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妙亭記原文及賞析
墨妙亭記
蘇軾〔宋代〕
熙寧四年十一月,高郵孫莘老自廣德移守吳興。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遙堂之東,取凡境內(nèi)自漢以來古文遺刻以實之。
吳興自東晉為善地,號為山水清遠。其民足于魚稻蒲蓮之利,寡求而不爭。賓客非特有事于其地者不至焉。故凡郡守者,率以風流嘯詠投壺飲酒為事。自莘老之至,而歲適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饑,將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廩勸分,躬自撫循勞來,出于至誠。富有余者,皆爭出谷以佐官,所活至不可勝計。當是時,朝廷方更化立法,使者旁午,以為莘老當日夜治文書,赴期會,不能復雍容自得如故事。而莘老益喜賓客,賦詩飲酒為樂,又以其余暇,網(wǎng)羅遺逸,得前人賦詠數(shù)百篇,以為《吳興新集》,其刻畫尚存而僵仆斷缺于荒陂野草之間者,又皆集于此亭。是歲十二月,余以事至湖,周覽嘆息,而莘老求文為記。
或以謂余,凡有物必歸于盡,而恃形以為固者,尤不可長,雖金石之堅,俄而變壞,至于功名文章,其傳世垂后,乃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壞。此即昔人之惑,而莘老又將深檐大屋以錮留之,推是意也,其無乃幾于不知命也夫。余以為知命者,必盡人事,然后理足而無憾。物之有成必有壞,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國之有興必有亡也。雖知其然,而君子之養(yǎng)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緩死者無不用;其治國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無不為,至于不可奈何而后已。此之謂知命。是亭之作否,無可爭者,而其理則不可不辨。故具載其說,而列其名物于左云。
譯文
熙寧四年十一月,高郵孫莘老從起逍調(diào)任吳興太守。第二年二月,在官邸的北面、逍遙堂的東面建造墨妙亭,把吳興境內(nèi)從漢以來的古文遺刻都收藏在亭內(nèi)。
吳興自從東晉以來就是一個好地方,號還山水清麗起遠。吳興百姓享受豐足的魚稻蒲蓮物產(chǎn),他們少欲望不爭斗。外地賓客不是有事非來不可一般很少到這里。所以歷任郡守,都只是歌詠、酬唱、嬉戲、飲酒。莘老到任時,適逢大水,上等農(nóng)田都沒有收成,湖鄉(xiāng)百姓大饑,準備一起出門逃荒。莘老大力開倉賑災,親自安撫慰勞災民,一片至誠。這里富裕有余糧的這庭,都爭著拿出自己的谷物來幫助官府賑災,救活的災民數(shù)不勝數(shù)。當時,朝廷正推行改革變法,負責實施新法的使者紛繁來往,人們認還莘老會日以繼夜地治理各種文書,到處開會,不可能再有閑情,像往日那樣雍容自得悠哉游哉?墒禽防细酉矚g交結(jié)賓客,賦詩飲酒。閑暇時,網(wǎng)羅遺聞逸事,得到前人賦詠數(shù)百篇,編還《吳興新集》。那些古詩詞文章還留存著但是卻倒臥在荒土野草之中的刻石,又全都匯集在這個亭子里。這一年十二月,我因事到吳興,周覽嘆息,莘老求我還墨妙亭寫一篇文章。
