得社會更加穩(wěn)定,更讓學術界在其中找到了靈感,完善了孔子的學說思想。 “治國平天下”,其中強調的尊敬長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親民如子、謹言慎行、以民為本等等,無論是對領導者還是普通群眾在今時今日仍然是我們所推崇的美好品德。
讀《大學》最讓人感受深刻的是做人要正心,正心就是保持內心的中正,就是謹守天性中的良知,不被個人的好惡所左右,不受個人感情、自私的欲望所支配,就是把握好自己的情志、心態(tài),以保持美好的心靈,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因為憤怒、恐懼、偏好、憂慮,心思不能端正而使自己不能達到一個理想的境界,也就是不心正的原由。
而《中庸》則強調“誠”,認為“誠”是現實中庸之道的關鍵。本人認為中庸比較適合個人修身所借鑒,像大知,大德,素隱,素位,行遠,誠明等章節(jié)以及后面跟的實例,都特別具有現實意義。
對于“中庸”的理解,以前只知道一些皮毛而已,當自己去真正閱讀時才知道其內容之多。儒家思想中的最高思想境界是中庸,這里的“中庸”有包容和利用的意思。就是對于一切的客觀存在都予以包容,并合理使用,在具體事件,無論其性質如何,其中都深含著一定的必然意義,都應予接受。而在具體的運作中應作出恰當的選擇,把握適度。就是說在具體的時間和空間條件下,作出適宜的行為。中庸說起來簡單,可是當我們在生活中能夠做到太難了。因為做到中庸就要做到不偏不倚,無過不及,在兩端中尋求契合點,在動靜變化中做到恰到好處,這對于現實中的我們的確是很難的事情。
這里儒家所說的中庸并非是我們所想的“庸庸無為、窩囊終老”之意。中庸是一種不激進過分也不怯懦保守的道,講求凡事行之皆有“誠意”,根本必為“正心”,絕不極端,亦是一種修身之道!吨杏埂烽_篇釋義了“性”“道”“教”,其中“道”是不可以片刻不遵守的,如果不遵守了,就不能稱之為道,例舉了君子在無人之處獨處之時也要十分謹慎,這種觀點與《大學》中的修身之道極其相像。而其后述說的“中和”則是一種不悲不喜或者悲喜之間符合自然常理、不違法度的狀態(tài)。只要達到這種狀態(tài)天地萬物的運轉,人類社會的演替就“和諧”了。萬事合乎禮法,萬民安于法度,萬載傳承盛世。其中回歸天道,去除外界私欲從而使天性充實起來。我認為,這種思想教化比之《大學》中單純?yōu)榱私y治階級而“發(fā)明”的思想更具促進人類發(fā)展的意義,其中諸多思考更多出于百姓的角度考慮,而非高高在上俯視眾生的感覺。
讀《大學中庸》,文中字字珠璣,包羅萬象,真是讓我受益匪淺,可謂是與古人對話,與文化同行,真正體會到了古典文化的經典和博大精深。
【大學中庸的讀后感(通用5篇)】相關文章:
《中庸》讀后感3篇02-27
《中庸》讀后感高中作文06-14
中庸心經典散文10-02
讀《中庸》有感高中作文06-14
柳中庸《聽箏》閱讀答案05-30
儒家中庸之道辨義12-06
《聽箏》柳中庸唐詩鑒賞11-18
《中庸之道》課文解讀和練習詳解12-10
古詩絕句《溪行逢雨與柳中庸》譯文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