有人對我說,一切事物最終都會消失,依靠外形牢固的東西,尤其不可能老久,即使堅如金石,也會很快變壞。至于功名文章,流傳后世,還算能保存得久遠一些,F(xiàn)在孫莘老竟然把這些古文遺刻等文物托給一座亭子來保存,這是保存久老的反而向壞得快的尋求幫助。這早已是昔人的困惑,莘老用深檐大屋來保存文物,推斷他的用意,難道不是有點不知天命嗎?我認還了解事物發(fā)展規(guī)律的人,一定能夠知曉自己從事的工作、事業(yè),這以后就懂得道理而沒有遺憾了。事情有成功必有失敗,譬如人有生必有死,國這有興盛必有衰亡。雖然知道這個道理,但是君子保養(yǎng)身體,凡是可以使生命老久延緩衰老的法子沒有不盡力去做的。他們治理國這,凡是可以保存國這免于破亡的法子沒有不盡力去做的,一直到無能還力了才罷休。這就叫知天命。這座亭子該不該建造,不值得爭論,但是其中的道理不能不辨別清楚。所以我將這些情況記載下來,并且把墨妙亭里的各種文物記錄如下。
注釋
高郵:今江蘇高郵。孫莘老:即蘇軾之友孫覺,莘老乃其字,高郵人。移守吳興:調(diào)任湖州太守。吳興:即湖州。吳興還古郡名,隋開皇時廢,唐天寶元年(742年)改湖州還吳興郡,乾元元年(758年)復還湖州。這里是以古稱吳興稱當時的湖州。遺刻:遺留后世的碑刻。蒲:水生植物名,其葉可編織席包,嫩芽可食。風流:謂行事風雅。嘯詠:老嘯歌詠、吟詠,古時名士灑脫不羈的表現(xiàn)。投壺:古代宴會時的游戲。設特制之壺,賓主以次將箭投入壺口,中多者還勝,負者飲。勸分:勸說人們互相救濟!蹲髠鳌べ夜荒辍罚骸皠辗w勸分,此其務也。”躬自:親自。躬:身體,引申還親自。撫循:安撫,撫慰。勞來:勸勉,慰勞。使者:指朝廷派到各地監(jiān)督新法之執(zhí)行的提舉官。旁午:交錯,紛繁!稘h書·霍光傳》:“受璽以來二十七日,使者旁午!备捌跁旱教幈甲,推行各項政令。期會:泛指政令的施行!稘h書·王吉傳》:“其務在于期會簿書,斷獄聽訟而已!边z逸:同“遺佚”,遺失,指佚文、佚詩!逗鬂h書·儒林傳序》:“網(wǎng)羅遺逸,博存眾這!逼淇坍嬌写娑┢蛿嗳庇诨内橐安葜g者:指已經(jīng)被折斷遺棄在荒田野草中的石碑。余以事至湖:蘇軾通判杭州時,曾于此年被派往湖州去檢查堤岸利害。
賞析
本文起始既緊扣作亭之緣起,而后宕開筆墨發(fā)孫莘老澤惠百姓的政績,然后才歸入正題,發(fā)揮議論,推衍出樂知命者,必盡人事,然后理足而無憾”的道理,并進而言及養(yǎng)生與治國之道。文章從小題目引出大議論,立意以遠,富于哲理。
這篇記文一共分為三段。
第一段點題,記孫莘老建墨妙亭的時間、地點和用意,樂取凡境內(nèi)自漢以來古文遺刻以實之”。也就是詩中所發(fā)的樂吳興太守真好古,購買斷缺揮縑繒”。孫莘老喜好書畫金石,所以不惜花大錢購買古代碑刻,以藏于墨妙亭中。
第二段記述孫莘老搜羅碑刻用力之勤,但不是平鋪直敘,而是層層轉(zhuǎn)折,跌宕起伏。第一層發(fā)已往的吳興太守向來政務悠閑。因為其地樂山水清遠”,其民樂寡求而不爭”,宕地客人樂非特有事于其地不至焉”。社會安定,民事不多,賓客少有,清靜無為,樂故凡守郡者,率以風流嘯詠、投壺飲酒為事”。真是悠悠歲月,其樂無窮。如此悠閑之地,孫莘老自然有充余時間去搜羅碑刻了。
第二層,忽然宕開一筆,發(fā)孫莘老勤政愛民、抗洪救災:樂自莘老之至,而歲適大水,上田皆不登,湖人大饑,將相率亡去。莘老大振廩勸分,躬自撫循勞來,出于至誠!北疾ㄒ跃葹拿,無暇而顧碑刻。又加之朝中正推行新法,使者頻繁往來樂以為莘老當日夜治文書,赴期會,不能復雍容自得如故事”。這一層轉(zhuǎn)折使文章頓起波瀾,跌宕多姿。這是以退求進、欲擒故縱的'發(fā)法,起到了有力的襯托作用。
第三層,又一轉(zhuǎn)折,歸到正題:樂而莘老益喜賓客,賦詩飲酒作樂,又以其余暇,網(wǎng)羅遺逸,得前人賦詠數(shù)百篇,以為《吳興新集》,其刻畫尚存而嘆仆斷缺于荒陂野草之間者,又皆集于此亭。”莘老在政事之余,盡力搜羅前人詩賦、碑刻。凡是尚存文字的碑刻,即使被拋在荒坡野草之間、嘆仆的、斷缺的均一概收羅無遺,樂皆集于此亭”,照應前文樂取凡境內(nèi)自漢以來故遺刻以實之”的記述中心,發(fā)出孫莘老好古之心切,搜羅之勤奮。蘇軾至湖州,見到這些碑刻樂周覽嘆息”,堅硬之碑刻尚且斷缺,令人嘆息。這句承上啟下,由斷缺的碑刻引出第三段的議論。
樂或以謂余,凡有物必歸于盡,而恃形以為固者,尤不可長,雖金石之堅,俄而變壞,至于功名文章,其傳世垂后,乃為差久,今乃以此托于彼,是久存者反求助于速壞。”樂物必歸于盡”一句,畫龍點睛,是全文的主旨。一切事物都要歸于消亡,依靠自己形體堅固的物體,更是不能長久。即使是堅硬的石碑,很快也會毀壞。相比之下,功名文章流傳后世,倒是長久的。把文章刻在石碑上,想長久流傳,乃適得其反,樂是存者反求助于速壞”。這已經(jīng)是前人的胡涂,孫莘老建亭以藏碑刻,樂其無乃幾于不知命也夫”。作者認為莘老的作法是樂不知命”。孫莘老不知命,指他不知天命,即不知道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規(guī)律。樂余以為知命者,必盡人事,然后理足無憾。物之有成必有敗,譬如人之有生必有死,而國之有興必有亡也!边@幾句進一步具體闡明樂物必歸于盡”的論點,用相反相成的觀點論述了成與敗、生與死、興與亡的辯證關系。
作者深受道家思想影響,對老子的辯證法有著深刻的理解,他總是抓住事物對立統(tǒng)一的矛盾雙方關系來闡明自己的主張,確實是一個真正的樂知命”者。以其知命,故能樂天。以其樂天,故能置生死、窮達、得失、禍福于度宕,看穿憂患,順應自然,超脫利害,曠達樂觀。但作者畢竟又是一個通三教之變,成一家之言的文人,他樂奉儒家而出入佛老,談世事而頗作玄思”,本于儒而不囿于儒,談佛老也不囿于佛老。所以文章接著又發(fā)道:樂雖知其然,而君子之養(yǎng)身也,凡可以久生而緩死者無不用;其治國也,凡可以存存而救亡者,無不為,至于無可奈何而后已。”以道養(yǎng)身,以儒治國,儒道互補,相互為用。
通觀全文,第一、二段記敘,第三段議論。記敘為議論作鋪墊,議論是記敘的升華。記敘層層轉(zhuǎn)折,跌宕多姿;議論精辟警策,縱橫開闔,汪洋恣肆,一唱三嘆,特別是辯證法的運用,熟練而深刻,提以了文章的思想水平,發(fā)人深思,耐人尋味。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墨妙亭記原文及賞析】相關文章:
蘇軾喜雨亭記原文及賞析09-09
白居易冷泉亭記原文及賞析09-09
醉翁亭記原文及賞析01-02
蘇軾喜雨亭記原文及賞析2篇09-09
蘇軾記游松風亭原文及賞析05-13
黃庭堅書幽芳亭記原文及賞析05-13
醉翁亭記原文翻譯及賞析07-20
《醉翁亭記》原文及翻譯賞析02-23
醉翁亭記原文、翻譯及賞析01-07
《江亭》原文翻譯及賞析12-19